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ang0308D论文曹植 3.docx
- 文档编号:24030141
- 上传时间:2023-05-23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26.50KB
zhang0308D论文曹植 3.docx
《zhang0308D论文曹植 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zhang0308D论文曹植 3.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zhang0308D论文曹植3
论曹植诗歌中的女性意识
单击此处键入作者
(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 汉语言文学专业2012级本科1班,陕西 汉中 723001)
指导教师 单击此处键入指导教师姓名
[摘要]曹植是我国东汉时期非常著名的文学家,在文学成就上也远远超过何其并称为“三曹”的父亲(曹操)和哥哥(曹丕)。
在他创作的作品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关于女性的诗篇。
这其中有盛世独处的闺中美女,叹青春的易逝;有容若桃李的南国佳人,感岁月的迟暮;也有相见不得相近的洛水女神,哀人神之道殊;更有幽怨然不得宠幸的被弃之妇,盼夫君的回眸。
曹植运用独特的写作手法,生活活泼地写出了这些女性的美,展示了当时的女性意识。
我们通读曹植的诗歌,最后会发现,曹植写的不得志的美女,其实写的就是处于动荡社会,郁郁不得志的自己。
本文通过对曹植诗歌中的各种女性意识做研究,来了解当时那个年代的女性,也帮助我们了解曹植和他的作品。
[关键词]曹植,女性,意识,诗歌
一、绪论
1.研究背景
建安文学一直是古代文学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而作为建安之杰的曹植更是
受到了人们特别的关注。
建安时期形成了以三曹为代表的建安风骨,而曹植以其
卓越的文学成就(现存诗歌有90余首,赋50余篇,文章表书信等散文120余篇)
在数量与质量上都当之无愧地成为三曹之翘楚,是成就相对最大的一位。
在曹植现存的诗歌中,关于女性题材的诗歌有十多首,是曹植诗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解读这类作品时,要结合诗人的创作心态,从表层形象与深层寄托两方面进行具体分析。
如果以黄初元年曹王的登基为分水岭,把曹植的文学创作分为前后期的话,从其女性题材作品的变化中我们可以领略到曹植文学创作的轨迹。
曹植生长的汉末建安既是一个战争频仍、灾害丛生,经学解体、杂学纷呈的棍乱时期,同时又是一个建功立业、思想解放、豪杰争趋、俊才星驰的百废待兴的大好时期。
父亲曹操为一代袅雄,戎马控惚,曹植曾随他“南及赤岸,东临沧海,西望玉门,北出玄塞”,增长了见识,开阔了心胸,随而产生了“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的人生目标。
前期,曹植的作品中已经开始出现了女性题材,赋如《感婚赋》、《憨志赋》、《出妇赋》等,五言诗有《弃妇篇》、《代刘勋妻王氏见出为诗》、《妾薄命》等。
主要继承《诗经》、汉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客观地描述和抒情,没有什么寄托。
2.研究的意义
关于曹植诗歌总的艺术风格,钟嵘曾指出其"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诗品》上),这是比较全面的评价。
曹植的诗,一方面感情真挚强烈,笔力雄健,体现了"雅好慷慨"的建安诗风,另一方面又呈现着色泽丰富,文采斐然的面貌,在这一点上,曹植是度越前人的,在所有建安作家中,也是突出的。
所以在中国诗歌史上,他被视为五言诗的一代宗匠,诚如钟嵘所说的"粲溢今古,卓尔不群"。
对曹植作品中的女性意识做研究,主要意义如下:
1.通过诗歌中的女性意识来研究曹植的思想意识。
