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岳麓版必修2 第13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作业.docx
- 文档编号:24086626
- 上传时间:2023-05-24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30.78KB
学年岳麓版必修2 第13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作业.docx
《学年岳麓版必修2 第13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作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岳麓版必修2 第13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作业.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岳麓版必修2第13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作业
第13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1.上海世博会曾吸引了大批海内外人士利用各种交通工具前往参观。
然而在19世纪70年代,江苏沿江居民到上海,最有可能乘坐的交通工具是( )
A.江南制造总局的汽车B.洋人发明的火车
C.轮船招商局的轮船D.福州船政局的军舰
解析:
在19世纪70年代,江苏沿江居民到上海可乘船走水路,故排除A、B两项。
D项福州船政局位于福建,且军舰不能用于商业,故排除。
轮船招商局是洋务派在19世纪70年代初期创办的民用企业,故选C。
答案:
C
2.近代时期有人说,建铁路“是臣下之利,非君上之利;是外洋之利,非中国之利;是一二人之私利,非千万人之公利”。
这说明( )
A.修建铁路遭到顽固势力的反对
B.铁路的发展对近代中国有害无利
C.在当时的中国不适宜修建铁路
D.修建铁路只是便于外国人经济侵略
解析:
注意关键词“铁路”“臣下之利”“非君上之利”,说明持反对态度,B、C、D不符合“说明”意图。
答案:
A
3.随着汽车、火车、轮船在近代中国的出现,“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这样的竹枝词也开始流行起来。
这反映了( )
A.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冲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
B.新式交通工具并没有改善人们的出行状况
C.人们对新式交通工具的赞同与认可
D.人们从没有停止过对交通工具改进的追求
解析:
“乘客不分男女座”体现了不分男女、等级的特点,是对封建社会男女有别的传统封建伦理道德的冲击,B、C两项背离材料,D项材料没有体现。
所以正确答案为A项。
答案:
A
4.交通工具的变化和通讯事业的发展对社会发展、人们生活带来的深远影响是( )
①推动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②促进了信息的传播 ③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 ④引起了人们生活方式的根本性变革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解析:
交通和通讯事业的发展对人们生活的影响,①②③是非常明显的,但是没有引起人们生活方式的根本性变革,排除含④的B、C、D三项。
所以正确答案为A项。
答案:
A
5.假如某爱国实业家在20世纪初需要了解全国各地商业信息,可采用的最快捷的方式是( )
A.乘坐飞机赴各地了解
B.通过无线电报输送讯息
C.通过互联网了解
D.乘坐火车赴各地了解
解析:
注意题干时间“20世纪初”“最快捷的方式”,因此应选B项,火车速度远不及电报快。
20世纪30年代民航飞机在中国出现,互联网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
答案:
B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80年刘铭传奏请修建铁路,刘锡鸿等众多官员纷纷反对,理由是修建铁路“不可行者八,无利者八,有害者九”。
如每造铁路“山川之神不安,即旱涝之灾易召”;火车飞行,“路稍不平,则或激轮而全车皆碎”;仿西洋造火车,借英、法等国金钱,无由归还,“诸强邻遂相凌逼,几至亡国”。
清政府认为“铁路断不宜开”的观点不无道理,遂搁置修路倡议。
材料二 19世纪末,列强竞相在中国投资修筑铁路,如中东铁路、胶济铁路、广九铁路等。
同时,列强激烈争夺庐汉、粤汉、津镇等铁路的修筑权。
材料三 一些闭塞地区的经济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现代化进程。
材料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对旧铁路进行改造,修建了许多新铁路,形成了全新的铁路网运格局。
如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新建的宝成、鹰厦、兰新、成昆、湘黔铁路;改革开放以来修筑的大秦铁路、青藏铁路等。
(1)根据材料一、二,归纳近代中国铁路发展缓慢的原因。
(2)结合材料三,谈谈新式交通的出现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影响。
