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新课程学科调研材料.docx
- 文档编号:23964682
- 上传时间:2023-05-23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21.11KB
甘肃省新课程学科调研材料.docx
《甘肃省新课程学科调研材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甘肃省新课程学科调研材料.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甘肃省新课程学科调研材料
景泰五中新课程实验工作
阶段性汇报材料
在新课程实施四年来的实践与探索中,我校始终坚持省课改办提出的高中课程要“积极稳妥,扎实有效”的总体要求,坚持教育自觉理念和特色发展思路,有重点地落实新课程标准及省市相关课程实施的文件精神,有效跟进课程改革,强化教师培训,优化教学方式,重建学校制度,加强校本研究,创设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校园文化,深入探寻新课程条件下的发展规律、教师成长规律和课堂教学规律,全面建设师生自我发展、自觉教育的新平台,不断提高教育觉悟,走向教育自觉,使新课程实验工作走向文化、科研、内涵发展的本真之路。
在长期实践的过程中,我们积累了经验,留下了教训,经历着痛苦,存在着困惑。
现将要点特色工作及困惑问题做如下简要汇报:
一、要点举措
(一)强化责任分工,夯实工作任务
为了保证新课程实验工作的有效实施,学校在拟定系列具体实施方案的基础上,结合各职能部门的工作范畴及特点,就新课程实验工作的难点问题做了具体分工,有效发挥其在本项工作中的规划安排、组织实施、管理评价等管理效能,夯实工作任务,提高工作质量。
学校党支部立足校园文化建设,重点抓好思想道德教育及传统文化教育;
教务处立足教学常规管理,重点抓好课程管理及学分认定工作;
政教处立足班级学生管理,重点抓好“三结合”教育及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
教研室立足校本研究及管理,重点抓好高效课堂建设及研究性学习工作;
团委立足社团组织建设,重点抓好舆论宣传及社会实践活动工作;
办公室立足组织协调,重点抓好档案建设与考核鉴定工作。
通过以上举措,有效解决了人浮于事,推诿扯皮,盲目跟风的诟病,理顺了程序,突出了重点,抓出了特色。
(二)健全课程制度,确保有效实施
制度既是管理,又是文化,亦是思路与程序,更是目标蓝本。
在这工作中,我校始终坚持“深入学习,广泛借鉴、立足本校,着眼发展”的知道原则,尽可能做细,做实,以指导、牵引、落实、评价实验进程中的各项目标任务,确保课改实验工作的顺利进行。
学校在前期拟定《新课程实施方案》《课程评价方案》《课程教学评价方案》《教师发展性评价方案》《学分认定办法》《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课程实施方案》《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方案》等系列实施方案的基础上,伴随课改推进及学校管理的需求,相继补充修订了《景泰五中教师管理及评价制度》《教学常规管理40条》《教师教研工作评估方案》《景泰五中“开展有效教学,构建高效课堂”活动实施方案》及《景泰五中传统文化教育实施方案》及一系列过程管理评价制度及相应用表,以立足过程性记录鉴定与评价工作,保证各项工作任务的有效性。
(三)认真组织研修,切实做到跟进培训
按照“个人自修,阶段考核,小组研讨,分科培训,专家引领,助推成长”的工作思路,强调“个人网络资料学习为主体,分科分类培训研讨为主渠道,课堂教学与校本教研为主阵地”,促进学校与教师共同成长。
理解、诠释、解读、并不断跟进课程理念,进而形成责任、机遇、发展和实践意识,从学校特色需求、教师专业成长、学生个性发展的根本入手,树立长期、深入、审慎学习的思路,全面提升教师团队整体素养。
1、全员岗前培训。
以备课组为单位,每周集中安排一个下午的时间,以集体备课为载体,以专题主讲为形式开展新课程研讨及教学研究工作,以课堂教学为本开发整合教材,探讨有效教学的策略同步跟进,共同提高。
同时,两年来,学校先后选派50多人次参加班主任培训,组织100多人次参加“国培计划”教师远程网络培训,完成国家、省市各类培训300多人次,教师培训参与率达100%,收到了良好效果。
2、外出学习借鉴。
近三年,学校多次选派班子成员及教师到上海、山东、吉林、江西、山西、陕西、宁夏、兰州、金昌、庆阳等地考察学习,先后有100多人次参加了上海华东师大、山东昌乐二中、吉林松花江中学、山西太古二中、泽州一中、清徐中学、庆阳一中、银川一中等各级各类研修培训与实地考察学习,为推动我校新课程实验纵深发展开辟了捷径。
3、专家引领培训。
学校在派出教师参加省市县统一组织的专家讲座论坛之外,还邀请深圳道弘教育培训集团、省市教育学会等专家来校引领培训。
利用学术报告厅成功举办多次专家学术报告及现场交流会,这些都为我校教师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机会。
4、校本特色培训。
培训是提升教师能力的重要途径。
学校采取分散培训和集中培训相结合的办法,在强调分学科组、备课组分散培训、交流,学习的同时,以“七课”(示范课、优质课、研讨课、比武课、推介课、跟踪课、汇报课)为突破口,开展适用高效的课堂教学培训,以课堂形式研讨领悟课程标准,确立课程模式,分享教研成果,提升教师素养。
