郫县古蜀文化.docx
- 文档编号:24037854
- 上传时间:2023-05-23
- 格式:DOCX
- 页数:19
- 大小:36.32KB
郫县古蜀文化.docx
《郫县古蜀文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郫县古蜀文化.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郫县古蜀文化
郫县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简介
一、各级文物保护单位
(一)古城遗址
古城遗址位于四川省郫县县城北约8公里的古城镇古城村和梓路村,是一处保存完好,内涵丰富的以城址为特征的蜀文化早期遗址,是成都平原相继发现的史前城址群之一,距今约4000年左右。
遗址分布于四川盆地西部成都平原的腹心地带,海拔约565米。
遗址区地面存有一周较完整的城垣,呈长方形,方向120°。
约长620米、宽490米,面积约30.4万平方米。
相传蜀汉时诸葛亮命魏延养兵于此,又故名“马街”。
据传,古城城垣侧在民国初年时有石桅杆一座,上刻“先汉古城”四字,可惜此重要文物在民国二十多年时被打断遗失。
清乾隆初,乡民掘得古碑一通,字迹磨灭不辨。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乡民又掘得古枪古器,皆朽烂不可再用。
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初,省博物馆派人来此再作调查,指出这一遗址的特点是略呈长方形,城墙是卵石与泥土混合筑成。
这与秦城的结构相似。
结合文献来看,有人认为是战国时期秦国张仪入蜀,于公元前三一六年所修的郫城。
据此,古城所在之镇取名古城镇。
1981文物普查时发现古城,1985年公布为成都市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6年至1998年,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与郫县博物馆一道连续三年对古城遗址进行考古发掘。
三次发掘共布探沟38条,探方59个,实际发掘面积达2600平方米。
发掘出土了大量的文化遗物,遗物主要为陶器和石器两大类。
陶器陶质分夹砂和泥质两种,陶色以褐、外褐内灰、黑衣陶为主,另有灰、黄、红陶等。
陶器纹饰有绳纹、戳印文、弦纹、镂空、瓦棱纹等。
代表性陶器有绳纹花边口沿罐、窄沿罐、盘口尊、喇叭口高领罐、宽沿平尊、壶等。
石器为小型的磨制石器,以斧、锛、凿为主。
三次发掘共发现属于宝墩文化时期的房基14座(其中大型房基1座),灰坑34个,墓葬1座。
大型房基位于城址的中部,平面呈长方形,方向131°,与城的方向基本一致,长约51.5米,宽约10.7米,面积约551平方米,是目前发现的中国史前时期最大的房屋建筑。
这使我们大致对古城遗址的平面布局有了基本的了解和认识,即以位于遗址中部的大型房屋建筑为中心,其四周皆分布有小型的木骨泥墙建筑或其他小型建筑,应为遗址的居住区。
通过发掘,证实了城垣主体部分建于宝墩文化时期,属坡状堆筑,城墙外有壕沟。
1998年又基本确定了遗址东垣北断的缺口处为该遗址的城门处。
古城遗址有用于防御的高耸的城墙、礼仪性大房址、干栏式仓储建筑、木骨或竹骨泥墙房屋以及长方形竖斜土坑墓和形制多样的灰坑,出土了大量磨制精细的石器和装饰精美的陶器,其文化面貌与新津宝墩、都江堰芒城、温江鱼凫城和崇州双河古城等遗址较为一致,同属“宝墩文化”。
古城遗址是成都平原史前古城群的代表性遗址之一,城墙保存得最为完整。
它的发现与研究填补了巴蜀文化研究中的空白,使巴蜀文化的研究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重要阶段。