2.通过对曹植诗歌中女性意识的研究,能广泛了解、深入研究与之相关的一些文学史、女性史知识,促进学习。
3.通过对这一课题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当时女性的生活状况,对她们的精神世界进行探索,从侧面反映出封建社会制度下女性生存的状况。
二、曹植作品中女性意识的体现
中国古代,妇女地位低下,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在《诗经》时代便已形成,妇女因没有独立的经济地位,婚后成为男子的附属品己是社会的普遍现象。
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自身统治,制定了诸如三从四德等一系列束缚女性言行的标准和准则,使得古代许多女性都丧失了行动和言语自由,受教育的权利也被剥夺了。
在这种情况下,作为男权社会中男性的附属品的中国古代的女性,大多没有独立的思想意识,无法轻易染指文学,故而鲜有女性作家的作品流传下来。
但是中国古代文学中却一直存在着女性题材的作品,尤其是后来“男子作闺音”的女性视角作品的出现,使得古代文学长廊呈现出缤纷的色彩。
1.外在美
通读诗人曹植的诗歌,我们会发现他对女性的外在美的刻画,是非常地到位。
这点可能可能收到先前的诗歌的影响。
在我国先秦或者更早,很多文学作品中对于女性的外在美的刻画就是非常惟妙惟肖的。
具体我们以例子来说明。
在《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一诗中,有
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
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蹊丝履,头上琅渭光,腰若流统素,耳著明月挡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
在《陌上桑》一篇中,有
头上侨堕髻,耳中明月珠。
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孺。
在曹植的诗歌《美女篇》中,有这样的诗句: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
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攘袖见素手,皓腕约金环。
头上金爵钗,腰佩翠琅玕。
明珠交玉体,珊瑚间木难。
罗衣何飘摇,轻裾随风还。
”
“素手”“金环”“金爵钗”“翠琅玕”等词语,都非常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女性的外在服饰美,也表现了曹植对于美女观察刻画的细致入微。
在曹植另外一篇非常著名的诗篇《洛神赋》中,对美女的形体有这样的描述:
秾纤得衷,修短合度。
肩若削成,腰如约素。
延颈秀项,皓质呈露。
芳泽无加,铅华弗御。
云髻峨峨,修眉联娟。
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
瑰姿艳逸,仪静体闲。
柔情绰态,媚于语言。
这段对洛河之神的描写,重返展示了曹植对于美女形体和相貌地熟稔于心,胸有成竹。
对美女的形体和相貌的刻画,字字恰到好处,没有多余。
每个小句都表现了美女一方面的特征,整体来看,就完美展现了美女的形体和相貌特质。
浓笔描绘尘世女子的服饰之关,滥筋于汉代且兴盛于汉诗,后世诗歌中极少此等大笔涂抹。
以上描绘女子形貌的几个片段同样勾勒了女子的头饰、耳饰、衣饰,以饰物的华关名贵暗示女子的丰姿关貌,而对于女性自然身体诸如肌肤、眉、眼等则避而不写。
这样的手法,直接展示了女性的外在美。
从服饰到相貌,都刻画地惟妙惟肖。
2.内在美
曹植诗歌中的女性,不但有着让人惊讶的外在美。
她们的内在美,也是不能忽视的。
对于女性内在美的刻画,曹植主要侧重于到女性内在的气质等做细节刻画。
《美女篇》里正值韶华当年的女子,却独处闺中。
人们不仅要问:
如此高贵美丽的女子却嫁不出去,冷寂独居的原因是什么?
作者告诉我们,是“佳人慕高义,求贤良独难。
”美人崇尚高贵的品质,要求得到贤能的配偶自然很难了,普通人徒然七嘴八舌的互相议论,但哪里知道美人心中的识见?
