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华中师大听课笔记.docx
- 文档编号:24047000
- 上传时间:2023-05-23
- 格式:DOCX
- 页数:66
- 大小:59.37KB
美学华中师大听课笔记.docx
《美学华中师大听课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学华中师大听课笔记.docx(6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美学华中师大听课笔记
美学_华师大听课笔记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 什么是美学
1.1750年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家、美学家鲍姆嘉登的学术专著《美学》一书出版,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才正式宣告独立。
因此,鲍姆嘉登被被称为“美学之父”。
?
他认为人类的心理活动可以分成知、情、意三个方面。
研究知,即理性认识的学科是逻辑学。
研究意志的学科是伦理学。
而情,即他所谓“混乱的”感性认识却没有一门专门的学科加以研究。
因此,他决心通过自己的潜心研究来创立这一门学科,并最终用“埃斯特惕卡”(Aesthetica)来命名这门新学科,即今天人们所说的美学。
他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也就是“感性认识的完善”。
?
“埃斯特惕卡”(aesthetica)在德文中是“感性学”的意思,由此可见鲍姆嘉登是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理解美学这门学科的性质的。
?
与美学的联系最为密切的学科而言,当推哲学、文艺学、心理学和伦理学。
2.美学与哲学之间的关系:
?
在历史上,美学一直被看作哲学的一个分支,许多著名的美学家同时也是杰出的哲学家。
哲学为美学提供了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基础,可以说,任何一种美学理论的建立都有一定的哲学理论作为基础。
?
美学与哲学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它们都是人文学科,都研究人类社会生活的某一个侧面:
哲学研究的是人对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最基本的看法,研究人如何认识客观世界,研究各种方法论问题;美学研究的则是人类的审美现象。
?
美学与哲学之间的区别就在于:
哲学研究的是整个客观世界以及人的主观世界的最普遍的规律,而美学则研究人类审美活动的特殊规律。
?
因此,哲学与美学的关系乃是整体与局部、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3.美学其实是一门独立的人文学科,它与哲学哲学、伦理学、心理学、文艺学、社会学、人类学、自然科学科学中的一些学科(神经生理学、色彩学、声学、几何学)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①在历史上美学被看作哲学的一个分支。
(西方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中国的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等既是美学家也是哲学家。
)
②就文艺学而言,它也与美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因为美学要研究各种审美现象,艺术即是艺术学研究的对象,同时也是美学研究的重要现象。
在历史上,许多美学著作同时也是艺术理论著作(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刘勰的《文心雕龙》就是典型的例子。
)
③美学和心理学的密切联系则表现在:
有些美学家干脆采用心理学方法来解决美的美的本质问题。
(“快乐说”――亨利?
马歇尔。
“心理距离说”――爱德华?
布洛。
“移情说”等就是。
)
④此外,美学与伦理学也息息相关。
(苏格拉底说:
“你不知道凡是从某个观点看来是美的东西,从这同一观点看来也就是善的吗?
”“美与善相统一”的观点)(孔子也提出“里仁为美”的观点)
(伍举提出了“无害为美”的观点。
)(中国的观点属于伦理学美学观点。
)
4.美学学科的基本性质:
首先,美学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一门关于人的审美价值的学科,是一门独立的人文学科。
其次,美学离不开人,审美是社会现象(人类的社会生活可以分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
再次,美学与人生价值问题紧密相联,美学是人生哲学。
5.美学的产生
(1)古希腊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为西方美学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古典美学的代表人物是德国的康德和黑格尔。
(3)十九世纪俄罗斯革命民主主义美学的代表人物是车尔尼雪夫斯基。
(4)美学研究的重要转折点是19世纪中叶德国美学家费希纳为代表的实验美学。
?
实验美学提出了一种所谓的“由下而上”的重视科学实验、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用以取代传统的“由上而下”的形而上的哲学思辩方法。
?
“自下而上的美学”不是一种美学派别,而是一种与传统的“自上而下”的美学(康、黑为代表的德国古典美学)的相对立的一种美学研究方法。
它是由实验心理学美学的创始人费希纳在《美学导论》一书中提出来的。
?
