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生态学课程设计临港生态工业园区规划大学论文.docx
- 文档编号:24034957
- 上传时间:2023-05-23
- 格式:DOCX
- 页数:27
- 大小:671.35KB
环境生态学课程设计临港生态工业园区规划大学论文.docx
《环境生态学课程设计临港生态工业园区规划大学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生态学课程设计临港生态工业园区规划大学论文.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环境生态学课程设计临港生态工业园区规划大学论文
YibinUniversity
环境生态学课程设计
题目临港生态工业园区规划
系别化学与化工学院
专业环境工程
学生姓名兰海耀
学号130705011年级13级5班
指导教师程晓丹职称
年月日
临港生态工业园区规划
目录
一规划背景……………………………………………………………………………………3
二规划编制指导思想和原则…………………………………………………………………4
2.1编制指导思想…………………………………………………………………………4
2.2编制原则………………………………………………………………………………4
三园区产业概况………………………………………………………………………………5
四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必要性分析……………………………………………………………5
五临港经济开发区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总体设计……………………………………………7
5.1生态工业园建设目标…………………………………………………………………7
5.2生态工业园区的总体框架……………………………………………………………8
六生态园区建设项目…………………………………………………………………………10
6.1基础设施建设规划……………………………………………………………………11
6.2信息中心建设…………………………………………………………………………11
6.3园区垃圾循环处理……………………………………………………………………12
6.4园区建设项目指南……………………………………………………………………13
6.5园区的环境管理指南…………………………………………………………………14
七园区生态管理规划…………………………………………………………………………16
八照片…………………………………………………………………………………………20
一规划背景:
宜宾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宜宾市政府2009年创办,于2013年1月17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四川宜宾临港经济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复函》(国办函〔2013〕13号),国务院已批准宜宾市临港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定名为宜宾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实行现行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政策。
作为四川省对长江临港的唯一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根据中共四川省委、省政府关于扩大宜宾地区对外开放,保护翠屏区优质耕地和宜宾历史文化名城,加快长江临港地区经济发展而设立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开发区位于宜宾市城区东2公里的沙坪街道、白沙街道境内,总体规划面积26平方公里,是国务院批准的宜宾市城市总体规划中向东发展重点区域。
作为四川省唯一一个重点对外陆海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将建设成为西部现代制造业基地,对外开放、科技进步、结构调整、体制创新的窗口,开放型、科技型、生态型新城区。
四川宜宾临港经济开发区是四川宜宾借势成渝、联动川南、辐射滇黔,加快建设长江上游川滇黔结合部经济强市的重大战略部署。
加快建设四川宜宾临港经济开发区,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不仅能为我市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注入强大活力,而且将为全省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作出更大贡献。