这几句话简练地概括了美人的内心之美,写她品格的高洁。
美人未嫁,是“慕高义”而未得,宁可独居闺中也不委身于世俗。
这种高贵坚贞的品质又在美女因容颜而动人的光彩上凭添一笔,使得美女超凡拔俗,这样,美女的形象也更为充实,更为丰满了。
洛神赋中有:
嗟佳人之信修,羌习礼而明诗。
抗琼王弟以和予兮,指潜渊而为期。
执眷眷之款实兮,惧斯灵之我欺。
感交甫之弃言兮,怅犹豫而狐疑。
收和颜而静志兮,申礼防以自持。
《洛神赋》中的女子,也是一个从外表到内心无处不美的佳人。
她不仅容华耀日,更可喜的是洛水女神“习礼而明诗”,多才多情。
“习礼”说明女神有文化修养,“明诗”说明女神与作者志同道合,有共同语言,在感情上产生共鸣。
如此表里信修的女子,实在值得作者的仰慕与追求。
作者又写出女神“含辞未吐,气若幽兰”,指洛神的内在性格和兰蕙般高洁的气质,这是借鉴屈原《离骚》中乡草美人的比兴手法:
“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九亩”。
《洛神赋》着重表现了美女的内在气质美,作者最后说要用男女之礼来严防自己,可以这样的美女对他是多有吸引力。
再如《弃妇篇》:
石榴花一般光华灿烂,美丽无比的的女子,因无子而被弃。
曹植用细致入微的笔触写出了女人被弃后微妙的内心活动。
她带泪倾诉自己的不幸,却没有怨天尤人,虽遭丈夫遗弃,仍恳切规劝,执着地希望丈夫回心转意。
在这首诗里,作者没有去直接描写弃妇的内质美,但却通过一连串的心理描写,在字里行间显示出被弃女子的坚贞、淳朴、善良的美德。
这个主要是表现美女的内在性格美。
身为弃妇,有着如此坚强的性格和思想,不怨天尤人。
这些都是曹植通过这篇《弃妇篇》想说明的。
3.命运
曹植笔下的美女大多都有着一个悲剧的命运。
要不被丈夫遗弃,要不相思恋人,要不难嫁。
有人说,曹植笔下的美女就是他自己。
那么,他笔下的美女的悲剧命运,说的也就是他自己坎坷的人生。
曹植的笔下常常出现愁苦哀怨的女性形象。
这些愁苦哀怨的女性形象是诗人内心苦闷心情的代言人。
《七哀诗》就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上有愁思妇,悲叹有徐哀。
借问叹者谁?
言是荡子妻。
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
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
浮沈各异势,会合何时谐?
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
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
”。
这首诗的题目就流露出诗人悲情。
诗篇以景色写起,由景生情。
忧愁的思妇怀有不尽的哀伤。
丈夫远游久别,一去就是十年。
“常”更加表现了思妇的思念之苦,.也写出了思妇的无可奈何之状。
离别的时间己经很长了,但是将来的会面的时间又是遥遥无期,就像清路上随风漂游的灰尘和永沉泥土的污泥。
思妇对丈夫的思念之苦,对丈夫忠贞不渝的情感与丈夫会面的焦急心情倾斜无遗。
通过对思妇的愁苦哀怨之情的描写,诗人是为了表达自己在仕途上的相思之苦。
“此其望文帝悔悟乎?
结尤凄惋。
”诗人把思妇对丈夫的哀怨之情及自己在政治上的不幸遭遇和苦闷不着痕迹的结合在一起,通过朴实、委婉、含蓄的语言表达了出来。
因此,沈德潜称赞说:
“此种大抵思君之辞,绝无华饰,性情结撰,其品最工”
《杂诗·西北有织妇》中也描写愁苦哀怨的女性形象。
“西北有织妇,绮编何滨纷。
明晨秉机抒,日员不成文。
太息终长夜,悲啸入青云。
妾身守空闺,良人行从军。
自期三年归,今己历九春。
飞鸟绕树翔,缴檄鸣索群。
愿为南流景,驰光见我君。
”“明晨”说的是织妇终日勤劳;‘旧员”说的是织妇内心的忧思对方看不见,而时光易逝。
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织妇终日饱尝着相思之苦。
这种悲情可以直冲云霄。
悲情之重以此可见。
说好三年归来,织妇却等了九年,也不见丈夫回来。
“此作以织妇自比。
”我们可以通过对织妇悲情的理解,来了解诗人内心的悲情。
