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卫生学院353《卫生综合》考试大纲编制讲解.docx
- 文档编号:24025477
- 上传时间:2023-05-23
- 格式:DOCX
- 页数:29
- 大小:40.19KB
公共卫生学院353《卫生综合》考试大纲编制讲解.docx
《公共卫生学院353《卫生综合》考试大纲编制讲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共卫生学院353《卫生综合》考试大纲编制讲解.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公共卫生学院353《卫生综合》考试大纲编制讲解
中南大学201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卫生综合》考试大纲
本考试大纲由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委员会于2012年7月7日通过。
I.考试性质
卫生综合考试是我校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招收硕士研究生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一门入学专业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学生掌握大学本科阶段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及卫生学(包括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环境卫生学和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内容)等3门课程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以及运用其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预防医学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保证被录取者具有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和卫生学的专业知识,有利于在专业上择优选拔。
II.考查目标
卫生综合考试涵盖高等学校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的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和卫生学等3门专业课程。
要求考生:
(1)准确地掌握该三门课程内容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
(2)熟悉职业环境、自然环境和食品中主要的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因素、对健康损害的特点及识别、评价、预防和控制这些危害的原则和方法。
(3)能灵活运用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环境卫生学和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基本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
(4)掌握各类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设计原理,实施及质量控制原则与资料分析方法,以解决疾病预防控制中的实际问题。
(5)掌握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及影响因素,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熟悉慢性病的“三级”预防的基本含义,疾病监测的定义和应用。
(6)掌握卫生统计工作的四个基本步骤、变量类型、统计学中常用的总体、样本、概率等基本概念。
(7)掌握不同类型资料的统计描述和统计推断方法,并能理解各统计参数的实际意义。
Ⅲ.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1、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卫生综合》代码353
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流行病学30%
