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四 苏俄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x
- 文档编号:24046440
- 上传时间:2023-05-23
- 格式:DOCX
- 页数:24
- 大小:796.76KB
专题十四 苏俄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x
《专题十四 苏俄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十四 苏俄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专题十四苏俄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专题十四 苏俄(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挖命题
【考情探究】
考点
主要内容
5年考情
预测热度
考题示例
考查角度
核心素养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的初期探索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新经济政策
2012山东文综,29,6分
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及特点
时空观念
史料实证
唯物史观
★★
“斯大林模式”的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及表现
2.“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及评价
2015山东文综,21,4分
斯大林模式的成就
时空观念
史料实证
★★★
2012山东文综,29,6分
斯大林模式的特点
时空观念
史料实证
唯物史观
二战后苏联的社会
主义改革与挫折
1.赫鲁晓夫改革
2.勃列日涅夫改革
3.戈尔巴乔夫改革
—
—
—
★
分析解读 本专题是高考命题考查的重点之一,近几年高考考查的力度逐渐加大。
(1)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等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探索的知识点是命题考查的重点,命题以选择题为主,非选择题以链接考查形式出现。
(2)高考命题主要运用图文材料进行考查,从历史解释角度考查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及苏联经济政策、经济发展的特点;或从斯大林模式的延续和评价角度考查苏联经济改革的措施、特点及影响,主要考查获取信息结论、分析比较、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3)复习备考时,紧扣苏联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政策及苏联经济改革的主线,突出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等概念的理解认识;注意从苏联探索社会主义的经济政策的措施、特点及影响角度理解,紧扣时代背景分析认识;同时注意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政策的调整相联系,认识其差异的本质。
【真题典例】
【破考点】
【专题概览】
一、时空定位
二、知识线索
俄国十月革命后,苏俄(联)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经济政策的调整。
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包括“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最终探索出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逐步形成斯大林模式;二战后针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相继进行经济改革,但都未取得实质性突破,戈尔巴乔夫改革则因方向性错误而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1.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具有“战时”的特点;同时它又是苏俄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设想和实践,但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具有“共产主义”的特点。
2.新经济政策:
其实质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促进生产力发展,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
3.斯大林模式:
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促进了苏联的工业化,但也存在不少弊端,影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
4.二战后的苏联经济改革:
二战后初期,斯大林模式在20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初期进一步固定化;随着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日益显露,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相继对其进行改革。
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的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以工业为重点;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开始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但未取得预期效果,后转向政治领域改革,放弃社会主义制度,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考点集训】