这类的作品还有《浮萍篇》、《种葛篇》、《弃妇篇》等等。
通过曹植的这些弃妇诗篇的阅读,我们会发现,这些弃妇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在爱情上精诚专一,却终遭离弃;在人格上超尘绝俗,孤芳自赏。
结合曹植个人的生活经历。
我们就会发现,这些妇女形象正是曹植自我悲情的代言人。
曹植经历了由王侯公子到阶下囚式的大起大落。
那种己婚妇女终被遗弃,未婚女子苦于知音难寻,都是曹植平生报国之志无处施展的形象展示。
这些妇女越是抒发自己的郁闷、痛苦、寂寞、越是让我们感到,在她们背后隐藏着一个孤苦幽独、悲情浓郁的灵魂—曹植。
三、对后世女性题材诗歌的影响
1.写作手法上
曹植是一个骨气奇高的诗人,他所咏的美人,比兴寄托成分较浓。
与温庭筠的《菩萨蛮》: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相比,有着极深刻的内涵。
温庭筠写美人,只是单纯的精美,而无情感寄托而言;而曹植笔下的美女不仅精美,还有着内在高雅的气质,寄托着作者浓烈的思想感情。
历史翻到了建安时代。
血雨腥风的社会动荡之中,俊才云蒸的彬彬盛况之下,卓然标峙着一位“建安之杰”---曹植,他以他卓越的才华,为后人留下了不朽的名作。
曹植禀赋奇高,理想远大。
但特殊的遭遇、囚徒般的生活、寄人篱下的处境,使他不能直抒胸臆,因而他的诗多采用比兴手法,隐讳、曲折、委婉的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也由于这个原因,他的作品中美女形象较多,他笔下的美女无疑就是他自己的化身。
后代很多女性题材的诗歌,在表现手法上,也都采用比喻这样的手法。
例如南朝时期的《咏怀诗八十二首》之“二妃游江滨”与“西方有佳人”两首诗:
二妃游江滨,逍遥顺风翔。
交甫怀环佩,婉娈有芬芳。
猗靡情欢爱,千载不相忘。
倾城迷下蔡,容好结中肠。
感激生忧思,萱草树兰房。
膏沐为谁施,其雨怨朝阳。
如何金石交,一旦更离伤!
西方有佳人:
西方有佳人,皎若白日光。
被服纤罗衣,左右佩双璜。
修容耀姿美,顺风振微芳。
登高眺所思,举袂当朝阳。
寄颜云霄间,挥袖凌虚翔。
飘飖恍惚中,流盼顾我傍。
悦怿未交接,晤言用感伤。
前一首从总体上表达了一种感伤别离、无由交接的哀伤。
这种籍“神人之恋”所表达的哀伤自然不是单纯地指向男女情爱,而是象征意义上的,实是对人生的某种网失的哀挽"后一首自我投射色彩更明显"这首诗的意旨对曹植同类诗作的继承和发展也是显而易见的。
2.写作题材上
纵观曹植诗歌,发现曹植诗歌的写作题材众多,然后曹植关于女性的诗歌,题材基本聚焦在闺中美女,叹青春的易逝;美人迟暮;妇人思夫等。
中国古代,妇女地位低下,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在《诗经》时代便已形成,妇女因没有独立的经济地位,婚后成为男子的附属品己是社会的普遍现象。
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自身统治,制定了诸如三从四德等一系列束缚女性言行的标准和准则,使得古代许多女性都丧失了行动和言语自由,受教育的权利也被剥夺了。
在这种情况下,作为男权社会中男性的附属品的中国古代的女性,大多没有独立的思想意识,无法轻易染指文学,故而鲜有女性作家的作品流传下来。
但是中国古代文学中却一直存在着女性题材的作品,尤其是后来“男子作闺音”的女性视角作品的出现,使得古代文学长廊呈现出缤纷的色彩。
也为后世很多诗人创作提供了参考,在曹植之后,有很多人以女性题材作诗,大大丰富了我国古代的诗歌内容。
3.思想内容上
曹植在我国中古建安时代是具有卓越成就的文学家.他继承先秦《诗》《骚》的优秀传统,又从两汉辞赋民歌中吸取营养,兼收并蓄着,从而丰富了诗赋的内容与形式,这就为六朝隋唐文学开辟了前进的道路,影响所急,无疑是较为深远的。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顾盼遗光彩,长啸气若兰,容华耀朝日,谁不希令颜。
佳人慕高义,求贤良独难。
盛夜处房室,中夜起长叹。
