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思维方式差异举例.docx
- 文档编号:24012156
- 上传时间:2023-05-23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33.04KB
中西思维方式差异举例.docx
《中西思维方式差异举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西思维方式差异举例.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西思维方式差异举例
中西思维方式差异举例
【篇一:
中西思维方式差异举例】
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比较
唐健吾
针对人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差异,从曲线与直线、解析与整体、模糊与精确、中庸与偏激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指出了各自的优势与不足。
有利于我们了解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役的特点和原因,有利于我们既保持自身的号的特性,克服不足,能更好地融合到文化全球化的趋势之中,对我们有一定的启迪意义和实际的操作价值。
由于及文化的关系,东西方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差异,有的方面这种差异甚至是巨大的。
在多方面的差异中,思维差异是最根本的。
思维方式是人类在认识过程中形成的带有一定普遍性和稳定性的思维结构模式和思维程式,它是思维和思维方法的统一结合形式。
本文试图从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分析中提炼出予以我们有启迪性的东西,使大家在全球化过程中能够彼此了解。
1东方人好曲线,西方人好直线
西方人直线思维,喜欢开门见山;中国人曲线思维,习惯迂回。
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1]。
寻求世界的对立,“非此即彼”的推理判断是西方理论家思考问题的基本方法。
由此引发的“线性推理”的观念,好像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而探寻世界的统一性,是中国思维的本色,如“天人合一”、“亦此亦彼”就成为中国古代思想家的思维习惯。
如果说西方的思维方式可以用直线来譬喻的话,那么中国以“辨证”为主的思维途径,即使要以线条来表示也不能只采取直线形的方法。
螺旋或波浪式的曲线,似乎较能反映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
我们中国人的“醉翁之意不在酒”这一传统思维导致的做事风格或处事方式,至今未尝有根本改变!
西方人喜欢更简单的抽象符号,对汉字的图形符号识别法感到非常头痛,因为这不是他们认识事物的方式,所以他们认为汉字是世界是最深奥难懂的文字。
那么,他们认定使用这种难懂文字的中国人,其思维方式更是不可捉摸的。
东西方文化在逻辑观念上也存在着基本的差异。
比如,面对同本身想法有悖的观点时,美国人会进一步增强自己的观点,驳斥他认为不太正确的观点。
相反的,亚洲人则更加容易改变自己的立场,承认即使不太正确的观点也有可取之处。
东方人因“整体思维”更容易注意到重要的环境因素,并认识到它们也会产生影响,因此犯下“基本归因错误”的几率较低[2]。
所以,东方人的这种思维方式在处理各种事情大的如国际事务小的如夫妻关系,都有可取之处,不可片面否定;但在很多事情诸如有关一些原则性的问题上则可以向西方人的这种思维方式学习。
最耐人寻味的是,最近西方的研究显示,长期旅居东方的西方人和移居西方的东方人,在有关心理实验中的表现都介于东西方之间,并没有显示西方人“解析思维”或东方人“整体思维”的特征。
这预示着,全球一体化的时代,在人文思想上或许会出现新气象[3]。
2西方重解析,东方看整体
生活在不同变化下的人们由于对外界的认识模式存在着差别。
季羡林认为:
“一言而蔽之,东方文化体系的思维模式是综合的,而西方则是分析的”。
东方和西方的思维方式从总体上看具有不同的特征,如东方人偏重人文,注重伦理、道德,西方人偏重,注重、技术;东方人重悟性、直觉、意象,西方人重理性、逻辑、实证……。
这样看来,中西思维方式分别属于整体、直觉、具象思维与分析、逻辑抽象思维。
仅举一个例子:
德国人做菜放多少盐是需要用天平来称的,而中国是用勺子舀的。
中国人似乎更长于总体把握,而西方人长于条分缕析;中国人善于归纳,西方人善于演绎;中国人强调群体,西方人强调个体;中国人重悟性,西方人重理性;中国人善形象思维,西方人善逻辑思维;中国人更具诗人的气质,西方人更具科学家的头脑;中国人把宇宙看作一个整体,充塞其中的是“道”或“气”,西方人把宇宙看作一个个原子,各自独立又彼此联系;中国人处理事情就像中医,把人体看作一个有机整体,西方人处理事情就像西医,头痛医头,脚疼医脚。
