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传播学院审核自评报告第四稿.docx
- 文档编号:24058438
- 上传时间:2023-05-23
- 格式:DOCX
- 页数:37
- 大小:98.99KB
文化与传播学院审核自评报告第四稿.docx
《文化与传播学院审核自评报告第四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化与传播学院审核自评报告第四稿.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化与传播学院审核自评报告第四稿
文化与传播学院审核评估自评报告(第四稿)
一、定位与目标
1.1学院简介
文化与传播学院创办于1985年,前身是莆田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2002年升格为本科,2013年由原汉语言文学系调整为二级学院。
进行了内部机构的调整,设立了汉语言文学系、新闻学系、广告学系和人文素质教学部等三个系一个部。
在文学的学科门类下拥有中国语言文学和新闻传播学2个一级学科,均为校级重点学科,有汉语言文学、新闻学、广告学3个本科专业。
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专项资金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18项,其中教育部项目2项,省级精品课程4门,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1个,省教育厅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教育厅科技创新团队1个,获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4项。
拥有数字高清演播大厅、非线性编辑实验室、数字媒体实验室、微格实训室,摄影摄像实验室、新媒体实训室等实验实训教学场所。
2014、2015年度考评我院连续两年被评为先进单位、并获教学工作单项奖1次,科研工作单项奖2次。
近年来,学院秉承学校“应用型、地方性、开放式、特色化”的办学定位,坚持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为基本职能。
坚持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不断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突出地方办学特色、服务区域地方发展,全面增强办学实力和综合竞争力,加快转型,建设特色鲜明的学院。
1.2办学定位
我院在全面总结30多年办学历史基础上,经过深入思考、广泛调研与讨论,已经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办学思路和具体定位。
具体如下。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按照“应用型、地方性、开放式、特色化”的学校定位,深入实施人才、开放、品牌、文化四大战略,强化内涵建设,注重优化结构,切实提高质量,提升办学层次,突出办学特色,推进开放办学,服务地方发展。
把文化与传播学院建设成为有特色、开放式的应用型的学院,为地方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文化传播人才。
学院定位:
应用型、地方性、开放式、特色化。
办学层次定位:
以本科教育为主,争取发展研究生教育。
学科专业发展定位:
立足人文,做精中文,做强新闻,做活广告。
学科建设定位:
中国语言文学和新闻传播学都要按照“以应用为原则,以行业为依托,以专业为基础,整合资源,形成团队,产学协作,项目推动”的学科建设思路,紧密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构建布局合理、根植地方的以文化传播为目标,以妈祖文化为特色学科体系。
专业建设定位:
中文转应用,求“三精”(精技能、精表达、精写作);新闻树品牌,求“三强”(强采编、强摄录、强制作);广告提能力,求“三能”(能策划、能创意、能设计)。
服务面向定位:
服务莆田,面向福建,辐射全国。
这一定位确定了文化与传播学院在今后一段时期的发展重心,“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促发展”,是我院实现科学发展的出发点和着力点。
1.3培养目标
我院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较强的创新精神、较好的实用技能、兼有个人特长专长的应用型文化传播类人才。
我院下辖汉语言文学专业、新闻学专业、广告学专业,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具体体现在培养方案中,都能符合学校定位、人才培养总目标,适合学生发展和社会需求。
从各专业培养方案的最初制定开始,即坚持学校培养方案指导意见的指导思想,在制定过程中,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坚持以服务地方经济和就业为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方向,坚持符合各专业要求的人才培养标准。