”美丽的女子,性格娴静,她的一顾一盼都给人留下迷人的光彩,气息芬芳如幽兰,谁不爱慕她的美貌呢,诗意再一转,美女爱慕的是品德高尚之人,要想寻求一个贤德国的丈夫实很困难,而美女此时正当盛年,而独居闺中,忧愁怨恨,夜深不眠。
因此发出长长的叹息。
这是曹植的名篇美女篇。
嫁与曹丕为妻的甄氏却很快色衰爱驰,遭受曹丕的抛弃,独守空闺,此情此境,曹植又如何不想起他自身呢,他这一生似乎都是怀才不遇并为他的哥哥曹丕所忌,抑郁不得志,两人相同的境遇是以拉近了两颗苦闷而寂寞的心。
她们彼此神交,彼此怜惜,由此而产生的爱情超出了世俗的流声。
“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曹植的心声,何尝不是同情甄后与自己的遭遇相同所发呢。
甄后的寂寞,曹丕对曹植的无情与打压。
纵观曹植的关于女性的诗歌,我们都可以看到诗歌中的美人,最终都有一个不好的结局。
其实,我们可以设想,曹植对没人悲剧的刻画,其实说的就是自己。
回顾自己坎坷的一生,自己的郁郁不得志,自己的被兄长打压,等等。
我们都有充分的理由相信,曹植笔下的“美人”,就是现实中的曹植本人。
曹植通过这样的比喻,来表现自己的落寞不得志。
这样的思想内容对后世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三国后期的“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在诗歌创作上就受到了曹植的很大的影响。
他的《节妇吟》一篇,表现的思想内容就和曹植的美人诗歌无异。
阮籍的《节妇吟》如下: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
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诗中所说“双明珠”是李师道用来拉拢、引诱作者为其助势的代价,也就是常人求之不得的声名地位、富贵荣华一类的东西。
作者慎重考虑后委婉的拒绝了对方的要求,做到了“富贵不能淫”,像一个节妇守住了贞操一样的守住了自己的严正立场。
但当时李师道是个炙手可热的藩镇高官,作者并不想得罪他、让他难堪,因此写了这首非常巧妙的双层面的诗去回拒他。
这样的手法和思想内容在曹植的很多女性诗歌中都可以看出,用美人比喻自己,用美人的节操来比喻自己高尚的情操。
最终美人的节操得意保全,也是说明了自己的高尚情操没有受到玷污,表现了一种出淤泥而不染的情怀。
四、结论
在中国文学史上,女性始终是文学创作中绕不开的话题,作为中国文学两大源头的《诗经》与《楚辞》,或者以女性的口吻来叙事、言情,或借女性来比兴,进而表现自己高洁的人格,为此后的女性题材的写作奠定了文学与文化的基础。
曹氏父子在男女关系方面更有特别的道德观念和生活表现。
曹操作为宦官养子的后代,受到传统礼法观念的约束本来就相对较少,再加以他本人的性格豁达通悦,任侠放纵,后来又逐渐掌握大权,成为北方实际的最高统治者,故而他对世俗享乐的追求更表现得无所顾忌,美食、音乐、女色,都是他所热衷的。
曹植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长大,又受到家族文化传统和生活习惯的浸润,他自己又“性简易”,“任性而行,不自周励”,所以他的女性观既有时代的特点,又有他独有的特色。
或许由于他年轻时生活在父母、兄长的笼罩、疼爱之下,生命的后期又备受兄、侄的猜忌和迫害,加以他性情淳真仁厚,他对女性现实处境和情感心理有全面真切的了解,对女性的艰难处境和不幸遭遇抱有发自内心的真诚的悲悯和同情。
他笔下的美女,都是集艳丽、娴雅和幽怨为一身的形象,而这三个特点恰恰是曹植才高、志大却不被重用的形象的真实写照。
借美人以喻自身是曹植写美人的主要目的。
后来杜甫的《佳人》,孟郊的《烈女操》,张籍的《节妇吟》,陈师道的《妾薄命》,以及一切寄托于美女以抒写作者情意的诗篇,都是这种思想的继承。
所以说,曹植在这里前承屈原,后开诸家,作了重要的贡献,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珍贵的一笔。
[参考文献]
1、著作类
[1]赵幼文.《曹植集校注》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2]黄节.《曹子建诗注》,北京:
中华书局,2008年版.
