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洲城绿正浓定稿.docx
- 文档编号:23954819
- 上传时间:2023-05-22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21.37KB
山水洲城绿正浓定稿.docx
《山水洲城绿正浓定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水洲城绿正浓定稿.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水洲城绿正浓定稿
山水洲城绿正浓
——解析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环境规划示范城市”的“长沙样本”
水更清,天更蓝,地更绿,空气更清新......这是如今不少长沙市民的直观感受。
这种情形,与几年前的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006年时,长沙城区还是烟囱林立,滚滚黑烟随风飘散;浏阳河、捞刀河、龙王港河水又黑又臭,城区多个断面水质均为劣五类。
来自长沙市环保局的数据表明:
与2006年相比,如今长沙市湘江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由77.01%上升到100%;全年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由76.71%提升到2011年7月的95.75%......
山水洲城绿正浓。
近日,由于“在城市环境规划与建设方面发挥的重要示范作用,以及对中国乃至世界环保事业所做出的突出贡献”,长沙市人民政府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中国区环境规划示范城市优秀案例”称号。
一同获此殊荣的,中国共有4座城市,其中长沙是唯一一个省会城市。
这是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对长沙市“两型社会”建设成果的褒奖。
“中国区环境规划示范城市优秀案例”,从环保角度为我省“四化两型”建设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样本。
一、环境规划:
贯穿发展主干线
[案例]2009年6月,长沙市率先开展大河西先导区空间布局战略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简称“战略环评”),从决策源头进行生产力合理布局、资源优化配置及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避免出现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的“既成事实”。
环保部将其作为与湖南省《共同推进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框架合作协议》先行示范项目和环保部“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战略环评试点项目,并认为此举“对于探索整个长株潭城市群‘两型’发展模式,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环境规划贯穿经济社会发展主干线,并以计划落实规划目标,是长沙成为“中国区环境规划示范城市优秀案例”的第一个原因。
环境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同步,避免规划“打架”。
长沙市统筹编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环境保护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做到五项规划“无缝对接”、“五规合一”,一张蓝图绘到底。
同时,先后参与了《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专项规划》、《长株潭环境同治规划》、《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绿心地区总体规划》、《长株潭大气联防联控规划》等一系列区域性环境规划工作,逐步建立起区域环境保护协调机制。
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并重,避免规划“走样”。
随着《长沙市环境保护3年行动计划(2008年-2010年)》的出台,长沙市环境保护的措施更加强化,并将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全市两大考核体系,其中环保考核分值增至5分,实行“一票否决”。
今年,长沙市正在各乡镇推进国土、规划、城建、环保4个部门合一的综合管理机构,实现市、县、乡三级环境监管体系“全覆盖”。
天心区、长沙县政府将环境保护作为绩效考核重要内容,对环保工作落后乡镇“一票否决”。
环境保护投入力度逐年加大,避免规划“缩水”。
长沙市加大财政对环保的投入,将环保投入列为预算的刚性支出内容并保持逐年增长,出台一系列到项目、到乡镇、到村、到户的补助政策,对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乡镇污水处理厂建设与运行、村组垃圾处理处置体系建设与运行均实施补助。
如,设计能力达到2000吨/天的乡镇污水处理厂,可获最高345万元/座的建设补助和8万元/年·座的运行补助。
据不完全统计,5年来,各级财政环保投入累计达10亿元。
在3年行动计划实施过程中,全市建设重点项目396个,财政和社会资金累计投入达91.8亿元。
2010年,全市在清洁能源改烧、污水处理厂建设、畜禽污染治理、农村垃圾处置和减排等项目上共投入环保专项治理资金达1.26亿元,比2006年增长近6倍。
《长沙县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方案》、《浏阳市生猪养殖污染整治专项行动方案》等可行性高的鼓励政策,得到广大养殖场(户)和乡镇的积极响应。
