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范围基础知识复习 Microsoft Word 文档.docx
- 文档编号:24002448
- 上传时间:2023-05-23
- 格式:DOCX
- 页数:19
- 大小:29.56KB
中考范围基础知识复习 Microsoft Word 文档.docx
《中考范围基础知识复习 Microsoft Word 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范围基础知识复习 Microsoft Word 文档.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范围基础知识复习MicrosoftWord文档
第4课夏、商、西周的兴亡
1、禹建立了夏朝,他的儿子启成为夏朝的第二位国王,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2、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夏朝的统治中心,在今天的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一带。
3、夏朝的都城:
阳城(今天的河南登封)
4、夏朝的国家机构,是奴隶主阶级压迫平民和奴隶的工具。
5、夏朝经历了四百多年,最后一个皇帝是桀,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自比太阳。
)
6、约公元前1600年,汤战胜桀,夏朝灭亡,商朝建立。
7、盘庚迁都到殷,所以后来人们叫商民为殷民
8、商超最后一个国王叫做纣,是个有名的暴君。
施用炮烙等酷刑,镇压人民。
9、商朝的势力范围:
东到山东西部,西到陕西西部,北到河北北部,南至长江流域。
10、西周为了巩固统治(目的)实行分封制。
就是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
11、分封制的意义(作用):
西周通过分封诸侯,开放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成为了一个强盛的国家。
12、西周后期,发生了国人暴动,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
西周的众多诸侯,是通过分封制产生的。
第5课灿烂的青铜文明
1、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是:
司母戊鼎
2、在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已经出现了青铜文明。
3、商朝是我国青铜文明的灿烂时期。
比较著名的青铜器有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
西周青铜器种类更加丰富,大量用于祭祀。
4、四川成都平原的青铜文化,就是著名的三星堆文化,这里出土的青铜器比较著名的是青铜面具,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等。
5、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
商朝时期就开始有瓷窑。
6、夏、商、西周是以农业为主的社会。
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形成了我国夏、商、西周灿烂的青铜文明。
7、后代称为五谷(稻、黍、粟、麦、豆为五谷),商周时期已经齐备。
8、奴隶的悲惨生活的表现:
被迫在农田集体劳动,在手工业作坊里做工;没有人身自由;奴隶主还可以随意转让和买卖;还要用奴隶来做祭祀的供品或者殉葬品。
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
1、西周最后一个国王是周幽王(烽火戏诸侯)
2、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3、春秋时期最著名的五霸分别是:
齐桓公(首霸)、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最后一个霸主)
4、春秋时期是:
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
战国时期是:
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5、战国七雄分别是:
东南西北上中下,齐楚秦燕赵魏韩。
6、齐国管仲改革内容:
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以“尊王攘夷”为口号,扩充疆界。
7、公元前7世纪中期,齐桓公葵丘会盟,成为春秋的第一个霸主。
8、公元前7世纪后期,晋楚城濮大战(退避三舍),晋军大败楚军。
从此,晋文公成为了中原霸主。
后来的邲之战中,楚军打败晋军,楚庄王称霸(问鼎中原;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越王勾践复仇(卧薪尝胆)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个霸主。
9、战国初年,赵魏韩三家分晋。
桂陵之战,齐国孙膑率兵直捣魏国大梁,魏国大将庞涓率兵回救,在桂陵遭到齐军的埋伏,大败而归。
(围魏救赵)
10、马陵之战,最终庞涓身死。
公元前260年,秦(白起)赵长(赵括)平之战,四十多万的赵军被俘虏,绝大部分被活埋(纸上谈兵,赵括)
11、春秋争霸的影响:
给社会带来了灾难,有些诸侯国被消灭,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国家。
12、战国七雄的影响:
给社会带来了灾难,诸侯国逐渐减少,有利于统一。
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
1、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
到战国时期,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
2、《管子》是我国有关使用铁器进行农业生产的最早记载。
3、我国至迟在春秋末年已使用牛耕,战国时期进一步推广,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4、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
5、战国时期的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建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6、商鞅变法
背景:
新兴地主阶级的实力逐渐强大,要求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并废除贵族特权,纷纷进行改革。
时间:
公元前356年
支持者:
秦孝公
主要内容:
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
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建立县制,由国军直接派官吏治理。
作用:
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增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
7、战国时期的社会主要是:
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第8课中华文明的勃兴
(一)
1、甲骨文的定义:
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者兽骨上的文字。
2、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3、商、周时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做金文,又叫铭文
4、西周晚期,文字经统一整理的一种样式这种字体成为大篆。
5、西周毛公鼎内有铭文五百字,在已发现的青铜器铭文中,是字数最多的。
6、天文
夏朝:
我国最早的一次日食记录
周朝:
第一次有确切日期的日食记录。
春秋(前613年):
鲁国天文学家观测到一颗彗星扫过北斗,这是世界上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
7、历法
夏朝:
农历又称“夏历”,源于夏朝
商朝:
历法逐渐完备
战国:
制定出24个节气,这是历法上重大的成就。
8、医学
春秋战国之际:
名医扁鹊采用望、闻、问、切四诊法诊断疾病,四诊法一直为中医沿用。
9、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离骚》
这表达了屈原什么思想感情?
