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群和群落单元测试含答案doc.docx
- 文档编号:24034542
- 上传时间:2023-05-23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124.42KB
种群和群落单元测试含答案doc.docx
《种群和群落单元测试含答案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种群和群落单元测试含答案doc.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种群和群落单元测试含答案doc
种群和群落单元测试
单选题(25道,共100分)
1.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中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中,正确的实验方法是
A.将适量的培养液进行高温处理,然后立即加入酵母菌
B.将盖玻片盖在计数室上后,从盖玻片边缘滴加酵母菌培养液
C.若取样的小方格中酵母菌过多,可选择邻近的一个小方格计数
D.对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只计数上下两条界线上的酵母茵
2.下列关于生物实验或课题研究中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探究水族箱中群落的演替,水族箱应放在光下
B.探究胚芽鞘的感光部位,可将胚芽鞘分别置于单侧光和无光环境中进行实验
C.在色盲家庭中调查并计算色盲发病率
D.秋水仙素能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的原理是在于抑制染色体着丝粒分裂
3.如图为某地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为有效防治蝗灾,应在a点之前及时控制种群密度
B.a~b段,该种群的增长率与种群密度之间呈正相关
C.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可防止c点出现
D.bc段可表示东亚飞蝗数量的波动
4.生活在一个生物群落中的两个种群(a、b)的数量变化如下图所示。
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A.a种群与b种群为捕食关系,a种群依赖于b种群
B.a种群为“S”型增长,其增长只受本身密度制约
C.b种群为“J”型增长,始终受到a种群的制约
D.a种群与b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程度由弱到强,再由强到弱
5.下图表示3个共存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在图a和图b中,3个物种的资源利用状况不同。
下面是对图a中3个物种与图b中3个物种相比较的几种说法,正确的是( )
A.图a中3个物种的种内斗争激烈,图b中3个物种的种间竞争激烈
B.图a中3个物种的种间竞争激烈,图b中3个物种的种内斗争激烈
C.如果资源有限,图a中物种2有被排除的危险,图b中物种1有被排除危险
D.两图中的物种间的竞争激烈程度相等
6.下列有关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影响的表述,哪一项是正确的()
A.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要远远超过其他所有自然因素的影响
B.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往往是破坏性的
C.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演替
D.人类活动可以任意对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加以控制
7.森林中的植被有垂直分层现象。
这种现象主要与哪一因素有关()
A.光照强度B.温度C.湿度D.食物种类
8.如图表示甲、乙、丙三个种群生物对同种食物不同大小个体的捕食比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与乙、乙与丙之间存在捕食关系
B.甲、丙不可以生活在同一群落的相同垂直结构层次中
C.乙对甲、丙的进化起选择作用,而甲、丙对乙的进化不起作用
D.在某地区仅有该种类食物存在时,乙种群最可能保持数量的基本稳定
9.下列有关生物学实验研究方法和原理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鉴定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实验,选苹果组织样液必须临时制备,避免因酶促反应影响显色
B.模拟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效率实验,体积小的琼脂块中NaOH扩散速率较快
C.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不需要设置对照,因为该实验在时间上形成前后对照
D.调查人类某种遗传病发病率时,应在人群中随机抽样调查
10.如图表示一个生态系统中的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甲和乙是竞争关系,T3时甲被淘汰
B.甲和乙是捕食关系,T3时甲被淘汰
C.T1-T2时间内甲、乙两种群的年龄组成不同
D.T3-T5时间内甲、乙两种群的年龄组成不同
11.棉蚜体型微小,能附着于棉花植株上生活繁殖,以吸取棉花植株的汁液为食。
因为其排泄物为含糖量很高的蜜露,这能吸引一种个体较小的黄蚁取食。
而这种小黄蚁为了能与棉蚜长期合作,反过来常常帮棉蚜驱赶多种瓢虫(蚜虫的天敌)。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这些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复杂,其中有捕食、寄生,种间互助等
B.科研小组需用标志重捕法对某棉田蚜虫的种群数量进行定期调查,用于构建数学模型
C.上述现象说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有利于调节种间关系,维特生态系统稳定
D.通过保护棉蚜天敌的生存环境,能够调整能量流动的关系,提高能量利用率
