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江苏省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
- 文档编号:24088844
- 上传时间:2023-05-24
- 格式:DOCX
- 页数:24
- 大小:129.78KB
最新江苏省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
《最新江苏省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江苏省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江苏省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下期第一次月考
高一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小题。
人工智能,新起点上再发力
去年出尽风头让人惊叹的谷歌围棋人工智能“阿尔法狗(AlphaGo)”,5月将来到中国,在浙江乌镇与世界排名第一的中国棋手柯洁上演人机大战。
黑白子此起彼落之间,柯洁探寻的是已有几千年历史的围棋“真理”,而对“阿尔法狗”和它的发明者来说,比赢得比赛更重要的,是寻找人工智能的科学真理。
人工智能称得上是当前科技界和互联网行业最为热门的话题。
无论将其称作“下一个风口”“最强有力的创新加速器”“驱动未来的动力”,还是关于它会不会比人更聪明甚至取代人的各种争论,都在说明,人工智能又一次迎来了黄金发展期。
与以往几十年不同的是,这次人工智能的高潮,是伴随着生活和工作的应用而来,它是科技进步的水到渠成,也嵌入了十分广泛的生活场景。
因此也有科学家认为,“我们或许是和人工智能真正共同生活的第一代人”。
对大众来说,人工智能充满着科幻色彩;对科学家来说,人工智能可能是最受内心驱动、最具理想色彩的一门科学。
从1956年的美国达特茅斯会议算起,明确提出人工智能的概念并开始科学上的研究,到现在已有61年的历史,并经历过至少两个“冬天”。
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人工智能仍然走不出实验室。
人工智能遭遇的技术瓶颈,一方面有着时代的限制,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人们对它的期待太高,一直梦想着的是创造出类似科幻电影《人工智能》中那个小机器人的形象——会找寻自我、探索人性,想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
这也是一些人对人工智能既向往又恐惧的原因之一。
在脑科学尚未取得重大进展时,受益于互联网和计算机新一代技术创新,人工智能从更加实用的层面进入了发展快车道。
互联网大数据、强大的运算能力,以及深度学习模式的突破,被认为是人工智能赖以突破的三大要素,它们造就了语音、人脸识别准确率的惊人提升,人机对话像人与人一样更加自然,乃至可以像“阿尔法狗”一样去找寻规律、自我决策。
尽管中国不是人工智能的策源地,但在当前人工智能的这一轮技术爆发中,正在建设科技强国的中国,被很多人认为第一次同科技发达国家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
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互联网市场,小到手机语音助手,大到智能机器人、无人驾驶等人工智能产品和技术广泛应用,它们连同中国顶尖科技公司所拥有的人才一起,充分证明中国在人工智能的资本、市场、技术、人才等方面都不落人后。
同时也要冷静看到,国内互联网公司搭建的人工智能平台,与亚马逊、谷歌等相比差距仍然不小。
比如,在围棋人工智能领域,腾讯的“绝艺”还不敢说能和“阿尔法狗”相媲美。
站在同一起跑线,只能说明具备站位优势,更重要的还是好好蓄力、精准发力,力争引领这一轮人工智能的创新浪潮。
故事才刚刚开始,从基础研究、技术发展,到未雨绸缪建立人工智能相关的伦理规范,人工智能的未来面临着无数挑战和变化。
“预测未来最好的方式就是是创造未来”,人工智能的前景无限美好,值得我们为之全力奔跑。
(选自2017年4月17日《人民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顶是()
A.谷歌围棋人工智能“阿尔法狗”与世界排名第一的中国棋手柯洁展开人机大战,目的是寻找人工智能的科学真理。
B.被称作“下一个风口”“最强有力的创新加速器”“驱动未来的动力”的人工智能,在当前科技界和互联网行业谈论最为热烈,因此人工智能将再一次迎来黄金发展期。
C.虽然人工智能令人向往,但是如果机器人会找寻自我、探索人性并想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也会让很多人对人工智能感到害怕。
D.人工智能在上世纪90年代仍未走出实验室,主要受限于科学家无法创造出会找寻自我、探索人性的机器人形象。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围绕新一轮人工智能的技术爆发,论证了在人工智能发展的新起点下拥有站位优势的中国应该努力创新发展人工智能的观点。
B.文章论述了在新一轮人工智能的技术爆发中中国的优势和不足,对比之下,认为中国一定引领这一轮人工智能的创新浪潮。
C.文章回顾了人工智能遭遇技术瓶颈的原因,论述了新一轮人工智能发展走出实验室,伴随生活和工作,迎来黄金发展期的话题。
D.认为人工智能的前景美好,值得创新和发展,这是文章论述的的前提,也是中国发展人工智能的理论依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众眼中的人工智能和科学家眼中的人工智能不同,前者多关注其科幻色彩,后者多着重其理想色彩。
B.正在建设科技强国的中国,在人工智能方面拥有可以比肩科技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技术、人才,在当前人工智能的技术爆发中具备了站位优势。
C.人工智能变得更实用,发展更迅速,得益于互联网大数据、强大的运算能力以及深度学习模式的突破。
D.以往几十年的人工智能,与生活和工作应用结合不够紧密,其实还不是真正意义的人工智能。
【答案】1.C2.B3.D
【解析】
