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文综竞赛题.docx
- 文档编号:24032460
- 上传时间:2023-05-23
- 格式:DOCX
- 页数:30
- 大小:407KB
高二文综竞赛题.docx
《高二文综竞赛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文综竞赛题.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二文综竞赛题
高二文综竞赛试题
时间:
100分钟满分:
105分
单项选择题:
每个1分,共105个,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下图示意日本各地多年平均最大降雪量。
读图完成1~2题。
1.造成日本最大降雪量南北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洋流 B.火山活动 C.地形 D.太阳辐射
2.关于甲、乙、丙三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受地形影响,甲地最大降雪量数值较大
B.受日本暖流影响,乙地最大降雪量数值最小
C.丙地因海拔最高,最大降雪量数值在三地中最大
D.乙地因不受冬季风影响,
最大降雪量数值比丙地少
读“世界某区域图”,回答3~4题。
3.兰萨罗特岛( )
A.热带雨林广布B.淡水资源丰富
C.地热资源丰富D.受暖流影响大
4.图示大陆部分发展农业的限制因素是( )
A.水源短缺B.光照弱
C.热量不足D.冻土广布
读“某区域年等降水量线图”(单位mm),
完成5~6题。
5.据图示信息可知,该区域的冬季主要盛行
A.东北风B.西南风C.东南风D.西北风
6.据图示信息可推断,该区域( )
A.地势大致东高西低
B.东、西部地域差异显著
C.最大湖泊为内陆湖
D.全年的降水集中在夏季
甲国是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读图完成7~8题。
7.目前中国企业前往甲国投资,下列领域中最适合的是( )
A.精密仪表B.现代物流
C.汽车制造 D.纺织服装
8.图中等值线(数值a>b>c>d>e)表达的内容最可能A.海拔高度 B.人口密度
C.土地租金 D.年降水量
读“世界某区域示意图”,完成9~10题。
9.甲、乙、丙三地的典型植被依次是( )
A.荒漠、草原、荒漠
B.森林、草原、荒漠
C.森林、高山草甸、荒漠
D.草原、草原荒漠、荒漠
10.丁地降水量及主要水汽来源组合,正确的是A.大于300mm;印度洋B.大于300mm;大西洋
C.小于300mm;北冰洋D.小于300mm;印度洋
图示的西伯利亚地区是俄罗斯的一个重要开发区,这里针叶林广布……
11.该地区的区域地理特征包括①地广人稀②气候宜人 ③交通便捷④矿产丰富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2.该地区南部人口密度相对较高,这主要是由于南部( )
①气温较为适宜 ②位于平原地带 ③开发历史较长 ④经济相对发达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13.20世纪后期以来,该地区内部呈现人口由南向北的迁移趋势,这主要是由于北部
A.人口密度低B.开发了新资源C.交通条件改善D.市场广阔
下图是沿20°N纬线所作的地形剖面示意图。
读图回答14~15题。
14.下列关于甲、乙两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均位于印度洋板块B.均为重要的石油产地
C.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均较小D.外力作用均以流水作用为主
15.近年,我国某知名摩托车企业在乙地投资建厂,主要是因为当地( )
A.市场广阔B.资金雄厚C.资源丰富D.劳动力廉价
叙利亚人口稠密,地形以高原为主,经济以农业为主,出口棉花与小麦,但工业落后。
读图,回答16~17题。
16.该国种植棉花的优势是( )
①纬度较低,热量充足 ②距海近,降水丰富
③人口众多,劳动力丰富④距海近,便于棉花的出口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17.该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西部沿海地区,冬季降水较多
B.河流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
C.人口密度东部地区大于西部地
D.工业落后主要是因为石油等矿产贫乏
