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一个小农家的暮刘半农试题.docx
- 文档编号:23944840
- 上传时间:2023-05-22
- 格式:DOCX
- 页数:19
- 大小:32.78KB
高中语文一个小农家的暮刘半农试题.docx
《高中语文一个小农家的暮刘半农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一个小农家的暮刘半农试题.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一个小农家的暮刘半农试题
高中语文一个小农家的暮(刘半农)试题2019.09
1,下列各组加点字读音无误的一项是()
A.渌(lù)水贾(jiǎ)人铮(zhēng)铮恬(tián)然
B.豆蔻(kòu)迁谪(zhé)訇(hōng)然嘲哳(zhā)
C.青冥(míng)钿tiàn头迸(bèng)裂浣(huàn)纱
D.魂悸(jì)暮霭(ǎi)教坊(fáng)纶(lún)巾
2,只有一个错别字的一项是()
A.舞榭歌台嬴得仓惶北顾
B.转轴拔弦坐中泣下谁最多
C.雕栏玉砌常使英雄泪满襟
D.戌角悲吟只是当时已枉然
3,选出加点词与现代汉语意义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
①铁骑突出刀枪鸣 ②暮去朝来颜色故 ③恬然自安
④曲终收拨当心画 ⑤整顿衣裳起敛容 ⑥曲罢悯然
⑦相逢何必曾相识 ⑧老大嫁作商人妇 ⑨今漂沦憔悴
A.①③④⑦B.②⑤⑥⑧C.③⑥⑦⑨D.④⑤⑦⑧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栗(战栗)深林兮惊层巅②惟觉(睡觉)时之枕席
③去来(回来)江口守空船④莫辞(拒绝)更坐弹一曲
⑤却(退却)坐促弦弦转急⑥中原北望气(悲愤)如山
⑦都门帐饮无绪(心思)⑧烽火扬州路(宋代行政区划名称)
A.②④⑥⑦B.①③⑥⑧C.①④⑦⑧D.④⑤⑥⑧
5,将下面的诗句按春、夏、秋、冬排列,顺序正确的一组是()
①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②一树梨花一溪月,不知今夜属何人。
③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④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A.③④①②B.②④①③C.②①④③D.③②④①
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词在唐、五代时已经出现,称曲、杂曲或曲子词;到宋代才广为流行,改称词。
宋词习惯上分为婉约和豪放两派:
婉约派以写闺情、离绪为主;豪放派扩大了词的题材,对社会生活的种种观察与感受皆可入词。
B.李白和杜甫分别代表了唐代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传统,在风格上,李白的诗清新飘逸,杜甫的诗沉郁顿挫。
C.柳永和苏轼均是北宋词人,在北宋,柳永代表了婉约派的最高水平,而苏轼则开创了豪放一派。
D.“三曹”是指曹操、曹丕和曹植三父子,其中以曹植的文学成就最高。
“三苏”指北宋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以苏轼的文学成就最高。
7,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爱伦·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长诗”这个名称压根儿是自相矛盾,最长的诗不能需要半点钟以上的阅读。
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二三分钟。
比了西洋的中篇诗,中国长诗也只是声韵里面的轻鸢剪掠。
当然,一篇诗里不许一字两次押韵的禁律限止了中国诗的篇幅。
可是,假如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诗体也许正是诗心的产物,适配诗心的需要。
比着西洋的诗人,中国诗人只能算是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
不过,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的意味,收缩并不妨碍延长,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
外国的短诗贵乎尖刻斩截。
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
一位中国诗人说:
“言有尽而意无穷”;另一位诗人说:
“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用最精细确定的形式来逗出不可名言、难于凑泊的境界,恰符合魏尔兰论诗的条件:
那灰色的歌曲,空泛联接着确切。
这就是一般西洋读者所认为中国诗的特征:
富于暗示。
我愿意换个说法,说这是一种怀孕的静默。
说出来的话比不上不说出来的话,只影射着说不出来的话。
济慈名句所谓:
听得见的音乐真美,但那听不见的更美。
我们的诗人也说:
“此时无声胜有声”,又说:
“解识无声弦指妙。
”有时候,他引诱你到语言文字的穷边涯际,下面是深秘的静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淡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
”有时他不了了之,引得你遥思远怅:
“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这“不知”得多撩人!
