方剂学重点方速记.docx
- 文档编号:24091478
- 上传时间:2023-05-24
- 格式:DOCX
- 页数:37
- 大小:47.04KB
方剂学重点方速记.docx
《方剂学重点方速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方剂学重点方速记.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方剂学重点方速记
麻黄汤
君:
麻黄
臣:
桂枝
佐:
杏仁
使:
甘草
功用:
发汗解表(为主),宣肺平喘(为辅)
主治:
外感风寒表实证。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配伍特点:
麻黄桂枝相须开凑营畅发汗解表麻黄杏仁相使宣降相因宣肺平喘
使用注意:
本方发汗之骏剂,风寒表虚,疮家,淋家,衄家,亡血家不宜使用,得汗即止,发汗强,不可过服。
附方:
麻黄加术汤:
(麻黄汤加白术)功用:
发汗解表,散寒祛湿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麻黄,杏仁,薏苡仁,甘草)功用:
解表除湿
大青龙汤:
(麻黄汤加石膏,生姜,大枣)功用:
发汗解表,兼清里热
三拗汤:
(甘草,麻黄,杏仁,姜5片,)功用:
宣肺解表
华盖散:
(紫苏子,麻黄,杏仁,陈皮,桑白皮,赤茯令,甘草)功用:
宣肺解表,祛痰止咳。
桂枝汤
君:
桂枝
臣:
白芍等量合用
佐:
生姜大枣
使:
甘草
功用:
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使邪从表而出)
主治:
外感风寒表虚证。
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鉴别症状,又如小便自利。
这里主要用于与外感风热证相比较。
),脉浮缓或浮弱者。
配伍特点:
发中有补散中有收邪正兼顾阴阳并调
使用注意:
凡外感风寒表实无汗者禁用,本方功效发挥与服法密切相关
九味羌活汤
君:
羌活
臣:
防风白术
佐:
细辛白芷川芎生地黄芩
使:
甘草
功用:
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主治:
外感风寒湿邪,兼有里热证者。
恶寒发热,肌表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舌苔白或微黄,脉浮。
配伍特点:
温清并用重在温散药备六经分经论治
使用注意:
根据病情轻松,以服法调控发汗力量,风热表证以及阴虚内热者不宜使用
小青龙汤
君:
麻黄桂枝
臣:
干姜细辛
佐:
五味子白芍半夏
使:
炙甘草
功用:
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
外寒内饮证。
恶寒发热,无汗此为必备症状,胸痞喘咳,痰多而稀;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痛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者。
配伍特点:
散中有收开中有合以辛散温化为主
使用注意:
阴虚咳嗽者禁用
香薷饮
君:
香薷
臣:
厚朴
佐:
扁豆
使:
功用:
祛暑解表,化湿和中。
主治:
阴暑。
恶寒发热,腹痛吐泻,头重身痛,无汗,胸闷,舌苔白腻,脉浮。
