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章 井控技术.docx
- 文档编号:24014386
- 上传时间:2023-05-23
- 格式:DOCX
- 页数:100
- 大小:1.73MB
第08章 井控技术.docx
《第08章 井控技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08章 井控技术.docx(10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08章井控技术
第八章井控技术
第一节与井控有关的压力问题2
一.井眼内几个压力的基本概念2
二.异常地层压力的预报和监测3
三.地层破裂压力5
四.地层坍塌压力概念6
第二节溢流及其正确控制方法6
一.有关溢流和井喷的名词概念6
二.地层一井眼系统平衡条件6
三.溢流发生的原因7
四.气侵的特点7
五.溢流信号8
六.正确控制溢流的方法11
第三节压井方法15
一.压井基本数据计算15
二.压井方法22
三.压井过程中异常情况的判断与处理27
四.井控作业中应防止出现的错误28
第四节井控设备28
一.井控对井口装置的要求及防喷器分类28
二.海上油气井井控装置配套标准29
三.防喷器32
四.防喷器控制系统44
五.井控装置的其它主要部件及附件49
第五节井控装置试压62
一.试压次数要求62
二.试验压力规定62
三.试压介质63
四.试压设备和工具63
五.试压程序64
附件1井控主要人员的职责69
附件2海上井喷失控的应急程序70
参考文献73
井喷是地层流体(油、气和水)无控制地涌入井筒,喷出地面的现象。
钻井过程中,井喷是危及海上作业安全的恶性事故,井喷失控是重大恶性事故,井喷失控着火更是灾难性的恶性事故。
溢流失控导致井喷或井喷失控,使井下情况复杂,无法进行钻井作业。
如果井喷失控着火将会造成船毁人亡、井眼报废、破坏油气资源、污染自然环境等严重后果,给国家和企业带来巨大损失。
因此,切实加强防喷工作,掌握和实施井控技术,杜绝井喷事故的发生,确保海上钻井作业安全,是我们海上钻井工作者的头等大事。
溢流和井喷的根本原因是地层和井眼系统的压力失去平衡。
当我们对地层孔隙压力掌握不清,或由于某些外力及人为因素造成钻井液柱压力降低,使静液柱压力小于地层孔隙压力较多时,将导致溢流和井喷。
为了保持地层与井眼系统的压力平衡,在现场作业中,应使钻井液柱压力略大于地层孔隙压力,防止地层流体侵入井眼内。
当溢流发生后,则要利用具有不同功能的各种先进的井控设备控制溢流。
在平台上钻井和地质监督、平台经理、高级队长和司钻等高岗位人员是实施井控技术的关键人物,参加平台钻井作业的人员必须了解井喷的征兆和预防措施,熟悉现代井控装置的功能和特性,掌握和井喷作斗争的原理和方法,而且具有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制服溢流和井喷的过硬本领,这就是我们研究和掌握井控技术的根本任务。
第一节与井控有关的压力问题
一.井眼内几个压力的基本概念
1.地层孔隙压力(地层压力):
是指在地下岩石孔隙内流体(油、气和水)聚集的压力。
用符号PP表示,单位用兆帕(MPa)或磅/英寸2(psi)和公斤/厘米2(Kg/cm2)表示。
地层压力梯度:
单位深度的地层压力变化。
用符号GP表示,单位用兆帕/米(MPa/m)或磅/英寸2/英尺(psi/ft)和公斤/厘米2/米(kg/cm2/m)表示。
2.静液柱压力:
是指在静止液体中的任意一点液柱重量产生的压力,它的大小和液柱单位重量及垂直高度有关,而和液柱的横向尺寸及形状无关。
用符号Ph表示,单位用MPa或psi和kg/cm2表示。
Ph=C1×W×H…………………………………………………(8一l)
式中:
Ph——静液柱压力,MPa(psi)
W-一钻井液密度,克/厘米3(磅/加仑)或g/cm3(lb/gal)
H-一垂直深度,米(英尺)或m(ft)
Cl——与采用单位有关的系数。
当采用法定计量单位时,Cl=0.0098;当采用括号内英制单位时,Cl=0.052。
