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六单元.docx
- 文档编号:24005100
- 上传时间:2023-05-23
- 格式:DOCX
- 页数:33
- 大小:203.71KB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六单元.docx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六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六单元.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六单元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单元教案
第六单元探险精神
21伟大的悲剧
精彩开篇词
探险,既是人类对未知的探寻,也是人类对自身的挑战。
从高峻的山峰到深邃的海底,从浩瀚的大洋到茫茫的宇宙,哪里有奥秘,哪里就有人类的足迹。
其间有成功的欣喜,也有失败的悲壮。
探险过程中的任何艰难险阻,都遏制不住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激情,阻挡不了人类迈向全新领域的脚步。
学习目标
1.通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概括内容要点。
2.抓住细节,体悟文中关键语句,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3.激发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团结合作、勇于牺牲的精神,确立正确面对失败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南极,是所有爱好探险的人永久的目标。
设立在南极南纬90度的科学实验站取名为阿蒙森——斯科特站,是为了纪念人类历史上最早到达南极点的两名科学探险家——挪威人阿蒙森和英国人斯科特。
这两个人都想成为第一个到达南极点的英雄。
经过一番激烈的竞争,结果是阿蒙森队捷足先登,于1911年12月14日到达南极,而斯科特队则于1912年1月18日才到达,比阿蒙森队晚了将近五个星期。
最后,阿蒙森胜利而归,成功的旗帜永远飘扬在南极点上,而斯科特等五名冲击南极的英雄,因为南极寒冷天气的突然提前到来,饥寒交迫,体力不支,在返回的途中与严寒搏斗了两个多月,最后长眠在茫茫的冰雪之中。
奥地利作家茨威格根据斯科特遗留下来的一些底片、电影胶卷、书信和遗书,发挥他天才的想象,饱含感情地用文学的笔法,表达了人类征服自然的崇高悲壮精神。
二、自学指导
(一)——预习与交流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拽出(zhuài)无垠(yín)癫狂(diān)吞噬(shì)
羸弱(léi)告罄(qìng)疲惫(bèi)角(jué)逐
遗孀(shuāng)怏怏不乐(yàng)忧心忡忡(chōng)
语无伦(lún)次海市蜃楼(shèn)毛骨悚(sǒng)然
2.解释下面词语。
毛骨悚然:
形容十分恐惧。
悚然,恐惧的样子。
耀武扬威:
炫耀武力,显示威风。
坚持不懈:
坚持到底,毫不松懈。
风餐露宿:
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苦。
怏怏不乐:
形容不满意或不高兴的神情。
姗姗来迟:
慢腾腾地来晚了。
忧心忡忡:
忧愁得心情不能安静。
3.作者链接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
他的文学活动从诗歌创作开始,主要成就在传记文学和小说创作方面。
他是20世纪最受欢迎的德语作家之一。
他的传记不拘泥于史实,着重表现人物性格。
作品有中短篇小说集《最初的经历》《马来狂人》等,传记作品《人类命运攸关的时刻》《人类的群星闪耀时》《三位大师》等,戏剧作品《耶雷米亚》等。
三、自学指导
(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速读课文,掌握大意——了解悲剧
1.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交流点拨】斯科特探险队五人,精疲力尽又满怀希望奔向南极点,却悲哀地发现已经有人捷足先登,只好垂头丧气地踏上归途,由于遇到恶劣的天气,最后一个个悲壮地死去。
2.用四字短语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
(按时间顺序)
【交流点拨】奔向南极→绝望而归→带信作证→归途遇险→悲壮覆灭
3.文中哪句话是作者对整个事件的评价?
