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docx
- 文档编号:2408514
- 上传时间:2022-10-29
- 格式:DOCX
- 页数:24
- 大小:49.72KB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docx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所谓科学素养是指“了解和深谙进行个人决策,参与公民事务和文化事务,从事经济生产所需要的科学概念和科学进程。
有些科学素养还包括一些特定门类的能力。
”具体地来说,它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探究是科学学习的核心。
”“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
施瓦布认为:
科学知识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探究方式的更新,它们会被不断地修正。
因此,他认为不能把科学知识当作绝对的真理教给学生,而应作为有证据的结论。
教学内容应呈现学科特有的探究方法,如解决问题的方法等。
在学习科学概念之前先进行探究活动,再根据自己的探究提出科学的解释。
他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过程与科学研究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因此,学生应像“科学家”一样,以主人的身份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探究的过程式中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能力特别是创造能力,同时受到科学方法、精神、价值观的教育,并发展自己的个性。
然而我国小学科学教育长期以来受自然常识的框架所束缚,存在偏重知识传授的弊端。
20世纪以来,教学案例开发的思想使西方教师教育受益不少,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学案例的开发再度进入兴盛时期,在我国,教学案例的开发在教育中还只是刚刚受到关注,直到二期课程改革实验阶段,基础教育领域才形成案例开发研究的高潮。
我们《小学科学新课程典型课例研究》课题组以教学案例开发为突破,探索“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模式和有效性,从而发现可以借鉴的规律,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课程改革的深入与顺利进行。
选题的意义:
(1)教学案例仍是小学教育研究的主渠道,研究有典型性的案例是素质教育提升的关键。
(2)探索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规律和有效性。
(3)教学案例开发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突出教育教学问题解决和专业发展目标的有机统一。
内容:
(1)探索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规律和有效性。
(2)对典型教学案例的研究开发,对于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有积极作用。
价值:
(1)创新程度:
从教学案例开发的途径探索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规律。
(2)理论意义:
依托教育教学,利用案例资源促进小学科学新课程的研究发展。
(3)应用价值:
为推进小学科学学科的教学研究与发展提供有效的模式参考。
研究程序
研究对象:
小学3——6年级学生。
实验研究时间:
2009年7月——2010年5月
研究方法:
实践研究法、调查研究法、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总结研究法。
研究途径:
(1)对典型教学案例的研究与探索,以利于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
(2)研究、探索小学科学学科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规律和有效性。
实施步骤:
本课题于2009年6月―2010年5月在西门大街小学等5所小学进行实验研究,整个过程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研究准备阶段(2009年7月至8月)
1. 确定研究方向并论证课题;
2. 设计实施方案;
3. 组织课题组人员并成立课题组;
4. 实验教师进行有关方面的理论学习和研讨;
5. 准备实验条件和制定检测方案。
二、研究实施阶段(2009年9月至2010年2月)
(一)成立研究小组、确定教学案例开发具体可行的操作流程、建立规章制度、营造教学案例开发氛围等。
参与实验的教师根据课题组要求和自身实际,制定个人的实验研究规划。
1. 分年级探索性的进行初步的实践活动;
2. 积累试验资料,写好实验笔记;
3. 上好实验汇报课、研讨课;
4. 撰写阶段性实验总结或经验论文。
(二)参与实验的学校建立联系网,定期进行交流。
积极参加教育管理部门举办的专题讲座,进行教学理论的培训及研究方法的指导,并定期对课题开展情况进行督导和评估。
1. 总结经验教训,完善实验措施;
2. 推出实验精品课,上好实验特色课;
3. 与其他实验学校交流实验成果;
4. 积累资料;
5. 撰写阶段性实验总结或实验论文。
三、课题总结阶段(2010年3月至2010年5月)
1.收集实验过程中积累的所有资料并分类整理,存入实验档案;
2.对实验课题的全过程进行总结,写出结项实验报告;
3. 上级教科研部门对该课题进行验收评估;
4. 根据验收评估的反馈意见,进一步修改完善实验报告;
5. 进行该实验课题的全面总结。
研究过程
我们课题组成员通过一个假期(2009年7月至8月)的理论学习与研讨,提高了自己的认识,进一步更新了教育理念,加强了科学教学能力和各方面的素质。
开学伊始,组员们各自在自己学校分年级探索性的进行初步的实践活动,积累了大量的实验资料和实验笔记,并在教研活动中(2009年10月15日)进行了汇报、交流和讨论,同时确定了五位组员展示一节典型的、有特色的实验汇报课或研讨课。
具体安排如下:
时间
年级
内容
做课人
地点
2009年10月29日
四年级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李付永
西门大街小学
2009年11月12日
三年级
《空气占据空间》
赵媛
公园路东街小学
2009年11月26日
六年级
《电磁铁》
左宏
大厅门小学
2009年12月10日
五年级
《我们的小缆车》
马颖
县街小学
2009年12月24日
五年级
《运动与摩擦力》
赵巍
中山路第五小学
小学科学探究实验课的一般过程
李付永老师率先展示了一节典型的科学探究实验课《水能溶解一些物质》,这是一篇操作性很强的实验课,在教学时,教师尽量让学生亲自做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观察、比较,理解什么是溶解,哪些物质在水中能溶解,哪些物质在水中不能溶解,鼓励学生大胆猜测,表达自己的想法,然后再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让他们经历“提出问题——大胆猜测——实验验证——得出结论”这样一个典型的科学探究过程。
实验后学生出现争议,这时,很自然地引出过滤,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过滤的方法来判断物质在水中是否溶解,使整个课堂成为连贯且不断递近的过程,在整个过程中以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为主,让他们在探究中发现,探究中感悟,重点培养了三种能力:
实验操作能力、观察描述能力、概括归纳能力,较好地实现了小学科学课程的培养目标。
怎样才算上好科学探究实验课呢?
