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学前各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与教育要领.ppt
- 文档编号:239453
- 上传时间:2022-10-07
- 格式:PPT
- 页数:54
- 大小:6.01MB
第六章学前各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与教育要领.ppt
《第六章学前各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与教育要领.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章学前各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与教育要领.ppt(5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六章学前各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与教育要领,婴儿期(乳儿期)01岁新生儿期01月婴儿早期16月婴儿晚期612月先学前期(幼儿早期)13岁学前期(幼儿期)36岁幼儿初期34岁幼儿中期45岁幼儿晚期56岁学龄期6、7岁18岁学龄初期6、711、12岁学龄中期11、1214、15岁学龄晚期14、1517、18岁,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一、出生至周岁儿童的心理特征与教学要领,
(一)出世至周岁儿童的心理特征生理发展心理发展,生理发展,心理发展,
(1)感知觉的发展
(2)社会性发展(3)动作发展(4)认知发展,胎内、胎外环境有什么区别?
新生儿适应变化了的环境,主要依靠低级中枢实现的本能活动,即无条件反射,惊人的本能无条件反射,吸吮反射:
手指放入婴儿口中;吸吮;永久性;有利于喂食搜寻反射:
抚触婴儿嘴角或面颊;转头寻找刺激物;3周;帮助婴儿找到乳头游泳反射:
将婴儿放入水中;踢水玩水;46个月;发生意外可以帮助婴儿存活迈步反射:
扶助婴儿腋下并使其光脚着地;做迈步动作;2个月;为行走做准备抓握反射:
手指放在婴儿掌心并轻按紧紧抓住刺激物34个月为幼儿抓握能力做准备巴宾斯基反射:
物体触及婴儿脚掌心;五个脚趾成扇形;812个月;尚未知晓眨眼反射:
物体或气流以及光照刺激婴儿眼睛;眨眼或闭眼;永久性;在不良刺激中保护婴儿惊跳(莫罗)反射:
突发的噪音刺激或由高出猛然下降;弓背、伸直腿和手臂;6个月;有助于婴儿抱住母亲击剑反射:
婴儿仰卧时将其头转向一侧;伸出该侧手臂和腿呈击剑姿势;4个月;可能为婴儿够物做准备,新生儿的无条件反射,在婴儿长大到几个月时会相继消失。
儿童最初的本能活动是儿童最初学习的基础条件反射对儿童最初生活的意义在于:
条件反射既是生理活动,又是心理活动,儿童最早条件反射出现的时间,或者说第一个条件反射出现的时间,决定于开始训练儿童建立条件反射的时间,儿童出生后第1个月,心理已经发生,手眼协调动作开始发生:
眼和手的动作能够配合,手的运动能够和眼球运动视线一致,按照视线去抓住所看见的东西,手眼协调动作的发生,大致经历以下阶段:
1.动作混乱阶段2.无意抚摸阶段3.无意抓握阶段4.手眼不协调的抓握5.手眼协调的抓握,开始认生(56个月的孩子):
认生是儿童认识能力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变化感知辨别和记忆能力发展情绪和人际关系发展,婴儿晚期:
从半岁到周岁,身体动作迅速发展儿童动作发展的规律
(1)从整体动作到局部、准确、专门化的动作
(2)从上部动作到下部动作(3)从中央部分的动作到边缘部分的动作(4)从大肌肉动作到小肌肉动作(5)从无意动作到有意动作,坐、爬、站、走这些动作都是在612个月期间学习的,“二抬四翻六会坐,七滚八爬周会走”“三翻六坐,七滚八爬”,手的动作开始形成:
五指分工动作的发展双手配合摆弄物体重复连锁动作,语言开始萌芽,依恋关系日益发展,一、出生至周岁儿童的心理特征与教学要领,
(二)出世至周岁儿童的教育1、给儿童以身体和精神上的满足2、发展儿童的基本动作3、提供适当的玩具4、音乐教育5、儿歌,二、一岁至两岁儿童的心理特征与教学要领,
(一)一岁至两岁儿童的心理特征动作发展认知发展社会性发展总体心理特征,动作发展,社会性发展,二、一岁至两岁儿童的心理特征与教学要领,
(二)一岁至两岁儿童的教育1、在游戏中教和学2、户外活动3、亲子阅读,二、一岁至两岁儿童的心理特征与教学要领,在游戏中教和学:
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的游戏练习运动的游戏认识物品的游戏练习创造的游戏练习概念的语言游戏认数游戏,三、3岁儿童的心理特征与教学要领,
(一)3岁儿童的心理特征强烈的好奇心同伴关系的发展总体心理特征,“三岁之魂,百岁之才”,3岁儿童对新事物新问题有浓厚的兴趣,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特征,能以积极的态度对待成人教他做的事,并且有尝试独立做事的愿望。
比如,问一些太阳为什么东升西落、雪为什么是白色的,苹果为什么是圆的等等简单新奇而又饱含深刻道理的问题;拿到一盒新的拼插玩具,儿童一面动手去拿去摆弄去拼插,同时也希望大人看着他插,有一种强烈的表现欲,这种表现欲隐含着期望大人的监护,好奇而脆弱,简单而执着,但这种好奇、简单、脆弱、执着中,隐含着不可思议的创造性,我从哪里来?
