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化学衔接第2讲物质的组成分类及其性质.docx
- 文档编号:24051962
- 上传时间:2023-05-23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125.14KB
初高中化学衔接第2讲物质的组成分类及其性质.docx
《初高中化学衔接第2讲物质的组成分类及其性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高中化学衔接第2讲物质的组成分类及其性质.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高中化学衔接第2讲物质的组成分类及其性质
初高中化学衔接第2讲物质的组成、分类及其转化
一、物质的组成
二、物质的分类
概念辨析:
(1)混合物:
由种或种以上的物质组成,例如:
空气。
(2)纯净物:
只由种物质组成,例如:
水、水银、蓝矾(CuSO4•5H2O)都是纯净物,冰与水混合是纯净物。
(3)单质:
由同种(或一种)元素组成的,例如:
氧气(液氧)、水银、液氯。
(4)化合物:
由种或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例如:
氯化氢、氨气。
(5)有机物:
含有碳元素的大多数化合物(除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碳酸盐、碳酸氢盐、金属碳化物(如CaC2),氰化物(如NaCN)等以外)
课堂练习1:
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物质()
A.一定是纯净物B.一定是一种单质
C.可能是单质也可能是化合物D.可能是纯净物也可能是混合物
课堂练习2:
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①天然气②大理石③冰水混合物④盐酸⑤硫酸⑥浓硫酸⑦纯净水⑧无污染的空气⑨液氧⑩爆鸣气⑪胆矾⑫福尔马林⑬酒精⑭乙醇溶液
食盐水
课堂练习3:
下列物质属于有机物的是
①纯碱②SiC③CH3OH④烧碱⑤醋酸
<知识拓展>:
在生活中,我们接触到的物质大多是混合物。
其中不少混合物是由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如氯化钠分散到水中形成的溶液、泥沙分散到水中形成的悬浊液、植物油分散到水中形成的乳浊液。
上述由一种或几种物质(称为分散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称为分散剂)中形成的混合体系称为分散系。
我们把分散质粒子直径大于10-7m的分散系称为浊液(悬浊液或乳浊液),在10-9m~10-7m叫做胶体,小于10-9m叫做溶液。
当光束通过胶体时,在垂直光线的方向上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
该现象称为“丁达尔效应”。
可用丁达尔效应区分胶体和溶液。
要点精析:
Ⅰ氧化物
1.定义:
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2.氧化物的分类(用分类的思想研究物质的性质,将个别物质性质推广到一般)
(1)按组成元素分类
①金属氧化物(如:
Na2O、CaO、MgO、ZnO、MnO2、CuO、Fe2O3、Al2O3)
②非金属氧化物(如:
CO2、SO2、CO、SO3、P2O5)
(2)按化学性质分类
①不成盐氧化物(如:
H2O、CO、NO、MnO2)
②成盐氧化物
Ⅰ、酸性氧化物(大多数非金属氧化物,如:
SO2、SO3、CO2、Mn2O7)
Ⅱ、碱性氧化物(大多数金属氧化物,如:
CaO、MgO、CuO、Fe2O3、FeO)
Ⅲ、两性氧化物(如:
Al2O3、ZnO)
.特殊氧化物:
①过氧化物(如Na2O2)②其他氧化物:
如NO2、Fe3O4
(3)按常温下的状态分类
①固态氧化物(如:
Fe2O3、CuO)②液态氧化物(如:
H2O)③气态氧化物(如:
CO2)
概念辨析:
①碱性氧化物一定是是金属氧化物,但金属氧化物不全是碱性氧化物,有些高价金属氧化物如Mn2O7、Cr2O3等也属于酸性氧化物。
②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是非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有些非金属氧化物如CO、NO等不易成盐,不是酸性氧化物。
③有些非金属氧化物虽能与水反应生成
酸,也能与碱反应生成盐,但不是酸性氧化物如NO2等。
课堂练习4:
判断正误
①酸性氧化物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②非金属氧化物一定是酸性氧化物()
③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④金属氧化物一定是碱性氧化物()
3.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
(1)酸性氧化物:
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①酸性氧化物+碱→盐和水:
分别写出CO2、SO2、SO3与过量烧碱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②大多数酸性氧化物(SiO2除外)+水→相应的酸(化合价不变)
