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一轮新课标通用训练检测考点24 森林和湿地的开发与保护.docx
- 文档编号:24024725
- 上传时间:2023-05-23
- 格式:DOCX
- 页数:19
- 大小:244.09KB
高考地理一轮新课标通用训练检测考点24 森林和湿地的开发与保护.docx
《高考地理一轮新课标通用训练检测考点24 森林和湿地的开发与保护.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一轮新课标通用训练检测考点24 森林和湿地的开发与保护.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地理一轮新课标通用训练检测考点24森林和湿地的开发与保护
2020高考地理一轮(新课标通用)训练检测:
考点24 森林和湿地的开发与保护
(共22题,每题2分,共44分)
[夯基础—确保大本营]
(2018·宁夏质检)2017年1~9月,我国共完成新造林7145万亩,占全年7000万亩计划的102.1%,与去年同期相比,完成率提高了4.9个百分点。
下表为不同营造方式成林年限表(单位:
年)。
据此完成1~2题。
1.[考向 森林的保护]对不同营造方式成林年限表述合理的是( )
①一般同一营造方式下降水量大的区域,成林年限较短
②成林年限长短与热量关系不大'③同一区域封山育林的营造方式成林年限较长'④同一营造方式灌木的成林年限比乔木短
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
答案 A
解析 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同一营造方式的成林年限与降水和热量有密切关系,即一般同一营造方式下,降水量大的区域成林年限较短,南方地区成林年限较北方地区短;同一区域封山育林的营造方式成林年限较长;同一营造方式灌木的成林年限比乔木短。
2.[考向 森林的保护]我国是世界上植树造林最多的国家,改变“植树不见树、造林难成林”现象的措施不可取的是( )
A.要认真养护林地并提高养护技术
B.建设“森林城市”,严禁大搞“大树进城”“一夜成林”
C.抓好良种苗木,因地制宜,宜草则草,宜林则林,坚持乔木优先
D.自然条件适宜的区域可以加大封山育林力度以恢复植被
答案 C
解析 植树之后应认真养护,提高成活率,促使其健康生长;移植大树进城,违背林木生长规律,造成原生地生态环境破坏;因地制宜造林,但不一定要以乔木优先,也可以种草或灌木;封山育林较人工种植单一树种的生态群落要优越,且成本更低。
(2018·江苏高考改编)“十二五”期间,江苏省累计造林31.5万公顷。
江苏省人工造林主要有以用材为主的杨树林,以防护和绿化功能为主的杂阔林,以果品生产为主的经济林。
下表为“十二五”期间江苏省造林类型结构表。
据此回答3~4题。
3.[考向 森林的开发和保护]“十二五”期间江苏省林业发展战略的核心目标是( )
①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②提高造林存活率 ③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④提高林地生产力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答案 C
解析 结合材料,“十二五”期间,江苏省大面积植树造林,其种植品种以用材杨树林、防护和绿化的杂阔林、果品经济林为主,能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①③正确;提高造林存活率和提高林地生产力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一个过程,不是“十二五”期间江苏省林业发展战略的核心目标,②④错误。
4.[考向 森林的开发和保护]“十二五”期间江苏省造林结构的变化可能导致( )
A.生物多样性增加B.森林覆盖率降低
C.果品供应能力下降D.木材供需缺口缩小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整个江苏省造林面积较大,森林覆盖率增加,生物多样性增加,故A项正确,B项错误;以果品生产为主的经济林比重升高,果品供应能力增强,C项错误;读表可知,“十二五”期间,杨树林面积比重不断下降,即用材林面积比重减少,可能导致木材供应不足,供需缺口加大,故D项错误。
(2019·山西部分学校联考)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是我国对于优化国土资源空间格局、坚定不移地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所划定的重点区域。