答:
《离骚》----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之情。
10、春秋战国盛行的“钟鼓之乐”,反映了我国古代音乐发展的较高水平,湖北随州出土的钟鼓乐器,其中以整套编钟最为珍贵。
第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
(二)
1、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春秋晚期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提出“仁”的学说。
主张:
主张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
孔子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孔子又是大教育家,有教无类,不问出身,还注意因材施教,善于启发学生思考问题。
2、由孔子的弟子整理的《论语》一书,记载了孔子的言论。
孔子晚年回到鲁国,根据鲁国历史材料变成《春秋》一书。
3、孔子学说的影响:
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战友重要地位,对后世影响极大。
4、老子(姓李名耳,楚国人)
春秋晚期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学说记录在《道德经》又名《老子》里。
由战国时期道家学派整理而成。
老子善于从正反方面来思考问题,比如:
难和易、长和短、前和后等等。
5、孔子曾对弟子们说:
老子道德高深,真是能上天入海的龙一般的人物。
6、百家争鸣的根本原因:
社会动荡
7、墨子:
墨家创始人。
主张:
兼爱,非攻
8、孟子: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提出“春秋无义战”,要求统治者用“仁政”治国,轻徭薄赋。
荀子也是战国时期的儒家代表人物,主张“制天命而用之”按照自然客观规律去办事。
9、庄子:
战国时期道家的代表人物,提倡“无为而治”。
10、韩非:
战国末期法家的代表人物,主张改革,反对空谈仁义,提倡法治。
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11、兵家的始祖是春秋晚期杰出的军事家孙武。
他著有《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
“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的军事格言,就是出自此书。
后来孙膑继承和发扬他的军事思想,反对空谈仁义,提出“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
12曲阜三孔分别指:
孔庙、孔林、孔府。
第10课秦王扫六合
一、秦的统一(秦灭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秦朝)
公元前221年都城:
咸阳开国皇帝:
秦始皇(嬴政)
意义:
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长达数百年之久的分裂割据、混战不已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从此,统一始终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二、巩固统一的措施
措施及影响
政治:
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一切军政大权。
中央政府设丞相(行政)、太尉(军事)、御史大夫(监察)地方推行郡县制。
政治上的影响: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我国沿用了两千多年,对中国历史产生深远的影响
经济:
统一货币为圆形方孔铜钱、统一度量衡
经济上的影响:
对于促进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和维护国家统一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文化:
统一文字为小篆,后又推广隶书;焚书坑儒
文化上的影响:
加强了思想控制,但摧残了文化,制约了人们的思想。
军事:
北击匈奴。
修筑长城、统一和开发南疆(统一岭南,修筑灵渠)
军事影响:
扩大了疆域,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秦朝疆域广大,东至大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
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
★秦始皇评价:
我国历史上很有作为的君主(史实);但也有残暴的一面(史实);总体功大于过。
第11课“伐无道,诛暴秦”
一、秦的暴政
表现:
①繁重的徭役和赋税(上交三分之二)②严酷的刑法③二世更加残暴(赵高“指鹿为马”)
秦朝的暴政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和苦难,激起人民的反抗。
二、陈胜吴广起义(揭竿而起)
时间:
公元前209年起义地点:
大泽乡
经过:
在大泽乡起义,在陈建立政权,陈胜自立为王。
由于秦军力量强大,不到半年,起义失败。
根本原因:
秦的暴政
意义: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三、农民起义军推翻秦朝
项羽(西楚霸王):
公元前207年的巨鹿之战,大败秦军主力。
(破釜沉舟)
刘邦(沛公):
直逼咸阳,秦朝统治者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
楚汉之争:
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
