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师招聘考试中的说课.docx
- 文档编号:23996453
- 上传时间:2023-05-23
- 格式:DOCX
- 页数:24
- 大小:56.89KB
历史教师招聘考试中的说课.docx
《历史教师招聘考试中的说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教师招聘考试中的说课.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教师招聘考试中的说课
历史教师招聘考试中的说课
(一)说课的分类
按照应用方式可以分为:
1、训练型说课
训练型说课主要是针对师范生的说课。
2、研究型说课
研究型说课主要是指集体备课中的说课。
3、评比型说课
评比型说课主要是指以说课方式进行的评比、竞赛活动。
(一)说课的分类
按照授课时间分则有:
1、课前说课:
即在课前进行的预测性和预设性的说课活动。
2、课后说课:
即在课后向听课者阐述自己教学得失的一种说课活动。
另有按学科分如语文说课、数学说课、历史说课、音体美说课等。
也有分实践型说课和理论型说课两大类的。
前者是指针对某一具体课题的说课;后者是指针对某一理论观点的说课。
(二)说课的特点
说课的内容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本课在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主要是说明本课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历史教材是学生直接认识历史知识,同时也是教师传授历史知识的依据。
(一)说教材
案例:
《第14课难忘九一八》说课稿
萍乡市第六中学刘建萍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你们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4课《难忘九一八》。
下面将从六个方面来阐述一下我对本节课的理解和教学设计。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第四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的开篇课,主要介绍了两个重大历史事件,即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
这两个历史事件的发生,一是导致了中国人民开始了局部抗战,二是促使国共两党从内战转向合作抗日。
掌握本课内容,将为全民族抗战内容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说学情(学情分析)
学情包括:
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规律、学习方法及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等在内的总和。
对学生个性、特征、心理素质、已有知识水平等情况的了解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节课的教学效果。
学情分析
案例:
1
《三国鼎立》
内蒙古自治区张晓宇
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目标达成的对象是七年级学生。
从知识储备上看:
现在很多学生玩英雄杀等网络游戏,对三国的人物、故事比较熟悉。
已经具备了初步的认知基础,能够把课外的已知的历史知识和教材的新知识进行结合,也比较容易创设历史情境和活跃的课堂氛围。
从思维品质上看,学生显著的心理特征表现为抽象思维较弱,对历史人物的认识呈现出单一和绝对的特点,不能准确的评价分析历史事件和人物,所以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解决以上问题。
学情分析
案例:
2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山东师大陈丽
经过在高一上学期的学习,高一学生对历史事物具备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和比较能力,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自觉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因此,对于他们除了仍然要加强以上这些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学情分析
案例:
3
《汉武帝的“大一统”》
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七中张青
七年级学生对历史课充满新鲜与好奇,感性思维较强,理性思维正在形成。
我校学生具备一定自主学习能力和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但在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上还需提高。
因此在课前设计两个预习案,以便将预习成果在课堂上展示。
(三)说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预期所要达到的最终结果。
根据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的要求,教学目标一般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去表述。
教学目标
案例1:
思想活跃与百家争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诸子百家简表、私学兴盛与百家争鸣关系图和写出“遏制校园内不良倾向的方法”的建议书,形成利用图示、表格、书面语言表达历史问题的基本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了解身边的历史,通过收集孔子、孟子、庄子、韩非子及百家争鸣的资料,构建论据,产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儒法道代表人物思想的了解,确立积极进取的认识态度,形成敢于表达思想,尊重别人意见的个人素质。
教学目标
相关链接: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目标的表述
1、课堂教学目标的表述要求
课堂教学目标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达到的目标,它属于行为目标。
行为目标的表述有四个基本要求:
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
