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概论综合练习题二09春.docx
- 文档编号:24044710
- 上传时间:2023-05-23
- 格式:DOCX
- 页数:23
- 大小:31.43KB
公共政策概论综合练习题二09春.docx
《公共政策概论综合练习题二09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共政策概论综合练习题二09春.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公共政策概论综合练习题二09春
公共政策概论综合练习题
(2009年春季学期)
第五章公共政策过程中的执行
习题
一、名词解释
1.行动理论2.组织理论3.因果理论
4.管理理论5.交易理论6.系统理论
7.演化理论
二、单项选择题
1.在政策方案执行过程中,偶然失效是指执行过程进入()的失效。
A.终结状态B.特殊状态
C.正常状态D.起始状态
2.()提出了著名的政策执行模型。
A.克朗B.史密斯
C.西蒙D.拉斯韦尔
3.人们把分析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失效现象所描述的曲线称为()。
A.对策模型B.互动模型
C.浴盆模型D.系统模型
4.史密斯认为,政策执行中有()个基本要素是必须认真考虑的。
A.四B.五
C.二D.三
5.人们把对政策接受的反应,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
服从、认同与()。
A.响应B.深入
C.反映D.内化
三、多项选择题
1.史密斯认为,()是政策执行过程中所牵涉到的重大因素。
A.环境因素B.执行机构
C.目标群体D.理想化的政策
2.从政策执行者对执行政策的态度分析,政策执行问题有如下几种()。
A.折扣型B.结构型
C.滞后型D.抵触型E.僵化型
3.政策环境因素的基本特征有()。
A.交叉性B.动态性
C.突发性D.多样性
四、问答题
1.举例说明浴盆模型。
2.简述史密斯模型。
3.简述接受政策的三个层次。
4.简述接受政策的基本原因。
5.影响我国政策的环境因素主要有哪些?
6.简述政策环境因素的基本特征。
7.简述政策执行者对执行政策的态度。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行动理论认为政策执行是指对某一项公共政策所要采取的广泛行动。
2.组织理论认为政策执行都需要组织,没有组织就没有执行。
在人们所建立的各种组织中,执行组织是最严密的。
因为它适应了执行中所需要的迅速准确之特点。
负责执行的组织,其正式的与非正式的属性,往往影响到该组织执行政策的能力。
3.因果理论大致包括两类内容:
(1)把政策决定看成是一种假设,一张“指导人们从当前情况导出设计目标的地图”。
政策执行是按地图所指引的方向到达目的地;
(2)把政策中的潜在因果假设分为两个因素:
贯彻影响力和技术能力。
4.管理理论认为主要负责政策执行的行政机构,不仅受其合法委任权的影响,而且还要受到与之相关的利益集团的影响,政策系统中立法机关干预的影响,以及特定的政治环境中其它各种因素的影响。
该理论把“管理”与“执行”在很大程度上看成了同义语。
5.交易理论认为政策执行是一个政治上讨价还价的过程。
这中间,政策执行者与政策对象之间通过不同方式的交易,在各种力量的互动过程中,达成某种妥协、退让或默契。
依据某种价值标准制定的政策目标与方案是较为理想的结果,而在实际中是行不通的。
6.系统理论认为政策执行过程的分析,可以基本掌握为外界环境对政策系统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输入,系统产生了政策输出,由政策结果和反馈提供了政策的评价与再输入过程。
7.演化理论认为在提出政策问题、制定政策目标、拟定政策方案过程中,都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多重目标实际上会产生矛盾与冲突。
因而在实际执行中,会对原有目标不断地重新设计。
政策制定是反复的形成、执行、再形成的演化过程。
二、单项选择题
1.C2.B3.C4.A5.D
三、多项选择题
1.ABCD2.ABCDE3.ABCD
四、问答题
1.事物的不断发展变化,与政策相对稳定性之间的矛盾,决定了每一项政策都有其失效过程。
要保证政策执行的可靠性,就要控制它的失效性。
依据可靠性理论分析,在政策方案的执行过程中,“失效”表现在早期失效、偶然失效和耗损失效三个阶段。
这种政策失效率的变化,类似于浴盆状,人们把这种曲线也称为“浴盆模型”。
比如:
我国持续20多年的深圳特区建设,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政策的执行过程,就经历了早期失效、偶然失效和耗损失效三个阶段。
