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经典论著大全.docx
- 文档编号:24067290
- 上传时间:2023-05-23
- 格式:DOCX
- 页数:76
- 大小:113.64KB
太极拳经典论著大全.docx
《太极拳经典论著大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太极拳经典论著大全.docx(7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太极拳经典论著大全
太极拳之练法说明 郑悟清著述
夫初练者,宜端正方向,以立根基。
最忌粗心浮气,精神不属,眼不顾手,手不顾脚,此谓之盲练也。
尤忌身形不活,手脚不随,即用猛力,处处夺力,而仅能显力者,此痴练耳。
倘能平心静气,注目凝神,轻摇之以松其肩,柔随之活其身,徐行之以稳其步,待至肩松身活步稳,然后镇头领气,以卫其力,力顺则气自通,气通则力自重。
所学之法如是,练而习之,以期纯熟,则手眼步一致,心神气相同,自能臻自然而然之妙境矣。
太极初学要决:
初学而内要静空,周身而外要轻松。
内空静气行於外,外松而内有神精。
工夫不可须臾断,临用之时有奇能。
太极拳练法说明 十一代传人郑钧
愚自幼随父(郑公悟清)习练太极拳,经数十年的修炼,浅得太极拳的体会,学练太极拳,好似数学的0、1、2.......9十个数字和各种运算符号;学生在小学、中学直至大学的各阶段都学习其组合及变化,并逐步得到提高和升华。
习练太极拳决不能一蹴而就,一曝十寒,必须经过逐步学习,长期修炼,循序而进,方能达到高深境界。
太极拳之动作轻软异常,而一动全身皆动。
习练时无须用过分之气力。
无论强弱、老幼均可习练,是强身健体、延年益寿之宝。
在太极拳的修炼过程中,由于各种条件的不同,习练者思想意识不同,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形式与方法。
其中既有相通又有侧重,但都有同样的原则要求,都是让人以自身修练达到自我完善、追求人生的真善美。
然而习练太极拳者成千上万,不知其要点者甚多,其主要表现在随随便便、人动亦动、人云亦云、不按规矩、不知要求,虽长期修炼但收效甚微。
守规矩才叫练功,不守规矩到老一场空。
有不得性命之真传,不知自然先天之纲纪,落于思维之杂乱,不知太极拳的修持,错修错练者,正理不明,根源不透,偏执一边,虽练太极拳,但性理不合,神气不交,纵行修为,真气暗耗,终无所成。
或者只知拳论中之言语,但未能彻底明其精微,若不设法求之,则幻想辄出,当止不止,不当止而止之。
或有意放纵,不知收敛,气质异生,此非师传不真,乃自己不查己之过也。
或丹田之气已成者,急于超脱,贪念尘俗,一时不觉,丹田之气失控而出,空空而已。
或用旁门小技,以为见功,而世人多得相互传授,终生不悟,寻枝摘叶,迷惑后人,以错传错,遂成风俗而迷失真理,致使正理日远月疏,异端并起,迷失先师之本意。
更有道听途说,口耳之学传于无知之徒,递相训式。
并非不想传授太极拳之真谛,盖世人享受心重,不知修炼,不知天机,不知修为。
