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docx
- 文档编号:24009935
- 上传时间:2023-05-23
- 格式:DOCX
- 页数:39
- 大小:46.41KB
宋词.docx
《宋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宋词.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宋词
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题目。
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①,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
知否?
应是绿肥红
瘦。
[注]①卷帘人:
站在窗口卷帘子的侍女。
这首词用精炼的语言写了一段对话。
其中“绿肥红瘦”是什么意思?
请作简要赏析。
答:
答案:
意思是叶子肥大了,花儿更稀少了。
“绿肥红瘦”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绿”
代指叶子,“红”代指花儿。
作者精心选择这两个色彩对比鲜明的词语形成对比,强化了春末夏初的景色特征,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2.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浣溪沙
苏轼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这首词写的哪个季节的景象?
“敲门试问野人家”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状况?
答:
答案:
这是一首写田园生活的词。
词写了作者郊游的见闻和讨茶的经历,信手写来,
清新朴实,明白如话。
参考答案:
词描绘的是一幅农村初夏的图景。
诗人兴致勃勃来到乡下,看到农村一派平和安详。
最后一句说明,他是以一个普通过路人的身份出现在百姓面前,没有摆官老爷架子。
作为州县官,主动向老百姓求茶,态度如此谦和,难能可贵。
3.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小重山①
岳飞
昨夜寒蛩②不住鸣。
惊回千里梦,已三更。
起来独自绕阶行。
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③。
欲将心事付瑶琴。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注]①小重山:
词牌名。
②寒蛩:
深秋的蟋蟀。
③旧山松竹老,阻归程:
故乡的松竹老
了,我的回乡路程却受到阻碍。
此句明写山高路远,难以归还故园,暗在谴责投降派屈辱求
和,阻挠抗金的行径。
①.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岳飞是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他的《满江红》词气壮山河,为人世代传诵。
他的这首《小重山》风格迥异,主题也不相同。
B.词的上片寓情于景,“千里梦”表现了词人忧虑国事的爱国情怀。
C.“绕阶行”三句借景物以烘托词人内心的孤寂,在平静的叙述之中,让读者感受到岳飞此时内心澎湃、壮志难酬的忧愤。
D.词的下片侧重抒情。
抒写收复失地的抗金事业受阻,“心事”无人理解的苦闷。
②.结尾三句用的是什么典故?
表现了作者什么心情?
答:
答案:
①.选A项。
两首词风格不同但主题一致。
“白首为功名”的“功名”指的就是
抗金收复失地韵事业。
《小重山》曲折婉转地表现了作者壮志未酬的心情,读之令人感慨万端。
它从另一个角度表现了岳飞隐忧国事的爱国主义情怀。
②.结尾三句典出《吕氏春秋》俞伯牙碎琴。
“知音少”深沉地道出英雄忧国忧时之情和欲报效国家而阻力重重之恨。
4.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鹧鸪天①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②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①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
②红蕖:
红荷花的别名。
①.词的上片写景。
你认为这首词写景的优胜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
请就其中一个方面作简要分析。
答:
②.最后两句“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画龙点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感慨?
答:
答案:
①.开放性题目,只要能够从一个方面简要分析,有理有据即可。
示例:
(1)描
写景物生动活泼,层次分明。
先由远到近:
远景(‘啉断’“山明”),描写远处的树林尽头,高山清晰可见;近景(“竹隐墙”“乱蝉”“衰草”),描写翠竹遮隐着墙,墙外小池塘旁长满枯草,蝉声四起。
再由上而下地写景:
上写白鸟在空中翻飞,下写红荷映水,散发着幽微的清香。
(2)写景动静结合,形象逼真。
词中写‘啉”“竹”“山”是静景,但用了动词和形容词“断’“明”“隐”,使这些静景顿时栩栩如生;写动景“乱蝉”“翻空白鸟;’,形象活泼。
动静结合,生动地描写出一幅夏末秋初美丽的图景。
(3)写景有声、有色、有香,相映成趣。
“乱蝉”描写雨后蝉的呜叫;“翻空白鸟”与“照水红蕖”红白相映,色彩鲜明;“细细香”写出荷苹散发出的淡淡清香。
(此外,还可以从炼字、修辞、寓情于景等方面去分析,只要有理有据即可。
)②.词中的景物都是“昨夜三更雨”后作者乘凉爽出游时的所见所闻,从表面看,这两句似乎是作者感谢天公的深情厚谊,使得自己度过了凉爽的一天。
其实从“又”“浮生”等词语中隐隐可见作者被贬黄州后无所事事,得过且过,日复一日消磨岁月的无可奈何的失意情绪。
5.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一剪梅舟过吴江
蒋捷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
银字筝调,心字香烧。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①.“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备受后人赞赏,谈谈你的理解。
答:
②.这首词的锻句炼字尤值一提,“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和“樱桃红了,芭蕉绿了”不一样吗?
