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指导师材料.docx
- 文档编号:2398732
- 上传时间:2022-10-29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23.71KB
家庭教育指导师材料.docx
《家庭教育指导师材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家庭教育指导师材料.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家庭教育指导师材料
家庭教育指导师材料(二井小学)
你的孩子并不是你的----月影风轻
你的孩子并不是你的,他们是对生命本身充满渴望的儿女。
他们是经由你来到这个世界,但不是出自于你。
虽然他们和你在一起,但他们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他们你的爱,但不是你的思想,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他们的身体居住在你的屋子里,但是他们的灵魂却不是。
-----纪伯伦
每每读着纪伯伦的诗,品味着他对孩子的尊重、理解,对孩子的民主、自由的诠释,总有拿起笔想为所有母亲写点什么的冲动。
——他们是经由你来到这个世界,但不是出自于你。
解读:
是的,孩子是从你的生命中孕育的,如破茧而出的蛹,当听到第一声婴儿的啼哭,你的脸上洋溢着世界上最动人的幸福和喜悦。
从此你的心被孩子掳去,为孩子之喜而喜,为孩子之忧而忧,孩子的一举一动,一进一退都牵动着你的神经。
你用你世界上最伟大的母爱溶化着孩子,你用你最美好的期望为他编织着梦。
在你付出了无数个日日夜夜的辛劳中,在你把孩子圈定在你的视野之内的时候,你其实已在把孩子生命和你的生命连结到了一起。
其实当孩子脱离你身体的一刹那,他就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体了。
你不过是孩子的领路人,把他引领到这个世界上来;孩子不过是礼品,是给你带来欢欣、让你享受生命的欢乐的礼物,而不是你的附属品。
所以你应该为上帝馈赠给你的这个礼物而骄傲,而高兴,而感谢。
——你可以给他们你的爱,但不是你的思想,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解读:
孩子可以是你生命的延续,但不是你思想的延伸。
你以为和你血脉相连的孩子是你的,所以你想把你未实现的梦嫁接到他身上;你以为孩子一切都会听从你的,所以你忘了他还有自己的自尊和自由;你总以为孩子还小什么也不懂,所以你想包办他的思想,代替他去思维。
如果你这样做,那么你给他的是伤害而不是爱,是负担而不是轻松,是禁锢而不是自由。
你不能要求他和你一样的思想,因为他不是你,他就是他,他是个有独立人格和尊严的人,别看他还小;他不是橡皮泥,由你随意自由地捏造,捏成你最满意的杰作;他也不是你的影子,必须步步紧跟你的思维。
也许他会令你伤神,更也许会让你失望,但你依然要给他爱,依然要呵护他,珍惜他,因为他是你的孩子——上帝送给你的礼物。
——你可以尽力使自己变得像他们,但是尽力不要使他们像你。
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一切都是崭新的,有着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有着一双好奇的眼睛。
他在纸上涂着美丽的梦,他在野外放着快乐的风筝,作为你,应该让自己变成童年的你,和他一起天真地游戏着,快乐地跳跃着;和他一起去聆听大自然花开的声音,秋虫的啾鸣;和他一起唱儿歌,读故事。
你要学会蹲下来,和他的眼睛保持水平,倾听他童真的稚语,抚摸他真实的感受,走进他多彩的心灵世界。
当你把孩子当成朋友,当你走进他的生活,当你尽量让自己变得像他,那么你就赢得了他的世界;而当你把你当上帝滥用权威来指挥他,当你总想让孩子一切照你的去做,让他变成你的影子,你的期望,那么你就失去了他。
孩子并不是你的,所以你不能指望他将来回报你,尽管你付出很多很多;你的孩子其实是你的,所以你必须热爱他,哪怕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抛弃他,你也要含着热泪去拥抱他!
爱他!
培养自信孩子的角色游戏
文:
月影风轻
【游戏案例赏析】
你一点也不丑(6~9岁)
佳彤(7岁)很喜欢邀我和她一起玩角色扮演游戏。
刚给她讲完一个故事,故事里有小鸭子、小鸟、蜗牛等动物,我选取小鸭子和小鸟,设计了一个培养自信的游戏。
我头戴小鸭子的头饰,扮演不自信的人,佳彤头戴小鸟的头饰,扮演说服者、安慰者。
告诉她,当小鸭子心情不好、很苦恼时,一定要想办法安慰它,化解它的苦恼。
下面是我们的对话“演出”——
小鸭子(皱着眉,忧愁的样子):
我是小鸭子,嘴扁扁的,很难看,没有人像我这么丑的嘴!
小鸟(拍拍小鸭子的背):
小鸭妹妹,你一点也不丑。
如果没你这嘴,都没法在水里找东西吃呢!