考点一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
1.(2019届山东淄博桓台一中模拟,34)1920—1921年,瞿秋白出访苏俄,他记录到:
俄国与国外通商是政府的专利。
现在国外的关系已经很好,英国已经正式签约,德国就在这几天内,其余边境各小国及意大利、捷克斯拉夫,都已结通商关系。
现在俄国还正努力协理各种租借地,借外国资本来发展俄国工业。
材料表明当时( )
A.社会主义成为历史发展主导
B.苏俄和英德等西方国家建交
C.经济危机对资本主义国家影响极大
D.苏俄经济政策受制于政治现实需要
答案 D
2.(2019届湖北武汉部分学校起点考试,23)1918年,俄国召开了酝酿已久的立宪会议。
参加会议的3600多万人有900万人选择了布尔什维克党,2100多万人选择了社会革命党。
列宁说,“把全部政权交给立宪会议,就等于和凶恶的资产阶级妥协”。
于是,人民委员会解散了立宪会议。
这主要反映了( )
A.苏维埃政权坚持无产阶级专政
B.发动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必然性
C.布尔什维克党未得到群众支持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进行调整的必要性
答案 A
3.(2019届湖北黄冈质量检测,20)1921年列宁在给时任国家计委主任格·马·克尔日扎诺夫斯基的信中指出:
“关于新经济政策有必要加以补充。
……新经济政策不是要改变统一的国家经济计划,不是要超出这个计划的范围,而是要改变实现这个计划的办法。
”基于这一认识,当时苏俄政府( )
A.将大中小企业收归国有由国家统一来管理
B.利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C.制定五年计划以加快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D.扩大集体农庄自主权刺激农民生产积极性
答案 B
4.(2018河北沧州质量检测,20)1921年12月,梁赞省公民拉尼京的姐姐在给列宁的申诉书中这样写道:
“家里一切能拿走的东西都被拿走了:
家具、餐具、水桶,奶牛也被宰杀,部分干草被运往县城,另一部分被警察悄悄据为己有。
……转瞬之间一个能够养家并向国家交税的可怜的小家庭即遭毁灭。
”这反映了(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失去民心
B.农业全盘集体化势在必行
C.新经济政策执行中出现偏差
D.“玉米运动”不符合苏联国情
答案 C
考点二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2019届河北邢台第一次月考,26)下图反映了1928—1932年间苏联国民经济主要部门在基本建设投资总额中的占比情况。
据此可知,此时期( )
A.已经基本实现了工业化
B.把工业作为建设的重点
C.农业生产规模大幅缩小
D.民众生活得到极大改善
答案 B
2.(2019届河南洛阳期中,23)下图是苏联前两个五年计划时期工农业产值增长示意图。
这反映了苏联( )
A.工农业生产协调发展
B.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
C.工业化建设成就突出
D.国际地位的明显提高
答案 C
3.(2018河南豫西部分学校联考,21)1928—1934年苏联粮食总产量、收购数量和出口数量如下表所示(单位:
万吨)
年份
粮食总产量
粮食收购数量
出口数量
1928
7330
1070
28
1929
7170
1929
17
1930
7710
2100
480
1931
6350
2280
520
1932
6980
1900
173
1933
6840
2330
168
1934
6760
2580
77
由上表可以推知,当时苏联( )
A.大力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
B.农民为工业化建设做出贡献
C.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方针
D.对外贸易创汇严重依赖粮食
答案 B
4.(2018安徽宿州质检,11)下图为苏联解体后讽刺斯大林时代工业化进程弊端的漫画。
作者意在说明( )
A.苏联农业与轻重工业比例失调
B.苏联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C.苏联工业化时代经济文化落后
D.体制弊端导致后来苏联的解体
答案 A
考点三 二战后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1.(2019届河南洛阳期中,28)赫鲁晓夫时期,苏联派出2万名有大学文化水平的干部去当农庄主席,并向农村输送了12万名农庄农机师、农艺师和拖拉机手。
国家还大力发展农机工业,使农村拥有的机械数量成倍增加。
这些做法( )
A.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B.扭转了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C.提高了农业人口的素质D.促进了农业的恢复发展
答案 D
2.(2019届河北邢台第一次月考,27)1955年,苏共通过的《关于修改农业计划工作的办法》中规定:
减少给农庄、农场的计划指标,生产计划由农庄、农场根据农产品采购任务与自己内部需要来确定。
这说明当时( )
A.农业生产摆脱了国家控制
B.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扩大
C.农产品流通机制得到改善
D.苏联已注意到集体农庄的弊端
答案 D
3.(2019届清华大学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测试,34)下表为苏联1965—1975年农业发展的部分数据
灌溉土地面积
(万公顷)
农业总产值
(亿元)
农民月工资(卢布)
1965
980
883
53
1975
1660
1228
120
苏联农业的发展得益于( )
A.抓住第三次科技革命机遇B.农民劳动积极性有所增加
C.美苏争霸中实际超越美国D.农业集体化起到促进作用
答案 B
探史料
探究一 从直接过渡到间接过渡——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的嬗变
史料呈现
史料1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作为一种非常态的经济体制的表现,它的提出和推行是与战争形势和物资严重短缺的客观条件密切相关的,从这个意义上说,①尽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明显背离了经济规律,它仍然具有政治上的合理性,即作为“战时经济”的合理性。
