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理论与实践复习重点及试题 2.docx
- 文档编号:24006988
- 上传时间:2023-05-23
- 格式:DOCX
- 页数:41
- 大小:42.18KB
教育学原理理论与实践复习重点及试题 2.docx
《教育学原理理论与实践复习重点及试题 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原理理论与实践复习重点及试题 2.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学原理理论与实践复习重点及试题2
一、名词解释(5*4’=20’):
1、教育学:
●教育学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去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
2、教育:
●广义的教育:
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狭义的教育:
即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
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3、人的发展:
●指个体从出生到成人的变化过程,主要指儿童的发展。
儿童发展的过程也就是儿童成人的过程。
4、教师专业发展:
●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并逐步提高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
5、教育目的:
●指教育主体在教育活动之前预先设想和确定的关于教育活动最终期望达成的结果。
具体说来教育活动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6、社会本位论:
●认为教育目的应以社会价值为中心,应主要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构建教育活动。
7、个人本位论:
●认为教育目的应以个人价值为中心,应主要根据个人自身完善和发展的精神性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
8、课程:
●指由一定的育人目标、特定的知识经验和预期的学习活动方式构成的一种动态教育存在
9、学科课程:
●指分别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部分内容,组成各种不同学科,彼此独立地安排它们的顺序、学习时数和期限。
10、活动课程:
●也叫经验课程。
指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直接经验的课程。
11、三维目标:
●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目标。
12、教学:
●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具体而言,就是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活动。
13、直观性原则:
●指再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多种手段引导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以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对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其感性知识,为形成科学概念、掌握理性知识、发展智力创设条件。
14、教学方法:
●是指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相互作用的手段和方式。
15、讲授法:
●指教师通过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是讲述、讲解、讲读和讲演诸种教学方法的总称。
16、谈话法:
●指教师按一定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通过回答、对话的形式来引导学生思考、探究、获取或巩固知识,促进学生智能发展的方法。
17、班级授课制:
●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是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照年龄和知识水平编成固定的班级,教师根据统一规定的课程、教学时间、教学地点对全班学生进行集体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也被称作课堂教学。
18、教学评价:
●是根据一定的客观标准,以搜集相关信息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师生的教学活动及其效果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
19、形成性评价:
●又称“即时评价”,是指在活动过程中检查被评者的进展或进步情况,用以调节活动进程并通过反馈信息保证目标顺利实现的评价。
20、德育:
●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
21、说服:
●指通过说理传道,使学生明辨是非善恶,以培养学生道德认知的方法。
22、陶冶:
●指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
23、榜样:
●指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
二、解答题(6*5’=30’):
1、现代教育有哪些特点?
(1)不断提高普及教育,教育对象具有广泛性
(2)教育密切联系社会,教育性质具有生产性
(3)学习内容极为丰富,教育内容具有开放性
(4)重视教育立法,教育具有法制性
(5)教育贯穿人的一生,教育呈现终身化
(6)重视教育的交流与合作,教育具有国际性
(7)重视教育科学研究,教育具有科学性
2、影响人的发展有哪些因素?
这些因素各起什么作用?
(1)遗传素质:
是人的发展的必要物质前提;
(2)环境:
是人的发展的重要的外部条件;
(3)教育:
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4)主观能动性:
是人的发展的内在动力.
3、为什么说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2)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科学和深刻;
(3)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目的性、系统性、选择性、专门性和基础性;
(4)教育可以激发和发展被教育者的潜能;
(5)教育能对各种环境加以一定的控制和利用。
4、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有哪些规律?
教育如何适应这些规律?
(1)顺序性,教育必须循序渐进;
(2)阶段性,教育必须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选择不同的内容和方法;
(3)不均衡性,教育必须抓好最佳期;
(4)个别差异性,教育必须因材施教;
(5)整体性,教育必须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5、教师劳动的特点。
(1)示范性;
(2)复杂性;(3)超时空性;(4)创造性。
6、《教师法》对教师权利和义务分别作了哪些规定?
