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药典高效液相色谱法质谱法DOC.docx
- 文档编号:24013231
- 上传时间:2023-05-23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57.01KB
版药典高效液相色谱法质谱法DOC.docx
《版药典高效液相色谱法质谱法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药典高效液相色谱法质谱法DOC.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药典高效液相色谱法质谱法DOC
2015版药典---高效液相色谱法、质谱法
0512高效液相色谱法
高效液相色谱法系采用高压输液泵将规定的流动相泵入装有填充剂的色谱柱,对供试品进行分离测定的色谱方法。
注入的供试品,由流动相带入色谱柱内,各组分在柱内被分离,并进入检测器检测,由积分仪或数据处理系统记录和处理色谱信号。
1.对仪器的一般要求和色谱条件
高效液相色谱仪由高压输液泵、进样器、色谱柱、检测器、积分仪或数据处理系统组成。
色谱柱内径一般为3.9~4.6mm,填充剂粒径为3~lOμm。
超高效液相色谱仪是适应小粒径(约2μm)填充剂的耐超高压、小进样量、低死体积、高灵敏度检测的高效液相色谱仪。
(1)色谱柱
反相色谱柱:
以键合非极性基团的载体为填充剂填充而成的色谱柱。
常见的载体有硅胶、聚合物复合硅胶和聚合物等;常用的填充剂有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辛基硅烷键合硅胶和苯基键合硅胶等。
正相色谱柱:
用硅胶填充剂,或键合极性基团的硅胶填充而成的色谱柱。
常见的填充剂有硅胶、氨基键合硅胶和氰基键合硅胶等。
氨基键合硅胶和氰基键合硅胶也可用作反相色谱。
离子交换色谱柱:
用离子交换填充剂填充而成的色谱柱。
有阳离子交换色谱柱和阴离子交换色谱柱。
手性分离色谱柱:
用手性填充剂填充而成的色谱柱。
色谱柱的内径与长度,填充剂的形状、粒径与粒径分布、孔径、表面积、键合基团的表面覆盖度、载体表面基团残留量,填充的致密与均匀程度等均影响色谱柱的性能,应根据被分离物质的性质来选择合适的色谱柱。
温度会影响分离效果,品种正文中未指明色谱柱温度时系指室温,应注意室温变化的影响。
为改善分离效果可适当提高色谱柱的温度,但一般不宜超过60℃。
残余硅羟基未封闭的硅胶色谱柱,流动相pH值一般应在2~8之间。
残余硅羟基已封闭的硅胶、聚合物复合硅胶或聚合物色谱柱可耐受更广泛pH值的流动相,适合于pH值小于2或大于8的流动相。
(2)检测器最常用的检测器为紫外-可见分光检测器,包括二极管阵列检测器,其他常见的检测器有荧光检测器、蒸发光散射检测器、示差折光检测器、电化学检测器和质谱检测器等。
紫外-可见分光检测器、荧光检测器、电化学检测器为选择性检测器,其响应值不仅与被测物质的量有关,还与其结构有关;蒸发光散射检测器和示差折光检测器为通用检测器,对所有物质均有响应,结构相似的物质在蒸发光散射检测器的响应值几乎仅与被测物质的量有关。
紫外-可见分光检测器、荧光检测器、电化学检测器和示差折光检测器的响应值与被测物质的量在一定范围内呈线性关系,但蒸发光散射检测器的响应值与被测物质的量通常呈指数关系,一般需经对数转换。
不同的检测器,对流动相的要求不同。
紫外-可见分光检测器所用流动相应符合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通则0401)项下对溶剂的要求;采用低波长检测时,还应考虑有机溶剂的截止使用波长,并选用色谱级有机溶剂。
蒸发光散射检测器和质谱检测器不得使用含不挥发性盐的流动相。
(3)流动相反相色谱系统的流动相常用甲醇-水系统和乙腈-水系统,用紫外末端波长检测时,宜选用乙腈-水系统。
流动相中应尽可能不用缓冲盐,如需用时,应尽可能使用低浓度缓冲盐。
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色谱柱时,流动相中有机溶剂一般不低于5%,否则易导致柱效下降、色谱系统不稳定。