四川宜宾临港经济开发区总体发展规划范围为193平方公里(包括沿江工业园区和港口群),其中,市本级开发建设范围为99.2平方公里(包括白沙湾街道办事处和沙坪镇行政区域),距在建宗场五粮液国际机场9公里,近期重点开发建设范围为25.9平方公里(包括白沙工业园和志城港作业区)。
其余规划范围93.8平方公里,分别由所在区、县实施开发建设,不改变现行管理体制和开发主体。
经开区距宜宾市区2里,距宜宾火车站4.5公里,距宗场五粮液国际机场15里,北靠渝昆铁路,西邻渝贵铁路,成渝高速公路及宜泸渝高速公路东西向横贯全境,市区有宜南、宜泸条城市干道与经开区相连,规划建设的成贵高铁轻轨工程也将从市中心直抵经开区,经开区所在的宜宾翠屏区已形成“港口为主”直达上海港,具有便捷的交通条件。
2009年--2014年划出翠屏区白沙街道与沙坪街道建设,实现“一个中心、二个港口、三个新城、四大功能区”的发展重点,加快开发建设速度,新形成6平方公里的承载能力,全面打造白沙与沙坪街道新城建设。
2014年--2020年划出翠屏区象鼻街道、宗场乡、思坡乡、金坪镇、凉姜乡等为第二和第三新城区,打造10平方公里新城、产业发展区4平方公里、宜居生活区5平方公里、旅游渡假区1平方公里。
2009年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宜宾市委、市政府决定成立中共四川宜宾临港经济开发区工作委员会、四川宜宾临港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以下统称四川宜宾临港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分别为宜宾市委、市政府派出机构,对四川宜宾临港经济开发区内的党务、经济、行政和社会事业等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和管理,对市委、市政府负责。
管委会书记和主任由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兼任,管委会精简机构,仅设立了9个职能部门。
据了解,四川宜宾临港经济开发区在全省范围内是唯一一个以“临港”命名的经济开发区,无论是区位优势还是资源优势都具有不可复制性和不可替代性。
宜宾市将依托得天独厚的长江岸线资源及强势发展的沿江综合优势,用精干高效的管理队伍和全新的发展理念将四川宜宾临港经济开发区打造为西部最大、最有特色的临港经济开发区。
四川宜宾临港经济开发区的筹建一直受到四川省委、省政府、宜宾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
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杨冬生在多次会议上强调,各级各部门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进一步增强全局意识、发展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树立雄心壮志,树立赶超意识,开拓进取,勇创一流,强力推进四川宜宾临港经济开发区建设。
本规划以宜宾临港经济开发区为对象,以高新技术和绿色技术为依托,以增强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以构作省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为核心,通过工业代谢分析、清洁生产、工业园生态学分析,对开发区的产业结构布局、产品发展方向、生态景观和文化进行规划,提出了开发区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总体框架,明确了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的空间布局和功能分区,制定了开发区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产业发展规划及保障措施,全方位构筑了开发区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的宏伟蓝图。
二规划编制指导思想和原则
2.1编制指导思想
在园区生态承载力范围内,综合运用工业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原理和社会学、管理学及系统工程学的方法去优化园区复合生态系统,尤其是工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完善园区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经济、高效、生态和谐、体制完善、社会文明的现代化、国际化的新型工业区
2.2编制原则
1.自然和谐共存原则
园区应与区域自然生态系统相结合,保持尽可能多的生态功能。
对于现有工业园区,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产生和对环境的压力。
新建园区的选址应充分考虑当地的生态环境容量,调整列入生态敏感区的工业企业,最大限度地降低园区对局地景观和水文背景、区域生态系统以及对全球环境造成的影响。
