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教案.docx
- 文档编号:24028682
- 上传时间:2023-05-23
- 格式:DOCX
- 页数:39
- 大小:42.09KB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教案.docx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教案.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教案
教学设计
教学再设计与调整
回顾 拓展七
教材简析
本次回顾与拓展包括三个板块,即交流平台、日积月累和成语故事。
“交流平台”安排了两方面的任务:
一方面是交流本组课文中印象最深的人物形象;另一个方面是关于学习和运用描写人物方法的心得体会。
“日积月累”安排了十六个描写人物的词语,分四类排列:
有形容人物外貌的;有形容人物的神态表情的;有描写人物行动的;有描写人物说话时的情态的。
目的是让学生积累描写人物的各类词语。
“入木三分”这个成语典故讲的是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刻字的人发现墨汁透入木板有三分深。
原是形容书法笔力强劲的,后来也比喻见解、议论十分深刻。
学习目标
1.回顾从本组课文中学到的描写人物的方法。
2.积累一批描写人物肖像、语言、动作的成语。
3.了解成语“入木三分”的来源和含义。
设计理念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交流平台”教学时,首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意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
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教师要进行必要的梳理和归纳,特别是对学生可能产生的偏颇认识要积极引导,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认识。
无论是学生发表意见,还是教师梳理、归纳,都要特别注意紧密联系课文实际,要以课文对人物的具体描写为依据,谈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日积月累”教学时,可先读一读,把字音读准,把词语读熟;再说说每个词语的大致意思,分别是描写人物的哪个方面的。
也可以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分类说说自己积累的其他描写人物的词语,借此机会,帮助学生对积累的词语进行整理。
“入木三分”教学时,应以学生独立阅读为主,由学生自己查阅工具书读懂成语故事。
再组织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交流读后的体会和受到的启发,并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教师可引导学生把阅读成语故事的热情延伸到课外,鼓励学生多读书,勤积累。
教学重点:
交流本组课文中印象最深的人物形象;学习和运用描写人物方法的心得体会。
教学难点:
体会成语故事并学会运用。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准备成语词典;搜集描写人物的词语。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交流平台)
一、交流话题1
1.本组课文刻画了一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这些人物形象,有古代的,有现代的;有中国的,有外国的;有正面的,有反面的。
大家一起来把这些人物的名字回忆一下。
2.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3.这么多的人物哪一个给你的印象最深?
4.学生自由说。
5.这个人为什么会给你留下这么深的印象?
6.学生自由回答,教师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从人物的性格、外貌等多角度说。
7.教师小结:
刚才同学们畅所欲言,从人物的性格、外貌、品质等多角度说出了他们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原因。
下面我们把对某个人印象深刻的同学集中在一组,让你们对这个人进行深入的讨论。
8.组成小组。
9.明确小组讨论的要求:
(1)各小组推荐一名小组长,组织讨论,汇总大家的意见,最后参与班级交流。
(2)小组成员要紧扣一个人,交流各自印象深刻的原因。
(3)小组成员的回答要争取能让自己印象深刻的某个人给其他组成员也留下深刻印象。
10.小组讨论
11.全班交流。
12.话题小结。
二、交流话题2
1.本组课文运用了多种方法刻画人物。
如,“‘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作者通过对王熙凤语言、外貌、动作的描写,把王熙凤的性格特点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2.你在描写人物的方法上有什么心得?
请结合具体的课文实例说一说。
3.按人物的语言、外貌、神态、动作描写进行分类交流。
4.这次习作你是怎样学习课文中写人的方法,表现人物特点的?
5.小组交流,要求组员结合自己的作文实例说一说。
小组推荐最佳组员参与班级交流。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给每个学生表达的机会,以提高语文的基本素养]
6.全班交流,要求全班同学说说他们作文中方法运用的成功之处。
7.请同学们将自己运用写人方法写得最成功的一段话并附上自己的体会,交至语文课代表,语文课代表将这些语段分类,编成小报,在全班进行传阅交流。
第二课时(日积月累和成语故事)
一、导入新课
本单元课文运用了很多的方法刻画人物,如语言、外貌、动作、神态的描写,通过这些描写使人物形象更鲜明,更生动。
这一课我们将积累一些关于这方面的成语。
二、情境积累
1.出示成语,正确朗读
2.积累第一组成语
(1)大家知道这一组成语是描写人物什么的?