你认为有什么高下可分?
答:
答案:
①.词人前面写对故园生活的回忆和留恋。
此处词的笔锋一转,感叹“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不说自己抛掷光阴,而说自己为“流光”所抛,突出了身不由己的无可奈何之情。
在发出岁月飞逝、青春不再的深重感叹之后,作者随即展示了两个鲜明的视觉形象: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诗人抓住夏初樱桃成熟时颜色变红,芭蕉叶子由浅绿变为深绿,把看不见的时光流逝转化为可以捉摸的形象,具体而鲜明。
②.就这两种句式来看,有两点不同:
第一,“樱桃红了,芭蕉绿了”只表示眼前所见的形态颜色,“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则显然包括了一个漫长的动态化过程,并非囿于词人此时舟中所见,而是融人了作者多日来的观察和思考,在鲜明的色彩中隐藏着作者深沉的感喟。
第二,“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的主语仍是“流光”,这样更显得“无情”“无奈”。
而且“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在词中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铿锵,也大大地加强了词的表现力。
6.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题目。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①.“一蓑烟雨任平生”怎样表达了作者的情怀?
答:
②.“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所道出词人的顿悟和启示是什么?
你的依据是什么?
答:
答案:
①.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②.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
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又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
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
“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置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7.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题目。
踏莎行
秦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
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①.“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写夜雾笼罩一切的凄凄迷迷的世界,有人认为这是词人想像中的景象,是虚写;有人则认为是当时的实际情况,是实写。
请具体谈谈你的看法并简要分析这三句的意境。
答:
②.王国维评价“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这两句词说:
“少游词境最凄婉,至‘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则变为凄厉矣。
”谈谈你的理解。
答:
③.“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中的“砌”字,炼字极见功力,请根据你的理解,解说这一句之妙。
答:
④.古人论诗,有“知人论世”一说。
依据以下对秦观的简介,谈谈你对结句“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的理解
秦观(1049~1100)字少游,少有才名,研习经史,喜读兵书。
元丰八年进士及第,授定
海主簿,调蔡州教授。
元祜三年(1088),应制科,进策论,除宣教郎、太学博士,校正秘书省书籍。
六年,迁秘书省正字。
预修《神宗实录》。
绍圣元年(094),坐元祜党籍,出为杭州
通判,再贬监处州(今浙江丽水)酒税。
三年又因写佛书削秩徙郴州(今属湖南)。
明年,编管横州(今广西横县)。
元符元年(1098)再贬雷州(今广东海康)。
徽宗即位,复宣德郎,允北归,途中卒于藤州(今广西藤县),年五十二。
答:
答案:
1.这是作者想像中的景象,因为紧接着的两句是“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
斜阳暮”。
词人闭居孤馆,只有在想像中才能看得到“津渡”。
而从时间上来看,上句写的是雾濛濛的月夜,下句时间又倒退到残阳如血的黄昏时刻。
由此可见,这两句是实写诗人不堪客馆寂寞,而头三句则是虚构之景了。
这里词人运用因情造景的手法,景为情而设,意味深长。
“楼台”,令人联想到的是一种巍峨美好的形象,而如今被漫天的雾吞噬了;“津渡”,可以使人产生指引道路、走出困境的联想,而如今在朦胧夜色中迷失不见了;“桃源”,令人联想到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一片乐土,而如今在人间再也找不到了。
这三句,分别以“失”“迷”“无”三个否定词,接连写出三种曾经存在过或在人们的想像中存在过的事物的消失,表现了一个屡遭贬谪的失意者的怅惘之情和对前途的渺茫之感。
2、“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两句正面实写词人羁旅郴州客馆不胜其悲的现实生活。
一个“馆”字,已暗示羁旅之愁,说“孤馆”则进一步点明客舍的寂寞和客子的孤单。
而这座“孤馆”又紧紧封闭于春寒之中,更加突出了置身其间的词人其心情之凄苦。
此时,又传来杜鹃的悲鸣,夕阳正徐徐西下,这景象益发逗引起词人无穷的愁绪。
(或:
以词人羁旅之身,所居住的是寂寞孤馆,所感受的是料峭春寒,所听到的是杜鹃啼血,所见到的是日暮斜阳,在这重重凄厉的氛围中,令人难以忍受。
)3.有这一“砌”字,那一封封书信,一束束梅花,便仿佛成了一块块砖石,层层垒起,以至于达到“无重数”的极限。
这种写法,不仅把抽象的微妙的感情形象化,而且也可使人想象词人心中的积恨也如砖石垒成,沉重坚实而又无法消解。
4.词人在问询郴江:
你本来生活在自己的故土,和郴山欢聚在一起,究竟为了谁而竟自离乡背井,“流下潇湘去”呢?
