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专项习题及答案解析及解析.docx
- 文档编号:23957071
- 上传时间:2023-05-22
- 格式:DOCX
- 页数:42
- 大小:158.19KB
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专项习题及答案解析及解析.docx
《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专项习题及答案解析及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专项习题及答案解析及解析.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专项习题及答案解析及解析
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专项习题及答案解析及解析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它以难zhē掩的光芒
使生命呼吸
使高树繁枝向它舞蹈
使河流带着狂歌奔向它去
当它来时,我听见
冬蛰的虫蛹转动于地下
群众在旷场上高声说话
城市从远方
用电力与钢铁昭唤它。
(艾青《太阳》节选)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划线的字注音。
zhē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掩
冬蛰
虫蛹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________”,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_”。
(3)下面词语中“旷”的意思与“旷场”中“旷”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旷达
B. 旷课
C. 空旷
D. 旷日持久
(4)“它”指太阳,诗人惜墨如金,描绘了________,构成了一幅丰富的画面。
【答案】
(1)遮;zhé;yǒng
(2)昭唤;召唤
(3)C
(4)太阳给万物带来的巨大影响
【解析】【分析】
(1)“遮”不要写成“庶”,“蛰”不要读成zhí,“蛹”不要读成tǒng。
(2)“召唤”意思是用某种方式或方法把人们唤来,通常口头呼唤某人。
“召”指呼唤,用言语叫人来。
(3)“旷场”指空阔的广场,“旷”的意思是空阔。
A项,“旷达”指开朗,豁达。
多形容人的心胸、性格。
旷:
开朗,心境阔大;B项,“旷课”指即逃课,又叫翘课,通指学生无缘无故、没有正当理由而不去学校上课。
旷:
荒废;耽误;C项,“空旷”指空荡荡的,视野开阔,无阻挡物。
旷:
空阔;D项,“旷日持久”指荒废时日,长期拖延。
旷:
拖延得太久,荒废、耽搁。
故选C。
(4)由“使生命呼吸”“使高树繁枝向它舞蹈”“使河流带着狂歌奔向它去”等句子可知,描绘了太阳给万物带来的巨大影响。
故答案为:
⑴遮;zhé;yǒng
⑵昭唤;召唤
⑶ C
⑷太阳给万物带来的巨大影响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
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注意汉字的读音、字形,并注意在具体语境中确定读音及字形。
⑵此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辨识能力。
所选词语均属于生活中常用的而又极易出错的词语,这些有的是同音错别字,有的是形近错别字。
解答此题,要注意平时正确练写,尤其注意同音字、形似字的区别与书写。
⑶本题考查词义的把握,注意结合语境理解词义。
⑷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概述,通读全诗,把握诗意,概述主要内容。
2.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小题。
西溪独泛
(唐)皎然
道情何所寄,素舸①漫流间。
真性怜高鹤,无名羡野山。
经寒丛竹秀,入静片云闲。
泛泛谁为侣,唯应②共月还。
【注】①素:
不加装饰的船。
②唯应:
只有。
(1)作者通过写高鹤、野山、秀竹、闲云等景物。
营造了________的氛围。
(2)本诗尾联与王维《竹里馆》“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在情感表达上相似,请加以赏析。
【答案】
(1)清幽恬静
(2)尾联写诗人西溪泛舟而归,只有月亮陪伴;王维《竹里馆》写诗人独坐竹林,唯有明月映照。
两处都通过写月亮作伴,表达了诗人超然物外、安闲自得的情怀。
【解析】【分析】
(1)“高鹤”“闲云”是闲适、恬静的意象,“野山”“秀竹”是清净,幽静的意象,对这几个意象综合分析,可知作者用这几个意象营造了闲适、恬静的意境。
(2)结合诗歌内容理解诗人的感情,诗人非常喜欢欣赏大自然的景色,他独自一人一边在西溪泛舟,一边欣赏周围的景色,水边的悠闲的白鹤、两边秀丽清幽的山景、青翠的竹林、天上闲适的白云,这一切都让深深地吸引了诗人,他完全沉浸在这优美的景色之中,不知不觉月亮都出来了,诗人还舍不得离开,因此这首诗的尾联写诗人西溪泛舟而归,只有月亮陪伴,表达了诗人超然物外、安闲自得的情怀。
而王维《竹里馆》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
因此这两首诗表达的感情非常相似。
故答案为:
⑴清幽恬静;
⑵尾联写诗人西溪泛舟而归,只有月亮陪伴;王维《竹里馆》写诗人独坐竹林,唯有明月映照。
两处都通过写月亮作伴,表达了诗人超然物外、安闲自得的情怀。
【点评】⑴本题考查把握诗歌意境的能力。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
分析诗歌意境,一要注意物象的特点,二要注意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托的情感,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