下图示意我国三个限制开发的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
据此完成5~7题。
5.[考向 产生生态问题的原因]图中①生态功能区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是( )
A.湿地减少B.水土流失
C.土地荒漠化D.森林破坏
答案 D
解析 图中①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是我国重要林区,主要生态问题是森林破坏。
6.[考向 产生生态问题的原因]形成②生态功能区生态问题的主要原因是( )
A.纬度高,气候寒冷
B.人口众多,城市化发展
C.农业发展,耕地面积的扩大
D.降水量丰富,内涝严重
答案 C
解析 图中②生态功能区是黑龙江三江平原,有大面积的沼泽地,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之一。
大规模的开荒,致使该地沼泽湿地减少。
7.[考向 生态建设措施]图中③生态功能区合理的生态建设方向是( )
A.封沙育草,养水源,保护野生动物
B.控制过垦、过樵、过牧,退耕还草
C.大力植树造林,提高草场载畜量
D.禁止开发,保护和改善草原环境
答案 B
解析 图中③生态功能区位于内蒙古高原的草原牧区,主要生态问题是过垦、过樵、过牧及草场破坏带来的土地荒漠化,生态建设方向应该是禁止过垦、过樵、过牧,退耕还草。
[强素养—争夺分水岭]
(2015·天津高考)艾比湖是准噶尔盆地最大的咸水湖,湖水较浅。
湖中有鱼类、芦苇等动植物资源,芦苇对湖水有净化作用。
近几十年,艾比湖流域新增了大量耕地、灌渠,湖面缩小了1/2,芦苇大量枯萎。
据此回答8~9题。
8.[考向 湿地萎缩的影响]结合材料信息推测,艾比湖面积的缩小会使( )
A.湖水的含盐量减小B.湖中鱼类密度增大
C.湖泊自净能力减弱D.湖水蒸发总量增大
答案 C
解析 湖泊面积缩小,湖泊中的总含盐量不会变化,但湖泊水的盐度会升高;湖泊萎缩,盐度升高,影响鱼类的生存,鱼类密度减小;湖泊面积缩小,其自净能力会减弱;湖泊面积缩小,湖水蒸发总量会减小。
9.[考向 湿地的保护]为防止艾比湖继续萎缩,在该湖流域应采取的措施是( )
A.修建水库 调节径流B.退耕还草 保护水源
C.退耕还湖 水产养殖D.种植芦苇 改善水质
答案 B
解析 由材料“近几十年,艾比湖流域新增了大量耕地、灌渠”可知,艾比湖面积缩小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大量引水灌溉,并不是围湖造田造成的湖面缩小,因而应退耕还草,保护水源。
(2018·山西太原模拟)土壤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水分和空气两者的组成比例随外界气候条件及其他因素的变化而此消彼长。
读我国某地区不同演替阶段下的植物群落与特征变化图,完成10~11题。
注:
牛肝地发育在以红层软岩为主的区域,是以密集侵蚀沟和风化壳裸露为标志的红层荒漠。
10.[考向 森林破坏的影响]在该地区植物群落演替的过程中,土壤特征发生的变化是( )
A.土壤厚度增大B.土壤中空气含量减少
C.土壤中矿物质比重增大D.土壤肥力提高
答案 C
解析 该地出现了牛肝地(红层荒漠),说明演化过程是由常绿阔叶林到荒漠的过程,因此土层厚度减小,土壤肥力降低;图示过程随着常绿阔叶林到牛肝地的变化,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含水率不断下降;而土壤是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则土壤中矿物质比重和空气含量增大。
11.[考向 森林破坏的原因]导致植物群落演替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A.气候变异B.地表形态的变化
C.土壤肥力变化D.过度的农业活动
答案 D
解析 这种演替过程,直接表现的是地表植被的破坏,最可能的原因是过度的农业活动。
红树林湿地的生态功能使北部湾成为中国大陆近海岸最洁净的海域,海洋环境质量长久保持着优良状态。
据此完成12~13题。
12.[考向 森林的价值]广西红树林的生态功能有( )
①抵御风浪,保护海岸 ②净化淡水水质 ③调节气候 ④保护生物多样性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 C
解析 广西北部湾位于沿海地区,因此红树林是抵御风浪和海岸侵袭的天然屏障,①正确;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能起到净化海洋水质、保护海洋环境的作用,②错误;红树林湿地具有调节气候和促进水循环的生态功能,能为海洋生物及鸟类等提供繁殖、栖息的场所,生物资源非常丰富,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地区之一,故③④正确。