分别写出CO2、SO2、SO3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③大多数酸性氧化物都可由非金属与O2化合生成
(2)碱性氧化物:
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①碱性氧化物+酸→盐和水
分别写出Na2O、MgO、CuO、FeO、Fe2O3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②少数碱性氧化物+水→对应的碱(Na2O、K2O、BaO、CaO等)
写出以上4个化学方程式:
NaOH、KOH、Ba(OH)2均易溶于水,Ca(OH)2微溶于水,而MgO、Al2O3、Fe2O3、FeO、Fe3O4、CuO均难溶于水,其碱Mg(OH)2、Al(OH)3、Fe(OH)3、Fe(OH)2、Cu(OH)2均难溶于水
③大多数碱性氧化物都可由金属与O2化合生成
④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在一定条件下可生成盐:
如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化合生成碳酸钠,写出其化学方程式:
Ⅱ酸(定义:
电离时生成阳离子全部是H+)
1.酸的分类
(1)按组成可分为:
含氧酸和无氧酸
(2)按电离出的H+个数分为:
一元酸:
、
二元酸、三元酸
(3)按酸性的强弱分为:
强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弱酸;
(4)按酸的沸点高低可分为:
高沸点酸_________、低沸点酸________________
△关于酸的其它提法:
易分解的酸(不稳定酸):
HClO、H2CO3、H2SO3、HNO3。
强氧化性酸:
浓H2SO4、HNO3、HMnO4、HClO。
(指成酸元素氧化性)
弱氧化性酸:
稀HCl、稀H2SO4。
还原性酸:
H2S、浓HCl、HBr、HI、H2SO3。
2.酸的命名
无氧酸一般命名为“氢某酸”____________,含氧酸一般命名为“某酸”_________。
3.酸的通性
(1)酸溶液能与酸碱指示剂作用(石蕊遇酸变红,酚酞遇酸不变色。
)
(2)酸+活泼金属→盐+氢气H2SO4+Zn=ZnSO4+H2↑
(3)酸+碱性氧化物→盐+水6HCl+Fe2O3=2FeCl3+3H2O
(4)酸+碱→盐+水H2SO4+Cu(OH)2=CuSO4+H2O
(5)酸+盐→新盐+新酸2HCl+CaCO3=CaCl2+CO2↑+H2O
Ⅲ碱(定义:
电离时生成阴离子全部是OH-)
1.碱的分类
(1)按电离出的OH-个数分为:
一元碱:
、
二元碱、三元碱
(2)按溶解性分为:
可溶性碱、微溶性碱、
难溶性碱
(3)按碱性强弱分为:
强碱_________、
弱碱
2.碱的命名:
氢氧化某
3.碱的通性
(1)碱溶液能与酸碱指示剂作用(石蕊遇碱变蓝,酚酞遇碱变红)
(2)碱+酸性氧化物→盐+水2NaOH+CO2=Na2CO3+H2O
(3)碱+酸→盐+水Ba(OH)2+H2SO4=BaSO4↓+2H2O
(4)碱(可溶)+盐(可溶)→新盐+新碱Ca(OH)2+Na2CO3=CaCO3↓+2NaOH
另:
难溶性的碱受热易分解,生成对应的碱性氧化物和水Cu(OH)2
CuO+H2O
分别写出Mg(OH)2、Al(OH)3、Fe(OH)3等难溶性的碱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
Ⅳ盐(定义:
电离时有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生成)
1.盐的分类和命名
命名:
正盐(无氧酸盐叫做“某化某”___________;含氧酸盐叫做“某酸某”_________)
2.分类:
(1)按盐的组成分:
①正盐:
如氯化钠、硝酸钾等
②酸式盐(NaHCO3碳酸氢钠、KHSO4硫酸氢钾、Ca(HCO3)2碳酸氢钙)
③碱式盐(Cu2(OH)2CO3碱式碳酸铜)
④复盐:
电离时可电离出两种或两种以上金属阳离子和一种酸根离子的盐,叫复盐。
如:
明矾KAl(SO4)2·12H2O
(2)按盐的酸根或阳离子分(如:
硫酸盐、钾盐等)
2.盐的性质
(1)盐+活泼金属→新盐+新金属CuSO4+Fe=FeSO4+Cu
(2)盐+酸→新盐+新酸BaCl2+H2SO4=BaSO4↓+2HCl
(3)盐(可溶)+碱(可溶)→新盐+新碱FeCl3+3NaOH=Fe(OH)3↓+3NaCl
(4)盐(可溶)+盐(可溶)→新盐+新盐NaCl+AgNO3=NaNO3+AgCl↓
课堂练习5:
下列交叉分类法正确的是( )
课堂练习6:
下列物质分类的正确组合是( )
碱
酸
盐
酸性氧化物
A
纯碱
盐酸
烧碱
二氧化硫
B
烧碱
硫酸
食盐
一氧化碳
C
苛性钠
醋酸
石灰石
水
D
苛性钾
碳酸
苏打
三氧化硫
课堂练习7:
下列对于NaHSO4的分类中不正确的是()
A.NaHSO4是盐B.NaHSO4是酸式盐C.NaHSO4是钠盐D.NaHSO4是酸
三、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物理变化:
物质在变化过程中,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1、物质的变化(仅仅是形态的变化)
化学变化:
物质在变化过程中,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其实质是物质结构发生了变化)
物理性质: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本身
2、物质的性质所表现出的状态、颜色、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溶解性等,我们称之为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可燃性、还原性、氧化性、稳定性、酸碱性、金属活动性等。
要点精析:
①化学变化的特征:
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分子变了,产生了新物质,所以化学变化的发生的是质的变化,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的第一个特点;化学变化是原子的重新分配与组合,从原子水平而言,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原子的数目、原子的质量都没有改变,因而质量守恒,这是化学变化的笫二个特点;物质发生化学反应过程中往往伴随着有能量的变化,这是化学反应的笫三个特点。
②结晶水合物失去结晶水的变化,或无水物生成结晶水合物的变化,都是化学变化。
③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转化都是化学变化。
(因为它们的结构完全发生了变化)
四、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四种)
1.化合反应
①概念:
A+B→AB
②反应的规律和条件:
举例
a、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b、非金属+非金属
Fe+O2C+O2
c、酸性氧化物+水d、碱性氧化物+水
CO2+H2OCaO+H2O
高温
e、碱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
CaO+SiO2====CaSiO3
思考:
化合反应中反应物不一定为两种,也有三种或四种反应物生成一种产物的反应,请举例说明。
2、分解反应
①概念:
AB→A+B
②反应的规律和条件
a、某些盐的分解b、难溶性碱的分解
KClO3——Fe(OH)3——
Cu2(OH)2CO3
2CuO+CO2↑+H2O
c、电解水d、含氧酸的分解
H2O——H2CO3——
e、某些氧化物的分解HgO——
3、置换反应
①概念:
A+BC→B+AC
②反应的规律和条件
a、活泼金属+酸===盐+氢气
选择条件:
Ⅰ金属
Ⅱ酸
Zn+H2SO4
Fe+HCl
b、金属+盐===新盐+新金属
条件:
盐要可溶单质金属一定要比盐中的金属活泼
(古代湿法炼铜)Fe+CuSO4
思考:
K、Ca、Na等最活泼的金属是否能将金属从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c、氢气还原金属氧化物
H2+CuO
d、木炭还原金属氧化物
C+CuO
思考:
CO还原Fe2O3的反应是否是置换反应?
为什么?
4、复分解反应
(1)概念:
AB+CD→AD+CB
(2)反应条件:
生成物中应有沉淀、气体、水等至少一种
课堂练习8:
请从锌、氧气、二氧化碳、水、盐酸、氢氧化钡溶液、硫酸铜溶液、碳酸钙中选出适当的物质,按下列要求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生成酸的化合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生成两种氧化物的分解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生成气体的置换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生成两种沉淀的复分解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生成气体的复分解反应
(6)生成水的复分解反应
课堂练习9:
现有Fe,稀H2SO4,CuCl2溶液,NaOH溶液,Fe2O3,两两混合后,能发生反应的有
A.7个B.6个C.5个D.4个
酸、碱和盐的溶解性表(20℃)
阴离子
阳离子
OH-
NO3-
Cl-
SO42-
CO32-
H+
溶、挥
溶、挥
溶
溶、挥
NH4+
溶、挥
溶
溶
溶
溶
K+
溶
溶
溶
溶
溶
Na+
溶
溶
溶
溶
溶
Ba2+
溶
溶
溶
不
不
Ca2+
微
溶
溶
微
不
Mg2+
不
溶
溶
溶
微
Al3+
不
溶
溶
溶
—
Zn2+
不
溶
溶
溶
不
Fe2+
不
溶
溶
溶
不
Fe3+
不
溶
溶
溶
—
Pb2+
不
溶
微
不
不
Cu2+
不
溶
溶
溶
不
Ag+
—
溶
不
微
不
说明:
“溶”表示那种物质可溶于水,“不”表示不溶于水,“微”表示微溶于水,“挥”表示那种物质易挥发或易分解,“—”表示那种物质不存在或遇到水就分解了。
酸碱盐溶解性口诀:
钾钠铵硝皆可溶、盐酸盐不溶银亚汞;
硫酸盐不溶钡和铅、碳酸盐大多都不溶。
多数酸溶碱少溶、只有钾钠铵钡溶
巩固练习:
1.塑料袋、废纸、旧橡胶制品等属于()
A.无机物B.有机物C.盐类D.非金属单质
2.盐是一类常见的物质,下列物质通过一定反应可直接形成盐的是()