小鸭子(伸出脚,还是一副苦脸相):
可我这蹼也很难看。
小鸟(摸摸小鸭子的脚):
你的蹼帮助你在水里游,没有它,还游不了呢!
小鸭子(双手放背后,哭丧着脸,往前走):
我没有翅膀,整天只能在地上走,水里游。
我想像你一样飞上天去看看,这多好啊!
小鸟(抬头仰望):
天上也很冷呢,要自己找家,你想回家了就有窝,多方便。
小鸭子(很向往的样子):
可我就是想飞一次,体验一下自由。
小鸟(安慰):
没有翅膀不要紧,我们是好朋友,我会驮上你飞的。
你快来吧,趴到我背上。
飞啊,飞——
小鸭子真的趴在小鸟的背上,小鸟张开手臂,低着头,弯着腰,往前“飞”。
看,女儿演得很投入,肢体动作也很到位,对小鸭子的习性把握得很准,说起理来头头是道。
玩这样的游戏,目的就是让女儿通过自编的故事和自创的角色扮演明白一个道理:
动物和动物之间是平等的,没必要自己看不起自己,每种动物都有自己的优势,特长,是其它动物取代不了的。
推及人类也是一样。
(张云芳提供)
游戏点评:
三四岁的幼儿自我意识开始发展,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
通过故事角色扮演能让孩子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自信。
角色游戏是对现实生活的模拟,幼儿通过想象,扮演生活中的人物,把生活中的场景和活动再现出来,既是对人际交往的演练,又是对生活的认识以及对情感的体验。
案例中的游戏可以让孩子充分体验他人的情感,学会理解他人,学会帮助他人的同时也在为自己培养积极健康的情感和良好的个性品质。
我们一般认为动物没有精神世界,但在孩子的眼里,它们和人一样有精神、有喜怒哀乐,可以和它们对话的。
这就为扮演动物角色游戏提供了可能性。
动物是孩子熟悉的,找孩子最喜欢的动物来扮演,并了解其特征和习性,就可以设计一些培养自信、勇敢、不怕挫折等优秀品质的游戏。
此外,父母可以收集一些培养自信心的故事讲给孩子听,当然也可以自创故事。
让孩子从故事中学会自尊自爱,接纳自己。
孩子的“问题”,还是大人的“问题”
——《孩子的“问题”是怎么制造出来的?
》(作者练丽丹)读后感
文:
月影风轻
看了《莫愁·家教与成才》2008年8期上《孩子的“问题”是怎么制造出来的?
》(作者练丽丹)一文,颇有感触。
每个孩子都不是完美无缺的,但我们的父母本着打造“完美小孩”的心理,用挑剔的眼光审视着孩子,让孩子没问题变有问题、小问题变大问题。
我在一所学校当老师,每天接触到许许多多孩子以及家长们。
在我眼里,那些孩子可爱、活泼、勇敢、善良,但在他们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眼里,却成了不折不扣的“问题”孩子:
他们不听话,他们调皮好动,他们不爱做作业,不爱学习,他们屁股尖坐不住板凳,他们粗心马虎……
有一天放学没多久,就看到操场上一位奶奶在训斥他的孙子。
才走到他们身边,那位奶奶抓住救命稻草似的一把拉住我:
“快让你们老师看看,这样的孩子是不是不听话的坏孩子?
”她的孙子在一旁涨红着脸看着我。
一了解才知道,孙子是才入学的一年级新生,奶奶刚才在校门口等好久也没等到他,进校门一看,他正趴地上看蚂蚁搬家呢。
奶奶看孩子身上脏得不成样,火不打一处来,一把提起他开始责骂:
你这孩子,衣服你自己洗啊?
奶奶天天在家买菜做饭干家务,还要帮你洗衣服,让你不要趴在地上,咋这么不听话呢?
孩子辩解了几句,奶奶火更大了,恰巧我过来,直接在我面前把孩子定性为“坏孩子”。
我劝解了半天,谁知这位奶奶越说越来气,数落着这个孩子的种种毛病,爱看电视啦、不学习啦、不听话啦等等,在她数落的过程中,孩子就那样默默地听着,也不辩解,但眼睛里的光始终是暗淡的。
我说:
“奶奶,您的孙子不是不听话的坏孩子,他很乖很懂礼貌,每天见到我都会喊‘老师好’。
您看,您批评他半天,他也不反驳您,他很孝顺您啊。
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否定孩子,更不要轻易定性他为‘坏孩子’,衣服脏了可以洗,您若伤了孩子的心,那可不能再弥补了。
”
这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情,但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发生,家长们以他们苛刻的眼神紧盯着孩子,直到孩子变成“问题孩子”为止。
到底是孩子的“问题”,还是大人的“问题”,我想每一个读完《孩子的“问题”是怎么制造出来的?