(外貌)
(2)教师给大家几个人名,试着用线与这些成语连连看。
黑旋风李逵文质彬彬
拳王泰森仪表堂堂
班级自选人名虎背熊腰
班级自选人名身强力壮
(3)预计中的课堂生成:
学生可能对于“文质彬彬”与“仪表堂堂”这两个成语所找的对象不同,我们引导学生体会“文质彬彬”主要是形象人文雅有礼貌,与外貌好不好看关系不大,而“仪表堂堂”则是形象人的外表好看。
(4)由这四个成语,你还想到了哪些人?
(5)你还知道哪些描写人物外貌的成语?
3.积累第二组成语
(1)大家知道这一组成语是描写人物什么的?
(神态)
(2)小组成员根据这四个成语表演。
(3)小组推荐最好的成员上台表演,让同学们根据他的表现说成语。
(4)你还知道哪些描写人物神态的成语?
4.积累第三组成语
(1) 请学生上台表演“点头哈腰”这个成语。
要求分别表演“健步如飞、活蹦乱跳、大摇大摆”。
[让学生在玩中理解,玩中感悟,较好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你还知道哪些描写人物动作的成语?
5.积累第四组成语
(1)大家知道这一组成语是描写人物什么的?
(语言)
(2)大家根据下面几段话的提示填上这两组成语,每个成语只允许用一次。
A.××(班级人名)在学校说话总是低声细语的。
B.王老师对我们真是和蔼可亲,当我们犯了错误时,她总是语重心长地给我们讲道理,他讲得娓娓动听,大家都听得心悦诚服。
C.这个罪犯真狡猾,面对警察的提问,他巧言如簧,总是东拉西扯,将一些题外话说得滔滔不绝,当警察将一些证据放在他的面前时,他开始变得支支吾吾,在警察的一再追问下,罪犯张口结舌,只得交待了作案的全过程。
(3)你还知道哪些描写人物语言的成语?
三、小结过渡www.jianzhangle.info
刚才我们积累了许多描写人物语言、外貌、动作、神态的成语,大家还说了不少,如果同学们能将这些成语在平时运用到作文或平时的交流中,那一定会锦上添花。
接下来,我们再来学习一人成语故事──入木三分。
四、学习成语故事
1.自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把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
2.交流不理解的内容。
对《书断》、张芝等书法知识要作必要的讲解。
3.课文第几段是讲“入木三分”这个故事的?
(第二段)
4.再读第二段,用自己的语言,通过对人物的神态、动作、外貌等刻画描写,将这个故事讲得更生动更具体。
5.学生小组形式练习。
6.推荐代表在全班讲故事。
7.王羲之写字为什么能入木三分?
(勤学苦练)
8.他是怎样勤学苦练的?
课文第几小节介绍?
(第一节)
9.读一读这一小节,你有什么体会?
10.齐读最后一小节,用“入木三分”说一句话。
11.课外拓展。
搜集成语故事,鼓励学生多读书,勤积累。
教学建议
可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人物描写一组》和《刷子李》《金钱的魔力》,并思考这几篇课文运用了哪些方法刻画人物,然后分小组交流,把这几篇课文中最能体现人物特点的地方找出来,推荐给大家,并说出理由。
在学习日积月累部分的时候,可让学生反复朗读16个词语,要求读准字音,把词语读熟,然后谈谈对词语的理解,再说说这些词语是分别描写人物的哪些方面的
还可以组织学生分类说说自己积累的其他的描写人物的词语。
在学习《入木三分》这个成语典故的时候,可先让学生自读,然后说说读懂了什么?
还有什么地方不懂?
然后组织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交流读后的体会和受到的启发,再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最后可以把自己知道的其他成语故事写下来,和同学进行交流。
补充资料:
王羲之:
晋王羲之,字逸少,旷子也。
七岁善书,十二见前代笔说,于其父枕中窃而读之。
父曰:
“尔何来窃吾所秘?