卫生统计学30%
卫生学40%
Ⅳ.试卷题型结构
1)《卫生综合》代码353
名词解释70分(14小题,每小题5分)
单项选择题 50分(25小题,每小题2分)
简答题 120分(6小题,每小题20分)
分析计算题 60分(3小题,每小题20分)
Ⅴ.考查内容
一、卫生学
本部分大纲根据仲来福主编《卫生学》(第7版,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编写。
(一)绪论
1.卫生学的概念、研究对象、范围、任务。
2.健康的定义、内容、影响健康因素。
3.卫生工作战略目标与三级预防策略。
(二)人类与环境
1.人类的环境
环境的定义和构成;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食物链与生物放大作用;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2.环境污染及其对健康的影响
⑴环境污染、公害及其公害病的基本概念;我国的环境卫生问题。
⑵环境污染物的来源及其在环境中的迁移,进入人体的途径、吸收、分布、代谢、贮存和排泄。
环境污染物对健康的影响;影响环境污染物对健康损害程度的因素;环境污染引起的疾病。
衡量环境污染物的毒性参数和安全限值。
3.环境污染的防治
组织措施、规划措施和技术措施。
(三)生活环境和健康
1.空气
⑴空气的理化性状及其卫生学意义。
大气污染的来源及其对健康的影响。
大气常见的污染物,如SO2、氮氧化物、颗粒物、光化学烟雾、多环芳烃及其对健康的影响。
⑵室内空气污染的来源及其对健康的影响。
室内空气污染的卫生评价。
⑶空气污染的预防措施。
2.水
⑴水源的种类及其卫生学特征;生活饮用水水质的卫生要求和标准。
水污染的来源;水的生物和化学污染对健康的危害。
⑵水源选择及其卫生要求。
水的净化和消毒的原理、常用的净化剂和消毒剂;有效氯、余氯、加氯量的概念。
影响氯化消毒效果的因素。
其他消毒,如煮沸消毒、紫外线消毒、臭氧消毒和碘消毒。
3.地质环境和土壤
⑴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概念及其特点。
⑵地方性碘缺乏病、地方性氟中毒在我国的流行概况及其发病原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及防制措施。
地方性砷中毒、克山病的发病情况及主要临床表现。
⑶常见土壤污染的来源及其对健康的危害。
(四)食物与健康
1.营养素和能量
⑴营养素的生理需要量,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
食物蛋白质的营养学评价、参考摄入量和来源。
脂类的主要生理功能、参考摄入量和来源。
糖类的生理功能;膳食纤维的分类、来源及其生理作用;糖类的参考摄入量和来源。
人体对能量的需要、参考摄入量和来源。
⑵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概念;钙、铁的吸收与利用、缺乏与过量、来源和参考摄入量;碘、锌、铜、硒的生理功能、缺乏与过量、来源和参考摄入量。
⑶维生素(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K、B族维生素、维生素C)的生理功能,缺乏与过量的危害,参考摄入量及食物来源。
2.合理营养
⑴合理营养和食物营养价值的基本概念;粮谷类、豆类、蔬菜、水果类、蛋、肉、禽、鱼、奶类的营养价值。
⑵营养调查包括的内容;膳食调查的方法、结果评价。
⑶膳食结构的基本概念、分类,一般人群膳食指南。
3.特殊人群的营养
⑴孕期营养对妇女健康的影响;母体营养对胎儿与婴儿的影响;孕期的营养需要;乳母的营养需要。
⑵婴幼儿的营养需要;母乳喂养的优点,婴幼儿合理膳食原则。
⑶儿童的营养需要;青少年的营养需要;儿童青少年合理膳食原则。
⑷影响老年人营养状况的因素;老年人营养需要;老年人合理膳食原则。
4.营养与疾病
⑴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的发病原因、临床表现和预防。
⑵肥胖的发病原因,对儿童健康的危害及其防治。
糖尿病的饮食治疗原则。
痛风饮食的治疗原则。
⑶与心血管疾病有关的营养因素;膳食预防原则。
⑷肿瘤预防的膳食指导原则。
5.病人营养
⑴病人营养工作的内容。
⑵医院膳食的分类;基本膳食、试验膳食、治疗膳食的适用对象。
⑶肠内、外营养的基本概念、禁忌症和并发症。
6.食源性疾病与食物中毒
⑴食源性疾病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⑵食物中毒的定义、特征与分类;细菌性食物中毒发生的原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真菌及其毒素食物中毒的临床表现和预防措施。