2.生态效率原则
在园区布局、基础设施、建筑物构造和工业过程中,应全面实施清洁生产。
通过园区各企业和企业生产单元的清洁生产,尽可能降低本企业的资源消耗和废物产生;通过各企业或单元间的副产品交换,降低园区总的物耗、水耗和能耗;通过物料替代、工艺革新,减少有毒有害物质的使用和排放;在建筑材料、能源使用、产品和服务中,鼓励利用可再生资源和可重复利用资源。
贯彻“减量第一”的最基本的要求,使园区各单元尽可能降低资源消耗和废物产生。
3.生命周期原则
要加强原材料入园前以及产品、废物出园后的生命周期管理,最大限度地降低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环境影响。
应鼓励生产和提供资源、能源消耗低的产品和服务;鼓励生产和提供对环境少害、无害和使用中安全的产品和服务;鼓励生产和提供可以再循环、再使用和进行安全处置的产品和服务。
4.区域发展原则
尽可能将园区与社区发展和地方特色经济相结合,将园区建设与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相结合。
要通过培训和教育计划、工业开发、住房建设、社区建设等,加强园区与社区间的联系。
要将园区规划纳入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并与区域环境保护规划方案相协调。
5.高科技、高效益原则
大力采用现代化生物技术、生态技术、节能技术、节水技术、再循环技术和信息技术,采纳国际上先进的生产过程管理和环境管理标准,要求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实现最佳平衡,实现“双赢”。
6.软硬件并重原则
硬件指具体工程项目(工业设施、基础设施、服务设施)的建设。
软件包括园区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信息支持系统的建设、优惠政策的制定等。
园区建设必须突出关键工程项目,突出项目(企业)间工业生态链建设,以项目为基础。
同时必须建立和完善软件建设,使园区得到健康、持续发展。
三园区产业概况
临港开发区作为全省最年轻的开发区,经过两年多的建设,已成为全区重要的发展平台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在区域经济中的带动作用正在逐步加强,支撑地位也日趋明显。
因此,开发区的定位和发展方向为:
瞄准全市最优、省内一流的开发区建设目标,成为全区开放开发的主要发展平台和经济增长的主引擎;
基本形成基础设施配套齐全,环境形象绿化、美化,产业结构科学合理、主导产业特色明显的发展格局;
力争成为全区对外开放的窗口、体制创新的先行者、经济发展的龙头、辐射带动的基地和城市化推进的示范;
基本形成以新材料、电子信息、精密机械为主导产业,轻工、纺织、服饰为补充,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与带动密集型产业相互协调的新型工业化示范区。
四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必要性分析
随着我国工业的不断发展,人们环境意识的逐步提高,解决工业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已迫在眉睫。
同时,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贫乏,生态环境脆弱。
在资源存量和环境承载力两个方面都经不起传统经济模式下高强度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如果继续走传统经济的发展之路,沿用“三高”粗放型模式,以末端处理为环境保护的主要手段,这只能阻碍我国进入真正的现代化的速度,正确的选择应该是,利用高新技术和绿色技术改造传统经济,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新经济,使我国经济和社会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而循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形态——生态工业园恰能解决这一问题,也成为我国第三代工业园区的主要发展形态和工业园区改造的方向。
⑴建设生态工业园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我国环境污染中工业污染所占比例相当高,工业污染治理作为环境污染治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理应受到重视。
因此,寻找新的工业园区生态规划方法、环境管理手段和工具,运用工业生态学理论建设生态工业园,发展生态经济已成为实现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长期以来,各种可持续观念、绿色思想、循环经济、生态系统模拟与仿真等成为解决的有效途径和主导思路。
