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收入规模以及影响因素分析doc.docx
- 文档编号:24051621
- 上传时间:2023-05-23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56.37KB
财政收入规模以及影响因素分析doc.docx
《财政收入规模以及影响因素分析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财政收入规模以及影响因素分析doc.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财政收入规模以及影响因素分析doc
财政收入规模以及影响因素分析
一财政收入概述
财政收入,是指政府为履行其职能、实施公共政策和提供公共物品与服务需要而抽泣的一切资金的总和。
财政收入表现为政府部门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为一个财政年度)所取得的货币收入。
财政收入是衡量一国政府财力的重要指标,政府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范围和数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财政收入的充裕状况。
财政就是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弥补市场失灵,以国家为主体参与的社会产品分配活动。
它既是政府的集中性分配活动,又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
二财政收入规模分析
根据财政部的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全国财政收入执行初步统计数为68477亿元,比上年增加7147亿元,增长11.7%。
其中:
中央本级收入35896亿元,同比增加3216亿元,增长9.8%;地方本级收入32581亿元,同比增加3931亿元,增长13.7%。
从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调入505亿元。
财政收入中的税收收入59515亿元,比上年增长9.8%;非税收入8962亿元,比上年增长26.1%。
主要收入项目:
国内增值税增长2.7%,国内消费税增长85.3%(剔除成品油税费改革和卷烟消费税政策调整的增收因素后增长7%左右),营业税增长18.2%,企业所得税增长3.2%,个人所得税增长6.1%,进口货物增值税、消费税增长4.6%,关税下降16.2%,证券交易印花税下降47.9%,车辆购置税增长17.5%。
另外,出口退税6487亿元,比上年增长10.6%,相应减少财政收入。
表一我国历年财政收入总额以及增长速度单位:
亿元
年份
财政收入总额
增长速度(%)
1978年
1985年
1990年
1995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1132.26
2004.85
2937.10
6242.20
13395.23
16386.04
18903.04
21715.25
26396.47
31649.29
38760.20
51321.78
29.5
22.0
10.2
19.6
17.0
22.3
15.4
14.9
21.6
19.9
22.5
32.4
资料来源:
《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规模长期保持较快的增长水平(见表一),为我国社会经济的长期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奠定了十分重要的基础,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我国财政快速增长是中央和地方共同作用的结果,改革开放以后中央财政收入增速从总体来讲是快于地方的(见表二)。
表二我国历年中央以及地方财政收入结构单位:
亿元
1978年
1990年
2000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财政收入总额
1132.3
2937.1
13395.3
31649.3
38760.2
51321.8
中央财政收入
175.8
992.4
6989.2
16548.5
20456.6
27749.2
地方财政收入
956.5
1944.7
6406.1
15100.8
18303.6
23572.6
资料来源:
《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
我国财政是随着我国经济增长而不断增长的,年平均增速:
“六五”时期为11.6%,“七五”时期为7.9%,“八五”时期为16.3%,“九五”时期为18.7%,“十五”时期为18.7%。
2007年财政收入规模比1978年增长了45倍,比1990年增长了17倍,比2000年曾整了3.8倍。
79年到07年平均增长14.1%,91年到07年平均增长18.3%,01年到07年平均增长21.2(见图一,图二)。
如此高速的增长与我国经济整体上升不无关系,在我国历史上甚至世界史上都是罕见的奇迹!