各专业均构建了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
各专业均构建了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组成的多层次课程体系,能充分满足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综合素质培养相结合的专业素质培养要求。
1.4人才培养中心地位
我院坚持内涵式发展,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把人才培养作为办学的出发点,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
学院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政策体现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实践工作中狠抓落实,做好质量保障。
学院领导特别重视教育教学工作,能够始终从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认识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目前,我院已经形成了专业教学直接进行人才培养、学科发展支撑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反哺人才培养、管理后勤服务人才培养的良好局面。
1.树立理念,牢记人才培养中心地位。
我院清醒地认识到:
一个学院的办学水平,不在于一时的规模数据,而是要看它在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内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以及我们所培养的人对社会发展所发挥的积极作用。
全院上下已经统一思想,牢固确立起了人才培养在全院工作中的中心地位,“一切为了学生”的教育理念已经深入人心。
2.细化政策,夯实人才培养中心地位。
我院细化了学校一系列有利于强化人才培养中心地位的政策,先后制定和修订了《文化与传播学院教师转型实施方案(试行)》《文化与传播学院科研转化教学工作的意见》《文化与传播学院教学督导工作细则》等一套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从政策导向、队伍建设、教学建设、教学改革、质量监控等方面,突出和强化人才培养工作的中心地位。
3.健全机制,保障人才培养中心地位。
我院通过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导、运行和质量监控等机制,确保人才培养工作在全院工作中的中心地位。
建立了院领导定期检查教学运行、深入课堂听课评课的机制;实行院、系两级教学管理;坚持日常教学检查和教学检查结果通报制度、规范执行教师调停课及补课制度、期中教学检查及总结反馈制度、教学督导制度和学生网上评教制度等;党政联席会议经常研究教学工作,经常召开有全体教师参加的教学工作会议,研究解决教学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树立全面教学质量管理理念,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实施全过程教学质量监控。
4.扎实教改,落实人才培养中心地位。
我院通过扎实的教学改革,使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得到落实。
一是加大学科专业建设力度,促进学科专业与社会需求的对接,将产教融合的理念贯穿其中;二是推动专业综合改革,形成了妈祖文化的办学特色,在课程设置、学生科研、学生活动中融入妈祖文化色彩。
三是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建立更多动态、开放的课程共享平台,探索学生自主选择专业、自主选择课程的学习模式;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
四是完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鼓励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多元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努力探索与行业企业、社会多方面的协同育人体系,尽力为学生提供各种锻炼的平台,着力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
5.形成合力,强化人才培养中心地位。
我院充分认识到:
人才培养涉及我院办学活动的所有领域。
我们必须调动全院一切有利因素,不断完善育人体系。
我院的教学、科研、党建、学生工作和安全保卫等工作都是围绕人才培养而展开的。