(四)开展有效教学,建构高效课堂
为深入推进新课程实验进程,抓重克难,有效突破,立足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达成有效教学的目标。
学校根据市县《中小学高效课堂建设活动实施方案》的精神,拟定《景泰五中“开展有效教学,建构高效课堂”活动实施方案》,开展相关工作,取得相应成效。
1、加强学习引导。
为确立“构建高效课堂”的突破口,2012年开学初,学校搜集整理《高效课堂60问》《导学案60问》两套资料,要求全体教师以学科组为单位,展开学习、研讨、实践活动,实施行动研究,变革教与学的方式,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并与5月份组织80名青年教师进行相关知识测评考试,强化学习意识,提升课改素养。
2、优化集体备课。
备课组每周举行一次集体备课,根据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增删教学内容,定位目标坡度,安排课时计划,确定教学重点,解决教师使用教材、把握学生的困惑。
教研、备课活动必须做到“四定四有”(定时间、定地点、定专题、定主讲人,有记录、有检查、有考核、有反馈),教学设计内容及过程必须把握“一中心两设计五统一六环节十细节”(以课堂有效为中心,重视学生活动方案设计与目标达成检测设计;突出目标、重点、难点、方法、检测“五统一”,借鉴“预习检测,合作探究,交流展示,达标练习,拓展延伸”的“六环节”教学模式,细化“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思路策略、内容方法、重难点、预习检测、知识拓展、问题布疑、高考链接、作业设置”等十项备课内容),充分发挥教研室、学科教研组、备课组的教研功能,树立团队意识,达到资源共享,共同提高的目的。
3、构建高效课堂。
在推进“七课”活动的同时,2011-2012年度第二学期重点实施“推介工程”,即每个学科教研组每学期确定一名教师为“推介”对象,通过反复多次说课、上课、评课等活动,达到锤炼、反省、提升的目的。
既造就本人,又带动全体,更激活全校,有目的、有重点地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提高课堂教学的能力,改进课堂教学策略模式,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2013年秋季开学我校开始全面实施体育课按兴趣分组授课,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改变了以往体育课冬天晒太阳夏天找阴凉的局面。
2014年上半年我校又开始尝试编写使用适合我校学生学情的导学案通案,现已在数学、物理、化学、地理、政治等学科试行,取得了初步成效,学校拟在今年秋季开学前完成九个高考科目的必修学段的导学案编写工作,为高效课堂的深入推进保驾护航。
4.为了学生的多元化发展目标,我校在现有条件下成立了音乐、体育、美术、舞蹈专业训练队利用每天早晨和下午自习进行专业训练。
(五)加强校本教研,提升科研能力
为达到“以科研促课改,以课改带科研”的目的,学校确立了教研工作的“一个坚持、四个转变、八项任务”教研目标思路,打造校本教研模式,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以课题带动。
“问题即课题”,新课程实施中,教育教学过程中对问题进行归纳整理,确定为研究课题,组织教师攻关,解决实际问题。
十年来,学校教师积极申报教育科研“十五”“十一五”“十二五”课题立项。
其中省级课题11项,市级课题15项,已结题5项,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共有8篇文章在国家级期刊上发表,有48篇文章在省级期刊上发表,10篇在市级期刊上发表。
同时,有15篇文章获国家级一二等奖,有十篇获省级奖,有21篇获市级奖。
其中1项成果获得基础教育成果一等奖,1项成果获市基础教研成果一等奖。
2、问卷调查。
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开展相关“导学案实施”、“有效性学习”,“我最敬佩的老师”、“新课程实施”等6次大范围的问卷调查及座谈研讨活动,使教师(教研人员)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反思、提出、分析、解决教育实践中的“小现象,真问题”,确立明确具体、切合实际的“真课题”,促使教师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反思,在反思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
3、学术交流。
一是长期抓好《教研简讯》的编发工作,流通信息,交流经验,推广成果;二是认真抓好《五中教研》编发工资,注重专题研讨,展示专题成果;三是积极开展专题大讲堂活动,树立典型,培植骨干,引领成长。
4、同伴互助。
实施“师徒结对”和“青蓝工程”,组织骨干教师对新教师进行传、帮、带,引领专业成长,有69名教师采用自愿结对的方式拜34名骨干教师为教学引路人,实现以老带新,以新促老,新老共进。
