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罗源一中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试题语文缺答案.docx
- 文档编号:2397369
- 上传时间:2022-10-29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28.37KB
福建省罗源一中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试题语文缺答案.docx
《福建省罗源一中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试题语文缺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罗源一中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试题语文缺答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福建省罗源一中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试题语文缺答案
2011—2012年度高三语文十月份月考
一、名句默写(6分)
①策扶老以流憩, 。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②本图宦达, 。
(李密《陈情表》)
③出师一表真名世, 。
(《书愤》)
④ ,怎敌他、晚来风急!
(李清照《声声慢》)
⑤,砯崖转石万壑雷。
(李白《蜀道难》)
⑥,唯昭质其犹未亏。
(屈原《离骚》)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15分)
陈瑄,字彦纯,合肥人。
瑄少从大将军幕,以射雁见称。
永乐元年命瑄充总兵官,总督海运,输粟四十九万余石,饷北京及辽东。
宋礼既治会通河成,朝廷议罢海运,仍以瑄董漕运。
议造浅船二千余艘,初运二百万石,浸至五百石,国用以饶。
时江南漕舟抵淮安,率陆运过坝,逾淮达清河,劳费其钜。
十三年,瑄用故老言,自淮安城西管家湖,凿渠二十里,为清江浦,导湖水入淮,筑四闸以时宣泄。
又缘湖十里筑堤引舟,由是漕舟直达于河,省费不訾。
其后复濬徐州至济宁河。
又以吕梁洪险恶,于西别凿一渠,置二闸,蓄水通漕。
又筑沛县刁阳湖、济宁南旺湖长堤,开泰州白塔河通大江。
又筑高邮湖堤,于堤内凿渠四十里,避风涛之险。
又自淮至临清,相水势置闸四十有七,作常盈仓四十区于淮上,及徐州、临清、通州皆置仓,便转输。
虑漕舟胶浅,自淮至通州置舍五百六十八,舍置卒,导舟避浅。
复缘河堤凿井树木,以便行人。
凡所规画,精密宏远,身理漕河者三十年,举无遗策。
宣宗即位,命守淮安,督漕运如故。
宣德四年言:
“济宁以北,自长沟至枣林淤塞,计用十二万人疏濬,半月可成。
”帝念瑄久劳,命尚书黄福往同经理。
六年,瑄言:
“岁运粮用军十二万人,频年劳苦。
乞于苏、松诸郡及江西、浙江、湖广别佥民丁,又于军多卫所佥军,通为二十四万人,分番迭运。
又江南之民,运粮赴临清、淮安、徐州,往返一年,失误农业,而湖广、江西、浙江及苏、松、安庆军士,每岁以空舟赴淮安载粮。
若令江南民拔粮与附近卫所,官军运载至京,量给耗米及道里费,则军民交便。
”帝命黄福及侍郎王佐议行之。
更民运为兑运,自此始也。
八年十月卒于官,年六十有九。
追封平江侯,赠太保,谥恭襄。
初,瑄以濬河有德于民,民立祠清河县。
正统中,命有司春秋致祭。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四十一》,有删改)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仍以瑄董漕运董:
督察
B.相水势置闸四十有七相:
省视,察看
C.命尚书黄福往同经理经理:
处理,料理
D.往返一年,失误农业失误:
疏忽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部是陈瑄治理漕运的具体做法的一组是()
①凿渠二十里,为清江浦,导湖水入淮②作常盈仓四十区于淮上③自淮至通州置舍五百六十八④缘湖十里筑堤引舟⑤更民运为兑运⑥濬河有德于民
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②④D.③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瑄总督海运时,成效卓著;后来管理漕运,更是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业。
为便利漕运,先后开凿了会通河、清江浦、白塔河等。
B.为了节省漕运的费用,陈瑄采纳年高而见识广的人的建议,开凿了二十里长的清江浦,引湖水进入淮河,并修闸筑堤,从此,漕运船只可以直达黄河。
C.陈瑄治理漕运,筹划周密:
设置水闸,利于船只通行;建造粮仓,用于转运粮食;设馆置卒,避免船只搁浅;凿井植树,方便行路之人。
D.陈瑄镇守淮安期间,向宣宗皇帝进言,建议变民运为兑运,认为这样可节省人力财力,既方便军士,也便利百姓。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1)时江南漕舟抵淮安,率陆运过坝,逾淮达清河,劳费其钜。
译文:
(2)凡所规画,精密宏远,身理漕河者三十年,举无遗策。
译文: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秋 怀
欧阳修
节物岂不好,秋怀何黯然!