它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评价:
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
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
作用:
揭示文章的主旨。
(二)深层探究巧妙解题,体悟细节——解读悲剧
鲁迅先生说:
“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斯科特一行南极之旅的悲剧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注意文中的细节)
【交流点拨】
(1)角逐失败之悲:
“变得不安起来……”“紧紧盯着无垠雪地上的一个小小的黑点”“他们的心在战栗”“虽然昔日逝去的光阴数以几百万个月计,但现在迟到的这一个月,却显得太晚太晚了——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他们像被判了刑似的失去希望,闷闷不乐地继续走着……”“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扬扬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
大量的对心情的描写,表达了五位勇士角逐失败后的极度沮丧,悲哀。
(2)全体覆没之悲:
失望的勇士们在归途中,因为南极寒冷天气的突然提前到来,饥寒交迫,体力不支,燃料告罄,在返回的路上与严寒搏斗了两个多月,最后长眠在茫茫的冰雪之中,全部壮烈牺牲。
(3)亲历死亡之悲:
第一位死亡者是埃文斯。
第二位死亡者是奥茨。
在日记中,一个团队的领头人不断记录自己的伙伴如何离自己而去,心里该是如何地悲哀。
他还在最后写下自己的遗嘱,演完悲剧的最后一幕。
斯科特在临终之际,用已经冻伤的手指给他所爱的一切人写了书信,表达了对亲人的眷恋之情。
“随后又悲伤地、坚决地画去了‘我的妻子’这几个字,在它们上面补写了可怕的‘我的遗孀’。
”在冰天雪地中,一位为梦想付出一切的勇士,用这种方式向他的亲人们告别,其中的痛苦与决绝,让人不禁潸然泪下。
四、板书设计
伟大的悲剧
奔向南极→绝望而归→带信作证→归途遇险→悲壮覆灭→悲剧
生命毁灭、为人作证、孤独寂寞、集体失败、失去亲朋→悲剧
五、拓展延伸
千百年来,在人类征服自然界的各个领域中,都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失败英雄”。
你能列举几个代表人物吗?
【交流】1.“壮士一去兮不复返”刺杀秦王失败的荆轲;2.一腔热情乘氢气球横渡海峡葬身大海的罗泽尔;3.一叶轻舟,漂流长江而翻船身亡的尧茂书;4.“挑战者”号航天飞机毁于一旦,7名宇航员全部罹难。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目睹了悲剧性的情节,这节课我们来探讨悲剧的伟大之处。
二、自学指导——合作与交流
(一)深层探究
斯科特之旅是个悲剧,但却给人以震感的力量,它也是伟大的。
请小组交流探讨其“伟大”表现在哪里?
【交流点拨】
1.到达极点的成功。
南极极点本身就是一个空间极限,地球最南端。
它是一个未知点,而且是一个充满凶险的未知点。
它本身就是造就伟大之所,登上这个极点就意味着伟大,使“未知”开始成为人类的“所知”。
1912年斯科特等人抵达南极极点,这就意味着大约在一百年前人类就已完成了挑战南极的事业。
当时的科研和物质条件应该相当落后,而斯科特一行人就是在那样艰苦和简陋的探险条件下实现了抵达南极的梦想,这就是伟大的体现。
2.探索未知的信念。
“他们热情高涨地行走在荒无人迹的白色雪原上……”“当初,他们一想到自己所进行的探险是人类的不朽事业时,就有超人的力量”,这些语句表明斯科特他们对探险事业深深的热爱。
探险队员们所遭受的艰难困苦非常人所能想象,尤其是经受着心理煎熬和肉体折磨的双重打击,更是让每个人为之动容。
但是面对种种厄运和不幸,他们没有退缩,没有怨天尤人,仍然以坚毅的精神,执著于崇高的事业,他们勇于探索的豪情给人以心灵的强烈震撼。
斯科特等人是以第二的身份登上南极点的。
虽然斯科特等人为迟到一个月而沮丧,但是,正如文中所说,那位第一个登上南极极点的挪威人阿蒙森在“等待着这个不相识的第二名的到来,他相信这第二名一定会随他之后到达这里”。
这种“相信”里面蕴涵着对人类探求未知本性之信任,斯科特等人的行动使阿蒙森的“相信”变成了现实。
同样,斯科特等人也“相信”随他之后会有第三批、第四批……来南极探险的人到来。
他自己写信、写日记留给后人,就是这一信念的佐证。
南极极点充满“未知”和“凶险”,但人类会前仆后继来此探索,斯科特等人就是这支队伍的前驱,并且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继往开来,给后人留下宝贵的探索经验和精神鼓励。
3.崇高人格的体现。
为科学献身的气概,诚实守信的风度,集体主义精神,对他人无私的爱,这些都体现了斯科特等人人格的伟大。
(二)主旨探究
1.作者为什么给失败者作传?
