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篇新部编人教五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精选含答案.docx
- 文档编号:24022436
- 上传时间:2023-05-23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41.58KB
10篇新部编人教五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精选含答案.docx
《10篇新部编人教五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精选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0篇新部编人教五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精选含答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0篇新部编人教五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精选含答案
【10篇】新部编人教五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精选含答案
1.阅读下面一段话,然后按要求做。
五位壮士顺利地完成掩护任务,准备转移。
面前有两条路:
一条通往主力转移的方向,容易暴露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另一条是通向三面悬崖的莲花瓣、棋盘陀顶峰。
走哪一条路呢?
为了保护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莲花瓣走去。
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
他们知道班长要把敌人引上绝路。
(1)给下面的划线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壮士________
①强壮;
②雄壮;
③加强,使壮大
绝路________
①断绝;
②完全没有了;
③走不通的,没有出路的。
(2)概括写出这段话的主要内容。
(3)读了这段话,五壮士的________精神深深感动了我。
【答案】
(1)③;②
(2)为了保护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五壮士不顾自身危险,把敌人引上绝路——棋盘陀顶峰。
(3)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
【解析】【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一字多义的理解掌握情况,要结合语境去理解。
壮士:
加强,使壮大。
绝路:
完全没有了;
(2)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记人的文章要抓住,课文写的谁,在什么地方,做了什么事,然后概括主要内容,
(3)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给人的启示和道理。
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
【点评】
(1)主要考查学生对多义字的理解,先理解字义,然后根据词语的意思再一 一对号座。
(2)此题考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的能力。
(3)只要观点正确,表述合理,文通句顺,书写认真即可。
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鲸是胎生的,幼鲸靠吃母鲸的奶长大。
这些特征也说明鲸是哺乳动物。
长须鲸刚生下来就有十多米长,七吨重,一天能长三十千克到五十千克,两三年就可以长成大鲸。
鲸的寿命很长,一般可以活几十年到一百年。
(1)这段话运用________的说明方法。
(2)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鲸的两个明显特点:
一是:
________。
二是:
________。
(3)说鲸是哺乳动物,其根据是:
________。
(4)对划线的词“就”“一般”在文中的作用解说正确的是( )
A. “就”表明长须鲸刚一出生就很大。
B. “一般”表明鲸鱼的寿命都不会超过一百岁。
C. 这两个词没有什么作用,可以删去。
【答案】
(1)列数字
(2)鲸的哺乳动物;鲸的生长速度快、寿命长
(3)鲸是胎生的,幼鲸靠吃母鲸的奶长大
(4)A
【解析】【分析】
(1)这是对说明文说明方法的考查。
学生应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①举例子;②分类别;③打比方;④列数字;⑤作比较;⑥下定义;⑦列图表;作答时要结合语境,抓住标志性词语,判断说明方法。
(2)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语段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十多米长、七吨重、一天、长三十千克到五十千克、两三年、几十年到一百年”,这些都是列数字。
(3)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语段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4)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故答案为:
(1)列数字
(2)1、鲸的哺乳动物2、鲸的生长速度快、寿命长(3)鲸是胎生的,幼鲸靠吃母鲸的奶长大(4)A
【点评】
(1)考查学生对说明方法的掌握。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2)此题考查在理解语段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3)此题考查在理解语段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4)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掌握的能力。
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有一天,我伏案写作时,它居然落到我的肩上。
我手中的笔不觉停了,生怕惊跑它。
待一会儿,扭头看,这小家伙竟趴在我肩头睡着了,银灰色的眼睑盖住了眸子,小红脚刚好被胸脯上长长的绒毛盖住。
我轻轻一抬肩,它没醒,睡得好熟!
还咂咂嘴,难道在做梦?
我笔尖一动,流泻下一时的感受:
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1)在选文里,哪些地方表达了作者对小珍珠鸟的喜爱之情?
(2)写出文中点明主旨的一句话。
(3)“信赖”指什么?
创造的“美好的境界”是什么?