二、环保行动:
统筹城乡主战场
[案例]2007年起,长沙市在全国率先开展“新农村、新环保、新生活”农村环保行动,环保主战场向农村延伸,环保设施向农村发展,环保体系向农村覆盖。
长沙市委、市政府将城乡生态环境一体化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头戏,出台一系列污染治理补助政策,鼓励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到乡镇、到村、到户。
2010年,长沙被列为全国首批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试点城市;环保部在长沙召开全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现场会,推介农村环保“长沙模式”。
环保行动统筹城乡主战场,城市环境与农村环保兼顾,是长沙成为“中国区环境规划示范城市优秀案例”的第二个原因。
“两型社会”建设成果化的重要领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在长沙市委、市政府《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工作纲要》、《关于推进城乡生态环境一体化发展的实施意见》中,城乡生态环境一体化发展被赋予如此重要的作用。
省委常委、长沙市委书记陈润儿多次专题调研环保工作,并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列为全市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五大工程之一;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剑飞每年多次召开政府常务会议研究环保工作,每个市委常委都联系开展了城乡环保一体化、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试点示范。
劲风涤荡城乡,又见蓝天碧水。
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内容,一系列统筹城乡两个主战场的环保行动陆续展开——
“蓝天行动”推进大气污染防治。
不少长沙市民可能还记得,2006年,长沙市环保局局长黎建致湘雅医院院长一封公开信,拉开了城区拆除烟囱、改烧清洁能源的行动,包括湘雅医院在内的382台燃煤锅炉告别历史舞台,358根烟囱轰然倒下,城区三环线内告别燃煤锅炉时代。
同时,长沙市在全国率先出台《建设施工扬尘污染控制环评技术规范》,对1020个建设项目实行扬尘控制精细化管理;开展油烟污染整治,查处油烟违法排污餐饮企业310家。
今年7月,长沙空气中二氧化硫年均值为0.032毫克/立方米,较2005年下降63.2%;可吸入颗粒物0.071毫克/立方米,下降35.4%。
“碧水行动”推进流域治理。
完成54个排污口的截污改造,先后整治、关闭涉水污染企业280余家,关闭湘江长沙段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16家砂石场。
引进造纸“零排放”技术,引导造纸企业向园区集中,实行污染集中治理、资源循环利用,全市完成126家造纸企业污染整治工作,每年能减少COD排放约11060吨。
如今,“一江四河”每天要少接纳污水50万吨。
记者在新开铺污水处理厂看到,浑浊的生活污水从污水处理池外层缓缓流入内层,两个小时后,发黑发臭的污水变成了清澈达标的水。
这个污水处理厂日处理污水能力达7万吨。
整个长沙市,主城区和各县城共建成10家污水处理厂,实现城区污水处理全覆盖,还建成15家乡镇污水处理厂,全市污水处理能力达到159万吨/天,城镇污水处理率达92.07%,比2006年提高47个百分点。
从2009年起,湘江长沙段出境水质优于入境水质的湘江“东方莱茵河”之梦,开始由抽象变得具体,触手可及。
原来的臭水沟圭塘河,如今逐步变成了清水河;浏阳河、南川河也是碧波荡漾。
“静音行动”推进噪声污染控制。
分阶段集中整治娱乐、空调和基建噪声,召开噪声排放行政审批居民听证会,在媒体公布噪声污染查处单位名单等,先后查处噪声案件2700余件,依法关闭长年噪声扰民的违法排污单位100余家。
目前,城区噪声平均值控制在54.5分贝,噪声投诉率较2006年下降了19个百分点。
“绿地行动”维护大地健康。
以重金属污染防治和固体废弃物处理为重点,先后开展长沙铬盐厂铬渣污染整治,浏阳市镇头镇镉污染土壤综合治理,宁乡煤炭坝、大成桥矿区退役、复垦和生态恢复工程,岳麓区坪塘老工业区污染土壤综合整治,取缔关闭涉重金属污染的有色、化工、冶炼等企
业42家,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率达90%以上。
“新农村、新环保、新生活”农村环保行动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2007年以来,长沙农村环保实现“三个基本完成”:
基本完成了500头以上生猪养殖污染治理,基本完成了农村垃圾基础设施建设及收集处置体系建设,基本完成了四河流域乡镇污水处理厂建设。
望城区14个乡镇已全部建成垃圾中转站,宁乡县提前超额完成3年行动计划中12个垃圾中转站的工作任务,长沙县在全国率先创办以收集农村垃圾为主的农村环保合作社。
以“政府主导、村民自治,城乡统筹、科学发展”为特征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长沙模式”,由国家环保部向全国推广。
在统筹城乡的环保行动中,长沙市极为注重调动群众参与环保的积极性。
浏阳市葛家乡金塘村、长沙县果园镇古楼新村等相继自发成立村民环保促进会、农村环保合作社等自治组织,农民群众环保意识显著增强;岳麓区环保局采取市民充当义务监督员的管理办法,发动群众来监管基建扬尘;开福区成立了环保志愿之家,发动群众共同参与环保监管。
三、绿色发展:
登上“两型”大舞台
[案例]2010年,长沙市出台全国第一个通过政府发文的规范性文件《长沙市环境经济政策指导意见》,建立排污权交易、生态环境补偿、环境风险责任保险、污染损害赔偿和“绿色信贷”、“绿色税收”等环境经济管理新机制。