1.试题分析:
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顶”,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
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A项,“目的是寻找人工智能的科学真理”错误,选项曲解文意;该选项出处见第一段:
对“阿尔法狗”和它的发明者来说,比赢得比赛更重要的,是寻找人工智能的科学真理。
B项,“……,因此……”不当;从文中来看,选项强加因果。
D项,“主要受限于科学家无法创造出会找寻自我、探索人性的机器人形象”有误,选项以偏概全且曲解文意,出处见原文第三段“人工智能遭遇的技术瓶颈,一方面有着时代的限制,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人们对它的期待太高”。
点睛:
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
但还要用好“比对法”。
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
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
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
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
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
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
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
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
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
比对关系分两步:
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
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
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
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
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
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比如B项,该选项句子中有“……因此……”一词,故考生应重点分析前后语句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D项,“主要受限于……”说法片面化,以偏概全,这些内容与文本进行比对即可发现问题。
2.试题分析:
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以及对文章观点及论证方法的把握。
设题的误区如下:
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
B项,“认为中国有科技实力引领这一轮人工智能的创新浪潮”错误,该选项无中生有;文章只是论述了在新一轮人工智能的技术爆发中中国的优势和不足,并没有明确表示中国能引领浪潮。
选项曲解文意。
3.试题分析:
题干问的是“报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D项,“以往几十年的人工智能,与生活和工作应用结合不够紧密,其实还不是真正意义的人工智能”有误,选项曲解文意;出处见第二段:
因此也有科学家认为,“我们或许是和人工智能真正共同生活的第一代人”。
A项,源自第三段,“对大众来说,人工智能充满着科幻色彩;对科学家来说,人工智能可能是最受内心驱动、最具理想色彩的一门科学”;B项,源自第四段;C项,源自第四段,这三项信息与文本一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人生树下
王开岭
①“维桑与梓,必恭敬止。
”语出《诗经·小雅·小弁》,意思是说:
桑树、梓树乃父母所栽,见之必肃立,心生敬意。
父母者,为何要在舍前植这两种树呢?
答案是:
“以遗子孙给蚕食、具器用者也。
”即让子孙有衣裳穿、有家具使。
后来,“桑梓”便成了“故里”的代称。
②树,不仅实用,还意味着福佑、恩泽和繁衍;不仅赐人花果和木质,还传递亲情和美德,承载光阴与家世。
树非速生,非一季一岁之功,它耐受、持久、长命,春华秋实,像一位高寿的家族长者,俯瞰儿孙绕膝。
所谓“荫泽”“荫蔽”“荫佑”之说,皆缘于树。
有祖必有根,有宅必有树。
再穷的人家,也能给后人撑起一大片树荫。
这是祖辈赠予子嗣最简朴最牢固的遗产了。
③幼时,父亲带我回乡下祖宅,院子里有一棵粗壮的枣树,上住鹊窝,下落石几。
逢孩子哭闹,祖母便将房梁上的吊篮钩下,摸出红油油的干枣来。
后来,老人去世,老屋拆迁,“老家”便没了。
虽非桑梓,但我知道,此树乃祖辈所植,在其下纳过凉、吃过枣子的,除了我,还有我的父亲,还有父亲的父亲……它是一轮轮人生的见证者,见证了他们从跌撞的蒙童、攀爬的顽少,变成拄杖的耄耋……
④这样的树,犹若亲属。
⑤老人们讲,闹饥荒时,都是树先枯、人后亡,因为果腹的最后一样东西,是树皮。
人,只要熬到春天就不会饿死了,因为这时候,树抽芽,野菜生,槐花、榆钱、椿叶、杨穗,都是好食材。
⑥几千年来,凡户居,必在一棵大树下;凡村头,必有一棵神采奕奕的老树。
民谣中唱,“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
树,是家舍的象征,是地址的招魂幡。
它比屋高,比人久。
离家者,最后一眼回望的是它;返乡者,远远眺见的也是它。
⑦游同里古镇,听到个说法:
江南殷实人家,若生女婴,便在庭院栽一棵香樟,女儿待嫁时,树亦长成,媒婆在墙外看到了,即登门提亲。
嫁女之际,家人将树伐下,做成两只大箱子,放入绸缎做嫁妆,取“两厢厮守”之意。
多美的习俗!