课堂教学目标的表述必须要具备这四个要求。
行为主体是学生。
在教学中,主要是指针对哪一类学生。
过去《大纲》中关于教学目的的表述是不符合新课程教学目标表述要求的。
例如:
“要求学生掌握...”、“要求学生认识……、”“培养学生……”等,这些表述的行为主体不是学生,而是教师。
行为动词是可操作的。
在教学中,主要是指学生的行为。
说明学生在学习后应获得怎样的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会有什么变化。
例如:
“知道……”、“了解……”、“指出......”、“简述......”等。
这些行为动词都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行为条件是指能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
行为条件的表述方式有四种:
一种是关于使用方法或辅助手段,如“借助于...,了解...”等。
二是提供信息或提示,如:
“在...图上,标出...”等。
三是时间上的限制,如:
“用几分钟时间阅读课文,思考...”等。
四是完成行为的情景,如“搜集...资料,探讨...的意义”等。
表现程度是指学生达到教学目标的最低衡量依据,是阐述学习成就的最低水准。
教学目标
除了上述的表述要求之外,课堂教学目标的表述在文字上应精炼、具体。
例如:
学生通过观察图片资料,描述秦陵兵马俑的阵势。
主体条件行为动词表现程度
通过商鞅变法等史实,学生能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条件主体行为动词表现程度
教学目标
案例2(内蒙古张晓宇)
㈠知识与能力:
知道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相关史实,理解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
㈡过程与方法:
1、通过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
2、通过对曹操的评价,使学生初步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正确标准
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区分历史资料与文学作品的不同,培养学生求实、求真的科学态度。
2、通过本课的学习,能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教学目标
案例3(重庆左孟灵)
1.知识与能力
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知道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揭开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人权宣言》的基本内容,了解法兰西第一共和国,讲述拿破仑的主要活动。
通过理解《人权宣言》的内容,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通过合作学习,讲述拿破仑的主要活动,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综合归纳能力。
通过对拿破仑主要活动的评价,培养学生能够初步运用唯物史观分析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在感知、理解法国大革命的基本史实的过程中,掌握对历史现象进行概括、比较、归纳的方法;在解读《人权宣言》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史料分析、合作探究的方法;在赏析教材插图的过程中,学习以图证史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进程中人民参与和推动革命的史实,树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唯物史观;
通过对拿破仑对外战争史实的分析,认识到侵略战争最终必然失败,树立“反对非正义战争、热爱和平”的思想。
教学目标
案例4(江西刘建萍)
1.知识与能力
⑴知道九一八事变,了解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
⑵知道西安事变,理解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观看历史影视资料、阅读史料、讲述故事、小组讨论等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了解有关史实。
⑵通过辩论、记者访谈、对比分析等形式,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充分体会日本侵华给中华民族带来的危亡感。
⑵学习抗日民族英雄的优秀品质,感受在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过程中共产党人以民族利益为重的博大胸襟,培养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目标
案例5
一、识记与理解:
理解“一国两制”的具体内涵、意义及运用。
记住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时间。
了解中国共产党为结束海峡两岸的人为隔绝局面而采取的一系列政策。
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
二、能力与方法:
通过让学生了解香港、澳门回归的过程,讨论香港、澳门顺利回归的原因,引导学生初步认识港澳回归是我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的结果,培养学生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香港、澳门回归过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香港、澳门回归的艰辛过程,体会邓小平为祖国的统一做出的重要贡献,培养学生爱国之情和报效祖国之情;通过学习祖国大陆与台湾的关系的发展及其阻碍祖国统一的因素的讨论,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教学目标
案例6(四川刘妮)
1、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
新课标要求记住“丝绸之路”的起点和走向,知道两汉时期与欧洲和东方的交往;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理解“汉委奴金印”的历史价值。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课前查找资料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通过识图培养学生观察能力,通过展示提高学生认识、归纳、概括、分析历史的能力。