简单来说,西方人大多关注具体问题和细节;东方人则主要从整体结构思考问题。
就是说,比起西方人来,东方人的思维方式更有整体性,东方人会本能地更注重来龙去脉。
这两种思维方式各有所长,我们应该在注重整体性的优势上,多训练解析性或分析性思维方式,在知识社会中,将会占有双重优势。
3东方人偏模糊,西方人偏精确
美国的心家最近做了一个实验:
试验者要求中国人和美国人看水下景物的录像,让他们说出看到了什么。
他发现,美国人的眼光直接奔向那些最亮的在水中运动最快的物体,例如,三条游来游去的鲑鱼;而中国人更有可能说他们看到了一条溪流,看到水是蔚蓝色的,水底有岩石,然后才提到水里有鱼。
研究发现,中国人从这个试验中掌握的背景和前景物体的信息量是美国人的两倍。
这个研究发现,比起西方人来,东方人的思维方式更有整体性,东方人会本能地更注重来龙去脉。
与东方人相比,西方人似乎更善于集中注意力,也更具有分析性[4]。
心理学家解释:
东亚人生活在相对复杂的社会关系网中,有固定的角色关系。
因此,关注背景对有效的职能运作非常重要。
相比之下,西方人生活的社会约束较少,强调独立性,他们可以较少关注环境。
模糊性是古代思维的共同特征。
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的模糊性经过长期的延续而得到了丰富的发展,但是没有像西方思维方式那样在近代受到了精确性的否定。
因而直到,中国思维虽然吸收了西方思维的精确性,但是模糊性的特征还是很明显的。
这种思维方式的优势在于能全面把握事物,通观全局,但是所得到的认识不深刻,不能对某一方面做更仔细、更精确的认识或研究,对事物之间的界限不能分得很清楚。
相比之下,西方人自古以来就重视数学和逻辑,因而具有精确性的性质。
精确性是西方近代思维的一大特征,西方近代实验科学注重对事物分门别类,重视定量分析和精确,因而促使了数学、力学、天文学、生物学、化学、物理学等学科的发展。
虽然思维对象是模糊的,但是西方人认识事物的方法和工具却是相当精确的,这就导致了精确思维的习惯。
近代以来西方人崇尚科学和理性,注重思维更精确活动的严格性、明确性和确定性,注重思维程式的数学化、形式化、公式化、符号化和语言的逻辑性,思维方式也必然带有精确性。
相比于东方农耕文化重视生活背景与人际关系而言,西方社会更多表现为对于时间与效率的把握。
这种差异造成了两种社会截然不同的民族种族个性与发展模式[5]。
然而,西方人也发现复杂的世界存在着许多模糊的现象和事实,如在程度、关系等方面,很多情况下不可能具有精确的结论,反映在思维中就产生了模糊性,由此产生了模糊数学、模糊逻辑、模糊语言等学科。
总之,西方人有精确思维的传统,同时又创立了模糊数学和模糊逻辑,开创了模糊思维的新阶段;人擅长于模糊思维,同时又刻意吸收消化西方人的精确思维。
这说明,模糊性和精确性作为人类思维的两种特性,在现代社会得到长足的并互相靠拢[6]。
4东方人喜中庸,西方人喜偏激
“中庸”来自中国几千年传统的儒家思想,是重要的伦理道德标准,指处理事情要不偏不倚,后来引申为平庸、妥协、保守。
“中庸”内容十分广泛,它是人们观察问题、认识问题的基本方法。
“中庸”思想体现了事物的自身内在,反映在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诸方面,对现代人的身心发展、协调人际关系仍然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
但中庸思想对中国的发展基本上还是过大于功,障碍了历史发展。
所以对于“中庸”之道,鲁迅是极力反对的:
“惰性,……第一就是听天任命,第二就是‘中庸’”。
鲁迅是最不中庸的人,他一贯的旗帜鲜明就是对“中庸”的抗拒,把“中庸”当作中国人的惰性。
也许正是由于这种激烈的批判立场,鲁迅在反对“中庸”的道路上已经走向了偏激。
西方人好偏激性思维,一种思维、观点总是先全盘否定前人的,提出自己“全新的”,一鸣惊人,在争论中再逐渐纠正自己的偏激之处,最后被人们接受,成为流行的新的理论新的观点,如存在主义、行为主义、人本主义、精神分析学派等等,莫不如此。
他们在创立理论的过程中(特别是初期),往往好走极端且有意言过其实,尤其喜好只“击”一点不及其余。
待理论建立起来后,再来进行修正。
如是有新精神分析学派,新行为主义,如此等等,反正不新不“偏”的东西是没有市场的。
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如此,凡事必弄个是非曲直,绝不含糊。
在国际关系中也如此,经常使用偏激语言或偏激行动(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可为典型事例)。
作为思想方法的“中庸”,它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
对于认识和观察世界、处理人际关系中的诸多问题有着积极意义。
作为人要讲诚信、要仁爱、不偏不倚、做事要有尺度,不走极端、要恰到好处等等。
但缺陷是求全求稳,善于调和,缺乏创新精神。
如何解决中庸与偏激的关系?