【交流点拨】这可以从课文的最后两句话中找到答案:
“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
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
”作为一位伟大的作家,茨威格想到的绝不主要是事业的成功者,而是许多历史事件背后给人精神上的震撼和启迪。
按照这个价值标准,茨威格当然认为给斯科特作传会更有意义,会给人长久的思考。
2.斯科特一行人此次探险的意义是什么?
【交流点拨】从斯科特南极探险的悲壮之旅所折射出的人类精神已经远远超越了活动本身和那个时代,成为全人类跨时代、跨地域的宝贵精神财富。
即认识自然,挑战人类自我,实现生命的价值,给后人以精神鼓舞。
(三)赏析语言
1.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
(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作者同意在这个观点吗?
)
【交流点拨】在这里,作者站在斯科特的角度,表达了角逐失败后的一种极度沮丧、悲哀的心情。
但事实上作者本人并不这么认为,理由是:
作者为斯科特这个失败者作传,本身就说明作者不同意“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的观点。
2.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扬扬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
(国旗怎么会“耀武扬威”“扬扬得意”?
这里表现出斯科特内心什么样的复杂感情?
)
【交流点拨】作者在这里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达了斯科特和伙伴痛苦的心情。
此时,在痛苦万分的斯科特眼中,风中飘扬的挪威国旗就是他的对手,胜利者阿蒙森似乎站在那里耀武扬威、扬扬得意。
这真是“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
3.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
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斯科特为什么要接受这项为他人业绩作证的任务?
他不接受不行吗?
)
【交流点拨】英国人普遍讲求绅士风度,主张诚实、守信,坦然面对成功和失败。
这种文化传统熏陶下的斯科特,不能不接受这项为他人的业绩作证的任务。
正因为他的这一行为,其人格才显得无比的高尚,赢得了人们的尊敬。
4.但是在这白雪皑皑的荒漠上,只有心中的海市蜃楼,它召来那些由于爱情、忠诚和友谊曾经同他有过联系的各种人的形象,他给所有这些人留下了话。
(联系上下文看,“心中的海市蜃楼”是指什么?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比喻?
)
【交流点拨】联系上下文看,“心中的海市蜃楼”是指斯科特在离开世界前心中回忆的美好的往事和他对遥远祖国、亲人和朋友的怀想,它们与现实的严酷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海市蜃楼是美好的,却是根本无法实现的。
这样写更加突出了悲剧效果,给人心灵的冲击。
5.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
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
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交流点拨】这两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斯科特崇高的赞誉,意思是斯科特在与大自然的搏斗中虽然失败了,他的肉体倒下了,但是他的心灵经受了考验,变得无比的崇高。
有价值的、美的毁灭当然是伟大的悲剧。
三、板书设计
伟大的悲剧
到达极点的成功
伟大探索未知的信念
崇高人格的体现
献身科学诚实守信 勇于探索 团结协作无私奉献
四、拓展延伸
我们无法亲临墓地,为英雄献上鲜花、松柏,就让手中的笔寄托我们的哀思吧!
假如你想要为这些我们敬仰的英雄立一块墓碑,你会在上面写些什么?