(3)根据上述材料,比较新旧中国铁路发展史上的变化,从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解析:
第
(1)问,根据“刘锡鸿等众多官员纷纷反对”“山川之神不安,即旱潦之灾易召”“借英、法等国金钱,无由归还”“列强竞相在中国投资修建铁路”总结即可。
第
(2)问,抓住要求,是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可从经济、地区联系、思想观念等角度思考。
第(3)问,旧中国铁路发展困难重重,新中国“人民政府对旧铁路进行改造,重新修建了许多新铁路,形成了全新的铁路网运格局”,说明只有实现民族独立,才能真正实现中国的现代化。
答案:
(1)原因:
①封建顽固势力的反对;②资金和技术的缺乏;③受封建传统迷信思想的影响;④外国列强的阻挠挠和侵略。
(2)影响:
①便利了各地之间的联系,方便了信息的交流和知识的传播;②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③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④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3)变化:
旧中国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阻挠,铁路业发展缓慢;新中国铁路业发展迅速,形成了全新的铁路网运格局。
启示:
只有实现民族独立,才能真正实现中国的现代化。
基础巩固
1.对于“上海新造铁路火车开往吴淞”这一事件评述不正确的是( )
A.上海铁路最早由中国人建造
B.可作为研究中国近代交通的资料
C.这有利于中国的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
D.体现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扩展
解析:
19世纪70年代,外国商人擅自修筑从吴淞到上海的铁路,不久被拆除。
因此A项说法错误。
答案:
A
2.上海是近代中国茶叶的一个外销中心。
1884年,福建茶叶市场出现了茶叶收购价格与上海出口价格同步变动的现象。
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近代事业是( )
A.电报业B.大众报业
C.铁路交通业D.轮船航运业
解析:
福建、上海两地茶叶价格的同步变动说明信息传递快,19世纪80年代,两地已能进行电报联络,故选A项。
答案:
A
3.竹枝词中近代上海的新鲜事物:
“不须鲤寄与鸿传,电线音驰万里天。
两地语言传顷刻,胜于羽箭疾离弦。
”这反映出( )
A.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B.近代通信技术传入中国
C.市民衣食住行的西化D.洋务运动引进西方科技
解析:
材料反映的事物与经济结构无关,故A项错误;从材料“电线音驰万里天”“两地语言传顷刻”等信息可以判断是通信设备,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不是衣食住行,故C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新鲜事物是洋务运动引进的,故D项错误。
答案:
B
能力提升
4.李鸿章1872年在上海创办轮船招商局,“前10年盈利,成为长江上重要商局,招商局和英商太古、怡和三家呈鼎立之势”。
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
A.彻底打破了外商对中国航运业的垄断
B.抵制了外国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C.是中国近代化的表现
D.推动了近代中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解析:
轮船招商局的创办,冲击了外商对中国航运业的垄断,但是,西方轮船公司仍然掌握着中国航运业的大部分,故答案为A项。
答案:
A
5.下面是上海外白渡桥通行交通工具变化表(据《上海研究资料》),该表反映了当时上海( )
年份
人力车
马车
轿车
马
自行车
摩托车
汽车
公共汽车
有轨电车
1889
6984
544
9
11
0
0
0
0
0
1926
14600
0
0
0
3459
194
3764
172
922
①交通工具的种类增加 ②交通工具日益近代化 ③公共交通有一定的发展 ④交通工具受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解析:
根据表格信息可知1889—1926年间,交通工具种类增加,以畜力、人力为动力的传统交通工具逐渐消失,以内燃机、电力为动力的近代交通工具增加,表明交通工具日益近代化,这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的传入密切相关。
公共汽车和有轨电车的增加表明公共交通有一定发展。
故D项为最佳答案。
答案:
D
6.为了避免各家竞相降价揽载的“自杀性竞争”,1878—1884年,刚刚成立不久的轮船招商局与英国的太古、怡和公司三次达成协议——《齐价合同》,中外公司在各条航路上共同议定统一的价格和货源分配方案。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洋务派的争“利”思想一开始就是不现实的
B.招商局的经济实力得到了外商的认可
C.洋务运动的主要目的是从根本上驱逐外国侵略势力
D.李鸿章与外商相互勾结,损害了国家的利益
解析:
轮船招商局是洋务运动中在上海成立的最大的民用工业,它的成立打破了外国企业对中国运输业的垄断地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作为当时的中国企业,能和外商签订平等的协议,本身就是一种被认可,说明外商不得不通过协商的方式来与其谈判,证明了招商局的实力,故选B项。