18.读“沿38°N的地形剖面图”,关于图示地区所在国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大部分地区冬冷夏热,气温年较差大B.寒潮与台风常造成灾害性天气
C.大城市主要分布在中部大平原上D.人口由西部向东部和南部迁移
下图为美国哈奔歧尔德农场的经营模式,完成19~20题。
19.哈奔歧尔德农场最有可能在美国的( )
A.“五大湖”附近B.加利福尼亚州C.墨西哥湾附近D.田纳西河流域
20.该农场建设沼气池后,不会产生的效益是( )
A.保持农场洁净的环境B.提高牛奶的品质和产量
C.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D.保持土壤肥力、促进农田生态的良性循环
读“某区域等降水量图”(单位:
mm),回答21~22题。
21.图示区域位于( )
A.非洲西海岸B.北美洲西海岸
C.南美洲西海岸D.欧洲西海岸
22.图中B处等降水量线向北凸出的原因是( )
A.受地形地势的影响
B.沿岸海域有暖流经过
C.沿岸海域有寒流经过
D.受低气压控制
下图为世界某区域图。
读图回答23题。
23.上图所示区域( )
A.地形以高原为主,地势总体西高东低B.阴影区为以养羊为主的大牧场放牧业
C.乙地受西风影响,温带落叶阔叶林广布D.甲地的年平均降水量少于丙地
读“世界某区域示意图”,回答24~25题。
24.有关该区域地理环境叙述正确的是( )
A.丙山脉的走向为东北—西南走向B.夏季时C处的降水比B处多
C.乙海域为比斯开湾D.甲海域为地中海
25.从甲海域到乙海域运输某种货物,走最短线路必须经过的海域是( )
A.麦哲伦海峡B.直布罗陀海峡C.苏伊士运河D.非洲好望角
图甲是欧洲各地农业集约度的示意图,集约度指数越高,表示农业集约化经营程度越高。
图乙是四种气候的特征示意图。
读图完成26~27题。
26.关于图甲中集约指数最高区域的主要农业地域类型说法正确的是( )
A.商品率高,单位面积产出大,对劳动力的依赖度强
B.机械化程度高,气候和交通是其布局最主要影响因素
C.市场因素影响突出,城市分布和规模对其影响巨大
D.暖湿的气候、肥沃的土壤和全年充足的光照为其提供良好的自然条件
27.甲区域在图乙中对应的气候最有可能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堪察加半岛是俄罗斯最大的半岛,呈东北—西南走向延伸1200多千米,北部以宽仅100千米的地峡与大陆相连,面积37万平方千米,是荒凉冰冷的半岛(如图所示)。
在这里,火山创造出冰火兼容的土地。
据此完成28~29题。
28.关于堪察加半岛自然地理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气候寒冷,无霜期短,降水变率大
B.河流短小流急,水能开发潜力巨大
C.位于板块生长边界,火山活动频繁
D.山地众多,垂直自然带谱丰富,植物种类多样
29.堪察加半岛上可能存在的自然景观有( )
①林海雪原 ②石林溶洞 ③峡湾海岸 ④温泉地热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下图为加拿大东北部某地出现的房屋倾斜下沉照片,请回答30~31题。
30.图中的森林是( )
A.亚寒带针叶林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D.温带落叶阔叶林
31.造成房屋倾斜下沉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
A.过量抽取地下水造成地层下陷B.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地震频繁导致
C.冻土融化造成地基不稳D.受飓风影响所致
读“四个国家三种农作物产量统计图”,回答32~33题。
32.甲、乙、丙、丁依次是( )
A.巴西、印度、中国、美国B.美国、中国、印度、巴西
C.中国、美国、巴西、印度D.中国、美国、印度、巴西
33.人均甘蔗产量最接近的国家是( )
A.甲、乙B.乙、丙C.丙、丁D.甲、丁
读某区域图,完成34~35题。
34.关于该区域地理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河流甲从M到N河段水量不断增加
B.图中大型水库乙的建没,主要是调节河流的径流量
C.丙海域可能有丰富的鱼类资源
D.该区域北部乳畜业发达
35.该地区发展工业,应侧重发展( )
A.原料指向型工业B.市场指向型工业
C.技术指向型工业D.资金指向型工业
36.以下选项能够正确反映唯物主义三种基本形态演进顺序的是
存在就是被感知
人是机器,思想是人脑的特性
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A.
→
→
B.
→
→
C.
→
→
D.