图一2007年财政收入规模教以前年度增长速度比较图二改革开放后财政收入规模平均增长图
三我国财政收入规模原因分析
(1)经济发展水平
财政收入的增长是由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决定的,经济发展是财政收入增长的基础。
经济发展水平反映一个国家的社会产品的丰富程度和经济效益的高低。
经济水平高,社会产品丰富,该国财政收入总额就较大。
即在假定税收制度不变、管理力度不变的条件下,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财源越丰富,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越高;同一国家的经济发展阶段越高,财源越丰富,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越高;当市场经济相对成熟、管理体制和税制结构相对稳定的时期,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便会相对稳定。
从横向来看,在经济发达国家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要高于发展中国家,在中等收入国家要高于低收入国家。
从纵向来看,英、法、美三国1880年全部财政收入仅相当于国民生产总值的10%左右,目前已上升到30%-50%,并保持相对稳定,如美国在长达40年的时间里,其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基本保持在30%左右。
所以经济决定财政,没有经济不发达而财政可以丰裕的。
生产技术水平也是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重要因素,而生产技术水平是内含于经济发展水平之中的,因为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总是与一定的生产技术水平相适应的,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往往是以较高的生产技术水平为支柱。
所以,生产技术水平也制约着财政收入的规模。
(2)财政政策和分配制度
1分配政策:
1)国民收入分配政策决定剩余价值占整个社会产品价值的比例,进而决定财政分配对象的大小。
2)财政分配政策决定财政集中资金的比例,从而决定财政收入规模的大小。
2分配制度:
分配制度改革影响到国家与企业、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利益分配,财政收入在这三者间是一个联系又制约的关系,当过分强调企业、个人的利益,则会减少财政收入的规模。
反之,又会降低企业个人的积极性,影响财政的长期发展。
(3)价格的影响
由于财政收入是一定量的货币收入,是在一定的价格体系下形成的,又是按一定时点的现价计算的。
价格会影响到价值的实现,从而对财政收入产生影响。
1价格总水平升降的影响:
1)财政收入增长率大于物价上升率既有实际增长,又有名义增长;
2)财政收入上升率大小物价上升率名义上正增长,实际负增长;
3)财政收入上升率与物价上升率大体一致只有名义增长,实际不增不减。
2价格分配的影响,价格总水平上升,不同原因会带来不同影响:
1)连年财政赤字造成通货膨胀,财政通过赤字从国民收入再分配中分得更大的份额。
2)在国民收入只因物价上升形成名义增长而无实际增长的情况下,财政收入增长情况下,财政收入增长就是通过价格再分配机制实现的。
财政收入增量=GDP正常增量的分配所得价格再分配所得
3)如果通胀不是由赤字引发的,财政在再分配中有得有失,而且可能所失大于所得,即财政收入实际下降。
财政学教学案例与分析
案例一:
财政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
温家宝总理说:
“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主要问题是:
第一,农业发展滞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已经成为制约扩大内需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二,一部分企业经营困难,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将是一个长期的任务。
第三,下岗和失业人口不断增加,社会保障的压力非常之大。
第四,城乡发展不平衡,东西部发展不平衡,还有相当一部分地区、相当一部分人口处于贫困状态。
第五,财政负担沉重,金融不良资产比例较多。
”
简要分析:
财政学的对象范围和研究范围是有区别的。
财政学的研究对象是指国家参与一部分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分配与再分配所进行的一系列经济活动中存在的分配关系及发展规律。
而研究范围要比对象范围宽泛得多,除对象范围外,尚包括对象范围之外的一些现象和事物。
如果就温总理提出的五个问题来分析,在相当程度上都可以纳入财政学的研究范围,并从中表现出财政学的研究对象。
思考题:
请分析温总理提出的上述五个问题中可以从哪些方面来认识财政学的研究对象?
案例二:
党的十六大确定的收入分配政策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
“理顺分配关系,事关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积极性的发挥。
调整和规范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分配关系。
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
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发挥市场的作用,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
再分配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
规范分配秩序,合理调节少数垄断性行业的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
”
简要分析:
从十六大报告中可以明确,在市场经济制度下,应充分肯定在国民收入初分配中注重效率,在再分配中则应注重公平,这是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基本准则。
财政作为国家分配社会产品与国民收入的重要杠杆,并不直接干预初分配,但有必要通过财政再分配来体现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收入差距的必要调节,这对实现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的目标有重要的意义。
在实践中,可以通过改革个人所得税,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财政转移支付等制度措施来实现。
思考题:
财政应如何实现十六大报告关于收入分配政策的目标?