古城遗址丰富的遗迹种类和文化遗物的出土,对了解夏商时代三星堆(古城)文化的渊源提供了直接证据,对于全面揭示四川盆地新石器时代及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面貌,将起到承上启下的关键性作用,同时在研究古代社会的演进、中华文明起源、文化交流中具有突出的地位。
其位于城址中部的大型建筑房基的发现对于研究古代宗教和社会分化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以郫县古城遗址为代表的宝墩文化古城址群是以成都平原为主的长江上游文明起源的中心之一,是长江上游近5000年文明史的象征之一,也是我国文明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一处文化遗产。
现古城遗址为农田所覆盖,保存基本完好。
它是成都地区蜀文化的发祥地和文明孕育摇篮之一,通过发掘其基本状况已摸清,可以开发为史前文明遗址公园博物馆,与西安半坡遗址具有很大相似性。
(二)杜鹃城遗址
位于四川省郫县郫筒镇鹃城村九组,距国道317线约50米,距郫彭公路约30米。
属成都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遗址平面略呈长方形,南北长约550米,东西宽约400米,面积约22万平方米。
遗址地表现存三面不连续的城垣,以北垣保存最完整,东垣仅存东北转角部分,西垣现存中段及西北转角部分。
城垣基部宽度现为20-35米,高出地表1.5-3米。
北垣以外现有壕沟,宽度为15-30米。
据汉扬雄《蜀王本纪》载:
“杜宇一名杜主,代鱼凫王蜀,徙都于郫,即杜鹃城也。
”清同治年间所修《郫县志》记曰:
“杜鹃城在县北郊”。
相传此处为古蜀国望帝杜宇所建之都邑。
杜鹃城一词的得名源于一个美丽而凄婉的传说。
《蜀王本纪》载:
“望帝去时,子规鸣,故蜀人悲子规鸣而思望帝”。
左思《蜀都赋》:
“鸟生杜宇之魄”。
《四川通志》记述:
“望帝自逃之后,欲复位不得,死化为鹃。
每春月间,昼夜悲鸣。
蜀人闻之曰:
我望帝魂也。
”
1964年四川大学考古教研室教师林向及学生数人曾对杜鹃城遗址进行考古调查,采集有陶片等遗物。
1998年1月,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会同郫县文管所在以往田野调查工作的基础上,对杜鹃城遗址进行了重新调查和全面钻探。
在遗址西垣中部和西北部,开挖3×10米和3×15米探沟各一条进行试掘。
遗址堆积厚度因地点不同而异,汉代文化层一般在0.6—2米之间,其上依次为唐宋、明清、近现代时期的堆积。
主要遗迹有灰坑、灰沟、柱洞、及城墙夯土。
文化遗物有陶器、瓷器、残石器等。
早期陶器多为残片,以泥质灰陶为主,器形包括小口罐、卷沿罐、长颈小罐、折腹钵、敛口钵、瘦长足扁腹盆形鼎、瓮、缸、折沿深腹盆、卷沿弧腹盆、形体较大的器盖、小圈足器、甑以及大量的绳纹筒瓦、板瓦、井圈等。
杜鹃城文化内涵及性质的认定尚需进一步考古发掘。
杜鹃城遗址作为古蜀国望帝杜宇都邑所在地,与望丛祠一道共同成为郫县重要的古蜀文化遗迹,它反映了成都平原在宝墩文化之后,古蜀历史由城到国演变的重要历程,是古蜀文化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
杜鹃城遗址现位于农村院落中,搬迁居民,加快开发,恢复古蜀风貌,展示古蜀国历史,将有助于提升整个郫县蜀文化内涵,使蜀文化产业增大做强。
(三)横山子古窑址
横山子古窑址,位于郫县唐昌镇园艺村东1.5公里处。
窑分布于整个横山子一带,共有窑包三十余处。
窑址东西长35米,南北宽27米,高出地面约6米,距地表1米左右。
出土有各种碎瓷片,最多的是瓷碗,胎呈红褐色,上施釉,还有五、六个角的圆形支钉和垫圈,是烧瓷器的支垫物。