中国诗用疑问语气做结束的,比我所知道的西洋任何一诗来得多,这是极耐寻味的事实。
试举一个很普通的例子。
西洋中世纪拉丁诗里有个“何处是”的公式,来慨叹死亡的不饶恕人。
英、法、德、意、俄、捷克各国诗都利用过这个公式,而最妙的莫如维荣的《古美人歌》:
每一句先问何处是西洋的西施、南威或王昭君、杨贵妃,然后结句道:
“可是何处是去年的雪呢?
”
巧得很,中国诗里这个公式的应用最多,例如“壮士皆死尽,余人安在哉”;“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人谁在”;“同来玩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春去也,人何处;人去也,春何处”。
问而不答,以问为答,给你一个回肠荡气的没有下落,吞言咽理的没有下文。
余下的,像哈姆雷特临死所说,余下的只是静默--深挚于涕泪和叹息的静默。
因此,新式西洋标点往往不适合我们的旧诗词。
标点增加文句的清楚,可是也会使流动的变成冻凝,连贯的变成破碎,一个复杂错综的心理表现每为标点所逼,戴上简单的面具,标点所能给予诗文的清楚常是一种卑鄙负薄的清楚,妨碍着霍夫孟斯戴儿所谓:
背景烘衬的大艺术,跟烛影暗摇的神秘。
1.对“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A.从短小的篇幅中体味到悠远的意境。
B.在容易理解的内容中看到悠远意境。
C.在篇幅短小的诗歌中抒发含蓄感情。
D.在简洁的语言中感受余音绕梁之美。
2.对下面文中的句子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A.“假如鞋子形成了脚”是说押韵的禁律限制了中国诗的篇幅。
B.“脚也形成了鞋子”是说篇幅短小形成了中国诗的特点。
C.“那灰色的歌曲,空泛联接着确切”是说用精细确定的形式,表达不可名言的内涵。
D.“烛影暗摇的神秘”是作者所反对的运用标点而带来的对诗歌意境的破坏。
3.下面不属于中国诗歌“富于暗示”的表现形式的一项是()
A.语言文字中包含无穷内涵。
B.诗意不了了之。
C.使流动的变成冰凝。
D.问而不答,以问为答。
4.下面对文章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将“暗示”换成“怀孕的静默”,是因为这样更能形象地说明中国诗歌创作的艰辛。
B.作者认为诗歌形式的简短并不妨碍意蕴的延长,收缩往往表现为“言有尽而意无穷”。
C.作者认为“云深不知处”的“不知”的“撩人”之处正在于它将无限的静默留给了读者。
D.外国诗人与中国诗人在诗的审美上是相通的,都追求诗歌创作的意境深远。
8,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后面问题。
南乡子
唐·李珣
烟漠漠,雨凄凄,岸花零落鹧鸪啼。
远客扁舟临野渡,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
(1)这首词所要表现的主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词的前三句主要是写景,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在本词中的含义和作用是什么?
请作简要回答。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后面问题。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在风雨中,“同行皆狼狈”,而词人却能“吟啸且徐行”“竹杖轻胜马”,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意思是什么?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也无风雨也无晴”中“风雨”和“晴”有何深沉的含义?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西湖梦
①西湖胜迹中最能让中国文人扬眉吐气的,是白堤和苏堤。
两位大诗人、大文豪,不是为了风雅,甚至不是为了文化上的目的,纯粹为了解除当地人民的疾苦,兴修水利,浚湖筑堤,终于在西湖中留下了两条长长的生命堤坝。
②清人查容咏苏堤诗云:
“苏公当日曾筑此,不为游观为民耳。
”恰恰是最懂游观的艺术家不愿意把自己的文化形象雕琢成游观物,于是,这样的堤岸便成了西湖间特别显得自然的景物。
不知旁人如何,就我而论,游西湖最畅心意的,乃是在微雨的日子,独个儿漫步于苏堤。
也没有什么名句逼我吟诵,也没有后人的感慨来强加于我,也没有一尊庄严的塑像压抑我的松快,它始终只有一条自然功能上的长堤,树木也生得平适,鸟鸣也听得自如。
这一切都不是东坡学士特意安排的,只是他到这里做了太守,办了一件尽职的好事。
就这样,才让我看到一个在美的领域真正卓越到从容的苏东坡。
③但是,就白居易、苏东坡的整体情怀而言,这两道物化了的长堤还是太狭小的存在。
他们有他们比较完整的天下意识、宇宙感悟,他们有他们比较硬朗的主体精神、理性思考,在文化品位上,他们是那个时代的峰巅和精英。
他们本该在更大的意义上统领一代民族精神,但却仅仅因辞章而入选为一架僵硬机体中的零件,被随处装上拆下,东奔西颠,极偶然地调配到了这个湖边,搞了一下别人也能搞的水利。
我们看到的,是中国历代文化良心所能作的社会实绩的极致。
尽管美丽,也就是这么两条长堤而已。
④也许正是对这类结果的大彻大悟,西湖边又悠悠然站出来一个林和靖。
他似乎把什么都看透了。
隐居孤山20年,以梅为妻,以鹤为子,远避官场与市嚣。
他的诗写得着实高明,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来咏梅,几乎成为千古绝唱。
中国古代,隐士多的是,而林和靖凭着梅花、白鹤与诗句,把隐士真正做地道了,做漂亮了。
在后世文人眼中,白居易、苏东坡固然值得羡慕,却是难以追随的;能够偏偏到杭州西湖来做一位太守,更是一种极偶然、极奇罕的机遇。
然而,要追随林和靖却不难,不管他有没有他的才分。
梅妻鹤子有点烦难,其实也很宽松,林和靖本人也有妻子和小孩的。
哪儿找不到几丛花树、几只飞禽呢?