费希纳被人誉为“现代西方美学之父”,把他的美学称为“美学上的第二新纪元”。
6.美学的发展经历了:
人的审美意识的产生、美学思想的产生和美学学科的形成三个历史阶段。
7.确定美学思想的两个基本特点:
(a)美学思想应以语言文字的形式存在于典籍文献之中。
(b)美学思想具有理论的形态。
8.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a)应当有专门的美学著作。
(b)应当有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独立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
1750年,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家、美学家鲍姆嘉登出版了《美学》一书,标志着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正式成立,鲍被后人称为“美学之父”。
第二节 美学的研究对象
1.美学研究对象的复杂性。
(a)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审美关系是无比广阔和复杂的。
(b)审美现象十分复杂。
(c)审美对象的审美性质会随着不同的历史时代产生变化。
(d)在审美活动中还存在着美丑转化的情况。
2.美学界对于美学研究对象的四种不同观点。
(a)第一种观点:
认为美学研究的对象应当是美以及美的规律。
(b)第二种观点:
认为美学是艺术哲学,因此其研究对象是艺术。
(c)第三种观点:
认为美学研究的对象是美感经验。
(d)第四种观点:
认为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
3.美学研究的对象应当定位在:
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并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进而研究各种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
第三节 美学研究的方法
1.唯物辩证法与美学研究的密切关系主要表现在:
(a)人类的审美活动有其自身的特殊关系。
(b)作为具有指导意义的方法论,唯物辩证法不同于黑格尔为代表的唯心辩证法,它是一种建立在唯物主义基础之上的辩证法,是一种彻底的辩证法,不仅适用于自然界,而且适用于人类社会历史领域。
(c)唯物辩证法具有鲜明的历史性,人类历史的发展、人类意识形态的发展都渗透着历史辩证法。
2.美学研究方法的基本特点:
(a)多样性。
(哲学方法、艺术学方法、心理学方法、伦理学方法、社会学方法……)
(b)各种方法都与人生价值有关。
(c)多层次性。
(基本方法和具体方法、主要方法和次要方法、……)
3.美学研究必须遵循的几个基本原则:
(a)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b)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c)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建立
?
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包含了本体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唯物论的反映论和实践论)和方法论(唯物辩证法)三个组成部分,是由三个部分有机统一而成的。
?
马克思主义美学只是指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当初所创立的美学理论,不包括发展了的内容。
1.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a)美的本质以及美和美感起源的理论;
(b)美的规律的理论;
(c)异化劳动与审美关系相互作用的理论;
(d)艺术本质的理论。
2.美的本质以及美和美感起源的理论:
(1)马克思“劳动创造了美”:
?
劳动过程是美的;
?
劳动成果是美的。
(2)“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
3.美的规律的理论:
马克思认为人类创造美的活动是有规律可循的。
马克思在《188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书中提出了二个尺度的概念,即“任何物种的尺度”和“内在固有的尺度”。
也就是说,人在劳动实践中创造美的事物的基本规律,是把人类的主观愿望和目的,即“内在固有的尺度”与具体事物的客观属性,即“任何物种的尺度”结合起来,把人的本质力量表现为可供审美欣赏的形象。
可见马克思主义美学关于美的规律的理论充分肯定了审美主体的主体性,又不忽视作为审美创造材料的客观事物的规律性,从而对于人类审美创造作出了深刻的理论概括。
4.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特点:
(a)把美学问题与人类社会实践紧密联系起来。
(b)把美的本质问题与人的本质紧密结合在一起。
(c)唯物地、辨证地解决了美学中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问题。
(d)在美学中渗透着巨大的历史感。
5.审美关系的二个特点:
(a)审美关系一定充满情感关系。
(b)审美关系一定充满自由灵性。
6.朱光潜关于一棵松树的三种看法:
(a)实用关系
(b)认识关系
(c)艺术关系。
7.美包括:
社会美、自然美、人的美。
?
人与人的关系——社会美。
?
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美。
自然是客观存在的一种物质现象,它不是人的创造,自然美却是社会现象,它是人的创造,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自然美的实质就是“自然的人化”的过程。
?