可以打个比方:
比方一棵大树,根虽偏,却从大地吸取营养与水分。
树梢虽偏,却能不断生长。
中庸之干,可抗风雨。
中与偏紧密配合,保证大树屹立天地而不倒。
我们不仅能做到为人处世的中庸,也能够保持激进的思想,中庸与偏激运用得宜,这样的思想,是不是光比中庸要进步呢?
而这也是建立和谐社会所需要的基本思维方式。
转贴于中国论文
2012年06月24日12:
33||||||
【篇二:
中西思维方式差异举例】
一、中西方思维方式之差别示例一种思维方式常常渗透在各个领域,甚至我们经常见到的现象也能反映其思维方式。
比如一个美国人给一个中国人写信,中国人看美国人的信,他一看马上就发火。
因为美国人在信的开头,开门见山,将自己的要求放在最前面,后面才讲些客套话。
中国人为了保持心理平衡,拿到美国人的信先看后面。
而美国人看中国人的信,开始越看越糊涂,不知道对方要说明什麼,前面都是寒暄等等。
美国人读中国人的信也是倒过来看,这种不同的书写方法反映著不同的思维方式。
有这样一个经典的例子:
德国人和日本人、中国人一同坐火车从德国的法兰克福去巴黎,这3个人坐在一个车厢裏。
途中上来一位客人,这位客人将手裏端著的鱼缸放在空座上。
德国人开始发问:
“您能告诉我这鱼的名称吗?
它在生物学上的类别及有哪些特征?
它们在科学上的意义又是什麼?
”日本人听完德国人的话后接著问:
“请问这种鱼我们国家能不能引进?
根据日本的气候、水温、水质,这种鱼能不能生长?
”轮到中国人来问了:
“这种鱼是红烧好吃,还是清蒸更好吃一点?
”这表明了3种不同文化思维方式的特点。
二、从文学艺术领域看中西思维艺术之差异东西方不同的哲学追求和不同的思维标向反映到文学艺术的创造上,中国重视圆浑,和谐,追求中和,追求圆浑中而致雄放的境界,就像司空图、钟嵘所宣导的那样;西方追求突破,讲究提升性,如希腊悲剧就具有一种破釜沉舟,另辟天地的突破性。
中国许多小说停留在见证性,停留在人情的描写上,当然《红楼梦》例外,缺乏必要的哲学深度。
赛凡提斯、巴尔扎克、普鲁斯特就挖得深,但丁、波德赖尔、莎士比亚,也具有提升性,开掘得很深。
中国戏剧多数写冤写怨写人生惨烈,有的写到了生命的真处实处,所以感人,有生命力,有的没有。
笔者个人推测,在现代如创作出能够打动东西方读者的作品,作者必须既对中国哲学命运、宇宙精神,对中国诗、画和书法三为一体的艺术精髓、以及气韵、虚实相协、阴阳相调的中国艺术真谛有独到的体悟,同时又要对西方文学、艺术、哲学有深刻了解和把握。
三、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的原因简说笔者认为一方面是因东西方社会发展的道路不一样,长期的农业社会和小农经济,造成了我国文化的民族心理。
这种心理的特点很大程度上是强调一种乡土情谊、一种乡邻情谊。
我们不是常说人生有四大喜事吗。
“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他乡遇故知”在德国是淡漠,西方人一般没有同乡会。
如果在国外遇到一个同乡,德国人不会很激动。
而我们常讲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落叶归根等等,本乡本土观念很强,这些都跟我们的社会有关,带有浓厚的情感。
这种感情因素在西方,恰恰表现得很淡薄。
另一方面从哲学和文化体系角度说,我们受影响最深的是儒家哲学,而他们是基督教文化。
儒家哲学体系裏强调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把“修身”放在第一位,也就是讲究道德文化。
这种道德文化裏恰恰强调的是一种“义”。
“君子之交淡如水”强调的也是“义”。
现在有了一些变化,有的人主张义利兼顾。
我们的哲学思想强调综合,他们的哲学思想强调的是分析,这就形成了侧重整体思维和个体思维的差异。
四、中西方哲学的融合五、学习西方思维方式长处1、西方现代哲学严格的概念分析、清晰的理性逻辑,能够极为有效地撑开国故旧学中含混不清、微言大义的思想内容,更有利于把问题说清楚,而不至于使丰富的哲学内涵始终无法进入当下人们的思维深处和学术话语。
2、西方哲学那种尖锐犀利的批判精神更能够对中国传统思想与文化起到激浊扬清的作3、西方哲学所具有的丰富原创精神则可以成为中国哲学发扬光大的酵母。
传统中国哲学把太多的注意力或精力放在“学统”建构上,每说一句话都得有出处,每一个议论都得引经据典,这在客观上必然导致大批哲学家学术创造力的匮乏。