虽练太极,却末入太极之门。
拳经云:
“斯技旁门甚多。
”因此,初练者宜端正方向,以立根基,不使动向散乱。
最忌粗心浮气,精神不专,不专心细学,眼不顾手,手不顾脚,上中下不能合一,就是瞎练。
尤忌身手不活,手脚不随,即用猛力,处处以力夺力显力者,此谓痴练耳。
偿能平心静气,凝目静神,轻摇之以松其肩,柔随之以活其身,徐行之以稳其步,待到肩松、身活、步稳然后镇头领气以卫其力,力顺气自通,气通力自重,以此法修炼,至其纯熟,手眼步一致,心神气相同,自能达到自然而然之妙境。
习练太极拳能守规矩,按照规矩去练,有明师教诲,气流运行,血脉畅通,做到分而有数,变而有象,列而有位,散而有质,苦下功夫,方能强身健体,从规律中得到应有的效果。
继师之后传艺于世者,应从前辈规矩中走出来,扔掉套路包袱,走向新的层次。
数归无数,不分则无数;象反无象,不变则无象;位至无位,不列则无位;质还无质,不散慢无质。
追溯太极之源,无象太极之本,无位太极之真,无质太极之妙,无象数位形成虚实无位高境界,发展进取,随心所欲。
要达此境,必须着熟、气顺、神行,方得其妙。
太极本无体,寓于宇宙,其大无外无物可容;太极本无用,运行于物,其深莫测,其理可究。
以体而论,太极之始有内外之辨。
以用而论,太极之始能观基本之情。
观其内而不观其外,究其外而明其内,观其神而不观其形,形无不备而神得现。
神者精,保精则神明,神明则长生。
保气则得道,得道则长存,精为血脉之川流,守骨之神灵,精去则骨枯,骨枯则死。
愿同道细心悟解,精微而行,不失其真,以达到体清气固,形静神明的太极化境。
学习赵堡太极拳的基本认识赵堡太极拳研究协会郭冬宝
太极拳是我民族祖先在早期兵器不发达的年代由长期生活中创造堆心并经过反复实践,累积经验不断改进和逐渐发展,而得以流传至今的优异拳种,在二十世纪以前武术是国家军事强弱的重要指针,亦为个人进入宦途或谋生技能之一,秘而不传及门户之见很深;二十世纪以后科学昌明,武器发展一日千里,武术在军队中急速式微,即或个人谋生也变得穷途没路,其式微是可以想见的。
近百年来科学带给人们智能高度的进步;生活的方便与物质的享受,但同时也带来了环境的破坏与污染,造成慢性病变的增加,人们追求科技的智能及财富,造成精神的疏离和不安,在寻求科学解决之余,欧美国家发现,东方武术:
尤其是太极拳是治疗身心的良好途径,正热中发掘它的运动功能和高度技击艺术。
前人留下的太极拳拳谱、拳经、拳论等资料,是积累经验的总结;提供我们学习研究太极拳的宝贵理论、步骤与路线因之,初学太极拳就必须掌握这些正确理论和训练方法,熟练它的运动规则,融会贯通;逐步深入太极拳本旨就是以健身为主身强体健才能进而防身御敌;它优于其它拳术的高度技击艺术,是引发学好太极拳的助力,如果太极拳没有精妙技击功能,充其量只是健身操或是气功之一而已,一定不能引发人们学习太极拳的兴趣。
赵堡太极拳忽雷架,在套略的结构上是经过陈青平先生得意弟子李景延先生精心改造而成的,它自始至终每一动作、每一招势都运用肢体走立体圆圈或弧形缠转,使「阴阳」、「虚实」、「开合」、「起落」、「进退、「左右」、「上下」、「里外」、「圆方」、「轻沉」、「刚柔」、「快慢」、「卷放」、「折叠」、「转关」,?