通过对于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和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的认识,培养学生全面的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指导学生将历史事件置于特定的地理空间去认识和思考,培养学生跨学科的综合思维的初步能力。
通过收集历史资料并处理展示的过程,学习从多种途径获取历史资料并分析、整合历史信息的方法,初步掌握探究学习的方法。
。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丝绸之路开通后东西方频繁经济文化交流的事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的桥梁作用。
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
通过中朝、中日文化交流,一方面培养民族自豪感,另一方面从朝日向中国的学习中理解民族的开放对民族发展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
案例7(山东师大赵然)
知识与能力:
能够概括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说清楚其制定背景和目的;深刻认识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过度的原因,准确分析新经济政策的创新之处;仔细体会斯大林模式的特点,根据有关苏联经济的史料总结其成败得失。
过程与方法:
(目的,学会某方法,这种方法还可解决其它问题)通过比较马克思的设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的内容与特点,学会用比较和联系的观点审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思想理路;通过阅读有关苏联经济的史料和评论,学会用历史和辩证的眼光看待苏联经济发展历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掌握、了解苏联经济发展的三阶段基本史实的基础上,认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不能照搬教条,要符合本国国情及生产力发展水平”这一经验教训。
链接:
教学目标确定与叙写的几个相关问题(楼建军国培讲稿)
当前历史教师们在设计教学目标时,主要存在如下的问题,值得我们反思。
一是生搬硬套形式化。
主要是指教师照抄课程标准或教参相关内容,不考虑目标的科学性、实用性和适宜性。
在三维目标的体现上,生搬硬套,不合逻辑;在教学活动顺序上倒置,先备内容,再写目标,出于应付检查之需要,根本不重视“目标引领教学”的意义和价值。
二是目标描述空泛化。
指的是目标内容陈述大而空,缺乏可操作性和可实现性。
知识目标仅是教材标题或子目的翻抄,或是缺乏理性分析的广而泛的内容;而能力目标几乎通用于所有学习内容,不具有针对性,如“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等:
情感教育目标则贴标签,如笼统说“树立爱国主义情感”等。
甚至有的教师自己都不理解“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概念和内涵。
三是目标内容片面化。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三维目标不能统筹兼顾,重“知识与能力”,轻“过程与方法”,弃“情感态度价值观”;二是只关注预设目标,忽视生成目标的达成。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一)确立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
1、准确把握课标要求
教学目标的制定依据是体现国家教育目的、体现课程目标的学科课程标准,准确把握课标要求是正确制定教学目标的首要前提。
2、认真做好学情分析
确定教学目标的另一个重要前提是做好学情分析。
3、研读教材,拓展资源
历史教材是开展历史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是历史教育资源的核心部分,开展任何形式的教学活动都不能置课本于不顾。
所以,作为教师不仅要科学的看待课本,更要灵活的利用课本,使课本成为一种动态的、生成的主要教学资源载体。
此外,历史学科所具有的独特性质,使其拥有丰富的课程资源。
这些资源包括文字资料、影视资料、历史文物、历史遗址遗迹等,历史教师要强化历史课程资源意识,在确立教学目标前,要尽可能多地拓展这些资源,使确立的目标更有血有肉,更具乡土特色和个性化色彩。
4、确立的教学目标须明确、具体、可以检测
这要具备两方面的要求:
一是教学目标能反映可观察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结果;
二是能展现出学生学习行为结果和衡量的条件。
如“能够看图指出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说出‘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系”等。
5、确立的教学目标应具有全面性
教学目标要反映课程目标的要求,即包括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要求,体现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发展的有机整合。
目标应紧扣教学内容,全面反映课程目标的要求。
6、教学目标的教学行为主体应是学生
教学目标主要是对学生在经过某一学段之后的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而不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所以,教学目标应当陈述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不能陈述教师在教什么。
当我们以教师为主体来叙述教学目标时,骨子里我们依然认为学生是课堂学习的接受者。
如果教学目标陈述以学生为主体,但老师们还是按照传统方式进行教学,这意味着老师们没有理解什么事教学设计,这些目标也未能指引学生的学习。
教学目标是用来检验学生的学习结果是否达到的标准,是判断教师教学是否有效的依据。
二、教学目标的叙写
1、教学目标陈述的主体
教学目标所检验的是学生有没有达到学习结果,而不是评价教师有没有完成某项工作。