全院上下形成了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强大合力。
6.营造氛围,凸显人才培养中心地位。
通过政策激励、榜样示范和媒体宣传,不断营造人才培养工作中心地位的良好氛围。
高层次人才选拔、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学习研修与学术交流、绩效工资、评优评奖等向坚守在人才培养工作的一线教师倾斜,激励全院教师关注和参与人才培养工作的积极性;在全院树立一批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教学效果好的教师典范。
强化媒体宣传。
发挥文化与传播学院的宣传优势,通过校园网、校报、微信、校园广播、《闻锋报》等媒体,让全院师生及时知晓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的先进经验、优秀成果。
7.突出特色,彰显人才培养优势地位。
作为地方高校,我院主动与地方政府的中心工作对接,突出了妈祖文化的办学特色。
在科研、产学研合作、教学和学生工作方面取得了一些突破。
1.5问题与对策
(1)全院教师对学科专业发展定位的认识与理解需进一步深化
主要原因:
我院大部分教师毕业于研究型高校,熟悉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形成研究型教育的思想观念,对于应用型高校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的观念相对较为保守。
我院2014版和2016版人才培养方案的应用性一步步增强,但教师的理念跟进还不够,教学实践也处于试验探索阶段.取得的改革成效和成果尚不显著。
新闻学专业和广告学专业对教师业务能力的要求较高,教师教学科研业务繁忙,投入到业务实践的时间和精力不够,导致好的理念和想法落实较难。
改进措施:
针对这一问题,学院将通过教育思想大讨论和督促教师深度实践等方法,以改革创新的实际行动和成效加以解决。
我院将以转型方案依据,不断推进研究型教师向教学型教师的转型,坚持以人文为基础,推进实践性教学,鼓励翻转课堂。
学院领导和督导组要经常深入课堂,到教师中间去,把学院的学科专业发展定位讲清讲透,以期达成更广泛的共识,谋求文化与传播学院的稳步发展。
(2)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心地位的实际措施还不够到位
主要原因:
虽然学院党政都已充分认识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坚持人才培养中心地位。
但在实际操作时,仍存在问题。
例如:
对优秀教师的鼓励不够到位,对教学质量的监控有时会流于表面,对于引进校外教育资源经验不足。
改进措施:
针对这一问题,我院将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巩固和加强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完善教师激励机制,做到奖惩分明,优化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用制度管人,制度面前人人平等;用好教学经费,在引进校外资源时要进行一定的评估衡量。
二、师资队伍
人才是学院发展的关键,文化与传播学院长期坚持人才战略,“强将手下无弱兵”,只有强大的师资才可能培养过硬的学生。
在学校的政策支持下,我院认真实施“博士工程”“名校进修工程”“青年教师培养工程”和“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工程”,加强了引进培养的力度,通过进修转型、课程培训和引进培养等方式,师资队伍结构日趋合理,整体素质不断提高。
近年来,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明显。
学院现有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人,入选省高校新世纪优秀人才3人,入选省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1人,市优秀人才3人,省级科技创新团队1个。
近年来,我院教师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专项资金项目2项,省部级课题18项,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1个,省教育厅科技创新团队1个。
近三年出版专著6部,编著5部,发表论文94篇,其中CSSCI来源期刊17余篇,本科大学学报发表学术论文43篇,其它类型的发表学术论文34篇。
2.1数量与结构
学院共有专任教师41人,含聘请校外教师(全职)1人,折合在校生924人,生师比为22:
1,基本满足本科教学的需要。
师资队伍具体结构情况如下:
职称结构:
正高职称7人,占17%;副高职称15人,占37%;中级职称17人,占41%;初级职称2人,5%。
双师型教师12人,占29%。
图1全院教师职称结构比例情况
学位结构:
博士学位11人,占27%;硕士学位23人,占56%;学士学位7人,占17%。
图2全院教师学位结构比例情况
年龄结构:
35岁以下12人,占29%;36-45岁16人,占39%;46-55岁11人,占27%;56岁以上2人,占5%。