正相色谱系统的流动相常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有机溶剂,如二氯甲烷和正己烷等。
品种正文项下规定的条件除填充剂种类、流动相组分、检测器类型不得改变外,其余如色谱柱内径与长度、填充剂粒径、流动相流速、流动相组分比例、柱温、进样量、检测器灵敏度等,均可适当改变,以达到系统适用性试验的要求。
调整流动相组分比例时,当小比例组分的百分比例X小于等于33%时,允许改变范围为0.7X~1.3X;当X大于33%时,允许改变范围为X-10%~X+10%。
若需使用小粒径(约2μm)填充剂,输液泵的性能、进样体积、检测池体积和系统的死体积等必须与之匹配;如有必要,色谱条件也应作适当的调整。
当对其测定结果产生争议时,应以品种项下规定的色谱条件的测定结果为准。
当必须使用特定牌号的色谱柱方能满足分离要求时,可在该品种正文项下注明。
2.系统适用性试验
色谱系统的适用性试验通常包括理论板数、分离度、灵敏度、拖尾因子和重复性等五个参数。
按各品种正文项下要求对色谱系统进行适用性试验,即用规定的对照品溶液或系统适用性试验溶液在规定的色谱系统进行试验,必要时,可对色谱系统进行适当调整,以符合要求。
(1)色谱柱的理论板数(n)用于评价色谱柱的分离效能。
由于不同物质在同一色谱柱上的色谱行为不同,采用理论板数作为衡量色谱柱效能的指标时,应指明测定物质,一般为待测物质或内标物质的理论板数。
在规定的色谱条件下,注入供试品溶液或各品种项下规定的内标物质溶液,记录色谱图,量出供试品主成分色谱峰或内标物质色谱峰的保留时间tR和峰宽(W)或半高峰宽(Wh/2),按n=16(tR/W)2或n=5.54(tR/Wh/2)2计算色谱柱的理论板数。
tR、W、Wh/2可用时间或长度计(下同),但应取相同单位。
(2)分离度(R)用于评价待测物质与被分离物质之间的分离程度,是衡量色谱系统分离效能的关键指标。
可以通过测定待测物质与已知杂质的分离度,也可以通过测定待测物质与某一指标性成分(内标物质或其他难分离物质)的分离度,或将供试品或对照品用适当的方法降解,通过测定待测物质与某一降解产物的分离度,对色谱系统分离效能进行评价与调整。
无论是定性鉴别还是定量测定,均要求待测物质色谱峰与内标物质色谱峰或特定的杂质对照色谱峰及其他色谱峰之间有较好的分离度。
除另有规定外,待测物质色谱峰与相邻色谱峰之间的分离度应大于1.5。
分离度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为相邻两色谱峰中后一峰的保留时间;
为相邻两色谱峰中前一峰的保留时间;
Wt1、W2及W1,h/2、W2,h/2分别为此相邻两色谱峰的峰宽及半高峰宽(如图)
当对测定结果有异议时,色谱柱的理论板数(n)和分离度(R)均以峰宽(W)的计算结果为准。
(3)灵敏度用于评价色谱系统检测微量物质的能力,通常以信噪比(S/N)来表示。
通过测定一系列不同浓度的供试品或对照品溶液来测定信噪比。
定量测定时,信噪比应不小于10;定性测定时,信噪比应不小于3。
系统适用性试
验中可以设置灵敏度实验溶液来评价色谱系统的检测能力。
(4)拖尾因子(T)用于评价色谱峰的对称性。
拖尾因子计算公式为:
式中W0.05h为5%峰高处的峰宽;
d1为峰顶在5%峰高处横坐标平行线的投影点至峰前沿与此平行线交点的距离(如图)。
以峰高作定量参数时,除另有规定外,T值应在0.95~1.05之间。
以峰面积作定量参数时,一般的峰拖尾或前伸不会影响峰面积积分,但严重拖尾会影响基线和色谱峰起止的判断和峰面积积分的准确性,此时应在品种正文项下对拖尾因子作出规定。
(5)重复性用于评价色谱系统连续进样时响应值的重复性能。
采用外标法时,通常取各品种项下的对照品溶液,连续进样5次,除另有规定外,其峰面积测量值的相对标准偏差应不大于2.0%;采用内标法时,通常配制相当于80%、
100%和120%的对照品溶液,加入规定量的内标溶液,配成3种不同浓度的溶液,分别至少进样2次,计算平均校正因子,其相对标准偏差应不大于2.0%。
3.测定法