它包括景、境、情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⑵本题考查对诗人思想感情把握的能力。
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3.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甲】春尽
(唐)韩偓
惜春连日醉昏昏,醒后衣裳见酒痕。
细水浮花归别涧,断云含雨入孤村。
人闲易有芳时恨,地迥难招自古魂。
惭愧流莺相厚意,清晨犹为到西园。
【乙】春尽
(宋)郑獬
春尽行人未到家,春风应怪在天涯。
夜来过岭忽闻雨,今日满溪俱是花。
前树未回疑路断,后山才转便云遮。
野间绝少尘埃污,唯有清泉漾白沙。
(1)下列对两首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项是( )
A. 两首诗都描绘了暮春时节落花流水、云雨变幻之景,流露出伤春之感与家国之悲。
B. 【甲】诗首联写诗人因借春而连喝酒的行为和醉昏昏的状态。
C. 【乙】诗颈联描绘了山回路转、气象万千的景象。
D. 【甲】诗尾联写诗人愧对流莺清晨到西园的厚意,【乙】诗尾联写诗人喜于山间怡人之景。
(2)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诗融叙事、写景、抒情为一体,情感沉挚动人;【乙】诗重在写景,情寓景中。
B. 【甲】诗使用“细”“浮”“别”“断”“孤”等词语描写景物,反衬诗人悲凉情绪。
C. 【乙】诗“春风应怪在天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含蓄风趣。
D. 【甲】诗“地迥难招自古魂”表达的心境与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所表达的心境有相通之处。
【答案】
(1)A
(2)B
【解析】【分析】
(1)A错在“流露出伤春之感与家国之悲” ,【甲】诗流流露出伤春之感与家国之悲。
【乙】尾联“尘埃污”和“清泉漾白沙”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行人对乌烟瘴气之官场的厌恶以及回归自然的喜悦之情 。
BCD理解正确。
(2)ACD赏析正确。
B错在“反衬了诗人的悲凉情绪”。
这里应该是用景物烘托了诗人悲凉情绪。
故选B。
故答案为:
⑴A;⑵B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古诗内容及思想感情的能力。
理解诗句内容,首先要抓住诗句中的人、物、景、事进行分析,然后再把这些内容综合起来考虑。
而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⑵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语言的能力。
诗歌的语言具有凝练、含蓄等特点。
鉴赏诗歌的语言,就是品读诗歌的语言意蕴,体味诗歌的语言风格和语言魅力。
古诗词语言鉴赏部分所包含的内容较多,主要涉及遣词造句、语体色彩、语言风格等方面。
4.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赠别
(唐)赵嘏
水边秋草暮萋萋,欲驻残阳恨马蹄。
曾是管弦同醉伴,一声歌尽各东西。
(1)请赏析首句中的“萋萋”。
(2)诗人在诗中抒发了哪些情感?
【答案】
(1)“萋萋”是指草茂盛的样子;首句运用叠词,增强了音韵美,写出了水边草木的繁茂,渲染了离别时悲伤的气氛;这蓬乱的草就像是诗人心中面对离别时的不舍一样蓬勃,烘托出诗人悲戚的心情。
(2)即将于有人各奔东西,表现了使人依依不舍之情;临水送别,残阳暮秋,眼前的荒凉景色勾起了诗人心中的愁思,表达了诗人孤独寂寞之情;曾经一起管弦相伴,而后不知何时能相见,表达了诗人对前途的迷茫与担忧。
【解析】【分析】
(1)首先要理解这个词语的本义,然后再结合全诗内容分析其营造的意境或表现作者的感情情等。
萋萋”是指草茂盛的样子,写出了水边草木的繁茂,渲染了离别时悲伤的气氛,从而烘托出出诗人悲戚的心情。
(2)抓住秋草、残阳,渲染了离别时悲伤的气氛,烘托出诗人悲戚的心情。
抒发了使人依依不舍之情,表达了诗人孤独寂寞之情,表达了诗人对前途的迷茫与担忧。
故答案为:
⑴“萋萋”是指草茂盛的样子;首句运用叠词,增强了音韵美,写出了水边草木的繁茂,渲染了离别时悲伤的气氛;这蓬乱的草就像是诗人心中面对离别时的不舍一样蓬勃,烘托出诗人悲戚的心情。
⑵即将于有人各奔东西,表现了使人依依不舍之情;临水送别,残阳暮秋,眼前的荒凉景色勾起了诗人心中的愁思,表达了诗人孤独寂寞之情;曾经一起管弦相伴,而后不知何时能相见,表达了诗人对前途的迷茫与担忧。
【点评】⑴本题考查赏析古诗炼字的能力。
品析炼字类题目,一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该字的字义+语境义;该字使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效果;该字所传递的作者的情感、态度。
解答时,需要反复诵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揣摩字词在诗中的意思,体会该字词在诗中创设的意境,联系整首诗歌,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该字词所传达的情感。
⑵此题考查学生对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
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三是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
5.“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两句诗,使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理?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
行路难!