→
→
37.近年来,人类对物质世界的探索不断取得新的进展,2012年3月,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国际合作组织宣布发现了一中新的中微子振荡,有助于破解反物质消失之谜,2013年3月,清华大学和中国科学院联合宣布首次在实验上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被誉为“一个诺贝尔奖级别的发现”。
科学家的这些发现再次证明
A.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B.存在就是被感知
C.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D.哲学源于对世界的惊异
38.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军民奋起抗战、随着双方力量的此消彼长,1945年中国取得抗战全面胜利。
1972年中日建立外史交关系。
1995年日本首相村山富市发表谈话,承认侵略并道歉。
2013年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提出,“侵略”的定义在学术界或国际上都没有定论,在国与国的关系中,从不同角度看这一问题的结论也不同。
安倍晋三的言沦旨在为日本的侵略历史翻案,体现了其
A.否认历史客观性的唯心主义观点B.历史认识中的主现能动性思想
C.关于真理的具体性、条件性思想D.英雄创造历史的唯意志主义观点
39.今天,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变革的时代,每个人都在思考。
有学者这样写道:
如果你们走在时代观念之前,这些观念就会紧随并支持你们
如果你们走在时代观念之后,它们便会拉着你们向前
如果你们逆着时代观念而行,它们就将推翻你们
对此,正确的理解是
正确反映时代精神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反映时代客观要求的观念可以支配社会的发展
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时代观念的变化发展
时代观念的反作用体现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A.
B.
C.
D.
40.2012年,科学家根据植物的光合作用原理,研制成第一片“人造树叶”。
这片“树叶”能够释放出制作燃料电池的氢,它的诞生对于人类开发可再生能源具有重要意义。
“人造树叶”的成功研制佐证了
①人的意识只有反映了事物本质才具有能动性、创造性
②人能够认识事物的本质并根据自身需要加以利用
③人的意识能够创造出自然界所没有的客观事物
④人能够通过实践将观念中改造的对象变成现实的东西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41.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他说,自己的作品与家乡百姓的生活密不可分,艺术风格也深受故乡的泥塑、剪纸、扑灰年画、茂腔等民间艺术的影响。
莫言独具特色的小说创作揭示的哲学道理有
①意识形式的差异性决定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的多样性
②意识反映客观存在的方式可以而且应当是多种多样的
③意识能否正确反映客观存在取决于反映者的想象力
④意识如何反映客观存在受制于反映者的个性、能力和素质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42.莫言的文学创作拥有深厚的地城和民间渊源,他以丰富的想象力,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融会在一起,从“高密东北乡”的历史与现实中提炼出富有张力的“民间深层经验”。
这表明
A.丰富的想象力对文学创作起决定作用
B.文学创作是可以脱离社会的纯悴个人的实践活动
C.“民间深层经验”体现文学创作的主观性与社会的物质性的统一
D.莫言作品中的“高密东北乡”是对其家乡历史与现实的客观描述
43.以前人们认为,材料的强度和韧性这两种属性不可兼得。
但某工程团队利用“电纺”技术,开发出细小的聚丙烯腈纳米纤维,并通过小喷嘴喷射出去,做成的材料既轻又薄,不仅更坚固,而且更具韧性。
该团队之所以成功,是因为
A.深化了理论认识,推动事物质变B.立足于实践探索,改变实践手段
C.发挥了意识的目的性,突破条件创造联系D.发挥了主观能动性,消除事物之间的矛盾
44.联合国关于发展的观念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把发展归结为经济增长;20世纪70年代把发展看作是经济增长、经济结构优化和社会变革;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把发展理解为注重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中心的综合发展。
联合国关于发展的观念演变进一步证实了
①认识的不断完善决定着实践的不断深化②认识受认识对象本质和属性暴露程度的制约
③认识的发展具有与认识主体无关的客观规律性
④认识的发展是一个不断继承和超越已有认识成果的过程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45.唐代诗人柳宗元在《三赠刘员外》一诗中写道“信书成自误,经事渐知非。
”下列观点与该诗句所含哲理相符的是
①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②学至于行之而止矣。
行之,明也
③方其知之,而行未及之,则知尚浅④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窗户),见天道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46.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各地要大力扶持和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
为破解当前家庭经营中存在的“低、小、散”难题,推动传统农业升级,党和政府强调要发挥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产经营主体的作用。
这表明认识是
①在实践基础上不断丰富发展的过程②不断克服谬误逐步接近真理的上升过程
③主体对客体的直接现实性改造活动④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47.图10漫画蕴含的哲理是
A.人们的主观愿望无法变成客观现实B.主观认识是对客观现实的正确反映
C.要改变客观现实必须发挥集体力量D.认识符合实际才能有效地地指导实践
48.十年前,科学家只把几十种基因突变与疾病挂上钩,现在已经把三千种左右基因突变与疾病对上号,但要搞清所有基因突变与疾病的关系尚需时日。
这是因为
①认识总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