13.[考向 森林的保护]为保障生态可持续发展,北部湾经济区应该( )
A.加大技术投入,提高生产效率
B.加强重化工业发展,发展经济
C.大力发展传统经济和生态产业
D.加强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建设
答案 D
解析 加大技术投入,提高生产效率,加强重化工业发展,发展经济,均属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故A、B两项错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产业,加强红树林湿地的恢复和建设,有利于生态可持续发展,故C项错误,D项正确。
(2018·广东深圳一模)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简称NPP)是指在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数量。
图一示意研究区范围,图二示意研究区2001~2010年间年NPP的变化。
据此完成14~15题。
14.[考向 森林的生长条件]观测结果显示,研究地区不同植被类型的年NPP大小顺序为:
常绿阔叶林>混交林>草地>农田植被>落叶阔叶林>湿地。
由此推测,年NPP最大的地区是( )
A.洞庭湖平原B.东南丘陵
C.山东丘陵D.华北平原
答案 B
解析 依题意,常绿阔叶林年NPP最大。
山东丘陵、华北平原的植被属于落叶阔叶林带,故排除C、D两项;洞庭湖平原位于亚热带地区,但植被类型以农田植被为主,故排除A项;东南丘陵位于亚热带地区,地表植被属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故B项符合题意。
15.[考向 森林的保护]研究结果表明,2001~2010年间洞庭湖平原年NPP呈显著增加趋势,主要原因是( )
A.种植结构和技术变化B.城市化进程加快
C.退耕还湖D.围湖造田
答案 A
解析 种植结构和技术变化,植被覆盖率提高,导致年NPP增加,故A项正确;城市化进程加快导致植被减少,故B项错误;退耕还湖使水域面积增大,年NPP减少,故C项错误;2001~2010年洞庭湖地区围湖造田不明显,故D项错误。
(2018·湖北四市七校联考)湟鱼是青海湖特有的珍稀鱼类。
每年5~8月,湟鱼都会沿着河流溯流而上,进入到河流淡水区域产卵,湟鱼洄游会形成“半河清水半河鱼”“群鸟猎鱼”等奇特的景观。
相关资料显示,青海湖湟鱼资源量在20世纪60年代初曾达到199000吨的最高值,到2002年只有2592吨。
当地政府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在2015年年底湟鱼资源量恢复到60000吨。
下图为青海湖流域示意图。
读图,回答16~18题。
16.[考向 湿地破坏的原因]20世纪60年代后,青海湖湟鱼资源快速减少,结合材料判断下面原因分析不正确的有( )
①修建水坝,阻碍湟鱼洄游 ②鸟类过量繁殖,捕食量增多 ③周边生态保护,涵养水源能力增强,河流水位下降,湟鱼无法洄游 ④人类过度捕捞以及污水排放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答案 C
解析 青海湖湟鱼短时期内数量锐减的原因主要是人类过度捕捞以及生存环境的恶化,①④属于减少原因。
鸟类过量繁殖不符合事实,且鸟类捕食对鱼的数量影响不大,②不属于减少原因;周边生态保护,涵养水源能力增强,河流水位变化平缓,利于鱼类洄游,③不属于减少原因。
17.[考向 湿地的保护]以下措施对恢复青海湖湟鱼资源量可行的是( )
①拆除水坝 ②修建过鱼通道 ③阻止鸟类捕食
④发展节水农业,节约生产生活用水
A.②④B.②③C.①③D.①④
答案 A
解析 拆除水坝影响经济发展,①错误。
为了保障湟鱼顺利洄游,应采取的措施主要是修建过鱼通道,保证湟鱼顺利洄游,②正确。
阻止鸟类捕食违背自然规律,危害鸟类生存,③错误。
发展节水农业,节约生产生活用水,能有效防止青海湖湖面萎缩,保证湟鱼的生存空间,④正确。
18.[考向 湿地的地理环境特征]当该地河流形成“半河清水半河鱼”“群鸟猎鱼”等奇特景观期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青海湖湖水水位先升后降
B.7、8月到鸟岛观鸟最佳时间
C.5、6月青海湖周边油菜花盛开
D.到青海湖周边旅游注意携带保暖衣服和防晒用品
答案 D
解析 依材料可知,该景观形成时间是5~8月。
青海湖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太阳光照强,因此到青海湖周边旅游注意携带保暖衣服和防晒用品,D项正确。
青海湖水主要来自高山冰雪融水,因此5~8月水位一直上升;鸟岛观鸟最佳时间为春季(5月);7、8月青海湖周边油菜花盛开,A、B、C三项错误。