——余伟民、郑寅达《世界通史
——现代文明的发展与选择》
史料2 列宁指出:
“1921年开春以来,我们提出(还不是‘已经提出’,只是‘刚刚提出’,并且还没有充分意识到这一点)完全不同的办法即改良主义的办法,来代替原先的行动的办法、方案、方法、制度。
②所谓改良主义的办法,就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它们,或者说,做到有可能只在使它们活跃起来的范围内对它们实行国家调节。
”
读史指导
史料主旨
史料1:
表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非常时期实行的一种非常态经济体制
史料2:
说明新经济政策将发展资本主义作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中间环节
史料
解读
时空
定位
据史料1中“‘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信息可判断是苏俄国内战争时期
据史料2“1921年”信息,结合所学可判断为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重点
阐释
史料1: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明显违背经济规律,但仍具有政治上的合理性。
①反映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取消了商品贸易和货币流通,违背了经济规律。
但它为苏俄在极端困难条件下战胜敌人提供了财力、物力、人力保障,因此具有政治上的合理性
史料2:
新经济政策取代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②反映了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变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为逐步过渡
史料认识
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起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1921年,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具有历史的合理性和进步性
史料应用
1.结合史料1和所学知识,从“非常态”与“合理性”的角度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答案 “非常态”是指战争状态:
十月革命胜利后,帝国主义国家对苏俄进行武装干涉,支持俄国境内的叛军,苏俄爆发内战,为了战胜国内外敌人,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合理性”是指该政策符合当时形势的需要,有利于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战胜敌人,保卫新生政权。
2.结合史料2和所学知识,概述列宁“改良主义”的内容。
答案 内容:
农业方面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工业方面将部分国有企业以租让制和租借制的形式转给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商业方面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主要“新”在何处?
你从新经济政策的成功可以得出怎样的启示?
答案 “新”:
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
启示:
新经济政策反映了在苏俄(联)这样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探索了小农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途径和方法。
新经济政策推动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巩固了工农联盟,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探究二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及评价
史料呈现
史料1 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常是从轻工业开始。
由于轻工业同重工业比较起来,需要的投资少,资本周转快,获得利润比较容易,所以在那里,轻工业成为工业化的头一个对象。
只有经过一个长时期,轻工业积累了利润并把这些利润集中于银行,这才轮到重工业,积累才开始逐渐转到重工业中去,形成重工业发展的条件。
……①共产党当然不能走这条道路。
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做迟了就要失败。
——引自《斯大林选集》
史料2 有历史学家评论苏联的工业化时说道:
“斯大林在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时,早就提出过‘工业是主导,农业是基础’‘要发展工业就必须从农业开始’的重要论断。
②他在理论上一再反对把农业作为发展工业的‘殖民地’,但实际上是把农业当作‘殖民地’了。
”
——《斯大林时期苏联工业化的理论和实践》
读史指导
史料主旨
史料1:
阐释了苏联工业化的途径
史料2:
说明了苏联工业化与农业化的关系
史料
解读
时空
定位
从史料1、2出处及工业化建设的相关措施可知为苏联斯大林时代的工业化建设时期
重点
阐释
史料1说明了苏联工业化与西方工业化的不同特点。
①表明苏联要走一条与资本主义国家不同的、恰恰相反的工业化道路
史料2主要论述了斯大林模式形成过程中对待农业和工业的关系问题。
②说明斯大林模式形成过程中牺牲农业发展工业的做法
史料认识
