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考试真题附答案.docx
- 文档编号:24035460
- 上传时间:2023-05-23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21.09KB
教师资格考试真题附答案.docx
《教师资格考试真题附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考试真题附答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资格考试真题附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不选或错选均不得分。
每小题1分,共20分。
)
1.学校是语言的发展达到较为完备的()形态后出现的。
A.文字
B.文化
C.文学
D.书本
2.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
A.社会教育机构
B.学校系统
C.高等教育
D.近代中等教育
3.我国近代小学的开端于()。
A.1878年
B.1887年
C.1897年
D.1898年
4.我国最早的公立小学成立于()。
A.1878年
B.1897年
C.1898年
D.1904年
5.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推动人的发展的最根本动因的学者是()。
A.佛洛伊德
B.威尔逊
C.格塞尔
D.华生
6.把“基因复制”看做是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的是()。
A.佛洛伊德
B.威尔逊
C.格塞尔
D.华生
7.学生是生活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具有特定的()的人。
A.自然属性
B.社会属性
C.实践属性
D.现实属性
8.学生具有发展的()。
A.潜在性与现实性
B.潜在性与可塑性
C.可能性与现实性
D.可能性与可塑性
9.在我国,教学的基础是()。
A.知识的授受
B.技能的训练
C.品德的发展
D.个性的完善
10.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
A.有个性的
B.有特长的
C.片面发展的
D.全面发展的
11.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过程规律而制定的教学工作的总要求是()。
A.教学规律
B.教学规则
C.教学原则
D.教学细则
12.凡是需要知道的事物都要经过事物本身来教学,体现了()教学原则。
A.启发性
B.直观性
C.巩固性
D.循序渐进性
13.学校德育是各个社会共有的教育活动,县有鲜明的()。
A.社会性
B.稳定性
C.连续性
D.共同性
14.在素质教育中对青少年健康成长和对学校工作起着导向、支力和保证作用的是()。
A.智育
B.学校德育
C.社会德育
D.家庭德育
15.班级授课制出现以后产生了()。
A.教师
B.班主任
C.学生
D.校长
16.为班级授课制奠定理论基础的是()。
A.洛克
B.杜威
C.夸美纽斯
D.赫尔巴特
17.我国于1986年第一次将()正式列入课程总计划。
A.体育活动B.群众活动C.文娱活动D.课外活动
18.学校在课堂教学以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的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的是()。
A.课余活动B.课外活动C.群众活动D.文娱活动
19.课程论侧重研究()。
A.教什么
B.为谁教
C.如何教
D.为谁学
20.历史上最早使用课程一词的是()。
A.朱熹
B.孔颖达
C.夸美纽斯
D.斯宾塞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每小题1分,共10分。
)
1.学校产生的条件有()。
A.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
B.有一部分人可以脱离生产劳动
C.文化发展到一定水平
D.出现了文字
E.政治民主化
2.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经历的过程有()。
A.前制度化教育
B.制度化教育
C.义务教育
D.普及教育
E.非制度化教育
3.关于“五四”以后小学教育发展状况描述正确的是()。
A.设初等小学堂
B.招收6岁儿童入学
C.修业6年
D.义务教育年限为4年
4.人的身心发展包括()。
A生理发展B机能的成熟C心理发展D内心世界的完善E身体的巨变
5.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体现了国际社会对青少年儿童权利的重视,反映之一核心精神的重要原则是()。
A儿童利益最佳原则B尊重儿童尊严原则C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
D.无歧视原则
E.保护儿童原则
6.小学课程设计要体现()的高度统一。
A.科学性
B.时限性
C.具体性
D.思想性
E.预测性
7.教学活动的构成有:
()。
A.上课
B.作业
C.辅导
D.成绩评定
E.社会实践
8.下列关于巩固性原则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学而时习之”
B.巩固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
C.巩固就要死记硬背
D.重视组织各种复习
E.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9.学校德育是各个社会共有的教育活动具有鲜明的()。
A.社会性
B.历史性
C.计划性
D.超越性
E.阶级性
10.班主任了解学生的方法一般有四种,即()。
A.观察法
B.家访法
C.谈话法
D.作品分析法
E.调查访问
三、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
1.注重身心和谐发展,内容较丰富,方法较灵活的教育是──的教育。
2.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
规定初等小学教育为义务教育。
3.内发论在中国古代的代表人物是──。
4.中小学生要履行法律规定的各项──。
5.教学过程的内部发展动力是教师提出的教学任务同学生的需要、实际水平之间的矛盾。
()
6.辅导的方式主要有──和──辅导两种。
7.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与受教育者已有的─────之间的矛盾。
8.夸美纽斯于1632年发表的《────》奠定了班级授课制的理论基础。
9.───是课外活动的基础。
10.柏拉图认为人的灵魂是由──、──、──三部分组成,其中是灵魂的基础。
四、判断题(判断下列各题正误,并在题后括号内打“√”或“×”。
每小题1分。
共10分。
)
1.制度化教育对于整个社会的深刻影响可以用“学历社会”来描述。
()
2.我国最早的小学产生于1878年张焕纶所创办的上海正蒙书院小班。
()
3.内发论强调人的身心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
()
4.学生是教育对象,教师可以任意对其进行教育。
()
5.班级秩序要有可变性。
()
6.德育过程中教育者就是教师。
()
7.受教育者既是德育主体,又是德育的客体。
()
8.教学有法,但无定法。
()
9.教学中师生之间就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单向的传与受的关系。
()
10.小学教育的内容具有普遍性和基础性,因而对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具有长远的价值。
()
五、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10分。
)
1.发展的关键期
2.义务教育
3.小学德育内容
4.启发性原则
5.终身教育
六、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
1.20世纪以后的世界教育有些什么特征?