人的美包括:
人体美、心灵美。
?
美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
达尔文认为:
动物也象人类一样能够进行审美活动。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8.中国审美意识的发展:
(a)仰韶文化——装饰(主要是体饰。
体饰标志着中国人对自然的审美意识开始觉醒。
);
(b)周秦时代——比德观(孔子:
君子以玉比德);
(c)魏晋时代——畅神说(国人古风“感物吟志,登高必赋”)。
第二章美论
第一节美的问题的性质
?
古希腊时代柏拉图的《大希庇阿斯篇》是西方美学史上最早讨论美的专著。
1.美和美的东西之间的基本差异:
(a)?
任何美的东西都只能说明它本身的美,却不能说明其它东西的美。
?
而美却是从各样美的东西中总结出来的普遍规律,是从现象中抽取出来的共同本质,
是使一切美的东西之所以美的原因。
但它本身却不是具体的东西。
(b)?
美的东西都是相对的,随着人对现实审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
?
美却是永恒的,不变的。
(c)?
美的东西不仅漫无边际,而且还会是自相矛盾。
?
美却是固定的、绝对的。
(d)?
美的东西就是出现在我们周围的一个个具体的东西。
?
美却不是一种“东西”。
(e)?
现实生活中,美的东西还往往与可欲的东西混淆在一起。
?
但美虽然可能与可欲有某种联系,却又必须超脱于可欲。
2.美的问题的性质在于:
我们要探讨美是什么,是要透过美的现象去探讨美的本质,而所谓美的本质,是指凡是美的事物都必须具有某种质的规定性,有了这种质的规定性,美的事物才成其为美的事物,也就是说美的本质是使美的事物之所以是美的根本原因和根据,有了它,不仅美的事物成其为美的事物,而且它能说明一切事物的美。
3.举例说明对美的问题性质的理解。
美和美的东西是二个不同的概念,美指的是美的本质,而美的东西指的是美的现象。
当我们要探讨美是什么的时候,必须要透过美的现象去探讨美的本质。
例如:
漂亮的梅花,所指的只是一样东西,是现象,只能说明它本身的美,却不能说明其它东西的美。
只有美的本质才是使美的事物之所以美的根本原因和根据,美能说明一切事物的美。
例如:
漂亮小姐只能说明漂亮小姐的美,却不能说明漂亮的母马的美。
第二节西方美学家对美的本质问题的一些探讨
1)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探求美(旧唯物主义)
2)从客观精神世界中探求美(客观唯心主义)
3)从主观的心意状态中寻找美(主观唯心主义)
4)从事物之间的关系中探讨美(狄德罗)
5)从人类社会生活本身探究美(车尔尼雪夫斯基)
一、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探求美(旧唯物主义)
(a)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美是和谐与比例”。
?
美在比例,如:
黄金分割。
?
美在均衡。
?
美在对称。
(b)亚里士多德的整体和适当的说法。
(c)西塞罗的色彩说。
(d)达芬奇的“神圣的比例”。
(e)荷加斯的曲线美,其中蛇行线最美。
2.理解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探求美这一做法的合理性和片面性。
合理性:
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来探求美,是一条历久不衰的求解路径。
其最大的合理性就在于抓住了美具有感性形式这一特点。
因为,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是通过感觉器官来建立的,通过感觉器官来感知外物,必然离不开感性的形式。
片面性:
1)脱离了人类的社会生活实践来谈美的本质。
美虽然离不开事物的自然属性,但自然属性本身却不是美,美始终是一种社会现象。
2)客观事物的感性形式是构成美的重要因素,但不能保证符合形式美规律的事物就是美的。
3)认为美在事物的形式特性的说法也不适合一切美的事物,尤其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诸多事物的美。
总之,事物的客观属性是美的重要因素,但是,如果看不到美与人及其社会生活的联系,只是从客观属性中探求美,或者直接把美看成是事物的感性形式,那是行不通的。
二、从客观精神世界中探求美(客观唯心主义)
(a)最早提出“理念说”的是柏拉图。
(b)罗马时代的神学大师普罗提诺又称理念为理性。
(c)黑格尔为美下的定义是:
“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1.柏拉图的“理念说”和黑格尔的“理念说”的区别:
?