斯大林通过农业集体化和工业化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经济行政体制——斯大林模式,将苏联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为世界工业强国以及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贡献是值得肯定的,但这一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单纯利用行政手段,过分强调生产关系的变革,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式,造成农业的长期落后,国民经济各部门比例失调,成为苏联解体的根源
史料应用
1.依据史料1从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斯大林为苏联所设计的工业化途径。
答案 苏联应首先发展重工业,以保卫苏维埃政权。
2.依据史料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为实现工业化而在农业上采取的措施,并简要评价这一措施。
答案 农业集体化。
积极:
为苏联发展重工业提供资金和廉价的农副产品,促进工业发展,加快苏联工业化进程。
消极:
从农民身上收取的东西太多,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造成农业落后,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衡。
过专题
【五年高考】
A组 自主命题·省(区、市)卷题组
1.(2015山东文综,21,4分)下列示意图中能正确反映1929—1938年美国和苏联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所占份额(%)变化趋势的是( )
答案 A
2.(2018江苏单科,18,3分)1957年,苏联进行工业体制改革,撤销汽车工业部、机器制造部等7个全联盟部,保留了航空工业部、无线电工业部等6个全联盟部,在地方设立了105个经济行政区,把被撤的全联盟部所管辖的企业移交给相应的经济行政区。
上述举措的主要意图是( )
A.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B.摒弃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
C.适度扩大地方经济自主权
D.削弱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
答案 C
3.(2016浙江文综,22,4分)下图所示为苏联某一时期社会结构的前后变化。
它集中反映了(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
B.新经济政策的结果
C.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D.赫鲁晓夫改革的后果
答案 C
4.(2016江苏单科,19,3分)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政府在各地组建了数千个拖拉机站。
每个站配备一批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大提高,但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农业并没有明显增产。
造成这一后果的主要原因是( )
A.农村缺少机械操作员B.农业正在进行集体化
C.农民缺乏生产积极性D.农庄没有土地所有权
答案 C
5.(2015天津文综,9,4分)美国有一位企业家哈默博士,年轻时曾与列宁领导的苏俄交往,进行贸易活动;年老时应邓小平邀请,来中国投资设公司。
哈默之所以能这样做,在于( )
A.苏俄、中国都实行开放政策
B.苏俄、中国都与美国保持友好关系
C.苏俄、中国都愿意发展资本主义
D.哈默敢于冲破美国政府的阻挠
答案 A
6.(2015江苏单科,19,3分)“20世纪50年代,苏联科技人员发明了连续铸钢法,铸出的钢锭比传统方法质地均匀,且能将产量提高1/10到1/5,因而被28个国家买去专利。
但直到1980年,苏联自身只有11%的钢锭采用此项技术生产。
”对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 )
A.制度变革激发技术创新B.计划经济制约技术转化
C.科技交流不受冷战影响D.经济模式决定科研方向
答案 B
B组 统一命题·课标卷题组
1.(2018课标Ⅲ,35,4分)1959年,苏共二十一大讨论通过了七年经济计划,规定7年内工业生产总值提高80%,其中发电量、钢铁产量都要求成倍增长。
这反映出七年经济计划( )
A.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
B.是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
C.是新经济政策的延续
D.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答案 A
2.(2017课标Ⅱ,35,4分)20世纪70年代至今,《赫鲁晓夫回忆录》多次出版,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
因其内容的复杂性,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
由此可知,此回忆录作为一种史料( )
A.能够准确记述作者的事迹
B.比相关研究著作的可信度更高
C.版本越新越接近历史真相
D.反映出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响
答案 D
3.(2017课标Ⅲ,34,4分)1953年,苏共中央决定,改变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放办法,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者按月发放,同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
这一措施旨在( )
A.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B.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C.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
D.推动农民走集体化道路
答案 A
4.(2016课标Ⅱ,34,4分)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
4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
我们从中能学到什么?