案例三:
财政购买支出与转移支出的数据分析
表—1两类国家的财政购买支出与转移支出所占比重(%)类别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购买性支出
42.2
61.5
其中:
经常性支出
34.9
50.1
资本性支出
10.3
11.4
转移性支出
41.0
22.5
其中:
公债利息
5.6
5.5
补助金
35.4
17.0
其他
13.8
16.0
合计
100.0
100.0
参考资料:
《财政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主编陈共
表—2我国财政支出中的转移支出及其比重
年份
转移支出总量(亿元)
转移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
1978
30.1
2.7
1980
166.6
13.2
1985
839.7
33.0
1990
1205.2
31.2
1995
1686.6
21.0
1996
2231.3
23.3
1997
2981.0
25.9
1998
2570.0
32.1
资料来源:
《中国统计年鉴(1999)》
简要分析:
1.按财政支出是否与商品和服务相交换为标准,可将财政支出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交出。
购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在财政支出总额中所占比重的大小,可以反映政府在一定时期内直接动员社会资源的能力以及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程度。
2.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受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一般而言,经济发达国家,由于政府较少直接参与生产活动,财政收入比较充裕,财政职能侧重于收入分配和经济稳定,因而转移性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较大,或与购买性支出相当,或较购买支出增长更快。
发展中国家,由于政府较多地直接参与生产活动,财政收入相对匮乏,购买性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较大,转移支出的比重较小。
如表—1所示
3.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财政支出结构具有发展中国家一般的特征, 总体上表现为转移支出所占比例较低(如表—2所示),这从一个角度反映了我国财政在经济发展方面长期面临的支出压力。
但从表—2的数据变化来分析,也说明我国从经济体制改革以来,随国民经济的迅速增长,财政支出结构的变化。
表现为在全部财政支出中,购买性支出所占比重有所下降,而转移性支出所占比重有所上升。
这种变化反映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政府财政的资源配置能力减弱,收入分配能力增强。
其间转移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虽然有所回落,但转移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上升仍将是一个总的趋势。
这是与我国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与发展相一致的。
思考题:
你认为我国政府应怎样合理安排与使用财政购买支出与转移支出?
为什么?
案例四:
中国财政支出结构的历史变动情况
各类财政支出占财政支出总额的比重(%
年份
财政支出总额(亿元)
经济建设支出
社会文教支出
国防支出
行政管理支出
其他支出
1950
68.1
25.5
11.1
41.1
19.3
2.9
1960
654.1
70.4
13.2
8.9
4.8
1.0
1970
649.4
60.5
8.0
22.4
4.9
4.2
1980
1212.7
55.3
16.4
16.0
6.2
3.7
1985
1844.8
48.5
22.1
10.4
9.3
7.5
1990
3452.2
44.8
21.4
8.4
12.0
7.9
1992
3742.2
43.1
25.92
10.1
12.38
8.5
1993
4642.3
39.52
25.38
9.17
13.66
12.26
1995
6823.72
41.85
25.73
9.3
14.6
8.47
1997
9233.55
39.5
26.74
8.8
14.72
10.24
1998
10798.18
38.71
27.14
8.66
14.82
10.68
2000
15886.5
36.18
27.6
7.6
17.42
11.19
2001
18902.58
34.24
27.58
7.6
18.58
11.97
参考资料:
根据《中经网数据中心》数据整理
简要分析:
上表的数据概括了我国建国后的财政支出在几十年间的巨大变化,这既反映出财政支出总额的大幅度增长,也表现出财政支出结构的变动。
从而表现出几个特点:
1.经济建设费用一直是我国财政支出的主体。
在计划经济时期这一比重通常在50%以上,改革开放以来这一比重有所下降,这与市场经济制度的发展及政府逐渐从一些生产领域退出有直接的关系。
(国家的经济建设开支主要包括基本建设支出、流动资金拨款、企业挖潜改造资金、新产品试制费、地质勘探费等等。
其中基本建设费用支出又在经济建设支出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特别是在传统经济体制下的1951年、1956年、1960年、1970年,基本建设拨款占到经济建设开支的76—78%。
)
2.社会文教费支出的比重有了较大的提高,成为仅次于经济建设支出的第二大支出项目。
这反映了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科学技术、文化教育事业和社会福利事业的重视程度逐渐加强。
(社会文教费用支出是国家用于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抚恤和社会福利方面的开支)
3.国防费用,稳中有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防支出比重虽然有所下降,但随财政支出总量的增长,其绝对额仍然有较大增加,并为我国的国防现代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4.国家财政支出中行政管理费用的开支在改革以后呈增长趋势,甚至超过了同期国防费用开支,成为中国财政支出的第三大支出。
这一现象的产生有其合理的因素,也有行政机构过度膨胀的原因。
因此,从我国财政支出结构考查,反映出我国财政基本上还是一个以经济建设为主的财政。
其为社会职能实现的支出虽然有所增加,但是比起为经济建设提供支出仍然比较小。
但是,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对经济进行调控的方式必须改变,政府应从原来经济的直接管理者和直接参与者变为经济的间接调控者,完成从直接行政管理到间接调控的转变。
财政支出结构中的经济建设支出比重应进一步下降,体现公共财政职能需要的其他支出项目将会上升。
思考题:
我国现行财政支出结构是否合理?
