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全国卷理综选择题满分冲刺训练29解析版.docx
- 文档编号:24061812
- 上传时间:2023-05-23
- 格式:DOCX
- 页数:21
- 大小:195.37KB
高考全国卷理综选择题满分冲刺训练29解析版.docx
《高考全国卷理综选择题满分冲刺训练29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全国卷理综选择题满分冲刺训练29解析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全国卷理综选择题满分冲刺训练29解析版
2020年高考全国卷理综选择题满分冲刺训练(29)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H1 C12 N14 O16 S32Fe56Zn65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13小题,每小题6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鸡胸肉、面包、鸡蛋、生菜等可制作成“汉堡”。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面包中含有的淀粉不能作为植物细胞内的储能物质
B.生菜中含有的纤维素能够被人类直接吸收利用
C.鸡胸肉中含有的糖原是贮存在肌细胞中的多糖
D.核酸中的糖在鸡肉细胞中是重要能源物质
2.雄性东亚飞蝗体细胞中有23条染色体,均为端着丝粒,其性染色体组成为X0型。
雌性蝗虫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X型。
如图是精巢内处于不同分裂中期的图象,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1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
B.图2细胞分裂产生的两个子细胞染色体数量相同
C.图2细胞产生的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后发育的个体均为雌性
D.图2和图3细胞中染色体数和染色体组数均相同
3.如图为果蝇体细胞染色体模式图,若果蝇的一个初级卵母细胞经减数分裂产生的一个卵
细胞的基因组成为ABc,则该初级卵母细胞产生的三个第二极体的基因组成为( )
A.Abc、abC、aBCB.ABc、abC、abC
C.abc、aBC、AbCD.ABC、abc、abC
4.下列有关图中的生理过程(图中④代表核糖体,⑤代表多肽链)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图中所示的生理过程主要有转录和翻译
B.①链中
的比值与②链中此项比值相同
C.一种细菌的③由480个核苷酸组成,它所编码的蛋白质的长度一定为160个氨基酸
D.遗传信息由③传递到⑤需要tRNA作工具
5.以下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稳态就是指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B.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
C.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的现代观点是神经﹣体液﹣免疫网络调节机制
D.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很强,外界环境剧变,不会引起稳态的失衡
6.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探究了植物生长素类似物(2,4﹣D)对富贵竹插条生根的影响,实验结果如表所示。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组别
1
2
3
4
5
6
7
2,4﹣D浓度(mol/L)
清水
10﹣15
10﹣13
10﹣11
10﹣9
10﹣7
10﹣5
平均生根条数(根)
2.0
3.8
9.4
20.3
9.1
1.3
0
A.该探究实验的自变量是2,4﹣D浓度,因变量为插条生根条数
B.浓度为10﹣5mol/L的2,4﹣D溶液对富贵竹生根既不促进也不抑制
C.如要确定促进富贵竹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需缩小2,4﹣D浓度梯度作进一步实验
D.实验过程中,每条插条的叶片数以及实验室的温度等因素也会影响实验结果