图3全院教师年龄结构比例情况
聘请校外教师18人,来自高校2人,企业公司7人,行业部门8人,其他1人,企业及行业部门的占83%。
图4全院外聘教师来源结构比例情况
2.2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未来几年,我院将打造一支符合我院教学科研特色的应用型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到2020年,我院专任教师规划达到45人,教授达到8人,高职称比达到50%,博士达到14人,高学位比达到85%,外聘行业、企业高级技术与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授达到7人,具有行业、企业实践经历的教师达到12人,具有国(境)外留学、访学和进修培训经历的教师新增10人。
2.3教育教学水平
我院教师的专业水平不断提升,教学能力不断增强。
现有校级教学名师2人,市优秀教师2人。
在近年来的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中,我院教师黄妍、刘志、吉峰、林姝等青年教师均取得了较好成绩。
在近三学年的学生评教中,教师教学水平得到绝大多数学生的认可。
毕业生抽样调查显示,近三届毕业生对教师总体评价为“满意或很满意”的比例均在90%以上。
2.4教师教学投入
我院教授全部为本科生上课。
全体教师评教结果优良率为100%。
学院教师积极参与各级各类教学改革和研究。
三年来,获批省级教学改革项目1项,校级教学改革项目4项,发表教学改革论文多篇,教师整理教学改革心得20余篇。
2.5教师发展与服务
我院教师管理制度健全,师资培养有成效。
专任教师中,43人次赴国内高校、科研院所和行业单位访学、进修和培训,7人赴国(境)外高校和科研院所访学、进修和培训。
专任教师中,20多人赴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和行业单位访学、出国进修、攻读学位、参加专业会议、到企业深度锻炼。
充分利用各种政策和资金资源,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各种技能培训,出国访问进行学术交流,青年教师开阔了视野,提高了驾驭课程的本领,拓宽了科学研究领域。
2.6问题与对策
(1)高层次人才缺乏,专任教师结构不尽合理
我院尚没有引进国家级人才,也没有引进闽江学者等高层次人才,省级高层次人才只有1名,学科带头人仍然非常缺乏。
目前学校生师比基本符合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生师比的合格标准,但专任教师呈现出专业分布与结构不均衡问题,广告学专业和新闻学专业师资队伍在学历和年龄上都不具有优势,经验尚不丰富,与汉语言文学专业相比有一定差距,但汉语言文学专业中的专任教师的创新精神又稍逊一筹。
主要原因:
在全校大背景下,我院作为文科院系,在引进高层次人才工作上难度较大,自主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成长周期较长,收效较慢。
改进措施:
一是极力争取学校支持引进高层次人才,根据学科和专业建设需要,加大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和国内外优秀博士引进力度,充分利用台湾优秀教育资源,加强台湾地区优秀人才的引进;二是加大自我培养力度,通过派出到国(境)内外高水平大学、知名科研院所访学进修、攻读博士学位、从事博士后研究等方式培养人才。
(2)教师专业实践能力不强,“双师双能型”队伍建设有待推进
主要原因:
教师普遍重视学历学位和专业知识的提升,大多缺乏专业实践能力锻炼,导致专业实践能力不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还不能很好地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改进措施:
一是加强“双师双能型”师资引进,引进具有企业行业工作经历管理人员;加大台湾等境外“双师双能型”师资的引进力度。
二是根据教师所从事的学科、专业和岗位特点,采取多种途径,选派资助中青年教师采取一般或深度实践的形式参加实践锻炼,如派遣到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
三是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改变以往专业课由本校教师单一授课的模式,积极选聘实践能力强、工作经验丰富的业界人才,采取协同教学模式或全程独立授课模式参与教学工作,建设一支兼职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
(3)青年教师教学经验不足,教学能力有待提升,大学教师角色的适应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
主要原因:
青年教师导师制、新教师助教制度的落实还不够到位,青年教师学习培训的力度还不够大。
改进措施:
一是落实青年教师导师制。
坚持为青年教师安排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进行指导。