”羲之笑而不答。
母曰:
“尔看用笔法。
”父见其少,恐不能秘之。
语羲之曰:
“待尔成人吾授也。
”羲之拜请,今而用之,使待成人恐蔽儿之幼令也。
父喜,遂与之。
不盈期月,书便大进。
卫夫人见语太常王策曰“此儿必见用笔诀,近见其书,便有老成之智。
”流涕曰:
“此子必蔽吾名。
”晋帝时,祭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三十三书《兰亭序》,三十七书《黄庭经》,书讫,空中有语:
“卿书感我,而况人乎?
吾是天台丈人,自言真胜钟繇。
”羲之书多不一体。
(出羊欣《笔阵图》)
教学反思:
第八单元
一、教材简析
走向世界、开放的中国既大力弘扬丰厚博大的民族文化,也十分尊重世界多样文化,并注意从全人类优秀文化中吸取营养。
这种思想也反映在课程改革之中。
本组教材以“异国风情”为专题,目的就是为学生打开一扇异国文化的窗口,向学生展示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异国风情画卷。
本组教材安排了4篇课文以及“口语交际·习作”“交流平台”“日积月累”“趣味语文”等项教学内容。
有感受德国风光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有为我们展示威尼斯这座水上名城特有风光的《威尼斯的小艇》。
有让大家了解善解人意,勤劳能干之泰国大象的《与象共舞》;有带我们了解非洲独特的自然景观与风土人情的《彩色的非洲》。
选读课文《维也纳生活圆舞曲》也可结合本组教学适当安排。
关于本组教材的学习,课本中的导语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一是要抓住主要内容,了解不同地域的民族风情特点,增长见识;二是要揣摩作者是怎样写出景物、风情特点的,学习运用作者的写作方法;三是要注意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四是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各自条件,通过多种途径尽可能多地搜集资料,以丰富对异域风情的感受。
二、教学目标
1、认识31个生字,会写17个生字,正确书写“莞尔一笑、姹紫嫣红”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抓住主要内容,了解不同地域的民族风情特点,增长见识。
3、要揣摩作者是怎样写出景物、风情特点的,学习运用作者的写作方法;要注意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4、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各自条件,通过多种途径尽可能多地搜集资料,以丰富对异域风情的感受。
5、激发学生关注热点问题和身边的新闻,关注生活,关注社会,能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事情说清楚,并能发表自己的看法。
让学生自由运用自己喜欢的表达方法写自己喜欢的内容,学习修改作文。
三、教学重难点
1、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2、学习合并几层意思归纳段意。
认识小艇是威尼斯重要的交通工具,了解那里的风土人情,学习《威尼斯的小艇》第四自然段的写法,能围绕重点句写一段话。
3、比较各课写法上的异同,领悟课文的表达方法。
了解人与大象的亲密关系。
四、课时安排: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3
威尼斯的小艇3
与象共舞1
彩色的非洲1
口语交际习作八3
回顾拓展八2
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一、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2.感受异域风情,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3.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
理解“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的意思。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词语的意思,读懂课文,有感情朗读。
2.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三、课前准备
1.德国风光片。
2.“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画面。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习了一篇访谈录《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其中那棵大树还记得是谁吗?
对,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教育学家季羡林爷爷。
早在1935年,25岁的季羡林带着祖国的期望和自己的宏图大志远赴德国,在德国哥廷根大学留学十载,1945年才回归祖国。
1980年,三十五年后,当他再次踏上这第二故乡的土地时,感慨万千,于是就写下了这篇文章。
齐读课题——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
题目中有一对反义词,很有意思,注意读好,一齐再读课题。
今天我们就随季羡林爷爷,一起踏上这片美丽的土地,欣赏这里独特的异国风光。
1.播放录像:
德国风光片
2.谈谈观后感受。
二、再读课文,质疑批注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完成:
(1)质疑。
预习过程中你有什么地方不懂的?
(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对不理解的内容质疑。
)
(2)说说围绕着花,课文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爱花,养花——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赏花——自己又看别人的花,感叹)
师:
课文四个自然段的意思都有了,概括主要内容就方便了,现在老师教你一个办法,把重点段的意思连起来,二、三自然段是重点。
谁来把两个自然段的意思连起来说说本文的主要内容?