●权利:
(1)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
(2)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发表意见
(3)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
(4)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署假期的带薪休假。
(5)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
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
(6)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
●义务:
(1)遵守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2)贯彻国家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
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3)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法制、思想品
德、文化和科学技术等方面的教育,组织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
(4)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能力、体制等方
面全面发展;
(5)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有害于学生健康
成长的现象;
(6)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7、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1)完善教师资格证书制度;
(2)加强教师培训;
(3)实施发展性教师评价;
(4)进行教育行动研究。
8、现代学生观的内容。
(1)学生是主体性的人;
(2)学生是发展性的人;
(3)学生是完整性的人;
(4)学生是个性化的人。
9、教学过程的本质。
(1)从教学的形态起源看,教学起源于人类的交往活动;
(2)从教学的形态存在看,教学是一种特殊的交往形式;
(3)从教学的师生关系看,教学是一种特殊的师生间的“我—你”交往关系。
10、启发性教学原则。
●指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1、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
●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密切联系实际,讲清基本理论,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的目的。
●它既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要求,又是学生认识活动的特点和教学过程中的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的反映。
12、一堂好课的标准。
(1)教学目标指向全体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2)教学内容组织得当;
(3)教学方法选择运用贴切;
(4)教学评价完善。
13、班级授课制的优点和缺点。
●优点:
(1)有利于高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
(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有利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4)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
●缺点:
(1)不利于充分照顾学生个性差异;
(2)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造性;
(3)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4、德育过程的特点。
(1)是组织学生进行社会活动与交往的过程,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和很强的实践性;
(2)是促进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即培养学生品德的过程,
具有侧重性和同时性;
(3)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的过程,具有塑造性和能动性;
(4)是一个长期的反复过程,具有渐进性和反复性;
(5)是一个多方面影响的复杂过程,具有可控性和不可控性。
15、在集体中教育的德育原则。
●含义:
在集体中教育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注意依靠学生集体、通过集体进行教育,以便充分发挥学生集体在教育中的巨大作用。
●要求:
(1)引导学生关心、热爱集体,为建设良好的集体而努力;
(2)通过集体教育学生个人,通过学生个人转变影响集体;
(3)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集体的教育力量结合起来。
16、如何转化后进生。
●后进生一般都有他们各自的显著特点与缺点,这往往是使他们落后的重要根源。
要转化后进生,就要针对他们的特点与缺点,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做后进生的个别教育工作没有固定的方法,需要教师根据其具体情况,开动脑筋,进行创造性的教育工作,只有经过深入细致的艰苦工作,才能获得成效。
17、《教育法》规定的教育方针。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8、2008年《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1)爱国守法。
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
全面贯彻国
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
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
方针政策的言行。
(2)爱岗敬业。
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
对工
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
不得敷衍塞责。
(3)关爱学生。
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
对学生严慈相济,
做学生良师益友。
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
不讽刺、挖苦、歧
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4)教书育人。
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
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
培养学
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
标准。
(5)为人师表。
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
衣着得体,语言规范,
举止文明。
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
作风正派,廉洁奉公。
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6)终身学习。
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
潜心
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19、《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指导未来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20字工作方针是什么?
今后十年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什么?
●工作方针:
“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
●战略主题: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
20、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的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基本精神的“五个必须”指的是什么?
(1)必须优先发展教育;
(2)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3)必须坚持改革创新;
(4)必须促进教育公平;
(5)必须重视教育质量。
三、论述或案例分析(2*15’=30’):
1、优秀的教师应该具备的素质。
(1)高尚的师德:
①对事业无私奉献;②对学生真诚热爱;③对同事团结协作;④对自己
严格要求。
(2)渊博的科学文化知识:
①以所教学科为中心,扎实地掌握系统的基础知识;②掌握所
教学科的学科发展史知识;③了解所教学科领域的最新科研成
果;④知识面宽,文理互补,对哲学、艺术等有所了解。
(3)全面的教育教学能力:
A.教育教学理论素养:
①教育学、教育史知识;②教育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知识;③
课程与教学理论、学科教学法知识。
B.教育教学工作能力:
①对学生心理活动的敏锐观察能力;②较强的思维能力和良好
的语言表达能力;③组织管理学生的能力;④运用教育机智的
能力;⑤自我控制能力。
(4)良好的心理素质:
①优良的智力品质;②丰富而深刻的情感;③坚强的意志品质;④
积极的个性心理特征。
2、什么是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的特征是什么?
