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知识梳理基础社会发展.docx
- 文档编号:23974014
- 上传时间:2023-05-23
- 格式:DOCX
- 页数:28
- 大小:38.67KB
基础知识梳理基础社会发展.docx
《基础知识梳理基础社会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础知识梳理基础社会发展.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基础知识梳理基础社会发展
基础知识一、二、三章重点
忠告:
应试教育不能怀疑教材,虔诚地接受他。
——林春。
职业考试,研究部分不用考虑,着重知识点。
第一章 基础(普通)心理学知识
●意识是心理发展的最高层次,只有人才有意识。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
●基础心理学的内容:
心理过程:
知、情、意,即认知、情绪情感、意志。
人格(个性):
需要(不平衡状态)、动机(人格倾向);
能力、气质、性格(三方面是人格特征)
●注意是一种心理状态,不是心理过程也不是人格。
●人的心理本质:
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动物的三个心理发展阶段:
无脊椎动物:
神经链 感觉阶段。
脊椎动物:
脊髓和大脑 知觉阶段 老马识途。
灵长类动物:
思维萌芽阶段 不能逻辑思考 没有意识
●人类:
有了思维,有了意识。
人的心理是心理发展的最高阶段。
大脑是神经系统发展的最高产物。
●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这种反映是能动反映。
心理是大脑活动的结果,却不是大脑活动的产品。
心理是一种主观映像,是事物的形象,概念,体验。
心理支配人的行为活动,又通过行为活动表现出来。
可以观察和分析人的行为活动客观的研究人的心理。
●心理学应该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中间学科。
●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是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他也被看作现代心理学的奠基人。
●行为主义:
美国心理学家华生主张:
抛开意识,径直研究行为。
研究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关系,环境决定论。
●机能主义心理学:
代表人物詹姆士,主张意识是一个连续的整体,强调心理适应环境的功能,重视心理学的实际应用。
●精神分析学派:
性学三论:
《过失心理学》,《梦》,《精神病通论》,《精神分析引论》
1.心理结构:
三层次:
深层 潜意识(无意识)。
人类本能和原始动力,随时期待满足
如:
多种的下意识动作 本能的东西会支配很多的行为。
海关机构 前意识:
现实经验。
警戒无意识冲进意识,表现为想做还没有做的时候。
表层 意识:
文化内容构成。
如:
道德准则。
它是外显的。
由此称“深层心理学”,太多的意识压抑使潜意识的本能不能满足的时候,就会出现很多的问题,比如在青春期的时候,自主要求不能得到满足,就出现了第二反抗期。
咨询就是要帮他们卸压,释放合理的本能,获得内心的平衡,使他们拥有健康的心理。
2.人格结构:
本我 追求本能欲望的满足,它是人格的基础,遵循快乐原则。
受阻或被迟误时,就会出现烦扰、焦虑。
人心累就由此得来。
自我 遵循现实原则。
后天学习获得的应对现实的功能,为个体保存、发挥、指导和管理“本我”的功能,确定标准就是现实原则。
强是好事,通过努力获得;自我能力低、但压力太大易导致神经症。
超我 代表良心和道德力量的人格结构。
遵循道德原则,低了要努力,但过强也会阻止自己该做的行为。
关系:
自我是本我和超我的调节者,在考虑本我的本能冲动和欲望的时候,不但要考虑外界环境,还要考虑超我是否认可。
三者统一,身心健康;本我占上风,患病:
道德缺失,犯罪,精神病人。
3.心理动力:
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
个体保存和种族延续两种本能同时促进心理发展。
本能有二:
人的性本能(力比多)、营养本能。
他认为,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可以从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之间的人格动力关系中得以阐明。