河豚、麻痹性贝类中毒的临床表现和预防措施。
毒蕈中毒的临床表现和预防措施。
含氰苷类食物中毒、发芽马铃薯中毒、四季豆中毒的临床表现、预防措施。
砷化物中毒、亚硝酸盐食物中毒的临床表现和预防措施。
7.其他常见的食品卫生问题
⑴黄曲霉毒素的化学结构与特性、毒性和预防措施。
⑵N-亚硝基化合物的结构与特性、食物来源、毒性和预防措施。
⑶食品添加剂的定义、分类、使用原则和卫生问题。
防腐剂、抗氧化剂、护色剂、甜味剂、增味剂和着色剂的定义。
⑷转基因食品的定义、安全问题和安全评价。
(五)职业环境与健康
1.职业性有害因素与职业性损害
⑴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概念和分类。
⑵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致病条件;职业病和工作有关疾病的概念;职业病的特点、诊断原则和依据;职业病的预防和控制。
常见的几种职业禁忌症。
职业健康监护和健康教育。
2.生产性毒物与职业中毒
⑴铅的理化特性、接触机会、毒理作用机制;慢性铅中毒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解毒药物及其机理。
⑵汞的理化特性及其卫生学意义、常见接触机会和毒理;慢性中毒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解毒药物及其机理。
急性中毒的原因和临床表现。
⑶苯的理化特性及其卫生学意义;苯的接触机会和毒理;急、慢性苯中毒的临床表现特点、诊断和处理措施;急性中毒的原因和禁用的药物。
⑷苯的氨基和硝基化合物的理化特性、接触机会和进入途径;苯的氨基和硝基化合物的主要毒作用表现。
苯胺和三硝基甲苯的急、慢性中毒的毒作用机制、临床表现;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的特殊解毒方法及其机制。
⑸常见刺激性气体的种类;影响刺激性气体对健康损害程度和部位的因素;刺激性气体中毒(包括肺水肿)的机制、临床表现;急性中毒的急救措施。
⑹常见窒息性气体的种类;窒息性气体的概念、理化特性和接触机会。
一氧化碳、硫化氢和氰化氢的中毒机制及其临床表现;急性中毒的急救和治疗措施(包括特效解毒的方法和机制)。
⑺农药的概念、分类及管理;农药中毒的预防。
有机磷酸酯类农药、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和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的毒理,中毒的临床表现、诊断和处理原则。
⑻职业中毒的预防原则和具体措施。
3.生产性粉尘与职业性肺部疾患
⑴生产性粉尘与尘肺的概念。
生产性粉尘的来源及其分类,理化特性及其卫生学意义,对健康的影响。
我国尘肺的发病情况和防尘措施。
⑵矽尘的接触机会,矽肺的基本病理改变、X线表现、诊断和常见并发症。
煤工尘肺的概念、病理改变。
硅酸盐肺概念,石棉肺的病理改变及X线表现特点;石棉的致癌性。
⑶棉尘病和职业性变态反应性肺泡炎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
4.物理因素及其危害
⑴高温作业的概念、类型及接触机会;高温条件下人体的散热方式;高温作业对健康的影响;高温所致中暑的分类、发病机理、急救和治疗。
防暑降温措施。
⑵噪声有关的基本概念,噪声对听觉器官的影响:
听觉适应、听觉疲劳和噪声性耳聋。
噪声性耳聋的发病过程,早期听力损伤的特点及其可能机制。
影响噪声危害的因素;控制噪声危害的措施。
⑶振动有关的基本概念;手臂振动病及其临床表现、诊断和处理原则。
影响振动危害的因素。
控制振动危害的措施。
⑷射频辐射有关的基本概念,射频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射频辐射防护。
⑸电离辐射的概念、接触机会;电离辐射对机体的损伤及其机制。
放射病的临床分型和表现。
影响电离辐射危害的因素;电离辐射防护。
二、流行病学
本部分大纲根据李立明主编《流行病学》(第6版,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编写。
(一)绪论
1.流行病学的起源、形成、发展;我国流行病学的成就
2.流行病学的定义:
流行病学定义的演变 目前适合我国的流行病学的定义;现代流行病学定义的铨释 流行病学的三个层次;流行病学工作深度的三个范畴;流行病学研究的三种基本任务;流行病学学科中的三大要素
3.流行病学的原理和应用 基本原理;实际应用
4.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 流行病学分类:
观察性研究或非实验性研究,观察性研究的种类,研究的定义及特点,三类流行病学研究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实验性研究,实验性研究的种类及各自的特点;观察性研究与实验性研究的的区别;理论性研究,理论性研究的种类;
5.流行病学的特征 群体的特征;对比的特征;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学的特征;社会医学的特征;预防为主的特征;发展的特征
6.流行病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流行病学面临的挑战和展望
(二)疾病的分布
1.疾病频率的测量指标
⑴率和比:
率;比;比例;率、比和比例的正确使用
⑵发病指标:
发病率;罹患率;患病率;感染率;续发率的定义及适用范围
⑶死亡指标:
死亡率;病死率;生存率;累积死亡率的定义及适用范围
⑷残疾失能指标:
病残率;潜在减寿年数;伤残调整寿命年的定义及适用范围
2.疾病流行的强度 描述疾病流行强度的术语散发;流行;爆发的定义
3.疾病分布的形式
⑴人群分布特征 年龄;性别;职业;种族;宗教;婚姻与家庭;流动人口;
⑵时间分布特征 短期波动;季节性;周期性;长期趋势
⑶地区分布特征 疾病在不同国家及一个国家内各地区的分布;城乡分布;地区聚集性;地方性疾病
⑷人群、时间、地区分布的综合描述 移民流行病学
(二)描述性研究
1.现况研究概念;现况研究的目的;现况研究的特点与种类
2.研究的设计与实施
⑴现况研究实施的步骤
⑵确定研究的对象
⑶样本含量和抽样方法
⑷确定收集资料的方法 调查表编制;调查变量的规定;调查员
⑸况研究中常见的偏倚与质量控制 现况研究中常见的几种偏倚 选择偏倚;信息偏倚;防止产生偏倚的措施
⑹现况研究的资料分析
⑺现况研究的优缺点
3.生态学研究
⑴生态学研究的概念
⑵生态学研究的目的
⑶生态学研究的方法 生态学比较研究;生态趋势研究的定义及研究目的;资料分析方法
⑷生态学研究的优点和局限性 生态学谬误
(三)队列研究
1.概述
⑴队列与队列研究的定义 暴露;固定队列;动态人群
⑵队列研究的基本原理;研究目的
⑶队列研究的类型 前瞻性队列研究;历史性队列研究;双向性队列研究定义及适用条件
2.队列研究的实例
3.队列研究的设计与实施
⑴确定研究因素
⑵确定研究结局 结局的定义及判定标准
⑶确定研究现场与研究人群
1)暴露人群的选择:
职业人群;特殊暴露人群;一般人群;有组织的人群团体;
2)对照人群的选择:
内对照;外对照;总人口对照;多重对照;
3)暴露及对照人群的选择原则
⑷确定队列大小 影响队列大小四个参数:
一般人群发病率、暴露人群发病率、显著性水平、把握度;样本计算公式;确定队列大小需考虑的问题:
抽样方法、暴露与非暴露组的比例、失访率
⑸资料收集与随访 随访对象;随访方法;随访内容;观察终点和终止时间的确定
4.队列研究的资料整理与分析
⑴基本整理表
⑵人时的计算 暴露人年的计算、动态人群的人年计算;寿命表发计算
⑶率的计算与显著性检验 累计发病率;发病密度;标化率、标化死亡比
⑷效应的估计 相对危险度(RR);RR的95%可信限;率差(RD、特异危险度、超额危险度);归因危险度百分比(AR%、病因分值);人群归因危险度(PAR)与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PARP、PAR%);剂量反应关系
5.队列研究的偏倚及其控制
⑴常见偏倚的种类 选择偏倚;失访偏倚;信息偏倚;混杂偏倚
⑵常见偏倚的预防 选择、失访、信息、混杂偏倚的控制方法
6.队列研究的优缺点
(四)病例对照研究
1.病例对照研究的基本原理
2.病例对照研究的类型
⑴病例与对照不匹配
⑵病例与对照匹配 频数匹配;个体匹配;匹配过头的概念
⑶病例对照研究的衍生类型 巢式病例对照研究;病例-队列研究;病例交叉研究;单纯病倒研究;病例-时间-对照设计
3.实例
4.病例对照研究的实施
⑴一般步骤
⑵病例对照研究的实施 提出假设;明确研究目的;选择适宜的对照形式;病例与对照的来源的选择;样本量的估计;获取研究因素的信息;资料的收
5.病例对照研究的数据资料整理与分析
⑴资料整理
⑵数据的分析描述性统计;统计性推断:
不匹配不分层资料分析;不匹配分层资料分析;分级暴露资料分析;匹配资料的分析。
指标:
比数比OR;相对危险度RR;归因分值
⑶病例对照研究的功效
6.病例对照研究中的偏倚及其控制
⑴选择偏倚 入院率偏倚;现患病例-新发病例偏倚;检出症候偏倚;时间效应偏倚的定义及控制措施
⑵信息偏倚回忆偏倚;调查偏倚定义及控制措施
⑶混杂偏倚
7.实施病例对照研究应注意的问题
8.病例对照研究与队列研究优点与局限性的比较
(六)实验流行病学研究
1.概述
⑴发展简史;定义;实验研究与观察研究的区别
⑵研究的基本原则:
对照的原则;随机的原则;盲法的原则
⑶实验流行病学研究的分类型 临床试验;现场试验;社区试验;类实验(半实验)
2.研究设计与实施
⑴明确研究目的
⑵研究对象的选择 选择的主要原则:
对干预措施有效的人群:
预期发病率较高的人群;干预对其无害的人群;能将实验坚持到底的人群;依从性好的人群
⑶确定实验现场
⑷样本大小的确定 影响样本大小的主要因素(干预前后结局事件的发生率;第I型错误出现的概率;第II型错误出现的概率;单/双侧检验;研究对象分组数量);样本大小的计算(非连续性变量样本大小;连续性样本大小)
⑸随机化分组简单随机分组;分层随机分组;整群随机分组
⑹设立对照影响因素;设立对照的方法(标准疗法对照;安慰剂对照;自身对照;交叉对照)
⑺盲法的应用单盲;双盲;三盲
2.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⑴排除;退出的定义、原因(不合格、不依从、失访的定义及处理)
⑵实验效果的主要评价指标 治疗效果的主要指标(有效率、治愈率;N年生存率);评价预防措施效果的主要指标(保护率、效果指数)
3.临床随机对照试验
定义;原理;基本特征;设计基本原则;用途;应注意的问题
4.现场试验和社区试验
定义;原理;研究设计方法,分组方法、样本计算、干预。
5.实验流行病学研究与队列研究优缺点的比较
(七)筛检
1.概述
⑴筛检的定义;筛检试验的定义;筛检的分类(整群筛检和选择性;单项筛检和多项筛检);筛检的目的
⑵诊断试验的定义;筛检实验和诊断实验的区别
⑶筛检实施原则
⑷筛检的伦理学问题
2.筛检试验的评价
⑴筛检试验的评价方法 确定“金指标”;选择受试对象;估算样本量;整理评价结果
⑵筛检试验的评价指标
1)真实性定义;指标:
灵敏度与假阴性率;特异度与假阳性率;约登指数;似然比;一致率
2)可靠性定义;影响因素
3)预测值定义;指标:
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
⑶筛检试验阳性结果截断值的确定 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
3.筛检效果评价
⑴收益的定义;影响因素
⑵生物学效果评价:
病死率,死存率,死亡率
⑶卫生经济学效果评价:
成本效果分析;成本效益分析;成本效用分析
4.筛检中的偏倚 领先时间偏倚;病程长短偏倚
(八)偏倚及其控制
1.研究结果的变异性 变异的概念;种类(生物学变异和测量变异、随机变异和系统变异;个体水平的变异性、群体水平的变异性);各种变异的概念及其产生原因
2.研究的真实性 真实性和可靠性的概念;偏倚的概念;内部真实性和外部真实性的概念
3.研究的偏倚
⑴选择偏倚 定义;描述性研究和分析性研究中选择偏倚出现的原因
⑵信息偏倚 定义;描述性研究和分析性研究中信息偏倚出现的原因
⑶混杂偏倚 定义;判定原则;因果关系分析中的混杂偏倚(继发关联;真接因果关联的歪曲)
(九) 病因与因果推断
1.流行病学的病因概念
⑴病因的定义
⑵病因模型 生态学模型;疾病因素模型;病因网络模型
2.因果推断的逻辑方法 假设演绎法、Mill准则及应用;因果性实验中的对照法则,包括设立对照的必要性及如何保证对照的有效性
3.统计关联到因果关联 统计关联;因果关联
4.因果关联的推断标准
关联的时间顺序;关联的强度;剂量-反应关系;暴露与疾病的分布一致性;关联的可重复性;终止效应;关联的“特异性”
(十)疾病预防策略与措施
1.疾病预防的策略与措施
⑴制定预防策略的必要性和依据 策略制定的三个步骤;制定策略的必要性;制定策略和措施的依据(形势分析,应对分析,循证保健)
⑵我国卫生工作方针;农村卫生工作指导思想
⑶在宏观水平制定预防控制的策略
2.我国公共卫生领域面临的形势 人类健康面临多方面的威胁;加入WTO对公共卫生领域的挑战;把伤害纳入疾病控制刻不容缓;食品安全不容忽视;生物恐怖及突发事件的应对;新世纪青春期卫生面临的挑战;老龄化;艾滋病与结核病
3.全球卫生策略和初级卫生保健
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含义;初级卫生保健的概念及内容
4.疾病的三级预防 定义及实施;双向策略定义;健康促进与保护内容
5.疾病监测
⑴疾病监测的定义及基本特征;疾病监测的种类
⑵疾病监测的几个概念 被动监测和主动监测;常规报告与哨点监测;监测病例与实际病例;直接指标与间接指标;静态人群与动态人群
⑶疾病监测的内容和方法 收集资料;整理和分析资料;信息交流及反馈
⑷疾病监测系统介绍;现代信息技术在流行病学监测中的应用
⑸行为监测和第二代监测的定义及使用范围
(十一)传染病流行病学
1.简介传染病和传染流行病学的概念,传染病的流行趋势 全球和中国的传染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变迁。
2.传染病流行过程
⑴传染病的流行病学分类;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
传播方式和宿主;
⑵传染病发生与传播的基本条件:
病原体;宿主;传染过程及感染谱