该窑址省、市、县曾多次调查发掘,采集了大量的标本,系唐宋时期的古窑址群,对唐宋时期瓷器的研究,以及四川瓷窑的兴盛和衰亡都有一定的价值和作用。
(四)德源镇商周遗址
位于四川省郫县德源镇清江村三组,距县城西南约3公里,郫温公路西侧约1公里处,其南距清水河约200米,北面距成灌高速公路约100米,东距花石村遗址约1.2公里。
据初步钻探该遗址平面呈椭圆形,中心部位为农舍及林盘,四周为农田所覆盖,南北长约200米、东西宽约150米。
整个地势高于四周约1米。
1999年12月至2000年1月11日,成都市考古队会同郫县文管所首次对清江村遗址进行了调查和发掘工作。
在遗址南部布探方2个,遗址北部布探方4个,发掘面积150平方米。
文化堆积:
遗址堆积厚度因地点不同而异,整体由南向北加厚,商周文化层一般在0.8—3米之间,堆积很厚,其上依次为汉代、唐宋、明清、近现代时期的堆积。
发现商周时期灰坑6个,墓葬1座。
文化遗物:
文化遗物主要为陶器,另有少量石器。
陶系以夹砂褐陶为主,其次是夹砂灰陶,少量的泥质灰陶、泥质褐陶和灰黄陶,夹砂褐陶中又分红褐和黄褐两种,部分为灰皮褐心陶,有些陶色不一,褐黑相杂。
以素面陶为主,纹饰较少,有绳纹、弦纹、重菱纹和云雷纹等,极少量的网格纹、附加堆纹和乳丁纹。
器形以平底器、圈足器和尖底器为主,少量的圜底器和三足器,平底器有罐、瓮、盆,圈足器有高柄豆、簋形器等,尖底器有尖底杯和尖底盏,圜底器仅釜一种,三足器见有少量盉的锥状足。
石器均为小件磨制石器,有斧、锛和石珠。
(五)毛主席视察红光纪念址(含纪念馆、红光门、主席像)
毛主席视察红光纪念址包括毛主席视察红光纪念馆、红光门、毛主席像。
纪念馆呈正方形,四周砖墙围绕,面积约1000平方米。
正门两旁有四季常绿松树六株,大门右侧是幸福亭,亭为八角攒尖式,高约3米,正面是陈列室。
为了纪念毛主席视察红光,县政府于一九五九年将郫筒镇十圣祠内古亭一座移至毛主席接见社干部的地方,命亭名为“幸福亭”。
“幸福亭”三字嵌在亭子正面,两旁有木板对联一付。
一九五八年三月十六日,毛主席在成都会议期间,视察了红光高级农业合作社。
一九五八年九月公社化时,将公社命名为红光公社,大队也称红光大队。
红光门和毛主席像,位于红光镇老街,为纪念毛主席视察红光所修。
红光门高约4米,主席像高约3米。
(六)望丛祠
望丛祠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郫县郫筒镇西南,距成都市区约20公里,是祭祀古蜀国望帝杜宇和丛帝鳖灵的祀祠。
望帝祠原在玉垒山麓(今都江堰二王庙处),祀望帝,叫崇德祠。
南北朝齐明帝时(494-498年),益州刺史刘季连将它迁至郫县今处,与丛帝庙合并,始称望丛祠。
宋仁宗康定2年(1041年),邑令赵可度葺而新之。
皇佑4年(1052)重修。
明末清初为战祸所毁,仅剩下杜宇鳖灵二坟。
清道光14年(1834年)重修,占地22亩。
光绪33年(1904年),在祠东建“听鹃楼”。
民国4年(1915年),曾于祠后建筑公园,后逐渐荒芜。
民国8年(1919年)督军熊克武驻扎在此,又拨款培修祠宇。
1982年以来,郫县人民政府维修和扩建了望丛祠,形成今天规模。
1991年望丛祠被公布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望帝杜宇和丛帝鳖灵在四川古蜀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大约春秋时期,杜宇与“梁”族通婚,率领蜀民族移居成都平原,建立蜀国,定都郫邑,大力发展农业,还向东边巴族输出农业技术。
丛帝鳖灵“决玉垒山以除水害”,早于秦蜀守李冰开凿宝瓶口,东导沱江,受禅王位,建立开明王朝,共传十二世,于公元前316年为秦所灭。
望帝、丛帝被誉为“天府前驱,蜀中先导”,后人为纪念其伟大功绩,故在郫县今处建立望丛祠。