“我注六经”的解释学传统更使得中国哲学长期陷入“述而不作”的困难境地。
六、结束语在中西方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正确把握中西文化及思维方式的不同,我们必将会在经济文化日益国际化的契机下,抓住机遇,重塑国人风采,在对传统文化去其糟粕,扬其精华的基础上和谐健康发展。
四种国人的“思维方式”三、迷信圣贤的思维方式。
民主精神就是民主的思想方法,思维方式。
西方文化的根本并不是民主体制,而是民主思想和民主的思维方式。
四、内外有别的思维方式。
中国有句成语内外有别,其含义是:
对自己人和对外人给予不同的待遇,要给自己人特别的优待和关照。
中国人把人际关系称为圈子,是一个非常贴切的称呼。
中国人以自己为圆心,把自己周围的人按照亲疏远近来画圈子:
最里面一圈是父母兄弟姐妹等亲人,稍外一圈是亲朋好友等友人,再外一圈是邻居同事等熟人,最外一圈就是素不相识的外人。
我们处理人际关系的时候,要遵循先里后外的顺序,按照远近亲疏的不同关系,给予不同分量的砝码。
西方人崇尚人权,人权也就是人们相互平等对待。
可是西方的人权观念到了中国就变了滋味,中国人并不主张人人绝对平等,而是主张相对平等,比如对亲人给予九分关照,好友给予七分关照,一般朋友给予五分关照,熟人给予三分关照,这样就摆平关系了。
如果一个中国人违背了内外有别的原则,对亲朋好友与陌生人一视同仁对待,没有摆平人际关系,就要遭到众叛亲离的悲惨下场。
中国有一句座右铭:
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
多一个朋友就多一条路子的好处;多一个朋友也可能会增添一份烦恼。
鲁迅说:
无端的浪费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
西方人遇到问题,首先想到的是找政府,靠法律解决问题;中国人遇到问题,首先想到的是找亲友,靠朋友解决问题。
(走后门)中国历史上总是克服不了政府官员以权谋私的现象,其深层的文化背景也牵涉到内外有别的思维方式。
如果说以权谋私现象是因为中国人特别贪图物质利益,这倒也未必。
很多情况下,以权谋私并不是在受贿或贪污等物质利益的驱使下发生的,而单纯是为了朋友,为了人情而徇私。
人们常说中国是人治而不是法制,这也体现出中国人内外有别的中式思中国人首先考虑的是人情,其次才考虑法律的公正,人情高于法律,当然就会出现人治高于法制的现象。
国的朋友还有一个问题:
朋友很容易骤然转变成仇人。
西方人不仅在政治上法律上有人人平等的原则,在经济上也有在金钱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西方人做买卖是生人熟人一个价,谁出的钱多,就给谁更好的服务。
而中国在经济上也讲究人情第一,中国人做买卖时生人和熟人价格就不一样,往往是熟人比生人付出的钱少,却能得到更好的服务。
在西方是纯粹的市场经济,到了中国就加入了很多人情色彩:
既讲金钱,又讲人情;既依靠市场,又依靠关系;既提倡顾客第一,又不忘朋友至上......。
西方人在社会上寻找公平,追求平等。
我们看到西方人提出的要求多半与平等有关:
妇女争平等选举权,残废人争平等工作权,爱滋病人争平等入境权,同性恋者争平等结婚权......。
中国人则是在社会上寻找关系,追求特殊待遇。
博士生要求优先解决户口的特殊待遇,海外归来的留学生要求优先解决职称的特殊待遇,本地人要求优先被雇佣的特殊待遇......。
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发生过争取平等的运动,中国人非常习惯对每个人分别给予不同的区别待遇。
中西方民族的思维方式,由于受不同自然和人文条件的影响,客观上存在差异。
东方民族的思维方式呈圆形,以直觉体验为工具,强调整体性;西方民族的思维方式呈线形,以逻辑实证为手段,强调部分分析。
关键词:
思维方式;差异;原因;表现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跨文化交际的机会越来越多,但是在我们进行跨文化交际的时候难免会出现错误,使工作受到阻碍,原因是不了解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例如风俗习惯、教育文化、制度文化、心理文化、思维方式等。