[提智能—勇攀最高峰]
(2014·全国卷Ⅰ)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含氮化合物浓度增加,产生沉降,是新出现的令人担忧的全球变化问题。
一科研小组选择受人类干扰较小的某地,实验模拟大气氮沉降初期对植被的影响。
实验地植被以灌木植物为主,伴生多年生草本植物。
下表数据为实验地以2009年为基数,2010~2013年实验中植被的变化值(测量时间为每年9月30日)。
据此完成19~20题。
19.[考向 森林变化的影响]实验期间植被变化表现为( )
①生物量提高 ②生物量降低 ③植株密度改变
④植被分布改变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
答案 A
解析 依据表中植株数量信息可知,灌木植物数量没有变化,但草本植物数量明显增加,则植株密度改变。
依地上、地下生物量可知,生物量总体提高,故①③正确。
20.[考向 森林变化的影响]实验期间大气氮沉降导致灌木、草本两类植物出现此消彼长竞争的是( )
A.植株数量B.总生物量
C.地上生物量D.地下生物量
答案 D
解析 据表中地下生物量信息可知,灌木植物数量逐年减少,而草本植物数量逐年增加,呈现此消彼长态势。
(2018·广东东莞调研)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
近年来,鄱阳湖汛期“高水是湖,洪水一片”,枯水期“低水似河,枯水一线”成为常态,严重影响了湖区社会发展。
我国围绕鄱阳湖水利枢纽建设的利弊展开了20多年激烈的争论。
《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规划》将原来的“建坝”改为“建闸”,“调枯控洪”改为“调枯畅洪”,大大缓解了各方面的矛盾。
据此完成21~22题。
21.[考向 湿地特征的成因]形成鄱阳湖“高水成片、低水成线”特点的最主要原因是( )
A.长江与湖泊的相互补给B.干湿季节极端变化
C.围湖造田和城市化发展D.水土流失日益严重
答案 A
解析 鄱阳湖是长江流域的外流湖,夏季为该流域的丰水期,此时长江干流水位较高,河流水流向湖泊,湖泊水位上升,水面面积增大“成片”;冬季为流域的枯水期,流域降水较少,长江干流水位下降,鄱阳湖的水体流向长江,湖泊水位下降,河床裸露,只有较深的湖区河道存在水体,从而形成“线”。
随着丰水期和枯水期的长江和鄱阳湖水位的季节变化,长江与湖泊的相互补给发生变化,出现了“高水成片、低水成线”的现象,A项正确。
22.[考向 湿地的保护]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蓄水期的时段应在( )
A.1~3月B.4~6月
C.7~9月D.10~12月
答案 C
解析 本题的关键在于了解“调枯畅洪”的含义。
依材料可知,鄱阳湖枯水期水位较低,持续时间较长,主要是由于枯水期湖泊水对河流水进行补给,导致湖泊水位下降导致。
为了解决该问题,在长江和鄱阳湖之间修建水闸,在洪水期开闸蓄水,既可以减少下游的洪水量,也可以增加湖泊的水量;枯水期,可以通过人为调控,控制鄱阳湖枯水期的水位。
因此鄱阳湖水利工程枢纽蓄水期应为当地的洪水期,故C项正确。
(共4题,共56分)
[夯基础—确保大本营]
23.(2019·超级全能生26省联考乙卷)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12分)
乌尔米耶湖位于伊朗西北部,海拔1275m,是世界第三大咸水湖,水域面积季节变化大,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生物圈保留区。
湖中有一种红色水藻,当盐度达到一定高度时快速繁殖,把湖水染成血红色,造成其他野生生物大量死亡,环境恶化,读湖区气候统计表和丰水期乌尔米耶湖水域面积图(下图)。
(1)简述乌尔米耶湖丰水期主要补给水源。
(4分)
(2)指出湖水颜色最红的季节,并分析自然原因。
(4分)
(3)针对湖泊面积不断缩小,请提出合理的应对措施。
(4分)
答案
(1)大气降水补给;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河流补给。
(2)秋季。
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影响,降水稀少,气温高,蒸发强烈,秋季雨季没有到来,湖水持续减少,达到极值,盐度最高导致红色藻类暴发,湖水变成血红色。
(3)缩减灌溉农业区面积,或采用滴灌、喷灌等先进的灌溉技术;人工增雨;跨流域调水。
解析 第
(1)题,由图表信息可知,乌尔米耶湖周围有多条河流注入,有河流补给;秋末到夏初降水相对较多,有大气降水补给;冬季气温低于0℃,有降雪发生,春季有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
第