望丛祠现占地82亩,祠内有红色照壁,高约一丈,上有旦懋辛书写的“望丛祠”三个大字。
照壁与围墙相连。
左右两侧各设大门,形若牌楼,右门额上书“功在田畴”,左门额上书“德垂揖让”等字。
古祠四周红墙环绕,照壁后祭祀殿宇望丛二帝纪念堂内奉二帝青铜塑像。
殿旁有望丛二帝陵墓。
两墓迎面屹立,一前一后,状若丘山。
祠内古柏现尚存,系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所植,郁郁葱葱、参天蔽日。
祠内古老的建筑物今有:
停鹃楼、高船房、矮船房、风雨轩、小桥、凉亭等。
其间穿以清池曲溪,环境幽静,景色宜人。
望帝陵,座西向东,高15米,周长205米,是四川地区最大最古老的帝王陵;丛帝陵,呈圆锥形,高10米,周长100米。
听鹃楼,为木结构歇山式,穿斗式梁架,分上下两层,面阔三间15.2米,进深一间6.3米,通高9.25米。
听鹃楼别致、典雅、古朴,旁边伴以厢房、老祠堂等古建筑。
祠内现保存有宋张俞“蜀望丛帝新庙碑记”碑、宋陈皋“杜宇鳖灵二坟记”碑、清张日晸“岷阳新庙望丛古帝碑”等古代石刻。
每年农历端午节,一年一度的祭祀活动及望丛赛歌会便会在祠内举行,它已成为汉民族唯一保留下来的赛歌形式。
此时游人如蚁,人们一面缅怀二帝丰功伟绩,一面享受今天的幸福生活。
望帝、丛帝作为蜀人先祖在四川文化史上具有高度认同感。
随着西部大开发和成都蜀文化产业圈的打造,望丛祠的优势地位和作用日益突显。
为迅速适应市场经济和文化产业化发展趋势,进一步加快望丛祠发展,充实其内涵,使之与广汉三星堆、成都金沙村遗址、成都商业街船棺葬等古蜀遗迹一道共同构筑四川地区特有的蜀文化产业园区。
(七)唐昌文庙
唐昌文庙位于郫县唐昌镇中学校内,现存大殿,泮池及泮桥。
据史料载,文庙始建时间不祥,重建于晚清光绪二十八年。
大殿五间24米,进深17米,通高18米,建筑面积408平方米,为我县保存较为完整的古建筑。
四周台阶高约1.5米,殿顶为重檐歇山式,上施琉璃瓦,脊上有较繁复的堆雕等装饰。
整个建筑用材大,气势雄伟。
1989年县政府拨款进行维修、补漏。
大殿前约十余米,为半月形泮池,周长98.25米。
上有拱桥三座,砖石结构,顺对大殿成南北走向。
三桥各长18.9米,中间的桥宽2.5米,两边桥宽2.2米,每桥券三拱,横跨在泮池中间,均较完整。
唐昌文庙是古代建筑中的精品,是我县一处有较高价值的古建筑实物资料,在成都地区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八)太平寺二殿
太平寺二殿,位于郫筒镇太平村西50米,始建于明代,于清代中期重修,民国五年维修。
该殿座北朝南,为木结构悬山式建筑,面阔3间18米,进深3间12米通高8.6米,面积341.9平方米。
该建筑结构完整,檐下施斗拱12朵,脊饰堆雕繁复,屋顶饰有麒麟、二龙吐水陶砖。
太平寺二殿现已为成都某公司经管,于1997年对大殿进行全面维修。
该殿建筑风格独特,气势宏伟,装饰古雅,具有川西建筑的典型风格。
(九)吉祥寺
吉祥寺,位于郫县新民场镇中学校内,建于清代康熙二十六年。
该寺座北朝南,现仅存大殿,建筑面积542.41平方米。
大殿为木结构悬山式屋顶,整体保存完整,面阔五间20.9米,进深14.9米,通高10米。
廊道上装饰为卷棚式,该大殿撑弓、掉柱、虫兽镂空石雕柱础、脊饰等均较精美,具有较好艺术观赏性,同时具有川西建筑的典型风格。
辛亥革命初,川西通志会首领之一张达山曾组织反满活动于此;1927年川东独轮车工会在此成立;1927年郫县农民抗粮抗税斗争(又称军农冲突)曾以此地作为指挥部;1941年四川省戏剧音乐学校曾迁于此。
2000年,郫县人民政府公布吉祥寺为我县第二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十)梁家大院