关于思维方式的定义有很多种说法,有人说:
思维方式是人类在认识过程中形成的带有一定普遍性和稳定性的思维结构模式和思维程式,它是思维规律和思维方法的统一结合形式,是沟通文化和语言的桥梁;有人说:
所谓思维方式,就是体现一定的思想内容和一定的思考方法。
使用于特定领域的思维模式。
笔者认为,通俗地讲,思维就是思考的维度。
就是遇到问题,该从哪些方面去思考,思考每一个方面后,会有哪些可能的答案(gg假设),然后经过检验和论证,选取从暂时相对的角度来看更为可取的答案。
1了解思维方式的必要性人类的思维是在生产实践活动作用下人脑发展到高级阶段的机能,是人类历史长期发展的产物。
思维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来观察和反映客观世界,也对客观世界进行分析和综合。
某个民族将长期以来对现实的认识凝聚成经验和习惯,借助语言形成思想,又赋予思想一定的方式,从而形成了这一民族所特有的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是一个复杂的结构,其深层的表现有情感、意志等暗流及更深的以潜意识存在的观物态度,而其浅层的表现则为语言。
思维方式是沟通文化和语言的桥梁“】,与两者密切相关:
一方面思维方式体现于民族文化的所有领域,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和交际文化,尤其体现于哲学、科技、文学、美学、艺术以及宗教、政治、法律等生产和生活实践中。
思维方式的差异,正是造成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
另一方面,思维方式又是语言生成和发展的深层机制,语言又促使思维方式得以形成和发展。
语言是思维的主要工具,是思维方式的构成要素。
以家庭为重的观念使人们在群体行动中容易服从某些特定权威,不喜欢坚持个人的权利。
这种“农业文明性格”造就了东方人注重伦理道德,求同求稳,以“和为贵,忍为高”为处世原则。
西方文化的发源地希腊半岛及其附近沿海地区的手工业、商业、航海业的发展,引起古希腊哲学家对天文、气象、几何、物理和数学的浓厚兴趣,逐渐形成了西方注重探索自然奥秘的科学传统。
随着手工业的发展,注重加工程序、技巧、分析、比较而言的工匠传统大大发展。
到了近代,西方试验科学迅速发展,与此相适应的思维方式便具有很强的实证性。
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由于受到大工业生产方式所特有的组织性、科学性、民主性的陶冶,“公平理论”“自我实现理论”“竞争精神”是西方人思维方式的典型特点。
这种“工业文明性格”造就了西方人有较强的斗争精神和维护自身利益的法律意识,以独立、自由、平等为处世原则。
2.3地理环境不同对思维方式.6影响中国是封闭的大陆型地理环境,较少受到来自大自然的压力,人们做事讲究天时、地利、人和。
受“天人合一”哲学观的影响,不认为人和自然是对立的,不以自然为客体。
同时,广袤的陆地形成了中国人博大的胸怀,表现为惊人的忍让与超然。
然而,居住在大陆封闭环境下的人们,由于缺乏与其他国家文明的交流和竞争,眼界狭窄、内向保守,形成了狭隘的民族中心主义和文化独尊意识。
封闭的大陆型地理环境使中国人的思维局限在本土之内,善于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喜欢“以史为鉴”,而空间意识较弱。
这种内向型思维导致了中国人求稳、好静的性格,对新鲜事物缺乏好奇心,对未知事物缺乏兴趣。
而西方国家大多数处于开放的海洋型地理环境,工商业、航海业发达,自古希腊时期就有注重研究自然客体,探索自然奥秘的传统。
同时,海洋环境的山风海啸、动荡不安构成了西方民族注重空间拓展和武力征服的个性。
居住在沿海地带开放环境下的人们,由于经常与外界交流和竞争,思维对象倾向于外界,视野不受地域限制,偏向于重视空间,同时也注重现在和未来。
外向型思维导致了他们求新、求变、好动的性格。
中西方思维模式差异的主要表现由于生成中西方文化的哲学观念、经济制度以及地理环境不同,且两者又各自固守极富个性的文化本位,坚持自己对自然和社会特殊的认知方式,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内部机制和外部表现大相径庭。
