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考资料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教师招考必备.docx
- 文档编号:23992330
- 上传时间:2023-05-23
- 格式:DOCX
- 页数:63
- 大小:59.80KB
教师招考资料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教师招考必备.docx
《教师招考资料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教师招考必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招考资料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教师招考必备.docx(6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招考资料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教师招考必备
第一部分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教育的概念、属性与起源
概念:
教育是人类有目的的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经验的一种途径。
教育一词来自《孟子·尽心上》。
广义的教育:
社会、学校、家庭。
狭义的教育:
学校教育。
属性:
教育的本质属性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进个体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教育的社会属性:
永恒性;历史性;继承性;长期性;相对独立性;生产性;民族性。
教育的起源:
神话起源说(朱熹);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沛西能)心理起源说(孟禄);劳动起源说(苏联)。
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
2、教育的构成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媒介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受教者和教育内容之间的矛盾是教育的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
3、教育的发展历程
封建社会:
①古代中国,夏代有学校的设置,西周出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礼),春秋出现私学,两汉的西汉的董仲舒(废黜百家,独尊儒术)(郡国学,郡县学),魏晋南北朝立国子学和九品中正制,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和六学两馆,宋朝的六大书院,明代的八股文,考试内容四书五经。
②古代印度的教育与宗教联系在一起,分为婆罗门教育和佛教教育。
③古代埃及教育是以僧为师,以吏为师的特征。
④古代希腊和罗马(奴隶社会)的雅典教育和斯巴达教育。
⑤中世纪欧洲(封建社会)的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
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教育:
以人为本,人文主义
近代社会的教育:
主要表现①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学校崛起;②教育的世俗化;③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④教育法制化。
二十世纪以后的教育特点①教育终身化;②教育全民化;③教育民主化;④教育多元化;⑤教育技术现代化;⑥全球化;⑦信息化;⑧具有科学性。
4、教育学的发展概况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对象)教育学的根本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
(研究目的)教育问题是推动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
萌芽:
①中国:
孔子的论语⑴论教育对象:
有教无类⑵论教育目的目标: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⑶论内容:
非礼勿视⑷论教学原则方法: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式,因材施教)。
墨翟的兼爱非攻,学记是中国(世界)第一部教育学专著(教学相长,尊师重道-)。
②西方:
苏格拉的的问答法(产婆术),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提出分阶段教学(教育遵循自然),昆体良《雄辩术原理》是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西方第一个论述教育问题的专家)。
独立:
培根提出把教育学做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他提出归纳法。
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形成独立学科的标志,该书被认为是近代第一本教学著作(班级授课制)。
康德是将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里讲授的第一人。
费斯泰洛奇提出教育心理学化。
洛克提出白板说。
规范:
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的建立,现代教育学之父,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提出教育性教学,教学四阶段论(明了,联合,系统,方法),传统教育的代表。
杜威是新教育的代表,新三中心论(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其著作《民主主义与教育》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五步探究教学法。
1939年凯洛夫的《教育学》是世界第一马克思教育学著作。
1930年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我国的第一马克思教育学著作。
提倡发现法的教育家是布洛姆。
杜威的主要教育思想: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学校即社会;五步探究教学法。
白板说:
洛克在他的《教育漫话》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是来自后天。
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
1、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是相互制约的关系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而教育又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
①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者权;教育目的;教育内容的取舍;教育体制;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②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
教育培养出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教育促进民主化进程,但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
2、教育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关系
①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方法与手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学校的专业设置;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②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教育再生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3、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①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科学技术能够影响教育的内容和方法;科学技术影响教育技术。
②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再生产;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教育促进科研技术成果的开发利用。
校园文化,就是学校全体员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信仰、态度、作风和行为准则。
校园文化是学生群体的价值取向、集体气氛、人际关系、行为特点的总体特征。
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
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
4、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①内发论(遗传决定论):
代表人物孟子、弗洛伊德、威尔逊、格赛尔、霍尔
②外铄论(环境决定论):
代表人物荀子、洛克(白板说)、华生
外铄论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理论之一,基本观点是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③多因素互相作用论(共同作用论)
5、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①遗传;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②环境;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
③教育(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教育。
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④个体主观能动性;个体主观能动性的第一层的活动是人作为生命体进行的生理活动,第二层是个体的心理活动,最高层是社会实践活动。
6、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①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②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③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关键期);④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⑤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少年得志,大器晚成)。
关键期:
指人的某种身心潜能在人的某一年龄段有一个最好的发展时期。
教育相对独立性的表现:
①教育自身的历史延续性;②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③教育与其他社会意识形式的平衡性。
第三章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
1、教育目的的概念与作用(功能)
教育目的是对受教育者的总的要求,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
教育目的的作用:
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
2010年7月29日国务院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我国当前教育的方针。
2、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教育目的包括三个层次:
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
培养目标:
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的确立;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在完成某一阶段的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
