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七年级 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及解析.docx
- 文档编号:24090929
- 上传时间:2023-05-24
- 格式:DOCX
- 页数:37
- 大小:137.97KB
初中七年级 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及解析.docx
《初中七年级 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及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七年级 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及解析.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及解析
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及解析
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后,完成下列小题
曹冲智救库吏
太祖马鞍在库,而为鼠所啮。
库吏惧必死,议欲面缚首罪,犹惧不免。
冲谓曰:
“待三日中,然后自归。
”冲于是以刀穿单衣如鼠啮者谬为失意貌有愁色。
太祖问之,冲对曰:
“世俗以为鼠啮衣者,其主不吉,今单衣见啮,是以忧戚。
"太祖曰:
“此妄言耳,无所苦也。
”俄而库吏以啮鞍闻,太祖笑曰:
“儿衣在侧,尚啮,况鞍县柱乎?
”一无所问。
【注释】①太祖:
指曹操。
②自归:
自首。
③县:
同“悬”,悬挂。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世俗以为鼠啮衣者/自以为大有所益
B.今单衣见啮/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C.是以忧戚/杞人忧天
D.俄而库吏以啮鞍闻/俄而雪骤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冲于是以刀穿单衣如鼠啮者谬为失意貌有愁色。
(3)结合选文,说说曹操为什么没有怪罪库吏。
【答案】
(1)B
(2)冲于是以刀穿单衣/如鼠啮者/谬为失意/貌有愁色。
(3)曹操意识到马鞍被咬是难免的;且他刚劝解过儿子曹冲衣物被咬没什么大不了,在这种情况下没办法再追究自己的马鞍被咬而怪罪库吏。
【解析】【分析】
(1)A.世俗以为鼠啮衣者/自以为大有所益(以为:
认为/认为);B.今单衣见啮/见其发矢十中八九(见:
被/看见);C.是以忧戚/杞人忧天(忧:
担忧,忧愁/担忧,忧愁);D.俄而库吏以啮鞍闻/俄而雪骤(俄而:
不久,一会儿/不久,一会儿)。
故选B。
(2)语句“冲于是以刀穿单衣如鼠啮者谬为失意貌有愁色”的意思是:
曹冲于是用刀戳破(自己的)单衣,弄得像是被老鼠咬坏的一样,谎称内心有不快活的事,脸色上显出极不痛快的样子,来到曹操跟前。
据此正确的句读是:
冲于是以刀穿单衣/如鼠啮者/谬为失意/貌有愁色。
(3)从文章叙写的内容看,曹操刚劝慰儿子曹冲衣物被老鼠咬,所谓的“其主不吉”是“此妄言耳,无所苦也”。
在这种情况下,库吏再说马鞍被咬的事,自然也就没有办法再追究库吏的罪责了。
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故答案为:
⑴B
⑵冲于是以刀穿单衣/如鼠啮者/谬为失意/貌有愁色。
⑶曹操意识到马鞍被咬是难免的;且他刚劝解过儿子曹冲衣物被咬没什么大不了,在这种情况下没办法再追究自己的马鞍被咬而怪罪库吏。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字词的理解,注意结合语境理解一词多义。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
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
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注意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明确曹操没有怪罪库吏的原因。
【参考译文】
一次曹操的一副马鞍放在马厩中被老鼠咬坏。
管马房的小厮害怕曹操怪罪,(他们)商量把自己捆绑起来,当面(向曹操)自首请罪。
但还是害怕不能免除(罪责)。
曹冲知道后,就对他说:
“等待三天,然后再去自首。
”曹冲于是用刀戳破(自己的)单衣,弄得像是被老鼠咬坏的一样,装出极不痛快的样子,来到曹操跟前。
曹操看到儿子的失意神色,觉得奇怪,就问他有什么心事。
曹冲回答说:
“世上的人们都说,谁的衣服让老鼠咬了,谁就不吉利。
如今单衣被老鼠咬了,所以心里很悲伤。
”曹操一听,笑着安慰他说:
“这都是些无稽之谈,不要信它。
别再为这事苦恼了。
”一会儿,马房小厮进来向曹操报告马鞍被老鼠咬坏的事,曹操笑着说:
“我儿子的衣服就在身边,尚且被咬坏,何况马鞍是悬挂在梁柱上的呢?
”他丝毫不加追究。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
“汝亦知射乎?
吾射不亦精乎?
”翁曰:
“无他,但手熟尔。
”康肃忿然曰:
“尔安敢轻吾射!
”翁曰:
“以吾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因曰:
“吾亦无他,唯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
【乙】
南方多没人①,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
夫没者岂苟然哉?