[3]钟优民.《曹植新探》,太原:
山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4]李宝钧.《曹氏父子与建安文学》,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5]陈柞明.《采寂堂古诗选》,《续修四库全书》本,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5]张可礼.《三曹年谱》,济南:
齐鲁书社,1983年版.
[6]王巍.《三曹评传》,辽阳:
辽宁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7]河北师范学院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组.《三曹资料汇编》,北京:
中华书局,1980年版.
[8]余冠英.《三曹诗选》,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9]孙明君.《三曹与中国诗歌史》,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0]陈延杰.《诗品注》,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11]陈寿.《三国志》,北京:
中华书局,1959年版.
[12]沈约.《宋书》,北京:
中华书局,1974年版.
[13]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北京:
中华书局,1991年版.
[14]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2、文献类
[1]陈飞之.《应该正确评价曹植的游仙诗》,《文学评论》,1983年1月.
[2]张士骆.《关于游仙诗的渊源及其他》,《文学评论》,1987年6月.
[3]周建忠.《曹植对屈赋的继承与创新的动态过程》,《江西社会科学》,1989年第4期.
[4]徐公持.《关于曹植的评价问题》,《文学遗产》,1983年第1期.
[5]虞德.《曹植诗歌艺术影响撅论》,《扬州师院学报》,1989年第5期.
[6]陈飞之.《论曹植的诗学思想》,《文学评论》,1988年第3期.
[7]张亚新.《曹植文学思想概说》,《安徽师范大学学报》,1985年第4期.
[8]王昌酞.《论三曹诗主“气”及其风格差异》,《安徽师范大学学报》,1984
年第2期.
[9]裴登峰,张音.《曹植作品中女性美的象征意义》,《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94年第4期.
[10]封如楼.《曹植妇女题材诗歌评析》,《苏州大学学报》,19%年第4期.
[11]黄季耕.《曹植赋略论》,《安徽教育学院学报》,1994年,第3期.
[12]裴登峰,张廷银.((略说曹植的文艺观》,《青海师大学报)),1994年,第1期.
OnCaoPoetryfemaleconsciousness
xx
(Grade2012,Class1,MajorChinese,SchoolofLiberalArts,ShaanxiUniversityofTechnology,
Hanzhong723001,Shaanxi,China)
Tutor:
xx
Abstract:
OftheEasternHanDynastyCaoisaveryfamouswriterintheliteraryachievementisfarmorethanrepeatitselfandcalled"Three,"thefather(CaoCao)andbrother(Pi).Inhiscreativeworks,aconsiderablepartofthepoemaboutwomen.Thisonehasaflourishingaloneboudoirbeauty,youthsighperishable;toleranceifthepeachesandplumssouthernbeauty,asenseoftwilightyears;shallalsomeetsimilarLogoddess,saidspecialsorrowofthepeopleofGod;morenaturalResentmentshouldnotpatronizewomenbeingabandoned,hopehusbandoftheReview.Caouseoftheuniquewritingstyleoflifetowritealivelybeautyofthesewomendemonstrateatthetimeoffemaleconsciousness.WereadpoetryCaowilleventuallyfindthatCaowrotefrustratedbeauty,isinfactwrittenbysocialunrest,frustratedthemselves.BasedonthepoetryofCaoZhivariousfeministconsciousnesstodoresearch,tounderstandwomenatthatera,butalsohelpusunderstandCaoandhiswork.
Keywords:
CaoZhi,female,consciousness,poetry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zhang0308D论文曹植 zhang0308D 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