(1)内标法按品种正文项下的规定,精密称(量)取对照品和内标物质,分别配成溶液,各精密量取适量,混合配成校正因子测定用的对照溶液。
取一定量进样,记录色谱图。
测量对照品和内标物质的峰面积或峰高,按下式计算校正因子:
式中As为内标物质的峰面积或峰高;
AR为对照品的峰面积或峰高;
Cs为内标物质的浓度;
CR为对照品的浓度。
再取各品种项下含有内标物质的供试品溶液,进样,记录色谱图,测量供试品中待测成分和内标物质的峰面积或峰高,按下式计算含量:
式中Ax为供试品的峰面积或峰高;
cx为供试品的浓度;
A's为内标物质的峰面积或峰高;
c's为内标物质的浓度;
f为内标法校正因子。
采用内标法,可避免因供试品前处理及进样体积误差对测定结果的影响。
(2)外标法按各品种项下的规定,精密称(量)取对照品和供试品,配制成溶液,分别精密取一定量,进样,记录色谱图,测量对照品溶液和供试品溶液中待测物质的峰面积(或峰高),按下式计算含量:
式中各符号意义同上。
由于微量注射器不易精确控制进样量,当采用外标法测定时,以手动进样器定量环或自动进样器进样为宜。
(3)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测定杂质含量时,可采用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
在建立方法时,按各品种项下的规定,精密称(量)取待测物对照品和参比物质对照品各适量,配制待测物校正因子的溶液,进样,记录色谱图,按下式计算待测物的校正因子。
式中cA为待测物的浓度;
AA为待测物的峰面积或峰高;
cB为参比物质的浓度;
AB为参比物质的峰面积或峰高。
也可精密称(量)取主成分对照品和杂质对照品各适量,分别配制成不同浓度的溶液,进样,记录色谱图,绘制主成分浓度和杂质浓度对其峰面积的回归曲线,以主成分回归直线斜率与杂质回归直线斜率的比计算校正因子。
校正因子可直接载入各品种项下,用于校正杂质的实测峰面积。
需作校正计算的杂质,通常以主成分为参比,采用相对保留时间定位,其数值一并载入各品种项下。
测定杂质含量时,按各品种项下规定的杂质限度,将供试品溶液稀释成与杂质限度相当的溶液,作为对照溶液;进样,记录色谱图,必要时,调节纵坐标范围(以噪声水平可接受为限)使对照溶液的主成分色谱峰的峰高约达满量程的10%~25%。
除另有规定外,通常含量低于0.5%的杂质,峰面积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应小于10%;含量在0.5%~2%的杂质,峰面积的RSD应小于5%;含量大于2%的杂质,峰面积的RSD应小于2%。
然后,取供试品溶液和对照溶液适量,分别进样,除另有规定外,供试品溶液的记录时间,应为主成分色谱峰保留时间的2倍,测量供试品溶液色谱图上各杂质的峰面积,分别乘以相应的校正因子后与对照溶液主成分的峰面积比较,计算各杂质含量。
(4)不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测定杂质含量时,若无法获得待测杂质的校正因子,或校正因子可以忽略,也可采用不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
同上述(3)法配制对照溶液、进样调节纵坐标范围和计算峰面积的相对标准偏差后,取供试品溶液和对照品溶液适量,分别进样。
除另有规定外,供试品溶液的记录时间应为主成分色谱峰保留时间的2倍,测量供试品溶液色谱图上各杂质的峰面积并与对照溶液主成分的峰面积比较,依法计算杂质含量。
(5)面积归一化法按各品种项下的规定,配制供试品溶液,取一定量进样,记录色谱图。
测量各峰的面积和色谱图上除溶剂峰以外的总色谱峰面积,计算各峰面积占总峰面积的百分率。
用于杂质检查时,由于仪器响应的线性限制,峰面积归一化法一般不宜用于微量杂质的检查。
0431质谱法
质谱法是使待测化合物产生气态离子,再按质荷比(m/z)将离子分离、检测的分析方法,检测限可达10-15~l0-12mol数量级。
质谱法可提供分子质量和结构的信息,定量测定可采用内标法或外标法。
质谱仪的主要组成如图所示。