在现实社会碰了壁、受了阻,急流勇退,扮作半个林和靖是最容易不过的。
⑤这种自卫和自慰,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机智,也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狡黠。
不能把志向实现于社会,便躲进一个自然小天地自娱自耗。
他们消除了志向,渐渐又把这种消除当作了志向。
安贫乐道的达观修养,成了中国文化人格结构中一个宽大的地窖,尽管有浓重的霉味,却是安全而宁静。
于是,十年寒窗,博览文史,走到了民族文化的高坡前,与社会交手不了几个回合,便把一切沉埋进一座座孤山。
⑥结果,群体性的文化人格日趋黯淡。
春去秋来,梅凋鹤老,文化成了一种无目的的浪费,封闭式的道德完善导向了总体上的不道德。
文明的突进,也因此被取消,剩下一堆梅瓣、鹤羽,像书签一般,夹在民族精神的史册上。
(选自余秋雨《文化苦旅》,有删节)
1.第一段末作者为什么说白堤和苏堤是“生命堤坝”?
第三段说“就白居易、苏东坡的整体情怀而言,这两道物化了的长堤还是太狭小的存在”,为什么说“太狭小”?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概括指出作者对白居易、苏东坡和林和靖分别抱什么态度?
①对白居易、苏东坡的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对林和靖的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简要分析作者对林和靖式的“急流勇退”的看法。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如果说题目中的“西湖”暗指中国文化人格的集合体,那么“梦”便指作者心中理
想的中国文化人格。
B.文中的“生命堤坝”有双重含义:
一是说它们是百姓生存的保障;二是说它们是两位文豪整体情怀的体现。
C.如果“机智”“狡黠”是作者对中国文人避世退隐行为的一种幽默说法,那么“霉味”“黯淡”则体现出一种严肃的理性批判。
D.第四段中“这类结果”指尽管像白居易、苏东坡那样积极入世,但在当时所能做出的社会实绩是极为有限的。
E.文章最后两段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其中“地窖”“寒窗”“书签”等喻体,都是用来喻指林和靖式的隐士生活与心态。
11,下面是一段介绍黄山的文字,请概括其主要信息。
大自然是崇高、卓越而美的。
它煞费心机,创造世界。
它在创造人间万物的同时,还安排了一处胜境。
它选中了皖南山区,以神奇的大手笔,用火山喷发的手法,迅速地在周围一百二十公里,面积千余平方公里的一个浑圆的区域里,分布下这么多高耸入云的花岗岩山峰。
大自然布置完毕后,就把这胜境给予了人类,这就是风景名胜--黄山。
黄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连标点不超过60字)
12,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
台城①
刘禹锡
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②事最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台城
韦庄
江南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
①台城:
六朝首都建业城旧址,在今南京城内鸡鸣山北麓、玄武湖南侧,六朝时是帝王荒淫享乐的场所。
②结绮临春:
南朝陈后主在台城营造结绮、临春、望仙三座高楼,以供游玩,并自谱《玉树后庭花》,中有“玉树后庭花,花开不复久”之句。
1.对这两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刘诗中的“六代”与韦诗中的“六朝”同指历史上建都金陵的六个朝代,即东吴、东晋、宋、齐、梁、陈。
B.刘诗着一“竞”字,幻化出无数幅争奇斗艳、富丽堂皇的六代皇宫图。
下句“最”字与之相接,引人联想,似见重重帘幕之内、香雾缥缈之中,翠袖红毡、轻歌曼舞的情景。
C.韦诗“无情”二字是说台城柳并不管人间兴亡,它照样生长,照样“烟笼十里堤”。
说柳无情,正写出诗人有情。
