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痛病.docx
- 文档编号:24048821
- 上传时间:2023-05-23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22.34KB
腰痛病.docx
《腰痛病.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腰痛病.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腰痛病
2011年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
中医诊疗方案
ICD-10M51.201
一、疾病名称
中医——腰痛病
西医——腰椎间盘突出症
二、概述:
腰痛又称腰脊痛,是指以腰部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病证,可表现在腰部的一侧或两侧,部分患者伴有下肢疼痛。
六淫之气,客于经脉,气血阻滞,经脉不通;或年老体衰,纵欲过度,肾精亏损,筋脉失养;以及跌仆损伤,筋脉受损,气血运行不畅,瘀血留滞于腰部,均可引起腰痛。
相当于西医腰椎间盘突出症,是由于腰椎间盘的退变和损伤,导致脊柱内外力学平衡失调,使椎间盘的髓核自破裂口突出,压迫腰脊神经根而引起腰腿痛的一种病症。
三、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规范: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规范ZY/T001.1~001.9-94)。
(1)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受寒湿史。
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有慢性腰痛史。
(2)常发生于青壮年。
(3)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
(4)脊柱侧弯,腰椎生理孤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部活动受限。
(5)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
直腿抬高或加强实验阳性,膝、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拇趾背伸力减弱。
(6)X线摄片检查椎间盘改变可能:
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消失,病变椎间隙变窄,相邻边缘有骨赘增生。
CT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2、西医诊断规范:
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外科学(下册)》(8年制和7年制教材临床医学专用,人民卫生出版社)
(1)病史:
多有不同程度的腰部外伤及腰肌劳损病史。
(2)症状:
有腰痛或伴下肢坐骨神经症状:
按神经分布区域表现,甚则有肌肉萎缩、肌力减弱、感觉异常和反射改变四种神经障碍体征中的两种征象。
(3)体征:
腰部畸形,腰部压痛、叩击痛,腰部活动受限,有下列阳性体征:
仰卧挺腹实验阳性(+)、直腿抬高实验阳性(+)、加强实验阳性(+)、屈颈实验(+)、股神经牵拉实验阳性(+)。
(4)影像学检查发现:
包括X线、CT、MRI或特殊造影等异常征象与临床表现一致。
(二)中医证候诊断
1血瘀阻络证:
腰腿痛剧烈,痛有定处,刺痛,日轻夜重,腰部僵硬,俯仰活动艰难,痛处拒按,舌质暗紫,或有瘀斑,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沉涩或脉弦。
2寒湿阻络证:
腰腿部冷痛重浊,转侧不利,痛有定处,虽静卧亦不减或反加重,受寒及阴雨加重,肢体发凉。
舌质淡,苔白或腻,脉沉紧或濡缓
3湿热阻络证:
腰筋腿痛,痛处伴有热感,或见肢节红肿,口渴不欲饮,苔黄腻,脉濡数或弦数。
4肝肾亏虚证:
腰腿痛缠绵日久,反复发作,乏力,不耐劳,劳则加重,卧则减轻;包括肝肾阴虚及肝肾阳虚证。
阴虚证症见:
心烦失眠,口苦咽干,倦怠乏力,舌红少苔,脉弦细数;阳虚证症见:
四肢不温,形寒畏冷,筋脉拘挛,舌质淡胖,脉沉细无力等症。
(三)西医疾病分期
1急性期:
腰腿痛剧烈,活动受限明显,不能站立,行走,肌肉痉挛。
2缓解期:
腰腿疼痛缓解,活动好转,但仍有痹痛,不耐劳。
3康复期:
腰腿病症状消失,但有腰腿乏力,不能长久站立、行走。
(四)鉴别诊断
1、中医鉴别诊断:
痿证:
主要表现为肢体软弱无力,活动障碍,甚则肌肉瘦削萎缩,痿废不用,一般无疼痛症状。
2、西医鉴别诊断:
①腰椎结核:
腰痛可伴有坐骨神经痛,常有全身症状,午后低热,乏力盗汗,腰部强直,血沉增快,下腹部可触及冷脓肿。
X线片显示椎间隙模糊、变窄,椎体相对边缘有骨质破坏。
②马尾神经瘤:
初期一般腰痛及局部压痛不明显,也无脊柱侧凸、下腰椎活动受限等症状。
发病较为缓慢但持续加重,无间歇性缓解,卧床时感到疼痛加重,夜不能眠。
严重者可由肿瘤压迫马尾神经,发生下肢感觉和运动障碍,以及括约肌功能紊乱。
脑脊液总蛋白量增高,脊髓造影显示有占位性改变。
③脊柱滑脱:
脊柱滑脱时腰椎前凸增加,椎体或棘突有台阶样表现。
X线片显示腰椎体移位。
④强直性脊柱炎:
腰背及骶髂关节疼痛,脊柱强直,各方向活动均受限。
症状多与气候变化有关,血沉较快,病变呈进行性发展。
X线片早期可见骶髂关节及腰椎小关节模糊,后期脊柱呈竹节样改变。
⑤梨状肌综合征:
患者的主要症状是臀部痛或臀腿痛,患髋关节内收内旋活动时疼痛加重,严重者可有跛行,梨状肌紧张实验阳性。
直腿抬高实验在小于60度时疼痛加重,而大于60度时疼痛反而减轻,梨状肌局部封闭后疼痛会消失。
四、治疗
(一)针刺治疗
1.体针疗法
主穴:
肾俞、腰夹脊、委中、阿是穴。
随证配穴:
风寒湿阻滞证配关元、腰阳关;气滞血瘀证者配血海;肝肾亏虚证配命门、三阴交、太溪。
随症配穴:
大腿、小腿的前侧痛配伏兔、足三里。
外侧痛配环跳、阳陵泉、悬钟。
后外侧配承扶、委中、承山、昆仑。
操作:
患者取俯卧位或侧卧位,依据病情采用补泻手法。
腰夹脊、肾俞为直刺并微斜向椎体,深1.5寸,使腰部酸胀感或有麻电感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腰阳关、命门为直刺针尖稍向上斜刺0.5~1寸,局部酸胀或麻电感向两下肢扩散;关元直刺1~2寸,局部酸胀,有时可扩散至外生殖器;环跳穴直刺,针尖向外生殖器方向,深2寸,使局部酸胀或麻电感向下肢放散;承扶直刺2寸,使局部酸胀或麻电感向下肢放散;扶兔直刺1~2寸,酸胀感并可扩散到膝部;血海直刺1~1.5寸,局部酸胀,有时向髋部扩散;委中直刺1~1.5寸,使局部酸胀或麻电感向足底放散;足三里直刺,(稍偏向胫骨方向)1~2寸,有麻电感向足背扩散,有时可向上扩散至膝;阳陵泉直刺,向胫骨后缘斜下刺入,深1寸,使酸胀感向下扩散;承山直刺1~2寸,局部酸胀,有时扩散至腘窝;悬钟直刺1~1.5寸,局部酸胀或向足底放射;三阴交直刺1~1.5寸,局部酸胀,并可向足底或膝、股部扩散;昆仑直刺,可透太溪0.5~0.8寸,局部酸胀,并可向小趾扩散;太溪直刺0.5~1寸,局部酸胀,有时放散至足底。
每日针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2日。
留针:
留针30分钟,TDP照射。
2.艾灸疗法
取穴:
病变压痛点(阿是穴)、肾俞、腰阳关、环跳、秩边、承扶、风市、委中、阳陵泉、足三里、承山、昆仑、绝骨、足临泣。
操作:
每次选用5个穴位,连续施灸20分钟,至局部皮肤发红为止,每日灸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2日。
3.梅花针扣刺拔罐(特色疗法):
急性期,梅花针扣刺腰眼穴(L4棘突下左右旁开3寸)、委中,以见少许血珠为度,再加拔火罐;缓解期及恢复期循经及疼痛部位扣刺,以皮肤潮红为度,再加再加拔火罐。
根据病情,每日或隔日一次,7次1疗程
(二)推拿治疗
1.应用点法、滚法、揉法、推法、压法、弹拨法、摇法、拍法等手法操作于患者腰腿部及疼痛部位。
要求做到均匀、柔和、深透、持久有力,
2.推拿治疗注意事项: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忌用或慎用手法:
(1)影像学示巨大型、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或病情较重,神经有明显受损者,慎用手法治疗;
(2)体质较弱,或者孕妇等;
(3)患有严重的心脏病、高血压、肝肾等疾病患者;