在由泵维持的约10-3~10-6Pa真空状态下,离子源产生的各种正离子(或负离子),经加速,进入质量分析器分离,再由检测器检测。
计算机系统用于控制仪器,记录、处理并储存数据,当配有标准谱库软件时,计算机系统可以将测得的质谱与标准谱库中图谱比较,获得可能化合物的组成和结构信息。
图质谱仪的主要组成
一、进样系统
样品导入应不影响质谱仪的真空度。
进样方式的选择取决于样品的性质、纯度及所采用的离子化方式。
1.直接进样
室温常压下,气态或液态化合物的中性分子通过可控漏孔系统,进入离子源。
吸附在固体上或溶解在液体中的挥发性待测化合物可采用顶空分析法提取和富集,程序升温解吸附,再经毛细管导入质谱仪。
挥发性固体样品可置于进样杆顶端,在接近离子源的高真空状态下加热、气化。
采用解吸离子化技术,可以使热不稳定的、难挥发的样品在气化的同时离子化。
多种分离技术已实现了与质谱的联用。
经分离后的各种待测成分,可以通过适当的接口导入质谱仪分析。
2.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
在使用毛细管气相色谱柱及高容量质谱真空泵的情况下,色谱流出物可直接引入质谱仪。
3.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
使待测化合物从色谱流出物中分离、形成适合于质谱分析的气态分子或离子需要特殊的接口。
为减少污染,避免化学噪声和电离抑制,流动相中所含的缓冲盐或添加剂通常应具有挥发性,且用量也有一定的限制。
(1)粒子束接口液相色谱的流出物在去溶剂室雾化、脱溶剂后,仅待测化合物的中性分子被引入质谱离子源。
粒子束接口适用于分子质量小于1000道尔顿的弱极性、热稳定化合物的分析,测得的质谱可以由电子轰击离子化或化学离子化产生。
电子轰击离子化质谱常含有丰富的结构信息。
(2)移动带接口流速为0.5~1.5ml/min的液相色谱流出物,均匀地滴加在移动带上,蒸发、除去溶剂后,待测化合物被引入质谱离子源。
移动带接口不适宜于极性大或热不稳定化合物的分析,测得的质谱可以由电子轰击离子化或化学离子化或快原子轰击离子化产生。
(3)大气压离子化接口是目前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广泛采用的接口技术。
由于兼具离子化功能,这些接口将在离子源部分介绍。
4.超临界流体色谱-质谱联用(SFC-MS)
超临界流体色谱-质谱联用主要采用大气压化学离子化或电喷雾离子化接口。
色谱流出物通过一个位于柱子和离子源之间的加热限流器转变为气态,进入质谱仪分析。
5.毛细管电泳-质谱联用(CE-MS)
几乎所有的毛细管电泳操作模式均可与质谱联用。
选择接口时,应注意毛细管电泳的低流速特点并使用挥发性缓冲液。
电喷雾离子化是毛细管电泳与质谱联用最常用的接口技术。
二、离子源
根据待测化合物的性质及拟获取的信息类型,可以选用不同的离子源。
1.电子轰击离子化(EI)
处于离子源的气态待测化合物分子,受到一束能量(通常是70eV)大于其电离能的电子轰击而离子化。
质谱中往往含有待测化合物的分子离子及具有待测化合物结构特征的碎片离子。
电子轰击离子化适用于热稳定的、易挥发化合物的离子化,是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最常用的离子化方式。
当采用粒子束或移动带等接口时,电子轰击离子化也可用于液相色谱-质谱联用。
2.化学离子化(CI)
离子源中的试剂气分子(如甲烷、异丁烷和氨气)受高能电子轰击而离子化,进一步发生离子一分子反应,产生稳定的试剂气离子,再使待测化合物离子化。
化学离子化可产生待测化合物(M)的(M+H)+或(M-H)-特征离子、或待测
化合物与试剂气分子产生的加合离子。
与电子轰击离子化质谱相比,化学离子化质谱中碎片离子较少,适宜于采用电子轰击离子化无法得到分子质量信息的热稳定的、易挥发化合物分析。
3.快原子轰击(FAB)或快离子轰击离子化(LSIMS)
高能中性原子(如氩气)或高能铯离子,使置于金属表面、分散于惰性黏稠基质(如甘油)中的待测化合物离子化,产生(M+H)+或(M-H)-特征离子或待测化合物与基质分子的加合离子。