请你用墓志铭的形式来表达你对这些英雄的敬佩或追思。
【交流】示例:
追念英国海军上校斯科特一行登陆南极极点——遗憾的第二,伟大的第二。
承前者来,启后人去。
念极地之悠悠,众怆然而泣下。
追念英国皇家禁卫军骑兵上尉奥茨——一个毅然的转身,铸就了一个伟大的灵魂。
在难以抗拒的自然面前,你永远是不屈的战士。
22太空一日
精彩开篇词
从古时“万户飞天”,到“神五”将航天英雄杨利伟送上太空,再到如今“逐梦天宫”,中国人从未停止过探索浩瀚宇宙的脚步。
不懈追求航天梦的背后,是无数航天人的默默坚守和付出。
探险过程中的任何艰难险阻,都抑制不了人们探索未知世界的激情,阻挡不了人类迈向全新领域的脚步。
让我们一起走进航天英雄的世界,感悟他们光环背后的那份责任与奉献。
学习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章,标注好词好句,概括故事情节。
2.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航天员的高大形象。
3.体会语言背后蕴含的深刻情感。
4.学习航天员敢于探索,严谨勇敢,热爱祖国,勇于奉献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有这样一段感动中国颁奖词:
“那一刻当我们仰望星空,或许会感觉到他注视地球的目光。
他承载着中华民族飞天的梦想,他象征着中国走向太空的成功。
作为中华飞天第一人,作为中国航天人的杰出代表,他的名字注定要被历史铭记。
成就这光彩人生的,是他训练中坚韧执着,飞天时的从容镇定,成功后的理智平和。
而这也是几代中国航天人的精神,这精神开启了中国人的太空时代,还将成就我们民族更多更美好的梦想。
”他就是杨利伟,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杨利伟的航天世界。
二、自学指导
(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弧(hú)炽热(chì)轮廓(kuò)模拟(nǐ)遨游(áo)
严禁(jìn)稠密(chóu)瞬间(shùn)概率(gài)烧灼(zhuó)
舷窗(xián)俯瞰(kàn)释然(shì)确凿(záo)
2.注意下列多音字。
负荷(hè)红晕(yùn)露出(lòu)屏息凝神(bǐng)
荷花(hé)晕车(yūn)露珠(lù)屏障(píng)
3.根据下列意思,写出相关的词语。
本末倒置:
比喻把主次、轻重的位置弄颠倒了。
屏息凝神:
暂时抑制呼吸聚集精神,形容高度集中注意力。
千钧重负:
比喻很沉重的负担。
也比喻非常重大的责任。
耐人寻味:
意味深长,值得人仔细体会琢磨。
惊心动魄:
使人神魂震惊。
原指文辞优美,意境深远,使人感受极深,震动极大。
4.作者简介
杨利伟(1965—),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人,特级航天员,是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航天员,也是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
他2014年9月15日,太空探索者协会第27届年会在北京闭幕,杨利伟被授予列昂诺夫奖。
5.背景链接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是“神舟”号系列飞船中的第五艘,是中国首次发射的载人航天飞行器。
2003年10月15日北京时间9时,杨利伟乘由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象征着中国太空事业向前迈进一大步,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的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成为前苏联(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的第三个将人类送上太空的国家。
三、自学指导
(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太空一日,充满紧张和意外。
阅读课文,找找看,杨利伟遇到了哪些意外状况?
他相应地又有怎样的心理活动或举动?
【交流点拨】
学会快速浏览课文,借助各部分小标题,把握好主要内容;学会勾画重点词句,提炼信息。
1.火箭上升到三四十公里的高度时,火箭和飞船开始急剧抖动。
——非常痛苦,感觉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
2.飞船刚进入轨道,处于失重状态,产生了“本末倒置”的错觉。
——想象自己在地面训练的情景,眼睛闭着猛想,不停地想,以给身体一个适应的过程,靠意志调整过来。
3.不时出现一种像木头锤子敲铁桶的声音——开始很紧张,趴在舷窗听,并没有发现什么。
4.左右舷窗出现裂纹,舱内温度升高——起初非常恐惧、害怕,当发现左边也出现裂纹时,稍微放心一点儿。
5.飞船抛出降落伞盖,并迅速带出引导伞,一系列迅速剧烈的动作,对身体的冲击很大,很受折磨。
——虽然很受折磨,但是平稳之后心里很踏实,他的伞开好了。
6.飞船落地很重——第二次落地时,迅速按下切伞开关。
(二)深层探究
结合课文内容分析,杨利伟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让他成为了航天英雄?
【交流点拨】
他敢于做中国太空第一人,可以看出他有敢于探索,不怕牺牲的精神;
他在面对太空意外情况时,及时作出准确的判断,并且用意志力战胜紧张,可以看出他镇定自若,有坚定执着的信念;
他在太空遇到神秘的敲击声,回来后技术人员用很多办法模拟它,他觉得不像,拒绝签字,可以看出他有科学严谨的态度;
他在回来时准确无误的说出每一项所遇到的情况,为航天事业提供宝贵资料,可以看出他实事求是,对事业认真负责。
(三)语言品析
这篇文章展现了我国宇航员首次太空飞行的一些经历,言语中流露出了浓浓的中国情。
请结合具体语句体会其中蕴涵的情感。
1.就这一下,指挥大厅有人大声喊道:
“快看啊,他眨眼了,利伟还活着!