3岁儿童的社会性有了一定的发展,渴望融入各种人群,与他人友好地交往。
3岁儿童的社会性交往关系已不限于母亲和亲人之间,而是扩展到和他人交往,特别是愿意和同伴交往。
他们很乐意和小朋友在一起,和小朋友过家家、打卡片、拍手弯腰做游戏,在家里是孩子,在小朋友面前是大人,爱管别人的事,常把小朋友之间的事回来告诉妈妈,或其他大人。
3岁儿童模仿性的活动非常突出,他们模仿的多是一些具体的显性活动或动作。
比如,在家里他们喜欢模仿大人的活动和动作,装模作样打电话,用成人的口吻接电话;学包饺子、擀面皮;模仿看书看报、写字画画;男孩子模仿成人站着尿尿,全不管裤子是否被尿湿等等。
再如语言上的模仿,接受了东西说“谢谢”,遇到不如意用“讨厌”,命令别人“你不该怎样怎样”。
总之他们仿佛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了,有能力了,所以成人做的事,别人做的事都会引起他的新鲜感,他都想去尝试一下,模仿一下。
因此不可低估3岁儿童的模仿性,他们正是通过模仿来学习的,这也是这个年龄儿童的主要学习方式通过大量的模仿,他们尝试经验,学习经验。
所以要特别注意一定要做出好的模仿榜样,在儿童周围的成人说话用语、声调、行为举止、爱好、姿势、习惯、情绪等无不被儿童所模仿。
如父母的饮食偏爱就会无形中直接影响儿童,母亲情绪无常,也影响孩子情绪反常不听规劝。
如果善于利用这年龄的模仿性则能使各种良好行为习惯通过模仿学习而巩固,所以成人要检点自己,一些不介意的行为小节,常会被儿童模仿而形成种种不良的行为和习惯。
儿童的心理活动受情绪支配的作用很大,因为他们还不能用理智支配行动,而且行为受情绪支配,更多是无意性的。
比如一些儿童感兴趣的事物或活动就会激发其积极的情绪,一些儿童不感兴趣的事物或活动就会激发其消极的情绪。
3岁儿童有时还要哭闹,就是情绪的波动表现。
比如,明明吃完一块冰糕还要妈妈买,不买他就站在马路旁哭,坚决不走;看到一个并不可笑的人,孩子却笑翻了天,让大人难堪,却不能制止。
总体心理特征,由行为和动作引起思维活动思维缺乏可逆性与相对性行为受情绪支配喜爱模仿,在游戏中发展儿童的认识能力发展儿童的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和良好的习惯正确对待儿童的“反抗行为”,对3岁儿童的有效教育,儿子今年三岁“为什么小树不会走路呢?
”“噢,因为它只有一条腿,而我有两条腿,太好了。
”“吃包子时,包子为什么会流油呢?
”“对不起,是我把它咬痛了,它哭了。
”“为什么要下雨呢?
”“啊,天空被乌云弄得太脏,得洗一洗了。
”“为什么雨点往下掉而不往上掉呢?
”“因为往下掉有地面给接着,地面是他们的妈妈。
”,“雨为什么又停了呢?
”“准是下累了。
”“为什么会打雷呢?
”“黑云脾气坏,爱吵架。
”“月亮为什么有时胖、有时瘦呢?
”“它有时候听妈妈的话,好好吃饭;有时淘气,不好好吃饭。
”“大海为什么不停地喊呢?
”“有的浪跑得太远,大海叫他们回来。
”,“人为什么坐飞机呢?
”“因为人没有翅膀。
”“为什么许多字我不认识呢?
”“他们没告诉我他们的名字。
”“人为什么有两只耳朵呢?
”“奶奶说可以一个耳朵进,一个耳朵出,光进不出就装不下了。
”“为什么小朋友坐电车可以不买票?
”“他们可以坐在妈妈腿上。
”“为什么会有黑夜呢?
”“晚上太阳要休息。
”,“爸爸为什么爱看电视上的足球赛呢?
”“因为他自己不会踢。
”“大熊猫为什么走路都慢腾腾的?
”“跟它们的爸爸妈妈学的。
”“长颈鹿的脖子为什么那么长?
”“因为它们老想吃树顶上的叶子。
”“汽车的四个轮子赛跑,谁是冠军?