梁家大院位于郫县唐昌镇北街青年巷,建于清咸丰年间,坐东向西,总体面积达4千余平方米,共97间房屋,院坝6个,天井5个,各院均不相同。
主体为三个四合院,纵向连成一体,悬山式木结构。
大门和三院后排为抬梁式梁架,一院和二院均为穿逗式梁架。
大门和一院面阔均为5间23.4米,进深分别为6.5米和6.75米,通高分别为7.5米和6米,二院和三院面阔均为5间23.4米,进深分别为6.75米和6米,通高分别为6.5米和5米。
建筑整体呈对称,具有宫廷模式。
两翼有廊厢、小四合院、戏堂、经堂等。
房舍的脊背、翼角、墙顶、檐口、撑拱、柱础、门窗均有多样图案装饰。
庭院和天井内还砌筑花台,栽上四时花草和古银杏树,又有古楠木数株、古井数口。
梁家大院曲径通幽,房屋装饰图案多样,雕刻精美,设计典雅、古朴,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
基本结构完整,具有成都地区清代建筑的典型特征,也是川西地区建筑特色的代表作。
(十一)罗翰林住宅
罗翰林住宅,位于郫县唐昌镇西街,建于清代。
该民居座北朝南,木结构复式四合院附以厢房,总面积为1245平方米。
大门为一字形,前厅、堂屋突出,布局得宜。
全院皆为悬山式屋顶,除大门为抬梁式梁架外,皆为穿斗式梁架。
大门为4椽屋用3柱,通面阔5间22米,通进深6.6米,通高6米;前厅为6椽屋用5柱,通面阔5间22米,通进深8.8米,通高7.5米;堂屋为6椽屋用7柱,面阔5间22米,通进深12.4米,通高8.5米。
罗翰林住宅建筑总面积(包括前后左右厢房)为1133平方米。
大门两侧有浮雕花墙,全院房柱均有空雕“衬方”和“铜等”。
住宅古朴典雅、工艺精湛,为清代官员府邸,宜保存。
(十二)焦公亭
焦公亭位于郫县犀浦镇石亭村东南70米处,建于1941年(民国30年)。
它是为纪念郫县著名的慈善家焦酉山(1871-1941)而修建的八角亭。
该亭为重檐八角攒尖式,须弥座基,周长44.8米,高12.9米。
亭内原有32道镂空木门,门上刻有二十四孝图;亭顶盖以红、黄、蓝三色琉璃瓦,色泽鲜明艳丽;亭内外各有石柱八根,外柱上下均有镂空雕刻图案,分别阴刻有焦酉山十六字谥文,为于右任、张大千等八位著名书法家所刻。
焦酉山,原名焦天福,爱助人行善,归劝“恶人”,晚年隐居郫县犀浦镇石亭村。
他创办萃杰慈善堂,后又办学校,从事教育,在地方上享有极高的名望。
抗战期间,入川名流张大千等名人曾多次前往拜谒,社会影响极大。
1941年死后葬于石亭村周家院子,百姓自发组织,耗时一年建成焦公亭,历时两年垒其坟冢。
该亭在“文革”时期作为粮食仓库,受到部分破坏。
八十年代以后,焦公学生多次捐款对其进行维修,现保存较好。
郫县人民政府于2000年将焦公亭列为第二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焦公亭以其精美的造型,成为我县一处重要的文化建筑景观。
(十三)土地村石桅杆
土地村石桅杆,位于安靖镇土地村东500米,建于清道光丙午年(1846年)。
石桅杆保存完整,共二座,圆柱形,桅杆通高13米,下粗上细,直径0.5米。
桅杆顶部置二斗,距杆顶约3米处各置一石斗,斗四周刻有古钱形图案,斗下四方衬有花石。
杆下设台基两层,上下台高各1米。
该双斗桅杆为当地邓鹏远被恩赐进士,晋封翰林,显示门庭,光宗耀祖所立,为古代科举制度的历史见证。
(十四)本邑军农冲突死难农众纪念碑
该碑位于我县新民场镇。
碑为细黄沙石所凿,高一百七十三公分,宽八十二公分,厚一十二公分。
碑阳镌刻“本邑军农冲突死难农众纪念碑”十三个大字。
上款是:
“民国十六年丁卯春”,下款是:
“民众公立”。
碑左侧还刻了“不准磨刀”,碑右侧刻了“禁止撞钱”。
字体是颜体凹雕,笔酣墨饱,锋刃娴熟。
碑阴无文,凿痕平列。
石碑没有顶和座的装饰,但仍显得十分雄劲豪迈。
一九二七年初,因驻郫军阀敲诈勒索,致使民怨沸腾。