女儿待字闺中时,对该树的感情定是窸窸窣窣的微妙,那是自己的树啊,盼它长大,又怕它长大。
想想吧,像儿伴一样耳鬓厮磨,像丫环一样贴身随嫁,多么暖心,多么私密,多么亲昵。
⑧我若有女,必种一棵香樟。
⑨如今的家业里,少了样东西:
树。
没有了庭院,没有了户外,没有了供树根深入的大地,只剩下盆栽、根雕和花瓶。
这个时代,可稳定传续的东西越来越少,“不动产”越来越少,“祖宗”的符号和痕迹越来越少。
“家”失去了树荫的覆护,光秃秃曝于烈日下。
⑩我们的家什、器皿、陈设,包括果蔬稻粟,几乎无一源于自产和自制。
我们的双手不再沾染泥土,我们不再是播种者,不再是采摘者,我们最大的身份是购买者,是终端消费者,我们彻底“脱农”了。
不仅如此,我们解除了与草木共栖的古老契约,我们告别了在家门口折朵撷果的劳作和浪漫,我们放弃了对一棵树一株花的亲近与认领,我们失去了对四季和年轮的辨识……大自然里,不再有我们的一方蒲团、一幅凉席、一具竹榻。
树,在马路上流浪。
我们只是乘车迅速地掠过它们,透过玻璃扫视它们。
它们身上,没有我们的指纹和体温,没有儿童的笑声和攀爬的身影。
人和树,亲情已断,形同陌路。
大自然中,没有了我们的亲属,我们成了路人。
(选自《古典之殇》,有删节)
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标题《人生树下》既点明了文章所写的内容——树与人生,又提示了全文所用的手法——象征。
B.“后来,‘桑梓’便成了‘故里’的代称”一句中的引号起强调的作用,以此突出家园与树密不可分。
C.“我若有女,必种一棵香樟”一句表达的不是作者对香樟树的喜爱,而是对女儿美好人生的祝福期盼。
D.为了表达对树的敬畏、感恩,作者行文时采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咏物抒怀便是其中之一。
5.联系文章,简要概述哪些内容能体现“这样的树,犹若亲属”一句的内涵。
6.文章结尾说“大自然中,没有了我们的亲属,我们成了路人”,作者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请试着结合文章探究
【答案】4.B5.参考答案①故乡的枣树见证家族的繁衍生息。
②树是饥荒年代人们果腹的食材。
③树是人们离家或返乡时的精神寄托。
④香樟树是江南女儿生命成长的终身陪伴。
6.参考答案①生活中没有了树,犹如失去亲属,令人伤痛;②生活中没有了树,家与故乡越来越疏远,令人无奈;③生活中没有了树,解除了与自然共栖的契约,令人忧伤;④生活中没有了树,传统文化逐渐衰落,令人忧思。
【解析】
4.试题分析:
本题是综合考查题,既考查语言技巧,也考查思想情感。
首先应浏览文本,明确文章所写的人物的哪些事迹,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对人物有哪些评价和看法等等,然后浏览选项,明确考查的方向,再回归文本,找到相应的点进行比较。
A项,“又提示了全文所用的手法——象征”分析错误。
“人生树下”不能提示出象征的手法。
C项,“我若有女,必种一棵香樟”一句表达的正是作者对香樟树的喜爱。
D项,“为了表达对树的敬畏”理解错误。
整篇文章,作者一直在表达对树的感恩,没有敬畏之意。
5.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揣摩语意的试题,优秀的作者,有时为了表达思想的需要,往往在他们的作品中写一些语意深刻、耐人寻味的句子。
在阅读中,我们不仅要懂得这些句子的表面意思,还要深入领会它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探究语句的丰富意蕴,要抓住关键词,联系语句所在语段的具体语境,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从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情感的角度思考其蕴含的丰富意蕴。
如本题“这样的树,犹若亲属”体现的是树和人的亲密关系。
第③段,写祖宅院子里粗壮的枣树,犹如亲人一般见证了一辈辈人的成长;第⑤段,写树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食材,帮助人们度过灾年。
第⑥段写人在离家和返乡时对树的依赖。
第⑦段,写江南人家种植香樟树,使之成为女儿的终身陪伴。
这些内容都是对人和树关系的例证。
6.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探究作者情感的能力,通过阅读文段,可以感受到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很复杂,但主要的还是为生活中没有了树而感觉到的忧伤。
作者认为树“犹若亲属”,树代表了祖宅,代表了故乡,代表了土地,代表了自然,甚至代表了一种传统文化。
人们远离了树,就远离了这一切,这是让人痛心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近日下发的《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指出,书法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要求中小学校通过有关课程和活动开展书法教育。
书法在中国人的文化生活乃至世俗生活中都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