配伍特点:
解表化湿并用重在解表;行气健脾兼施重在行气
使用注意:
中暑受热之发热出汗心烦口渴者禁用本方
败毒散
君:
羌活独活
臣:
川芎柴胡
佐:
桔梗枳壳前胡茯苓人参
使:
甘草
功用:
散寒祛湿,益气解表。
主治:
气虚外感风寒湿证。
憎寒壮热,头项强痛,肢体酸痛,无汗,鼻塞声重,咳嗽有痰,胸膈痞满,舌淡苔白,脉浮而按之无力。
配伍特点:
散补并行则散不伤正补不留邪;气津并调使气行痰消津行气畅
使用注意:
方中辛温香燥之品较多外感风热以及阴虚外感者禁用
银翘散
君:
银花连翘
臣:
薄荷牛蒡子荆芥穗淡豆豉
佐:
桔梗芦根竹叶
使:
甘草
功用:
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主治:
温病初起。
发热无汗,或有汗不畅,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
配伍特点:
疏散、清热、宣肺、生津并举构成了辛凉解表之基本结构;辛凉之中配伍少量辛温之品既有利于透邪又不悖辛凉之旨故称为辛凉平剂
使用注意:
风寒感冒以及湿热病初起者忌用;本方功效发挥与煎服法密切相关
桑菊饮
君:
菊花
臣:
薄荷杏仁桔梗
佐:
连翘芦根
使:
甘草
功用:
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主治:
风温初起。
但咳,身热不甚,口微渴,脉浮数
配伍特点:
肺卫同治治肺为主;辛散配以苦降,体现了辛凉微苦之法称为辛凉轻剂
使用注意:
风寒咳嗽不宜使用本方药材质地轻清气味芳香不宜久煎
麻杏石甘汤
君:
麻黄石膏
臣:
杏仁
佐:
炙甘草
使:
炙甘草
功用:
辛凉宣肺,清热平喘。
主治:
表邪未解,肺热咳喘证。
身热不解,咳逆气急鼻煽,口渴,有汗或无汗,舌苔薄白或黄,脉浮而数者。
配伍特点:
表里同治,治里为主;温清并用,以清为要;宣降结合,重在宣肺
使用注意:
风寒咳喘或者虚证咳喘者均不适宜使用本方
柴葛解肌汤
君:
葛根柴胡
臣:
羌活白芷黄芩石膏
佐:
桔梗白芍大枣生姜
使:
甘草
功用:
解肌清热
主治:
感冒风寒,郁而化热证。
恶寒渐轻,身热增盛略有寒热往来之意,无汗头痛,目疼鼻干,心烦不眠,眼眶痛,舌苔薄黄,脉浮微洪者。
配伍特点:
温清并用,侧重于辛凉清热;表里同治,侧重于疏泄透散
使用注意:
若太阳表邪未入里者或者热而见阳明脏腑实证者均不宜使用本方
加减葳蕤汤
君:
葳蕤薄荷
臣:
葱白淡豆豉
佐:
白薇桔梗大枣
使:
炙甘草
功用:
滋阴解表。
主治:
阴虚外感风热证。
头痛身痛,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多,咳嗽,心烦,口渴,咽干,舌红脉数
配伍特点:
滋润、疏泄、清热并投,滋阴而不碍邪驱邪而不伤阴
使用注意:
阳虚外感以及无阴虚证后者均不宜使用
大承气汤
君:
大黄
臣:
芒硝
佐:
枳实
使:
功用:
峻下热结。
主治:
1、阳明腑实证胃、大肠。
大便不通,频转矢气,脘腹痞满,腹痛拒按,按之则硬,日晡潮热,神昏谵语,手足濈然汗出,舌苔黄燥起刺或焦黑燥裂,脉沉实。
2、热结旁流。
3、里实热证治热厥因热引起的四肢厥冷、痉病或发狂。
配伍特点:
寒下、行气同用,荡涤实热;速下热结,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使用注意:
凡是气虚阴亏者、燥结不甚者以及年老、体弱、孕妇等均不宜使用中病即止
大黄牡丹汤
君:
大黄丹皮
臣:
芒硝桃仁
佐:
冬瓜仁
使:
功用:
泻热破瘀,散结消肿。
主治:
湿热瘀滞之肠痈初起(或阑尾炎初起)。
右下腹疼痛拒按,牵拉试验阳性,时时发热,自汗恶寒,舌苔薄腻而黄,脉滑数
配伍特点:
攻下清热并举,以通腑为主;活血祛湿兼用,以逐瘀为主
使用注意:
凡肠痈溃后以及老人、孕妇、产后或者体质虚弱者应慎用或者忌用
大黄附子汤
君:
大黄附子
臣:
细辛
佐:
使:
功用:
攻逐寒积。
主治:
寒实腹痛。
猝然心腹胀痛,痛如锥刺,气急,大便不通
配伍特点:
泻下、温里、疏散三法兼备,寓温散于攻下之中,使得攻下不伤正
使用注意:
热结里实者禁用:
注意温热药量必须大于寒凉药才可以体现温下之法
温脾汤
君:
大黄附子
臣:
干姜
佐:
人参
使:
甘草
功用:
攻下寒积,温补脾阳
主治:
寒积腹痛。
便秘腹痛,脐下绞结,绕脐不止,手足欠温,苔白不渴,脉沉弦而迟。
配伍特点:
泻下、温里、补益三法兼备,寓温补与攻下之中,使得攻下不伤正
使用注意:
麻子仁丸
君:
麻子仁
臣:
杏仁白芍
佐:
大黄枳实厚朴
使:
蜂蜜
功用:
润肠泻热,行气通便
主治:
脾约证由于肠胃燥热,脾津不足所致;脾为胃行其津液,胃中燥热,脾受约束,津液不能四布,但输膀胱故小便频数;燥热伤津,肠失濡润,则大便秘结。
肠胃燥热,脾津不足,大便秘结,小便频数
配伍特点:
润肠补阴药与行气导滞药相伍,则润而不腻;苦寒攻下药与补血养阴药相配,则下不伤正
使用注意:
本方虽然润肠缓下,但含有攻下之大黄,故年老体虚津亏血少者慎用孕妇禁用原方蜜丸每次只口服十小丸依次渐渐加量意在缓下燥结
济川煎
君:
肉苁蓉
臣:
当归牛膝
佐:
枳壳泽泻升麻
使:
功用:
温肾益精,润肠通便。
主治:
肾虚便秘。
大便秘结,小便清长,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迟
配伍特点:
温肾通便,标本同治,治本为主;寓通于补,寓降于升
使用注意:
本分偏于温补,凡是热邪伤津或者阴虚者忌用
十枣汤
君:
甘遂
臣:
大戟芫花
佐:
大枣
使:
功用:
攻逐水饮
主治:
1、悬饮及阳水实证。
咳唾胸胁引痛,心下痞硬,干呕短气,头痛目眩,或胸背掣痛不得息,舌苔滑,脉沉弦。
2、水肿。
一身悉肿,尤以下半身为重,腹胀喘满,二便不利。
使用注意:
一是三药为散,大枣煎汤送服;二是从小量开始,且于清晨空腹服用;三是服药得快利后,宜食糜粥以保养脾胃。
小柴胡汤
君:
柴胡
臣:
黄芩
佐:
半夏生姜人参大枣
使:
甘草
功用:
和解少阳
主治:
1、伤寒少阳证。
往来寒热恶寒发热交替进行,胸胁苦满为胸胁满而苦,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呕后觉舒,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者。
2、妇人热入血室胞宫。
经水适断,寒热发作有时;以及疟疾、黄疸等病而见少阳证者。
配伍特点:
外透内清,胆胃并治;邪正兼顾,驱邪为主
使用注意:
因柴胡升散,生姜半夏温燥,故阴虚血亏者慎用
大柴胡汤
君:
柴胡
臣:
黄芩枳实
佐:
白芍生姜半夏
使:
大枣
功用:
和解少阳,内泻热结。
主治:
少阳阳明合病。
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呕不止[1],郁郁微烦[2],心下痞硬,或心下满痛,大便不解或下利[3],舌苔黄,脉弦数有力。
配伍特点:
集疏、清、通、降与一体,既和解少阳又通泄阳明,但以治疗少阳为主
使用注意:
阴虚血少者忌用本方
蒿芩清胆汤
君:
青蒿黄芩
臣:
竹茹半夏滑石赤茯苓
佐:
青黛枳壳陈皮
使:
甘草
功用:
清胆利湿,和胃化痰
主治:
少阳湿热证。
寒热如疟,寒轻热重,口苦膈闷,吐酸苦水[3],或呕黄涎而粘,甚则干呕呃逆,胸胁胀疼,小便黄少,舌红苔白腻,间现杂色,脉数而右滑左弦者
配伍特点:
透、清、利三法并用,分消湿热;胆胃同治,清胆为主
使用注意:
本方纯属祛邪之剂体虚者不宜单独使用
四逆散
君:
柴胡
臣:
枳实
佐:
白芍
使:
炙甘草
功用:
透邪解郁,疏肝理气
主治:
1、阳郁厥逆证略有气闭之意。
手足不温,或身微热,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痛,或泄利,脉弦。
2、肝脾不和证。
胁肋胀满,脘腹疼痛,脉弦等
配伍特点:
肝脾同治,气血并调,升降兼施
使用注意:
里热炽热之热厥、真阳衰亡之寒厥忌用本方
逍遥散
君:
柴胡
臣:
当归白芍
佐:
白术茯苓薄荷煨姜炙甘草
使:
甘草
功用:
疏肝解郁,养血健脾
主治:
肝郁脾弱血虚证。
两胁作痛,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或往来寒热[1],或月经不调[2],乳房胀痛[3],脉弦而虚者
配伍特点:
体用同治,肝脾并调,气血兼顾,但以疏肝行气为主
使用注意:
阴虚肝阳上亢者慎用
半夏泻心汤
君:
半夏
臣:
干姜黄芩黄连
佐:
人参大枣炙甘草
使:
炙甘草
功用:
寒热平调,散结除痞
主治:
寒热互结之痞证。
心下痞,但满而不痛[1],或呕吐,肠鸣不利,舌苔腻而微黄
配伍特点:
寒热互用以和阴阳,辛开苦降以调气机,补泻兼施以顾虚实
使用注意:
因为气滞或者食积导致的心下痞满不宜使用
白虎汤
君:
石膏
臣:
知母
佐:
粳米炙甘草
使:
炙甘草
功用:
清热生津
主治:
阳明气分热盛证[5]。
壮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恶热,脉洪大有力
配伍特点:
清热生津,辛寒清热为主;泻火护胃,寒不伤中
使用注意:
表证未解、脉浮细或沉,血虚发热、脉洪大重按无力以及阴盛格阳的真寒假热者不宜用本方
竹叶石膏汤
君:
石膏竹叶
臣:
人参麦冬
佐:
半夏粳米炙甘草
使:
炙甘草
功用:
清热生津,益气和胃
主治:
伤寒、温病、暑病(热性病)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证。
身热汗多,心胸烦闷,气逆欲呕,口干喜饮,或虚烦不寐,舌红苔少,脉虚数
配伍特点:
清补并行,邪正兼顾,清而不寒,补而不滞。
以大寒之剂,易为清补之方
使用注意:
本方清凉质润,内有痰湿,或者热邪较盛等均应该慎用
犀角地黄汤
君:
水牛角
臣:
生地
佐:
赤芍牡丹皮
使:
功用:
清热解毒,凉血散瘀
主治:
1、热入血分证。
身热谵语,斑色紫黑,舌绛起刺,脉细数,或喜忘如狂,漱水不欲咽,大便色黑易解等。
2、热伤血络证。
高热,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等,舌红绛,脉数
配伍特点:
解毒之中寓以养阴,凉血之中寓以散瘀
使用注意:
本方寒凉清滋对于阳虚失血脾胃虚弱者忌用
清营汤
君:
水牛角
臣:
生地黄玄参麦冬
佐:
银花连翘竹叶黄连丹参
使:
功用:
清营解毒,透热养阴。
主治:
热入营分证。
身热夜甚[2],神烦少寐,时有谵语,目常喜开或喜闭,口渴或不渴[3][4],斑疹隐隐,脉数,舌绛而干。
配伍特点:
一是清营养阴邪正兼顾清营为主;二是气营同治,透热转气
使用注意:
邪未入营分者不宜早用,以免引邪深入;夹湿邪者慎用本方以防滋腻助湿留邪
黄连解毒汤
君:
黄连
臣:
黄芩黄柏
佐:
栀子
使:
功用:
泻火解毒
主治:
三焦火毒[1]热盛证。
大热烦躁,口燥咽干,错语不眠;或热病吐血,衄血;或热甚发斑,身热下利,湿热黄疸;外科痈疡疔毒,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配伍特点:
苦寒直折,兼顾三焦,为针对病因施治的范例
使用注意:
本方皆为苦寒之品,容易伤害脾胃,不宜久服或者过量服用
仙方活命饮
君:
金银花
臣:
当归赤芍乳香没药陈皮
佐:
白芷防风穿山甲皂刺
贝母花粉
使:
甘草
功用:
清热解毒,消肿溃坚,活血止痛。
主治:
痈疡肿毒初起。
红肿焮痛,或身热凛寒,苔薄白或黄,脉数有力
配伍特点:
清疏并用,清热解毒为主,气血津同治,凉血活血为主
使用注意:
阳证臃肿初起,脓未成、脓成未溃者均可使用,脓已经溃或者阴证溃疡则禁用
导赤散
君:
生地木通
臣:
竹叶
佐:
生甘草
使:
生甘草
功用:
清心利水养阴
主治:
心经火热证[3]。
心胸烦热,口渴面赤,意欲饮冷,以及口舌生疮;或心热移于小肠,症见溲赤涩刺痛,舌红,脉数
配伍特点:
清心与利水同用,利水与滋阴兼顾,使得滋阴而不恋邪,利水而不伤阴
使用注意:
木通苦寒,生地阴柔寒凉,故脾胃虚弱者慎用
泻白散
君:
桑白皮
臣:
地骨皮
佐:
炙甘草
使:
粳米
功用:
清泻肺热,平喘止咳
主治:
肺热咳喘证。
气喘咳嗽,皮肤蒸热,日晡尤甚,舌红苔黄,脉细数
配伍特点:
清中有润,以清为主,泄中有补,驱邪为主,肺脾同治,清肺为主
使用注意:
本方用药清润,风寒咳嗽或者肺虚咳喘者不宜使用,咳喘痰多者不宜使用
龙胆泻肝汤
君:
龙胆草
臣:
黄芩栀子
佐:
泽泻木通车前子当归生地
使:
柴胡甘草
功用:
清肝胆实火,泻下焦湿热。
主治:
1、肝胆实火上炎证。
症见头痛(裂痛)目赤胁痛,口苦,耳聋,耳肿等,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
2、肝胆湿热下注证。
症见阴肿,阴痒,阴汗,小便淋浊,或妇女带下黄臭等,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有力。
配伍特点:
泄中有补,利中有滋,降中寓升,驱邪而不伤正,泻火而不伐胃
使用注意:
脾胃虚寒和阴虚阳亢者不宜使用本方
清胃散
君:
黄连升麻
臣:
生地丹皮
佐:
当归
使:
升麻
功用:
清胃凉血。
主治:
胃火牙痛。
牙痛牵引头痛,面颊发热,其齿喜冷恶热;或牙宣出血;或牙龈红肿溃烂;或唇舌颊腮肿痛;口气热臭,口干舌燥[2],舌红苔黄,脉滑数。
配伍特点:
清气和凉血并行,苦降与升散并施
使用注意:
风寒牙痛或者肾虚火炎牙痛,牙宣者,不宜使用本方
白头翁汤
君:
白头翁
臣:
黄连黄柏
佐:
秦皮
使:
功用:
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主治:
热毒痢疾。
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下痢脓血,赤多白少,渴欲饮水,舌红苔黄,脉弦数。
(高热)
配伍特点:
清热伍以凉血,解毒配以收涩,标本兼顾,治本为主
使用注意:
脾胃虚弱者慎用
芍药汤
君:
黄连黄芩
臣:
白芍(重用)当归木香槟榔
佐:
大黄肉桂
使:
甘草
功用:
清热燥湿,调气和血。
主治:
湿热痢疾。
腹痛,便脓血,赤白[1]相兼,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弦数
配伍特点:
寒热共投,侧重于“热者寒之”;气血并治,兼以“通因通用”;湿热兼顾
使用注意:
虚汗性下痢者禁用
六一散
君:
滑石
臣:
生甘草
佐:
使:
功用:
清暑利湿
主治:
暑湿证。
身热烦渴,小便不利,或泄泻
使用注意:
阴虚内无湿热,或者小便清长者不宜使用
清暑益气汤
君:
西瓜翠衣西洋参
臣:
何埂石斛麦冬
佐:
黄连知母竹叶
使:
甘草粳米
功用:
清暑益气,养阴生津
主治:
暑热气津两伤。
身热汗多,口渴心烦,小便短赤,体倦少气,精神不振,脉虚数。
配伍特点:
清热利尿同用,以清暑为主,益气生津并举,以养阴为主
使用注意:
本方有滋腻之品,故暑病夹湿,舌苔白腻厚者慎用
青蒿鳖甲汤
君:
青蒿鳖甲
臣:
生地知母
佐:
丹皮
使:
功用:
养阴透热。
主治:
温病后期,邪伏阴分证。
夜热早凉[1],热退无汗[2],舌红苔少,脉细数
配伍特点:
滋清兼备,清中有透,标本兼顾
使用注意:
阴虚欲作动风者不宜使用
银柴胡
君:
银柴胡
臣:
胡黄连知母秦艽青蒿
佐:
地骨皮鳖甲
使:
甘草
功用:
清虚热,退骨蒸。
主治:
虚劳发热。
骨蒸潮热,或低热日久不退,形体消瘦,唇红颧赤,困倦盗汗,或口渴心烦,舌红少苔,脉细数。
配伍特点:
集清虚热,退骨蒸之品于一方,重在退热除蒸以治标,兼顾滋养阴液以治本
使用注意:
阴虚无骨蒸者不宜使用本方
理中丸
君:
干姜
臣:
人参
佐:
白术
使:
炙甘草
功用:
温中散寒,补气健脾。
主治:
脾胃虚寒证。
脘腹疼痛,喜得温按,自利不渴,畏寒肢冷,呕吐,不欲饮食,舌淡苔白,脉沉细;或阳虚失血[1];或小儿慢惊;或病后喜唾涎沫,或霍乱吐泻,以及胸痹等中焦虚寒所致者
配伍特点:
温中与补气并用,以温中为主
使用注意:
本方性偏于温燥,阴虚内热者忌用
小建中汤
君:
饴糖
臣:
桂枝白芍
佐:
生姜大枣
使:
炙甘草
功用:
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主治:
虚劳里急证。
腹中时痛,喜温喜按,舌淡苔白,脉细弦;或虚劳而心悸[2],虚烦不宁,面色无华,或手足烦热,咽干口燥等
配伍特点:
肝脾同治,阴阳并调,重在温中助阳
使用注意:
兼夹痰湿者忌用,阴虚发热者亦不宜使用
四逆汤
君:
附子
臣:
干姜
佐:
使:
甘草
功用:
回阳救逆
主治:
少阴病。
四肢厥逆,恶寒踡卧,呕吐不渴,腹痛下利,神衰欲寐,舌苔白滑,脉微;或太阳病误汗亡阳
配伍特点:
心脾肾兼顾,峻温心肾为主。
使用注意:
本方纯用辛热之品,中病即止,不可久服;非阴盛阳衰者,不可久服,附子有毒久煎
当归四逆汤
君:
当归桂枝
臣:
细辛白芍
佐:
通草大枣甘草
使:
甘草
功用:
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主治:
血虚寒厥证[3]。
手足厥寒,口不渴,或腰、股、腿、足疼痛,舌淡苔白,脉沉细或细而欲绝
配伍特点:
散寒与温阳并用,养血和通脉兼施,温而不燥,补而不滞
使用注意:
本方性偏温,湿热偏盛或者阴虚内热者,不宜使用
阳和汤
君:
熟地鹿角胶
臣:
肉桂姜炭
佐:
白芥子麻黄
使:
生甘草
功用:
温阳补血,散寒通凝。
主治:
阴疽[4]。
漫肿无头,皮色不变,酸痛无热,口中不渴,舌淡苔白,脉沉细或迟细。
或贴骨疽、脱疽、流注、痰核、鹤膝风等属于阴寒者。
配伍特点:
温阳与补血并用,温通与辛散相伍,使补而不滞,散不伤正
使用注意:
痈疡属阳证,或者阴虚有热,或阴疽破溃,均忌用
四君子汤
君:
人参
臣:
白术
佐:
茯苓
使:
炙甘草
功用:
益气健脾
主治:
脾胃气虚证[1]。
面色晄白,语音低微[2],气短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虚弱
配伍特点:
药性平和,温而不燥,补而不滞
参苓白术散
君:
白术茯苓
臣:
山药莲子肉扁豆薏苡仁
佐:
砂仁桔梗
使:
炙甘草大枣
功用:
益气健脾,渗湿止泻,兼可益肺
主治:
脾虚夹湿证[2]。
饮食不化,胸脘痞闷,肠鸣泄泻,四肢乏力,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腻,脉虚缓
配伍特点:
标本同治,治本为主;脾肺兼顾,补脾为主;药性平和,补而不滞
使用注意:
若积滞内停,伤食泄泻,以及泄热下痢等均不宜使用
补中益气汤
君:
黄芪
臣:
人生白术炙甘草
佐:
柴胡升麻当归陈皮
使:
炙甘草
功用:
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主治:
1、脾胃气虚证。
食少便溏,体倦肢软,少气懒言,面色晄白,脉大而虚软[1]。
2、气虚下陷证。
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崩漏等,气短乏力,舌淡脉虚者。
3、气虚发热证。
身热[2],自汗[3],渴喜热饮,气短乏力,舌淡,脉虚大无力。
配伍特点:
健脾与升阳并用,补气与养血兼施,以甘温益气为主
使用注意:
阴虚或者热病所致发热,不宜使用
生脉散
君:
人参
臣:
麦冬
佐:
五味子
使:
功用:
益气生津,敛阴止汗。
主治:
1、心肺气阴两虚证,耗气伤阴证。
汗多神疲,体倦乏力,气短懒言,咽干口渴,舌干红少苔,脉虚数。
2、久咳肺虚,气阴两伤证。
干咳少痰,短气自汗[2],口干舌燥,脉虚细。
配伍特点:
气阴双补,补气为主;补敛兼施,标本并治,治本为主
使用注意:
气阴两虚而兼夹实邪时候不宜使用
人参蛤蚧散
君:
臣:
佐:
使:
功用:
补肺益肾,止咳定喘
主治:
肺肾气虚,痰热内蕴证。
喘息、咳嗽。
痰稠色黄,或咳吐脓血,胸中烦热,身体羸瘦,或遍身浮肿,脉浮虚
配伍特点:
肺肾同治,肃肺为主;标本兼治,治本为主
使用注意:
纯属肺肾虚衰,单为痰热内蕴者,不宜使用
玉屏风散
君:
黄芪
臣:
白芷
佐:
防风
使:
功用:
益气固表止汗
主治:
卫气虚弱,表虚自汗证汗出恶风,面色晄白,舌淡苔薄白,脉浮虚。
亦治虚人腠理不固,易于外感风邪
配伍特点:
补中兼散,散中寓收,标本同治,治本为主
使用注意:
外感风邪,营卫失和之自汗,不宜使用
四物汤
君:
熟地
臣:
当归
佐:
川芎白芍
使:
功用:
补血和血
主治:
营血虚滞证。
心悸失眠,头晕目眩,面色无华,妇人月经不调,量少或经闭不行,脐腹作痛[1],舌淡,脉细弦或细涩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方剂学 重点 速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