二是试行新教师助教制度。
新教师入职后至少担任半年以上的助教工作,通过不断听课、试讲等途径,掌握备课、上课等教学各个环节的规范要求和技能。
三是加大青年教师学习培训支持力度,引导、激励青年教师赴国(境)内外访学进修、提升学历(学位)、学术交流及赴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等,学习借鉴先进的教育理念,开阔视野,更新知识,提升能力。
三、教学资源
3.1教学经费
教学经费总支出持续增长。
2014年,学校拨给与教学相关的经费62.01万元,其中,教学业务费用35.31万元,学生实习费用6.92万元,教学实验费用5万元,专业学位研究生培育建设点费用14.78万元。
2015年拨给各项教学经费131.85万元,其中,教学业务费用45.81万元,学生实习经费14.1万元,教学实验费用2万元,专业学位研究生培育建设点费用14.78万,教学设备费用0.69万元,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1.66万元。
2016年拨给各项教学经费114.12万元,教学业务费用48.71万元,学生实习经费16.60万元,教学实验费用5万元,专业学位研究生培育建设点费用14.78万,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1.03万元,第二批校卓越人才计划共20万。
教学经费经费使用规范、效益明显,保障了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教学条件显著改善。
3.2教学设施
我院教学设施主要包括课堂教学设施、实践教学设施以及辅助教学设施。
课堂教学设施主要指传统教室和多媒体教室;实践教学设施包括实验室、机房、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辅助教学设施指的是与教学有关的公共场所,如我院的图书资料室等。
经学校各部门联合改造,本年度我院的课堂教学设施基本实现全自动一体化功能,教师只要携带上校园卡,便能自助管理多媒体教学资源。
在实践教学设施方面,我院成立了校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数字传媒与创意研发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中心下设新媒体实验室、虚拟仿真课外实验室等。
新媒体实验室主要包括摄影摄像实验室以及报纸编辑实验室,目前仍处于建设阶段。
学院同时对演播厅实验室及相关设备进行改造升级,投入了10多万升级改造演播厅的录播设备,使其满足虚拟演播室的软硬件条件,并为虚拟演播创设条件。
我院不断加强辅助教学设施的建设和管理以满足师生的需求。
我院建立了三创实践中心,鼓励支持学生参加创意、创新、创业活动,聚点影视传媒公司和时代文化推广工作室两个项目入驻凤达学生街创业孵化基地首批项目。
目前我院实验示范中心拥有课内实验用房三间,课外实验室一间,新增新媒体实验室仍处于建设中;目前学院有教学科研设备仪器665台,总值678.76万元,学院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为6464.4元,本年度新增教学科研仪器212台,总值291.8万元,基本能够满足实践教学的需求。
课内教学、科研设施按课程有序开放,课外实验室按需开放,教学设施的开放及利用情况良好。
3.3专业设置与培养方案
汉语言文学专业、广告学专业、新闻学专业课程规划建设目标明确,建设方案科学合理符合应用型人才需求。
各专业建设规划落实情况较好,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论证材料汇编齐全,材料丰富,效果显著。
教学大纲和实践教学大纲的制定严格按照学校的要求并进行汇编装档。
我院主动适应海西和莆田市产业发展需求,进一步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及时调整、创新专业、学科的发展方向,争取在规模上做大,在质量上做强。
培育新的专业增长点,巩固汉语言文学传统优势专业,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办学。
要求应用性较强、可对接产业的新闻学、广告学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实训基地共建、实践教学、职业教育等方面,与企业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根据社会需求设置专业方向。
3.4课程资源
注重课程建设,要求每门课程利用天空教室课程建设平台深入进行课程的资源建设和网络教学互动,并做好课程教学档案建设。
每学期不定期的对所有课程的创建进行检查,要求各门课程都必修有完整的课程档案。
目前我院现有省精品课程4门,校级精品课程5门。
我院的“十三五”学院课程建设规划系统完整,本年度有完整的课程建设总规划。
课程建设目标明确,总体思路清晰,体现分阶段、分层次、系统建设的原则,建设步骤和保障措施切实可行。
陈祖芬作为第二主编写的《秘书文档管理》获2014年5月获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