3.1型思维和直线型思维robertkaplan提出了文化思维对话语模式的影响,认为西方的思维是直线型,而东方人的思维是螺旋型。
中国人在说话、写文章的时候,把思维发散出去还要收回来,让它落在原来的起点上。
这样的圆型思维导致汉语的螺旋式结构,即以反复而又发展的螺旋形式对一种问题加以展开,尽量避免直接切入主题,讲究“起、承、转、合”的八股文章就是很典型的例子。
西方宇宙观主张“天人相分”,认为事物之间是独立的,一切都在向前发展变化。
所以直线型思维的人认为说话、写文章的时候直接表达优于间接表达,并且说话人的立场应保持一贯,不要用无关的信息掩盖真实的观点。
因此,英语语篇一般按直线展开,通常包含4个部分:
导入、主题、支撑、结论。
切入主题后先陈述段落的中心思想,即主题句,再分数点对主题进行阐述,最后得出结论。
整个语篇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表达的思想要做到与语义直接相关,要用一定的连接手段将各个部分衔接起来,形成直线流动的实体。
3.2整体性思维与解析性思维以整体性为特征的“元气论”和以个体性为特征的“原子论”分别对中西方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前者横向铺开,注重事物的相互关系和整体把握;后者纵向深入,注重事物的分析解剖和个体研究0】。
中国人的整体观念根源于对自然界的朴素认识,按照自然界的本来面目把它当作一个整体来观察。
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不可分割,互相影响、互相对应,把一切都放在关系网中从整体上综合考察其有机联系。
这种思维方式善于从客观、从具象出发,通过类比联想对客体进行抽象思维,寻求其普遍性。
这种多方向的类比联想包括从个体到个体、个体到一般、从一般到一般和从一般到个体的思考,因此具有鲜明的综合整体特征。
虽然这种整体观念比较容易把握事物发展的全貌,但难以揭示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从而只能得出停留在现象上的结论。
而西方人明确区分主体和客体、人和自然、精神和物质、现象和本质,并分别做出深入的分析研究。
原子论者提出了物质无限可分的观念。
这种人与物质互相独立、物质又可分并有自己内在运动规律的思想深入到西方人的血液之中,积淀成一种思维模式:
他们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思考,从已知推导未知,像解析几何题,一丝不苟地论证,然后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
这种步步为营、严密精确的解析性思维正是西方哲学的特征所在。
直接导致了西方文明理性主义和重知主义的发展。
从古希腊哲学的“分析时代”到康德的“先天综合判断”,再到2o世纪的“分析时代”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其缺点在于太过孤立、片面地看待事物。
缺乏想象力。
3.3直觉经验性思维和逻辑实证性思维中国传统思维注重实践经验,因而借助于直觉体会,通过知觉从总体上模糊而直接地把握认识对象的内在本质和规律。
即以经验为基础,通过由此及彼的类别联系和意义涵摄,沟通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社会,达到协同效应。
中国人对事物的认识只满足于对经验的总结和对现象的描述。
而不追求对感性认识的深层思考和对现象背后事物本质的哲学思辨。
传统的中医理论,如望、闻、问、切四诊法就属于典型感性直观和经验判断的例子。
直觉经验性思维着重用“模式”和“类比”的推理,一般是从一种基本模式出发,通过一系列的意象组合和直觉判断的矛盾运动,逐步拓展和深化,直到认识完成,逐渐逼近其中的本质意义,达到“目击道存”。
这种思维机制与生活保持着直接联系,不向分析判断的抽象思辨发展。
大自然呈现在自己面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西 思维 方式 差异 举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