(2)题,“湖中有一种红色水藻,当盐度达到一定高度时快速繁殖,把湖水染成血红色”,所以湖水颜色最红的季节湖水盐度最大。
当地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影响,降水稀少,气温高,蒸发强烈,湖水持续减少,到秋季10月雨季到来之前,盐度最高达到极值,导致红色藻类暴发,湖水变成血红色。
第(3)题,湖泊面积不断缩小,主要是当地生产生活过度截留河水,导致入湖水量减少所致。
所以可以缩减灌溉农业区面积;或采用滴灌、喷灌等先进的灌溉技术;循环利用水资源;人工增雨;跨流域调水等应对措施。
[强素养—争夺分水岭]
24.(2019·浙江宁波十校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4分)
材料一 云南西双版纳是我国唯一有大面积热带雨林分布的地区,高温高湿的热带雨林,物种极为丰富,美丽的刺葵群落,高大的乔木,成群的野象……其下还是大型真菌的理想家园。
可如今的原始森林早已锐减到了远山的保护区,林地满是整齐划一的橡胶林,林下草木不生,除草剂和农药铲除了大量原生生物。
材料二 近些年,云南省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和野生动物保护之间的矛盾被频繁提及,而亚洲象是其中矛盾激化最为严重的例子。
下图是我国亚洲象40年来分布范围变化图。
(1)试从气候角度分析西双版纳有大面积热带雨林分布的原因。
(3分)
(2)用整体性原理简述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中营养物质的循环转化过程。
(3分)
(3)读图描述亚洲象分布范围变化的特点,并分析原因。
(4分)
(4)试分析橡胶林面积持续扩大带来的不利影响。
(4分)
答案
(1)纬度低,温度高,热量充足;位于云贵高原南侧,北部有高原山脉阻挡,受冬季风影响小;有西南季风和东南季风带来的充足水汽,降水丰富。
(2)湿热的气候有利于植被生长,植被提供大量的枯枝落叶,湿热气候条件下微生物分解作用强,产生大量腐殖质,腐殖质又为植物提供养分。
(3)特点:
分布范围变小;分布地区发生割裂,被分割成了一座座孤岛。
原因:
大面积开垦原始森林,种植经济作物(橡胶、茶树);水库与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4)天然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剧;农药、化肥使用增多,环境污染加剧;过度种植,土壤肥力降低;破坏动物栖息地,生物多样性锐减。
解析 第
(1)题,影响森林分布的原因,从纬度、地形、冬季风和夏季风方面进行分析。
第
(2)题,整体性原理是地理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气候对植被、土壤产生很大的影响。
湿热的气候有利于植被生长,植被提供大量的枯枝落叶,湿热气候条件下微生物分解作用强,产生大量腐殖质;腐殖质又为植物提供养分。
第(3)题,从图上亚洲象分布可知,其分布特点有:
分布范围变小;分布地区发生割裂,被分割成了一座座孤岛。
原因主要从森林面积变化、人类活动的影响等方面分析。
第(4)题,由题中信息“林下草木不生,除草剂和农药铲除了大量原生生物”可知,橡胶林面积的扩大,会导致天然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剧;农药、化肥使用增多,环境污染加剧;过度种植,土壤肥力降低;破坏动物栖息地,生物多样性锐减。
25.(2018·云南昆明一中全国大联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4分)
面积4.5万平方千米的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位于青海和西藏两省区交界处,平均海拔4600米以上,腹地为无人区。
这里湖泊、沼泽密布,被称为“千湖之地”,独特的气候条件和与此相适应的植被类型,为藏羚羊等青藏高原特有哺乳动物提供了完整的栖息地和迁徙通道,给高原野生动物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成为野生动物的“快乐天堂”。
在每年初夏,成千上万的母藏羚羊从位于西面的羌塘,北面的阿尔金山和东面的三江源越冬地迁徙几百千米来到可可西里的湖泊盆地产犊。
2017年7月7日,世界遗产大会上,青海可可西里经世界遗产委员会一致同意,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面积最大的世界自然遗产地。
玉树州曲麻莱县多秀村是可可西里一个只有320户的藏族村落,由于地处可可西里生态缓冲区,向外搬迁还是不迁,成为专家关心的问题。
(1)分析可可西里地区被称为“千湖之地”的原因。
(4分)
(2)为何可可西里湖泊盆地成为藏羚羊主要产犊地?