★相关成语: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楚河汉界、四面楚歌、霸王别姬等故事:
鸿门宴
西汉建立: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
刘邦是汉高祖。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
一、文景之治(历史上把文帝景帝统治时期称为是“文景之治”)
1、原因:
①汉初的形势:
经济萧条、国家贫困。
②总结秦朝亡于暴政的教训。
2、措施:
①注意发展农业生产,减轻人民的负担;②提倡节约;③提倡“以德化民”
二、汉武帝的大一统
政治:
汉初分封的诸侯国还有相当的势力“推恩令”,削弱封国势力。
(主父偃的建议)
效果:
诸侯国再也无力与中央对抗
思想:
诸子百家的各派人物还很活跃,他们批评皇帝的政策,指责中央,对中央集权很不利“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的建议)举办太学,太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以儒家的五经为主要教材。
效果:
儒家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
三、汉武帝时期,西汉王朝实现了大一统,进入鼎盛时期,这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
四、东汉的建立:
公元25年都城:
洛阳开国皇帝:
光武帝刘秀
五、四书分别是: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六:
五经分别是:
《诗》、《书》、《礼》、《易》、《春秋》
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1、两汉时期,人们把今天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
也就是现在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称为西域。
2、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是:
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3、张骞出使西域的作用:
加强了内地和西域的联系,为后来丝绸之路的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4、通西域之后,西域的天马、汗血宝马。
葡萄、石榴、核桃、苜蓿开始闯入中原。
汉族的铸铁、凿井等技术和丝绸等也传到西域。
5、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府。
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统治。
6、丝绸之路对汉代社会的影响:
加强了汉朝与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丰富了汉代的物产,促成了汉代国力的强盛。
7、路上丝绸之路的路线:
长安——河西走廊——阳关玉门关(今新疆地区)——西亚(葱岭)——欧洲
8、汉代开始的海上丝绸之路:
广东沿海——中南半岛南下——绕过马来半岛——穿过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沿岸——印度半岛南端和斯里兰卡岛。
9、公园73年,东汉派班超出使西域。
10、166年,大秦拍使节送给东汉皇帝象牙、犀牛等礼物。
这是欧洲国家和我国的首次交往。
第16课昌盛的秦汉文化
(一)
1、西汉早期造出的纸已经可以用于书写文字和绘图,但麻纸比较粗糙,不便书写。
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纸。
2、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技术,扩大了造纸原料的来源,废弃物品都充分利用起来,降低了纸的成本,尤其是用树皮做原浆纸的先声,造出了植物纤维纸。
优点是:
原料容易找到,又很便宜,质量也提高了,逐渐普遍使用。
3、蔡伦纸的发明有什么意义:
造纸术的发明是我国人民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
4、秦汉时期,数学成就显著,成书于东汉时期的《九章算术》,是一部数学名著,某些内容在当时具有世界先进水平。
5、地动仪:
是谁制造的?
(张衡)
有什么作用?
(测定地震方向)
在世界上的地位?
(世界最早的地震仪器)
6、华佗的贡献?
①擅长外科手术②制成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③“五禽戏”
7、东汉末年的医圣张仲景写成《伤寒杂病论》书中全面阐述了中医的理论和治病原则。
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
(二)
1、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之一,起源于印度,西汉末年传入中国中原地区。
东汉明帝时建立的洛阳白马寺。
2、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东汉之际,道教在民间兴起,创始人之一叫张陵,道教尊称老子为教主,称他为“太上老君”。
3、王充,东汉哲学家,是一位无神论者,他认为人死了,精神也随着灭亡,世上根本就没有鬼神的存在,著有《论衡》一书。
4、“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
《史记》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成为后世纪传体史书的典范。
5、《史记》是一部什么样的书?
它有什么价值?
