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 语文园地八名师教案.docx
- 文档编号:23987865
- 上传时间:2023-05-23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393.31KB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 语文园地八名师教案.docx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 语文园地八名师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 语文园地八名师教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八名师教案
语文园地八
教学目标:
1.通过交流掌握找到课外阅读书目的方法,提升课外自主阅读的能力。
2.说一说关于书的比喻句,进一步体会阅读的重要性。
3.读句子,并连句成段,感悟阅读与写作的关系。
4.试着欣赏欧阳询的书法,用钢笔练习楷书。
5.诵读朱熹的古诗《观书有感》二首,联系实际体会诗人的读书感悟。
重点难点:
1.掌握选择课外书的方法,更广泛地阅读。
2.品味句段,进一步感悟阅读的重要性,了解阅读与写作的关系。
3.赏书法、学古诗,多方面感知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课时安排:
2课时
1.交流选择课外书的方法。
2.品读有关书的比喻句,照样子说一说,体会阅读的重要性。
3.读句子,连句成段,体会读书与写作的关系。
1.自主交流,掌握选择课外书的方法。
2.读句子,照样子说比喻句,体会读书的重要性。
3.连句成段,了解读书与写作的关系。
一、交流平台
1.单元回顾,激趣导入。
导语:
同学们,本单元的课文都是与读书有关的,尤其是后两篇课文,作者不仅写的文章好,在文中还列举了许多经典的书籍目录,说明要想提升我们的语文素养,就要广泛阅读。
可是书海茫茫,我们怎样才能找到好的书来阅读呢?
下面就请同学们来说一说自己选择课外书的方法。
2.教师引导学生交流自己选择课外书的方法。
交流示例:
师:
同学们,我们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单单阅读课本上的文章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在课外还要广泛阅读。
你们有阅读课外书的体验吗?
生:
阅读课外书成了我的“必修课”,我每天都要读一点儿课外书。
师:
那么你们是怎样选择课外书的呢?
生:
我的爸爸帮我列了课外阅读图书清单,还帮我做了每个学期的阅读计划,我会按照计划去读课外书。
生:
每个学期老师也会为我们提供课外阅读图书篇目。
生:
我在网络上找到了适合我们这个年级的学生阅读的课外书单。
生:
我会优先阅读课本中“快乐读书吧”推荐的课外书。
……
师:
原来同学们有这么多选择课外书的方法,看来同学们都很重视课外阅读呀!
这样很好,希望大家能坚持阅读。
3.教师出示其他学生选择课外书的方法,引导学生思考。
过渡:
刚刚同学们说了许多自己选择课外书的方法,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其他同学选择课外书的方法,看能否给你一些启示。
(教师出示课件。
)
我喜欢沿着课文找书读,如,读了《我的“长生果”》,我对文中提到的巴金的《家》很感兴趣,便找来读了。
读了法布尔的《昆虫记》,我对与动物有关的书很感兴趣,就又读了布封的《动物素描》。
我觉得冰心的《忆读书》写得很有趣,便找了她的其他作品来读。
我喜欢读各种各样的书,如历史故事、人物传记、科普读物等。
4.学生朗读体会,交流感悟。
明确:
(1)有的学生是根据所学课文来选书读的。
我们所学的课文一般是节选自一篇文章或者是一本书,我们在学完课文后可把原文或原书找来读一读,这样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扩大了知识面。
(2)有的学生选择课外书的方法是类推比较法。
我们在阅读一本书时,如果对它感兴趣,可以把这一类的书找来读一读,进行比较探究,可以扩大我们的知识面。
5.交流总结,学会运用。
(1)教师总结。
小结:
上面同学交流的选择课外书的方法非常契合我们的学习实际,可概括为“从读一篇文章到读整本书,从读整本书到读同一类书”。
同学们也可以试一试。
(2)学生分组交流其他的方法。
二、词句段运用
(一)照样子说比喻句。
1.教师引导学生读句子,发现特点。
(教师出示句子。
)
◇书,被人们称为人类文明的“长生果”。
◇莎士比亚说: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
◇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
预设:
这些句子有两个共同点。
一方面,这些句子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本体都是“书”,喻体分别是“人类文明的‘长生果’”“全世界的营养品”以及“朋友”“故地”。
另一方面,这些比喻都阐明了书对于人类的重要性。
2.分组讨论,品味句子,交流展示。
交流后明确:
(1)把书比作“长生果”,生动形象,揭示了书与人类文明发展的关系。
(2)把书比作“营养品”,这是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对书的赞美,赞美了书籍对全世界的滋养,表现了书是全人类的精神财产。
(3)把书比作“朋友”是说人们能与书促膝谈心,从中获得帮助;把书比作“故地”是说人们通过读书能去喜欢的地方重游,从中获得美的享受。
这两个比喻都表达了人类对书浓厚的情感。
3.引导学生谈感悟,仿写句子。
过渡:
的确如此,“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人类的发展离不开书籍,我们个人的成长也离不开书籍。
读书能让我们获得知识,能丰富我们的阅历,能陶冶我们的情操……。
同学们觉得书还有哪些好处?