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
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
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
故凡不学而务求其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注】①没人:
能潜水的人。
(1)解释下面句中的词语。
①公亦以此自矜 矜:
________
②康肃笑而遣之 遣:
________
③夫没者岂苟然哉 苟:
________
④见舟而畏之 畏:
________
(2)翻译下面句子。
①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②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
(3)断句,请用斜线标出。
(限断三处)
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
(4)【甲】【乙】两文都告诉了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答案】
(1)夸耀;打发;随意、随便;畏惧
(2)①(卖油翁)看到他每十箭射中八九箭,只是对此微微点点头。
②(南方人)天天与水为伴,十五岁就学会了潜水的方法。
(3)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
(4)要想学会一项技能,就得多操练,熟能生巧。
【解析】【分析】
(1)本题要注意“遣”解释为“打发”。
(2)本题要注意“但(只是)”“颔(点头)”“得(学会)”等的翻译。
(3)这句话意思是“所以北方的勇士,向会潜水的人请教,追求他们之所以能够潜水的本领,根据会潜水的人的话,到河里去试”,据此可断句为:
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
(4)这类题型,先要读懂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再结合重点句子和写作背景等去把握文章的主题。
【甲】文卖油翁因为倒油的技术娴熟而得到陈康肃的尊重;【乙】文写了南方人潜水的本领高强,北方人也来学习。
因此,通过分析可知,两文都告诉人们的道理是:
要想学会一项技能,就得多操练。
故答案为:
⑴①夸耀;②打发;③随意、随便;④畏惧。
⑵①(卖油翁)看到他每十箭射中八九箭,只是对此微微点点头。
②(南方人)天天与水为伴,十五岁就学会了潜水的方法。
⑶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
⑷要想学会一项技能,就得多操练,熟能生巧。
【点评】⑴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
答题时应注意,解释文言文实词意义包括:
重点动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同时注意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
答题时应注意,遵循“一一对应,字字落实”的原则,把文言文句子对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子,注意翻译出来的句子要做到字字准确,忠于原文,通顺规范。
⑶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答题时应注意,文言文的朗诵节奏一般按意义划分,以不破句为原则,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按词语断,主谓之间断句;语词后停顿;句首表连接的词后停顿;介词前停顿。
⑷本题考查分析启发和道理。
答题时应注意,首先要整篇阅读文言文,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并要注意议论抒情的语句,充分把握内容,然后归纳出原文的中心,从中明白道理或得到启发。
【附参考译文】
【甲】陈尧咨擅长射箭,当时世上没有人能和他相比,他也以此自夸。
他曾在自家的园圃里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挑着的担子,站在园圃外,斜着眼睛看着他,很久不离开。
这个老翁见到陈尧咨射出的箭十支能中八九支,也不过是微微地点点头。
康肃公问道:
“你也懂得射箭吗?
我射箭的技术难道不精湛吗?
”老翁说:
“没有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
”康肃公听后十分生气地说:
“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技术?
”老翁说:
“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你射箭也是凭手熟的)这个道理。
”于是老翁取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用一枚铜钱盖住葫芦的口,慢慢地用勺子倒油(通过铜钱方孔)注到葫芦里,油从铜钱的孔中注进去,却不沾湿铜钱。
接着老翁说:
“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
”陈肃公笑着将老翁送走了。
【乙】南方有很多会潜水的人,是因为他们每天与水为伴,七岁就能趟水过河,十岁就能浮于水面,十五岁就能潜水了。
他们潜水的技术,怎么是随随便便就能掌握的呢?
他们必定是掌握了游水的道理。
每天在水边居住,于是到了十五岁就能了解潜水的方法。
有些人生来就不识水性,那么即使长得强壮,看见来船依然害怕。
所以北方的勇士,向会潜水的人请教,追求他们之所以能够潜水的本领,根据会潜水的人的话,到河里去试,没有不被淹死的。
所以说凡是不通过学习而追求大道的人,都和那些学习潜水的北方人一样。
3.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初,权谓吕蒙曰: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蒙曰: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
【乙】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
“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
“何不炳烛①乎?
”平公曰:
“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
“盲臣②安敢戏君乎?
臣闻之: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炳烛之明,孰与昧行③乎?
”平公曰:
“善哉!
”
(《炳烛夜读》)
【注】①炳烛:
点燃蜡烛。
②盲臣:
师旷为盲人,故自称为盲臣。
③昧行:
在黑暗中行走。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①权谓吕蒙曰________
②晋平公问于师旷曰________
(2)下列各项中划线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尔安敢轻吾射/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B.以我酌油知之/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C.公亦以此自矜/蒙辞以军中多务
D.而钱不湿/结友而别
(3)把【甲】【乙】两文中画线句字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②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4)写出【甲】文中流传至今的两个成语:
________、________。
(5)结合内容,分别写出【甲】【乙】两文给你带来的启示。
【答案】
(1)告诉,对……说;向
(2)A
(3)①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当博士吗?
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②哪有做臣子的却戏弄他的君王的呢?