我们课题组研究认为:
一堂好的科学探究实验课,不仅要看这节课学生有没有动手,更重要的是看学生在动手的同时是不是动脑了,思维的层面是否打开。
下面就科学探究实验课的一般步骤略谈一二。
一 提出问题,作出猜想
“善于提出问题,善于猜想与预测”在一定的意义上讲,能反映出一个人科学素养的程度。
科学教学中创设机会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猜想与预测,能使探究活动目标更加明确,探究任务更加清晰。
因此,科学教学中要多为学生提供提出问题、猜想与预测的平台,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猜想与预测的能力。
例如《水能溶解一些物质》一课,教师出示两杯一模一样的水(一杯白开水,一杯白糖水),并让学生观察两杯水有什么不同,几乎所有学生都会认为没有什么不同。
这时,教师要求学生尝一尝,并指导学生尝的方法,两位学生通过尝的方法知道:
一杯是白糖水,一杯是白开水,学生会感到很好奇:
为什么它们看起来都是一样的?
这时教师趁势将学生的好奇及时引到这节课的中心来,“既然是糖水,就应该有糖有水,可糖到哪去了?
我们怎么看不见哪?
”学生根据已有经验描述糖“化了”、“在水里了。
”教师又继续追问“那它是怎么化的呀?
”学生根据日常经验描述,对于如何“化的”描述不清,教师接下来问:
“你们想不想看一看它的过程呀?
”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问题从孩子们生活中感兴趣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中来,巧妙的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的问题进入教学情境,能够激发每一位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另一方面学生通过语言描述不清“白糖怎样化了的?
”正说明学生头脑中对“溶解”概念的前认知是模糊的、不清楚的,这就需要对“溶解”过程进一步观察认识,这一环节在教学中起到了预测的作用。
再如在执教《材料在水中的沉浮》一课。
教师出示一张纸、一块塑料泡沫,让学生先猜一猜它们在水中分别是沉还是浮。
生1:
我认为塑料泡沫会沉,纸会浮。
生2:
我认为塑料泡沫会浮,纸会沉。
教师:
哦,你为什么这样认为呢?
生1:
因为泡沫比较大,纸比较小。
生2:
因为泡沫比较重,纸比较轻。
教师:
是吗?
好,心动不如行动吧,验证你们的猜测吧!
……
本环节教师不急于让学生观察到哪些物体在水中会浮?
哪些物体在水中会沉?
而是充分激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关注学生“你为什么这样认为?
”引发学生进行有意义的猜想,为学生经历一个“猜想――发现――修正――再猜想――再发现――再修正”的科学探究过程做好铺垫。
二 制订计划,进行实验
科学探究作为一种认知活动,要经历一定的活动程序或阶段。
尽管科学包括许多不同学科门类,其研究问题的方式、途径和手段各不相同。
但无论是哪类科学研究,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都要经历形成问题、建立假设、制定研究计划、检验假设、得出结论等类似的活动过程或阶段。
小学科学的探究活动也不例外。
事先制定活动计划对于我们合理的使用课堂四十分钟是十分重要的。
活动计划的制定根据探究内容、活动的目的任务、计划具体的提及活动的时间、地点、内容及安排、所需工具和材料等,对各个具体步骤要有明确的指示,小组成员的分工也要做好合理安排。
如四人小组可分为:
材料员、汇报员、记录员、小组长,各成员各司其职,在进行活动时就不会出现混乱的现象。
在探究活动中,为了方便学生进行探究,要有一个正确的方向,在制定计划时,教师可以制作一张记录表,便于学生得出结论,记录表设计的好坏会直接影响探究活动的结果,它起到了导向的作用。
如在教学小学科学四上《声音是怎样传播的》一课中可以设计如下的表格: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学校:
班级:
小组:
记录人:
年 月 日
研究的问题:
假设声音是通过( )传播的。
使用的方法:
所用的材料:
描述实验的过程:
我们的发现:
通过这张表格,将探究活动的提出、观察、质疑、猜想、自主探究、形成认识等步骤包括其中,让学生通过对表格的填写,主动的完成探究活动,条理清晰,学生容易理解,提高了探究活动的效率。
完善的教学计划为下一步的实验实施奠定良好的基础,而动手实验则是帮助学生获取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与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教师对每一次实验都要精心组织,合理安排,耐心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的实验积极性,确保取得良好的实验效果。
在上实验课之前,教师可以做如下准备:
一要安排好学生的预习,预习的内容除了本次实验内容外,还要求学生回顾包括与本次实验有关的已学过的知识,明确实验所需验证或需解决的问题;二是根据实验室设备情况分好实验小组;三是要做课前演试,在上实验课之前,教师都要把要做的实验在自己做一遍,提前预料实验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以便从容驾驭实验过程,同时也可以进一步检验实验效果。
实验时,教师要求学生要根据已经制定的实验计划(教师指导下)来实施实验,并给学生以充足的时间,让他们自己动手动脑,实验中,教师要加强巡视,密切关注学生的操作,一方面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各种实验用具,检查学生操作过程是否正确,另一方面以便于及时发现问题进行点拨。
实验后,教师要及时组织学生对新知进行整理和总结。
总之,探究的有序、有效开展会对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 科学 课程 是以 培养 科学素养 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