1.【分析】糖类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不同糖类在动植物细胞中的分布不同,淀粉和纤维素是植物细胞特有的多糖,纤维素是植物细胞壁的组成成分,淀粉是植物细胞的能源物质;糖原是动物细胞特有的多糖,是动物细胞重要的储能物质。
【解答】解:
A、面包中的淀粉是植物体内储能物质,A错误;
B、生菜中的纤维素不可被人体吸收,人体消化液中没有纤维素酶,B错误;
C、动物细胞的糖原是动物细胞的储能物质,C正确;
D、核酸中的糖不是能源物质,D错误。
故选:
C。
2.【分析】精巢进行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因此分裂中期的图象包括有丝分裂中期、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
由于染色体集中在赤道板上,有形态相同的染色体,因此表示有丝分裂中期;图2中看出细胞中同源染色体具有联会现象,因此表示减数第一次中期;图3中没有形态相同的染色体,说明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
雄性东亚飞蝗体细胞中有23条染色体,因此减数第一次分裂完成后,产生的子细胞含有11和12条染色体;性染色体组成为XO的个体为雄性;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细胞中含有2个染色体组,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细胞中含有1个染色体组。
【解答】解:
A、精巢进行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因此分裂中期的图象包括有丝分裂中期、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
由于染色体集中在赤道板上,有形态相同的染色体,因此表示有丝分裂中期;图2中看出细胞中同源染色体具有联会现象,因此表示减数第一次中期;图3中没有形态相同的染色体,说明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A正确;
B、根据题中信息可知,雄性东亚飞蝗体细胞中有23条染色体,因此减数第一次分裂完成后,产生的子细胞含有11和12条染色体,B错误;
C、雄性东亚飞蝗减数分裂产生的精子中有两种,一种含有性染色体X,一种不含有性染色体,卵细胞含有性染色体X,当不含性染色体的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发育的个体是雄性,C错误;
D、图2为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细胞中含有2个染色体组,图3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细胞中含有1个染色体组,D错误。
故选:
A。
3.【分析】先分析题图,判断果蝇的染色体组成和染色体组,然后判断相关基因所在的染色体位置,根据相关基因所在的染色体的关系判断分裂后的基因组成。
【解答】解:
据图可知,该果蝇基因组成为AaBbCc,其中A、a和B、b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已知产生的卵细胞的基因组成为ABc,则可知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了交叉互换,根据互换结果可以判断,次级卵母细胞产生的极体为Abc,另外两个极体为abC、aBc。
故选:
A。
4.【分析】分析题图:
图示表示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过程,图中①和②都是DNA单链,其中②链是转录的模板链;③为转录形成的mRNA,是翻译的模板;④为核糖体,是翻译的场所;⑤代表多肽链。
【解答】解:
A、图示表示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过程,A正确;
B、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DNA分子的一条单链中的
的比值等于其互补链和整个DNA分子中该种比例的比值,B正确;
C、mRNA上相邻的3个碱基为一个密码子,编码一个氨基酸,但终止密码子不编码氨基酸。
一种细菌的③由480个核苷酸组成,则它所编码的蛋白质的长度一定小于160个氨基酸,C错误;
D、遗传信息由③传递到⑤需要tRNA作工具,D正确。
故选:
C。
5.【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内环境稳态的知识.
1、内环境稳态的概念:
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2、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共同作用.