⑶传染病的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条件 传染源定义及种类;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定义;影响人群易感性增高及降低的原因;疫源地的定义,形成条件和消灭条件
⑷影响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因素 自然因素;社会因素
3.传染病流行过程的相关概念
4.传染病的预防策略与措施
⑴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策略
⑵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传染病报告;针对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者、爆发和流行的措施
5.计划免疫及其评价
⑴预防接种;疫苗的要求;疫苗的种类;
⑵计划免疫方案 扩大免疫规划;中国的计划免疫程序
⑶计划免疫效果评价程序;免疫效果评价(人群抗体阳转率、抗体平均滴度、抗体持续时间;疫苗保护率、疫苗效果指标);免疫管理评价(建卡率、接种率、四苗覆盖率、冷链覆盖率、冷链设备完好率)
6.新发传染病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三、卫生统计学
本部分大纲根据方积乾主编《卫生统计学》(第6版,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编写。
(一)绪论
1.卫生统计学的定义和内容。
定义:
卫生统计学是研究居民健康状况以及卫生服务领域中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一门科学。
内容
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研究设计和统计分析和评价中的统计理论和方法;
健康统计;
卫生服务统计。
2.统计工作的步骤:
设计、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资料。
3.统计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变量及变量类型(数值变量、分类变量——无序分类、有序分类)、总体(有限总体、无限总体)与样本、概率。
4.学习卫生统计学应注意的问题。
(二)定量资料的统计描述
l.数值变量资料的频数表
频数表的概念及编制方法,频数分布的两个特征,频数分布的类型,频数表的用途。
2.集中趋势的描述
用于描述一组变量值的集中位置指标是平均数,它是集中位置的特征值,代表该组变量值的平均水平,常用的平均数有:
均数:
是算术均数的简称,总体和样本均数的表示符号、计算方法(直接法、加权法),均数的两个重要特征,均数的应用;
几何均数:
表示符号,计算方法(直接法,加权法),几何均数的应用;
中位数和百分位数:
意义、符号、计算方法(直接法、用频数表法),应用。
3.离散程度的描述
在数值变量资料的频数分布中,只有将集中趋势和离散趋势结合起来分析,才能比较全面地分析所研究的事物,说明离散程度常用的指标有:
极差:
符号,定义,优缺点;
四分位数间距:
符号,意义,优缺点;
方差:
意义,符号,计算公式,优缺点;
标准差:
意义,符号,计算方法,应用;
变异系数:
亦称离散系数,符号,计算方法,应用。
(三)正态分布
1.正态分布又称Gauss分布,其概念,分布图形,分布特征,标准正态变量u值。
2.正态曲线下面积的分布规律。
3.标准正态分布及标准正态分布表。
4.正态分布的应用。
(四)总体均数的估计和假设检验
1.均数的抽样误差与标准误。
均数抽样误差的概念,标准误的符号、计算公式及其意义。
2.t分布
t变量,t分布的基本概念,t分布的特征,与正态分布的区别与联系,界值
的意义,t界值表的用法。
3.总体均数的估计
总体参数估计的两种方法,总体参数区间估计的两种方法,总体均数区间估计各种方法的计算公式和原理,可信区间的涵义,可信区间的两个要素(区别与联系),可信区间与可信限和参考值范围的区别。
4.假设检验的一般步骤
假设检验的意义和一般步骤:
建立假设的依据,选定检验方法的根据,选定计算统计量公式的依据,确定概率P的意义。
5.t检验和u检验
t检验和u检验的应用条件
样本均数与总体均数比较t检验的目的、步骤和方法。
配对设计差值均数与总体均数0比较的t检验:
配对设计类型、假设检验目的、检验步骤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卫生综合 公共卫生 学院 353 卫生 综合 考试 大纲 编制 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