①金属单质②碱性氧化物③碱④非金属单质⑤酸性氧化物⑥酸
A.①②③B.①④⑥C.②⑤⑥D.全部
3.下列物质间的转化能一步实现的是()
A.Na2CO3→NaOHB.CaCO3→Ca(OH)2C.NaNO3→NaClD.FeSO4→CuSO4
4.化学概念在逻辑上存在如下关系:
对下列概念的说法正确的是()
A.化合物与纯净物属于重叠关系B.化合物与碱性氧化物属于交叉关系
C.分解反应与复分解反应属于并列关系D.硫酸与硝酸只有交叉关系
5.对于反应A+B=C+D来说,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若生成物C、D分别为氯化钙和水,该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B.若A、C为单质,B、D为化合物,该反应一定是置换反应
C.若A为可溶性碱,B为可溶性盐,则该反应可能是复分解反应
D.参加反应的A、B的质量之和一定等于生成的C、D的质量之和
6.下列物质按氧化物、酸、碱、盐、混合物的顺序排列的是()A.水、碳酸、硫酸铁、碳酸钠、空气
B.五氧化二磷、乙酸、氢氧化钙、硫酸镁、胆矾
C.氯酸钾、硝酸、氢氧化铜、硫酸亚铁、天然气
D.氧化铁、磷酸、氢氧化钾、氯化钠、石油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一种元素与另一种元素的根本区别是它们的原子的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不同。
B.凡含有氧元素的物质就是氧化物
C.某物质中只含有一种元素,该物质一定是一种单质。
D.含有多种元素的物质一定是混合物
8.化学反应前后,肯定没有发生变化的是( )
①原子数目②分子数目③元素种类④物质的总质量⑤物质的种类 ⑥原子的种类⑦分子的种类
A.①③④⑥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⑦ D.④⑤⑥⑦
9.实验室中的药品常按物质的性质、类别等有规律地摆放。
现有部分药品按某种规律摆放在实验桌上,如下图所示。
做“硫酸的性质”的实验时,某同学取用Ba(OH)2溶液后,应把它放回的位置是( )
10.以下对水的利用过程中主要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A.水力发电B.水变成冰 C.水作冷却剂 D.电解水获得氢气
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非金属氧化物一定为酸性氧化物B.化合反应一定是有单质参加反应
C.市售的加钙盐、加碘盐,这里的“钙”、“碘”指的是元素
D.含金属元素的离子一定是阳离子
12.下列物质的分类正确的是
A.CaO、H2O、C2H5OH均为氧化物B.H2SO4、H3PO4、HNO3均为酸
C.Ca(OH)2、Cu2(OH)2CO3均为碱D.空气、CuSO4·5H2O、碘酒均为混合物
13.下列混合物的除杂方法与发生反应的类型均正确的是
混合物
加入试剂或方法
反应类型
A
除去O2中的CO
通入炽热的CuO中
置换反应
B
除去CO2中的HCl
通入饱和NaHCO3溶液中
中和反应
C
除去CaCO3中的Na2CO3
溶解、加入BaCl2溶液
复分解反应
D
除去NaCl中的Na2CO3
加入适量盐酸、蒸发
复分解反应
1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纯净物一定是化合物B.混合物中元素不一定都是化合态(以化合物形态存在)
C.某物质不是化合物就是单质D.某物质中只含有一种元素,它一定是纯净物
15.向硝酸银、硝酸铜、硝酸镁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锌粉,完全反应后过滤。
不可能存在的情况是()
A.滤纸上有Ag,滤液中有Ag+、Cu2+、Zn2+、Mg2+
B.滤纸上有Ag、Cu,滤液中有Ag+、Zn2+、Mg2+
C.滤纸上有Ag、Cu,滤液中有Cu2+、Zn2+、Mg2+
D.滤纸上有Ag、Cu、Zn,滤液中有Zn2+、Mg2+
16.不用其它任何试剂鉴别下列5种物质的溶液:
①NaOH、②MgSO4、③Ba(NO3)2、④Cu(NO3)2、⑤KNO3.被鉴别出来的正确顺序是
A⑤④③②①B④①②③⑤C②③①④⑤D①④②⑤③
17、有一白色固体X,其主要成分是氯化钠,可能含有碳酸钙、氯化钙、硫酸铜和氢氧化钙中的一种或几种。
为探究其组成进行如下实验,主要流程及现象记录如下:
【资料】氯化钙溶液呈中性,碳酸钠溶液呈碱性
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步骤①实验现象确定白色固体X中一定没有的物质是____________。
(2)步骤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步骤③中产生白色沉淀A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白色固体X中的物质有____________。
(5)将白色固体X转化成氯化钠固体的实验方案是____________________。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高中化学衔接 第2讲 物质的组成分类及其性质 高中化学 衔接 物质 组成 分类 及其 性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