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答案】用典(或运用典故),表现了作者渴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心理。
【解析】【分析】垂钓碧溪:
《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吕尚年老垂钓于渭水边,后遇西伯姬昌(即周文王)而得重用。
梦日:
传说伊尹在将受到成汤的征聘时,梦见乘船经过日月边。
李白引用这两个典故,其实是希望自己能像姜尚和尹伊一样得到朝廷的重用。
故答案为:
用典(或运用典故),表现了作者渴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心理。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古诗典故的能力。
一般而言,古典诗歌中的用典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形,即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
多积累一些诗歌中常见的历史故事,多记忆一些古诗名句,无疑对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理解诗歌的主题是很有帮助的。
6.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问题。
题大庾岭北驿①
(唐)宋之问
阳月②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③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④不开。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⑤头梅。
【注】①驿:
驿站。
②阳月:
农历十月。
③殊:
实。
④瘴:
南方湿热蒸郁之气。
⑤陇:
此处指大庾岭,岭上多梅,故又称梅岭。
(1)这首诗是宋之问被流放岭南途经大庾岭时所作。
请分析尾联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诗歌的前两联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
请做简要赏析。
【答案】
(1)作者想象明日度岭南行,回望故乡时,看到的将不再是家乡的风物,而是大庾岭高处的梅花了。
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之情。
(2)对比手法。
大雁南飞,飞到此处就不再飞了;诗人行到此处却要继续南行。
开头四句通过人与雁的对比,写出了诗人远度荒蛮之地的悲苦凄凉心情。
【解析】【分析】⑴。
诗的最后二句,诗人从写景转为抒情。
他在心中暗暗祈愿: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明晨踏上岭头的时候,再望一望故乡吧!
虽然见不到她的踪影,但岭上盛开的梅花该是可以见到的!
《荆州记》载,南朝梁时诗人陆凯有这样一首诗:
“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何所有,聊赠一枝春。
”诗人暗用了这一典故。
虽然家不可归,但他十分希望也能寄一枝梅,安慰家乡的亲人。
⑵诗人本来在武后、中宗两朝,宋之问颇得宠幸,睿宗执政后,却成了谪罪之人,发配岭南,其心中的痛苦哀伤自是可知。
所以当他到达大庾岭北驿时,眼望那苍茫山色、长天雁群,想到明日就要过岭,一岭之隔,与中原便咫尺天涯,顿时迁谪失意的痛苦,怀土思乡的忧伤一起涌上心头。
悲切之音脱口而出: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意谓:
阳月(即农历十月)雁南飞至此而北回,而我呢,却像“孤雁独南翔”(曹丕《杂诗》),非但不能滞留,还要翻山越岭,到那荒远的瘴疠之乡;群雁北归有定期,而我呢,何时才能重来大庾岭,再返故乡和亲人团聚!
由雁而后及人,诗人用的是比兴手法。
两两相形,沉郁、幽怨,人不如雁的感慨深蕴其中。
这一鲜明对照,把诗人那忧伤、哀怨、思念、向往等等痛苦复杂的内心情感表现得含蓄委婉而又深切感人。
故答案为:
⑴作者想象明日度岭南行,回望故乡时,看到的将不再是家乡的风物,而是大庾岭高处的梅花了。
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之情。
⑵对比手法。
大雁南飞,飞到此处就不再飞了;诗人行到此处却要继续南行。
开头四句通过人与雁的对比,写出了诗人远度荒蛮之地的悲苦凄凉心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分析描写方法和思想感情。
答题时应注意,从作家、作品的相关背景资料人手,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抓住诗词中关键的动词的用法、含义及作用去赏析。
从关键句(如主旨句、哲理句、情感句)着手,分析概括、推理解答。
⑵本题考查分析写法技巧。
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指出抒情方式和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要结合诗句和具体的词语作分析,并指出这种表达技巧表现了什么样的内容和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有什么作用。
7.阅读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按要求答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袭,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宁,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上阙一个“________”字,不仅表现了出猎场面的盛大壮观,而且写出了随猎者矫健的身影和如虹的气势。
(2)请对下阙中“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作简要赏析。
(3)词的结句的意思是什么?