3、内环境稳态的意义:
内环境中血糖含量、温度、pH等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是细胞代谢正常进行和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解答】解:
A、稳态就是指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处于相对稳定状态,A正确;
B、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B正确;
C、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的现代观点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机制,C正确;
D、人维持稳态的条件能力是有一定限度,当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引起细胞代谢紊乱,D错误。
故选:
D。
6.【分析】根据实验课题可知,实验的自变量是2,4﹣D浓度,因变量是插条生根条数,并且无关变量包括:
侧芽的数目、溶液处理的时间等,无关变量会影响实验的结果,因此应保持相同且适宜;生长素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解答】解:
A、此探究实验的自变量是2,4﹣D浓度,因变量为插条生根条数,A正确;
B、与对照组相比,浓度为10﹣5mol/L的2,4﹣D溶液对富贵竹生根具有抑制作用,B错误;
C、促进富贵竹插条生根的最适2,4﹣D浓度不一定为10﹣11mol/L,需缩小浓度梯度作进一步的实验,C正确;
D、实验过程中,每条插条的根数以及实验室的温度等因素会影响实验结果,D正确。
7.处理锂离子二次电池正极废料铝钴膜(含有LiCoO2、Al等)的一种工艺如下:
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碱浸的目的是溶解铝B.酸溶时H2O2被还原
C.H2SO4/H2O2可改用浓盐酸D.铝、钴产物可再利用
【答案】B
【解析】本题以锂离子二次电池正极废料为研究对象,体现了化学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等方面大有作为,同时考查学生通过所学知识解决这一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流程,LiCoO2不与碱反应,Al能与NaOH反应,使Al转变成可溶的NaAlO2,然后过滤得到LiCoO2,LiCoO2中Li为+1价,O为-2价,Co为+3价,依据整个流程,产品中Co的化合价为+2价,即“酸溶”中Co被还原,H2O2被氧化,“酸溶”液中加入NaOH,得到“净化液”,除去Li元素,加入草酸铵溶液,使Co2+转变成CoC2O4沉淀;
【详解】A、根据铝钴膜的成分以及流程,Al能与NaOH反应,生成可溶的NaAlO2,LiCoO2不溶于NaOH,然后过滤得到LiCoO2,因此碱浸的目的是溶解铝,故A说法正确;
B、LiCoO2中Co显+3价,产品中CoC2O4,Co显+2价,化合价降低,LiCoO2为氧化剂,H2O2为还原剂,H2O2被氧化,故B说法错误;
C、H2SO4提供H+,H2O2作还原剂,盐酸也能提供H+,+3价Co也能氧化Cl-转化成+2价Co,故C说法正确;
D、根据上述分析,铝、钴产物可以再利用,故D说法正确。
8.NA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2.24LH2和0.2molCl2光照反应后氯分子数目为0.INA
B.7.8gNa2O2与足量CO2充分反应转移电子数目为0.2NA
C.1.8g重水中所含中子、原子的数目分别为NA、0.3NA
D.CaCO3、KHCO3混合物粉末10g中氧原子数目为0.3NA
【答案】D
【解析】
【详解】A、没有指明H2的体积是否是标准状况下测定,因此无法直接使用22.4L·mol-1,故A错误;
B、Na2O2与CO2反应方程式为2Na2O2+2CO2=2Na2CO3+O2,1molNa2O2参与反应,转移电子物质的量1mole-,因此7.8gNa2O2参与反应转移电子物质的量为7.8g/78g·mol-1×1=0.1mol,故B错误;
C、重水的化学式为D2O,即2H2O,其摩尔质量为20g·mol-1,1mol重水含有中子物质的量为10mol,原子物质的量为3mol,1.8g重水的物质的量为1.8g/20g·mol-1=0.09mol,含有中子、原子物质的量分别为0.9mol、0.27mol,故C错误;
D、CaCO3和KHCO3的摩尔质量都是100g·mol-1,因此10g该混合物中含有氧原子的物质的量为10g×3/100g·mol-1=0.3mol,故D正确。