早期失效时期,传统习惯的阻力使人民对政策一般了解甚少以及政策本身还可能存在着不少缺陷。
在政策执行初期,存在着相当高的失效率;偶然失效时期,政策实行后,进入正常状态,人民对政策的基本掌握与认同,以及政策本身的自我完善,人民从政策执行中得到了实惠,尽管还有失效,但失效率低;耗损失效时期,随着主客观条件的变化,政策开始老化,失效率又逐步上升。
因此需要调整、修改已有政策,或者重新制定政策。
2.史密斯认为,理想化的政策、执行机构、目标群体、环境因素,都是政策执行过程中所牵涉到的重大因素。
理想化的政策是政策制定者试图追求的相互作用形式;目标群体是受政策最直接影响的,必须对政策采取适当反应的符合政策要求的群体或个体;执行机构是政府机构中负责政策执行的组织;环境因素是那些影响政策执行和受政策执行影响的那些要素。
史密斯模型与以往的政策执行研究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不仅强调了执行中理想化的政策,而且也强调了执行中的其他三个因素。
人们习惯于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理想化政策的制定上,似乎政策执行是简单地照章办事,不太注意目标群体,更少考虑到执行机构与环境因素的影响。
而实践证明,执行机构、目标群体和环境因素这三个方面对政策执行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3.人们把对政策接受的反应,分为三个不同层次:
服从、认同与内化。
服从是接受政策的最低层次反应。
因政府政策具有法律规范性,凡拒不接受政策的人,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惩罚。
某些人为了避免惩罚,会从总体或形式上服从政策。
在强大的政策压力下,他们也会被动地执行政策。
政策主体靠这种力量去推行政策,其运行过程是不能长久维持的。
认同是接受政策反应的中间层次。
在通常情况下,政策对象对政府颁布的政策,总是认可的,这是由于对社会公共权威的遵从习惯造成的。
由于各自不同的价值偏好,使得人们对政策的基本掌握产生差异,虽然都建立于认同基础之上,也愿意力求从行动上认真执行,但执行的行为结果却大不一样,偏离政策目标,或走极端的现象也会经常发生。
内化是接受政策反应的最高层次,它表现为对政策内容及其意义准确而深刻基本掌握,并积极地自觉行动。
政策所确定的行为规范与价值体系,已成为这一部分对象的行为指南。
比如,坚持改革开放政策,已不断内化于绝大多数人的价值体系中,指导着他们的实践活动。
4.
(1)作为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通过多年来的各种教育,已逐步形成一种政治行为模式,即对权威的尊重,包括对政府所作的各种决定的服从。
不论是道义还是感情上,多数人相信政策、服从政策、支持政策,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
人们习惯于能自动地倾向接受政府政策,即使在现实利益与政策相矛盾时,仍会认为政策是合理、公正的。
(2)自我利益的保护与发展,经常是部分政策对象服从政策的重要原因。
通过比较、衡量,人们会认识到执行政策有什么好处,不执行政策会带来什么麻烦。
有这种情况,虽然某项政策没有直接为自己带来好处,但不执行可能从其它政策对象那里带来坏处,所以也不得不执行。
(3)人们遵守一项政策,主要是因为他们对政策合法性的认同。
生活于法制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对政府经过合法程序制定的政策,理所应当要遵守。
(4)不少人是因为害怕惩罚才服从政策。
政策的效力在很大程度上应取决于人们自觉自愿而非被迫遵守。
然而也常有这种情况,那些按理应服从政策的人看到别人得益于不服从,因而也可能变成政策的违反者。
为达到教育之目的,必须及时对政策违反者给予一定惩罚。
(5)对任何一个政策对象来说,都有个对政策从不一般了解到一般了解,从一般了解不多到一般了解较多的过程。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会对政策的认识逐步加深,执行的自觉性也会不断提高。
当某项政策已被社会多数成员认同时,即使那些不基本掌握或反对这项政策的人,也能从利益比较中接受政策。
5.影响我国政策的环境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有:
(1)社会因素;
(2)政治因素;(3)经济因素;(4)科学技术因素;(5)文化因素;(6)教育因素;(7)人口因素;(8)自然资源因素;(9)生态因素;(10)心理因素。
6.