既是后世纪传体史书的典范,又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
6、秦汉时期西安的秦始皇陵兵马俑意义:
形象的展示了两千多年前秦军横扫六国的磅礴气势,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第18课三国鼎立
1、曹操实力迅速壮大的原因:
政治上:
(1)“挟天子以令诸侯”
(2)“唯才是举”
经济上:
实行屯田
2、公元200年,曹操和袁绍的官渡之战,最后,曹操以少胜多大败了袁绍。
作用:
奠定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3、公元208年,赤壁之战,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操。
作用:
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础
4、曹操兵败赤壁的原因:
曹军士兵多为北方人,不习水战;孙刘联军战术合乎天时地利人和。
5、220年,曹丕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
(北方)
221年,刘备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定都成都。
(西南)
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定都建业。
(东南)
6、三国时的台湾叫做夷洲,吴国的卫温将军曾将率兵到大夷洲。
蜀国的蜀锦行销三国。
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
1、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建立西晋,定都洛阳,280年,灭了吴国。
结束了分裂的局面。
2、西晋的第二代皇帝智力低下,无力治理国家,还有八王之乱。
最终在316年,内迁匈奴人的一支武装灭亡了西晋。
3、东汉末年以来主要内迁的少数民族有:
匈奴、鲜卑、羯、氐、羌等。
4、公元317年皇族司马睿重建晋朝,都建康,史称东晋
5、公元4世纪后期,氐族前秦政权在苻坚领导下消灭了其他割据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
6、383年,淝水之战:
东晋和前秦,东晋一勺胜多大败前秦。
前秦王:
苻坚。
7、420年,大将刘裕自立为宋,国号宋,结束了东晋的统治。
8、南朝:
宋齐梁陈
9、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
自然条件:
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大量北方人南迁,给江南地区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农业技术;三国以来,南方地区战乱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为发展经济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10、江南地区开发的影响:
为我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
1、一.北魏统一北方
鲜卑族的拓拔部于439年统一黄河流域。
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
2、孝文帝迁都洛阳,进行改革:
①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②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汉族服饰。
③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姓拓跋改为姓元。
④鼓励鲜卑族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⑤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
⑥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
3、孝文帝改革的意义是:
促进了民族融合。
第六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一、慕尼黑阴谋
⏹内容:
课本34页第一段后面四行
⏹实质:
英法希望以牺牲小国的利益,求得一时太平。
⏹参加慕尼黑会议四国首脑:
英国的张伯伦、法国的达拉第、德国的希特勒、意大利的墨索里尼。
⏹主要目的:
英法想将祸水东引,把德国的侵略矛头引向苏联。
⏹什么叫做绥靖政策:
希望以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来安抚侵略者。
⏹顶峰:
慕尼黑阴谋把绥靖政策推向顶峰。
⏹绥靖政策的影响:
影响极其恶劣,它使法西斯国家得寸进尺,侵略野心日益膨胀,也极大的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
二、战争爆发和扩大
⏹开始的标志:
1939年9月1日,德国突袭波兰,英法对的宣战,二战全面爆发。
⏹1940年四五月,德军占领了包括法国在内的修和北欧许多国家,英国也遭到德军的轰炸,在此期间,意大利也加入德国一方作战。
⏹1941年6月德军发动了对苏联的侵略战争。
苏联人民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进行莫斯科保卫战,打破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也是德军在开战以来的第一次失败。
规模进一步扩大的标志:
1941年12月7日凌晨,日本偷袭珍珠港。
第二天,美国对日宣战,二战达到最大规模。
第七课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原因(背景):
法西斯国家的大肆侵略,激起了世界人民的广泛愤怒。
美英法为了对付共同的敌人走向了联合。
⏹召开会议:
1942年1月1日,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在华盛顿召开会议。
⏹建立标志:
美、英、苏、中等26国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
⏹《联合国家宣言》签署的意义:
保证用自己的的全部人力和物力联合起来,彻底打垮法西斯国家。
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成立。
二、雅尔塔会议
⏹1945年2月为了协调行动,尽快打败法西斯(目的),美、英、苏三国首脑,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在苏联的雅尔塔召开会议。
⏹雅尔塔会议的主要内容:
会议决定打败德国以后,对德国实行军事占领,彻底消灭德国的法西斯主义,同时,还决定成立联合国。
苏联承诺在德国投降后三个月内。
参加对日本法西斯的作战。
⏹雅尔塔会议是中国的主权受到了严重的侵害(课本40页中间小字部分)
三、最后的胜利
二战的转折点:
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1943年)
⏹开辟欧洲第二战场(意义):
诺曼底登陆(1944年6月6日美、英等盟军在法国的诺曼底登陆)
⏹动脑经
⏹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是什么意思?