【点睛】易错点是选项C,重水为2H2O,利用质量数等于近似相对原子质量,因此重水的摩尔质量为20g·mol-1,最后利用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进行分析。
9.甲、乙、丙、丁、戊、己六种有机物的化学式如下表所示:
物质
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化学式
CH4
C2H4
C3H8
C4H8
C2H6O
C2H4O2
下列与这些有机物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甲、丙均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B.丁的结构可能有5种(不考虑立体异构)
C.等质量的乙、戊完全燃烧时耗氧量相等
D.己可能发生银镜反应而不发生水解反应
【答案】C
【解析】
【详解】A、考查有机物官能团的性质,甲和丙都属于烷烃,烷烃的化学性质相对稳定,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溴水褪色,故A说法正确;
B、本题考查同分异构体的判断,丁的化学式为C4H8,可能是单烯烃,也可能是环烷烃,如为单烯烃,可能结构简式为CH2=CHCH2CH3、CH3CH=CHCH3、CH2=C(CH3)2,如为环烷烃,可能的结构简式为
、
,共有五种,故B说法正确;
C、考查有机物的燃烧,等质量时,烃转化成CHy/x,y/x越大,消耗氧量越多,含氧衍生物拆写成烃和H2O的形式,乙的化学式为C2H4,戊可以写成C2H4·H2O,相同质量,因此戊耗氧量小于乙,故C说法错误;
D、考查有机物同分异构体,己的化学式为C2H4O2,首先想到的是CH3COOH,题中能发生银镜反应,说明含有醛基,不发生水解,说明不含有酯基,因此结构简式可能为HOCH2CHO,故D说法正确。
【点睛】难点是选项D,根据己的分子式,首先想到CH3COOH,-COOH可以看作是由羰基和羟基组成,然后根据题中所给条件,写出符合条件的结构简式为HOCH2CHO。
10.下列实验方案不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检验淀粉是否完全水解
将淀粉溶液与硫酸共热一段时间后,加入氢氧化钠使溶液呈碱性,再加入少量碘水,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B
比较Fe2+、Br-还原性强弱
取少量FeBr2溶液于试管中,加入适量四氯化碳,再滴加少量新制氯水,振荡静置,观察下层液体颜色变化
C
比较Cu2+与NH3·H2O结合难易
向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氨水,观察溶液颜色变化,再加入乙醇,观察晶体析出情况
D
检验新制氯水的氧化性和酸性
向少量紫色石蕊试液中逐滴加入新制氯水,边加边振荡,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A.AB.BC.CD.D
【答案】A
【解析】考查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应从一些细节方面进行分析和判断;
【详解】A、考查碘单质的性质,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使溶液显碱性,I2能与NaOH反应,因此不能判断淀粉是否完全水解,故A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B、考查氧化还原反应的先后规律,一种氧化剂多种还原剂,先与还原性强的进行反应,溴易溶于四氯化碳,溴单质溶解在四氯化碳中,溶液显橙色或橙红色,且四氯化碳的密度大于水,如果下层溶液不变色,说明Fe2+的还原性强于Br-,如果下层溶液显橙色或橙红色,说明Br-的还原性强于Fe2+,故B能达到实验目的;
C、考查配合物,向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氨水,先生成蓝色沉淀Cu(OH)2,继续加入氨水,蓝色沉淀消失,溶液变为深蓝色,加入乙醇后,溶液析出深蓝色晶体,即深蓝色晶体为Cu(NH3)4SO4·H2O,故C能达到实验目的;
D、考查新制氯水的成分,新制氯水中含有H+、Cl-、HClO、Cl2等,向少量紫色石蕊试液中逐滴加入新制氯水,溶液显红色,说明新制氯水显酸性,然后红色褪去,说明氯水具有氧化性,故D能达到实验目的。
11.短周期主族元素xX、yY、zZ、wW、mM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和W、Z和M同主族。
其中Y元素的单质通常状况下呈气态,W元素原子半径是所在周期元素里原子半径最大的,且x+y=z=1/2m。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简单离子半径大小:
Z B.W、M组成的化合物中可能含有非极性键 C.简单氢化物在水中的溶解度大小: Y D.X、Y、M组成的化合物一定是共价化合物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等知识掌握程度,以及对短周期主族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化学性质的掌握,本题的突破口是“W元素原子半径是所在周期元素里原子半径最大的”,学生可以根据同周期原子半径变化规律,推出W为IA族元素,因为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即W为Na,X与W属于同主族,则X可能为H,也可能为Li,如X为Li,Y和Z位于第二周期,Y元素的单质通常呈气态,则Y可能是N,也可能是O,假设Y为N,依据x+y=z=1/2m,x+y=3+7=10,Z为Ne,Ne不属于主族元素,同理Y为O,也不符合该题意,因此X不能为Li,即X为H,按照Li的分析方式,推出Y为N,Z为O,M为S; 【详解】W元素原子半径是所在周期元素里原子半径最大的,可以根据同周期原子半径变化规律,推出W为IA族元素,因为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即W为Na,X与W属于同主族,则X可能为H,也可能为Li,如X为Li,Y和Z位于第二周期,Y元素的单质通常呈气态,则Y可能是N,也可能是O,假设Y为N,依据x+y=z=1/2m,x+y=3+7=10,Z为Ne,Ne不属于主族元素,同理Y为O,也不符合该题意,因此X不能为Li,即X为H,按照Li的分析方式,推出Y为N,Z为O,M为S; A、简单离子半径大小: N3->O2->Na+,故A错误; B、组成的化合物为Na2S,只含有离子键,也有可能组成Na2Sx(x>1),Sx2-内还含有S-S非极性键,故B正确; C、氢化物分别是NH3、H2S,NH3与H2O之间形成分子间氢键,增加NH3的溶解度,H2S与H2O不能形成分子间氢键,因此NH3在H2O中溶解度远远大于H2S,故C错误; D、组成的化合物NH4HS、(NH4)2S等离子化合物,故D错误。 【点睛】难点是选项B,学生可根据同主族性质的相似性,推断出Na和S形成的化合物可能是Na2S、Na2S2,Na2S只含有离子键,Na2S2含有离子键和非极性共价键,同时平时学习中对一些课本上没有的知识加以记忆,如Na和S可以形成Na2Sx(x>1),这样就不会认为选项B不正确。 12.按如图装置进行实验(a、b电极均为Cu电极),实验开始观察到灵敏电流计的指针发生偏转。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b极电极反应为Cu-2e-=Cu2+ B.溶液中Cu2+穿过交换膜发生迁移 C.电流计指针偏转幅度将保持不变 D.外电路转移的电子最多为0.02mol 【答案】D 【解析】灵敏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说明有电流产生,则装置一定是原电池,负极电极反应式是Cu-2e-=Cu2+,正极反应不可能发生2H++2e-=H2↑,因此正极反应必是Cu2++2e-=Cu,溶液中离子从高浓度的右室经过离子交换膜迁往低浓度的左室才是自发过程,如果溶液中迁移Cu2+,由于负极与正极消耗或产生的Cu2+相等,则左、右两室溶液浓度不变,但负极Cu减少,正极Cu增加,需要消耗能量而不可能提供电能,所以溶液中迁移离子不可能是Cu2+,就只能是SO42-,从右室向左室迁移,因此b为正极,a为负极; 【详解】A、该装置浓度差电池,浓度增大,还原性或氧化性增强,右侧CuSO4浓度大,氧化性增强,因此b电极为正极,a电极为负极,电极反应式为Cu-2e-=Cu2+,故A错误; B、溶液中离子从高浓度的右室经过离子交换膜迁往低浓度的左室才是自发过程,如果溶液中迁移Cu2+,由于负极与正极消耗或产生的Cu2+相等,则左、右两室溶液浓度不变,但负极Cu减少,正极Cu增加,需要消耗能量而不可能提供电能,所以溶液中迁移离子不可能是Cu2+,就只能是SO42-,从右室向左室迁移,故B错误; C、随着电流的产生,左、右两室SO42-浓度的差值逐渐减小,SO42-从右室向左室迁移的速率逐渐减小,则外电路的电流强度将逐渐减小,灵敏电流计指针偏转的幅度也会逐渐减小,故C错误; D、当左右两室SO42-浓度相等,即均为(0.3mol·L-1+0.1mol·L-1)/2时,电池将停止工作,不再有电流产生,溶液中迁移的n(SO42-)=0.1L×[0.3mol·L-1-(0.3mol·L-1+0.1mol·L-1)/2]=0.01mol,因此外电路转移电子物质的量最多为0.02mol,故D正确。 13.已知: p[c(HX)/c(X-)]=-lg[c(HX)/c(X-)]。 室温下,向0.10mol/LHX溶液中滴加0.10mol/LNaOH溶液,溶液pH随p[c(HX)/c(X-)]变化关系如图。