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哪些策略?
●含义:
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
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
●特征:
(1)民主平等,和谐亲密;
(2)尊师爱生,尊师爱生;
(3)共享共创,教学相长。
●策略:
(1)了解和研究学生;
(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3)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地对待学生;
(4)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同学生交往;
(5)努力提高自我素养,健全自己的人格。
3、阐述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
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
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
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
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
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
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
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
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4、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有哪些?
(1)备课: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
它是加强教学的目的性、计划性和预见性,充分发挥
教师主导作用,切实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主要有“三备”,分别为备教材(钻研
教材);备学生(了解学生);备方法(设计教法)。
(2)上课:
该环节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对其他环节起着支配作用。
上好课是提高教学
质量的关键。
(3)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该环节是上课的继续和补充,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消化巩固课
堂上所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培养其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课外辅导:
该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同时也是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一个重要措
施,其内容一般是解答疑难问题,指导学生完成课外作业,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
方法,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
(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该环节主要通过考察或者考试的形式来实现多方面的意义。
对学生来说,可以了解学习上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使后续学习更有目标;对教师来
说,可以检查教学效果,作为总结经验,改进教学的依据;对上级领导来说,可以了
解学校教学情况,改善和加强对教学工作的领导,制订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对
家长来说,可以了解子女的学习情况,更好地配合教师督促学生学习。
5、长善救失的德育原则。
指进行德育要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他们自身的积极因素去克服他们品德上的消极因素,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
每一个学生思想品德内部都存在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既矛盾斗争又可以转化,当积极因素居主导地位时,学生品德表现较好;反之,则较差。
教育者的责任,则是促使这种矛盾向积极方面转化。
贯彻该原则要求有三:
(1)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学生。
全面了解和评价学生是正确教育学生的前提。
对学生既要看到他积极的一面,也要看到他消极的一面,无论对优秀学生还是后进学生,都要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和评价。
只有这样,才能使每个学生发扬长处和克服不足,使他们健康地发展。
(2)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教师要引导学生自觉地巩固发扬自身的优点来抑制和克服自身的缺点。
教师的责任就是积极地创造使学生向优点方面转化的条件,使优秀学生更先进,后进学生不断努力进取。
特别对后进学生,更要注意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给予及时鼓励和表扬,促使他们向积极的方面转化。
(3)引导学生自觉评价自己,进行自我教育。
学生的进步离不开教师的帮助教育,但主要靠他们的自我教育、自觉努力。
所以,教师要帮助学生善于虚心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善于自觉进行反思与反省,严于解剖自己,开展必要的思想斗争,自觉进行道德自律和道德修养。
PS:
1、简答题10、11:
:
要求要不要写?
2、简答题3:
怎么写?
3、简答题15:
是写总的七条原则还是仅该条原则,该条原则下的含义和要求都要写么?
5、论述题4、5:
要不要写各点的要求?
6、论述题:
会不会有要举例说明?