快原子轰击或快离子轰击离子化非常适合于各种极性的、热不稳定化合物的分子质量测定及结构表征,广泛应用于分子质量高达10000道尔顿的肽、抗生素、核苷酸、脂质、有机金属化合物及表面活性剂的分析。
快原子轰击或快离子轰击离子化用于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时,需在色谱流动相中添加1%~10%的甘油,且必须保持很低流速(1~l0μl/min)。
4.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离子化(MALD)I
将溶于适当基质中的供试品涂布于金属靶上,用高强度的紫外或红外脉冲激光照射,使待测化合物离子化。
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离子化主要用于分子质量在100000道尔顿以上的生物大分子分析,适宜与飞行时间分析器结合使用。
5.电喷雾离子化(ESI)
离子化在大气压下进行。
待测溶液(如液相色谱流出物)通过一终端加有几千伏高压的毛细管进入离子源,气体辅助雾化,产生的微小液滴去溶剂,形成单电荷或多电荷的气态离子。
这些离子再经逐步减压区域,从大气压状态传送到质谱仪的高真空中。
电喷雾离子化可在1μl/min~1ml/min流速下进行,适合极性化合物和分子质量高达100000道尔顿的生物大分子研究,是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毛细管电泳-质谱联用最成功的接口技术。
6.大气压化学离子化(APCI)
原理与化学离子化相同,但离子化在大气压下进行。
流动相在热及氮气流的作用下雾化成气态,经由带有几千伏高压的放电电极时离子化,产生的试剂气离子与待测化合物分子发生离子-分子反应,形成单电荷离子,正离子通常是(M+H)+,负离子则是(M-H)-。
大气压化学离子化能在流速高达2ml/min下进行,常用于分析分子质量小于1500道尔顿的小分子或弱极性化合物,主要产生的是(M+H)+或(M-H)-离子,很少有碎片离子,是液相色谱-质谱联用的重要接口之一。
7.大气压光离子化(APPI)
与大气压化学离子化不同,大气压光离子化是利用光子使气相分子离子化。
该离子化源主要用于非极性物质的分析,是电喷雾离子化、大气压化学离子化的一种补充。
大气压光离子化对于试验条件比较敏感,掺杂剂、溶剂及缓冲溶液的组成等均会对测定的选择性、灵敏度产生较大影响。
三、质量分析器
质量范围、分辨率是质量分析器的两个主要性能指标。
质量范围指质量分析器所能测定的质荷比的范围;分辨率表示质量分析器分辨相邻的、质量差异很小的峰的能力。
虽然不同类型的质量分析器对分辨率的具体定义存在差异,高分辨质谱仪通常指其质量分析器的分辨率大104。
1.扇形磁场分析器
离子源中产生的离子经加速电压(V)加速,聚焦进入扇形磁场(磁场强度B)。
在磁场的作用下,不同质荷比的离子发生偏转,按各自的曲率半径(r)运动:
m/z=B2r2/2V
改变磁场强度,可以使不同质荷比的离子具有相同的运动曲率半径(r),进而通过狭缝出口,达到检测器。
扇形磁场分析器可以检测分子质量高达15000道尔顿的单电荷离子。
当与静电场分析器结合、构成双聚焦扇形磁场分析器时,分辨率可达到105。
2.四极杆分析器
分析器由四根平行排列的金属杆状电极组成。
直流电压(DC)和射频电压(RF)作用于电极上,形成了高频振荡电场(四极场)。
在特定的直流电压和射频电压条件下,一定质荷比的离子可以稳定地穿过四极场,到达检测器。
改变直流电压和射频电压大小,但维持它们的比值恒定,可以实现质谱扫描。
四极杆分析器可检测的分子质量上限通常是4000道尔顿,分辨率约为103。
3.离子阱分析器
四极离子阱(QIT)由两个端盖电极和位于它们之间的环电极组成。
端盖电极处在地电位,而环电极上施加射频电压(RF),以形成三维四极场。
选择适当的射频电压,四极场可以储存质荷比大于某特定值的所有离子。
采用“质量选择不稳定性”模式,提高射频电压值,可以将离子按质量从高到低依次射出离子阱。