实际上是词人面对着郴江自怨自艾,慨叹自己好端端一个读书人,本想出来为朝廷做一番事业,怎知到如今竟被卷入一场政治斗争的漩涡中去呢?
词人笔下的郴江之水,已经注入了作者对自己离乡远谪的深长怨恨,富有象征性,表达了失意者的凄苦和哀怨的心情,流露了对现实政治一定程度的不满。
9.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题目。
临江仙探梅
辛弃疾
老去惜花心已懒,爱梅犹绕江村。
一枝先破玉溪春。
更无花态度,全是雪精神。
剩向空山餐秀色,为渠著句清新,竹根流水带溪云。
醉中浑不记,归路月黄昏。
①.“花态度”“雪精神”具体指什么?
请对此进行分析。
答:
②.有人认为“醉中浑不记”中的“醉”是“酒醉”,你怎样理解这一“醉”字?
答:
答案:
1.
(1)花态度:
指一般花的鲜艳娇嫩。
(2)雪精神:
指梅傲雪耐寒的神韵。
2.
醉非酒醉,而是心醉于梅,不知不觉中天已向晚,足见探梅时之久,爱梅意之深。
10.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鹊桥仙夜闻杜鹃①
茅檐人静,篷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
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鹃。
催成清泪,
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
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注]①杜鹃,常在夜间啼鸣,啼声凄厉。
俗称布谷,又叫子规、杜宇、望帝。
望帝,传说是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苦啼,以致口中流血。
后人多用“杜鹃”来渲染哀怨悲凄的气氛或思归的心情。
这首词当为南宋乾道九年(1173)以后,作者调往四川,深感无路请缨时所作。
清人陈廷
焯在《白雨斋词话》中,推崇它是一篇“借物寓言”的佳作。
请结合词的内容,谈谈你对所借之“物”和所寓之“情”的理解。
答:
答案:
本词所借之物是杜鹃,词又用“林莺巢燕”加以衬托:
夜阑人静,林中的黄莺,
巢里的燕子都不飞鸣了,只有杜鹃还在悲鸣。
从而更突出了杜鹃啼鸣的悲凉,和因之勾起的作者的思念乡土之情。
接着进一步写作者听到杜鹃夜啼的内心感受。
“清泪”“孤梦”之人,只身客地,,被杜鹃的夜啼惊醒,不胜凄感。
“又拣深枝飞去”绘声绘影,突出了“人静”“无声”的氛围,山林的幽邃深远,更加映衬出作者只身旅居他乡的孤寂。
“散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进一步点明自己的处境,足见寄慨遥深:
壮志未酬、抱负未展,即使身在故乡,听了杜鹃这悲切的啼声,精神上也禁受不住,何况身世苍茫,半生羁旅他乡,怎能不感慨万千、愁闷无穷呢?
整篇突出了悲、愁、志,一层深入一层,格调哀怨凄婉,含蓄隽永,令人回味无穷!
1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题目。
如梦令
严蕊
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
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
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
①.这首宋词用了一个著名的典故,它出自谁的什么作品?
由此可知这首宋词抒写的是什么事物?
答:
②.请就这首宋词表达的感情和运用的手法谈谈你的看法。
答:
答案:
①.“人在武陵微醉”一句用了“武陵人”的典故,出自晋代文学家陶渊明的《桃
花源记》,由此可知这首宋词抒写的是桃花。
②.这首宋词表达了心地高洁、凌越世俗的感情。
这首词以物况人,“白白与红红”,整树花分红、白两色,高标逸韵,独特别致,作者正是以这“别是东风情味”的红白桃花自况。
这首词还用了映衬对比写法,以梨花之白、杏花之红既映衬又对比,赞美了红白桃花独标一格,超拔于春天群芳之上。
12.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玉楼春
欧阳修
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
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
夜深风竹敲秋
韵,万叶千声皆是恨。
故欹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
后人在评价欧阳修这首词时认为,本词在对人物内心思想感情的揭示上极具特色,“字字沉着,句句推进,如剥笋抽茧,逐层深入”。
请问诗人在词中着力渲染了怎样的感情?
又是怎样逐层渲染这份感情的?