答案:
B
7.学习了《近代交通与通讯的变化》一课后,某班研究性学习小组在研讨会上发言如下,其中观点不准确的是( )
A.列强的侵略是中国近代交通与通讯发展的最大阻碍
B.铁路以其在国民经济中的重大作用,一开始就得到清政府的支持
C.列强把铁路修到哪里,就把侵略势力延伸到哪里
D.近代交通与通讯的艰难发展表明,只有实现民族独立后,它才能健康发展
解析:
中国近代的交通与通讯的发展受到帝国主义的限制和排挤,而且帝国主义利用它们延伸自己的侵略势力,A、C、D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由于清政府的腐朽与愚昧,一开始并不支持铁路建设,故选B。
答案:
B
8.光绪谕电寄张之洞等:
“日本约内改造土货一节关系最重,江、浙等省丝斤花布可否于出产处先抽厘金,方淮运出。
并招商多设织布织绸等局,广为制造。
”文中的“电”指的是( )
A.电车B.有线电报C.电话D.无线电报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日本约内”“招商多设织布织绸等局”可知,此条约是中日《马关条约》,由此可推断出这一谕旨出现的时间为1895年。
电车属于交通工具,故A项错误;19世纪70年代之后,清政府在各省架设有线电报线路,故B项正确;电话是有声通讯工具,故C项错误;此时中国还未出现无线电报,故D项错误。
答案:
B
9.阅读下表,可以得出的最合理结论是( )
技术门类
西方文明
上海
重庆
铁路
1825年
1876年
1934年
天气预报
1856年
1873年
1939年
电话
1876年
1882年
1912年
汽车
1883年
1901年
1928年
A.西方科技传入中国后,最早应用在上海
B.中国引进的西方技术都是实用性技术
C.中国近代化呈现明显的地域不平衡
D.中国工业革命吸收了西方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解析:
从表格中的数据能明显看出近代科技在上海出现的时间均远远早于内地城市重庆,这反映出中国近代化进程具有明显的地域不平衡性,即东南沿海地区要早于或先于内地。
材料体现的是西方科技在上海和重庆出现的情况,并未表明西方科技最早应用在上海,故排除A项;材料呈现的是部分科技成就,不足以说明B项;中国近代没有发生工业革命,故D项说法错误。
答案:
C
10.近代以来,农耕时代的粗略时间观念逐渐被精确的现代钟表时间观念所替代。
导致这一改变的重要因素是( )
A.报刊的创办B.服饰的中西合璧
C.交通通讯工具的改变D.传统建筑与西洋建筑并存
解析:
材料表明粗略时间观念被精确的现代钟表时间观念所替代,交通工具有固定的时间表,对时间精确度要求最高,故选C。
答案:
C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汉的交通建设,在道路和河渠方面,以及馆舍邮驿,都很注意。
道路之开辟者,有驰道,通西南夷道,通南越道,裹斜道,回中道,子午道,飞狐道,马援所刊道和峤道……驰道……“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
——白寿彝《中国交通史》
材料二 “私行人,职事五品以上、散官二品以上、爵国公以上,欲投驿止宿者,听之。
边远及无村店之处,九品以上、勋官五品以上及爵,遇屯驿止宿,亦听。
并不得辄受供给。
”谓私行人不应入驿而入者,笞四十。
辄受供给,准赃虽少,皆杖一百。
——《唐律疏议》
材料三 自道光二十二年五口通商,九十余年来中国门户洞开,外洋风雨,如潮袭来。
一方面,中国的许多权利横被侵蚀。
又一方面,西洋的新文明不断地输入。
……中国交通事业和以前不同,交通工具之科学化,以机械的力量逐渐代替以前使用的人力,畜力,水力和风力。
交通组织逐渐商业化,凡各种新交通工具之利用,均可以普通的交易方式行之,没有阶级上的限制。
——《交通史航政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汉时期道路的修建对当时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哪些重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材料中所示唐朝驿站的主要特点。
(3)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交通工具的发展与使用有什么变化?
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解析:
第
(1)问,考查古代中国交通的发展,根据秦汉时期政治、经济、对外关系、军事等方面分析。
第
(2)问,考查唐代驿站的特点,根据材料概括即可。
第(3)问,第一小问从材料归纳即可;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的知识回答即可。
答案:
(1)作用:
有利于巩固政权;密切与少数民族的关系;有利于信息的传递;促进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2)主要特点:
兼有馆舍功能;专供贵族及官员使用;具有军事职能。
(3)变化:
驱动力的变化,由畜力逐渐转化为机械力;交通工具逐渐商业化,并且没有阶级的限制。
原因:
西方先进技术的传入与使用;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学年岳麓版必修2 第13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作业 学年 岳麓版 必修 13 交通 通讯 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