(4)体表皮肤破损、溃烂或者皮肤病患者,有出血倾向的血液病患者。
(三)辨证用药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1)血瘀阻络证
治法:
行气活血,祛瘀定痛。
方药:
身痛逐瘀汤加减。
川芎、当归、五灵脂、香附、甘草、羌活、没药、牛膝、秦艽、桃仁、红花、地龙等。
(2)寒湿阻络证
治法:
温经散寒,祛湿通络。
方药:
独活寄生汤加减。
独活、桑寄生、杜仲、牛膝、党参、当归、熟地黄、白芍、川芎、桂枝,茯苓、细辛、防风、秦艽、蜈蚣、乌梢蛇等。
(3)湿热阻络证
治法:
清利湿热,通络止痛。
方药:
大秦艽汤加减。
川芎、独活、当归、白芍、地龙、甘草、秦艽、羌活、防风、白芷、黄芩、白术、茯苓、生地、熟地等。
(4)肝肾亏虚证
治法:
补益肝肾,通络止痛。
阳虚证方药:
右归丸加减。
山药、山萸肉、杜仲、附子、桂枝、枸杞子、角胶、当归、川芎、牛膝、川断、桑寄生、菟丝子等。
阴虚证方药:
虎潜丸加减。
知母、黄柏、熟地、锁阳、龟甲、白芍、牛膝、陈皮、当归、狗骨等。
(四)牵引疗法:
三维多功能颈腰椎牵引床,采用卧位间断或持续牵引。
牵引力一般为患者自身体重的1/3~1/2,一般从低重量开始,逐渐加大,并同时根据情况适当加减,牵引时间为20~30分钟,牵引结束,解除牵引带,嘱病人静卧休息5min。
一日一次。
注意事项:
老年群体、体质较弱者、有明显骨质疏松患者,甚至患有呼吸系统、脏器系统(肿瘤)、腰椎结核、腰部外(内)伤、椎管骨性狭窄等疾病的患者不宜使用牵引治疗。
(五)其他治疗
火罐、穴位注射、微波、中频、红外线照射、电磁疗法、热敷、熏洗等,可根据患者情况每日予以单项或者多项选择性治疗。
(六)西医治疗:
在急性期根据疼痛程度,选择性使用脱水、止痛、消除神经根炎症药物等对症治疗。
(七)护理
1.急性期应绝对平卧硬板床休息3天,包括饮食、大便等均不能起床,避免腰部负重,以缓解髓核对神经根的压迫,缓解疼痛。
2.卧位护理:
仰卧位时可以在膝下、腰下面垫一枕可减轻脊柱负荷,有利于创伤的修复,减轻脊柱旁肌肉痉挛所引起的疼痛;侧卧时应屈髋屈膝,两腿分开,上腿下垫软垫,避免脊柱弯曲;俯卧位时腰椎前凸增加,因肌肉牵拉而增加了腰椎间盘的负荷,可以在腹部及踝部垫薄垫,使脊柱肌肉放松。
3.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与体位变化的关系以及有无放射痛和皮肤感觉异常等情况,做好记录。
4.注意患者有无二便功能障碍;做好皮肤护理,防止褥疮发生。
5.外用及内服药物期间,注意观察用药反应,同时忌生冷、寒凉食物,外避风寒,以免加重病情。
6.疼痛明显的患者,可遵医嘱予腰围固定,减少腰椎活动,以免加重疼痛;予中药塌渍、微波治疗、温热式低周波、静脉点滴治疗等以散瘀止痛,消除神经根水肿。
7.病情缓解后可遵医嘱建议坚持腰背肌锻炼,加强腰背部及腹部肌肉力,有助于改善腰部血液循环,促进炎症的消退吸收,解除肌肉痉挛,减轻疼痛,促进身体康复。
8.关注患者情志变化,做好思想疏导,树立信心,配合治疗和护理。
五、疗效评价
(一)评价判定规范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规范ZY/T001.1~001.9-94)疗效评定。
1、治愈:
腰腿痛消失,直腿抬高70°以上,能恢复原工作。
2、好转:
腰腿痛减轻,腰部活动功能改善。
3、未愈:
症状、体征无改善。
(二)中医综合疗效评价方法
1、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
患者根据自觉疼痛情况,选择与自己疼痛度相符合的数值,医生通过患者完成的疼痛对比量表来确定患者疼痛程度。
自左到右,数值越高,说明患者疼痛强度越大,疗效越差。
1
2
3
4
5
6
7
8
9
10
疼痛强度数值:
①无疼痛感。
②稍感不适。
③偶感疼痛。
④有疼痛感,但不明显。
⑤能忍受疼痛无须止痛药。
⑥疼痛较剧但可以控制不用止痛药。
⑦疼痛较剧服止痛药可完全止痛。
⑧疼痛较剧,服止痛药稍可止痛。
⑧疼痛剧烈,服止痛药难于止痛。
⑩疼痛剧烈,止痛药无效。
2、腰椎活动度判定法:
①前屈运动:
检查时患者取直立位,嘱患者先低头,然后向前作缓慢弯腰运动。
正常前屈运动度:
80°~90°
前屈运动度良好:
60°~70°
前屈运动度较差:
40°~50°
前屈运动度差:
20°~30°
②后伸运动:
检查者一手扶住患者骨盆,一手扶住其肩部,防止骨盆前移和下肢弯曲而形成躯干后仰,代替脊柱后伸运动。