静压梯度:
单位垂直深度的静压力变化。
用符号Gh表示,单位MPa/m或psi/ft。
现场一般用等效钻井液密度表示为g/cm3(lb/gal)。
Gh=C2×W………………………………………………(8-2)
式中:
Gh――静压梯度,MPa/m(psi/ft)
W--钻井液密度,g/cm3(lb/gal)
C2——与采用单位有关的系数。
当采用法定计量单位时,C2=0.0098;当采用括号内的英制单位时,C2=0.052。
淡水压力梯度=0.0098MPa/m(0.433psi/ft)
盐水压力梯度=0.0105MPa/m(0.465psi/ft)
3.上覆岩层压力:
指覆盖在该地层以上地层岩石和孔隙中流体(油、气或水)的总重量造成的压力。
用符号Po表示,单位MPa或psi或Kg/cm2。
4.当量钻井液密度的概念
压力可用当量钻井液密度的形式来表示,等于实际钻井液密度与所附加压力钻井液密度之和。
即:
……………………………………(8-3)
式中:
We——当量钻井液密度,g/cm3(lb/gal)
Wo——实际密度,g/cm3(lb/gal)
P——附加压力,MPa(psi)
H--垂直深度,m(ft)
C3——与采用单位有关的系数。
当采用法定计量单位时,C3=0.0098;当采用括号内的英制单位时,C3=0.052。
5.井底压力:
指井眼底部所受的总压力,包括钻井液柱压力和井口所受压力的总和。
6.异常压力:
指与正常压力趋势不相符的任何压力。
正常条件下,地下某一深度的地层压力等于地层流体作用于该处的静液柱压力。
地层压力梯度在0.0098~0.0105MPa/m(或0.433~0.465Psi/ft或0.l~0.107kg/cm2/m)之间的为正常地层压力。
地层压力梯度大于0.0105MPa/m(0.465psi/ft)为异常高压。
地层压力梯度小于0.0098MPa/m(0.433psi/ft)的为异常低压。
异常高压的上限大约等于上覆岩层的总重量,即相当于压力梯度为0.02262MPa/m(lpsi/ft)。
但在浅处则要稍小些,也有局部地层超过上覆岩层压力梯度达40%的所谓“压力桥”
二.异常地层压力的预报和监测
要搞好井控,必须准确掌握地层压力,特别是异常高压地层。
为此就要搞好地层异常压力的预告和检测。
目前异常地层压力的预报和监测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
1.钻前预报:
包括地震法、重力勘探、磁法勘探、电法勘探等地球物理方法以及利用井底以上的电测资料预报井底以下尚未钻开地层的孔隙压力和对邻井资料的综合分析。
2.随钻监测:
(1)根据钻井参数的变化进行监测。
其中有根据机械钻速增加、d指数下降、dc指数下降、钻速方程、随钻测井以及扭矩、卡阻增加等现象来判断高压地层的出现。
(2)根据钻井液参数的变化来监测。
钻井液气侵、出口钻井液密度下降、出口钻井液温度上升、钻井液中氯化物含量增加、钻井液的电阻率下降、钻井液性能的突变、泥浆池液面上升、钻井液总量和钻井液出口管流量增加、钻井液灌不进或灌进量减少等现象都可能是异常高压地层出现的征兆。
(3)根据页岩岩屑参数的变化来监测。
页岩密度下降、页岩岩屑中搬土含量增加、岩屑体积、尺寸和形状有变化等现象可能是异常高压地层出现的征兆。
(4)随钻气侵监测。
3.钻后检测:
电测井、声波时差测井、中途测试和完井测试等都是最直接的异常高压地层的钻后检测方法。
4.几种具有代表性预报和监测方法的基本原理
(l)地震层速度法
这是一种钻前预测方法。
地震层速度是一个重要参数,是地震预测地层压力的主要依据。
正常情况下,地震层速度随着埋深的增加而增加。
岩石埋深增加,压实作用愈强,岩石密度愈大,而孔隙度却下降,地震层速度就会增加。
这就是说地震速度与岩石密度成正比,与地层孔隙度成反比。
当钻遇高压地层,由于地层压力增高,往往孔隙增大,岩石密度变小,使地震波速度降低。
因此如果地震层速度随着深度的增加而明显减低,则有可能是异常高压地层出现的前兆。
据此还可根据地震层速度与地层孔隙压力的关系,预测地层孔隙压力。