”所有的人都鼓掌欢呼起来。
【交流点拨】运用语言和动作描写,写出了大家看到杨利伟经历震动之后还活着时的欣喜、激动之情。
2.我曾俯瞰我们的首都北京,白天它是燕山山脉边的一片灰白,分辨不清,夜晚则呈现一片红晕,那里有我的战友和亲人。
【交流点拨】直接抒情,写出了杨利伟在太空上面依然心系祖国,心系首都,表达了他对祖国无限热爱以及对战友和亲人的想念之情。
)
四、拓展延伸
2016年10月17日,早晨7时30分28秒,搭载着航天员景海鹏、陈冬的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正式点火发射。
二十分钟之后,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总指挥张又侠宣布,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景海鹏在“如果没有梦想,灵魂就会失重”一文提到“每一次飞天,都是一场寂寞的坚守。
但我和我的战友们都很享受这份坚守,愿意为这份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坚守付出所有。
”陈冬说:
“坚定为梦想努力的决心”。
请你结合课文,写一段关于对梦想的感悟。
【交流点拨】中国航天梦的背后,是无数航天人默默的坚守和辛苦的付出,他们都有一个执着于梦想的追求,而我们也应该像航天人一样,明确人生的追求和奋斗的目标,不断坚守,不断付出。
有这样一句台词:
“梦想这东西和经典一样,永远不会因为时间而褪色,反而更显珍贵。
”不去想未来的成功与否,信念的坚持就会让自己在荆棘中感受花开,梦想的追求就会让自己在绝望中看到未来。
所有奋斗的经历都是人生路上难得的风景。
五、板书设计
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镇定自若,勇敢无畏
我看到了什么——想念亲人战友,热爱祖国
天空一日坚守航天梦想
杨利伟神秘的敲击声——科学严谨,认真负责“中国太空第一人”
归途如此惊心动魄——敢于探索,实事求是
23*带上她的眼睛
精彩开篇词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世界在你的眼里是什么颜色呢?
天地间的一花一草、日出日落,你是否会觉得这画面真实而又美好?
一个人的眼睛可以温暖地感受斑斓的色彩,但是生活的繁琐,脚步的匆忙,让我们忽略了每天停留在身边的风景,心情晦暗时总以为世界是灰色的,其实,我们完全可以感受光明,触摸精彩,只要带上我们努力生活的热情,朝气蓬勃的心态,定会捕捉到美丽的世界。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小说,标注好词好句,可以概括故事情节。
2.分析小说中的人物性格特点。
3.掌握科幻小说的悬念性和可读性,并且了解对比这种写作手法。
4.引导学生珍视世界的一切美好。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看到题目你有什么疑问?
对啦,老师和大家一样,有一个疑问,眼睛是我们人体的一部分,和身体不可分割,为什么题目中说“带上她的眼睛”?
眼睛怎么可以被单独带走呢?
那个“她”又是谁呢?
带上她的眼睛去做什么事情呢?