但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电脑、手机的普及,人们的交流方式以及学习方式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中小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有所削弱,书法教育的状况堪忧。
首先,中小学学生书写不规范、不工整、不美观,字迹潦草;其次,“双姿不规范的比例很大,坐姿和握笔姿势不正确;再次,学生普遍缺乏写好字的心态和习惯,多数不在意字写得不好;最后,“提笔忘字”现象日益严重。
全国中小学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郭振有提出,1988 年成立的中国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在过去的20 多年里,积累了丰富的书法教育的经验,各地应借着“书法进课堂”的东风,扩大书法特色教育实验区和实验校。
(《中国教育报》2011年10 月25 日12版,有删改)
材料二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明确提出加强书法教师队伍建设。
要逐步形成以语文教师为主体、专兼职相结合的书法教师队伍。
目前,广东省中小学书法教师队伍的基本情况如何呢?
现有的教师是否能够胜任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需要?
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们组织了一次面向广东省中小学语文教师和美术教师的问卷调查。
接受问卷调查教师所在的学校中,配备有专职书法教师的占18.77%,由语文老师兼任书法教师的的占27.18%,由美术老师兼任书法教师的占25.6%,没有配备书法教师的占28.45%。
缺乏能胜任书法课教学的教师这一现实也在另一项统计结果中反映出来,高达48.35%的教师认为目前学校开展书法教育的最大问题是“缺乏可胜任的书法教师”。
要解决书法教育师资队伍不足的问题,建议加强现有教师队伍的培训,还要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鼓励学校聘请有书法专长的校外人员(尤其是当地少年宫和文化站的书法教师),经过适当的教学培训后担任学校书法教师。
(冯善亮,周凤甫《广东省中小学书法教育状况调查报告(节选)》,2015 年1月)
材料三当前教育部稳步推进书法教育进课堂工作成绩显著。
近日,教育部、国家语委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对“识文断字”基本功提出新的要求,总体目标是打造全社会语言文字规范化建设的示范标杆,培养学生的“一种能力、两种意识”。
但在继续推进中小学书法教育工作的落实中依然不同程度存在着一些问题。
江西省硬笔书法家协会对全省35 所中小学抽样的调查显示,86%的学校因没有书法师资、教材等问题,开设的书法课走过场,形同虚设。
如何把书法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日前,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书协理事卢中南接受了我们的专访。
他建议教育部和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应对开设书法课的情况全面调查,建立相应的督导机制,提高书法的地位,将书法作为推进中小学美育教育的重要内容。
建立书法评价机制,并明确列入教育督导和评价中;重视并定期检查书法教学实施情况。
成立专业的书法教育监管小组,每学期、学年到校巡管,检查开课的真实情况,重在监督落实。
对书法获得成果的奖励制度要等同于其他考试科目。
要设立书法教师资格证,有明确的书法专职教师的“入职名额编制”,使书法教师专职化。
除提高书法教师地位、保证书法教师专职教书法外,必须对全体教师进行汉字书写培训,尤其是语文教师。
尽快制订师范生的书写技能训练目标,尤其是师范院校文科学生必须有相对严格的书法课程。
卢中南说,从教育主管部门到学校再到家庭,合力形成严密的书法教育管理机制,才能把书法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中国艺术报》2017 年03月06 日7 版,有删改)
7.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和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如何加强书法教育”,材料一提出“书法进课堂”、材料二提出书法教师人才缺乏的问题,材料三则对“如何把书法教育真正落到实”提出建议。
B.三则材料对比,各有千秋,材料二的数据统计更详细一些;材料一权威性更强,材料三提出的措施更具体。
C.三则材料都发表在教育部发布重要文件之后,三者都密切关注我国教育方针和政策,并及时献言献策。
D.三则材料都试图积极引导读者思考当下书法教育面临的问题,并且预言中国人的书法能力会越来越强。
8.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准确的两项是( )( )(5 分)
A.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当下中国书法教育进课堂的问题,而且都认为开展书法教育迫在眉睫,当务之急,亟需获得社会高度重视。