等动作形成公转和自转。
结合内劲以不同的方式,劲别蓄发,成为圈中套圈的以简御繁设计,构成它的基本原则。
不仅在运动形式上是独特的,在内功上也有其特殊的要求。
所以赵堡太极拳的特色是:
一、周身缠丝:
每一招式任一动作,除了重心之脚根外,从手到脚每一关节均需在身法中正又完整一致的走圈缠丝下运行,其目的是练习全身协调一致;也就是借由动作的练习达成手动就是身动,手动步亦动。
也就是全身上下的整劲,达到拳经拳论「一动无有不动」的要求。
而走圈是全身所需绕行的路线,缠丝则身体每一关节、部位自行缠绕的方式,就如同公转与自转同时而行,其目的是在动作中改变力的方向和变背势为顺势,如此则每一招式的动作都具有多重的功能。
二、灵活巧妙:
在套路的训练中特别强调「忽灵劲」和活步,所谓「忽灵劲」就是在意念动时全身一致灵活变动,因此不强调五趾抓地,而活步是动作中,脚步随身之变动以应之,如伸、缩、进、退或在原地缠转,都是与手、身,一致缠丝,其目的在增进变势之灵活性,在实战上,既可管住对力下盘,也易于进步插裆,退逼套封;在发劲上既能先占中门,亦能利用腿的接触面打动对方根盘,由于能贯串手、身、步齐进,落步发劲时因步之进而增进暴发力。
三、内外刚柔同练:
不论杨氏或其它拳架,需先练柔劲再练刚劲,或是习练拳架之前先练椿步,或是先练拳架再练发劲,都需很长时间练习揣摩。
甚至无法在平日拳架练习中,表现出忽高忽低,忽柔忽刚,忽快忽慢的各种发劲力式,而赵堡太极拳忽雷架,是由前贤透悟太极拳理和实战用法,将各种姿式动作、身法椿步、刚柔发劲,及丹田内劲所需的锻练方式,将之融合为一种拳架中,使同步练褶,在任何一个招式、动作中都具备多重作用和效能,以缩短体悟时间使功夫上身。
真正达到「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的要旨。
四、动步发劲:
在一九八六年十月由大陆人民体育出版社授权台湾纯一出版社发行的「杨式太极拳述真」一书第三章有关推手内功运用要领乙节中概略说明----
发劲有两种方法:
一种是「定发」,又曰「静发」
一种是「活发」,又曰「动发」
活发是在脚起脚落之间进行的;因此,比定发难,也比定发的威力大。
活发与活步推手不同。
要在熟练地掌握了活步推手后,方能懂得活发的奥妙。
活发是在足起而将要落地之际进行的。
「足进一寸;手长一尺」,体现活发的威力。
然而在平日的拳架中就没有活步的训练,在推手中就不会有活步的自然反应动作,由此可以了解活步拳架是活步推手的本体。
五、精致:
为了达到太极拳的全面要求,又需以简御繁的在一个简要的套路五分三十秒至六分钟中贯彻执行,必需每一动都精要的讲求完全符合太极要领、经由训练方法使之内外结合,形成自然蓄发劲力。
因此,每一动作、每一招式都讲求全身内外配合和完整,手、身、步,各关节都需在走圈的路线中随起落各自缠丝变转,随式节节贯串或松开,并藉此练习不同的蓄发劲别;在走架时不论刚柔蓄发都需关节松活。
更由于它的设计是活步的拳架,所以可随练习场地的大小伸缩进退而不受限制,成为随处可练,随恃可练的套路。
在姿式正确熟后,平日练习可快可慢,可高可低,可大可小,可发劲可不发劲,随人所意,随人所需而行之。
由此,可以说它是经过浓缩而成的精致太极拳架。
赵堡太极拳的练习慨分为三个阶段:
初步练习时,先讲求以手领身,手脚一致,上下相随,步随身换重点在练习全身的协调一致和走圈,不重视拳架高低,在全部套路熟的正确与熟练。
完成后即进入第二阶段,为严格要求动作的标准化、松柔化、圆转化和整劲,并且由于动作困难度的提高,和练习遍数逐渐增多而式式熟练,体能及耐力亦逐渐增强,熟练程度必需达到下意识状态,此时要求姿式逐步降低,以意运气,以气运身,动则内外一体,周身圆整,呼吸配合,气达四梢,达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此一阶段最为重要,攸关内劲的体认。
第三步即为内劲的训练,重点在于手脚、胸腰及全身协调一致的折叠劲、转关劲、忽灵劲、弹抖劲、寸劲等等内劲的运用,招式由大圈渐收至小圈,由慢渐练至快,在放长和缩小」,与顺逆缠丝的相互变换之下,表现出高低动作的刚柔及弹性。