(1)多样性。
任何一个政策(或政策系统)从制定到实施的全过程中,各种各样的环境因素都会对其施加影响。
政策制定者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综观全局,抓主要矛盾,注重人民的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坚持全面协调各种因素之间的矛盾。
(2)动态性。
所有的环境因素都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
这一切变化都说明,任何一项政策不可能一劳永逸。
政府要随着国情的变化,不断制定出与之相适应的新政策或调整已有的政策。
(3)交叉性。
多个环境因素对政策的影响,不仅表现在共同作用上,而且还突出地表现在交叉作用上。
这种交叉作用常常会引起预料不及的连锁反应,使得问题变得更加复杂。
因此,所有被制定出的政策,一定要组成一个有机的政策系统,不同的政策间要注意相互协调、配套。
(4)突发性。
环境因素的这种特征大量地表现在自然因素的突发事件上。
当今世界,生态危机是人类面临的共同危机,国际上的突发事件以及国内局部地区不断发生的突发事件,都会对政策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所以,我们的政策,既表现出它的刚性,又表现出它的弹性。
执行政策中,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政治上的坚定性与策略上的灵活性相结合。
7.
(1)抵触型。
政策执行者采取多种手段拒绝执行政策,其招术大致有硬顶与软拖两种,后一种更为常见,其结果是政策执行落空。
(2)僵化型。
政策执行者对政策内容不加分析,盲目机械照搬,搞不清楚政策的实施范围和对象,因执行方法过于简单同样使政策不落实。
(3)滞后型。
政策执行者因观念、思想上的落伍,在一项政策执行中犹豫不决,从而使政策落不到实处。
(4)折扣型。
政策执行者根据政策内容和局部利益对政策进行取舍,有利就执行,无利的不执行,“政策不到位”。
(5)结构型。
因政策执行机关与各部门之间,以及执行人员在分工合作中发生误会、矛盾及不协调而导致政策执行失败或中断现象。
政策执行者如何对待上级政策,实际中有三种态度:
一是求神似,去形似,抓住政策的精神实质,结合实际,创造性地执行。
二是不求神似,只求形似,机械地照搬照抄照转,执行中“上下一般粗”。
三是既不求神似,也不求形似,而是自以为是,各行其是。
第六章 公共政策评价
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公共政策评价2.正式评价3.非正式评价
二、单项选择题
1.政策效果评价从本质上看是一种()判断。
A.利益B.事实
C.价值D.可行性
2.在任何决策过程中,()因素和超理性因素总是混合在一起的。
A.理智B.理性
C.情感D.有限理性
3.政策评估是对政策()所做的判断。
A.效果B.方案
C.结果D.结论
三、多项选择题
1.公共政策评价的基本组成内容有()。
A.建议B.信息
C.分析D.规范
2.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公共政策评价可以分为()。
A.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
B.整体评价和局部评价
C.事前评价、执行评价和事后评价
D.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
3、()的评价标准需要在各类人员通过协商、平衡利益关系中产生。
A.客观B.适度
C.全面D.有效
4、处于不同地位的人们,对政策效果评价的态度会()。
A.参与B.支持
C.阻挠D.反对
5.公共政策效果的类型有()。
A、潜在效果B、直接效果
C、附带效果D、象征性效果
四、问答题
1.公共政策评价在公共政策运行中发挥的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2.现代意义上的公共政策评价兴起于20世纪60-70年代的美国。
概括起来看,它的产生与发展可以归结于哪些因素?
3.公共政策评价作为公共政策过程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与一般的评价活动的区别?