国家教育目的体现在文件和法令中。
教育目的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体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
教育目的向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化是培养目标
3、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马克思阐述了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这一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和基础。
主要内容:
①人的全面发展;②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③机器大工业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可能;④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
4、我国教育目的及其基本精神
目的:
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995年八届三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基本精神: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996.6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①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②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③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5、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6、教育制度的概念和建立学制的依据
概念:
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学校教育制度是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与主体。
广义的教育制度指国民教育制度。
学制:
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要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建立学制的依据:
①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②社会政治经济制度;③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④人口发展状况;⑤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国外学制的影响。
我国现代学制的建立是从清末“废科举、兴学校”开始的。
1902年壬寅学制,第一个现代学制。
1903年癸卯学制,第一个实行的现代学制。
1922年壬戌学制,美国的新学制,六三三学制。
7、我国当前学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横向划分的学校阶段:
普通教育、专业教育、成人教育
纵向划分的学校体系:
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我国学制是从单轨学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
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工作方针是:
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
中长期规划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
战略目标:
两个基本、一个进入。
8、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①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②延长义务教育年限;③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互相渗透的方向发展;④高等教育的大众化;⑤终生教育体系的建构。
现代学制出现于欧洲,制度化教育的典型特征是学制的建立。
英德法俄的学制是双轨制,美国是单轨制,前苏联是分支型学制。
个人本位论的代表人物是孟子,社会本位论是荀子。
第四章教师与学生
1、教师概念及其职业特点
教师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
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
①传道者角色;②授业解惑者角色;③示范者角色;④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角色;⑤家长代理人、父母和朋友知己的角色;⑥研究者角色和学习者学者角色。
2、教师劳动的特点
①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②教师劳动的连续性和广延性;③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④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示范性;⑤教师劳动方式的个体型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
3、教师应具备的职业道德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和职业心理健康
职业道德素养:
①对待事业,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②对待学生,热爱学生;③对待集体,团结协作;④对待自己,为人师表(良好的道德素养)。
热爱学生是教师道德素养的核心。
知识素养:
①政治理论素养;②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③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④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
能力素养:
①语言表达能力;②教育教学能力;③组织管理能力;④自我调控和自我反思能力(较高的教育机智)。
职业心理健康:
高尚的师德②良好的人际关系③健康的人格④愉悦的情感
4、教师专业发展及其途径
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从专业思想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心理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或教育家型教师的过程
教育专业发展的途径:
主要包括师范教育、新教师的入职教育、教师的在职教育和教师的自我教育。
5、学生的特点以及现代学生观
学生的特点:
①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客体);②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③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学生具有可塑性、依赖性和向师性。
现代学生观:
①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②学生是独特的人;③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6、师生关系的内容
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过程中人与人关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
师生关系的内容:
①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结成授受关系;②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③师生在社会道德上是互相促进的关系。
师生关系类型:
专制型、放任型、民主型。
7、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
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心理相容。
8、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从根本上说,良好的师生关系首先取决于教师。
为此,教师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了解和研究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发扬教育民主;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正确处理师生矛盾;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合法权利。
学生应做的努力主要包括:
正确认识自己;正确认识老师。
此外,还应从其它方面作出努力: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学风教育。
师生关系的作用: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保障;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实现教学相长的催化剂;良好的师生关系能满足学生的多种需求。
教师威信:
是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和信誉
师生关系:
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态度等。
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过程中人与人关系中最基本的、最重要的关系。
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
非关注阶段;虚拟关注阶段;生存关注阶段;任务关注阶段;自我更新关注阶段。
第五章课程
1、课程的概念与类型
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
课程类型:
①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②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③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④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性课程;⑤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⑥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2、主要课程理论流派
学生中心课程理论:
学生中心课程理论也称儿童中心课程理论,具有实用性、综合性、实践性等特点,倡导者是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
主要主张:
经验论;以儿童为中心的活动论;主动作业论;课程组织的心理顺序论。
学科中心课程理论:
结构主义课程理论创始人是布鲁纳,要素主义课程理论代表人物是巴格莱,永恒主义课程理论代表人物是赫钦斯。
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
代表人物是车里霍尔姆斯、多尔。
主要观点:
课程目标的灵活性;课程是师生进行解构和建构的文本;课程内容的综合化。
3、三维课程目标
三维的课程目标应是一个整体,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互相联系。
4、课程内容
课程计划:
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课程资源:
是课程建设的基础,它包括教材以及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一切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各种资源。
课程标准:
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是课程计划的分学科展开。
教科书:
是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系统阐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他是知识授受活动的主要信息媒介,是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展开和具体化。
5、教科书编写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①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②强调内容的基础性与适用性;③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的统一;④立论和实践统一;⑤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⑥注意与其它学科的纵向和横向联系。
7、课程设计的目标模式、过程模式
美国课程理论家泰勒在1944年出版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提出课程编制的四个问题,即泰勒原理,可概括为:
目标、内容、方法、评价,即①确定课程目标;②根据目标选择课程内容(经验);③根据目标组织课程内容(经验);④根据目标评价课程。
被称为“课程评价之父”。
英国课程论专家斯腾豪斯提出了过程模式,是指,课程的开发不是为了生产出一套计划,然后予以实施和评价的过程,而是连续不断的研究过程,并贯穿着对整个过程的评价和修正。
而所有这些都集中在课堂实践中,教师是整个过程的核心。
8、课程评价的模式
①目标评价模式(泰勒);②目标游离评价模式(斯克里文);③CIPP评价模式(斯塔弗尔比姆);④CSE评价模式(斯泰克等)。
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途径和方法:
进行社会调查;审查学生活动;开发实施条件;研究学生情况;鉴别利用校内外资源;建立资源数据库。
校园文化属于隐性课程。
杰克逊提出隐性课程概念。
社会知识和儿童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
课程类型的两大对立流派是学科中心课程和活动中心课程。
现代教育评价理念提倡的是发展性评价。
教材是课程资源的核心和主要组成部分。
课程在我国最早出现于唐朝的诗经中
目前我国中小学课程主要由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三部分组成。
课程计划的中心问题开设哪些科目。
国家对某一学科的教学内容及进度作出规定的指导性文件称为教学大纲。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学校课程即校本课程,是学校在确保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有效实施的前提下,针对学生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以及办学理念,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自主开发或选用的课程。
第六章教学
1、教学的概念、教学的本质
教学的概念:
教学是在一定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教学的本质:
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交往和实践活动,这是教学的本质。
2、教学过程的本质
①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认识过程②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③教学过程以认识活动为基础,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3、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①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间接性规律)
②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双边性规律)
③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发展性规律)
④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教育性规律)
4、教学过程的结构
分五个阶段:
①激发学习动机②领会知识③巩固知识④运用知识⑤检查知识
5、我国中小学主要的教学原则
①思想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原则②理论联系实际原则③直观性原则④启发性原则⑤循序渐进原则⑥巩固性原则⑦因材施教原则⑧量力性原则。
6、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①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②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③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④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⑤以情感陶业为主的教学方法
7、教学组织形式的基本类型
①班级授课制②个别教学与现场教学③复式教学
8、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五个基本环节:
备课、上课、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9、教学评价的基本类型
①根据教学评价的作用,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结论性评价②根据评价采用的标准,可以分为相对性评价、绝对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③按照评价主体,可以分为外部评价和内部评价
当前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重点
①适当缩小班级规模,使教学单位趋向合理化②改进班级授课制,实现多种教学组织形式的综合运用③多样化的座位排列,加强课堂教学的交往互动④探索个别化教学。
教学原则的概念:
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过程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上好课的基本要求:
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准确;教学结构合理;教学方法适当;讲究教学艺术;板书有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学不塌等,不陵节而施和杂施而不孙是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不愤不启和道而弗牵是启发性原则。
相对性评价具有较强的甄别性特点
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学校教育工作必须坚持“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
学校的首要任务是要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综合课的结构一般包含组织教学、复习过度、讲授新知识、巩固新知识和布置课外作业。
班级授课制的特征用班、课、时来概括
我国1862在京师同文馆使用班级授课制。
通过设置情景让学生自热的教育方法叫陶冶法。
学习间接经验是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基本途径。
授人以渔指的是发展学生的能力。
领会知识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
第七章德育
1、德育的含义、德育的性质
广义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的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狭义的德育则专指学校德育。
德育的性质:
德育具有社会性、历史性、阶级性、民族性和继承性。
2、德育的意义
①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②德育是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③德育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础和保障。
3、我国中小学的德育目标
小学:
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认识和行为习惯;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和道德评价能力;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初中和高中:
思想政治方面的基本要求;道德行为方面的基本要求;个性心理素质和能力方面的基本要求。
4、我国中小学德育的主要内容
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自觉纪律教育;民主与法制观念教育;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
5、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①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②德育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③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④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6、我国中小学主要的德育原则
导向性原则;疏导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知行统一原则;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7、德育的途径
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社会实践活动;课外、校外活动;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的活动;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的学习;班主任工作。
道德教育的认知模式理论是皮亚杰提出。
我国德育教育的途径是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麦克菲尔提出体谅模式的德育模式。
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质是将一定的思想道德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道德。
知情意行四个教育环节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
德育过程中四个互相制约的因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
第八章班主任与班级管理
1、班级与班级管理的概念
班级是学校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将年龄和知识程度相近的学生编班分级而形成的,有固定人数的基本教育单位。
班级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他是班主任和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要求,采取一定的手段和措施,带领全班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
2、班级常规管理和班级民主管理的内涵
班级常规管理是指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来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
班级民主管理是指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全程管理的一种管理方式。
班级民主管理的实质是在班级管理的全过程中,调动学生自我管理的力量,使人人能积极主动地参与班级事务。
3、我国当前学校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策略
问题:
班主任对班级管理方式偏重于专断型;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程度较低。
解决策略:
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师 招考 资料 教育学 心理学 教育 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