2.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是什么?
3.课程计划对学校有何指导意义?
4.简要说明,为什么学校工作必须以教学为主?
七、论述题(共10分。
)
如何理解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A【解析】见大纲第1页对学校产生条件的介绍;语言发展达到文字形态后,便出现了学校。
2.B【解析】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就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
3-9.ABABBDA
10.D【解析】教学是通过系统知识技能的传授和掌握,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即全面发展。
11.C【解析】教学原则反映了教学过程规律,体现了一定的教育目的。
12.B【解析】教学中应尽可能地把事物本身或代替它的图像放在面前让学生去感知,所以题干体现了直观性原则。
13.A【解析】不同的社会都要对学生进行不同内容的德育,因此,学校德育具有社会性。
14.B【解析】学校的教育中,德育是灵魂,对其他教育具有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
15.B【解析】班级授课制产生之前,没有班级这一概念,也就没有专门负责班级学生的思想、学习、健康与生活等工作的教师。
16.C【解析】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里对班级授课制做了充分的理论论证,才使班级授课作为一种教学制度确定了下来。
17.D【解析】我国在1986年公布的《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教学计划(初稿)》中,第一次把课外活动正式列人总计划。
18.B【解析】课外活动是在课堂教学之外开展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19.A【解析】“如何教”解决的是方法问题,“为谁教,为谁学”解决的是教育的目的问题。
20.B【解析】孔颖达在《五经正义》中说:
“教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得依法制也。
”这是史上最早使用的“课程”。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解析】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出现剩余产品,一部分人才能从生产中分离出来,从事教育,文化发展到一一定水平,出现了文字,只有具备这些条件,学校才能产生。
2.ABE【解析】见大纲对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发展的介绍。
3.BCDE4.AC5.ABCD6.AD7.ABCD8.ABDE9.ABE
10.ACE【解析】集体性是指参加的是全体学生,接受教育者也是全体学生;自主性是指班会的组织者是学生,参与者是学生,讨论的主题是学生选定的,问题的解决也是通过交流和争论形成共识。
针对性是指班会解决的问题是事先确定的。
三、填空题
1、雅典;
2.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
3.弗洛伊德;
4.义务;
5.感觉活动;
6.集体,个别;
7.德育要求,品德水平;
8.大教学论;
9.个人活动;
10.理性,意志,性感,理性。
四、判断题
1.√【解析】制度化教育越成熟,对社会的影响就越深刻,甚至形成了学历社会。
2.×【解析】最早的小学产生于殷周时期,题干所指是近代小学的开始。
3.×【解析】内发论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
4.×【解析】学生是教育对象,但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
5.×【解析】班级秩序一旦初步形成,不要轻易去改变。
6.×【解析】教师是德育过程中教育者的一部分,此外还有其他人和群体也可以是德育过程中的教育者。
7.√【解析】当他们为德育对象时,他们是德育的客体,当他们是自我品德教育和对其他对象产生影响时,他们又是德育的主体。
8.√【解析】教学有常规的方法可以借鉴,但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教师,都不可能使用固定的方法。
9.×【解析】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共同活动的互动过程,仅仅把教学理解为一种单向的传授关系,只能会把学生看成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
10.√【解析】小学教育的内容几乎都是最普遍,最基础的,对人的一生影响最大的,最长远的内容,所以此观点是正确的。
五、名词解释
1.发展的关键期:
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
2.义务教育:
是指国家采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必须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
3.小学德育内容:
是教育者依据小学德育目标所选择的、用以形成儿童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原理和道德规范的总和。
4.启发性原则:
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的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终身教育:
是适应科学知识的加速增长和人的持续发展的要求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教育思想和制度,它的本质在于现代人的一生应是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一生。
六、简答题
1.20世纪以后随着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呈现出如下的一些新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
(2)教育的全民化
(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2.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基本精神是:
(1)我们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我们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体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3.课程计划对学校的指导意义体现在如下方面:
它是学校组织教学工作,确定工作步调的依据,是指导教师进行教学和其他活动的依据。
学校领导和教师应该认真执行课程计划,开设计划中设置的学科,保证各门学科教学时数;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各项活动,使学校保持稳定的教学秩序,使学生在德、智、体多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4.学校工作必须以教学为主是因为:
首先,它是我国建国以来教育工作经验的总结。
学校坚持以教学为主,教育质量就能提高,反之则下降。
其次,在时间上,大部分用于教学;在内容上,以间接知识为主;在组织形式上,以课堂教学为主。
因此,学校工作必须以教学为主。
七、论述题【答案要点】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两者统一在教学中。
(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有赖于知识的掌握。
(2)智力的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发展学生的智力是顺利进行教学的重要条件。
(3)两者转化的内在条件如下:
第一,传授给学生的必须是科学的规律性的知识;第二,必须有科学的组织教学过程;第三,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操作活动,提供学生积极参与实践的时间和空间;第四,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师资格 考试 真题附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