为什么?
案例五:
新加坡的政府宏观经济管理模式与政府投资
新加坡不仅是一个高度自由的市场经济国家,而且政府也对经济生活进行强有力地干预,这使新加坡有自身独特的宏观经济管理模式,政府投资在这一管理模式中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政府拥有重要的经济资源。
新加坡政府拥有大量的土地、劳动力和资本,并且可以根据需要进行灵活的调节和管理。
在新加坡,全国土地的75%归政府所有,其余25%的土地政府仍有权力随时征用,而且征用价格比市场价格低30%。
政府又是人力的最大雇主,全国就业人口的20%是政府雇员。
政府还是最大的资本占有者,政府通过财政收入、公共机构收入和中央公积金等渠道,控制了国民收入的较大部分,特别是国内建设资金的主要部分
2.政府以投资者的身份参与社会经济生活。
新加坡政府的投资活动主要通过两个基本途径实现其对社会经济的干预,一是投资于企业,二是投资于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事业。
(1)投资于某些企业。
其目的在于:
第一,填补民间资本的投资空白,促使经济全面发展。
在新加坡,政府的投资方向首先是那些在国民经济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同时或者由于利润较少,民间资本不愿投资的部门,或者由于投资批量的起点高,民间资本无力投资的部门。
政府通过对这些部门的投资,实现经济的全面发展,为产业结构合理化创造条件。
第二,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加快产业结构高级化的进程。
对新兴产业的投资是新加坡政府的投资重点之一。
政府通过对新兴产业的投资,并为民间资本投资提供心理保证,对民间资本的投资活动发挥积极的示范作用和领导作用,从而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加快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实现经济发展的工业化、现代化和国际化。
第三,为了打破垄断、保护自由竞争和增强国家经济实力、维护国家主权的目的而投资于企业。
外国资本在新加坡的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支柱作用,跨国公司资金雄厚、技术先进、管理水平高,新加坡本地的私人企业很难与之竞争和抗衡,在某些经济领域有可能形成外国资本的垄断。
为此,新加坡政府在某些有可能形成外国资本垄断的重要经济领域进行投资,发展国家资本,造就出能够与外国资本相匹敌的国营企业,以保护自由竞争,增强国家经济实力和维护国家主权。
新加坡政府向企业投资的方式,分为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两种。
直接投资是通过政府的控股公司(淡马锚控股公司、胜利控股公司和国家发展部控股公司)向企业投资取得企业的股份,间接投资是通过政府参与部分投资的新加坡开发银行或国际贸易公司取得企业的股份。
目前政府投资参与的领域涉及制造业、金融、贸易旅游等几乎所有的经济部门,其中国家资本在金融业发展最为迅速。
(2)投资于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事业。
其目的在于:
第一,改善投资环境,以吸引外国资本的投资。
新加坡独立后,政府就意识到,要尽快实现新加坡的工业化,本地企业在资金、技术管理上都难以承担如此重任,必须吸引外国投资者前来开办企业,为此必须改善投资环境。
于是,新加坡政府将大量资金投入到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中,特别是那些投资需要量大、投资回收期长、资金周转慢的基础设施,包括港口码头、机场等交通设施,水电、电仪设施,工业区所需的各种设施等等。
新加坡政府还将大量资金投入于医疗卫生保健、教育和建造公用住宅等方面,极力推动社会服务事业的发展。
这些都使新加坡对外资具有极强的吸引力。
第二,形成良好的社会环境,以协调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使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协调进行,形成良性的相互推动,避免了某些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而社会停滞不前的不良状况。
3.政府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的政策与法令规范和调控社会经济生活
首先,新加坡政府通过调整和替换经济发展战略,引导经济发展方向和产业结构的变化。
自新加坡实行自治以来,已实行过诸如“发展劳动密集型替代进口工业的战略”、“发展出口工业为主的经济战略”、“发展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战略”、“发展高新技术和国际服务业的战略”等等,在政府有力的调控下,这些战略基本上都得以实现。