(4)刮目相待(刮目相看);吴下阿蒙
(5)示例一:
吕蒙善于接受他人的正确建议,知错就改。
我们在学习上也要像他一样,才能够不断进步。
示例二:
晋平公认为“吾年七十”学习已晚,其实学习是不受年龄限制的,只要学习,无论何时都为时不晚,更何况我们还年轻呢?
【解析】【分析】
(1)本题中的古今异义词,谓:
告诉,对……说。
“于”是重要的虚词,这里是“向”。
(2)A怎么。
B代词,代前面说的道理/结构助词,此处无实际意义。
C凭借/以……为由。
D表转折连词/表承接。
(3)本题重点词语有:
但,只,仅。
涉猎,粗略地阅读。
见,了解。
往事,指历史。
安,疑问代词,怎么,哪里。
(4)由文中的句子“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可知两个成语,吴下阿蒙:
指在吴下时的没有才学的吕蒙。
吴下,指吴县,如今江苏苏州。
现指才识尚浅的人。
刮目相待:
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刮目:
擦擦眼睛。
(5)学生能谈出自己对文章内容、主旨的主观感受、领悟或情感的体验,或谈由选文引发的思考,获得人生启迪、审美情趣等。
学生理解原文的内容、思想和情感,阐述自己感受即可。
说明了人应当好学、只要肯学习就会有进步的道理,突出了学习重要性。
活到老,学到老。
或者是学无止境,终身学习,受益终生。
故答案为:
⑴①告诉,对……说;②向。
⑵A
⑶①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当博士吗?
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②哪有做臣子的却戏弄他的君王的呢?
⑷①刮目相待(刮目相看);②吴下阿蒙。
⑸示例一:
吕蒙善于接受他人的正确建议,知错就改。
我们在学习上也要像他一样,才能够不断进步。
示例二:
晋平公认为“吾年七十”学习已晚,其实学习是不受年龄限制的,只要学习,无论何时都为时不晚,更何况我们还年轻呢?
【点评】⑴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
答题时应注意,解释文言文实词意义包括:
重点动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同时注意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⑵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
答题时应注意,从分析语法结构入手解释词义。
有些词在不同的语境中,不但意义不同,它的词性和语法功能也不同,明确它在句中作什么成分,有什么语法功能。
⑶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答题时应注意,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
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⑷本题考查成语积累和解释。
答题时应注意,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
本文有刮目相待、刮目相看、吴下阿蒙。
⑸本题考查分析启发和道理。
答题时应注意,首先要整篇阅读文言文,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并要注意议论抒情的语句,充分把握内容,然后归纳出原文的中心,从中明白道理或得到启发。
【附参考译文】
【甲】最初,孙权对吕蒙说:
“你现在手握权柄,不可以不读书。
”吕蒙辩护说,不是他不读书,而是军中事情太多,没有时间。
孙权说:
“我岂是要你研究儒家经典,去当教书匠?
只不过希望你大略有个印象,知道历史就够了。
如果说没有时间,谁能比我更忙,我还经常读书,我认为有天大的好处。
”吕蒙才开始求学。
后来,鲁肃路过寻阳,跟吕蒙谈论,不由大吃一惊,说:
“你今天的才识智略,已不是当年吴郡时代的吕蒙。
”鲁肃遂拜见吕蒙的娘亲,结交成为好友,然后告辞。
【乙】晋平公向师旷问道:
“我年龄七十岁了,想要(再)学习,恐怕已经晚了。
”师旷说:
“为什么不点燃蜡烛(学习)呢?
”平公说:
“哪有作为别人的臣子(的人)戏弄他的君主的呀?
”师旷回答:
“我哪敢戏弄我的君主呀!
我是听说,年轻时喜欢学习,如同升起的太阳;壮年时喜欢学习,如同中午的太阳;年老时喜欢学习,如同点燃蜡烛的明亮。
点燃蜡烛和在黑暗中行走,哪一个(更好)呢?
”平公说:
“说的好啊!
”
4.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河中石兽
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账寺中,闻之笑曰:
“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用“/”划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只划一处)
是非木柿
(2)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闻之笑曰
B.当求之于上流
C.一老河兵闻之
D.其反激之力
(3)请结合第②段原文至少两个具体词语,分析作者是如何把讲学家塑造成“目中无人、狂安自大”的。
(4)下列四张示意图,最符合老河兵对河中石鲁应“求之于上流”的原因分析是( )
A.
B.
C.
D.