客观题及题集
一、书上的重点罗列:
Ø教育学的发展经历四个教育阶段:
a)萌芽阶段:
《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教育学专著,以学论教
b)独立形态阶段:
捷克的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
夸美纽斯还第一次认证了班级授课制;
英国的洛克的《教育漫谈》提出了“绅士教育理论”;
法国的卢梭的小说体《爱弥儿》提出“教育要遵从人的自认本性”;
瑞士的裴斯泰洛奇写了小说体《林哈德与葛笃德》;
裴斯泰洛奇也是第一个将心理学融入教育学的人;
德国的福禄贝尔:
《人的教育》、《幼儿教育学》;
德国的赫尔巴特于1806年出版《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成为
一门独立学科;
c)发展多样化阶段:
美国的杜威是“现代教育派”的代表人物,其代表著作是1916
年出版的《民主主义与教育》
d)理论深化阶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学会生存》、《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Ø最早将“教”、“育”二字用在一起的是孟子的《孟子·尽心上》:
“得天下英才而育之”
Ø德国是最早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
Ø教育活动的这种目的性规定了教育目的既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又是教育工作的归宿,它是事关人才培养的核心问题。
Ø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对教育目的进行学科分类的最根本依据,也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Ø《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于1986年。
Ø1995年《教育法》规定了我国教育方针;2003年十六大报告规定了我国教育方针。
Ø2001年进行第八次课程改革颁布《基础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一直沿用至今。
Ø三维目标主要指: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价值观。
Ø泰勒被称为“现代教育评价之父”。
Ø八条现代教学原则分别为:
a)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原则
b)循序渐进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国内最早提出的是孔子;
国外最早提出的是苏格拉底。
d)启发诱导原则:
《论语》: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孟子:
“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
《学记》: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苏格拉底:
“产婆术”;
“一个平庸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优秀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
e)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f)直观性原则
g)巩固性原则
h)量力性原则
Ø一般教学方法主要有:
讲授法、讨论法、谈话法、发现法、学导式教学法、实践法
二、题集
(第一卷)
1.杜威所主张的教育思想被称作是()。
A.存在主义教育思想B.要素主义教育思想C.实用主义教育思想D永恒主义教育思想
2.在17世纪,对班级授课制给予了系统的理论描述和概括,奠定了它理论基础教育家是()。
A.北欧的尼德兰B.捷克的夸美纽斯C.法国的斯图谟D.德国的福禄培尔
3.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要做到循序渐进,这是因为()。
A.学生只有机械记忆的能力B.教师的知识、能力是不一样的
C.教育活动中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D.教育活动完全受到人的遗传素质的制约
4.身处教育实践第一线的研究者与受过专门训练的科学研究者密切协作,以教育实践中存在的某一问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合作研究,再把研究结果应用到自身从事的教育实践中的一种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方法是()。
A.观察法B.读书法C.文献法D.行动研究法
5.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在教育起源问题上坚持()。
A.劳动起源论B.生物起源论C.心理起源论D.生物进化论
6.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思想的提出始自党的()。
A.十五大B.十四大C.十三大D.十二大
7.反映一个国家配合政治、经济、科技体制而确定下来的学校办学形式、层次结构、组织管理等相对稳定的运行模式和规定,这是指()。
A.教育制度B.学校教育制度C.教育体制D.学校领导制度
8.《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于()。
A.1985年B.1986年C.1987年D.1988年
9.北京师范大学学制研究小组于1981年在其附属中小学开始进行的学制实验是()。
A.六三制B.双轨制C.分支型D.五四制
10.马克思主义认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途径和方法是()。
A.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B.加强现代科学教育C.开展网络教育D.高等学校扩招
11.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
A.认识活动B.教师教的活动C.学生学的活动D.课堂活动
12.师范学校的出现,与教师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职业,从时间上来说,()。
A.是同时的B.师范学校出现得早C.教师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职业的时间早D.说不清楚
13.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负责组织、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采用科学的方法,获得良好的发展,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A.学生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B.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
C.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导作用D.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是不能起到主导作用
14.小学阶段是发展学生个性()。
A.并不重要的时期B.非常重要的奠基时期C.没有效果的时期D.最不会受外界影响的时期
15.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是()。
A.儿童中心论的代表B.教师中心论的代表C.劳动教育中心论的代表D.活动中心论的代表
16.在1951年提出“范例教学”主张的是()。
A.赫尔巴特B.瓦·根舍因C.怀特海D.克伯屈
17.在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关系问题上,应坚持的是()。
A.坚持人文教育为主B.坚持科学教育为主
C.坚持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携手并进D.要看情况而定
18.教育内容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认识的()。
A.主体B.客体C.教的主体D.学的主体
19.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在《行为主义》一书中写道:
“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一个由我支配的特殊的环境,让我在这个环境里养育他们,我可担保,任意选择一个,不论他父母的才干、倾向、爱好如何,他父母的职业及种族如何,我都可以按照我的意愿把他们训练成为任何一种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乞丐或强盗。
”这是()。
A.遗传决定论的观点B.环境决定论的观点C.家庭决定论的观点D.儿童决定论的观点
20.结构主义课程理论的代表是()。
A.杜威B.怀特海C.布鲁纳D.克伯屈
(第二卷)
1.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教学相长”的著作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育学原理理论与实践复习重点及试题 教育学 原理 理论 实践 复习 重点 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