(2)dc指数法
dc指数法是在机械钻速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其计算公式是:
………………………………………(8-4)
式中:
dc一一钻压指数,无因次
Vm一一机械钻速,米/小时(m/h)
n--转速,转/分(r/min)
P--钻压,千牛(kN)
D--钻头直径,毫米(mm)
We一一正常地层压力的当量钻井液密度,(g/cm3)
Wo——实际用钻井液密度,(g/cm3)
上式
中的值总是小于1。
因此dc指数与机械钻速成反比。
而机械钻速与钻井液柱压力和地层孔隙压力的压差有关。
正常压力地层,对泥岩和页岩而言,随着井深的增加dc指数也增大。
当钻遇压力过渡带或异常高压地层时,压差减小,机械钻速增大,而dc指数明显偏小,根据这种机理,可以监测地层异常压力的出现。
(3)声波测井法
声波测井法是利用声波时差与地层孔隙度成正比,而孔隙度与地层孔隙压力成正比的关系来检测地层孔隙压力。
正常情况下,随着深度的增加,压实作用愈强,孔隙度减小,声波传播速度增大,而声波时差逐渐减小。
当钻遇压力过渡带或异常压力地层时,地层孔隙增大,导致声波时差也偏大。
因此只要建立起正常地层压力带的地层孔隙压力与声波时差间的关系,就可以计算异常地层压力。
声波时差法是利用钻后的电测资料来检测地层孔隙压力的方法之一。
单靠某一种方法不能比较准确地检测和预报异常地层的出现,只有将几种方法取得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和比较才能较准确预报。
三.地层破裂压力
1.地层破裂压力的概念
由于井内液柱压力过高,会使地层产生拉伸破裂或使地层原有裂缝张开而造成井漏。
使地层原有裂隙张开或形成新裂隙时的井内静液柱压力,称为地层破裂压力。
单位MPa或psi;用符号Pf表示。
每单位深度增加的破裂压力值,叫地层破裂压力梯度。
地层破裂压力和上覆岩石压力、地层孔隙压力、岩性、地层年代、地层埋藏深度及该处岩石的应力状态有关。
因此地层破裂压力梯度的大小决定于上覆岩石压力梯度、地层孔隙压力梯度和岩石基岩应力的大小。
地层破裂压力梯度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地层参数,它对研究地层的稳定性,确定钻井过程中的钻井液密度,保护油气层,确定合理的压井液密度以及正确的井身结构设计都有很大的影响。
为了实现优质、快速和安全钻井,必须保持井内流体压力介于地层孔隙压力和地层破裂压力之间。
2.地层破裂压力漏失试验
要知道实际的地层破裂压力,最好的方法是在现场进行漏失试验。
试验方法是通过关闭防喷器并以不变的泵速向钻杆内缓慢泵送流体以迫使泵入流体总量的一部分进入地层使其破裂。
具体步骤和最大允许钻井液密度的计算见第三章第八节。
地层破裂压力梯度除现场漏失实测方法外,还有其他一些预测方法,如休伯特和威利斯法、马修斯和凯利法、伊顿法等。
我国石油大学黄荣樽教授经过研究,根据地层的破裂是由井壁上的应力状态决定的理论,提出了新的破裂压力预测方法。
这些方法涉及的资料和理论计算较多,本章不专门论述,如果要了解可阅读《钻井手册》(甲方)第二章。
通过各种方法的对比,可以发现各有其特点,但最好的方法还是现场进行破裂试验,能求出比较实际的地层破裂压力。
3.水深对地层破裂压力的影响
地层破裂压力一般来说是随井深而增加的。
但在深水中,相同的井深,破裂压力梯度比浅水中的小,其原因是由于水的深度和从粘土一粉砂、砂岩到页岩的深度分级而使在深水情况下上覆盖层应力低所致。
所以相同的井深,地表面有海水,其地层破裂压力梯度较低。
由于海床至转盘面一段距离不存在岩石的基质应力,在深水地区作业,应考虑水深对地层破裂压力梯度的影响。
四.地层坍塌压力概念
近年来,根据地层孔隙压力剖面、地层坍塌压力剖面和地层破裂压力剖面的资料,预告异常高压的出现是比较好的方法,对确定合理的钻井液密度和井身结构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所谓地层坍塌压力是指地层钻开后,井壁围岩产生剪切破坏而向井内产生坍塌或缩径时的井内静液柱压力。