十年来,有1人在全国优质课竞赛中获二等奖,11人获市级一等奖,12人获市级二等奖,3人获市级三等奖,共有2人被评为省级骨干教师,2人被评为省级青年教学能手,1人被评为市级“名师”,5人被评为市级骨干教师,20人被评为县级学科带头人及骨干。
(六)确立学生主体,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学生成才,教师成长,学校发展三者相互依存,共同促进。
1、主题教育。
每周组织一次主题班会,每年开展两次专题教育活动,广泛开展励志教育,每学期举办一次法制、心理健康、安全教育等知识专题讲座,提升学生道德素养。
2、文化引领。
制定《景泰五中“传统文化教育”工程实施方案》,定目标、明权责,以《弟子规》学习教育为切入点,以加强“三风”建设为出发点,以打造品牌文化学校为动力,实施“传统文化教育”工程规划的“135”目标(一年见初效,三年成特色,五年树品牌)。
每学期以思想教育、赏识教育、励志教育为专题开展影视教育20多场,以做实学习笔记、撰写心得体会、组织考试测评、问卷调查等方式夯实活动过程,提高活动质量,初步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提升了师生品质素养,2013年底我校被评为甘肃省“德育工作示范校”。
3、研究性学习。
以科技创新大赛为锲机,努力开好研究性学习课程,加强管理与指导,保证课时与进程,规范流程与评价,提高质量与效益。
做到“人人有课题,时时做研究”。
每学年初,要求教师在广泛征求学生意见,筛选优化组合的基础,进行选题立项,填写《景泰五中研究性学习手册》,报教研室审订后开展活动,年终鉴定评价,奖优罚劣,确保学生在做出成果的基础上,使其创新精神及实践能确立得到锻炼和提高。
八年来,可以说硕果累累,我校于2006年被授予“甘肃省化学奥林匹克明星学校”荣誉称号;2007年在白银市“创新杯”作文大赛中获优秀组织奖;2008年在白银市第四届书信文化大赛中获优秀组织奖;2009年在景泰县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优秀组织奖;2010年在白银市第25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优秀组织奖;2011年在甘肃省第26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优秀组织奖,在白银市第26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优秀组织奖;2012年在白银市第27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优秀组织奖。
尤其在甘肃省第23、24、25、26、27届科技创新竞赛中,迄今共有18人次的教师获科技创新奖省级一、二等奖,有5个项目获市级优秀科技实践活动奖,学生有21项获省级科技创新项目奖,58人次获市级科技创新项目奖。
二、困惑与问题
1、资金投入不足,设施配套难以落实。
相关通用技术实验设施、信息网络设备、实验器材药品配置、图书资料配置、教学研究书籍等都难以得到有效落实,严重遏制新课程实验工作的有效推进。
2、课时不足的问题比较突出,广大教师普遍反映课时紧,任务重。
部分教师对目前教材内容及练习设计的呈现形式与难易梯度存在质疑,“用教材”和“教教材”不知如何处理。
3、学分认定及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量大,无相应的配套软件,科任教师对学生的学科模块过程性评价、学期综合素质评价等相关观察点的平时记录采取应付态度,导致评价结果不符合实际。
4、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和校本课程开展存在许多问题,“应付”现象严重,师生素质跟不上,有待进一步规范并培训提高。
5、个别课程的开设尚存在一定困难。
如通用技术课、信息课、校本课、个别科目的选修课等。
6、学校管理者、实验教师的学习培训有待进一步加强,跟进科学管理,健全改进制度。
7、教材与教辅资料脱节,学习与考试存在矛盾,对师生的教学活动产生许多误导和负面影响。
8、师生发展性评价体系尚未健全,对模块学分的认定研究不够深入。
9、初高中教学缺乏衔接,学生学习困难。
个别教师忽略初高中教学衔接的调查与研究,造成学生学习困难。
10、校本教研存在形式化、低效化现象,集体备课仍然主要停留在分析安排教学内容的取舍与难度把握上,专题性教研、课题化教研、问题化教研意识不强,普遍存在应对敷衍的态度。
11.通用技术实验室没有专业的通用技术教师,使得授课流于形式,应付检查。
12.由于硬软件条件限制,选修Ⅱ的课程实施困难较大,目前仍然在探索准备阶段。
当然,最集中的困惑与问题还是“教育成人”与“考试升学”的矛盾。
教育改革毕竟是起点,不是终点,困难肯定是存在的。
但面对新课程,我们别无选择,我们必须大步推开,稳步推进,边实验,边整改,边提高,推动课改工作向纵深发展。
我们相信,有各位专家、领导的鞭策和指导,有各级政府的关心和支持,有全体师生的配合与努力,我校课改工作一定能够取得丰硕成果。
2014.06.12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甘肃省 新课程 学科 调研 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