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
感事悲双鬓,包羞食万钱。
鹿车①何日驾?
归去颍东田。
[注] ①鹿车:
佛家所谓“三车”之一,小乘如羊车,中乘如鹿车,大乘如牛车。
此处借指归隐山林。
6、
(1)“悲”是这首诗的感情基调,从全诗来看,作者所“悲”包括哪些具体内容?
(3分)
(2)赏析颔联“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在表达上的特点和作用。
(3分)
四、文学名著文化经典(16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
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
A.《三国演义》具有强烈的”拥刘反曹”倾向,这不仅是因为作者认为刘备乃汉室之胄,代表了正统,更表现了作者对明君贤臣的渴盼,从客观上反映了人民的愿望,作品也因此带有了强烈的人民性。
B.觉慧在高老太爷临终时,有过“现在的确是太迟了……怀着祖孙两代的隔膜而分别了”的想法,说明他后悔“曾经与祖父‘像两个敌人’”,意识到自己错了,可惜已经迟了。
C.袁绍与曹操的官渡之战、魏蜀的赤壁之战、吴蜀的彝陵之战都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都采用了火攻的战术。
D.觉新把觉慧囚禁在家里,是因为祖父高老太爷很快知道了他游行的事,让觉新把他囚禁在家里的。
E.高老太爷一病不起的原因之一是:
觉慧的五爸在外头讨了姨太,还打着老太爷的招牌借了许多债。
8、简述题(任选一题)
(1)、“独行千里报主之志坚,一事华容酬恩之谊重”一联赞颂关羽,请简述《三国演义》中体现该联内容的两个故事。
(《三国演义》)
(2)、“幸福?
幸福究竟在什么地方?
人间果然有所谓的幸福吗?
”这句话是觉新说出的,请分析这句话的含义。
(《家》)
(二)文化经典(6分)
子贡曰: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子曰:
“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
“诗云: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子曰:
“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
9、
(1)上面这段话体现了孔子什么样的教育方式?
(2)选段中子贡引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句说明了什么道理?
为什么孔子认为可以同子贡谈论《诗》了?
五、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中国茶道
茶道不同于一般的饮茶。
在中国饮茶分为两类,一类是“混饮”,即根据个人的口味嗜好,在茶中加入桔皮、桂元、红枣等来喝;另一类是“清饮”,不加入任何有损茶的本味真香的配料,单用开水泡喝。
“清饮”可分四个层次:
将茶当成饮料大碗解渴,称为“喝茶”;注重色香味,讲究茶具水质,细细品味,称为“品茶”;讲究环境气氛、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则称为“茶艺”;通过品茗来养性怡情、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澡雪,则是中国饮茶的最高境界——茶道。
茶道不但讲究表现形式,而且注重精神内涵。
茶道的精神内涵是什么呢?