12.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群落演替是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B.不同生物群落的演替过程是相同的
C.群落演替达到平衡状态时生物量达到最大值
D.群落演替导致生物种类的不断改变
13.如图为某地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曲线。
该人群的年龄组成()
A.由稳定型变为增长型
B.由衰退型变为稳定型
C.由增长型变为稳定型
D.由稳定型变为衰退型
14.如图a~d表示不同的生物或生态系统。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若Y表示种群密度,则a~d四种野生生物的所处的营养级最低的一定是d种群
B.若Y表示物种丰富度,a~d表示不同演替阶段,则自然演替的顺序为a→b→c→d
C.若Y表示生物的能量,则生态系统a~d四个种群间一定有食物链d→c→b→a
D.若Y表示物种多样性,a~d表示四个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中抵抗力稳定性最强的是d
15.调查某地田鼠连续10年的种群数量变化,图中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采用标志重捕调查田鼠的种群密度
B.第3年和第9年的田鼠种群数量相同
C.田鼠种群数量变化不可能为“J”型增长
D.第9年到第10年的田鼠种群数量最少
16.对下图中Ⅰ、Ⅱ、Ⅲ、Ⅳ四幅图的描述,正确的是()
A.图I显示出该植物细胞正处于光合速率小于细胞呼吸速率的状态
B.图Ⅱ虚线表示酶促反应中提高底物浓度后的变化曲线
C.图Ⅲ中Y曲线不能超过K值是受食物、空间、气候、天敌等因素的限制
17.将a、b两种草履虫分别单独培养和混合培养,在成分和温度等条件完全相同的培养液中,种群数量变化如图所示。
根据培养产生的结果可以推断()
①在a、b单独培养时,种群数量变化主要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
②在绝大多数自然条件下,a和b能够共存,但b的数目肯定多于a
③比较两种培养方法可知,实验培养条件下,b的生存能力肯定强于a
④若培养体积为20mL,则单独培养a,12天后种群密度为,3.2只/mL
A.①③④B.②③④C.②④D.①③
18.如图为同一地区甲、乙两种动物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t0~t1乙种群的生物量大于甲种群
B.t1~t2甲、乙曲线峰值代表种群K值
C.t2~t3乙种群数量主要受内源性因素调节
D.t3~t4甲种群呈逻辑斯谛增长
19.下图为不同培养阶段酵母菌种群数量、葡萄糖浓度和乙醇浓度的变化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酵母菌种群数量从C点开始下降的主要原因与葡萄糖大量消耗有关
B.曲线AB段酵母菌细胞呼吸发生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C.在T1-T2时段,单位时间内酵母菌消耗葡萄糖量迅速增加的主要原因是酵母菌数量增多、酵母菌进行产乙醇的无氧呼吸,产能少,需消耗更多的葡萄糖
D.曲线AC段酵母菌只进行有氧呼吸,原因是种群数量在不断增加
20.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围湖造田活动对群落演替有影响
B.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变化
C.次生演替的速度比原生演替的速度快
D.弃耕农田上发生的群落演替是原生演替
2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是固定不变的
B.自然状态下群体的增长可以按照“J”型曲线无限增长
C.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是出生率、死亡率、迁入和迁出
D.种群数量的变化是增长和减少
22.下列关于群落空间结构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光照是影响植物群落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B.竞争促进群落资源的利用,能使物种多样性增加
C.植物种类在水平方向上的不均匀分布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D.研究群落空间结构对植被恢复中植物的空间配置有指导意义
23.群落演替的过程中,不可能的是
A.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不同时期群落中的优势种群在发生更替
B.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过程:
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C.到达森林阶段时,群落中还能找到苔藓阶段、灌木阶段的植物种群
D.群落演替过程中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变化
24.下面关于种群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种群的个体之间可相互交配繁殖 B.一个种群由许多同种个体组成
C.种群的个体数量是经常变动的 D.种内斗争不利于种群的发展
25.下面三种曲线是同一生物在相同条件下的培养结果。
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A.图1、2、3都可以表示该种群在有限环境条件下的增长规律
B.图1中a点和图3中e点的增长速率与图2中的c点对应
C.图1中b点和图3中f点的增长速率与图2中的d点对应
D.图1、2、3中的b、c、f点
都可以表示种群达到了环境容纳量
种群和群落单元测试答案
1.【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进行高温处理的培养液立即加入酵母菌会使酵母菌死亡,A错误。
将盖玻片盖在计数室上后,从盖玻片边缘滴加酵母菌培养液,使其自行渗入,B正确。
若取样的小方格中酵母菌过多,应稀释培养液,C错误。
对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只计数相邻两条界线上的酵母菌,D错误。
考点:
本题考查种群的数量变化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探究水族箱中群落的演替,水族箱应放在散射光下,保证生物群落的能量来源,A正确;探究胚芽鞘的感光部位,可用光分别照射胚芽鞘尖端和尖端下面一段进行实验,B错误;调查并计算色盲发病率应选择随机人群,C错误;秋水仙素能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的原理是在于抑制纺锤体形成,D错误。
考点:
本题考查生物实验或课题研究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正确设计并分析实验的能力。
3.【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由题意知,b点前种群呈S型增长,a点时增长率最大,防治蝗灾应在此点之前;a~b段,该种群的增长率逐渐减小至零,而种群密度在不断增长;由种群特征知,改变性别比例可有效控制种群密度;种群数量增长到一定数值后,bc段种数量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发生波动。
考点:
本题考查的是种群特征。
点评:
对此类试题,学生应掌握种群特征。
4.【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a种群与b种群最后两极分化,一开始二者均为为“J”型增长,竞争程度弱,后来竞争程度加强,b种群趋于消失,a种群趋于稳定,A错,D正确。
a种群为“S”型增长,其增长只受本身密度以及外部因素制约,B错。
b种群一开始为“J”型增长,后来趋于灭亡,始终受到a种群的制约,C错。
考点:
本题考查种间关系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能力。
5.【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图a中3个物种共用的资源很少,则种间竞争不激烈,而种内在某资源状态下利用量最大,则种类斗争激烈,图b中3个物种的共用资源较多,则种间竞争激烈,所以A正确;图a中3个物种的种内竞争激烈,图b中3个物种的
种间竞争激烈,所以B错误;如果资源有限,图a中哪个物种被排除,因不知竞争的强弱,则无法判断,图b中因三物种间竞争强弱不能判断,所以C错误;两图中的物种间的竞争激烈程度无法判断,所以D错误。
考点:
本题考查种间关系的相关内容,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审题、分析图解的能力。
6.【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A、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超过所有自然因素的影响,A错误;
B、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有很多是有益的,如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甚至可以建立人工群落,B错误;
C、人类活动可以使群落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C正确;
D、人类可以建立人工群落,将演替的方向和速度置于人为控制下,但不是任意对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加以控制,D错误。
考点:
本题考查群落演替,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群落演替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群落演替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7.【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森林高度有限,温度变化不会像山地一样明显,主要是光照响植物垂直分布,A正确。
食物种类主要影响动物分层。
考点:
本题考查群落结构的知识。
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8.【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依题意:
图示表示甲、乙、丙三个种群生物对同种食物不同大小个体的捕食比例,所以,图示不能说明甲与乙、乙与丙之间是否存在捕食关系,A项
错误;甲与丙虽然没有相同的食物来源,但可能会在生存空间或其他生活资源方面存在竞争,即甲、丙可能生活在同一群落的相同垂直结构层次中,B项错误;甲与乙、乙与丙具有相同的食物来源,所以,甲与乙、乙与丙之间存在共同进化,C项错误;在甲、乙、丙三个种群的生物中,乙的取食范围最广,取食范围越广,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就越强,数量就越稳定,D项正确。
考点:
本题考查种间关系、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9.【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A项观察类实验,可以根据生活经验苹果中的多酚氧化酶导致苹果果肉变成黑褐色,影响显色效果因而临时制备;B项探究类实验,无论琼脂块大小,由于材料相同NaOH在相同时间内扩散的深度是一样的故速率相同,故表述错误;C项培养酵母菌时不需设置对照形成时间上的对照;D项调查类实验,遗传发病率的调查应在社会人群中随机调查。
考点:
本题主要考查生物学实验研究方法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0.【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根据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不能判断两种群的关系,故A、B错误;T1—T2时间内两种群的种群数量都在增加,所以两种
群的年龄组成均为增长型,故C错误;T3—T5时甲种群的数量保持相对稳定,可能为稳定型,而该时间段内乙种群数量不断增加,属于增长型,故D正确。
考点:
本题结合种群数量增长率变化曲线图,考查种群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分析曲线图的能力和理解能力。
11.【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这些生物之间体现了生物的种间关系,其中有捕食(瓢虫和棉蚜)、寄生(棉花和棉蚜)、种间互助(棉蚜和小黄蚁)等,A正确;科研小组需用样方法对某棉田蚜虫的种群数量进行定期调查,用于构建数学模型,B错误;通过保护棉蚜天敌的生存环境,能够调整能量流动的关系,使能量更多流向棉花,D正确;答案是C。