生态工业和循环经济思想的注入,使可持续发展、生态工业、循环经济、绿色思想等环境保护观念和思想以生态工业园的实践形成成为现实。
为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不断增强开发区可持续发展能力,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临港经济开发区开展生态工业园建设成为必然选择。
⑵建设生态工业园对区域内其它园区的建设将起到示范作用
强化生态工业园区增长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成为城市(镇)经济发展的先导区域。
工业园区的布局应与大学、科研机构等互为依托,培育具有创新能力、扩散能力的成长环境,形成产业创新和扩散源地;加强经济开发区的产业扩张能力,成为城市发展新兴工业和吸引外商投资的重点区域,同时为城市原有产业转移提供适宜空间。
充分发挥园区作为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基地作用,办好科技创业中心,营造较为完善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对科技成果和科技项目,从政策、资金、服务等各个方面给予重点扶持,培育出一批具有较高技术含量和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项目,引进一批国内外科研机构,提高示范作用及其经济的辐射带动功能。
⑶生态工业园建设是打造江苏高新技术产业增长极的必然途径
高新技术企业产品更新换代快、创新频繁,从根本上要求有一个灵活的经营机制、鼓励创业的机制,政府要鼓励科技企业在制度上的创新,支持那些把企业的发展和科技人员个人紧密结合起来的种种探索,通过建立支持服务体系,为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生态工业园区的科技优势和先进的运营体制能吸引一批竞争力较强的外资项目,包括在国际上处于较先进水平的高新技术项目和跨国公司的重要投资项目,其作为高新技术“孵化器”和高科技产业基地的作用逐步形成,有利于扩大进出口贸易和新技术新工艺的引进,有利于吸引国外直接投资,促进新兴支柱产业的发展,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提升产业层次,完成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创新能力,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⑷建设生态工业园增强区域发展的可持续性的最终目标
可持续发展是常州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应该追求的长远战略目标。
常州市虽然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交通便利,邮电通讯发展较快,资源条件优越而且开发潜力大,科技事业发展基础较好等可持续发展的有利条件,但同时也应看到存在水资源短缺、人均耕地面积不断减少、自然灾害发生频繁、人力资源引进困难,而且周边各县(市)经济发展不均等限制条件。
建设生态工业园能充分发挥区域的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优化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推动生态工业园建设这项工作,有利于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⑴土地利用方面
土地利用区域分散、无序。
同质、同步的竞争发展导致了对资源和土地的非充分利用,致使土地利用率低,资源配置浪费等无谓内耗,给城镇空间发展、设施建设、土地资源保护带来了巨大的障碍。
另外,不当的土地使用和土地混合使用破坏了生态环境和居住环境。
在一定程度上,危害了居住和生产安全。
⑵企业管理层面上
工业各门类之间配套不够,阻碍发展。
目前,工业的发展尚无明确体系,在整体上不能形成本地区的特色,而且在利用本地资源进行加工链延伸方面还不够。
生态工业园的补网角色的企业引进不完全、引进速度缓慢。
由于部分环境管理措施存在一定的缺陷,造成许多企业对自己的原料来源、数量、性质,能源的种类和消耗量以及排放物的种类和数量对存在着一定的隐瞒,使整个生态工业园的管理和资源的协调不够透明,影响了生态工业园的正常运行。
⑶机构管理运行机制方面
由于开发区对生态工业的宣传和认识不充分,部分企业在入园时,对生态工业园的运行机制和方式不能领会。
开发区负责人虽然对生态工业园的关注较多,但是其对生态工业园的理解不是很深刻,所以在政府的管理理念中融入的“生态工业理念”就相对较困难,在以后园区的运行过程中将会出现更多的困难。
⑷信息管理系统
开发区在信息管理管理方面投入不高,且原本的信息管理系统很不完善,尤其是现代化技术的应用较少。
信息管理系统的人员素质无法满足生态工业园的信息管理的需要很大程度上不能为生态工业园的发展提供必要的信息支持。