答:
答案:
①.诗人在词中着力渲染了妻子对夫君思念的愁苦之情。
②.作者由分别——远别——无音信——夜闻风竹——寻梦不成——灯又烬,自外及内、从现实到幻想又回到现实,使用“风吹竹”“灯又烬”借景抒情,一层层将愁苦之情渲染得深刻、凄绝。
13.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临江仙夜归临皋①
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保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注]①这首词是作者元直五年(1082)九月在黄州(今湖北黄冈)谪所所作。
①.作者因何而醉?
试结合全词分析其思想原因。
答:
②.“夜阑风静縠纹平”一句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答:
答案:
①.抱负不得伸展,身不由己,不能摆脱人世间的名缰利锁。
或答为“理想不能
实现,心为物役”等,意思对即可。
②.一语双关,既写自然景象,又写作者心境。
或答为“情景交融(以景寓情、虚实结合),既写自然景象,又写作者心境。
”意思对即可。
14.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浣溪沙
秦观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
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
愁。
宝帘闲挂小银钩。
①.后人认为该词描绘了一个女子生发的“淡淡哀愁”,亦体现作者秦观心中的“淡淡的愁”。
你说说“谈淡的愁”的“谈淡”二字在词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请结合具体词句作答。
答:
②.“自在飞花轻似梦”一句是个比喻句,今人沈祖棼在《宋词赏析》中认为这是一个“奇喻”,请你说说这个比喻“奇”在何处?
答:
答案:
①.词人使用或选取了“轻寒”“晓阴”“淡烟”“丝雨”“如梦的飞花”等词语或
意象,通过轻浅的色调、幽渺的意境,体现了“淡淡”二字。
②、它的奇,可以分两层说:
第一,“飞花”和“梦”本来不相类似,无从类比。
但词人却发现了它们之间有“轻”和“美”
这两个共同点,就将两样原来毫不相干的东西联成一体,构成了既恰当又新奇的比喻。
第二,
一般的比喻,都是以具体的事物去形容抽象的事物,或者说,以容易捉摸的事物去比譬难以
捉摸的事物。
但词人在这里却反其道而行之。
他不说梦似飞花,而说飞花似梦,也很新奇。
这个比喻用语奇绝,特别具有诗意美和画境美。
15.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江城子
苏轼
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
凤凰山上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
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
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
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谴谁听!
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
欲待曲终寻问取,
人不见,数峰青。
①.开头三句写景,其主要作用是什么?
答:
②.上片运用多种手法描写弹筝女,请择其一种作具体分析。
答:
③.下片重在写音乐,最后三句诗意味深长,试作简要评析。
答:
答案:
①.写美丽的山色湖光是为人物设置背景,使人物与自然景物相映成趣味。
或:
写山色湖光为人物出场交代背景,以景的美丽衬托人的美丽。
②.比喻、双关——“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写花的美丽轻盈,其实是借出水芙蓉比喻弹筝的美人,一语双关;衬托——“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将白鹭人格化,或许是因为仰慕美人,或许是因为音乐动听而停息,以此衬托弹筝女的美丽或音乐的美妙。
③.最后三句采用欲擒故纵的手法,未正面写人、写音乐,反而写曲终人散,只见青翠的山峰仍静静地立在湖边,仿佛那哀怨的音乐仍荡漾在山水之间,萦绕在人的心头,言有尽而意无穷。
16.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采桑子
吕本中
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
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
①.这首词的主人公是一位思妇,本词表现了她怎样的心绪?
答:
②请简要分析这首词在运用比喻手法方面的特点。
答:
答案:
①.表现了思妇对夫君既不满又期盼、既渴望又无奈的复杂心绪。
②.一个喻体,
却从相反的角度设喻。
上片,月作为喻体,是正面形象,反衬夫君的薄情;下片,月作为喻体,是反面形象,同样衬托出夫君的薄情。
19.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题目。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此词写于淳熙二、三年(1175—1176),诗人当时正任江西提刑。
其中的“青山遮不住,
毕竟东流去”是人们称道的名句,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这两句诗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意境。
答:
答案:
以无数“青山”虽阻隔了望见“长安”,却阻挡不了滔滔江水的滚滚东流,奔腾
不息,表达了诗人收复中原的决心和重见“长安”的希望,将报国之志与山水景物巧妙融合,
把个人抱负与兴国大业彼此交织,渲染了一种穿越时空、不可遏制的锐气和力度,构筑了豪迈大气而雄奇高远的意境。
20.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清平乐五月十五夜玩月
刘克庄
风高浪快,万里骑蟾背。
曾识姮娥真体态,素面原无粉黛。
身游银阙珠宫,俯看积气濛
濛。
醉里偶摇桂树,人间道是凉风。
这首词主要是运用什么手法来描绘词人“玩月”的?