总体的要求是,一动全动,节节贯串,相连不断,一气呵成;一静无有不静,手、眼、身、步、法一齐俱到,节节松开,动作合乎标准,内劲达于四梢。
起身轻灵柔和,落步沉实稳重。
速度快慢相间,动作忽柔忽刚,刚柔并济。
立身中正不偏,虚实兼备所谓『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强身、技击同时兼练,达到周身一家,知机知势的知己功夫。
第四步为推手训练「在拳架练习中内劲达到一定纯熟度,即需练习推手的要领与方法,体验相熟习对方劲力的训练;运用平素训练而成之手、身、步法及内劲蓄发,在与他人推手时,磨练如何以静制动、以轻制重,以慢制快,以弱制强,同时检验拳势中己身之缺失而改正之,达到体用兼备,知己知彼的懂劲功夫。
赵堡太极拳为正宗之拳术,学习时须具备高度兴趣、耐心、恒心与毅力,循序渐进。
陈鑫说:
人言此艺别有诀,往往不肯对人表,吾言此艺无甚奇,自幼难以打到老。
打到年老自然悟,豁然一贯神理妙。
回头试想懒惰时,不是先知未说到,说到未入我心中,我心反觉多烦恼。
天天说来天天忘,有心不用何时晓有能一日用力寻,阴阳消展自有真。
每日细玩太极图,一开一合在吾身,循序渐进功夫长,日久自能闻真香。
只要功久能无间,太极随处见圆光,此是拳中真正诀,君试平心细思量。
又说:
今之学者未用功而先期其效,稍用力而即期成,其如孔子所谓「先难后获何」问工夫何以用必如孟子所谓「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而后可。
理不明,延明师,路不清,访良友。
理明路清而犹未能,再加终日干干之功,进而不止,久自到」。
问:
得几时「小成则三年,大成则九年,至九年之后,可以观矣。
抑至九年之后,自然欲罢不能,蒸蒸日上,终身无住足之地。
神手复起,不易吾言矣。
躁心者其勉诸。
如果在入门懂劲后,再加以勤练不辍,必能蒸蒸日上,功夫上身而渐臻巧妙之境地。
赵堡太极之拳术,纯朴精实细腻,毫无玄奇神秘之法,前人累积实战经验,逐次将太极拳之糟粕汰除,或予以改进,成为人人可练,人人可得之强身技击武术;内外形体同时锻练,由身强体健而进入技击技巧。
又由于每日不间断的运动,自然能减缓生理机能之老化,而技击则是由着熟(方法)而生的巧妙也就是陈鑫所谓:
「每一势拳,往往数千言不能罄其妙,一经现身说法,甚觉容易,所难者功夫,所尤难者长久,谚有曰:
「拳打万遍,神理自现」信然!
练太极拳至神手阶段并非不可能,惟需得正确要领,下实在功夫苦练「前人先贤之所以功夫精湛而达神奇玄妙之境,是痛下深功夫,先师王公晋让生前师兄弟经常问及昔日练拳方法,从其囗中得知,在其同辈中每日苦练三、四十遍日不间断者毫不为奇,慨估每日三十遍至少约需四至六小时,在长期极度苦练所造就的功夫非现代人所能体认的[当代李小龙即是苦练有成的代表人物]。
现今工商社会与昔日农业社会当然不可同日而语,致所练功夫及效能自然亦有极大差异。
今日不论所求在保健强身或是追求技击艺术,而入门之径必需由老师口授心传,以免误入歧途,或失其太极原貌,入门后即是自身体会修练的功夫,而功夫之可用与否是在学者之努力及累积经验了。
太极拳原理 作者杨鑫荣
技击是太极拳作为一个拳种最基本的组成成分,但多年来并不为人熟知。
“太极拳有无真功夫”一直是存于许多人头脑中的疑问。
笔者自幼随祖父杨禹廷习练太极拳,至今日30余载,对太极拳拳法之精妙体会颇深。
以愚管见,太极拳技击之妙,在于对人体平衡原理的谙熟与运用。
人之所以能够直立行走运动,全赖力与力之间的平衡,是通过神经中枢调动肢体产生支撑力从而达到人体重力间的平衡。
一旦这种平衡被打破,人体必然难以维持平稳站立而跌倒。
普通人因缺乏训练,在与他人直接的身体对抗中很容易被外力所制,既而难于平衡。
而太极拳拳法训练归根结底就是通过贯彻“静、轻、慢、切、恒”的要求,从盘拳架入手,去僵催柔,重新整合人的神形意气,使之达到新的平衡状态,充分调动人身潜能,在技击中节节贯串,在维护自身平衡的前提下迅速有效地打破对手的平衡,制服对手。
那么太极拳练习者是如何增强自身平衡能力进而在技击中有效打击对手的呢?