在柏拉图那里,美的理念是永恒不变的。
?
在黑格尔这里,理念却按照辩证法的逻辑,在自我矛盾中不断地自我发展、自我实现,并进行自我创造。
因此,对黑格尔来说,理念不仅是一个逻辑性的概念,而且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逻辑性与历史性的统一,方才构成了黑格尔所说的理念。
2.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一命题的理论内容:
黑格尔是一位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家、美学家,理念是他哲学和美学理论的出发点。
他的理念与柏拉图的理念有共同之处,即都认为理念先于现实世界,是世界万物的源,也是美的源,但他的理论要高于柏拉图。
在柏拉图那里,美的理念是万古如斯、永恒不变的,但在黑格尔这里,理念却按照辩证法的逻辑,在自我矛盾中不断地自我发展、自我实现,并进行自我创造。
因此,对黑格尔来说,理念不仅是一个逻辑性的概念,而且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逻辑性与历史性的统一,方才构成了黑格尔所说的理念。
?
黑格尔认为,美与艺术不只是一种形式,而且也是有内容的,这个内容就是理念。
美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美与艺术不只是感性的,而且也是理性的,是理性和感性的统一。
三、从主观的心意状态中寻找美(主观唯心主义)
(1)美在愉快(经验派:
休谟;快乐派:
马歇尔)。
?
真正从美学理论上来阐明美是愉快的,是英国经验派美学家。
经验派的基本特点是重视感觉经验。
?
真正严格区别美感和快感的还是康德。
他在《判断力批判》中给美所作的第一个规定,就是美不具有功利性,没有利害感。
?
桑塔耶纳认为“美是在快感的客观化中形成的,美是客观化了的快感”。
(2)美在无意识的欲望(弗洛伊德)
?
弗洛伊德认为,美感是从性感这一领域中延伸出来的,性的欲望及其在想象中的满足,才是美之所以美的本质和源泉。
在弗洛伊德看来,美的本质和源泉就是无意识的欲望,特别是性的欲望。
文学艺术如同做梦一样,是受压抑的无意识欲望在想象中的满足。
于是,文艺创作遵循了一条由痛苦到快乐的原则
?
弗洛伊德理论的功过:
这一理论揭开了无意识这个领域,深入到人类心理结构的最深处,这是他的功绩。
但是,这一理论片面地夸大了无意识,特别是性本能的作用,却又不能不说是他的局限。
?
弗洛伊德“恋母情结”的三大实践:
《哈姆雷特》、《俄狄浦斯王》、《蒙娜丽莎》。
?
荣格的“集体无意识”说。
(3)总结:
概括地说,把美归结为愉快或无意识的欲望等人的心意状态,使美的本质问题的探讨深入到人的主观精神世界,看到了美与人的主观世界之间的关联,这是有其合理性的。
但是,这一求解路径也会导致两方面的结果,一是容易混淆美和美感的区别;二是会出现“趣味无可争辩“的情形。
于是,美也就失去了衡量的标准。
4.理解从人的主观心意状态中探求美这一做法的积极意义:
把美归结为人的愉快或无意识的欲望等主观心意状态,使美的本质的探讨深入到了人的主观精神世界,看到了美与人的主观世界的联系,这是其合理的一面。
5.理解从人的主观心意状态中探求美这一做法可能导致的结果。
(a)混淆了美和美感的区别;
(b)把美看成是见仁见智的东西,完全否认了衡量美的客观标准。
?
从人的主观心意状态中探求美其代表性学说有美在愉快和美在无意识的欲望(弗洛伊德)等。
?