”“往前跑。
前面的轮子是冠军;倒车时,后面的轮子是冠军。
”资料来源:
广州日报2007年7月19日,四、4岁儿童的心理特征与教学要领,
(一)4岁儿童心理的几个显著特征活泼好动具体形象思维有意识行为开始发展,4岁儿童明显地比3岁儿童更加活泼好动,对周围生活也更熟悉了,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所以更爱活动,活动起来很灵活,也能坚持较长时间的活动。
他们爱说、爱问、爱跑、爱动手、爱玩,对成人的要求往往不那么顺从听话。
比如走路总爱走在不平的地方,如过一堆沙子,一定要跑上去再跑下来,再用手扬沙子,而3岁的孩子则只在沙堆边站着玩沙土;故意走在积水中,踏得水花泥点四溅,而3岁孩子往往站在水边不敢踏上水面。
由此可以看出4岁儿童与3岁儿童之间的一个主要不同之处。
4岁儿童主要依靠头脑中已有的印象进行思维活动,思维具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特点,属于典型的具体形象性思维。
4岁儿童的头脑中已经积累了许多生活印象,比如常用物体的印象、认识的各种人的印象、常见的各种自然印象、周围环境和曾去过的地方的印象等等,每当想起这些印象时,就可以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离开这些原本的印象或本体事物,就难以进行抽象思维活动。
如让4岁儿童做分类游戏,给面包、椅子、小杯、桌子、床、篮子、水果、被子、妈妈、小孩、自行车、汽车、火车、司机等分类。
许多4岁儿童将椅子、桌子、小杯、面包放在一类,说人坐在椅子上,面包、小杯放在桌子上吃早点;将妈妈、小孩、自行车放一类,司机、汽车、火车放在一类,这是日常生活经验中的多种印象应用于分类的必然结果。
具体形象思维维使4岁幼儿不能按物品概念进行正确分类。
3岁儿童的行为多受情绪支配,4岁儿童则往往有一些有意行为,可以听得进成人向他提出的要求,听懂一些道理,他们可以接受成人给的一些任务。
比如在幼儿园里可以开始当值日生了,在家里也可以交给儿童一些固定的事情做,让儿童做吃饭前摆碗筷的准备,家中有老人的可让孩子每天为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管理好自己的玩具用品,不乱放物品等。
(二)4岁儿童的教育要点,引导儿童观察生活培养儿童的同情心发展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游戏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五、5、6岁儿童的心理特征与教学要领,
(一)5、6岁儿童的心理特征爱学、爱问抽象思维发展会话性讲述能力明显进步有意识的行为增多个性初步形成,
(二)5、6岁儿童的教育问题采用游戏的方法发展儿童诸方面的能力利用生活的机会,让儿童懂得更多的事理提供条件让儿童做感兴趣的有益的活动减少担心,让儿童多做些运动做好幼小衔接,幼小衔接相关理论,指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处于幼儿园与小学阶段的学童具有不尽相同的身心发展特征,解决好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问题,对于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教育质量都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帮助幼儿做好上小学的准备,包括社会适应性、学习适应性、身体素质以及良好的学习与行为习惯、态度和能力等方面的准备,有助于儿童顺利地适应小学的学习和生活。
我国教育部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历时5年合作进行的“幼小衔接研究”,通过儿童入学前半年和入学后半年的连续实验研究发现,对学前儿童做好入学前准备,包括学习适应方面的准备(如培养幼儿小学学习所需要的抽象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对言语指示的理解能力和读写算所需要的基本技能等)以及社会适应方面的准备(如培养幼儿任务意识与完成任务的能力、规则意识与遵守规则的能力、独立意识与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以及主动性、人际交往能力等),能够使儿童入小学后在身体、情感、社会性适应和学习适应等方面都有良好的发展,从而顺利地实现由学前向小学的过渡。
从办学性质上来看:
幼儿园的教育性质是非义务教育,没有统一的教材,没有成套的考核条例,办学与教学随意性较强而小学是义务教育,有严格的教育要求,学校对学生学习成绩要进行考试、检查,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的差异,从教学内容上:
幼儿园所学的内容是与幼儿生活紧密相关的浅显知识,借助这些浅显知识对发展幼儿与以后的正规学习有关的心理能力的过渡小学的教育内容是以符号为媒介的学科知识,其抽象水平相对较高,这种学习内容只有当学习者的思维具有一定的抽象、概括能力时才能理解和接受,从教学方法上:
幼儿园教师多采用归纳法,即让幼儿看到许多有关的现象,让幼儿开动脑筋,自己去归纳、发现其中的规律小学教师则多采用演绎法,即教师教学生一些规律性的知识,然后用例题来证明此规律是正确的,这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六 学前 年龄 儿童 心理特征 教育 要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