【答案】
(1)称小珍珠鸟为“小家伙”;趴在“我”肩头睡着后“我”不忍心吵醒它。
(2)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3)信赖,指“小家伙”和“我”的亲近、信任、依恋。
美好的境界,指人与动物间互相依恋的情意,人与自然融为一体时的创作灵感。
【解析】【分析】
(1)解答时要带着问题整体感知语段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2)考查找中心句的方法。
中心句是一段文章中处于中心地位的句子。
它在全文中起主导作用,是这段话中最重要的句子。
“找中心句”是概括段意的一种形式,有些文章的段落就是围绕中心句写的。
我们在阅读时找准了中心句,也就把握了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概括了段意。
这段话的中心句在最后一段。
(3)这道题考查的是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解答时要联系文章上下文及主旨来思考。
故答案为:
(1)称小珍珠鸟为“小家伙”;趴在“我”肩头睡着后“我”不忍心吵醒它。
(2)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3)信赖,指“小家伙”和“我”的亲近、信任、依恋。
美好的境界,指人与动物间互相依恋的情意,人与自然融为一体时的创作灵感。
【点评】
(1)此题考查在理解语段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2)考查学生掌握找中心句的方法并运用。
(3)这种词语的意思是语境临时赋予的,具有特殊的表情达意的作用。
注意,做这样的题必须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解释,不能借助字典等工具书照抄照搬下来。
4.课外阅读我能行。
读书破万卷
20世纪30年代的一天,南京国学图书馆的馆长办公室里来了一位少年。
馆长听完少年很有礼貌的诉说后,非常吃惊。
原来,他请求在图书馆里,用一年的时间,把馆藏的中国历代典籍通读一遍。
馆长同意了,但他对面前这位文弱的少年用一年时间要读完数万卷书,心里也不免有些怀疑。
以后,每天第一个走进阅览室的人是他,最后一个走出阅览室的人还是他。
他读了一册又一册,而且边读边记。
有一天,他竟来回借阅了30多部古代文集,就连十分热心的图书管理员也被他频繁地借书搞得有些不耐烦了。
就这样,每天读书达十几个小时的他,终于用一年的时间,奇迹般地把数万卷书读完了,而且还整理出了数百万字的资料。
几年以后,《中国思想史》一书从他的笔下诞生。
书中引用了大量的资料,这些资料正是他从苦读中得来的。
这位有志少年,便是后来的复旦大学副校长、著名历史学家蔡尚思先生。
(1)听了少年的请求,馆长为什么非常吃惊?
(2)馆长同意了少年的请求后,为什么心里又有所怀疑?
(3)少年读书的方法是什么?
写出描写少年刻苦读书的语句。
(4)文中画线句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有什么作用?
(5)读了短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答案】
(1)因为图书馆收藏的中国历代典籍非常多,而少年要用一年的时间读完,所以馆长非常吃惊。
(2)馆长虽然同意了少年的请求,但看着少年文弱的样子,对于他挑战这一平常人难以完成的事情还是表示怀疑。
(3)边读边记。
每天第一个走进阅览室的人是他,最后一个走出阅览室的人还是他。
他读了一册又一册,而且边读边记。
有一天,他竟来回借阅了30多部古代文集。
(4)“他竟来回借阅了30多部古代文集”是正面描写,“就连十分热心的图书管理员也被他频繁地借书搞得有些不耐烦了”是侧面描写,都表现了蔡尚思读书勤奋刻苦。
(5)略(从蔡尚思的苦读、多读等方面谈读书与成功的关系。
)
【解析】【分析】
(1)、
(2)、(3)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找到相关的答案,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4)考查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
正面描写是对人物做正面的刻画,直接把人物的外貌、心理、语言和行动等方面呈现在读者面前。
侧面描写:
侧面描写就是通过对被描写对象的周围效果的渲染来表现被描写对象的一种表现手法。
(5)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给人的启示和道理。
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
故答案为:
(1)因为图书馆收藏的中国历代典籍非常多,而少年要用一年的时间读完,所以馆长非常吃惊。
(2)馆长虽然同意了少年的请求,但看着少年文弱的样子,对于他挑战这一平常人难以完成的事情还是表示怀疑。
(3)边读边记。
每天第一个走进阅览室的人是他,最后一个走出阅览室的人还是他。
他读了一册又一册,而且边读边记。
有一天,他竟来回借阅了30多部古代文集。
(4)“他竟来回借阅了30多部古代文集”是正面描写,“就连十分热心的图书管理员也被他频繁地借书搞得有些不耐烦了”是侧面描写,都表现了蔡尚思读书勤奋刻苦。
(5)略
【点评】
(1)、
(2)、(3)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4)掌握常用的描写方法。
要求平时阅读时会分辨,写作时会应用。
(5)只要观点正确,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5.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最大的麦穗
希腊有一位大学者,名叫苏格拉底。
一天,他带领几个弟子来到一块麦地边。
那正是成熟的季节,地里满是沉甸甸的麦穗。
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
“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
弟子们听懂了老师的要求后,就走进了麦地。
地里到处都是大麦穗,哪一个才是最大的呢?