②实践总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
③认识对象的本质的暴露与展现有一个过程
④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①④B.②③C.②④D.①③
49.下图漫画中,“幸运”壁虎对“中奖”经历应该作出的合理反思是
A.以哲学指导实践就不会犯错误
B.应该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C.认识主体立场不同结论自然不同
D.实践才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50.我国的许多成语蕴含着朴素的哲学道理。
下列每组成语中,所体现的哲学观点相近的是
A.胸有成竹 一叶障目B.掩耳盗铃 画饼充饥
C.盲人摸象 唇亡齿寒D.拔苗助长 刻舟求剑
51.宋代的朱熹与陆九渊曾经进行过多次辩论。
朱熹认为,事物不在人的主观意识之中,“理”是事物存在的根据。
陆九渊则认为世界的本原便是“吾心”,“理”是离不开心的。
此处所示的“朱陆之争”实质上属于
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C.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的分歧D.朴素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分歧
52.“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项羽说完这句话后在乌江边自刎而亡。
唐朝诗人杜牧为此嗟叹: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宋朝政治家王安石则认为: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可见
①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具有主动性和选择性 ②主体对客体的认识的真理性取决于主体本身
③不同主体对同一客体的认识具有同样的真理性
④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受主体的知识、情感和价值观的影响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53.3D打印是以数字模型文件为基础,以粉末状金属或塑料等黏合材料为原料,通过逐层打印的方式生产各种形状的产品的技术;3D打印不用模具,无需机械加工,能够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
3D打印技术的发明应用表明
①观念的存在不通过实践也能转化为现实的存在 ②观念的存在与现实的存在没有本质的差别
③生产实践活动的具体形式是不断发展的 ④实践是主观与客观的交汇点和连接纽带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54.以往台湾地区改良水果注重提高甜度,水果以甜而多汁著称。
为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台湾地区的科研人员目前正在研究如何使水果回到合理的“糖酸比”,使菠萝、释迦、葡萄等当地优质水果带有一定酸味,以扩大销路。
这表明
①认识总是来源于实践并能够指导实践 ②认识决定于实践并始终落后于实践 ③认识始终受人们的实践能力和认识能力的制约 ④实践的需要始终是认识正确与否的检验标准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55.2013年8月,《十万个为什么》第六版出版,开放性、探索性是其突出亮点。
对于科学界没有定论的问题,该书汇集了多家观点,以引导读者进一步思考。
在一些问题上不设标准答案,其合理性在于对复杂事物的认识
①往往是一个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的过程 ②是一个不断克服片面性甚至错误的过程
③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永无定论的过程
④往往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推翻和超越已确定的真理的过程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56.漫画《如此创新》启示我们,在创新活动中要
A.解放思想,与时俱进B.批判继承,自我否定
C.挑战传统,标新立异D.实事求是,尊重规律
57.不久前,研究人员发现,把健康成年小鼠置于黑暗中一周后,它们辨别音高的能力也可显著提高。
此前,科学界通常认为这种变化主要发生在幼年阶段,且需要更长的时间。
这表明
①科学的价值在于造福社会 ②认识与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
③真理具有反复性和相对性 ④认识的真理性需要不断经受实践的检验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58.中国早期的时空观念与古代农民的农舍和劳作有关。
农舍是他们的生活世界,他们从农舍得到空间观念。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他们由农舍中出入而得到时间观念。
这表明
①中国早期的时空观念来源于主观想象 ②中国早期的时空观念是农业文明的产物
③时空观念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④时空观念对社会生活起了决定性作用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59.被誉为“咫尺之内再造乾坤”的苏州园林,其设计源自江南风景中的曲径流水、雕窗匾额、楹联书画……置身于其中,“风载书声出藕花”的江南情思油然而生。
材料蕴含的哲理是
A.意识能够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B.意识是沟通主客观世界的桥梁
C.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D.意识对人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作用
60.201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的发现表明,生物体中的每一个细胞都像一个工厂,会生产和输出许多物质,这些物质被包裹在囊泡内运输到细胞周围和细胞外。
细胞内囊泡运输调控机制的发现,特别适用于解释一些疾病发生的原理,并研发药物以用于治疗。
这说明