中期,他又提出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前后矛盾,但可以帮助我们解释不少现实的问题,如饮酒,不喝是生的本能,而喝就是一种死的本能的冲动。
4.心理发展:
是动力观点的延伸,是动力观点的动态描述。
五个阶段:
口欲期(口腔期):
(0~1岁),快乐来源:
唇、口、手指头,长牙后,自咬牙。
这时期是正常的,他满足了自己的快乐,哄孩子还可以用奶嘴呢。
过度,造成依赖。
大了还吃手指头,是缺乏快乐,满足感低的表现。
肛欲期:
(1~3岁),快乐来源:
忍受和排粪便,肌紧张的控制。
生殖器器:
(3~5岁),生殖部位的刺激和幻想,对异性父或母的依恋。
儿童手淫,窥视异性生殖器,女孩恋父,男孩恋母都是正常行为。
长大后,这些可能都会成为违背道德的事情而造成心理障碍。
潜伏期:
(5~12岁),也是性潜伏期。
表现为对性不感兴趣,而是将兴趣转向外部,发展各种知识和技能,以便应付各种环境的需要。
喜欢赞美和表扬,排斥异性,划三八线,吵嘴等。
生殖期;(12岁以后),性欲逐渐转向异性,由对父母的关注转向对异性的关注。
这一时期起于青春期,贯穿整个成年期。
喜爱享受恋爱过程中的快乐,过程比结果重要。
性心理的个体发展每个阶段正常发展,就会得到健康的身心。
如果某一个时期不正常,没有达到满足或行为表现过度,都会变成潜意识,在后天应激事件中会激活,成为心理问题,造成心理障碍。
5.适应问题:
人的本能的实现,必须经过不懈的努力和艰苦地、形式不同的应对。
两种:
变相宣泄:
隐性梦就是一种。
若不能宣泄,就会形成神经症。
自我防御:
现实性焦虑和恐惧对于我们是自然的事。
当危险迫近时,惟一有利的行为是用自己冷静的头脑,估量自己可能支配的力量以及和面前的危险相比较,然后在决定最有希望的方法,是逃避、防御或进攻,反映通常有两种成分,即恐惧的情绪和防御的动作。
其实利于生存的成分是逃避而不是害怕。
焦虑引起自我防御,即用一定的方式调整本能的自我欲望和现实要求两种压力带来的心理矛盾冲突,从而不致引起情绪上的严重痛苦和焦虑。
包括:
压抑、否认、妄想、置换、反向、合理化、隔离、退化、升华、幽默、利他
总的说来,这些方法,有的能缓解一时,有的能快乐终生。
压抑、矛盾和伪装,由于没有化解,被压在潜意识中,时间久了都会导致心理问题,最终出现焦虑神经症。
“钟氏疗法”,钟友斌“中国精神分析”和“认识-领悟疗法”
●人本主义:
它以成功人士为研究对象,注重人的潜能和自我实现。
它认为:
人有情绪障碍是因为个体在成长中受到阻碍,心理咨询就是要帮助求助者挖掘潜能。
咨询师和求助者之间,以存在-人本主义的人生哲学为准绳,围绕求助者的心理问题,进行“平等、自由”的讨论,推动求助者直逼“自我实现”的顶峰,获得“自我高峰体验”。
他们把“无条件关注”作为心理咨询的制高点。
人本主义代表人物:
费尔巴哈、马斯洛、罗杰斯
●行为主义理论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先驱是:
巴甫洛夫和桑代克
桑代克观察老鼠走迷宫,研究行为的学习过程,提出“尝试-错误”定律。
开创用心理学的试验方法和量化手段,研究动物行为的先河。
华生建立“刺激-反应模式”,即R=F(S)模式。
环境决定论:
行为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加以控制。
托尔曼提出中间变量概念,B=F(S.P.H.T.A),行为由诸多因素影响并不单由环境决定。
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R=F(S.A),A为刺激S和行为反应R之间的第三变量。
认为:
人的现行行为大部分都是先前行为的后果,这种后果对先前行为又起到激励作用,这就是强化作用。
学习行为的强化可以通过操作完成,而过度强化或强化不当会导致不良行为。
班都拉“社会学习理论”,又称“模仿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过程中人自身的能动作用,人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
如:
对于孩子的尝试行为,模仿恰当,习得经验,如果不恰当,就应当削弱,让他尝试,作了也许是个错误。
他摸到电饭锅的烫手,他会不再摸。
不要怕尝试,比你告诉他烧手要好的多。
简单讲:
1、该学会的没学会,比如成绩不好,会得病,焦虑。
改变:
矫治,强化,学会。
2、不该学会的学会了,比如坏习惯,也得病,情绪痛苦。
改变:
矫治,消退。
几个概念:
替代学习或观察学习:
出自班都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即通过操纵符号(如语言),思考,预见行为后果。