》的读者,都会心里清楚。
诚如作者所说,作为成长的孩子,不可能没有一点儿问题,但有些是可以忽略不计的,有些是可以淡化处理的。
允许孩子犯错,孩子才能健康成长。
家长们,请以一颗包容的心接纳孩子,无论孩子的优点,也无论孩子的缺点,无论孩子的成功,也无论孩子的失败。
父母越界,孩子懒惰
文/练丽丹(家庭教育指导师)
一个家庭中,彼此亲密地生活在一起,也有生活界限。
尤其是孩子,在他的生活领域里,让他发挥自己的能力,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是为他他自己的成长助力。
如果父母出于过度的爱,或出于无奈而越过界限去帮办,甚至包办,就越界这个界限了。
【案例回放】
安安上一年级了,人很聪明,就是任性,霸道,娇气,懒惰。
安安应该说是妈妈的第四个孩子了,前面三个都因故流产无缘来到世上,所以,安安出世后,就成了妈妈的掌上明珠。
从小到大,安安从没沾过一点家务活儿,连碗筷都不会摆,吃桔子每次都要妈妈剥好。
在学校里轮到他和另一个同学值日时,不是指挥对方做,自己不动手,就是自己跑掉,留下同学一人做。
当老师找到他为什么不做值日时,他还振振有词:
“老师我不会干,也不喜欢干。
”“这不是喜欢不喜欢的问题,是每个学生的责任。
”“我没有责任,我不要责任。
”老师惊愕。
安安妈知道后,批评他:
“宝贝,你都这么大了,是你的事就要去做,这是责任。
”安安反说:
“责任,你不是说我的责任是学习吗?
我就不做,我讨厌干活……”
【案例分析】
家长怨孩子没有责任心、懒惰。
这是谁的错呢?
应该反省的是家长,是家长自己越过了生活界限,或者叫责任界限。
该孩子做的事,因为你的手太长,伸过去替他完成了。
长此以往,觉得家务事是大人的事,和他无关,变懒惰、没责任心也是情理之中了。
在养育孩子上,父母们喜欢用行动来表达自己对幼小孩子的无限的爱,唯恐
爱之不深,爱之不够。
最常见的就是包办、代替、过度保护,这是生活上的溺爱。
探究这类溺爱型的父母动机,一是怜爱心理,因为看孩子可爱,所以忍不住怜爱,因为怜爱,所以忍不住帮一把。
潜意识里的话是:
看,妈妈多爱你!
什么都帮你做了。
这其实是满足了自己的需要——享受付出的快乐,因为付出爱的行为本身就可以获得一种母爱满足感。
还有一种是急躁性情,看孩子做事笨手笨脚,老半天也做不完,干脆自己做算了,也没有那个耐心,干脆等他长大一点再让他做了。
再一种就是追求内心完美和生活秩序的父母、比较挑剔的父母,他们往往见不得孩子做事拖泥带水,做不好还要自己重做一遍,不如自己亲自做省心。
【消极影响】
1.孩子分不清哪些是他该做的事。
家长包揽了孩子所有的问题和责任,会导致亲子之间责任不清,界限模糊。
在孩子还小的时候,我们没有告诉孩子哪些他可以做,所以他不知道要做;而我们知道孩子哪些可以做,却也代他做了,于是,孩子没有他可做的事了!
剥夺了他们独立动手做事的权利,他当然不懂得什么是他该做的事,也不想做本该他做的事了。
现在反而来责怪孩子不爱劳动,不懂得体谅父母。
斯科特·派克有句话说:
“总有一天我们要放开孩子,他们是上天赐下的礼物,交给我们照顾——但不是永远。
”是的,不是永远,该归孩子管辖的生活、学习范围,我们没有划给他,没有告诉他界限,没有教给他责任;等到该放手时,我们已迟了,孩子像牵牛花一样牢牢地攀援在大人这颗树上了。
因为以前照顾太多了,所以孩子习惯于依赖我们了。
2.形成依赖、懒散和懦弱等不良人格。
上海、天津对中小学生的一项调查中表明:
51.9%的学生长期由家长整理生活、学习用品,74.4%的学生在生活、学习上离开父母就束手无策。
甚至上小学的孩子还要父母搂抱着睡,偎依着坐。
其结果导致孩子缺乏爱心,丧失自信,形成依赖、懒散、懦弱、心理脆弱,承受力差的不良人格特点。
他们就像是心理学上讲到的“蛋壳效应”,那外观完好的蛋壳,表面上十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家庭教育 指导 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