弟子们埋头向前走。
看看这一株,摇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
他们总认为最大的麦穗还在前面呢。
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
他们总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
弟子们一边低着头往前走,一边用心地挑挑拣拣,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
突然,大家听到了苏格拉底苍老的、如同洪钟一般的声音:
“你们已经到头了!
”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
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
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
“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到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做出准确的判断。
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
苏格拉底的弟子们听了老师的话,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我能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词语。
沉甸甸的________ 苍老的________ 准确的________
不失时机地________ 用心地________ 一再地________
(2)用横线画出文中的一个比喻句,用曲线画出一个拟人句。
(3)瞧,短文怎么没有结尾?
快来试一试给它加个结尾吧!
(4)此时此刻,你想说点什么?
【答案】
(1)麦穗;声音;判断;摘下;挑挑捡捡;错失良机
(2)比喻句:
大家听到了……的声音
拟人句:
无数株小麦……嘲笑他们。
(3)人的一生仿佛也是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
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
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4)略
【解析】【分析】
(1)①②③题从结构上看是“形容词(或限制词)+的+名词”故:
沉甸甸的麦穗、苍老的声音、准确的判断;④⑤⑥题从结构上看是“修饰词语+地+动词”结构,故:
不失时机地摘下、用心地挑挑捡捡、一再地错失良机。
(2)考查比喻和你人。
比喻句:
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
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
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
本体、喻体有相似点,但不是同一类事物。
如:
大家听到了……的声音。
拟人句:
是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是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如:
无数株小麦……嘲笑他们。
(3)结尾点题,深化主题,给人留下思考的空间,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4)谈自己的看法,我们可以根据文章的主旨和哲理,合理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学以致用。
【点评】
(1)从给出的词语中找规律,掌握词语的结构,做题就容易了。
平时学生还应对这类词进行积累,增加词汇量。
(2)本题主要考查对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掌握及其运用。
平时注意多练。
(3)在主体叙事的基础上,结尾进行由事及理的感悟,突出全文的主旨,这是可取的。
需要注意的是:
点明题旨要自然。
“因为有了这样的事,自然有了这样的理。
”这样才不给人突兀之感。
如果事与理脱节,或者完全是两回事,那就不行了。
点明题旨要少讲空话、俗话、套话。
(4)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本内容和生活实际。
表述正确,文通句顺,书写认真即可。
6.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白天,它这样(淘,陶)气地(de dì)陪伴我;天色入(暮,幕),它就在父母(再,在)三的呼唤声中,飞回笼子,扭动滚圆的身子,挤开那些绿叶钻进去。
有一天,我伏案写作时,它居然落到我的肩上。
我手中的笔不觉停了,生怕惊跑它。
呆一会儿,扭头看,这小家伙(竟,竞)趴在我的肩头睡着(zháo zhe)了,银灰色的眼睑(jiǎn liǎn)盖住眸子,小红爪子刚好被胸脯上长长的绒毛盖住。
我轻轻抬一抬肩,它没醒,睡得好熟(shú shóu)!
还咂咂嘴,难道在做梦?
我笔尖一动,流泻下一时的感受:
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1)我能给划线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地________(de dì) 睡着________(zháo zhe)
眼睑________(jiǎn liǎn) 好熟________(shú shóu)
(2)我能选择括号里正确的字写在横线上。
(淘,陶)________气 入________ (暮,幕)
(再,在)________三 (竟,竞)________然
(3)我知道下面两个词语的意思。
眼睑:
________
流泻:
________
(4)对“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句话,你有哪些体会?