4.公共政策评价标准大致有哪些方面?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公共政策评价:
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公共政策的效益、效率、效果及价值进行判断的一种政治行为,目的在于取得有关这些方面的信息,作为决定政策变化、政策改进和制定新政策的依据。
2.正式评价指事先制定完整的评价方案,并严格按规定的程序和内容执行,并由确定的评价者进行的评价。
3.非正式评价指对评价者、评价形式、评价内容没有严格规定,对评价的最后结论也不作严格要求,人们根据自己重点掌握的情况对公共政策做出评价。
二、单项选择题
1.C2.B3.A
三、多项选择题
1.ABCD2.ACD3.AC4.BD5.ABCD
四.问答题
1.
(1)公共政策评价可以检验公共政策实施的效果、效率和效益。
只有通过严格的程序、周全的数据和科学的手段对公共政策加以客观评价,才能判断特定的公共政策是否达到了预定效果、产生了怎样的社会影响、公众的响应如何等。
(2)公共政策评价有利于政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水平。
现代社会人类活动日益复杂、风险增多、不确定性增大,从而对政策的科学性提出挑战;人们的利益要求趋向多元化,公众参与要求高涨,从而对政策的民主化程度提出了更高要求。
公正、公开地进行政策评价是公共政策迈向科学化、民主化的必由之路。
(3)公共政策评价监督着政策资源的有效配置。
通过公正、公开的公共政策评价,可以知道在公共政策周期的不同阶段上资源投入量的比例分配是否恰当,在政策过程中人力、物力、财力的组合是否合适。
(4)公共政策评价能够在公共部门内部形成浓厚的竞争意识,有助于提高公共部门的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
(5)公共政策评价结论决定公共政策的生命周期。
对某项公共政策的评价构成一个政策周期的结束,同时又是下一个政策周期的开始。
只有通过科学的公共政策评价活动,才能判定某一公共政策当前的价值,从而决定其是否延续、革新或终结。
因此,公共政策评价不仅是公共政策过程的关键一环,也是推动公共政策科学化、民主化的现实要求。
2.
(1)学科与研究群体的推动。
从1951年美国学者拉斯韦尔第一次提出政策科学的概念以来,经过一批杰出的政策学家如哈罗德·拉斯韦尔等人的不懈努力,政策科学已逐渐完成其学科化。
其中,政策评价作为政策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2)政府外部动力。
复杂的社会问题,尖锐的社会矛盾,迫使人们对政府活动的有效性问题进行反思。
一些重大的公共政策问题,引起社会各阶层的普遍关注。
人们不仅要求政府对其所执行的政策做出说明,还要求一般了解有关公共政策效果的全貌。
(3)政府内部动力。
政府部门在其长期的政策实践过程中,也逐步认识到了对政策进行评价的重要性。
政府部门的重视,为政府内外的评价者创造了实践机会,并保证了评价资金的来源。
这也是政策评价兴旺发达的一个重要条件。
(4)技术手段的完备。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政策评价提供了科学的分析方法和手段,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是评价由传统迈向科学的关键,为政策评价的深入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
(1)公共政策是政府有选择的管理行为。
公共政策的主体由于其特殊的职能和地位,使得它比一般政策具有更大的作用范围和更深远的目的,因而要从公众的、宏观的、系统的高度来进行评价。
(2)由于公共政策对利益的分配是一个动态过程,那么公共政策的实践也必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并会因为时间的推移因势而动。
因此,对公共政策的评价也应放到一个比较长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下进行。
(3)公共政策是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对其进行评价时就要考虑到社会公共利益是否得到了科学有效地分配和落实。
4.