学着上面的句子来说一说吧。
示例:
◇书是智慧的钥匙。
◇书是阶梯,帮助人们登上理想的高峰。
◇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
◇书是人类的良药,帮助人们医治愚昧的顽症。
◇学生们说:
“书是不开口的老师。
”
◇急于求知者说:
“书是饥饿时的美餐。
”
(二)读句子,连句成段。
1.学生读句子,引发思考。
(教师出示句子。
)
()阅读是什么?
是吸收。
()把脑子里的东西拿出来,让人家知道,或者用嘴说,或者用笔写。
()好像每天吃饭吸收营养一样,阅读就是吸收精神上的营养。
()阅读和写作,吸收和表达,一个是进,从外到内;一个是出,从内到外。
()写作是什么?
是表达。
思考:
这几句话说明的对象是什么?
它们分别有什么特点?
预设:
教师先指名读这几句话,分别找出每个句子中的关键词。
(第一句的关键词是阅读、吸收;第二句是拿出来;第三句是吸收营养;第四句是进、从外到内、出、从内到外;第五句是写作、表达。
)接着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关键词之间的联系。
(第一句和第三句的关键词有内在的联系,主要讲阅读是什么;第二句和第五句的关键词有内在的联系,主要讲写作是什么;剩下的第四句和其他几句都有关系,阐述了阅读和习作的关系。
)
明确:
对象是“阅读”和“写作”;阅读是吸收,即吸收精神上的营养,是进,是从外到内;写作是表达,是出,是从内到外。
思考:
说明的对象之间有什么关系?
预设:
教师引导学生真正理解了第四句话的含义就能明白说明对象之间的关系。
明确:
阅读是吸收营养,是知识的积累;写作是表达,是对积累的知识的再运用。
简单地说就
是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高质量的阅读有助于我们写出高水平的文章。
2.学生给句子排序。
过渡:
给句子排序的难点在于理清句子之间的关系,通过上面的朗读、思考,我们基本弄清楚了各个句子的主要内容及相关句子之间的联系。
现在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这几个句子,试着给句子标上序号。
预设:
在弄清楚了句子之间的联系的情况下再给句子排序的关键在于确定首句。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第四句话中找到线索,我们知道第四句话是在阐述阅读和写作的关系,从“阅读和写作”可知应该先说明“阅读”。
结合生活实际,也是阅读积累在先。
所以第一句话应该作为首句。
确定了首句,后面的排序就简单多了。
明确:
正确的排序是
(1)(4)
(2)(5)(3)。
3.教师总结方法。
方法总结:
把排列错乱的句子整理成一段通顺连贯的话能训练学生对句子的理解能力、有条理地表达能力和构段能力。
一般有以下五个步骤:
第一步,仔细阅读每句话或每组句子,理解它们的主要内容;第二步,综合各句的意思,想想这些句子主要说的是什么内容;第三步,想想全段的内容按什么顺序排列比较好,即找出排列顺序的依据,如按事情发展顺序,或按时间顺序,或按方位顺序,或按逻辑顺序,还是“总—分”结构等;第四步,按确定的排序依据排列顺序;第五步,按排好的顺序仔细读两遍,看排得对不对,如发现有的句子排的位置不对就进行调整,直到这段话读起来通顺连贯为止。
4.学生读一读这段意思连贯的话,再抄写下来。
5.学生谈一谈读了这段话后的感悟,深入理解阅读和写作的关系。
预设:
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来说感悟。
三、课堂回顾
1.教师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上,我们首先交流了怎样去找课外书读的方法。
同学们不仅从两位同学的发言中总结出可以根据所看的文章(课文)去找,由部分到整篇,由单一到一类,而且介绍了自己在学习中选择课外书的方法。
大家的方法都很有效,表明大家对课外阅读都很感兴趣。
然后我们进行了两个词句段的运用的训练。
一是照样子说说关于书的比喻句;二是排句成段,读一读,写一写。
同学们表现积极,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学有所得,加深了对书的重要性的认识,也深刻理解了读书与写作的关系。
这些对我们以后的学习都有很大的帮助。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欣赏欧阳询的书法作品,掌握书写楷书的方法。
2.朗读、背诵古诗《观书有感》二首,体会诗人读书的独特感悟。
1.赏析欧阳询的书法,练习用钢笔写楷书。
2.诵读古诗《观书有感》二首,获得感悟。
一、书写提示
1.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导语:
书法是我国汉字特有的传统艺术表现形式之一,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它是按照文字的特点及其含义,以不同的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书写而成的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被人们誉为“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