其次,政府制定财政金融政策、外资政策、工资政策等调控经济活动,实现政府的意图。
最后,新加坡的财政支出按照用途分为两部分,即经常性支出和发展支出,经常性支出主要用于国防、安全、文化教育,公务员薪金等国家活动的日常支出,发展支出主要用于社会基础设施的投资,从1966年到1990年、新加坡发展支出从1.8亿新元增加到46.17亿新元,增长了25.65倍,同期经常性支出从4.4亿新元增加到95.19亿新元,增加了21.63倍。
发展支出的更快增长,反映出新加坡政府极为重视社会基础设施的建设。
参考资料:
《外国宏观经济管理》中国物价出版社是主编靳晓黎
简要分析:
在新加坡,政府的经济政策调控几乎涉及了经济生活的各个重要方面,即使是对某些自由度较高的经济活动,政府的政策也以其特定的方式发挥着积极的影响作用。
例如,新加坡实行自由价格制度,但决不可就此认为政府对价格采取自由放任的政策。
恰恰相反,新加坡政府虽然不直接干预价格的形成,却通过控制货币的发行、利率的调整和消费基金的支出等积极地影响价格总水平,使之保持稳定的状态。
这使新加坡不仅成为“亚洲四小龙”中通货膨胀率最低的国家,而且跻身于世界范围内物价稳定国家的前列。
新加坡政府财政支出政策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通过政府投资对企业和社会基础设施建设进行扶持,为新加坡经济的全面发展,产业结构合理化,对民间资本的投资活动发挥积极的示范作用和领导作用,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加快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实现经济发展的工业化、现代化和国际化,在防止外国资本垄断,发展国家资本,保护自由竞争,增强国家经济实力和维护国家主权等方面均发挥了重大作用。
同时,新加坡政府通过投资于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事业,推动社会的进步,使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协调进行,形成良性的相互推动,又避免了某些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而社会停滞不前的不良状况。
可以说,新加坡政府投资不仅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设施环境,而且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投资和消费,从而影响着社会经济的运行,需要说明的是,新加坡财政支出的政策重心并不是‘—成不变的,总体上说,在新加坡独立后的一段时间内,财政支出的重点是社会基础设施建设。
近年来,随着新加坡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财政支出的重点逐渐转向教育和科技事业。
思考题:
中国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政府的作用?
重大财政违法行为行政处罚案例评析
一、基本案情
2004年上半年,某市财政局组织了对部分事业单位的专项监督检查,在检查中发现,该市殡葬事务所存在多项财政违法问题。
2003年将市财政拨入的专项资金列入“财政补助”科目按一般事业收入进行财务核算,使该单位2003年度事业收入增加1939万元;在事业支出中以“结转自筹基建”科目(核算经批准用财政补助收入以外的资金安排自筹基本建设)列支1255万元,用于陵园建设专项工程,余款683万元列入了该单位“事业结余”科目;2003年以发放经营承包提成奖、操心费、电话费等为名在“工资”科目擅自发放奖金和补贴420万元,以年节福利为名在“工资”科目发放各种副食品实物等115万元,给离退休职工发放福利实物9.43万元,挤占了事业支出;将建设墓地的征地费等一次性计入当期的“事业支出科目”,提前结转了部分产品成本,致使该单位生产的产品成本不实,隐瞒了产品经营成果,未能真实反映当期的财务收支情况;以上缴主管部门管理费为名先后在“事业支出科目”列支157万元;私自与交警队签订协议,对发生交通事故的法务费、尸检费等进行“三七”分成,当年在“事业支出——专项材料销售”科目给交警队事故处理处提取分成款26.7万元挂在“其他应付款”科目等11项财政违法问题。
财政局监督检查局在对违法问题进行整理后,提出了初步处理意见,报送该局法制机构审查。
通过审查,法制机构认为该案件涉及违法行为多、情节复杂、涉案金额巨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财政收入 规模 以及 影响 因素 分析 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