五临港经济开发区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总体设计
5.1生态工业园建设目标
(1)总体目标
从工业园区的实际出发,依据循环经济理念和工业生态学原理,优化园区结构与产业布局,构建生态产业群,通过机制改革、制度创新,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和环境管理体系,改进生产工艺,设计建立好一种新型工业组织形态,尽量减少废物,通过贸易方式将园区内一个工厂或企业产生的副产品用作另一个工厂的投入或原材料,模拟自然系统,建立产业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循环途径,通过废物交换、循环利用、清洁生产等手段,寻求物质闭环循环、能量多级利用和废物产生的最小化,提高园区的积聚效应,实现区域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具体目标
具体则是通过政策引导和技术扶持等手段,提高园区产业关联度,形成产业间的横向耦合、纵向闭合的共生关系。
由于园区内企业之间形成物质、能量、信息的共生关联,因而提高了物质、能量、信息的利用程度和生态效率。
因此,园区必须是从原料、中间产物、废物到产品的物质循环,达到资源、能源、投资的最佳利用和园区内整体发展的集合效益,而不仅仅是单个企业的最佳效益。
在园区中引进生态工业和循环经济理念,采用生命周期观点和生态设计方法,使产品生命周期中资源消耗最少、废物产生最小、易于拆卸回收,由此优化产品结构,并合理构建和完善产品链,从而提高资源效率,降低环境排放,为园区寻找新的增长点,促进园区的持续发展。
5.2生态工业园区的总体框架
结合开发区主导产业定位和当地产业现状,规划了以三个行业为核心的企业项目,包括以常松机械集团、亚美柯集团、美能特机电、昌瑞等企业在内的精密机械产业群,以莫本通讯、明景电子等企业在内的高新电子、数字技术产业群和以中复丽宝弟复合材料等为龙头的新材料、新能源、高效节能、环保等相关高新技术产业。
依据市场机制进行绿色招商,进一步丰富、完善和发展生态工业的成员和结构。
根据园区的发展意向,结合钟楼经济开发区具体的产业结构和已有的基础设施,确定工业生态系统结构成员。
钟楼经济开发区以初步确定的20家企业和多家虚拟企业作为园区生态工业系统的雏形。
工业生态系统的构成、丰富和完善将在园区建设过程中通过市场机制进行绿色招商、因地制宜地逐步形成。
园区总体工业生态链网络建设如下:
A.园区共生系统
园区共生系统以工业生产、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为三个核心成员,通过各成员之间,以及成员与教育机构、污水处理厂、科技开发机构、集中供热站等公共设施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并通过废物回收站、公共绿地等附属成员的辅助作用构成一个完整的共生系统,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园区共生系统见下图。
B.主要生态链
物质循环:
农业和工业生产的产品通过各种商业渠道提供给居民,经过日常生活的消耗转变成各种生活废物与工业废物经分类收集之后,一同进入废物回收站,经过筛选、清洗等过程,可燃性废物提供给集中供热站作为燃料,部分可再生废物则提供给工业生产作为原料。
农业生产的部分产品如各种水果,以及稻壳、秸秆等废物可供给工业生产作为原料;而工业生产的部分废弃物则可加工成农业生产的废料或畜禽养殖业的饲料。
循环用水:
日常生活产生的污水与工业废水一同进入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处理后的中水根据其所含污染物的状况可考虑作为水质要求不高的企业的生产和清洗用上,以及农业生产和公共绿地的灌溉用水。
同时,污水处理后产生的污泥,也可考虑作为农业生产的肥料。
集中供热:
集中供热站以回收废物为燃料(辅以部分新鲜燃料),提供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所需的热能。
信息交换:
各种教育机构在提高居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生态意识的同时,也是园区科技开发重要的支柱,而科技的进步也将带动教育水平的提高。
同样,科技开发和工业生产也是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科技的进步带动工业的发展,而工业的发展则为科技开发提供了资金,也指明了科研的方向。
为了顺应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计划在钟楼生态工业园中发展环保产业或绿色产业,为三大主导产业更好地服务。
建立以佳伍德环保设备生产、绿色板材厂、万佳涂料厂为核心,辅以五金回收、净水剂生产、绿色胶黏剂厂、柏龙家具、新源热电公司、精研科技等附属和补链企业的企业群落。
根据各规划企业的原料、工艺、产品和废物状况,建立了以下工业生态链。
环保设备生产厂产生的金属边角废料可以提供给五金回收企业,其中较高品质的金属原料可提供给机械零配件厂,生产环保设备的零件,从而形成一个闭合循环。