体会到,学会某种行为,不必实际去经验。
自行奖赏或批判:
强化不一定要靠外部力量。
行为自控:
人的行为不一定要靠外部左右。
行为治疗:
沃皮定义为,使用实验确立的行为学习原则和方法,克服不良行为的过程。
认知-行为治疗:
内隐(认知)、外显(行为)相一致观点。
行为论不承认大脑思维,即:
“暗箱”加工。
治疗中,精心分析、评估的对象是可观察、可量化的“关键行为”,也叫“靶行为”。
治疗步骤:
“靶行为”的发生情景及其功能分析。
“靶行为”量化和标定。
矫正目标的制定。
制定增加积极行为、减少消极行为的干预实施、监测、调整计划。
结束及复发的处理。
主要方法:
系统脱敏法、模仿学习、自我管理技术、角色扮演、自信心训练、厌恶疗法、强化法、认知-行为疗法等。
●认知心理学理论(信息加工理论):
认知:
指一个人对一件事件的认识和看法,包括对过去事件的评价、对当前事件的解释、对未来事件的预期。
认为心理活动中,“黑箱”中的信息加工非常重要,它从刺激物的出现到行为反应的整个反应链中无处不在。
ABC理论可看作代表,刺激事件-认知-情绪反应,反应的结果不是因事件,而是因个体对事件的看法产生的。
理论上讲,如果改善认知因素结构,调整认知逻辑,理顺个体认知阶段的联系,就可能矫正心理问题,从而达到心理咨询和矫治的目的。
20世纪50年代,贝克的“认知疗法”,分析的落脚点就是个体早年形成的不良认知结构。
通过改变看法,矫正认知,从而改变行为。
婚恋家庭中多是如此。
●人性理论:
郭念峰提出。
认为心理现象是人性的表达,以精神属性为中心。
人性是是生物属性、精神属性、社会属性的辩证统一体。
心理动力是人性的内在需要,三种:
A个体保存、种族延续的本能,B为认识世界、获取生活资料和适应环境的探究本能,C为生存组成社会的依存本能。
三种本能化作三种需要:
生物需要、精神需要、社会需要,成为心理发育个体进化的动力。
个性心理:
彼此有差异的群体心理 彼此有差异的个体心理(个性心理)或个体的心理差异。
现实的个性心理永远是矛盾的,只要处在相对稳定状态,就是健康心理。
如果某种属性出了问题或三种属性失去平衡,导致人性偏离、扭曲和异化。
那就是有了心理问题。
诊断时,要全面收集三种属性相关的材料,找到人性内涵中造成症状的主、次原因,帮求助者恢复平衡状态。
●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是近代心理学两大传统流派。
人本主义心理学被称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神经元是组成神经系统的细胞,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由细胞体、轴突、树突三部分组成。
●外周神经系统包括:
脑神经、躯体神经系统和自主神经系统
●自主神经(植物神经)分:
交感神经(唤醒有机体)、副交感神经(维持安静状态)。
自主神经一般不受意识支配。
自主神经的活动与情绪有密切的关系。
●脑干位于颅腔和脊髓相连的部位,包括延脑、桥脑和中脑。
它是脑的最古老的部位,是维持生命的基本活动的主要机构。
●脑干网状结构调节着脑结构的兴奋性水平,是睡眠与觉醒的神经结构。
●间脑四部分:
丘脑是大脑皮层下除嗅觉外所有感觉的重要中枢;上丘脑参与嗅觉和某些激素的调节;下丘脑是内脏系统活动的调节中枢;底丘脑调节肌张力。
●小脑的功能:
保持身体平衡,调节肌肉紧张,实现随意和不随意运动。
●大脑皮质的不同区域及其功能:
区 域
功 能
部 位
额叶
躯体运动
中央前回是躯体运动中枢
顶叶
躯体感觉
中央后回是躯体感觉中枢
枕叶
视觉
枕叶的枕极
颞叶
听觉
颞上回和额中回
边缘叶
内脏功能和机体内环境的调节、情绪调节
大脑底面与大脑半球内侧缘皮层
●大脑两半球的解剖结构基本上是对称的,其功能是不对称的,这种功能不对称性叫 “单侧化”。
●右利手:
惯用右手的人,左半球言语功能占优势,和言语有关的,如概念形成、逻辑推理、数学运算等也占优势。
●左利手:
右半球。
空间知觉和形象思维活动。
如音乐、美术、情绪表达、识别能力等。
●布洛卡区:
左半球主管语言的区域。
受损导致运动性失语症。
能听、能读、能写,但不会说。
●美国神经学家罗杰·斯佩里“割裂脑”实验。
证明:
右利手的人,左半球言语功能占优势,右半球空间知觉和形象思维占优势。
一般而言,优势脑,指的是左脑。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应。
●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在人脑中整体的反应。
●感受性:
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能力。