A.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B.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C.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D.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61.曾几何时,由于技术所限,人类眼中的海洋只是邻近的一方水域;随着造船技术的提高和海上罗盘的使用,人类进入地理大发现时代,视野投向更广阔的海域;而今,借助载人深潜器、大洋钻探船等高新技术设备,深海世界的神秘面纱逐步被揭开。
这表明
①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62.陶渊明“结庐在人境”,却感到“而无车马喧”。
朱自清听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却认为“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出现这些认识现象是因为
①意识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客观存在 ②意识对外部世界的反映具有主动性和自觉选择性 ③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的局限性影响意识的产生和发展 ④人的主观世界影响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63.心理学家将一条饥饿的鳄鱼和许多小鱼放在同一个大水箱里,中间用透明的玻璃隔开。
最初,鳄鱼毫不犹豫地向小鱼发起进攻,但每次都碰壁了。
多次进攻无果后,它放弃了努力。
后来心理学家取走玻璃挡板,小鱼在鳄鱼身边游来游去,但鳄鱼始终无动于衷,最后饿死了。
“鳄鱼试验”进一步佐证了
①动物心理没有能动性,不能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 ②动物心理没有适应性,不能根据环境的发展变化而变化 ③动物心理没有创造性,不能通过行动改变环境以满足生存的需要 ④动物心理没有主观性,不能创造现实世界所没有的幻想的世界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64.农谚说:
“蚯蚓叫,大雨到。
”一位农民气象员对此感到怀疑,经过反复观察和实验,他发现下雨前鸣叫的是蝼蛄而不是蚯蚓,于是把这条农谚改成“蝼蛄叫,大雨到”。
经过进一步观察和研究,他又发现“春秋蝼蛄叫,大雨定会到”,但“盛夏蝼蛄叫,大雨不会到”。
这表明
①亲身的实践经验比他人的实践经验更可靠 ②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根本动力
③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④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65.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介绍了我国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风貌的有代表性的饮食文化。
该片在电视台播放后引起了极大关注,产生了广泛影响。
通过《舌尖上的中国》,人们感受到的,不仅有美食的味道,还有历史的味道、人情的味道、家乡的味道,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
人们从美食中体味到深厚的文化意蕴,表明
①物质的东西与观念的东西总是融合在一起
②物质的东西与观念的东西统一于人的实践
③物质的东西与观念的东西没有固定界限和本质差别
④物质的东西与观念的东西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66.由“雾”到“雾霾”,“雾”的意象被彻底改变。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雾”意象的变化体现了认识的反复性B.“雾”的意象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C.“雾”意象的变化根源于人的意识的变化D.“雾”的意象是意识建构的人为事物联系
67.李克强总理说,向雾霾等污染宣战,不是说向老天爷宣战,而是要向我们自身粗放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宣战。
这表明
A.顺应社会发展规律就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B.向污染宣战需要从根本上变革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
C.改善生产与生活方式有助于消除人与自然的斗争性
D.尊重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是治污成功的关键
68.地球上生物细胞的直接能源为三磷酸腺苷。
最近,研究人员将含磷陨石放置在模拟的早期地球环境中与酸性流质物等进行反应,产生了原始的、可供生命使用的能量源——三磷酸腺苷分子的早期形式。
该发现为解开地球上的无机环境如何进化出最初的生命物质这一生命起源之谜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上述实验进一步证明
①无生命物质和生命物质具有共同的基础和本质
②无生命物质向生命物质的转变是无条件的、必然的
③无生命物质和生命物质的规律具有同样的表现形式
④无生命物质向生命物质进化的规律是能够被认识的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69.当前,有些家长“超前”、“超负荷”地让孩子上各种培训班,使孩子学习压力过大,甚至产生厌学情绪,结果,事与愿违。
在孩子培养问题上,这些家长
A.认为事物发展不存在矛盾B.忽视了规律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C.没看到事物发展过程存在质变D.不重视外部条件对事物发展的影响
70.19世纪,科学家发现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
20世纪初,科学家发现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20世纪30年代,科学家认识到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现在,科学家正在对质子和中子的内部结构进行研究。
人类对物质结构的认识过程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B.彻底认识世界是不可能的
C.真理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D.随着实践的发展总会发现真理中的错误
71.《左传•桓公二年》云:
“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
”与材料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二文综 竞赛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