美在愉快说又可分为经验派(休谟)和快乐派(马歇尔)等。
四、从事物之间的关系中探讨美,即狄德罗“美在关系”。
1.狄德罗“美在关系”的三种含义:
(a)一是孤立地就每一种事物的本身而言,也就是它在内在结构上的秩序、安排、对称、关系,从这种关系所产生的美,狄德罗称之为“真实的美”。
(b)二是一种事物与其它事物的关系,狄德罗称之为“相对的美”。
(c)三是事物与人的关系,狄德罗称之为“关系到我的美”
狄德罗“美在关系”图示:
1事物本身内在结构上的
秩序、安排、对称、关系,“真实的美”“外在于我的美”
2事物与其它事物的关系“相对的美”
3事物与人的关系“关系到我的美”
2.狄德罗关于“美在关系”的论断的历史贡献和历史局限。
“美在关系说”突破了以往孤立地来论证美的弊端,而是从自然和社会生活的各种关系中来理解美,由于“关系”的不同,事物的审美价值也就不同;但是,他所谓的“关系”毕竟还比较笼统、抽象,未能作充分的阐述。
特别是他还只是从直观的形式来理解关系,而没有从人的实践活动出发来探讨这种关系是怎样产生和变化的。
五、从人类社会生活本身探究美:
?
针对黑格尔提出的:
“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第一次明确地提出“美是生活”的命题,并把生活中的美当成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
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
“美的事物在人心中所唤起的感觉,是类似我们当着亲爱的人面前时洋溢于我们心中的那种愉悦。
我们无私地爱美,我们欣赏它,喜欢它,如同喜欢我们亲爱的人一样。
由此可知,美包含着一种可爱的、为我们的心所宝贵的东西。
但是,这个‘东西’一定是一个无所不包的,能够采取最多种多样的形式,最高于一般性的东西,那就是生活。
所以这样一个定义:
‘美是生活’——任何事物,凡是我们在那里面看得见,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
任何东西,凡是显示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
”
?
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自然美优越于(高于)艺术美。
?
车尔尼雪夫斯基把美学研究从虚幻的想象的理念世界引向了实实在在的现实世界,这是车尔尼雪夫斯基的一大历史功绩。
2.车尔尼雪夫斯基美论的合理性和局限性:
合理性:
(1)车尔尼雪夫斯基强调“美是生活”,强调自然美高于艺术美,把生活引入美学研究的园地,关心艺术在社会中的作用,联系生活来探究美,这不能不说是他的一大功绩。
(2)强调艺术美是自然美的再现,强调艺术的源泉是生活,对反对艺术脱离现实,反对唯美主义,反对唯艺术而艺术等倾向,也曾起过良好的战斗作用。
局限性:
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论虽符合生活的常识,却不符合生活的辩证法:
首先,定义比较片面。
生活中有美也有丑,有悲也有喜,不能简单地把一切生活都看成是美的。
其次,理论推导不坚实。
“美是生活”的讲法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
再次,车尔尼雪夫斯基特别强调“我们无私地爱美,我们欣赏它,喜欢它,如同喜欢我们亲爱的人一样。
”这是把人的喜爱与否当成美不美的标准,滑入了主观唯心主义和庸俗的生理学观点的道路上去了。
六、从社会化了的人的审美实践活动中求解美:
?
马克思把美学研究从康德的重主观的方向重新转移到重客观的方向。
?
马克思的美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相结合的人的审美实践。
?
马克思在文艺复兴时期所发现的自然的人和个性的人之外,还发现了作为“社会关系的总和”的人。
——这就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
3.马克思的“社会化了的人”就是:
(a)自然和人的统一;
(b)感性和理性的统一;
(c)个性和社会规范的统一;
?