我国历史上曾涌现出许多书法大家,今天我们就去认识其中的一位——唐代著名书法家欧阳询。
2.教师出示欧阳询的字帖,引导学生认读。
提示:
教师不必要求学生领会句意,只要能认读即可。
3.引导学生了解欧阳询和《九成宫醴泉铭》。
◆简介欧阳询:
欧阳询(557—641)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初唐著名的书法家,“楷书四大家”之一(另外三位分别是唐朝颜真卿、唐朝柳公权和元朝赵孟頫)。
与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三位并称“初唐四大家”;因其子欧阳通亦擅长书法,故其又称“大欧”。
其代表作有楷书《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化度寺碑》,行书《仲尼梦奠帖》《行书千字文》。
欧阳询对书法有独到的见解,有书法论著《八诀》《传授诀》《用笔论》《三十六法》。
◆了解《九成宫醴泉铭》:
《九成宫醴泉铭》是唐贞观六年(632年)由魏征撰文、书法家欧阳询书写而成的楷书书法作品,是欧体楷书的典范,被誉为“天下第一铭”,历来为学书者所推崇。
该书作笔力劲健,点画虽然瘦硬,但神采丰润饱满,向上的挑笔出锋含蓄,带有隶书笔意。
字体结构典雅大方,法式严谨,看似平正,实则险劲。
字形采用长方形态势,字距、行距都较大,章法显得宽松而清晰。
4.师生合作研讨欧阳询的楷书,学生练习书写。
(1)教师结合图片引导学生了解欧阳询楷书字体的特点。
明确:
用笔方正,笔力刚劲,点画的起、收及转折处一丝不苟。
字形竖长,各部分之间穿插巧妙,结构十分严谨。
整体上显得既平正端庄,又险劲生动。
(2)学生用钢笔在字帖本上练习楷书,教师指导。
方法指导:
学生在练习楷书时应注意坐姿端正、握笔方法正确等。
二、日积月累
1.激趣导入,引发兴趣。
导语:
同学们,在本单元第一课里我们学习了宋代大学问家朱熹对读书的看法,他的“读书有三到”很精辟,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
现在我们再来读一读他的两首诗,体会一下他的读书感受。
2.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庆元二年(1196年),为避权臣韩侂胄之祸,朱熹与门人黄干、蔡沈、黄钟来到新城福山(今江西省黎川县)双林寺侧的武夷堂讲学。
在此期间,他往来于南城、南丰。
在南城,他应利元吉、邓约礼之邀作《建昌军进士题名记》一文,文中对建昌人才辈出发出由衷赞美。
他又应南城县上塘蛤蟆窝村吴伦、吴常兄弟之邀,到该村讲学,为吴氏厅堂书写“荣木轩”,为读书亭书写“书楼”,并为吴氏兄弟创办的社仓撰写了《社仓记》,还在该村写下了《观书有感二首》。
3.学生自读《观书有感》(其一),借助工具书读通诗句。
观书有感(其一)[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需注意的字音:
徘(pái)徊(huái)鉴(jiàn)为(wèi)
◆易混淆的字:
鉴——签徘——排
(1)借助工具书及联系诗句理解词语。
[鉴]镜。
古人以铜为镜,包以镜袱,用时打开。
[徘徊]诗中比喻天光云影在特定范围内来回浮动、起伏。
[渠]它,指方塘之水。
[那得]怎么会。
那,通“哪”,怎么。
[清如许]这样清澈。
[为]因为。
[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需要不断积累。
只有在人生中不断学习运用探索,才能使自己永葆先进和活力。
(2)学生自读自悟,给诗句划分节奏。
明确朗读节奏: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3)学生与同桌说说诗句的意思,互相纠正理解不恰当的地方。
诗歌大意: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
要问为什么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
(4)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诵读诗歌,边读边体会诗歌阐述的道理。
4.学生分组品读诗句,交流体会。
预设:
这首诗寓哲理于生动形象的比喻之中,富于理趣,一直为人传诵。
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这首诗时应把感悟诗歌阐述的哲理作为重点。
学生在交流学习的时候,教师可以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进行解读,以加深学生对诗歌阐述的哲理的理解和运用。
5.小组推选学生在班级展示交流成果,教师点评总结。
交流示例:
生:
这是一首哲理诗。
全诗以方塘做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生: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解决疑问、获得新知、提高认识的情形颇为相似。
生:
诗中所表达的这种读书感受也可以做广泛的理解。