太极拳凡“绷、捋、挤、按、采、列、肘、靠、进、退、顾、盼、定”十三式,这十三式基本囊括了人体运动的轨迹。
人在运动时,固有的平衡被打破,重心随运动方向不断变换,人体必须在运动的同时不断调整使之建立新的平衡。
其间维持平衡的肢体与身体整个的运动方向与力度上存在相对的虚实、动静变化。
“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在盘拳架过程中强调的慢,就是要让练拳者充分体会由平衡到不平衡进而建立新平衡,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的过程带来的身心感受。
“虚领顶功,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说到底是要求练拳在运动中维持平衡。
通过运动中去僵催柔的变化,神形意气相合,从而达到表里精粗无微不利的境界,做到中正安舒。
盘拳架的过程,既是增强自身平衡能力的过程,同时也是通过自身平衡能力的过程,也是通过自身的感受而知己知彼的过程。
太极拳练习者对人体筋骨皮肉的结构和运动要有整体的把握,并且练到极致,能以皮肤神经末梢感知来自对手的外力方向及力度,达到“全身无处不是手”的境界。
人体的运动时,重心移动越快,维持平衡越难,所以太极拳法讲究神形意气相合,讲究用意不用力,讲究“松柔圆缓匀”。
就是说在技击时不留破绽,不给对手可乘之机。
相反,与对手过招时,抓住手出招进由重心移动而带来的平衡变化的有利时机,后发制人。
在对手因重心移动打破固有平衡之后,建立新的平衡之前,以粘的方法与对手来势意气相通,感知对手的运动方向和力度大小,用吞吐拿放的手段在化解来招攻势的同时,施以微力,不让对手建立新平衡,使对手重心处于运动时顺势制服对手使之跌倒。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丝毫不给对手以再次出招打击我的机会,而处于慌忙维持自身平衡的窘迫状态。
当对手察觉我方意图,试图挣脱时,我方即以连绵不绝之意“随屈而伸”,“大丢大顶”,“小丢小顶”“丢丢顶顶”,“不丢不顶”,还是顺对方重心移动方向施以薄力,使对手始终无法建立新平衡,无法站稳。
可以说,太极拳的技击是用对手自己的力量打败他自己。
因此,与太极拳练习者过招的人有这样的体会:
出手越快,输得越快;出手越狠,输得越惨,简直就是自己打自己。
而这正是太极拳技击的真谛。
凡技击,不外乎制约与反制约。
制约谓之攻,反制约谓之守。
能攻善守,攻守平衡者方能所向无敌。
洞悉了人体平衡的原理,掌握了人体运动时由重心移动而产生的维持平衡过程中力与力之间的关系,才算懂得了技击的要义。
笔者祖父曾说,跤场里有好手。
常言亦有“打人容易摔人难,摔人容易放人难”的说法。
看来谁能更好地维持自身平衡,进而破坏对手的平衡,谁就能成为竞技场上的胜利者。
太极拳由实践中来,还需回到实践中去,才能最大限度地保持其发展的活力。
历史发展到今天,太极拳以其修身养生健体的特殊功用为提高现代人身体素质、提升现代人生活质量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而太极拳的技击及其训练方法亦可为现代竞技体育项目提供借鉴之处。