而低品质的废铁屑则可作为净水剂的原料,用于生产铁屑净水剂,提供给园区废水处理厂。
废水处理厂出来的中水可以满足部分对水品质要求不高的企业的需求,如环保设备厂。
而污水处理形成的污泥则可考虑提供给农业生产使用。
农业生产中产生的大量稻壳、秸秆等废物,则可作为绿色板材厂和绿色涂料厂的原料。
绿色涂料厂可以提供优质涂料给镀锌板厂,绿色板材厂则可提供板材给家具厂,提供发泡板材给新材料产业的塑胶制品厂。
绿色胶黏剂厂以工业废弃物和生产垃圾中的聚苯乙烯塑料为主要原料,生产的绿色黏合剂使一种优良的建材用胶黏剂,可为绿色板材厂和家具厂提供胶黏剂。
家具厂以板材为原料,产生的木屑、刨花等固体废弃物则可以提供给集中供热站,用于焚烧发电,属回收热能循环。
通过构建上述生态链,既充分地利用了金属、水等原料,又减少了废塑料、秸秆、污泥、废铁屑、木屑等废弃物的排放,实现了双赢目标。
六生态园区建设项目
生态工业园的建设是一完整的系统工程,必须保证其结构和功能的完整:
生态工业园是一种基于社区的工业生态系统的开发模式,它作为现代工业生态开发的实践区域,依托于区域的工业系统,所以首先应必须有复杂的、相互有联系的工业系统网链;其次,为了保证废弃物能得到及时处理,必须有废弃物及副产品的回收、处理设施;同时为了保证废弃物与副产品能再次返回到生产领域,还必须有吸引“二次资源”的制造业部门,为此应做好必要的能源流、资源流代谢分析;另外,生态工业园的正常运作也需要相应的服务与管理设施的支持。
生态工业园的大致完整结构框架可用下图所示:
设施共享是生态工业园区的特点之一。
实现设施共享可减少能源和资源的消耗,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避免重复投资。
对于一些资金尚不十分充足的中小型企业而言尤其重要。
园区内的共享设施包括:
⑴基础设施,如污水集中处理厂、固体废物回收和再生中心、消防设施、绿地等;
⑵交通工具,如班车、其它运输和交通设备;
⑶仓储设施,如入园成员间闲置的仓库等;
⑷闲置的其它维护设备、施工设备等;
⑸培训设施等。
6.1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建设生态工业园综合服务、管理中心。
该中心优先建设与发展,体现出制度管理对园区发展的提升作用。
根据产业性质,该区域建筑以写字楼为主,根据建筑风格进行多层次绿化。
依据产业区、居民区、商贸区的实际,构筑不同服务功能的生态系统,形成园区整体范围的绿化。
产业园区绿化应该根据各产业的性质在厂区周围种植防护林,尽量减少机器设备运行时产生的噪声的扩散,厂区内种植灌木、四季花草,建设花园式的厂区;居民区绿化设计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在园区及其周围进行景观生态设计和建设,建造20-30m宽的防护林,林带应以乔木、灌木和草地相结合,形成一个连续、密集的隔声带,削减声能;商贸区绿化组团应该根据商贸区人员众多的特点,集中绿化,以草地、树木、水系等共同构成风景版块,吸收二氧化碳,清洁空气。
6.2信息中心建设
园区建设完善的信息交换平台,它包括信息的收集、处理、共享和发布。
园区中环保科研服务型企业,将其以信息为载体的技术产品,作为一种特殊的信息进入园区总体信息系统(如图)。
⑴政策措施
加强组织领导
信息产业涉及面广、牵涉部门多,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协调一致。
各有关部门要积极参与和支持信息产业的建设,共同推进信息产业的发展。
要广泛宣传,提高全民的信息化意识,为信息化建设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加大扶持力度
一是政策扶持。
在法规、财政和税收等方面制定适宜的政策,扶持信息产业发展;二是加大投入。
形成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和外资投入为重要来源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三是积极培育信息市场。
创造有利于公平、有序、适度竞争的环境,加快信息服务的企业化、社会化进程,推进信息产品的商品化和产业化进程。
强化技术创新
大力引进国内外先进信息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强消化吸收,同时积极开发自己的信息技术。
密切关注国际信息化建设的最新态势,发挥后发优势,加速与国际信息社会接轨。
注重人才培养
建立一支技术与经营结合、专业与应用结合的信息化建设队伍。
逐步在中、小学开设计算机课程,普及计算机基本知识;扩大高等学校与信息化有关的专业招生人数;建立信息技术专科学校、培训基地,培养信息处理和信息服务专门人才;加强应用培训,普及信息基础教育,提高全民信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环境 生态学 课程设计 生态 工业园区 规划 大学 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