(1)投入工作量。
即在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所投入的各项资源的质与量以及分配状况。
(2)绩效。
即依据具体明确的目标,分析公共政策对客观事物与公共政策环境所造成的实际影响。
绩效既包括公共政策推动的结果,又含有民众心目中认定的满意程度。
(3)效率。
即投入工作量与绩效之间的一种比例关系,通常表现为政策投入与政策效果的比率。
(4)充分性。
即满足人们需要、价值或机会的有效程度,它反映了绩效的高低。
(5)公平性。
即公共政策所投入的工作量,以及产生的绩效在社会不同群体间公平分配的程度。
公共政策的类型不一样,所反映的公平性的角度与观点也不一样。
(6)适当性。
即公共政策目标和所表现出的价值偏好,以及所依据的假设是否合适。
具体地说,公共政策追求的目标是否是社会期望的,公共政策的成本与利益分配是否公平、公正。
(7)执行力。
即探求影响公共政策成败的原因,进而导致因果模型的构建。
(8)社会发展总指标。
即对社会状态与发展的数量进行描述与分析,既反映过去的动向,又可作为社会现状的说明,其特征是以描述性指针为主。
第七章公共决策的思维方法
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完全理性思维2.经济合理性思维3.渐进思维4.顺序决策思维5.剧烈变革思维6.头脑风暴法7.德尔菲法
二、单项选择题
1.思维就是有意识的头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关系所作的反映,而思维方法则是指人们依据事物的客观规律而形成的思维规则和手段。
A.自觉性、客观性与直接性
B.自觉性、概括性与间接性
C.自觉性、概括性与直接性
D.概括性、间接性与主观性
2.对于利益不相关的决策类型,一般来应当说强调“”。
这是一种十分恰当的“职业行为”思维类型,无论是在利益相关决策还是利益无关决策中,我们都需要提倡。
A.公事公办B.积极介入
C.退避三舍D.不闻不问
3.在某些认识媒介的诱导、启迪下,思维者突然豁然开朗的思维过程指的是:
A.创造性思维B.直觉思维
C.灵感思维D.豁然开朗思维
4.完全理性思维中存在一个基本的假定是:
A.即人类的行动是或者应当是合乎感性的,或者能够从实用主义的观点把人类的行动解释为合乎理性的。
B.即人类的行动是无法合乎理性的,或者无法从实用主义的观点把人类的行动解释为合乎理性的。
C.即人类的行动是或者应当是合乎理性的,或者无法从实用主义的观点把人类的行动解释为合乎理性的。
D.人类的行动是或者应当是合乎理性的,或者能够从实用主义的观点把人类的行动解释为合乎理性的。
5.拥有完全理性思维特征的公共决策者追求()类型的决策。
A、理性思维B、理想主义
C、完美主义D、实用主义
三、多项选择题
1.立体思维的内在特征表现在六个方面,它们是()。
A.层次性、多维性、普遍性
B.系统性、整体性、动态性
C.层次性、多维性、灵活性
D.层次性、多维性、联系性
2.创造性思维的各种基本形式包括()。
A.顿悟B.灵感
C.判断D.直觉
3.头脑风暴法的优点是()。
A.专家团体所拥有及提供的知识和信息量,比单个专家所有的知识和信息量要大得多;
B.它使专家交流信息、相互启发,产生“思维共振”作用,爆发出更多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C.它能够发挥一组专家的共同智慧,产生专家智能互补效应;
D.专家会议所考虑的问题的各方面以及所提供的备选方案,比单个成员单独思考及提供的备选方案更多、更全面和更合理。
四、问答题
1.公共决策思维方法的特点有哪些?
2.举例说明简单矩阵思维法。
3.渐进思维和剧烈变革思维是矛盾的吗?
4.无为思维是一种消极被动的思维方式吗?