(德国人爱养花,他们养花是让别人看的,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
2、课文哪部分是写他们养花是让别人看的,哪部分是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的?
(出示)
三、汇报交流
交流批注阅读后的感想与收获。
(最让自己感动的地方)
1.词语质疑:
文中较难理解的词语有:
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耐人寻味、应接不暇。
2.学生可能会提出的主要问题:
(1)爱花的民族有很多,为什么德国在其中占重要地位?
(2)“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3)为什么说“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这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四、以学定教,品读课文
1.导语:
是呀!
爱花的民族很多,为什么德国在其中占重要的地位?
德国人种花有何独到之处?
请快速浏览全文,用“──”画出相关的答案。
2.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当学生从第二自然段找到答案时,教师可相机展示重点句:
“家家户户都在养花。
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
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1)请生个别读。
正音:
“脊梁”读作jǐliang;理解“脊梁”的意思。
(2)德国人种花有何特别之处?
(从“家家户户”一词可见德国人人爱花;而他们将花栽种在临街窗户外面,将最美的花给别人看,这种做法实在令人感到惊叹。
)
(3)理解“莞尔一笑”的意思。
(爱花如此真切的德国人却将最美的鲜花给别人欣赏,这在我们看来是多么不可思议,而在德国人看来是如此的平常。
你从文中哪个词看出来了?
──“莞尔一笑”(轻轻一笑)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交流,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景色的奇丽,民族的奇特?
”请你说,其他同学认真听,可以补充、可以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
二、以学定教,品读课文
1、学习第三自然段。
当学生从第三段中找到相关答案时,教师相机展示重点句: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1)自由朗读。
(2)谈谈读后的感受。
(花多,花美,爱花之真切。
)
(3)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课件展示一朵朵、一簇簇,许许多多鲜花竟相开放的画面,理解“花团锦簇”;课件展示五颜六色鲜花竟相开放的画面,理解“姹紫嫣红”。
)
(4)有感情朗读,并背诵。
(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当你来到德国,漫步在这花的海洋,你一定会惊奇地发现:
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走在街上的时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境界呀!
(6)小练笔,用自己的语言,也可以适当运用课文语言:
假如我们来到德国,看到______,心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理解“颇耐人寻味”。
人们走在这样的街道上,看到自己种的鲜花被别人欣赏,不由地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想法。
像这种引起人们思考、值得人们回味的情形,我们可以称它为“耐人寻味”。
2、学习第四自然段。
(1)德国人爱花,还有哪些地方与众不同?
完成小练笔,用自己的语言,也可以适当运用课文的语言:
四五十年后,我又到了德国,我发现很多东西变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当我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始终没有变。
(2)理解句子:
“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
四五十年后,作者漫步异乡,置身于花的海洋,他被这个民族的崇高境界深深感动了,此时,作者心中有一个美好的梦想,猜一猜,是什么?
(答案是多元的:
可以是,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优秀文化,各国人民可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可以是,希望祖国人民学习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
可以是,希望祖国人民也能像德国人民那样,“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三、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1、你有没有发现自己身边也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
举例谈谈。
(人永远不可能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总是与别人一起构成这样那样的关系。
一个人总是经常为别人做事,为他人服务,别人也在经常为这个人做事,为这个人服务。
在一个家庭里,爸爸工作挣钱,养活全家;妈妈为爸爸洗衣做饭;我们有时也为爸爸妈妈端茶捶背。
在社会上,无论从事什么行业,你总是在某一方面,为别人服务,而在许多方面,你都在接受别人为你服务。
学生轮流值日打扫教室卫生,每人带课外书到班上建立图书角等等,都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
2.这样奇特的民族,这样奇丽的景色,随着时间的流失,会改变吗?
不会。
“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理解“美丽”。
引导:
景美虽给人美的享受,心灵美更能打动人心,是永恒的。
3、回归课题,德国人是如何对待自己和别人的呢?
说话:
留给自己的是()。
留给别人的是()
4、小结:
德国之旅即将结束,但我想德国的美丽将一直定格在我们的心中。
板书设计
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多么奇丽的景色!