》。
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 )
A.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
B.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
C.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
D.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
答案 B
5.(2015课标Ⅱ,34,4分)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
这表明苏联( )
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奉献
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
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
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
答案 A
6.(2014课标Ⅰ,34,4分)1928年,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
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 )
A.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
B.突破了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
C.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
D.采用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
答案 D
C组 教师专用题组
考点一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
1.(2015广东文综,22,4分)发生在1920年苏俄的现象有( )
A.私营企业纷纷涌现
B.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扩大
C.政府禁止买卖粮食
D.农民积极参加农业集体化运动
答案 C
2.(2014安徽文综,20,4分)列宁指出:
“在经济战线上,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遭到了严重的失败。
”此“严重的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
A.苏维埃政权农业税过重B.苏俄政策严重脱离现实
C.分配领域的实物配给制D.苏俄敌对势力十分强大
答案 B
3.(2014江苏单科,15,3分)下表据《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相关内容编制。
阅读该表,造成苏俄(联)农民年平均税款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年 份
1920—1921
1921—1922
1922—1923
1923—1924
平均税款(卢布)
10.30
6.11
3.98
3.06
A.余粮收集制的推行B.固定粮食税的实施
C.实物配给制的废除D.农业集体化的实现
答案 B
考点二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013课标Ⅱ,35,4分)1931年,斯大林说:
“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100年。
我们应当在10年内跑完这段距离。
”这一思想 ( )
A.完全符合当时的苏联国情
B.推动了苏联经济模式的形成
C.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致
D.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
答案 B
考点三 二战后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1.(2014福建文综,22,4分)1952年到1964年,苏联政府收购谷物的平均价格指数提高了7.48倍,收购畜产品的价格指数提高了15.69倍。
这是 ( )
A.推行农业集体化导致的变化
B.适应“加速发展战略”的需要
C.应对世界农产品价格波动的措施
D.调整农业政策的结果
答案 D
2.(2013课标Ⅰ,33,4分)1952年,苏共领导人马林科夫在十九大的政治报告中指出:
“今年谷物的总收获量达到80亿普特,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总收获量比1940年增加了48%。
以前认为是最尖锐、最严重的问题——谷物问题,就这样顺利地解决了,彻底而永远地解决了。
”这一论断( )
A.与实际情况完全相符B.成为加快工业化的依据
C.是对农业改革的肯定D.是对斯大林模式的维护
答案 D
【三年模拟】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8山东烟台模拟,34)1955年3月,苏联《关于修改农业计划工作方法》的决议指出:
由各区执行委员会下达计划任务,由集体农庄和农庄庄员根据需要自行确定各种作物的播种面积……而国家计划委员会只负责农业发展的远景规划和协调平衡工作。
该决议表明,当时苏联( )
A.农民取得了生产自主权
B.放弃了传统的农业体制
C.摆脱了农业发展的困境
D.政府谋求增强经济活力
答案 D
2.(2019届博雅闻道第二次联合质量测评,22)1921年7月,为了燃料供应,苏维埃政府建立了“顿巴斯小煤矿利用委员会”,把小型煤矿出租给私人。
这些煤矿采煤量占到顿巴斯总采煤量的11.9%。
这表明苏维埃政府( )
A.部分恢复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做法
B.实施新经济政策的效果有限
C.注重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经济
D.加速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答案 C
3.(2019届湖南长郡中学第三次调研,21)有学者认为:
新经济政策在鼓励发挥市场作用的同时又限制市场作用。
这同样是一种矛盾的态度,特别是通过国家政治力量干预商品交换,为商品交换规定固定的场所。
该学者意在说明新经济政策( )
A.实质上是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B.为斯大林模式奠定理论基础
C.目的是限制资本主义的发展
D.与当时苏俄基本国情不符
答案 A
4.(2019届安徽“江淮十校”第一次联考,21)1923年5月,苏维埃政府规定,将农民担负的各种税务改为“统一的农业税”,并将其中一半左右由实物税改征货币税。
此规定( )
A.促进了苏联农产品商品化
B.体现了苏联农业税制度的成熟
C.体现了苏联政策的长期性
D.有利于工农联盟和苏联的建立
答案 A
5.(2019届河南洛阳期中,22)十月革命后,苏俄实行余粮收集制;1921年列宁实行固定的粮食税,纳税后的粮食归农民所有;1927年斯大林推行农业集体化的政策,建立集体农庄。
这表明苏俄(联)( )
A.注重维护农民阶级的经济利益
B.依据国家战略调整农业政策
C.突出市场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D.发展农业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专题十四 苏俄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专题 十四 苏俄 社会主义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