“农民御暴自卫军”遂成立,约一万多人围困郫县城关。
驻扎灌县的李德发派一个营前来镇压。
三月初九上午九时许,李德发的军队与农军在两路口、猴子坡、太平寺一带展开激战。
成都三军部怕事态扩大,乃出面调停。
最后为牺牲农军立“本邑军农冲突死难农众纪念碑”以作纪念,郫城之围遂解。
由于此碑是一九二七年郫县农民革命运动的标志,故一九八一年底,县人民政府发出文件,把它列为我县第一批重点文物加以保护。
(十五)崇宁县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
崇宁县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1946年2月修建,坐落在郫县唐昌镇公园内湖畔桥头。
四周翠柏森森,显得肃穆庄严。
该碑为原崇宁县人民为了纪念抗日战争中浴血牺牲的将士们所修。
全碑由碑顶、碑身、碑座和基脚四部分组成,高约6米。
基脚横截面呈正方形,边长约1.5米,为条石镶筑而成。
碑座高1.5米,横截面为六边形,每边长为1.25米,上面饰梅花图案。
碑身高3.8米,呈正方形,四面镶有高矮护碑石,紧紧护住,碑四周护有铁栅,左右侧面分别书“我武维扬”及“邦家之光”。
署名书刻有崇宁县长李世丰、庆兴乡乡长王宁敬,书:
“崇宁县抗日胜利纪念碑”及“崇宁县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刻技精湛,红色,楷书,字迹清晰,刚劲有力。
该纪念碑在全省极为少见,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十六)郫筒井
郫筒井,位于郫筒镇北街人大院内。
郫筒井原为两口,方圆两形,两井相距约2米,如在一井中打水,另一井中就有水波微动,故又称为鸳鸯井。
《边州闻见录》载:
“郫筒池双井,相距五六尺,汲左则右有微澜。
”随着时代的变迁,两口井发生了变化。
据清道光年孙琪的《郫书》载:
此井已经一口干涸,而另一口却碧波莹然,因此又称为“让泉”。
民国时期,郫筒井年久未淘,填浅变枯。
原井上有亭,名“郫筒亭”。
四周有池,池原本很小。
清乾隆时,知县牛萼(牛光鼎)依原池环井扩大1亩左右。
清嘉庆三年(1798年)知县事朱振源将池岸上的亭移植于郫筒井上,把亭名该为“载酒”;还建一小桥连接亭上,桥上建乐台一座,以利于抚琴。
“郫筒井”之名是清末才改的,池边原有石碑一通,为清代果亲王书“酴醾传香”4字,此碑毁于“文革”之中,仅留有数株巨楠可以证明郫筒井的存在。
2002年,县人大将郫筒井修复,并于井上建亭。
相传晋初“竹林七贤”之一的山涛(巨源)仕郫时,曾用竹筒酿酴醾酒,所用之水即从此井汲取,故名“郫筒酒”。
郫筒酒在唐宋时期,颇为文人才子厚爱。
杜甫有“酒忆郫筒不用沽”,苏轼有“他年携酒醉郫筒”,陆游有“典衣犹拟醉郫筒”的名句。
宋赵抃在《成都古今记》中叙述道:
“成都府西五十里曰郫县,以竹筒盛美酒,曰郫筒。
”郫筒井也由此而得名。
(十七)梅花御井
梅花御井,位于郫县唐昌镇东街居民小院内,传说为明代崇宁王王府中的御井。
原井口外开如梅花瓣,故为梅花御井。
井口直径0.6米,井壁从上至下呈葫芦花瓶状,为卵石砌成,井深约8米,水深约3米,终年不枯。
据传井壁底部分别用四块石碑砌成,石碑高约一公尺,每块碑上有斗大一字,为魏碑字体,合读为“乌龙滚雪”四字,另有小字“明建立……”等依稀可辨。
至今,该井仍在使用,是唐昌镇的一处重要文物景点之一。
(十八)扬雄墓
扬雄墓位于郫县友爱镇子云村南一公里处,又名子云坟。
墓为汉代砖室墓,呈圆形,封土堆高出地面约6米,墓周长81米。
该墓葬早期曾被扰乱破坏,后历代多次维修。
据清同治本《郫县志》载:
“扬雄墓,在县西二十里。
”,“清道光中,邑令黄初,为植柏树,杨得志(后任署理知县)立石表墓”。