5.举例说明巴拉姆驴子思维法在现实公共决策中的运用。
6.案例分析
阅读材料“三峡决策中的六大悬念”(教材第186-189页),回答问题:
从公共决策思维方法的公共性角度分析六大悬念的各自原因。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完全理性思维中存在一个基本的假定,即人类的行动是或者应当是合乎理性的,或者能够从实用主义的观点把人类的行动解释为合乎理性的。
拥有完全理性思维特征的公共决策者追求完美主义类型的决策。
他们认为,决策者可以搜集完备所有的决策因素,并且决策系统有足够的能力处理分析这些信息,因此可以选择一个最佳的决策方案。
2.经济合理性思维是对完全理性思维方式的一种改进或具体化,并且是现实公共决策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
这一思维方式将决策者的注意力集中到经济可行性这个核心问题上,用经济的数量规则来限定无限的理性追求,将对于完全理性政策的美好愿望限制在预算约束之内。
3.渐进思维指导下的公共决策者通常认为,政策制定和贯彻是而且应当是通过缓慢的进展和小心的改变实现的;目标应当用可行的手段去衡量和加以调整;他们认为所谓最优化纯粹是乌托邦,能够较为满意就已经不错了;他们怀疑人类是否有能力来剧烈地改造未来,主张走一步看一步。
渐进思维是对完全理性思维的又一种修正。
4.顺序决策思维主要用于当知识和意见的一致性尚不充分的时候,在第一阶段,决策者往往同时较多地选择一些处理方法或决策,在取得新的认识和更为一致的意见后再过渡到下一阶段;然后选择比较可行的决策。
这种思维有利于在十分不确定的情况和无所适从的条件下进行公共决策。
5.剧烈变革思维主要运用于重新设计,或者是终止和替换现有系统的决策类型。
剧烈变革思维强调决策的迅速和彻底性,要求在较早的时间内和较大规模下改变系统的运行情况。
当系统的问题很多而且积重难返,关系盘根错节时,就可以运用这种思维方式进行决策。
6.头脑风暴法是一种专家会议法,可用来产生有助于查明问题和使之概念化的思想、目标和策略。
它是1948年由创造性思维专家奥斯本首先提出的一种加强创造性思维的手段。
它可以用来产生大量关于解决问题的潜在办法的建议。
它通过召集一定数量的专家(通常在10~15人之间)一道开会研究,共同对某一问题做出集体判断。
7.德尔菲方法是一种直觉预测技术。
它是1948年由兰德公司的研究人员首先发明的,以古希腊神话中的神谕之地、可预卜未来的阿波罗神庙原址“德尔菲”命名。
这种技术最初是为军事策略问题的预测而设计的,后来逐步为政府部门和工商业部门所采用,并扩展到教育、科技、运输、开发研究、太空探测、住宅、预算和生活品质等领域。
二、单项选择题
1.B2.A3.C4.D5、C
三、多项选择题
1.BD2.ABCD3.ABCD
四、问答题
1.公共政策思维方法的特殊性就在于它具有“决策”和“公共性”的双重特征。
2.在使用简单矩阵法时,决策者要做的是挑拣出那些无论哪一种选择都需要满足的几个至关重要的性能。
没有这些性能,这个决策将会失去意义,它实际上是一种将完全不适用的选择方案筛选出来的方法。
如政府针对市民养狗要进行决策,基本上可以有如下三种选择:
(1)严格禁养;
(2)有条件的养狗;(3)任意养狗。
那么在当前的社会条件下,究竟采取那种政策,在决策过程中便可以采用简单矩阵思维法:
关键性能
方案
社会安全
卫生问题
文化伦理需求
严格禁养
×
有条件的养狗
任意养狗
×
从上表可以看出,如果严格禁养,那么要对“文化伦理需求”支付高昂成本,因为社会上有很多人确实需要宠物狗慰藉心灵,而且有很多人已经和狗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一旦严格禁养,“打狗”过程将要受到很多抵触,成本高昂;
如果任意养狗,也就是政府对养狗不介入,任其发展,那么将对社会安全和环境卫生产生严重影响,同样要支付高昂成本。
狗咬人的事件,遛狗过程产生的垃圾等等,都是政府需要考虑的成本范畴;
有条件的养狗,对于社会安全和卫生问题和社会伦理需求问题,都可以较好的解决,只要这个“条件”设计恰当,而且执行有效,那么就将是一个良好的政策。
这是一个简单的例子,所以我们只需要通过一轮矩阵的筛选就可以得出结论,而现实中很多政府决策中,需要重复几次的矩阵思维法判断筛选,才能够最终得出决策的结果来。
3.渐进思维指导下的公共决策者通常认为,政策制定和贯彻是且应当是通过缓慢的进展和小心的改变实现的;目标应当用可行的手段去衡量和加以调整;他们认为所谓最优化纯粹是乌托邦,能够较为满意就已经不错了;他们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公共政策 概论 综合 练习题 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