【答案】
(1)de;zháo;ji3n;shú
(2)淘;暮;再;竟
(3)眼睛周围能开闭的皮;边缘长着睫毛迅速地流出
(4)略
【解析】【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本课我会认的字的掌握情况,学生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认读生字。
“地”是多音字,地(de )、“着”是多音字,睡着(zháo )、眼睑(jiǎn )、好熟(shú)。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形近字的辨析,通过比较部首、字义、组词记忆生字。
还有些形近字的读音有的也是相近或相同的,需要平时学习积累的时候细心区分记忆。
(淘)气、入(暮)、(再)三、(竟)然
(3)词语理解的考查。
认真阅读短文,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词义。
眼睑:
眼睛周围能开闭的皮。
流泻:
边缘长着睫毛迅速地流出。
(4)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撇开表面意思;找到在文章中的深层的意思。
信赖,就是互相信任,施予他人信任,他人便会对你多一份信任与尊重,同时,你也会收获一份快乐,反过来,别人给你一份信任,你定会为这份信任而自豪,也会感激别人。
如此循环,一个彼此信任,彼此快乐的美好境界就被创造出来了。
【点评】
(1)正确读准字音,注意声调、声母、韵母的区别。
对于多音字,我们读的时候,要根据词语的意思来确定它的读音,做到认真、细致,如果对某个字不大熟悉,一定要查字典弄明白。
(2)主要测试学生对形近字的掌握,从读音、结构、字义三方面加以区别,通过比较组词记忆生字。
(3)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
可结合语境、课后注释或查字典理解词义。
(4)此题主要考查对句子的理解能力。
7.课外阅读。
赞花生
人们常常咏赞烂漫的樱花,雍容的牡丹,圣洁的白莲,我却要赞美美貌不惊人的花生花,我觉得花生花虽平凡,却蕴藏着另一种美。
花生de________花,一般在七月开,青青的花生在株上,露出一点一点鲜黄的嫩苞。
清晨沐浴着露水,湿漉漉的;中午,反射着阳光,亮晶晶的。
就在这时,小苞绽开了!
一朵、两朵、娇小而醒目地点缀在万绿丛中。
几天后,到了盛花期,那时,你若从花生地走过,一眼便可见到那些小小的黄花疏密有致地洒在椭圆形的绿叶中,绿里透黄,犹如翠绿的大毯子上镶着粒粒金灿灿的宝石。
微风吹过,送来缕缕清香,沁人心脾。
花生花没有婀娜的姿态,看上去的确比不上樱花牡丹、白莲,不过记得一位名人说过:
不是因为美丽才显de________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显de________美丽,我也并非初次看到花生就觉de________它美丽。
我对它产生特殊的感情,是有一段经历的。
三年前,我和妈妈路过一块花生地,看见那星星点点的小黄花,刚伸手去采一朵玩玩。
不要采 妈妈制止我 花生的花 不像桃花 梨花 花生的花 没有一朵是空花 开一朵花 地下就长一颗花生 你采掉一朵 就要少长一颗花生
“是真的?
”
“妈妈还会骗你?
孩子,桃花、梨花容易谢,即使结出果子,也挂在枝头,可是花生花却很谦虚,它把果实埋在地上,不让人知道花生果子是自己的功劳。
”
妈妈的话使我感到惊奇,同时也引起了我的深思。
多可爱的小黄花!
千千万万朵小花默默de________凋谢,最后钻入土里长出千千万万颗花生。
从此,我对花生产生了特殊的感情,每看到它,我就联想到那些朴实无华、不慕名利、默默无闻地为人类贡献自己的千千万万个普通劳动者。
(1)根据拼音,在文中横线上写上汉字。
(2)给短文中画横线的部分加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3)照样子,仿写词语。
湿漉漉________
(4)花生花有哪些特点?
(5)读了短文后,对你有什么启发?