墓南侧有小河一条,据载咸丰末,河水冲坍墓足,乡人周子升伐石培护,并将河道改向,扬雄墓始得完整。
墓地原存古柏,墓周围原有石栏、石凳、石碑等。
石栏上镌联“文高西汉惟玄草,学继东山是法言”。
“文革”时古柏、石栏、石凳、石碑、石柱均被毁,现已不存。
扬雄(公元前53-公元18年)字子云,蜀郡郫县人(今郫县友爱镇子云村),西汉末著名文学家、哲学家、语言学家,是继孔孟之后的一代大儒,有“西路孔子”、“中国西方圣人”之称。
其祖先扬季,官至卢江太守。
“汉元鼎年间避仇,复溯江上,处岷山之阳曰郫”,(见《汉书·扬雄传》)。
扬雄家贫,好学,以博学多才而事三帝。
成帝时为给事黄门朗,王葬时,校书于天禄阁,官为大夫。
扬雄虽口吃,不能剧读,然以文章名于后世。
早年所作《长杨赋》、《甘泉赋》、《羽猎赋》。
其用辞构思华丽壮阔,后世有“扬马”之称(马为司马相如)。
仿《论语》作《法言》,仿《易经》作《太玄》。
提出以玄作为宇宙万物根源的学说,强调如实地认识自然现象的必要。
在社会论理方面,批判老庄“绝仁弃义”的观点,重视儒家学说。
认定“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见《法言,修事》)。
于语言学方面,曾著《方言》,搜集整理西汉时代各地方言,是研究古代语言的重要资料。
又续《苍颉篇》,编成《训篡篇》,此而外,原有集已散失。
据传《蜀王本纪》为扬雄所著,现省图书馆藏有《扬子云集》三卷二册,《扬雄太玄经》八卷(清初刻本)。
后世人称扬雄为“西汉大儒”,对于后来的刘勰、韩愈等产生了很大影响。
在扬雄的家乡及四川,至今还有许多扬雄的遗物、遗迹。
人们怀念扬雄,在郫县故里建有“子云亭”。
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陋室铭》中的名句“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使扬雄名满天下。
现扬雄墓四周被农田环绕,亟待开发。
以扬雄墓为核心,高规格、高品位规划,恢复子云亭、读书台、洗墨池等重要名胜景点,维修和扩大扬雄墓,新建扬雄纪念馆和大型汉代文物陈列馆,按史料重建子云书院,使之成为扬雄重要研究机构。
以此为依托,诚邀海内外汉学研究专家到郫县,不定期召开各种类型的汉学研讨会、扬雄研讨会,扩大郫县知名度和影响力。
(十九)何武墓
又名何公墓,位于郫县一中校内。
何武,字君公,西汉末郫县人,曾官至汉大司空,汉成帝时封为汜乡候。
其人存心仁厚,立朝正直。
哀帝时为王莽所诬,遂自杀(公元三年),初葬于洛阳北邙山,后来儿子何况将他归葬于家乡。
何武墓为大型砖室墓,总占地200平方米,墓高12米,周长251米。
该墓早年被盗,现棺椁尚存,墓前石人、石马及碑刻已毁,墓上尚有古楠数根,苍翠古朴。
据载:
宋时,原何武故里化为田畦,何武墓毁坏不堪,唯有墓前二石柱尚能表明为汉之古迹;宁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清献公赵忭与知县赵睿培修坟墓;清雍正年间县令刘乃大重修何公墓,何公祠同时修在墓侧;清嘉庆年间改为“岷阳书院”,光绪三十年(1904年)岷阳书院改为官立“启蒙师范学堂”,后一直为县属学校校址。
2000年郫县人民政府公布何武墓为第二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二十)严君平墓、通汉井、洗砚池
严君平墓,位于我县新胜镇平乐村。
该墓座北朝南,为砖室墓,墓冢为圆形,周长约80米,封土堆高约2米。
墓前有石碑一通,高2米,宽1.2米,上书“严君平之墓”,据载为民国时崇宁县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郫县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