挥发性待测化合物的离子化和质量分析可以在同一四极场内完成。
通过设定时间序列,单个四极离子阱可以实现多级质谱(MSn)的功能。
线性离子阱(LIT)是二维四极离子阱,结构上等同于四极质量分析器,但操作模式与三维离子阱相似。
四极线性离子阱具有更好的离子储存效率和储存容量,可改善的离子喷射效率及更快的扫描速度和较高的检测灵敏度。
离子阱分析器与四极杆分析器具有相近的质量上限及分辨率。
4.飞行时间分析器(TOF)
具有相同动能、不同质量的离子,因飞行速度不同而实现分离。
当飞行距离一定时,离子飞行需要的时间与质荷比的平方根成正比,质量小的离子在较短时间到达检测器。
为了测定飞行时间,将离子以不连续的组引入质量分析器,以明确起始飞行时间。
离子组可以由脉冲式离子化(如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离子化)产生,也可通过门控系统将连续产生的离子流在给定时间引入飞行管。
飞行时间分析器的质量分析上限约15000道尔顿、离子传输效率高(尤其是谱图获取速度快)、质量分辨率>104。
5.离子回旋共振分析器(ICR)
在高真空(~107Pa)状态下,离子在超导磁场中作回旋运动,运行轨道随着共振交变电场而改变。
当交变电场的频率和离子回旋频率相同时,离子被稳定加速,轨道半径越来越大,动能不断增加。
关闭交变电场,轨道上的离子在电极上产生交变的像电流。
利用计算机进行傅立叶变换,将像电流信号转换为频谱信号,获得质谱。
待测化合物的离子化和质量分析可以在同一分析器内完成。
离子回旋共振分析器的质量分析上限>104道尔顿,分辨
率高达106,质荷比测定精确到千分之一,可以进行多级质谱(MSn)分析。
6.串联质谱(MS-MS)
串联质谱是时间上或空间上两级以上质量分析的结合,测定第一级质量分析器中的前体离子(precursorion)与第二级质量分析器中的产物离子(production)之间的质量关系。
多级质谱实验常以MS表示。
产物离子扫描(product-ionscan)在第一级质量分析器中选择某m/z的离子作为前体离子,测定该离子在第二级质量分析器中、一定的质量范围内的所有碎片离子(产物离子)的质荷比与相对强度,获得该前体离子的质谱。
前体离子扫描(precursor-ionscan)在第二级质量分析器中选择某m/z的产物离子,测定在第一级质量分析器中、一定的质量范围内所有能产生该碎片离子的前体离子。
中性丢失扫描(neutral-lossscan)以恒定的质量差异,在一定的质量范围内同时测定第一级、第二级质量分析器中的所有前体离子和产物离子,以发现能产生特定中性碎片(如CO2)丢失的化合物或同系物。
选择反应检测(selected-reactionmonitoring,SRM)选择第一级质量分析器中某前体离子(m/z)1,测定该离
子在第二级质量分析器中的特定产物离子(m/z)2的强度,以定量分析复杂混合物中的低浓度待测化合物。
多反应检测(multiple-reactionmonitoring,MRM)是指同时检测两对及以上的前体离子一产物离子。
四、测定法
在进行供试品分析前,应对测定用单级质谱仪或串联质谱仪进行质量校正。
可采用参比物质单独校正或与被测物混合测定校正的方式。
1.定性分析
以质荷比为横坐标,以离子的相对丰度为纵坐标,测定物质的质谱。
高分辨质谱仪可以测定物质的准确分子质量。
在相同的仪器及分析条件下,直接进样或流动注射进样,分别测定对照品和供试品的质谱,观察特定m/z处离子的存在,可以鉴别药物、杂质或非法添加物。
产物离子扫描可以用于极性的大分子化合物的鉴别。
复杂供试品中待测成分的鉴定,应采用色谱-质谱联用仪或串联质谱仪。
质谱中不同质荷比离子的存在及其强度信息反映了待测化合物的结构特征,结合串联质谱分析结果,可以推测或确证待测化合物的分子结构。
当采用电子轰击离子化时,可以通过比对待测化合物的质谱与标准谱库谱图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药典 高效 色谱 法质谱法 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