B.三则材料各有侧重,材料二和材料三运用了抽样调查数据,材料一虽能分析书法教育现状,但客观性略为欠缺。
C.材料一对书法教育现状进行考察,内容具体;材料二是调查报告,数据分析详尽客观;材料三专访专家,突出受访者个人观点。
D.材料的语言风格因读者群体而有所不同。
材料二主要面向教育界,简洁严谨;材料一和材料三主要面向普通读者,通俗易懂。
E.三则材料的背后,是国家对于书法教育的重视,更透露了中小学生对书法教育强烈诉求。
材料具有时效性和广泛的现实意义。
9.根据上述材料,谈谈解决书法教育师资不足问题的主要举措。
【答案】7.D8.CD
9.①加强师资培训。
加强师范生书写技能训练,对全体教师进行汉字书写培训。
②提高书法教师地位。
设立书法教师资格证,有书法专职教师“入职名额编制”。
③提高书法地位。
建立书法评价机制,加大奖励力度。
④寻求社会支持。
与书法团体合作,聘请并培训有专长的人员担任学校书法教师。
【解析】
7.试题分析:
本体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能力。
题干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D项“中国人的书法能力会越来越强”无中生有。
..................
8.试题分析:
本体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能力。
题干要求选出“正确的两项”,A项,“迫在眉睫”于文无据,无中生有;B项,没有调查数据,故不能证明“客观性略为欠缺”;E项,文中并没有显示“中小学对书法教育的强烈诉求”的相关信息。
故正确选项为CD。
9.试题分析:
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既涉及到文章的内容,又要拓展。
首先立足文本,解决书法教育师资不足问题的主要举措,到文中找主要的事件,通过事件分析体现传主的什么思想,然后分条作答即可。
点睛:
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答题时实现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论证,论证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做到中心突出、简单明了。
如本题,可从提高书法教师地位、设立书法教师资格证、有书法专职教师“入职名额编制”,建立书法评价机制,加大奖励力度等几个方面加以探究。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甫,字子美,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
李邕奇其材,先往见之。
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
天宝十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飨庙及郊,甫奏赋三篇。
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
数上赋颂,因高自称道,且言:
“先臣恕、预以来,承儒守官十一世,迨审言,以文章显中宗时。
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
若令执先臣故事,拔泥涂之久辱,则臣之述作虽不足鼓吹《六经》,至沉郁顿挫,随时敏捷,扬雄、枚皋可企及也。
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
”
会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
肃宗立,自鄜州羸服欲奔行在,为贼所得。
至德二年,亡走凤翔上谒,拜右拾遗。
与房琯为布衣交,以客董廷兰,罢宰相。
甫上疏言:
“罪细,不宜免大臣。
”帝怒,诏三司亲问。
宰相张镐曰:
“甫若抵罪,绝言者路。
”帝乃解。
甫谢,且称:
“琯宰相子,少自树立为醇儒,有大臣体,时论房琯才堪公辅,陛下果委而相之。
观其深念主忧,义形于色,然性失于简。
酷嗜鼓琴,廷兰托琯门下,贫疾昏老,依倚为非,琯爱惜人情,一至玷污。
臣叹其功名未就,志气挫衄,觊陛下弃细录大,所以冒死称述,涉近讦激,违忤圣心。
陛下赦臣百死,再赐骸骨,天下之幸,非臣独蒙。
”然帝自是不甚省录。
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鄜,弥年艰窭,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
从还京师,出为华州司功参军。
会严武节度剑南东、西川,往依焉。
武再帅剑南,表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
武以世旧,待甫甚善,亲至其家。
甫见之,或时不巾,而性褊躁傲诞,尝醉登武床,瞪视曰:
“严挺之乃有此儿!
”武亦暴猛,外若不为忤,中衔之。
一日欲杀甫及梓州刺史章彝,集吏于门。
武将出,冠钩于帘三,左右白其母,奔救得止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最新 江苏省 一下 学期 第一次 月考 语文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