因此,教学目标的陈述必须从学习的主体——学生的角度出发,陈述行为结果的典型特征。
设计教学目标时,教师要注意使用以学生为主体的第一人称方式,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多运用富于情感、激励性的语言,激发学生的自信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如使用“通过学习,我们能列出……”“通过学习,我们能说明……”“通过学习,我们能概括……”“通过学习,我们应该树立……”“通过学习,我们将形成……”等等
2、教学目标陈述的两个维度
(1)结果性目标
结果性的教学目标主要应用于“知识与能力”领域,即明确告诉人们学生的学习结果是什么,要求使用可测量、可评价的行为动词。
如“知道洋务运用发展的基本概况”,“识读《红军长征路线图》,指出红军长征的基本路线”等。
(2)体验性或表现性目标
这种表述方式多采用体验性和过程性的行为动词,主要应用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即描述学生自己的心理感受和体验,设计学生表现的机会等。
如“通过查阅资料,收集成语典故,讲述有关春秋争霸的故事”,“通过对儒、道、法代表人物的思想的了解,形成敢于表达思想、尊重他人意见的态度或素质”等。
3、教学目标叙写的基本方式
教学目标的叙写,一般包括四个因素:
行为主体(Audience)、行为动词(Behavior)、行为条件(Condition)和表现程度(Degree)。
简称ABCD型式。
如“在于同学的交往中(条件),学生(主体)能复述(动词)他人的主要观点(表现程度)”。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目标呈现方式都要包括这4个要素,有时为了陈述简便,省略了行为主体或行为条件,前提是以不引起误解或多种解释为标准。
(1)行为主体
教学目标也称行为目标,是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而制定的,其描述主体是学生,而非教师。
(2)行为动词
行为是学习目标中必不可少的因素,它表明学生经过学习以后能做什么和应该达到的能力水平,这样教师才能从学生的行为变化中了解学习目标是否已经实现了。
一般情况下,常用一个动宾结构的短语来描述行为,其中动词是一个行为动词,它表明了学习的类型,可观察、可测量,而宾语则说明具体的学习内容。
(3)行为条件
行为条件是指产生目标指向的结果行为的条件,是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
一般包括环境、设备、时间、信息以及同学或老师等有关人的因素,其有四种表述方式:
第一种是使用辅助手段,如以“如何看待拿破仑的历史作用”为题展开讨论,尝试与同学交流并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学习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逐渐形成从多角度分析历史问题的思维习惯;“结合图片、教师提供的资料等;了解……”
第二种是提供信息或提示,如在地图上能找出我国5个经济特区和1984年开放的14个沿海港口城市的地理位置。
第三种是时间上的限制,如思考3分钟归纳或概括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
第四种是完成行为的情境,如在课堂讨论时能叙述“……要点”等。
(4)表现程度
表现程度即行为标准,也称“标准”。
该要素表明了行为合格的最低要求,教师可以用它来衡量学生的行为是否合格,学生也能够以此来检查自己的行为与学习目标之间是否还有差距。
标准可使用数字或百分比来表示,也可采用定性的方法,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来表示。
当我们把以上四个要素综合在一起的时候,就完成了一个完整教学目标的制定。
【案例1】传统教学目标的描述
课题:
第10课秦王扫六合
基础知识目标
秦灭六国及其意义。
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
建立封建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焚书坑儒,攻打匈奴,修筑万里长城,开凿灵渠。
秦的疆域。
能力培养目标
①通过讨论“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差别”、评价“焚书坑儒”,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陈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秦始皇的功与过,使学生初步了解一定的归纳、分析和判断的逻辑方法;学习客观地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初步形成知识迁移的能力。
③通过“荆轲刺秦王”和“秦王扫六合”之间的比较分析,使学生找到历史发展的规律,明确必然性与偶然性之间的关系,从中体会到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以此来观察、分析、判断当今社会的一些重大问题。
思想教育目标
①秦始皇统一中国,开创了中国古代历史的新局面。
秦的统一以及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对中国古代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以及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②长城和灵渠是我国古代的伟大工程,也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和智慧的结晶。
分析
本案例从传统教学观念而言,应属教学设计精品。
从知识目标到能力目标,再到思想教育目标,目标描述维度齐全、思维清晰,各方面目标表述也基本正确,重视方法和能力的培养,渗透思想教育。
然而,从新课程理念角度分析,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行为主体是教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多是教师要学生怎样,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参与、被动接受的状态。
该表述把学生置于非自主性的被动客体地位,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是行为指向不明确,不同层次目标达成要求模糊。
如“基础知识目标”掌握的程度不确定,“思想教育目标”只有进行思想教育的因素,没有指出其结果,对于学生在情感、态度方面期待产生的变化没有做明确表述。
三是行为目标不全面,要求过高或过于笼统。