省级精品课程有4门,校级精品课程有5门。
文化与传播学院校精品课程一览表
序号
课程名称
课程负责人
获得年份
1
中国现当代文学(省级)
孟建煌
2011
2
教师口语(省级)
郑燕萍
2011
3
外国文学(校级)
宋向红
2008
4
秘书学概论(校级)
陈祖芬
2008
5
中国古代文学(校级)
王连弟
2005
6
现代汉语(省级)
黄国城
2008
7
写作(省级)
詹珊
2010
8
资料与文书档案管理(校级)
陈祖芬
2010
9
当代文学(校级)
宋毅
2008
3.5社会资源
2014年以来,我院接受了社会和校友的一些捐赠,闽台合作办学初见成效。
中国写作学会现代写作学委员会捐赠花瓶一对,图书《汉语写作新编》《大学语文》各100册,企业家陈立人捐赠印章(篆刻作品)“海峡论坛”一个。
校友郑金铸捐赠《郑金铸摄影作品集》,校友张平、张阳捐赠图书若干。
牙买加侨胞林春树、林春凤、牙买加福建同乡会副会长黄世福、林雪芳捐赠图书《梦恋家园》2000册。
我院作为福建省确定的先行先试开展闽台高校联合培养人才项目的本科院校,采用“3+1”分段对接双校园培养人才模式,学生在莆田学院学习3年,第3年在台湾高校学习。
学生修业期满且成绩合格者,颁发莆田学院本科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台湾合作大学出具课程学习成绩证明。
本专业还处在第一届培育和模式探索中,在推动闽台高等教育交流合作方面形成了一些新思路、实施了一些新举措、采取了一些新办法。
我们将“校校企”闽台高校联合培养新闻人才的一系列做法总结为“123456”协同创新模式。
“1”是指用好“独特优势”的先行先试政策,即用好国家赋予福建对台先行先试的教育政策;“2”是指形成“双向互动”的教育合作机制,即形成闽台两地高校教学科研的双向合作、师生的双向交流为主要内容的“双向互动”的教育合作机制;“3”是指明确“三位一体”的培养目标定位。
根据新闻学专业应用型文科的特点,人才培养目标总体定位为“本土化、先行性、应用型”。
“4”是指争取“四元参与”的办学支持体系。
即努力争取政府、学校、企业、家长等利益相关主体的支持。
“5”是指建立“五项创新”的办学举措体系;即创新二级建制、培养模式、督学制度、导师制度、专业训练;“6”是指实施“六个共同”的办学保障体系。
3.6问题与对策
(1)实验室、实践基地等教学条件比较薄弱
主要原因:
由于我院新闻学和广告学课程的设置中,方向课均偏向于操作,机器要提供给两个专业的学生上课及课下作业使用,造成了实验室、实验设备等教学条件方面仍凸现出不足的现象。
主要是因为一是设备采购的流程长,从项目立项、购买回校、安装调试、验收到投入使用的周期长,影响了部分课程的教学安排;二是学校教学行政用房的不足,极大地制约了实验实训场所的改善。
目前也出现了购买回来的设备无处可放的现象。
改进措施:
制定合理的借用计划,先满足课程需求,课下作业分批借用。
(二)优质课程资源少,教材建设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
省级精品课程还比较少,目前仅有省级精品课程4门,新一批的省级精品课程共享课尚无一门;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等课程内涵建设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入。
教材选用上,主要采用正规出版的规划教材,自编的教材较少,而且能适合学校应用型培养需要的就更少。
主要原因:
一是虽然注意到课程建设的重要性,有一定的制度措施对课程建设加以规定,但课程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教师对课程建设的积极性不高;二是在课程建设管理实际操作中,重课程建设的前期立项,轻课程建设的过程管理,导致对课程内涵建设及其对人才培养的示范引领作用发挥的不够;三是教师和行业专家参与应用型教材开发的积极性不高。
与相关行业企业在课程建设方面的合作不够深入,根据行业企业技术核心能力要求共同开发课程数量少。
改进措施:
一是进一步完善课程资源校内共享机制,做好“天空教室”校内网络课程资源平台,实现资源共享。
开展新一轮课程建设评估工作,注重课程建设服务教学效果的评价,加大课程建设的激励力度,落实精品资源共享课、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注重发挥优质课程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示范引领作用,推进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翻转课堂教学等先进教学方法改革的融合。
二是以学校转型发展为契机,以专业群建设和“卓越计划”实施为载体,统筹全校课程资源,开展以“专业群”、“课程群”为模块的课程整合研究与改革,鼓励教师发挥专业优势,讲授擅长的专业知识,激励教师将相关教学资源上网开放。
三是做好教材建设规划,加强教材梯队建设,保证教材的可持续建设;坚持开放心态,引进、吸纳兄弟院校的课程资源,积极与兄弟院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化 传播 学院 审核 报告 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