感觉阈限:
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感受性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
二者成反比:
感觉阈限小,感受性强;感觉阈限值大,感受性弱。
●暗适应是感受性提高的过程。
对暗适应一般需30~40分钟。
对光适应,一两分钟就可以完成。
红光能保护暗适应。
●视觉的适宜刺激,也就是可见光:
电磁波、380~780纳米,光波。
●视觉细胞:
锥体细胞:
中央窝及其附近,圆锥状,在强光下起作用,明视觉器官。
分辨物体的细节和颜色。
杆体细胞:
杆状,视网膜边缘及其附近,对弱光敏感,暗视觉器官。
只能分辨物体的明暗和轮廓。
●色觉异常程度划分:
色弱、部分色盲和全色盲。
色觉有缺陷的人靠明度的差别来“辨认”颜色的,明度相同色调不同他是分辨不出来的。
●听觉的适宜刺激:
16~20000Hz。
低于16次声,高于20000超声,人是听不到的。
●声音有音调、响度、音色三种性质。
音调由声波的频率决定,频率高音调高;响度由声波的振幅决定,振幅大声音响;音色由声波的波形决定的。
●痛觉感受器遍布全身的所有组织中。
内脏痛:
性质不清、定位不准、具有放射现象。
皮肤痛性质清、定位准。
痛觉最难于适应,对机体具有保护作用,具有生物学意义。
●知觉的基本特性:
整体性、选择性(两可图形)、恒常性(知觉映像不变)、理解性。
●错觉:
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产生的歪曲知觉。
带有固定的倾向。
客观存在,无法克服。
●记忆:
是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
过去的经验是指过去对事物的感知、对问题的思考、对某个事件引起的情绪体验、对进行过的动作操作的熟悉。
●记忆种类5种:
形象记忆、情景记忆、情绪记忆、语义记忆(语词-逻辑记忆)、动作记忆。
●记忆的过程:
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再现)。
●德国心理学家对记忆与遗忘进行实验研究的创始人。
他用的材料是无意义音节。
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
绘制的遗忘进程曲线叫保持曲线。
●把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再现的过程或再现的结果都叫表象。
4个特点:
直观形象性、片断不稳定性、可操作性、概括性。
作用:
是感知到思维的桥梁,没有表象,思维难以发展起来。
●表象和想象:
想象是运用已有的表象,对其进行加工和改造,从而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这正是利用了表象可操作性的特点。
没有表象提供素材,想象也是没法进行的。
●三个记忆系统:
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认知心理学认为,记忆可以看作是人脑对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储存、提取的过程。
按信息编码、储存、提取的方式不同,信息储存的时间长短不同,可以把记忆分成:
瞬时、短时、长时记忆。
特点
名称
编码方式
容量
能否意识到
转换方式
瞬时记忆(4秒)
刺激物的形象
9~20大,时间短
意识到,转变
注意,转入短时
短时记忆(1分)
听觉编码
7+-2有限,记忆广度
被意识到
复述,转入长时
长时记忆
语义、形象
种类、数量都无限
意识不到,想
遗忘
●瞬时记忆:
也叫感觉登记、感觉记忆。
视觉的记忆是图像记忆(1秒),听觉记忆是声像记忆(4秒以下)。
它是以感觉后像的形式在感觉通道内登记的。
●长时记忆:
回忆才能意识到。
自然衰退、干扰造成遗忘。
干扰分前摄抑制、倒摄抑制。
系列位置效应分开头的首因效应(首位效应)、结尾的近因效应(新近效应)。
●思维:
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认识。
●思维特点:
具有间接性、预见性、概括性。
●思维分类:
辐合思维(求同思维)、发散思维(求异思维)。
●概念:
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特性的反映,以词来标示和记载,是思维活动的结果和产物,是思维活动借以进行的单元。
概念的内涵:
是概念所包含事物的本质属性。
外延:
是概念所包含的范围。
二者是相反关系。
内涵越深,外延越窄。