单位MPa或psi。
第二节溢流及其正确控制方法
一.有关溢流和井喷的名词概念
为表示地层流体侵入井筒的严重程度,对井控有关名词定义如下:
1.油、气侵—一油、气侵入钻井液,使其性能变坏的过程。
2.溢流——井口返出的钻井液量比泵入量大,停泵后井口钻井液自动外溢的现象。
3.井涌一一一溢流的进一步发展,在循环或停泵后,钻井液涌出井口的现象。
4.井喷——地层流体(油、气或水)无控制地涌入井筒,喷出井口的现象。
5.地下井喷——井下高压层的地层流体(油、气或水)把井内某一薄弱地层压破,流体由高压层大量流入被压破的地层内,这种现象叫地下井喷。
6.井喷失控——发生井喷后,无法用常规方法控制井口而出现敞喷的现象。
二.地层一井眼系统平衡条件
在钻井作业中,某些外力可能会引起液柱压力升降变化,为了保持地层与井眼系统的压力平衡,在现场是使钻井液柱压力略大于地层孔隙压力。
建立下列平衡式:
Ph=Pp+Pe…………………………………………(8-5)
式中:
Ph-一钻井液静液柱压力(MPa)
Pp一一地层孔隙压力(MPa)
Pe--平衡安全附加压力(MPa)
根据安全钻井,保护油气层和提高机械钻速,防止溢流等因素来决定Pe值。
经验数据,一般规定:
油井Pe为1.5~3.5MPa(相当附加钻井液密度0.05~0.10g/cm3)
气井Pe为3~5Mpa(相当附加钻井液密度0.07~0.15g/cm3)
三.溢流发生的原因
溢流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地层与井眼系统压力失去平衡,井内液柱压力小于地层孔隙压力而引起溢流或井喷。
其影响因素有:
1.地层掌握不准确,钻到异常高压层,事先未预告,或者预告不准确,特别是在新探区钻井经常出现这种现象。
2.钻井液柱压力减少。
引起液柱压力减小的主要因素有:
(l)因井漏,井内液柱高度降低而使液柱压力减小。
这种情况往往不易及时发现,要加强观察。
(2)起钻时未向井内灌足钻井液。
起钻时由于井内钻具起出而使钻井液面下降,如不及时灌足钻井液,就会使液面下降,使井内液柱压力降低可能引起溢流。
(3)起钻发生抽汲作用。
起钻柱时,由于钻井液的粘滞作用产生的使井底减小的瞬时液柱压力叫抽汲压力。
由于起钻太快,钻井液在井内下落的速度小于钻柱上提的速度就产生一种抽汲作用,使井内液柱压力减小而引起溢流。
(4)压力激动引起井漏从而使液柱压力减小。
钻井作业中,由于某些外力引起井内压力发生升降变化,尤其是钻柱快速向下运动时会对井内产生一个附加压力(激动压力)而使井底压力增加,可能压漏地层,使液柱压力减小引起溢流。
(5)井内钻井液密度降低。
钻开油气层后,油气水不断侵入井内钻井液,使其密度逐渐降低,造成液柱压力降低。
液柱压力降低又使油气水侵入更厉害,以致最后造成溢流或井喷。
3.钻入邻近的油气井。
一个平台若钻定向井,如果钻头钻入邻近的油气井内或正在生产的油气井内,就会导致溢流或井喷。
这是一种很危险的现象,这种井应严格控制井眼轨迹,正确设计。
四.气侵的特点
地层中的流体,有油气水单独存在的,也有油气水共存的。
由于气体的特性,气侵时无论侵入的方式或运移的状态都不同于油侵或水侵。
为了有效地进行防喷和压井作业,熟悉和掌握气侵的特点是十分重要的。
1.气侵的途径与方式
(1)钻进气层时,随着气层岩石的破碎,岩石孔隙中含有的气体侵入钻井液。
钻到大裂缝或溶洞气藏,有可能出现置换性的大量气体突然侵入钻井液。
(2)气层中的气体通过钻井液(含泥饼)向井内扩散。
(3)当井底压力小于地层压力时,井下处于较大的欠平衡状态,气体由气层以气态或溶解气状态大量地流入或侵入钻井液。
2.气侵对钻井液柱压力的影响:
由于气体有压缩和膨胀的特征,气体侵入钻井液后,在井底时因受上部液柱时因受上部液柱的压力,气体体积很小,随着钻井液循环上,气体上升速度越来越大,气体所受液柱压力也会逐渐减小,气体体积就逐渐膨胀增大,特别是气体接近地面时气体膨胀就很快增大。