【答案】
(1)的|得|得|得|地
(2)“ ,”,“, 、 , , 。
, 。
, 。
”
(3)慢吞吞;热腾腾;沉甸甸
(4)略
(5)做人要谦虚朴实,要有奉献精神。
【解析】【分析】
(1)“的”后面跟的都是名词,“地”后面跟的都是表示动作的词,“得”前面跟的多数是动词,后面跟的都是形容词,表示怎么怎么样的。
结合语境辨析。
(2)分析句子中分句之间的关系,根据标点符号各自的作用,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变换形式的叠词的积累和运用情况。
从给出的词语“湿漉漉”来看,是ABB式结构,即第二个和第三个字是一样的。
(4)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5)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给人的启示和道理。
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
故答案为:
(1)的、得、得、得、地
(2)“ ,”,“, 、 , , 。
, 。
, 。
”
(3)慢吞吞;热腾腾;沉甸甸
(4)略
(5)做人要谦虚朴实,要有奉献精神。
【点评】
(1)考查学生对的地得的用法的掌握。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2)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的掌握及运用。
(3)分析要仿写的词语,从中找出规律,找出规律,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学会积累好词好句,为写作奠定基础。
(4)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5)只要观点正确,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8.重点段落品析。
奶奶说:
“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有走,你们去找它吧。
”我们越发觉得奇了,便在院里找起来。
妙极了,它真没有走掉,我们很快就在葡萄叶儿上,瓷花盆儿上,爷爷的锨刃儿上找到了。
我们来了兴趣,竟寻出了院门。
院门外,便是一条小河。
河水细细的,却漫着一大片的净沙,全没白日那么的粗糙,灿烂地闪着银光。
我们从沙滩上跑过去,弟弟刚站到河的上湾,就大呼小叫了:
“月亮在这儿!
”
妹妹几乎同时在下湾喊道:
“月亮在这儿!
”
我两处去看了,两处的水里都有月亮,沿着河边跑,哪一处的水里都有月亮了。
我们都看向天上,我突然又在弟弟妹妹的眼睛里看见了小小的月亮。
我想,我的眼睛里也一定是会有的。
噢,月亮竟是这么多的:
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兴趣----________ 粗糙----________
(2)对文中画线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月亮饱含了人们对美的追求,它在每个人的心里。
B. 月亮不见了,奶奶让大家去寻找。
C. 天阴了,月亮才不见了。
(3)通过阅读选文的第二、三自然段,我明白了________,它是人们对________。
【答案】
(1)兴致;粗劣
(2)A
(3)月亮无处不在,它在每个人的心里;美好事物的追求
【解析】【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对近义词的辨析能力。
近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写出所给词语的近义词。
答案合理即可,不唯一。
(2)理解文章语句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结合文中人物的情感。
根据词句原本意义,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分析、推断词句的不同含义,去深入理解词句的真正含义。
(3)本题主要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本题,需要回顾课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
故答案为:
(1)兴致、粗劣
(2)A
(3)月亮无处不在,它在每个人的心里;美好事物的追求.
【点评】
(1)主要测试学生对近义词的理解,理解了词义,写出近义词就容易了。
平时注意多积累,增加词汇量。
(2)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
(3)这道题是按短文内容填空,一定要仔细阅读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
9.重点段落品析。
因为看《三国演义》引起了我对章回小说的兴趣,对于那部述说“官逼民反”的《水浒传》大加欣赏。
那部书里着力描写的人物,如林冲、武松、鲁智深等人,都有极其生动的性格,虽然因为作者要凑成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勉勉强强地满了一百零八人的数目,我觉得也比没有人物个性的《荡寇志》强多了。
《红楼梦》是在我十二三岁时候看的,起初我对它的兴趣并不大,贾宝玉女声女气,林黛玉的哭哭啼啼都使我厌烦,还是到了中年以后,再拿起这部书看时,才尝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所包含一个家庭的兴亡盛衰的滋味。
总而言之,统而言之,我这一辈子读到的中外的文艺作品不能算太少。
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
从读书中我还得到了做人处世要独立思考的大道理,这都是从修身课本中所得不到的。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欣赏----________ 思考-----________
(2)下列对第二自然段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我”对《红楼梦》的理解不一样。
B. 说明“我”不喜欢《红楼梦》这本书。
C. “我”不喜欢贾宝玉和林黛玉,因为他们的性格不好。
(3)用一句话概括选文第三自然段的意思。
【答案】
(1)观赏;思索
(2)A
(3)总结读书的好处。
【解析】【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对近义词、反义词的辨析能力。
近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反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反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写出所给词语的近义词、反义词。
答案合理即可,不唯一。
欣赏:
指领略观赏,也指认为好和喜欢。
思考:
思索、考虑。
(2)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第二自然段的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3)概括段意,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10 篇新部编人教五 年级 上册 语文 课外阅读 练习题 精选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