“武夷山茶痴”林治先生认为“和、静、怡、真”可作为中国茶道的四字真谛。
“和”是中国茶道哲学思想的核心,是茶道的灵魂;“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不二法门;“怡”是中国茶道修习实践中的心灵感受;“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
茶道追求“和”,源于《周易》中的“保合大和”,意指万物皆要阴阳协调,保全大和之元气以利万物。
陆羽在《茶经》详细描述他设计的风炉:
风炉用铁铸从“金”,放置在地上从“土”,炉中烧木炭从“木”,木炭燃烧从“火”,风炉上煮茶汤从“水”;煮茶的过程就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并达到和谐平衡的过程。
可见五行调和是茶道的哲学基础。
“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必由途径。
老子说:
“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庄子说:
“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
”老子和庄子所启示的“虚静观复法”是人们明心见性,洞察自然,反观自我,体悟道德的无上妙法。
道家的“虚静观复法”在中国的茶道中演化为“茶须静品”的理论和实践。
“怡”有和悦愉快之意。
中国茶道雅俗共赏,不拘一格。
一方面,突出体现了道家“自恣以适己”的随意性,同时,不同地位、信仰和文化层次的人对茶道有不同的追求。
王公贵族讲茶道,意在炫耀权贵,附庸风雅;文人学士讲茶道,意在托物寄怀,交朋结友;佛家讲茶道,意在参禅悟道,见性成佛;道家讲茶道,意在品茗养生,羽化成仙;普通百姓讲茶道,意在去腥腻,涤烦渴,享受人生。
中国茶道的这种怡悦性,使得它有极广泛的群众基础。
这种怡悦性也正是中国茶道区别于强调“清寂”的日本茶道的根本标志之一。
“真”是中国茶道的起点,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
中国茶道在从事茶事时所讲究的“真”,不仅包括茶应是真茶、真香、真味,环境最好是真山真水,挂的字画最好是名家名人的真迹,用的器具最好是真竹、真木、真陶、真瓷,还包含了对人要真心,敬客要真情,说话要真诚,心情要真闲。
中国茶道追求的“真”有三重含义。
一在追求道之真,即通过茶事活动追求对“道”的真切体悟,达到修身养性,品味人生之目的;二在追求情之真,即通过品茗述怀,使茶友之间的真情得以交互,达到茶人之间互见真心的境界;三在追求性之真,即在品茗过程中,真正放松自己,在无我的境界中去放飞自己的心灵,放牧自己的天性,达到“全性葆真”。
10、下列不能作为为“中国茶道”下正面定义的证据的一项是()
A.“怡”是中国茶道修习实践中的心灵感受,“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
B.通过品茗来养性怡情、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澡雪。
C.注重色香味,讲究茶具水质,细细品味;讲究环境气氛、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
D.“和”是中国茶道思想的核心和灵魂,“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不二法门。
11、以下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按照中国茶道的说法,长期饮茶,可以使人心境平和,宁静致远,和悦愉快,返璞归真,也就是达到中国茶道的“和”“静”“怡”“真”四字真谛的境界。
B.中国饮茶可分两类,一类是“混饮”,就是根据个人的口味,在茶中加入其他一些对人体有益的物质混喝;另一类是“清饮”,为了不损茶的本味、真香,而不加入任何其他配料,只用开水泡喝。
C.中国茶道发源于道家的“真”,它有三个具体要求:
一是通过茶事活动追求对“道”的真切体悟;二是通过品茗述怀,使茶友之间的真情互见;三是在品茗过程中放松自己,达到“全性葆真”。
D.本文借“武夷山茶痴”林治先生提出的“和、静、怡、真”四字来阐述中国茶道的精神内核,并在此基础上为人们认识中国茶道和评价中国茶道的水准提供了一个绝对标准。
12、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茶道与饮茶有一定的相通之处,只是按中国人的观点,茶道的文化品位更高罢了。
B.文章阐述中国茶道的“和”“静”“怡”“真”四个特点,实际上也是个人见解,主要是从中国哲学儒、佛、道的角度来阐述中国茶道的精神内核。
C.中国茶道之所以与日本茶道有区别,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日本茶道特别古板严肃,讲究“清寂”,而中国茶道更加重视雅俗共赏,不拘一格。
D.中国茶道追求的“和”的概念,发源于《周易》的“保合大和”,后来经过中国“茶圣”陆羽的发展,成为茶道哲学的基础。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任选一题)
(甲)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15分)
永远的门
江南古镇。
普通的有一口古井的小杂院。
院里住了八九户普通人家。
一式古老的平屋,格局多年未变,尽管人们房内的现代化摆设是愈来愈多了。
这八九户人家中,有两户是一人独居--单身汉郑若奎和老姑娘潘雪娥。
郑若奎就在住在潘雪娥隔壁。
“你早。
”他向她致意。
“出去啊?
”她回话,随即擦身而过。
多少次了,只要有人幸运地看到他和她在院子里相遇,听到的总是这么几句。
这种简单的缺乏温情的重复,真使邻居们泄气。
潘雪娥大概过了四十吧。
苗条得有点单薄,瓜子脸,肤色白皙,五官端庄。
衣饰虽时髦又很素雅。
她在西街那家花店工作。
邻居们很不理解,这位端丽的女人为什么要独居,只知道她有权利得到爱情却确确实实没有结过婚。
郑若奎在五年前步潘雪娥之手,迁居于此。
他是一家电影院的美工,据说是一个缺乏天才的工作负责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福建省 罗源 一中 届高三 第一次 月考 试题 语文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