因此,即使返到地面的钻井液气侵很厉害,形成很多气泡,密度降低很多,但钻井液柱压力减少的绝对值仍是很小的。
从图8-2中可见,即使地面气侵钻井液密度只有原钻井液密度的一半,钻井液柱压力减少值也未超过0.4MPa。
但是,在钻井过程中,若不采取有效的除气措施,就会反复将气侵钻井液泵入井内,使钻井液气侵程度更加严重,造成井底压力不断降低,就有出现溢流或井喷的危险。
3.气侵的几个特点:
(1)气侵的钻井液在不同深度的密度是不同的。
(2)气侵钻井液接近地面时其密度才变得很小,所以即使地面钻井液气侵厉害,密度降低很多,但井底钻井液柱压力减少并不大。
这时不能再以地面气侵钻井液密度乘以井深来计算液柱压力。
(3)由于抽汲或长时间停止循环(如因换钻头、修泵或电测等)井底积聚有相当数量的天然气形成的气柱,上升膨胀时可能导致钻井液外溢。
(4)钻井液气侵后而井又关闭时,由于密度差的缘故,天然气会滑脱上升,最后积聚在井口。
若井筒和井口装置无渗漏,则滑脱上升的天然气不会膨胀,体积不会变化,但上升过程中,井口压力会逐渐增加。
当气体升至井口时,钻井液柱上增加了一个与溢流在井底相同的压力同时作用于井筒,而井口则作用有原来溢流在井底时的压力,此时,有可能形成过高的井底压力和井口压力。
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气侵钻井液循环出井时,要允许气体膨胀,释放部分压力,同时不要让井眼长时间关井而不循环。
(5)关井时气体上升而不膨胀的情况下,地层压力不等于井口压力加钻井液柱压力,因此,不能用这个压力来计算所需钻井液密度。
五.溢流信号
钻井循环系统是一个封闭系统,系统内任何流体的增加(油、气或水),在地面会有一定的显示或使钻井液的性能变化,或使钻井液数量发生变化,我们把这些显示和变化称为溢流出现的信号。
熟悉和正确识别这些信号是井控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1.这些信号有(但不限于):
(1)钻进中有蹩钻、钻速突然加快或出现放空现象。
地层流体要进入井筒,所钻地层要有良好的渗透性,因此钻进中有可能出现蹩跳、钻速加快现象。
钻到大裂缝或溶洞则出现放空。
上述现象的出现,有可能是钻到油气层,因此要观察,综合分析是否是溢流出现的前兆。
(2)钻进中泵压下降和泵冲数增加。
出现这种信号,应检查出口流量和钻井泵。
若系无问题,出口流量增加则是溢流出现。
当低密度的地层流体进入环空代替高密度钻井液时,泵压会下降,钻具内的高密度钻井液就有下落的趋势,泵冲数就可能增加。
(3)钻井液密度下降。
如果钻井液返出时密度下降,可能是由于地层流体侵入钻井液使其密度下降,造成液柱压力降低,最后发生溢流。
(4)钻具悬重发生变化。
当低密度的地层流体侵入钻井液后,使其密度降低,造成钻井液浮力减少,出现悬重增加的现象。
此时要认真观察井内情况,提防出现溢流。
(5)烃类或氯根含量增高。
钻井液中上述成份增加,有可能是油、气或水进入井内,要提高警惕,防止溢流发生。
(6)钻井液返出流量突然增加。
在泵排量不变的情况下,钻井液返出量突然增加,说明地层流体已进入井内,这是溢流发生的告急信号之一。
(7)循环池钻井液量增多。
若不是人为增加循环池钻井液量,而钻井液面增加时,则是溢流发生了。
因为溢流进入井筒排代了同体积的钻井液到循环池,使循环池液面增高,液量增加,这也是溢流发生的告急信号之一。
(8)停泵后井内钻井液外溢。
若停泵后,井内钻井液忽大忽小外溢,说明溢流已经发生。
(由于钻井液比重差而引起的外溢不属此类)这也是溢流告急信号。
(9)起钻时井内灌钻井液困难,或者灌入量少,甚至灌不进钻井液。
起钻时如果灌入井内的钻井液量小于因起出钻具体积相应减少的测算量,可能是溢流发生。
因为地层流体进入井筒,填补了部分起出钻具所占的空间,当进入井筒的流体使全井液柱压力小于地层压力时就会发生溢流。
这也是溢流告急信号之一。
(10)油气层钻进发生井漏。
油气层钻进发生井漏,很快使钻井液柱压力减小,溢流很快就会出现甚至发展成井喷。
2.为了及时发现溢流,掌握井控工作的主动权,日常钻进中,除仔细发现溢流信号外,应重点做好下述工作。