协助患者作脊柱后伸运动,先嘱患者向后仰头,再缓慢地使脊柱向后作过伸运动。
正常后伸运动度:
20°~30°
后伸运动度良好:
10°~20°
后伸运动度较差:
5°~10°
后伸运动度差:
0°~5°
③侧弯运动:
患者取直立姿势,检查者双手固定其骨盆,防止左右倾斜。
然后让患者作头胸向侧方弯曲运动,观察有何异常表现、障碍程度,并作双侧对比。
正常侧弯运动度:
20°~30°
侧弯运动度良好:
10°~20°
侧弯运动度较差:
5°~10°
侧弯运动度差:
0°~5°
④旋转运动:
检查者双手固定患者两侧髂骨翼,保持骨盆平衡,然后嘱患者作左右躯干旋转,观察运动范围,并左右比较。
正常旋转运动度:
20°~30°
旋转运动度良好:
10°~20°
旋转运动度较差:
5°~10°
旋转运动度差:
0°~5°
3、专科检查判定法:
①直腿抬高实验及加强实验:
患者取仰卧位,双下肢伸直,检查者一手扶住患者膝部使其膝关节伸直,另一手握住踝部并徐徐将其抬高,直至患者产生下肢放射痛为止,记录下此时下肢与床面的角度,即为直腿抬高角度。
正常人一般可达80°左右,且无放射痛。
在此基础上可以进行直腿抬高加强实验,即检查者将患者下肢抬高到最大限度后,将下肢降低5~10°至疼痛消失,并突然将足背伸,若能引起下肢放射痛或疼痛加强即为阳性。
加强实验适用于下肢直抬实验阴性及弱阳性。
提示神经根轻度受压。
分级:
a直腿抬高>70°者为阴性(-),提示下肢功能正常。
b直腿抬高<70°者为阳性(+),提示神经根受压。
C直腿抬高<45°者为强阳性(++),提示神经根中度受压。
d直腿抬高<30°者为超强阳性(+++),提示神经根重度受压。
②屈颈实验:
患者仰卧,也可端坐或者直立位,检查者一手置于患者胸部前,另一手至于枕后,缓慢、用力的上抬其头部,使颈前屈,若下肢出现放射痛,则为阳性。
其主要机制是屈颈时,硬脊膜上移,脊神经根被动牵扯,加重了突出的椎间盘对神经根的压迫,因而出现下肢的放射痛。
屈颈实验阳性(+),提示脊神经受压。
③仰卧挺腹实验及加强实验:
患者仰卧,以枕部双足跟为支点,将腹部挺起,腰部及骨盆离开床面,出现腿痛及下肢窜痛为阳性。
加强实验为患者挺腹时咳嗽时或医者双手交叉适度按压患者腹部,如引起腰腿痛及下肢窜痛或疼痛加重为阳性,提示腰部神经根受压。
分级:
a挺腹实验(-):
作挺腹实验时患者无自觉腿痛及下肢窜痛。
加强实验无症状,提示无腰部神经根受压。
b挺腹实验(+):
作挺腹实验时患者自觉腿痛及下肢窜痛。
c挺腹实验(++)作挺腹实验时患者自觉强烈腿痛及下肢窜痛。
d挺腹实验(+++):
作挺腹实验时患者自觉剧烈腿痛及下肢窜痛,甚而腰部无法抬离床面,腰部持续疼痛。
④拇长屈肌肌力测定:
患者主动将双下肢第一跖趾关节背伸,患肢背伸功能减弱为阳性,若对比不明显时,医者以拇指适度按压第一跖趾,患肢背伸力量减弱亦为阳性。
提示L5神经受损。
六、难点分析及改进措施
难点分析:
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虽然是目前较好的保守性治疗方法之一。
但仍存在局限性
(1)巨大型中央椎间盘突出、马尾神经综合征型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间盘突出合并椎管狭窄、少年椎间盘突出症等疗效欠佳。
(3)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疼痛剧烈并持续加重者,单纯体针治疗效果不明显。
改进措施:
(1)巨大型中央椎间盘突出、马尾神经综合征型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间盘突出合并椎管狭窄、少年椎间盘突出症等针灸、推拿、牵引等疗法欠佳,需手术治疗者,建议手术治疗,以免延误病情,加大病人痛苦。
(2)积极应用科室特色疗法梅花针扣刺拔罐:
梅花针扣刺腰眼穴(L4棘突下左右旁开3寸),以见少许血珠为度,再加拔火罐,隔日一次。
7日1疗程。
以期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推拿治疗:
应用点法、滚法、揉法、推法、压法、弹拨法、摇法、拍法等手法操作于患者腰腿部及疼痛部位。
要求做到均匀、柔和、深透、持久有力,以减轻缓解患者急性期疼痛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腰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