一系列问题接踵而至,不要着急,让我们跟随刘慈欣去一探究竟吧。
二、自学指导
(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点缀(zhuì)漫步(màn)迟钝(dùn)蒙眬(lóng)
闲暇(xiá)凸现(tū)拍摄(shè)蔚蓝(wèi)
合拢(lǒng)吟唱(yín)鞠躬(gōng)挑剔(tī)
岩浆(jiāng)地幔(màn)虚拟(nǐ)吝啬(lìnsè)
不期而至(qī)心有灵犀(xī)天涯海角(yá)
2.注意下列同音字。
辐射(fú)炽热(chì)浮躁(zào)倾泻(xiè)
辅助(fǔ)炙热(zhì)燥热(zào)排泄(xiè)
3.根据下列意思,写出相关的词语。
事先没有约定而意外到来。
(不期而至)
容易发愁、伤感.形容人感情脆弱。
(多愁善感)
现多比喻比方对彼此的心思都能心领神会。
(心有灵犀)
保守,保住使不失去;过分爱惜己之财物,当用而不用。
(吝啬)
形容气势雄伟。
(气势磅礴)
目前为止,到现在为止。
(迄今为止)
4.作者简介
刘慈欣(1963—)山西阳泉人,科幻作家,中国作协会员,中国科幻小说代表作家之一。
1999年发表第一篇作品《鲸歌》,1999年首次以短篇小说《带上她的眼睛》获得中国科幻银河奖一等奖。
最重要的作品“三体三部曲”(原名“地球往事三部曲”)更是备受读者与媒体的赞誉。
2015年8月,刘慈欣作品《三体》获得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10月,刘慈欣在第六届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颁奖典礼中被授予特级勋章。
2016年3月,刘慈欣当选山西省作协副主席,获影响世界华人大奖提名。
5.小说特色
刘慈欣承袭了古典主义科幻小说中节奏紧张,情节生动的特征,并且在看似平实拙朴的语言中,浓墨重彩地渲染了科学和自然的伟大力量。
刘慈欣擅长把工业化过程和科学技术塑造成某种强大的力量,作品中洋溢着英雄主义的情怀。
刘慈欣的小说继承了古典科幻小说中的人物塑造规律,即无论是技术专家还是普通人,他们一定要在社会的变革中被推向改变世界的精英舞台。
三、自学指导
(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初读课文,采用快速浏览的方式,顺着自己的好奇心,去追寻小说的故事情节。
1.读完了小说,你被什么情节深深的吸引了呢?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内容。
【交流点拨】
(1)教师提示学生掌握快速阅读的方法。
浏览法。
浏览法是指对一般不需要细致了解的书籍,只是从总体上粗略掌握书中大概内容的一种阅读方法。
它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广泛地了解信息,有助于开阔视野,是博览群书所常用的重要方法。
扫读法。
扫读法是指对文章内容一目数行、一目十行地扫瞄,以大容量获取信息的一种快速阅读方法。
跳读法。
跳读法是指跳过一些无关紧要的部分而直取读物的关键性内容的一种快速阅读方法。
寻读法。
寻读法是指为得到急需的有关资料,在众多相关书籍资料中搜寻查找的一种快速阅读方法。
猜读法。
猜读法是指在读书读文章时,以所了解的题目或已看的前文作为前提,对后面的内容预作猜想,然后将其与后文实际内容进行印证比较的一种阅读方法。
(2)学生梳理故事情节,最后师生一起归纳总结。
故事情节:
人类使用地航飞船深入地球内部进行探险,一艘地航飞船在航行中失事,下沉到地心,有两名地航员在事故中受伤,不久相继去世,只剩下一名女领航员被困无法返回地面,“我”戴上她的“传感眼镜”——相当于戴着她的眼睛去四处游玩,谁知那竟是“我”带着她的眼睛完成了她最后一次地面探索,而她只能在封闭的地心度过余生……
(二)深层探究
1.我带上她的眼睛,去感受了哪些事物?
由此可以看出她是一个怎样的人?
【交流点拨】来到了起航前的草原,她陶醉于广阔的草原上到处点缀着的星星点点的小花,并且闻到花的馨香;走到草丛中的小溪旁,把手伸进去,感受水的清凉;感受微风的清爽;去看升空的月亮;感受草原笼罩在小雨中;听到了第一声雨中的鸟叫。
可以看出她是一个多愁善感、可爱单纯、热爱生活、善解人意的人。
2.狄德罗认为,在现实生活中,人物性格只是“各有不同”,并非“截然对立”,而在所谓“严肃剧”中,“情景”是通过人物性格的对比来实现的。
那么刘慈欣的“带上她的眼睛”是如何实现人物之间的对比的呢?
【交流点拨】“我”精神贫乏、孤寂、无聊、对生活失去信心和勇气,而“小姑娘”有诗意心灵、乐观坚强,热爱生活;“我”行动相对自由,而“小姑娘”“永远封闭在地心”,两组鲜明的对比,反映了人们心灵的空虚和乏味。
3.这样一篇科幻小说,在无情冷酷的高科技探索背景下,却能触动人心最柔软的神经,引人深思。
那作者写这篇小说,旨在表达什么主题呢?
【交流点拨】整篇小说,可以说反映了当代人们心理上的窘迫和思想上的困乏、封闭。
在物质越来越丰富的时代,人们疯狂地追求物质享受,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部编版 语文 年级 下册 单元 教案 第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