试简要赏析这样写的好处。
答:
答案:
这首词是用幻想(或:
想象)的手法来描绘词人“玩月”的。
这样写幻想丰富奇
特,夸张大胆,词人突破现实的樊篱,竟然能够骑蟾上天游玩月宫,天上摇桂树人间吹凉风,
天上人间浑然一体。
塑造的人物形象生动,嫦娥洗尽铅华,“素面原无粉黛”,词人骑蟾、喝
酒、摇树,风流倜傥潇洒。
描绘的幻境壮阔辉煌,宫阙铺银嵌珠,云海滔滔翻腾,人间积气濛濛。
整首词气势豪迈,充满了积极的浪漫主义色彩。
2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7分)
诉衷情·送春
万俟咏
一鞭清晓喜还家,宿醉困流露①。
夜来小雨新霁,双燕舞风斜。
山不尽,水无涯,望中赊②。
送春滋味,念远情怀,分付杨花。
【注】①流露:
酒的泛称。
②赊:
远,长。
(1)联系全词分析,上片第一句中的“喜”表现在哪些方面?
(2分)
(2)黄昇《花阉词选》录这首词题作“送春”,意味着这首词的主旨是写送春情怀,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为什么?
(5分)
答案:
(1)①即将还家之喜,②为返家而沉醉之喜,③沿途赏美景之喜,④抛却一路艰难跋涉之喜(分付杨花)。
(2)不同意。
全词紧扣“喜还家”三字,通篇写景抒情,都是围绕这三个字构思下笔的。
因此全词抒发的是客子即将到家时的喜悦之情。
(2分)
22.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
御街行秋日怀旧
范仲淹
纷纷坠叶飘香砌。
夜寂静,寒声碎。
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
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
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
都有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1)这首词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
(2)“天淡银河垂地”,评点家视为佳句。
请分析“佳”在何处。
答:
答案:
(1)词题为“秋日怀旧”,是一首怀人之作。
上片描写秋夜寒寂的景象,下片书写孤寂愁思的情怀,作者只抓住秋声和秋色,便很自然地引出秋思。
(2)六个字勾画出秋夜空旷的天宇,明月高照,银河清朗,横跨天际,而且意境深邃,骨力遒劲,深沉激越,有一种清刚之气,实不减杜甫“星垂平野阔”的气势。
23.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清平乐检校①山园,书所见
辛弃疾
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
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②初熟。
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
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kān)。
[注]①检校:
查核。
②床头:
指酿酒的糟架。
(1)这首词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了诗人“万事从今足”的心态?
答:
(2)下片写了一个特写镜头,试赏析其中“偷”和“看”两个字的妙处。
答:
答案:
(1)①“连云松竹”,欣赏大自然美景,写精神上的满足。
②分肉送酒,梨枣丰收,写物质上的富足。
(2)一个“偷”字,写出了贪嘴孩子的天真童趣和心虚胆怯、惟恐被人发现的神情。
一个“看”字,既有观看之意,又有看护之意,表现了诗人对偷梨枣儿童的欣赏、爱护之情。
25.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蝶恋花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1)“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有的版本写作“晓”。
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
为什么?
请简要赏析。
答:
(2)俞陛云在《宋词选释》中对这首词的上阕作过这样的整体评价:
“絮飞花落,每易伤春,此独作旷达语。
”你同意他的看法吗?
为什么?
请结合词的内容简要赏析。
答:
答案:
(1)“绕”字好,因为它切实具体地描绘出了绿水环抱人家的场景,生动形象,具有动态感。
(2)“晓”字好,因为它既点明了时间,又渲染了早晨的清新氛围,能够使读者有更自由、更广阔的想像空间①同意。
起句“花褪残红青杏小”,虽写了花之凋零,却又写了青杏新生,显示出生机与活力;二、三句则又移向更广阔的空间,燕子轻飞,给画面带来了盎然生气,而绿水绕人家也饶有情趣,这样一来,人的心情也自然随之敞阔;末句虽言萋萋芳草,却以“天涯”起笔,意境开阔。
总之,词的上阕虽写“絮飞花落”的暮春之景,却处处可见旷达之语。
②不同意。
起句写花之凋零,青杏酸涩,为整首词投下了悲凉的阴影;二、三句写燕子翻飞、绿水绕人家,虽富情趣,也不乏暖意,但却是以乐景衬哀情;四句说柳絮飘飞,这一“又”字,则又表明词人之看絮飞花落,非止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宋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