(1)井控有关的仪表,要保持性能良好可靠,按要求定期检查校正。
(2)出口管钻井液传感器要求灵敏可靠。
(3)钻进中要特别重视以下情况的监测:
①井口进出流量及温度变化;
②泥浆池液面变化。
③气测值的变化;
④起下钻时灌钻井液情况;
⑤钻井液性能变化;
⑥dc指数的变化。
(4)注意浅层气的出现。
浅层气存在深度浅,溢流信号和井喷的间隙时间短,在浅地层钻进一定要十分重视发现有无浅层气存在。
(5)钻开油气层前要有防范措施,并坚持防喷演习。
防喷演习是防止井喷事故的有效措施。
钻开油气层前100米开始,每周要进行一次演习外,每天每班要按钻井总监的要求不定期地进行防喷演习。
通过演习检查承包商人员对付井喷的实际能力,检查井控设备的可靠性,提高钻井人员对井喷的反应速度,熟悉操作步骤,使每个钻井人员明白发生井喷后的岗位和职责。
通过演习协调岗位配合,达到具有能在紧急情况下尽快控制井口的过硬本领。
钻开油气层前要制定具体防范措施,至少应做好以下工作:
①作业者应组织有关人员对平台进行一次全面的安全检查。
②钻开油气层前,作业者应在平台上储备100~150吨钻井液加重材料,做好防喷压井准备工作。
守护船也应储备100~150吨钻井液加重材料,以便在应急情况下补充给平台。
③钻开油气层前100米,通过钻井循环通道作一次低泵速试验,以后每班都应做循环通道的低泵速试验,取得压井的有关数据,并记录在日报表和监督日志上。
(浮式钻井船,低泵速试验时,要考虑阻流管汇压力损失对压井的影响)。
④做好防火、防爆工作。
钻井平台按危险严重程度严格划分出安全与危险区并应有明显标志。
(6)要制定钻开油气层的安全规定和作业程序。
3.油气层钻进安全起钻条件:
在高压过渡带或油气层钻进,决定是否起钻的原则是钻井液柱压力能平衡地层孔隙压力。
过去的经验记录表明,溢流或井喷多发生在起钻过程中,因此掌握安全起钻条件,对于每一个钻井工作者,尤其是钻井平台高岗位人员和钻井监督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井控技术。
起钻前要对起下钻过程中可能引起溢流的各种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达不到安全起钻条件,不能贸然起钻,否则,将会带来严重的不良后果。
为确保起下钻中不发生溢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井眼状况良好。
所谓井眼状况良好是指井眼内畅通无阻、循环泵压正常、不垮塌和不井漏。
如果发生轻微井漏要搞清原因,若有探不到液面的情况绝对不能起钻。
(2)井眼内钻井液性能稳定,钻井液密度没有大的波动,液柱压力始终要保持在比地层压力大1.5~3MPa,保证压稳地层才能起钻。
(3)起钻前要进行一次短程起下钻(20~30立柱)。
主要目的是检查井内有无地层流体侵入及其严重程度。
①通过短程起下钻检查灌入钻井液量是否正常。
由准确的计量罐记录灌入量,并由司钻和泥浆录井人员记录在专用报表上。
如果实际灌入量的体积与计算的不一致,应停止起钻并将钻具下到井底进行循环观察有无溢流发生,根据井下情况采取相应的井控措施。
②循环井底钻井液一周后,对钻井液中的天然气含量进行详细检查,通过后效反应,测出最大气测值。
如果气测值大于10%,不能起钻,要提高钻井液密度,消除气侵后才能起钻。
(4)井控装置要灵活可靠。
起钻前对井控装置包括阻流和压井管汇要进行全面检查,确保当溢流出现时能迅速控制井口。
例如考虑到井喷后迅速安装的需要,应将具有适当压力额定值的钻杆安全阀放置在易于取放的位置,而且安全阀要带上必需的转换接头,以适合所有钻杆和井底钻具的快速连接。
开关扳手应准备好放在固定位置便于急用。
(5)浮式钻井平台,升沉的幅度会影响抽汲或压力激动,起钻前要认真校核,考虑影响程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08章 井控技术 08 技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