过程与方法目标表述缺失;知识与能力目标分离,无法有效检测;部分目标要求过高,超越了学生的实际水平,缺乏基本内容,实施比较困难。
如“使学生找到历史发展的规律,明确必然性与偶然性之间的关系,从中体会到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以此来观察、分析、判断当今社会的一些重大问题”,历史的发展规律靠一节课是无论如何也找不到的,因此对初一学生而言,“体会到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以此来观察、分析、判断当今社会的一些重大问题”的要求也显得大而空。
调整后的教学目标
我们不妨对课本目标作如下调整:
(1)知道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统治和修建长城、开发南疆的有关史实;列举秦始皇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巩固统一的具体措施。
(2)以“如何看待秦始皇的历史作用”为题展开讨论,尝试与同学交流并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学习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培养从多角度分析历史问题的思维习惯。
(3)以“秦朝在中国历史上起了什么重要作用”为题,探讨秦国的统一以及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对我国的历史产生的深远影响,体会国家统一的重要习惯。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难点)
什么是重点——是指教材中集中体现教学目标、反映教材中心思想的那部分内容。
什么是难点——是指教材中头绪较多或较抽象、艰深而教师又难发处理、学生难以掌握的知识点。
重点难点
案例1(内蒙古张晓宇)
俗话说:
“提领而顿,一顺百顺”,科学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就能够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所以依据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及学生的实际确定重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的形成。
采取的方法是通过学生的合作探究和角色表演等活动突出重点。
教学难点: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和评价曹操。
突破策略:
牢牢把握“论从史出”的利刃。
通过小组合作研讨、纵深分析来突破难点
重点难点
案例2(重庆左孟玲)
重点:
《人权宣言》的基本内容及影响;拿破仑主要活动及其评价。
依据:
《人权宣言》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阶段性成果和纲领性文件,也是引导法国走向近代社会的指针,具有世界性的反封建意义。
拿破仑一生的主要活动是评价拿破仑的重要载体,正确把握有利于主题活动的开展,拿破仑的内外政策深刻影响着法国和欧洲历史的发展,并对世界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难点:
拿破仑主要活动及评价。
依据:
拿破仑的内外政策具有双重性,拿破仑称帝、实行军事独裁等活动容易导致学生对其进行全面否定,需要引导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对拿破仑的活动进行正确分析和评价。
重点难点
案例3(山东师大陈丽)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立的本节课的重点是:
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史实。
处理方法:
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借助图片资料、影视资料等多种历史史料,结合教材内容突破学习重点。
难点:
影响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因素。
处理方法:
通过分组合作,探究讨论的方法突破难点。
(五)说教学方法(教学方法)
说教学方法,就是根据本课内容的特点、教学目标和学生学业情况,说出选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采用这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教育理论依据
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依据教学原则、依据教学目标、依据教学内容、依据学生特点、依据教师特点。
——注意:
在说教法的时候,一定要说出确定的具体依据。
教学方法
案例1(山东师大陈丽)
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讲述法为主,同时结合师生谈话、史料分析和合作探究等历史课堂教学方法。
案例2(左孟玲)
根据课标要求,结合本课内容特点和学生学情,我在本课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注重情境创设,实践探索、归纳总结、情感升华,以启发式教学法为主,辅之讨论法、比较法、阅读指导法、观察法等。
教学方法
案例3(未名)
(一)教法
1、本课主要采用合作探究式教学方法。
指导学生课前预习,分组搜集有关资料并在课堂上展示,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2、多媒体教学法
由于年代久远,学生对这段历史缺乏感性认识,所以制作多媒体课件,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提供有关历史影像资料,并辅以动态路线图,给学生以直观感受,从而突出重点,加深学生印象。
因此大量采用情景烘托法(多媒体播放影片)、图示法(多媒体展示)。
让学生从图片中去获取信息。
3、提问设疑法、读书指导法等
特别注意提问的艺术性,注意问题的启发性、层次性、活泼性。
新课标下历史教师应该有尊重学生个性、促进学生发展的理念,因此本课激趣和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和方法尤为重要。
(二)学法
1、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指导学生采用搜集资料、小组展示、阅读、讨论、讲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历史 教师 招聘 考试 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