因为运动的原理本来就是相通的。
也只有这样,太极拳才能在新的历史机遇面前获得更大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为人类的文明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太极拳入门须知 李秒丰(花非花)
一、不可自专自用,固执不能。
专求力则凝滞不灵,专求重则圆转不活,专求气则拘泥不通,专求轻神意涣散。
身外形顺,无形中自增力感;心内中和,无形中自增灵感。
练至功行圆满时,凝神于丹田则身重如山,化神成虚灵则身轻如羽,得其妙道,若有若无,若实若虚,勿忘勿助,不思可得,无形而生成神奇,力活气顺,虚心实腹,久练自达化竟。
二、不可心躁气浮,急于求成。
心不静则神不宁,心肾不交则神气不通。
心要静,心静神自宁,神宁心自安,心安气自行,神气相通,万象归根,静练出真功,功夫长进快。
静养灵根气化神,处处静,时时静,行立坐卧不离静,静中求动生太极,不静不见动之奇。
三、不可不知养,太极不太和,欲速则不达。
练拳不知养,易伤不易长。
练拳不懂养,百练功不长。
十年练拳,十年养气,气以直养而无害。
太极拳以养为本,以慢为宜,慢练为养,养气、养神、养性、养身;快练为伤,伤气、伤神、伤心、伤身。
须清心寡欲,平心静气,太极太和,自然达到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虚至虚灵之境。
四、不可心存打人念。
否则,心动神去无所依,神杳气散无所归,好勇斗狠失心和。
妄念一起横气生,肝气不平,阴阳不和,火水不济,久之五劳七伤与身俱存,稍有病痛则齐发而至,是为大害。
练拳时,一志凝神,主于敬,养其诚,洗心涤虑,平心静气,一念无所思,一物无所著。
五、不可努气用力,努则力刚易折,气易阻隔于胸,肺被排挤,久之必得胸憋肺炸之病。
若用拙力,则周身血脉不能通顺,筋骨不能舒畅,全身拘谨,四肢不活。
身为拙气所滞,滞于何处则何处成病,当时不觉,必于后发。
总要力活形顺,圆满无亏,积柔成刚,一片神行。
六、不可挺胸、收腹、突臀、全身僵直,否则气逆得而上,不能归于丹田,双足似萍草无根,且心肾不交,神气不合。
阴阳不和则万法不至。
周身放松,脊柱竖直,松腰敛臀,松胯圆裆,虚心实腹,则中气贯通,太和之气才能浩行。
太极拳序 郑悟清著述
拳术所以锻炼身心振奋精神也。
然我国拳书源流甚古,因其姿势功用之不同,而派别名称亦异。
有以险奇为贵者,有以平易为贵者,则不尽然,皆能发达体育。
而入主为奴,又呶无己。
第溯其源流,则不外两家。
即:
武当与少林。
是武当主柔,蓄於内。
少林主刚,劲显於外。
晚近还以少林之姿势甚盛,流传愈广,门类派别亦众,相率标新立异,趋尚险奇,渐有失却体育本旨之势,初学者习之辄事倍而功半,体弱者习之尤害多而利少。
故,余殊所不取。
太极拳者,内家拳术中最平易,而最能发达体育者也。
故,余嗜之特甚,无间寒暑,日必习之,习之既久,愈觉其奥妙无穷,其功用之伟,优点之多,诚非其他拳术所可企及。
兹分为姿势、动作、发劲、灵巧、养生数种述之如下:
(壹)姿势
太极拳之姿势甚多,总合之有五行八卦之分,是谓十三势。
何为五行?
进退顾盼停是也。
何为八卦?