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 a C.c点溶液中: c(Na+)=l0c(HX)D.室温下HX的电离常数为10-4.75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电离平衡常数只受温度的影响,因此用a或c点进行判断,用a点进行分析,c(HX)/c(X-)=10-1,c(H+)=10-3.75mol·L-1,HX的电离平衡常数的表达式Ka=c(X-)×c(H+)/c(HX),代入数值,Ka=10-4.75,由于a、b、c均为酸性溶液,因此溶质均为“HX和NaX”,不可能是NaX或NaX和NaOH,pH<7说明HX的电离程度大于X-的水解程度,即只考虑HX电离产生H+对水的抑制作用,然后进行分析; 【详解】电离平衡常数只受温度的影响,因此用a或c点进行判断,假设用a点进行分析,c(HX)/c(X-)=10-1,c(H+)=10-3.75mol·L-1,HX的电离平衡常数的表达式Ka=c(X-)×c(H+)/c(HX),代入数值,Ka=10-4.75,由于a、b、c均为酸性溶液,因此溶质均为“HX和NaX”; A、根据上述分析,pH<7说明HX的电离程度大于X-的水解程度,HX电离出H+对水电离起到抑制作用,H+浓度越小,pH越大,对水的电离抑制能力越弱,即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 a B、根据上述分析,HX的电离平衡常数Ka=10-4.75,b点时,c(HX)/c(X-)=1,则c(H+)=10-4.75mol·L-1,b点坐标是(0,4.75),故B说法正确; C、c点溶液中c(Na+)+c(H+)=c(OH-)+c(X-),根据c点坐标,c(HX)/c(X-)=10,代入电荷守恒得到c(Na+)+c(H+)=c(OH-)+10c(HX),因为溶液显酸性,c(H+)>c(OH-),推出c(Na+)<10c(HX),故C说法错误; D、根据上述分析,故D说法正确。 二、选择题(本卷共8小题,每小题6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其中第19~21题有多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全部选对的得6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的得0分。 ) 14.利用图像描述物理过程、探寻物理规律是物理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 如图所示是描述某个物理过程的图像,对相应物理过程分析正确的是 A.若该图像为质点运动的位移-时间图像,则质点在1秒末改变了运动方向 B.若该图像为质点运动的速度-时间图像,则质点在前2秒内的路程等于0 C.若该图像为一条电场线上电势随位置变化的图像,则可能是等量异号点电荷的电场线中的一条 D.若该图像为闭合线圈内磁场的磁感应强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则闭合线圈中一定产生恒定的电动势 【答案】D 【解析】若为位移-时间图像,则图像的斜率表示速度,是定值,质点做匀速直线运动,故A错误;若为速度-时间图像,图线与坐标轴所包围的面积表示位移,则前2秒位移为0,但对应的路程不等于0,故B错误;若图像为一条电场线上电势随坐标变化的图像,图线的斜率为 ,是定值,应该是匀强电场,而不是等量异号点电荷的电场,故C错误;若为闭合线圈内磁场的磁感应强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图线斜率表示磁感应强度变化率 ,是定值,根据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可判断感应电动势恒定,故D正确。 15.在如图所示装置中,两物体质量分别为m1、m2,悬点a、b间的距离远大于滑轮的直径,不计一切摩擦,整个装置处于静止状态.由图可知() A.α可能大于βB.m1一定大于m2 C.m1一定小于2m2D.m1可能大于2m2 【答案】C 【解析】绳子通过定滑轮和动滑轮相连,绳子的拉力相等,等于m2的重力,对与m1连接的滑轮进行受力分析,有Tsinα=Tsinβ,所以α=β.在竖直方向上有: Tcosα+Tcosβ=m1g,而T=m2g,则有2m2gcosα=m1g.所以m1一定小于2m2,当α=β=60°时,T=m1g=m2g.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合适地选择研究对象,正确地进行受力分析,运用共点力平衡,抓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全国卷 选择题 满分 冲刺 训练 29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