马克思主义的美论乃至整个美学思想体系有一个新的逻辑起点,那就是立足于社会化了的人的审美实践活动,从人的审美关系和审美实践活动出发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和全面解放。
七.关于美论的情景把握和有效性分析
1.理解“愉快说”的理论有效性问题。
合理性:
①美总是与愉快联在一起的,从古至今都是如此。
②由于愉快是一种生理上和心理上的感受和体验,于是有人就着重于探讨内心的反应和人的美感经验,这样就有利于补救把美视为纯粹物质属性所带来的局限性。
③从欣赏角度来说,审美的快感无所不在,包括悲剧。
局限性:
①美可以是愉快的,但愉快却不一定美,如某种生理快感。
②主张美是愉快的人,常常要化很大的精力来说明美感不等于快感。
③把美感看成是愉快,容易把美学研究引到庸俗化道路上去。
2.理解“移情论”的理论有效性问题。
“移情论”是现代西方美学中代表性的美论之一,最早由费肖尔父子提出,又有立普斯作了系统发挥。
合理性:
这种美论强调感情的外射。
经过这一外射,物中有我,我中有物,达到物我同一,从而在物我之间产生强烈的共鸣。
这一理论抓住了移情现象,强调情感,有其正确的一面。
局限性:
①过分强调情感,有片面性。
②抹杀了实践活动,把人在实践过程建立起来的动态关系简化为静态的观赏关系,这是不对的。
③只强调了情而忽视了物,忽视了对象一定的性质和形式结构,也是不对的。
④忽视了对感情的具体分析,忽视了美与真、善的关系。
3.理解“距离说”的理论有效性问题。
直接把“距离说”当成一种美论提出来的是英国的爱德华?
布洛。
他在1912年出版了《心理距离》一书,用心理距离来解释审美现象。
距离产生美,距离包括空间距离、时间距离、心理距离。
合理性:
从欣赏和创作的实践来看,美在距离的说法有一定的道理。
因为,美虽然离不开真,但毕竟不是真,艺术虽然离不开生活,也毕竟不是生活。
局限性:
“距离说”的根本错误就在于没有从美本身的形成和性质来探求美,而把美的产生归结为距离,似乎美不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而纯粹是一种欣赏者的态度。
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是人的本质力量在现实生活中的自我创造和自我实现,这就需要深入生活,按照我们的目的和愿望来改造现实,过分的保持距离,只能取得相反的效果。
?
伽达默尔在《真理与方法》一书中,从现代解释学美学的角度提出了“时间距离”的说法。
4.举例说明对西方美学史上各种美论的情景把握的必要性。
西方美学史上,许多哲学家、美学家和文艺理论家从各种求解路径出发,来探讨美的本质,对美的本质问题作出不断的思考。
西方美学史上,曾存在过联系美的东西来理解美,甚至把美与美的东西相混淆的情形。
例如,“美在关系说”,狄德罗从“外在于我的美”和“关系到我的美”中探讨出了“真实的美”在于“关系”的学说。
“美在关系”的学说贡献在于突破了过去把美当成某中单一的现象,而从自然和社会生活各种相互的关系中来理解美。
狄德罗不仅看到了美在事物本身的关系中,而且看到了作为客体的美的事物与作为主体的人之间的关系。
虽然,狄德罗所说的“关系”比较抽象、比较笼统,但是,从事物之间的关系中探求美,不失为一种重要的求解路径。
因此,通过探明美与美的东西之间的区别,通过对西方美学史上各种美论的情景把握,我们就能明了美的问题的性质。
第三节中国当代美学家在美的本质问题上的争论
一、主观派——吕荧、高尔太。
吕荧:
“同一个东西,有的人会认为美,有的人却认为不美……所以美是物在人的主观中的反映,是一种观念。
”
高尔太:
“大自然给予虾蟆的,比之给予黄莺和蝴蝶的,并不缺少什么,但是虾蟆没有黄莺和蝴蝶所具有的那种所谓‘美’。
原因只有一个:
人觉得它是不美的。
”
二、客观派——蔡仪。
蔡仪:
“美的东西就是典型的东西”;“美的本质就是事物的典型性”。
三、主客观统一派——朱光潜。
提出“物甲物乙说”。
物甲指的是客观实在的“物”;物乙指的是“物的形象”。
?
引苏东坡的《琴诗》: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琴指上听?
”
四、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社会实践学派或称为历史积淀学派)——李泽厚
李泽厚所说的客观性,不是指物的自然性或典型性,而是指物的社会性。
第四节对美的本质的逻辑性建构
一、美的可定义性问题:
否定之否定的逻辑追求
1.现当代西方的一些美学家反对给美下定义的原因。
(a)现代西方在美和艺术上的观念上发生了重大变化。
(b)现代艺术和美学理论的国际性以及不同文化区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美学 华中师大 听课 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