棚、捋、挤、按、采、捩、肘、靠是也。
以上十三势之姿势,为学太极拳者所必经之途经。
倘使吾人逐日演习,不稍间断,则若干手后,历练既深,拳术之中精奥,自能阐发无遗,而获益非浅。
(贰)动作
太极拳之动作,须慢而匀。
盖外家之拳术虽见速效,而流弊滋甚。
若太极拳则以活动筋骨为主,故一切运动以柔活为上。
惟其慢,始能柔。
惟其匀,始能活。
且各种动作俱成圜形,而一圜之中,虚实变化生焉。
其无穷之奥妙,即在此虚实变化之中。
初学者或未能知,习之既久,则得心应手,趣味无穷,即足以舒展筋骨,又能调和气血,可谓身心兼修,最合於发达体育之道者也。
(叁)用意
太极拳练习时纯任自然,不尚用力用气,而尚用意。
用力则笨,用气则滞,是故沉气松力为要。
气沉则呼吸调和,力松则发展先天之力。
盖先天之力乃固有之力,后天之力为勉强之力。
前者其势顺,后者其势逆。
太极拳主逆来顺受,以顺制逆者,故不须用过分之力。
惟外家之拳术,其用力用气,每属於勉强,强人以难能,故为之硬工。
习之不当流弊滋多,且习硬工者,其力已尽量用出,毫无含蓄,虽习之多年,表面上似有增进,实则其内部之力,并未加长,若太极拳虽不用过分之力与气,而练习时全在意志,惟其能用意也,所以能使其力蓄於内不流露於外,气沉於丹田不停滞於胸。
惟其不用过分之力与气,故练习之日既久,积蓄之气力愈大,至必要时,仍能运用自如,毫无困难与勉强。
譬犹劳动者终日作工,非不用气力
也,然其所有之气力皆已尽量用出,并无积蓄,故劳动若干年后,其气力依然如故,外家之硬工亦若是耳。
(四)发劲
劲有刚柔之别。
何为刚劲?
无论劲之大小,含有抵抗性而一往无前者,谓之刚劲。
何为柔劲?
随敌劲以为伸缩,而不加抵抗者,谓之柔劲。
太极拳之妙处,在於与人交手时,不先取攻势,而能接受敌人之劲。
初不加以抵抗,以其黏柔之力,化去敌人顽强之劲,待敌人一击不中,欲图谋再举之时,然后蹈瑕抵隙顺其势,而反守为攻,则敌人力竭之馀,重心移动,鲜有不失败者。
盖太极拳之动作,本为无数圜形,而圜形之中,则为重心所在,处处立定脚根,虽敌人发劲极强,而以逆来须受之法,引之入壳,待敌人之劲既出,重心既失,然后从而制之,所谓避实就虚以柔胜刚之法也。
(五)灵巧
语云:
“熟能生巧”太极拳即本此意以从事而深得个中三昧者,故太极拳之精粗,以功夫浅深为断,盖功夫深,则於其中之虚实变化皆已了然,既了然於虚实变化中,则能於虚实变化中求出巧妙之途径。
故其所用之力,轻灵圆活。
以视外工之用力用气,专主於一隅成为死笨之气力者,迥乎不同。
且因其不用过分之力与气,故能持久而不敝,因其动作俱为圜形,故能处处稳定重心,重心稳定则基础巩固,无虑外力之来侵矣。
(六)养生
拳术本属体育一种,自以养生为主要,然此非所论外家之硬工,惟太极拳始真能养生,无论强弱老幼均可练习,吾人身体之发达,贵能平均,在生理上均有一定之程序,剧烈之运动,因不合於此种程序,结果多得其反,太极拳之动作则轻软异常,而一动全身皆动,於全身任何部分均无偏颇之弊,且因其动作柔和劲灵,故能调和气血,陶养性情,为最合於生理上之程序,能使身体平均发达者。
且练习之时,无须用过分之力气,虽老弱病夫,亦不难为之,所谓却病延年洵非虚语。
太极拳的“内三合、外三合” 李秒丰(花非花)
在拳论中﹐此「六合」﹐皆有详尽的记述﹐大概练拳者可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虽然知﹐惜与拳架并不相吻合。
盖相合的拳架﹐在一动时即可看出﹐因架是受气而成﹐不是架去领气而出。
凡是六合的拳架﹐在未动之先﹐即已六神合一以阳注阴。
(六神—灵台﹑心窍﹑阴窍﹑玄关﹑肾窍﹑仙骨。
)而使阴抱阳﹐成构精之象而潜之。
动而变阴而化阳。
在盘架时此种合劲完全注于窍内﹐(窍走神经交叉处。
)并非从口头上知道。
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
及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就算对拳完全清楚了。
其实并非如此﹐因为多数习拳者本身﹐对「心﹑意﹑气﹑力。
」完全模糊不清﹐认识并不太正确﹐那么练起拳来完全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太极拳 经典 论著 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