⏹1944年6月,盟军发动了诺曼底登陆战役,开辟了一个新的战场,这是区别于当时苏德战场的另外一个欧洲战场,所以被称作欧洲第二战场。
三国同盟中最先投降的是意大利,最后是日本
欧洲战场接受的标志:
柏林战役(1945年4月,5月2日,攻陷柏林,5月8日,德国正式签署投降书)
二战全面结束的标志:
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
关于二战的小结
⏹根本原因:
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直接原因:
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
⏹交战双方:
法西斯国家和反法西斯国家
⏹性质: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结果: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
⏹法西斯投降的顺序:
意、德、日
⏹胜利的原因:
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根本原因),各国人民相互支援,协同作战。
⏹二战的教训:
我们要珍爱和平,反对战争
⏹避免战争的措施:
①各国之间加强交流与合作②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③用和平对话的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第9课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
1、二战后五西欧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
美国的援助;发挥高素质的劳动力优势;才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制定适当的经济发展政策。
2、20世纪50—70年西欧经济的特点:
经济持续繁荣
3、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简称“欧共体”,包括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
4、欧洲共同体的作用:
对成员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
5、1993年,在欧共体的基础上成了欧洲联盟,简称“欧盟”。
6、欧盟使用单一的货币—欧元
7、欧盟成立的作用(意义):
欧盟成员国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8、欧盟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
9、欧盟刚成立的时候有12个成员国,1995年扩大到15个,2007年扩大到27个成语国。
10、欧盟的总部设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欧盟的主要机构有:
欧洲委员会、欧洲议会、欧洲联盟委员会和欧洲法院等。
11、日本二战后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
美国在日本推行非军事化政策;日本政府制定适当的经济发展政策;引进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就,发展教育和科学技术。
12、20世纪50—70年代初,日本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
13、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实行实行“科技立国”政策。
14、日本崛起的影响:
牵制美国称霸世界;促进世界多极化发展。
第10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1、苏联最初和最后的一位领导人分别是:
列宁和戈尔巴乔夫
2、1953年,赫鲁晓夫上台,进行改革,针对斯大林时期存在的一些弊端,在经济(广种玉米)、政治领域进行了一些改革。
3、赫鲁晓夫改革的影响:
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未从根本上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改革带来的各种矛盾日益突出。
(于1964年下台。
)
4、勃列日涅夫改革的经济重点是重工业。
最终也没有改变斯大林模式,反而更加僵化。
5、戈尔巴乔夫1985年上台,首先把经济改革作为重点,但没有取得成果。
又把终点转移到政治上方面,此后,苏联的政治体制发生急剧变化,其主要表现为:
由一党制变为多党制,国家权力分散。
6、1990年,最先宣布脱离苏联而独立的国家是:
立陶宛
7、1991年8月,戈尔巴乔夫把国名改为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
8、1991年8月19日,发生八一九政变,表明戈尔巴乔夫失去了领导国家的威望和能力。
9、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最终结束,1922年苏联成立。
10、1991年12月8日,俄罗斯联邦、白俄罗斯和乌克兰领导人撇开戈尔巴乔夫,首先宣布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简称“独联体“。
第14课冷战中的对峙
1、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成为即将开始的美苏冷战的信号。
2、冷战的原因:
二战后,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居于世界第一位,它称霸世界的野心日益膨胀,但美国又不得不重视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
3、冷战政策的定义:
美国带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除武装进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
4、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内容:
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加紧控制其他国家的纲领和政策。
5、杜鲁门主义的出台的意义:
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美苏之间冷战的开始。
6、冷战的表现:
政治上推行杜鲁门主义;经济上推行援助西欧的“马歇尔计划”;军事上建立北约,苏联针锋相对的措施,成立了华约。
7、欧洲复兴计划的最终目的是控制西欧。
8、1949年成立北约,1955年成立华约,标志着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9、20世纪50年代,美苏开始了长达三十多年的争霸,表现:
(1)五六十年代美国在争霸中占优势,1962年,发生了古巴导弹危机。
(2)七十年代,美苏争霸达到高潮。
美国攻打越南,尼克松执政后美国战略收缩。
苏联派兵占领了阿富汗(1979年12月)。
(3)八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考范围基础知识复习 Microsoft Word 文档 中考 范围 基础知识 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