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答案】
(1)卷
(2)运用典故,以魏尚自比,希望朝廷像汉文帝派冯唐赦免魏尚那样重用自己。
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词人希望得到朝廷的重用,以报效国家的思想感情。
(3)到那时我一定会把雕弓拉得满满的,向西北方的天狼星猛射过去。
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关怀国家命运,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
【解析】【分析】
(1)“千骑卷平冈”的“卷”字突现出太守率领的队伍,势如磅礴倾涛,何等雄壮。
全城的百姓也来了,来看他们爱戴的太守行猎,万人空巷。
这是怎样一幅声势浩大的行猎图啊,太守倍受鼓舞,气冲斗牛,为了报答百姓随行出猎的厚意,决心亲自射杀老虎,让大家看看孙权当年搏虎的雄姿。
所以可提取“卷”作为答案。
(2)“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据《汉书·冯唐传》记载:
云中太守魏尚治军有方,“使匈奴远避,不近云中之塞”,一旦入侵,必所杀甚众。
后因报功时“虏差六级”多报了六颗首级,被文帝“下之吏,削其爵”。
冯唐竭力为魏尚辩白,认为文帝“赏太轻,罚太重”,颇失人心。
文帝幡然醒悟,当日便令冯唐持节赦免魏尚,官复原职,并拜冯唐为车骑都尉。
节:
兵符,古代使节用以取信的凭证。
持节:
是奉有朝廷重大使命。
云中:
在今内蒙古托克托县境内,包括山西省西北一部分地区。
苏轼当时在政治上处境不甚得意,在这里以守卫边疆的魏尚自许,希望得到朝廷的信任。
这种表现方法我们称之为用典,用典的好处是使表达含蓄而不浅露,表现出一种含蓄雅洁的风姿,内蕴比较丰富。
还有就是言简意丰,以少胜多,能“寓万于一”,较好地传达出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
(3)“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朝着西北瞄望,奋勇射杀敌人天狼。
“天狼”,即喻指辽和西夏。
句中的“挽”“望”“射”是三个顺序联贯的动作,勾画了一个动感鲜明的特写镜头,诗人是以挽弓射箭的壮举,来表达内心建功立业、杀敌报国的强烈愿望,在这里感情达到了高潮,从而十分鲜明地表达了这首词的爱国主义主题。
故答案为:
⑴卷;
⑵运用典故,以魏尚自比,希望朝廷像汉文帝派冯唐赦免魏尚那样重用自己。
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词人希望得到朝廷的重用,以报效国家的思想感情;
⑶到那时我一定会把雕弓拉得满满的,向西北方的天狼星猛射过去。
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关怀国家命运,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炼字赏析。
首先在诗文中要找到该炼字,炼字一般为动词、形容词或特殊词(如叠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等)。
炼字赏析常见答题格式:
字在诗句中的意思是…,作用是…,它运用了…的修辞(或化静为动,或化抽象为具体,或化虚为实)写出了…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⑵本题考查理解典故的表达效果。
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能够起到含蓄、洗练、委婉和联想翩翩等作用。
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给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⑶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
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8.阅读下面的诗词,回答小题。
于郡城送明卿之江西
(明)李攀龙
青枫飒飒雨凄凄,秋色遥看人楚迷。
谁向孤舟怜逐客①,白云相送大江西。
【注】①逐客:
指贬逐出京的官员,此谓诗人之友吴国伦(明卿)。
(1)第二句“迷”字耐人寻味,既营造了________的氛围,又表现了友人前途的________。
(2)最后两句与“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在写法与情感上有何相似之处?