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常常被人们用来比喻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
生:
后两句诗已凝缩为常用成语“源头活水”,用以比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生:
我们也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
教师总结:
这是一首富有哲理的小诗。
人们在读书后,时常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形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
诗歌中所表现的读书有所领悟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愉悦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切身的读书感受。
诗人在作品中所表达的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同学们可以做更广泛的理解。
6.齐读古诗,背诵古诗。
7.引导学生采用学习第一首诗的方法自学第二首诗,教师适时提示。
(1)重点词语提示。
[蒙冲]古代攻击性很强的战舰名,这里指大船。
[一毛轻]像一片羽毛一般轻盈。
[向来]原先,指春水上涨之前。
[推移力]指浅水时行船困难,需人推挽而行。
[中流]河流的中心。
(2)朗读提示。
明确朗读节奏: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3)理解诗意提示。
①“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因为昨夜下了大雨,江边春水滚滚滔滔,汇入大江,所以本来搁浅的庞大的战船就如羽毛那般浮了起来。
②“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往日舟大水浅,众人使劲推船,也是白费力气,而此时春水猛涨,巨舰却自由自在地飘行在水流中。
(4)解读哲理提示。
明确:
本诗借助形象喻理,以泛舟为例,让读者去体会与学习有关的道理。
诗中突出春水的重要,所蕴含的客观意义是强调艺术灵感的勃发足以使得艺术创作流畅自如;也可以理解为创作艺术要基本功夫到家,这样才能熟能生巧,驾驭自如。
8.鼓励学生积累其他有关读书的名句。
积累示例: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唐]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
——[唐]杜甫《柏学士茅屋》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唐]王贞白《白鹿洞二首·其一》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唐]颜真卿《劝学诗》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南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童年的馒头
如今的幸福时光使我欣慰,不过有时心底也会泛起一缕儿时的苦涩。
那时候,娘拉扯着我和妹妹,家里穷得丁当响。
我在5里外的村小上学,6岁的妹妹在家烧火做饭,背着那个比她还高半截的竹篓打猪草,娘起早摸黑挣工分,日子清贫得像一串串干枯的灯笼花。
有年“六一”,学校说是庆祝儿童节,每个学生发3个馒头。
我兴冲冲地对娘和妹妹说,明天发馒头,妹妹一个,娘一个,我一个。
妹妹笑了,娘也笑了。
那天,学校真的蒸了馍。
开完典礼,手里多了片荷叶,荷叶里是三个热腾腾的大馒头。
回家路上,看着手中的馒头,口水一咽再咽,肚子也发出咕咕的叫声。
吃一个吧,我对自己说,于是先吃了自己那个。
三两口下去,嘴里还没品出味儿,馒头已不见了。
又走了一段,口水和肚子故伎重演,而且比刚才更厉害。
咋办?
干脆,把娘那个也吃了,给妹妹留一个就是。
娘平时不是把麦粑让给我和妹妹,她只喝羹吗?
娘说过,她不喜欢麦粑呀!
①……
我回家时,呆呆地看看手中空空的荷叶,里边连馒头屑也没一星了。
我不知道自己怎样进了门,怎样躲开妹妹的目光。
娘笑了笑,没吭声。
呆立间,同院的二丫娘过来串门,老远就嚷嚷:
“平娃娘,平娃娘!
你家平娃带馒头回来了吗?
你看我家二丫,发3个馒头,一个都舍不得吃,饿着肚皮给我带回家来了!
”
娘从灶间抬起头,“可不,我家平娃也把馒头全带回来了!
你看嘛——”娘说着打开锅盖,锅里奇迹般地蒸着5个白中带黄的大馒头!
“你看,人家老师说我家平娃学习好,还多奖励了两个呢!
”
二丫娘看看我,我慌乱地点点头②……
那天晌午,娘把馒头拾给我和妹妹,淡淡地说,“吃吧,平娃,不就是几个馒头嘛!
”妹妹大口大口咬着馒头,我却哇的一声哭了。
后来,我发现,就是在那一天,我的童年结束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 语文园地八 名师教案 部编版五 年级 语文 上册 园地 名师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