●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
迁移的作用(正迁移、负迁移);原型启发的作用;定势的作用。
●人们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叫言语。
言语借助语言才能实现。
语言是社会现象,言语是心理现象。
名称
位置
功能
损害情况
言语听觉(威尼尔中枢)
颞上回
主管听
接受性失语症:
能听不能理解、表达
言语运动(布洛卡中枢)
额下回
主管说
表达性失语症:
能理解不能清楚表达
视觉性言语
角回
主管读
失读症:
能看却不能理解
书写性言语
额中回
主管写
失写症:
想做却写不了
●言语活动的中枢机制
●想象:
是人们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过程。
●有意想象:
创造想象、再造想象、幻想(理想、空想)。
●意识是人在清醒状态下的觉知。
包括对外界事物的觉知、对自己内部状态的觉知。
意识人类大脑特有的反映功能,是人和动物心理的根本区别,是物质发展到最高阶段的产物,是自然进化的最高产物。
●梦出现在睡眠的第四个阶段:
快速眼动睡眠阶段。
特点:
不连续性(最主要的)、不协调性、认知的不确定性。
●注意:
是心理活动或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它是一种心理状态,是一种心理现象,不是心理过程。
特点:
指向性、集中性。
●注意分配的条件:
1、从事活动是熟练的;2、活动之间有内在联系的;3、不在同一种感觉道;4、不用同一种心理操作来完成。
●需要:
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条件的欲求。
需要是推动有机体活动的动力和源泉。
●马斯洛需要层次论:
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较低层次的需要又叫缺失性需要;较高层次的需要又叫生长需要。
最先要满足的需要是低层次的需要。
●情绪:
是人堆客观外界事物的态度和体验。
是人脑对客观外界事物与主观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是人的主管感受;有其外部表现形式,即表情。
●情绪情感的功能:
适应功能、动机功能、组织功能、信号功能。
●情绪理论:
1、詹姆斯-兰格的外周理论:
情调植物神经在情绪发生中的作用。
2、坎农-巴德的情绪丘脑理论:
提出情绪中枢理论。
情绪发生在脑内。
3、沙赫特的情绪认知理论:
情绪的产生是由外界环境的刺激、机体的生理变化、外界环境刺激的认识过程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认知又起着决定作用。
4、汤姆金斯和伊扎特的动机-分化理论:
情绪是动机,情绪的主观成分即体验是起动机作用的心理机构,各种情绪体验是驱动有机体采取行动的动机力量。
●基本情绪(原始情绪)有:
喜、怒、哀、惧。
焦虑是复合情绪。
●按情绪状态分:
心境、激情、应激。
心境也叫心情,是一种微弱、持久而又具有弥漫性的情绪体验状态。
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爆发式的、持续时间较短的情绪状态。
应激是在出现意外或危险情境时表现出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人对应激事件作出的反应叫应激反应。
●动机冲突的四种形式:
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双重趋避冲突。
●人格是各种心理特性的总和,是相对稳定的组织结构。
具有独特性、稳定性、整体性、功能性、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人格部分,也就是第九节,林春讲不考,可以看,了解。
第2章 社会心理学
v1908年美国罗斯的《社会心理学》、英国的麦独孤的《社会心理学导论》先后出版,标志着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诞生。
vF·H奥尔波特: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
vG·W奥尔波特:
社会心理学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他人现实的、想象的、隐含的存在所影响。
v社会心理学之父勒温:
“要理解和描述行为,人和他所处的情境必须被看成是一个相互依赖的因素群。
”公式:
B=f(P,E) 其中B-行为、P-个体、E-个体所处的情境、f-函数。
v社会心理学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特点:
哲学思辨阶段:
根据哲学思辨及其社会准则来认识社会行为。
经验描述阶段:
在观察的基础上,对人类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分析。
实证分析阶段:
社会心理学从描述转向实证研究、从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从理论研究转向应用研究。
v价值中立原则:
一是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客观事实不能歪曲和臆测;二是对一些反社会的价值观和一些引起心理障碍的价值理念,应积极进行干预和引导。
社会心理学的其他两个原则是,系统性原则、伦理原则
v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
它伴随人的一生。
儿童、少年是早期社会化、成人继续社会化、特殊情况的再社会化(劳动教养)。
提倡终身社会化。
v社会化的条件:
人类有较长的的生活依附期;人类的遗传素质提供了社会化的可能性。
v个体社会化的载体:
家庭、学校、大众传播媒介、参照群体。
v社会化的分类:
语言社会化、性别社会化、道德社会化、政治社会化。
语言是个体与他人及社会联系的纽带,语言社会化是个体全部社会化的前提。
v社会角色分类:
按获得方式:
先赋角色(先天的)、成就角色(努力来的)。
按行为规范程度:
规定型(规范化的)、开放型(较自由的)。
按角色功能:
功利型(获利的)、表现型(社会性工作)。
按承担者的心理状态:
自觉(明确意识)、不自觉(未意识到自己角色)。
心理咨询师是成就角色、规定型角色、表现型角色、自觉角色。
v角色失调:
角色冲突、角色不清、角色中断、角色失败。
v自我:
也称自我意识、自我概念。
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
包括对自己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神会角色的认知。
自我意识就是要保持个体内在的一致性。
自我意识混乱,行为混乱,人格分裂、精神分裂。
v自我概念的功能:
保持个体内在的一致性、解释经验、决定期待。
v自我概念的形成和发展:
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
生理自我:
从8个月左右~3岁左右基本成熟。
标准:
用“我”表示,存在发展差异
社会自我:
大致从3岁~13、14岁。
自我中心,根据社会期待调整自己的行动。
心理自我:
大约从青春期~成年。
历时10年左右。
个体能知觉自己的心理状态,并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发展要求调控自己的心理与行为。
v自尊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自我评价的结果。
自尊需要的满足会导致自信。
v詹姆斯公式:
自尊=成功/抱负 意思是说,自尊取决于成功,还取决于获得的成功对个体的意义。
v影响自尊的因素:
家庭中的亲子关系、行为表现的反馈、选择参与和扬长避短、根据相似性原理正确比较。
v影响社会知觉的主观因素:
认知者的经验、动机和兴趣、情绪。
v图式:
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网络。
对新觉察到的信息起引导和解释的作用。
图式的主要作用:
影响对注意对象的选择、影响记忆、影响自我知觉、影响个体对他人的知觉。
v印象形成的效应:
1、首因效应:
最初获得,第一印象、陌生人第一次相见易形成。
2、近因效应:
新近获得,熟悉的人易出现。
3、光环效应:
晕轮效应。
以偏概全。
4、刻板印象:
积极意义,增加社会适应性;消极意义,易使人产生偏见、歧视
v印象形成中的信息整合模式:
加法模式、平均模式、加权平均模式、中心品质模式。
v真诚、热情是积极的中心品质;虚伪、冷酷是消极的中心品质。
v印象管理:
也称印象整饰。
是指个体用一定方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
它是一种社交技巧。
常见管理策略有4种:
按社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基础知识 梳理 基础 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