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答案】
(1)凄凉;渺茫
(2)①手法上:
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无情之物人格化,如李白笔下的“明月”“清风”,李攀龙笔下的“白云”都成为诗人传递友谊的有情之物。
②情感上:
都表达了诗人对贬谪友人的不舍之情。
诗意理解:
阵阵寒风,绵绵细雨将江边青枫吹打得飒飒作响。
遥看水天相接处的楚天,雨中秋色,一片迷蒙。
有谁会到这孤舟上可怜被放逐的你呢,只有白云一路相伴,送你到大江以西。
【解析】【分析】
(1)前两句主要是写景,通过青枫、冷雨、秋色、路途等景色来渲染当时送别时的氛围,这种氛围的渲染是为了表现依依惜别之情的。
“迷”字,应该有两层含义,即表面的和深层次的,表面的是作者看到的景物凄迷,实际上是友人的前途迷茫。
(2)①首先明白都是送别诗,都是送的友人,根据诗中所提供的信息即李攀龙诗中的“逐客”和李诗标题中的“左迁”可以看出从情感上都是表达了诗人对贬谪友人的不舍之情。
②修辞手法:
李白将“明月”“清风”任人格化,李攀龙将“白云”人格化,他们都把传递感情的事物人格化,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故答案为:
⑴凄凉;渺茫;
⑵①手法上:
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无情之物人格化,如李白笔下的“明月”“清风”,李攀龙笔下的“白云”都成为诗人传递友谊的有情之物。
②情感上:
都表达了诗人对贬谪友人的不舍之情。
诗意理解:
阵阵寒风,绵绵细雨将江边青枫吹打得飒飒作响。
遥看水天相接处的楚天,雨中秋色,一片迷蒙。
有谁会到这孤舟上可怜被放逐的你呢,只有白云一路相伴,送你到大江以西。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炼字赏析。
首先在诗文中要找到该炼字,炼字一般为动词、形容词或特殊词(如叠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等)。
炼字赏析常见答题格式:
字在诗句中的意思是…,作用是…,它运用了…的修辞(或化静为动,或化抽象为具体,或化虚为实)写出了…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
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9.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月夜忆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请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赏析“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2)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答案】
(1)以景衬情,既实写白露的清寒,又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写故乡月明,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
(2)①思念家乡,思念(或牵挂)战乱中流散的舍弟(或家人);②盼望战乱早日结束。
【解析】【分析】
(1)结合诗句内容分析,“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
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
“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
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
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作者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质疑。
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使人觉得合乎情理,这是因为它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
据此分析答题,意对即可。
(2)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这首诗首联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点明“月夜”的背景。
“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
“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
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
颈联“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感人至深。
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尾联紧承颈联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
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茫茫当更难逆料。
据此可知这首诗表达的感情是:
①思念家乡,思念(或牵挂)战乱中流散的舍弟(或家人);②盼望战乱早日结束。
故答案为:
⑴以景衬情,既实写白露的清寒,又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写故乡月明,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
⑵①思念家乡,思念(或牵挂)战乱中流散的舍弟(或家人);②盼望战乱早日结束。
【点评】⑴此题考查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诗歌常用的写作手法有:
象征、烘托、寓情于事、托物言志、以静显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等,答题时要在理解诗歌内容和感情的基础上再结合具体的语句做具体的赏析。
⑵本题考查概括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能力,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注意阅读时要逐句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作者的感情,特别要关注诗歌中抒情的语句,然后再用简洁、恰当的语言进行概括。
概括思想感情的格式为:
这首诗通过描写(叙述)……的景色(事件),抒发(表达或赞颂了)……的感情。
10.此次诗歌朗诵会,小语想要选择《阳光在远处》进行朗诵,但她觉得对这首诗歌理解不透彻,请求你的帮助,请你从下面两个角度任选其一进行赏析,帮助小语理解这首诗。
①对比 ②意象
阳光在远处
艾青
阳光在沙漠的远处,
船在暗云遮着的河上驰去,
暗的风,
暗的沙土,
暗的
旅客的心啊。
——阳光嬉笑地
射在沙漠的远处。
1932年2月3日 苏伊士河上
【答案】示例一:
我选对比,“阳光在远处”是静的、亮的,“船在暗云遮着的河上驰去”是动的、暗的,阳光在远处嬉笑,而旅客的心却是“暗的”,一动一静、一明一暗、一乐一愁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极好地表达了诗人心中的孤寂苦闷和对美好光明未来的期盼与向往。
示例二:
我选意象,阳光、暗云、暗的风、暗的沙土、暗的心为本诗的意象,阳光是独立的一组,其余为一组。
阳光象征光明、温暖,可它却在远处。
另一组为暗云等“暗物质”系列,种种累加,越来越沉重,沉重到无以复加。
通过两组意象的对比,极好的表达了诗人心中的孤寂苦闷和和对美好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语文 诗歌 鉴赏 现代文 阅读 专项 习题 答案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