绿色发展登上“两型社会”建设大舞台,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互促双赢,是长沙成为“中国区环境规划示范城市优秀案例”的第三个原因。
长沙市一系列开创性的环境经济政策,特别是创造性地摸索出了“污染防治四大机制”:
落后产能淘汰机制、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生产污染治理机制、资源节约奖励机制,直指绿色发展目标,引领“两型”发展潮流。
同时,加快构建“五大生态系统”:
城市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流域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
长沙市环境经济政策中的绿色信贷制度,由环保部门配合银信部门将符合环境友好企业标准的企业名单交给人民银行、银监部门,作为银行授信的参考依据,不符合环保要求的企业则列入信贷淘汰类、限制类名单。
在全国省会城市率先成立环境资源交易所,成功开展排污权拍卖交易工作。
在全国首次出台环境风险企业监管办法,对环境风险企业进行界定并分类管理,被列入环保部创新工作示范教材进行推广。
目前已有128家环境风险企业购买了环境污染责任保险。
减排效能考核办法在全国首创,将污水处理厂的减排效能与财政拨付挂钩,强化了减排项目的责任意识。
我市率先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目前在四河流域推广,并开展株树桥水库饮用水源地保护。
在全省首创排污许可证制度,从在华天大酒店召开的首次听证会颁发全省第一张噪声排污许可证开始,目前全市发放排污许可证7316张。
在环境经济政策引导下,环境保护参与宏观调控的先导功能和倒逼作用不断显现,全市绿色经济发展显著提速。
5年来,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一批绿色产业加速崛起。
以环境影响评价引导结构调整,以环境污染整治倒逼结构调整,以环保服务助推结构调整。
最近5年内,长沙蜂巢颜料化工有限公司、湖南三环颜料有限公司、湖南海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试验工场等56家环境风险企业从主城区退出,其中2家退出饮用水源地保护区、1家退出环境敏感区,37家退出环境容量较小地区,取而代之的是生物医药、信息技术、文化创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开展了工业园区企业清洁生产审查,逐步形成了产业特色突出,专业分工合理,基础设施完备,优势互补的工业园区布局。
2010年,全市实现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2000亿元,增长30%,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工业的53.6%。
5年来,通过严格项目准入,一批污染项目被拒之门外。
长沙市建立各类企业项目准入制度,以环境承载力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为依据设定准入门槛,严把项目审批关,严格限制高污染、高能耗企业进入。
其中,否决污染项目425个,涉及资金90多亿元。
5年来,通过淘汰落后产能,一批污染企业退出长沙。
以建材行业粉尘污染控制为重点,淘汰了各种规格的干法中空窑、湿法窑、机立窑等落后工艺技术,城区水泥行业全面退出,城区实心粘土制砖企业全面完成清理整顿,城区化工行业和矿山企业、养殖业退出计划已进入议事日程,同时落后餐饮和污染严重的娱乐企业退出工作已分期分批进行。
长沙市委、市政府2009年6月作出重大决策:
实施坪塘老工业基地产业退出,创新实施了土地出让、出让金返还、税费减免、资金奖励、资源补偿等一系列激励和倒逼机制,一年时间使13家水泥和化工污染企业平稳有序退出。
5年来,通过开展绿色创建,一批环境友好单位争先涌现。
率先出台了绿色建筑标准、推广绿色节能建筑,被列为全国建筑节能试点城市;策划播出全国首档环保科普电视栏目《绿色家园》,有效增强市民环保意识。
紧紧围绕国家生态创建指标,先后编制了“市-县(市、区)-乡(镇)-村”四级生态示范创建规划。
在全市城乡广泛开展绿色社区、绿色企业、绿色学校创建活动,至今共创建国家环境优美乡镇12个、省级生态乡镇54个、省级生态村97个、绿色学校110所、节能环保社区150个。
在“新农村、新环保、新生活”长沙农村环保三年行动中,组织1300多名大学生义工、环保专家、环保干部成立107个工作组,深入107个示范村调研、宣讲并建立环保学校,在广大农村掀起了一股环保思想与理念的普及浪潮。
昔日蓬头垢面的梅溪湖、洋湖垸、浏阳河,如今展现出青山碧水、生态宜居的迷人风景;过去坪塘地区灰尘朦胧的三类空气质量,龙王港、捞刀河臭气难闻的劣五类水质,已成为历史话题,现在全部达到或超过国家级环境质量标准;当年在农村路边、塘边、屋边、河边的垃圾不见了,如今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环境优美、风景如画的新农村。
在规划蓝图上描绘最美的图画,在星城大地上抒写最美的文章,山水洲城绿正浓,宜居长沙已成真。
与2006年相比,2010年长沙市在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40%的情况下,主要污染物万元GDP排放强度明显下降:
二氧化硫排放强度由3.2公斤/万元下降至1.6公斤/万元,下降速率为50%;化学需氧量排放强度由3.6公斤/万元下降至1.54公斤/万元,下降速率为57.8%,在全国31个省会城市中排名第一。
“中国区环境规划示范城市优秀案例”,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长沙市人民政府的这个奖项名至实归。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山水 洲城绿正浓 定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