考点: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2.【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在时间和空间上不可逆的变化,A正确;不同生物群落的演替过程是不同的,如裸岩上的演替,农田弃耕后的演替等等,B错误;群落的总生产量增加,净生产量逐渐降低,群落有机总量增加,C正确;演替的结果是最终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状态,物种多样性增加,D正确。
考点:
本题考查群落和演替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3.【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分析图示可知,开始时出生率和死亡率大致相同,属于稳定型,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生率逐渐上升,死亡率逐渐下降,为增长型,所以,A项正确,B、C、D三项均错误。
考点:
本题考查种群特征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4.【答案】BD
【解析】
试题分析:
若Y表示种群密度,则a~d表示一个生态系统的四个不同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营养级与其种群密度没有必然的联系,四种野生生物所处的营养级最低的不一定是d种群,A项错误;若Y表示物种丰富度,则a~d表示四个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中物种数目的多少,随着时间的推移,在自然演替的过程中,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B项正确;若Y表示生物的能量,则a~d表示四个不同的种群,参与食物链构成的应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仅依据能量值,不能排除它们之中是否有分解者,所以生态系统a~d四个种群间不一定有食物链d→c→b→a,C项错误;若Y表示物种多样性,则a~d表示四个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越高,自我调节能力越强,抵抗力稳定性越高,D项正确。
考点:
本题考查种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食物链、生物多样性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15.【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田鼠属于较大且移动性强的动物,宜采用标志重捕法,A正确;田鼠的数量处于动态变化当中,第3年和第9年的数量不会相同,B错误;“J”型曲线的λ值是固定值,题图与之不符,C正确;从第3年到9年间,λ值小于1,说明种群数量一直在减少,到第9年数量最少,在第9~10年间保持数量稳定,D正确。
考点:
本题考查种群数量的变化。
16.C
试题分析:
图Ⅰ显示细胞从外界吸收CO2进行光合作用,说明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图Ⅱ反映了条件变化可能是酶的量增多或酶的活性增强,底物浓度增大后,生成物的量应增多,图ⅢX表示J型增长,Y表示S型增长,图Ⅳ表示糖原的合成速率与进食时间的关系表明糖原既可以合成也可以分解,则为肝脏细胞,在a点表示合成速率最大,但含量不是最多,所以C选项正确。
17.A
【解析】a和b是竞争关系,在该实验培养条件下,b的生存能力肯定强于a,在竞争中获胜。
在绝大多数自然条件下,a和b不一定生存在类似于实验培养的条件下,若食物和空间等条件充裕,二者也可以共存,b的数目也不一定多于a。
所以A选项正确。
18.D
试题分析:
分析两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只能得到t0~t1乙种群的种群数量大于甲种群,生物量的大小无法知晓,A错。
种群K值代表环境对种群的最大容纳量,而不是一个某个峰值可代表的,B错。
t2~t3乙种群逐渐遭淘汰,对应此时环境条件开始稳定不变,说明乙种群主要是不适应稳定的环境所致,并非受内源性因素调节,C错。
t3~t4甲种群呈逻辑斯谛增长,D正确。
19.D
试题分析:
葡萄糖是酵母菌种群生存的主要能源物质,因而其种群数量从C点开始下降的主要原因与葡萄糖大量消耗有关,A正确;曲线AB段酵母菌细胞只进行有氧呼吸,反应发生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B正确;在T1-T2时段,单位时间内酵母菌消耗葡萄糖量迅速增加的主要原因是酵母菌数量增多、酵母菌进行产乙醇的无氧呼吸,产能少,需消耗更多的葡萄糖,C正确;曲线AC段培养液中出现了乙醇,说明酵母菌同时进行了无氧呼吸,原因是培养液中氧气的大量消耗,D正确。
20.D
试题分析:
围湖造田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故A正确。
演替过程中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所以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变化,故B正确。
次生演替由于保留原有土囊条件或植物种子其他繁殖体,因此次生演替的速度比原生演替的速度快,故C正确。
弃耕农田上发生的群落演替是次生演替,故D错。
21.C
【解析】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处于波动状态,自然状态下群体的增长可以按照“J”型曲线增长,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是出生率、死亡率、迁入和迁出,种群数量的变化是增长和减少、不变,所以C选项正确。
22.A
试题分析:
光照是影响植物群落垂直结构的主要因素;A错误。
23.D
试题分析:
群落演替就是原优势种被另外一种优势种取代的过程。
演替不是指原来的物种完全消失,而是被取代。
故AC正确;D中演替过程就是指生物在进化的过程,种群基因频率肯定发生改变,故D错误。
24.D
【解析】根据种群概念的拓展一种生物的全部个体,个体之间相互联系来分析该题。
25.D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种群 群落 单元测试 答案 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