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多么奇特的民族!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第三课时
作业设计
一、看拼音写词语。
tiānxìnɡyǔzhòuzhēnqiē
()()()
jǐliɑnɡcāozònɡzìrúshǒumánɡjiǎoluàn
()()()
二、词语搭配。
()的海洋( )的东西( )的路
( )的景色( )的话( )的姿势
三、根据句子填上适当的词语。
1、出租或出借房屋的人(相对“房客”而言)。
( )
2、形容微笑的样子(多指女性)。
( )
3、形容五彩缤纷、十分华丽的景象。
( )
4、形容各种好看的花娇艳绚丽。
( )
四、读一读,填一填,并回答问题。
正是这样,也确实不错。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________________,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______________。
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________________;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人人为我,______________。
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1、“这一种境界”是指。
“颇”的意思是。
2、这种境界,在生活中你有没有感受过?
五、小练笔,用自己的语言,也可以适当运用课文语言:
(1)假如我们来到德国,看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心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四五十年后,我又到了德国,我发现很多东西变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当我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始终没有变。
教学反思:
26.威尼斯的小艇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4~6自然段。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威尼斯独特的地理风貌、小艇的特点及它同威尼斯水城的关系。
感受大自然的美,提高审美情趣。
3.领会抓住事物特点写的表达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1、学习合并几层意思归纳段意。
2、认识小艇是威尼斯重要的交通工具,了解那里的风土人情。
3、学习第四自然段的写法,能围绕重点句写一段话。
三、课前准备
1.收集有关威尼斯小艇的图片、资料。
2.课件。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引入,激发兴趣
1.出示课题:
威尼斯的小艇
2.请同学介绍一下自己课外搜集到的有关威尼斯的资料。
3.观看课前收集的图片录像
师小结:
威尼斯位于意大利东北部,是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
有401座姿态各异的桥梁横跨在117条水道上,连接着118个小岛,因此,又被称为“水城”“百岛城”和“桥城。
”威尼斯水道是城市的柏油路,市内没有汽车和自行车,也没有交通指挥灯,船是市内唯一的交通工具。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同学自读课文,结合课后生字表和字典扫清障碍,读通课文,并思考:
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威尼斯小艇的?
2.指名朗读全文,纠正读中出现的错误
3.说说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威尼斯小艇的?
同学间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知道课文从3方面介绍小艇的:
小艇的样子(2-3自然段)船夫的驾驶技术(4自然段)小艇的作用(5-6自然段)
自由交流感悟。
(河道纵横交叉,精巧灵活的小艇来回穿梭,形式不同的石桥,耸立于两岸的古建筑,夜色中的威尼斯。
)
三、深入课文,感受小艇“形之美”:
1.出示描写威尼斯小艇样子的句子。
2.自由读这一段话,威尼斯的小艇美在哪里?
3.交流指导:
“二三十英尺”大概有多少长?
为什么把小艇比作“新月”和“水蛇”?
4.威尼斯的小艇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引出课文第一自然段。
威尼斯是世界闻名的水上城市,河道纵横交叉,城市建筑都是依水而建,所以,威尼斯成了以船代车的城市,小艇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等于大街上的汽车。
要想在窄小的河道中自由穿梭,小艇只能是又窄又长。
5.读出小艇的美。
四、再读课文,体会小艇“坐之舒”:
1.小小的一轮“新月”引起了我们的无限遐想。
这弯“新月”飘进了清清了河里,也飘到了我们的身边,同学们想不想坐坐这种小艇呢?
引出第三自然段:
坐在小巧玲珑的威尼斯小艇里,舒服吗?
为什么?
2.学生自由交流感悟。
3.坐着舒适的小艇,穿梭于古老的水城威尼斯之中,你还会看到什么?
听到什么?
说些什么?
想些什么?
4.小结:
这真是“说不完的情趣”!
有感情地朗读。
第二课时
一、读写结合,复习引入
1.听写“小艇、操纵自如”等重点词语。
2.你喜欢威尼斯的小艇吗?
读读描写小艇外形之美和坐着舒适的句子。
二、读、说、想、演,感受船夫“驾驶技术之美”
1.读:
自由读一读,想一想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年级 语文 下册 第八 单元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