(4分)
(3)简述可可西里申报世界遗产的意义。
(3分)
(4)你认为地处生态缓冲区的多秀村是否需要外迁?
请说明理由。
(3分)
答案
(1)冰川融水多;气温低,蒸发弱;地形相对封闭,不易外流;冻土广布,地表水不易下渗。
(2)湖泊、沼泽密布,水草丰盛;盆地地势低,气温高;保存着完整的不受干扰的迁徙路线;多为无人区,受人类干扰少。
(3)成为人类共同的财富,可进一步深化对可可西里的保护;可利用国际合作和支持,提高保护水平和能力;可唤起更多人的关心和保护参与;可提高知名度,有利于发展生态旅游。
(4)不迁:
藏族村落本就是可可西里的有机组成部分,保留可以保持保护区的原貌;保留牧民朴素的生态环保理念,可在缓冲区做好生态环保展示工作;保持可可西里的文化特质,同保护自然生态特质同样重要;外迁成本高,牧民不习惯。
外迁:
可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有利于自然保护区的统一保护和管理;有利于改善牧民的生活条件;人口少,搬迁费用小。
解析 第
(1)题,湖泊、沼泽多主要考虑来水多(降水、其他水源的汇入),排水少(流出、蒸发、下渗)。
该地位于青藏地区,水源主要来源于高山冰雪融水。
该地地形封闭,地势四周高中间低,不易排水;温度低,蒸发量小;冻土广布,水不易下渗,都使得该地积水成湖、成沼泽。
第
(2)题,该地湖泊沼泽多,水源充足,草类茂盛,为藏羚羊的迁徙繁衍提供食物;湖泊盆地地势较低,热量条件好;材料中提到该地腹地为无人区,很少受到人类干扰,有利于藏羚羊的繁殖。
第(3)题,申报世界遗产主要的意义是提高知名度,加大对可可西里的保护力度,引起更多人对它的关注和保护。
第(4)题,开放型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同意外迁,主要从改善牧民生活,减少对生态的破坏等方面回答;不同意外迁,主要从牧民的生活习惯,民族特色等方面回答。
[提智能—勇攀最高峰]
26.(2019·广东百校联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6分)
塞罕坝意为“美丽的高岭”,区域海拔为1500~2067米,面积为20029公顷。
历史上,这里水草丰美、森林茂密、鸟兽繁多。
由于大规模开垦,加之山火不断,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原始森林已荡然无存,出现了“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现象。
自1962年起,我国开始在这里建设塞罕坝林场。
目前塞罕坝地区是河北省高寒地带少有的生物多样性富集中心,近50多年来,三代塞罕坝人共培育出112万亩人工林,把当地森林覆盖率从11.4%提高到目前的80%,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绿色奇迹。
图一为塞罕坝林场地理位置简图,图二为塞罕坝林场某风电场景观图。
(1)说明塞罕坝地区成为生物多样性富集中心的主要原因。
(4分)
(2)简述塞罕坝林场的主要生态意义。
(4分)
(3)分析塞罕坝地区发展风力发电的自然优势。
(4分)
(4)除风力发电外,试列举一个塞罕坝地区适宜发展的绿色产业,说明其理由。
(4分)
答案
(1)位于华北地区向内蒙古地区自然环境的过渡地带;海拔较高,地势起伏较大,地域面积较大,山地垂直地带性差异显著,自然带谱多样。
(2)保持水土,防治土地退化;涵养水源,净化水质;降低当地及河流下游地区的风沙、水旱等自然灾害带来的影响;保护生物多样性;防风固沙,阻挡北面风沙南侵,维护京津唐地区生态安全;调节气候,净化空气,降低环境污染。
(3)位于冬夏季风风口,东西(或东北、西南)两侧地势较高,形成“狭管”效应,风速大;纬度较高,靠近冬季风源地(亚洲高压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地理一轮新课标通用训练检测考点24 森林和湿地的开发与保护 高考 地理 一轮 新课 通用 训练 检测 考点 24 森林 湿地 开发 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