(5)下列古人的四句话,与《河中石兽》说明的道理意思最接近的一项是( )
A.道虽迹,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B.过而不能知,是不智也;知而不能改,是不勇也。
C.见闻之知,不如心之所喻,心之所喻,不如身之所亲行焉。
D.千人同心,则得千人力;万人异心,则无一人之用。
【答案】
(1)是/非木柿
(2)D
(3)讲学家听了僧人寻找石兽的方法后,第一反应是“笑”,耻笑、嘲讽那些僧人,嘲讽别人其实就是觉得自己高人一等,之后开口就说“尔辈”,这个称呼颇有意味,说明讲学家已经认为自己与众人不是同一类人了。
从中能看出讲学家“目中无人、狂妄自大”的形象。
(4)B
(5)C
【解析】【分析】
(1)语句“是非木柿”的意思是:
这(石兽)不是木片。
依据主谓间停顿,正确的句读是:
是/非木柿。
(2)D项“之”是结构助词“的”的用法,其他三项“之”均为代词。
故选D。
(3)本题作答要结合“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中的“笑”和“尔辈”来分析作答。
这里的“笑”是对那些僧人耻笑和嘲讽,实则表示自己高人一等;然后用“尔辈”来表明讲学家自己的与众不同。
可以看出讲学家“目中无人、狂妄自大”的形象。
(4)本题可依据“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漱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可知。
B图最符合老河兵的说法。
故选B。
(5)《河中石兽》告诉了人物认识事物需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这一道理。
语句“见闻之知,不如心之所喻,心之所喻,不如身之所亲行焉”的意思是:
从见闻得到的知识,不如心中已了解的,心中了解的,不如经过实践体验得来的。
这与《河中石兽》所表明的道理基本是一致的。
故选C。
故答案为:
⑴是/非木柿
⑵D;
⑶讲学家听了僧人寻找石兽的方法后,第一反应是“笑”,耻笑、嘲讽那些僧人,嘲讽别人其实就是觉得自己高人一等,之后开口就说“尔辈”,这个称呼颇有意味,说明讲学家已经认为自己与众人不是同一类人了。
从中能看出讲学家“目中无人、狂妄自大”的形象;
⑷B;
⑸ C。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
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
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⑵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及意思,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虚词,答题关键是熟记常见的一些虚词的用法;
⑶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
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⑷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结合相关的语句,即可做出选择;
⑸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和把握。
结合文章的主旨即可做出选择。
【附参考译文】
沧州南部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佛寺的外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沉入河中。
过了十多年,寺僧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只石兽,到底没能找到。
寺僧们认为石兽顺流而下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找到它们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里设馆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
“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走呢?
是石头的特点应该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
顺流而下寻找它们,不是很荒唐吗?
”大家都很信服,认为这是正确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之后,又笑着说:
“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上游寻找它。
因为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水不能冲走石头,但河水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一定会将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为坑洞,越冲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里。
照这样多次冲刷,石头又会多次向前翻转,不停地转动,石兽反而逆流而上了。
到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荒唐了;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
”
寺僧们依照老河兵的话去做,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流找到了石兽。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一,不知道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呢?
5.古文阅读
(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乙)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喜,计之曰:
“技止此耳!
”因跳踉大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含义。
①阅十余岁(________)
②竟不可得(________)
③以为且噬己也,甚恐(________)
④尽其肉,乃去(________)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以为顺流下矣 以为且噬己也
B.至则无可用 至石之半
C.渐沉渐深耳 技止此耳
D.蔽林间窥之 然则天下之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②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4)用“只知……,不知……”概括讲学家和老虎的“知”与“不知”,归纳天下事的相同原理。
【答案】
(1)经过,经历;终了,最后;非常;离开
(2)D
(3)①你们这些人不懂得探求事物的规律,这不是木片,怎么会被洪水冲走呢?
②然而(老虎)来回来去地观察它,觉得(驴子)没有什么特别的本领似的。
(4)只知“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不知“反激之力”会让“石必倒掷坎穴中”;只知“庞然大物”而“大骇”,不知驴并无“无异能”。
天下之事不能简单按常理做主观臆断(或:
天下之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甚多)。
【解析】【分析】
(1)本题中古今异义词,阅:
经过,经历。
去:
离开。
(2)A.都是“认为”。
B.都是“到”。
C.都是“罢了”。
D.代词,指驴/助词,的。
(3)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是:
这。
杮:
削下的木片。
物理:
事物的道理,规律。
岂:
怎么。
去:
离开。
然:
表转折,然而,但是。
视:
观察。
异:
特别的,与众不同的。
能:
本领,能力。
(4)讲学家知道“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
”却不知“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老虎知道驴是“庞然大物也”“虎大骇,远遁”,却不知驴是“无异能者”。
得出相同的原理:
天下之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甚多。
故答案为:
⑴①经过,经历;②终了,最后;③非常;④离开
⑵D
⑶①你们这些人不懂得探求事物的规律,这不是木片,怎么会被洪水冲走呢?
②然而(老虎)来回来去地观察它,觉得(驴子)没有什么特别的本领似的。
⑷只知“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中七年级 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及解析 初中 年级 下册 语文 文言文 阅读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