D.刘诗“成野草”一句同韦诗“鸟空鸣”一句都是以乐景写哀情。
草和鸟都不解世事兴衰,草绿鸟啼,描绘出了一派繁盛欢乐的景象。
2.关于这两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两首诗都是凭吊古迹之作,吊古中都寄寓了深刻的历史教训,抒写了诗人的盛衰兴亡之感,流露出浓重的伤感情绪。
B.刘诗中指出造就“万户千门成野草”的凄凉结局,乃是因为陈后主纵情声色、不理朝政,暗含了对当时唐代统治者的批评。
C.韦诗全诗写景,以霏霏细雨、江草、啼鸟和柳色着意营造了一种四望迷蒙、烟笼雾绕、如梦如幻的氛围,而一座荒凉破败的台城就隐藏在其中。
D.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手法。
刘诗把野草丛生的荒凉破败与昔日“万户千门”的热闹繁盛比照,韦诗则用江雨、江草、啼鸟、柳色等景象同如梦如幻般转瞬即逝的六代豪华相比照。
13,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
山园小梅
林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1.对诗中词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中的“暄妍”,是说梅花开得明艳美丽。
B.颔联中的“横斜”,以影写梅描绘了梅枝的错落有致。
C.颈联中的“偷眼”意思是偷看、不愿正视,写出了白鹤(霜禽)的孤傲。
D.尾联中的“檀板”是拍板,这里指代歌唱;“金樽”指代饮酒。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联表现了作者对梅花的喜爱与赞颂之情。
“独”、“尽”两字,充分体现了梅花不同凡响的性格和孤傲的神韵。
B.“疏影”、“暗香”两句,写出了梅花独特的形态及芬芳,传神地表现了作者在水边月下对梅美、梅香的真切感受。
C.“合断魂”三字,写粉蝶因爱慕梅美以至销魂,夸张地假想蝴蝶对梅的爱慕,侧面赞美了梅的神韵。
D.尾联表现了作者及友人不喜欢世俗奢华热闹的宴饮歌唱,只愿在梅旁吟诗唱和、互相安慰的高雅情怀。
14,下面这副对联有明显对的不工整的地方,在不改动字句的前提下,请分别调整上下联词
语顺序,使上下联对仗工整,合乎对联的要求。
请将修改后的对联写在下面横线上。
纵目登阁鸢飞鱼跃千帆竞
览胜抒怀水木清华万类荣
改后的对联: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15,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警惕啊,无声无息的土壤杀手
土壤、水、阳光和空气是地球生物生存的四大要素。
一般的污染马上就能引起大众的关注,而土壤污染看不见,而且引起的不良后果要在几个月、几年、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后才会显现出来。
土壤污染不像大气或水污染物那样,可以直接进入人体,危及健康,而是间接地影响人体健康。
因为土壤里的污染物是通过食物链,主要通过粮食、蔬菜、水果、奶、蛋、肉等进入人体的,所以有的地方往往不重视对土壤污染的整治。
然而,土壤污染比其他污染的危害时间更长,污染物质在并不像在大气和水体中那样容易扩散和稀释,通过长期积累以后,其影响往往是区域性的,而且重金属污染基本上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受其污染的土壤可能要很长时间才能恢复正常。
近年来,由于人口急剧增长,工业迅猛发展,固体废物不断向土壤表面堆放和倾倒,有害废水不断向土壤中渗透,大气中的有害气体和飘浮的尘土也不断随雨水降落在土壤中,导致了土壤污染。
农业生产所用的化肥、农药和不合格的畜禽粪便肥料,也是造成土壤污染的重要来源。
此外,战争之后的炸药、重金属等化学残留物,也对战区的土壤造成严重伤害。
陈同斌研究员指出,世界上90%的污染物最终滞留在土壤内。
日前我国估计有1000多万公顷耕地受到污染,居然占全部可利用耕地面积的五分之一,其中矿区污染土地达200万公顷,石油污染土地约500万公顷,固体废弃物堆放污染土地约5万公顷。
每年因土壤污染减产粮食1000多万吨,因土壤污染而造成的各种农业经济损失合计200亿元。
土壤污染已经对人类的健康造成威胁。
陈同斌研究员前后用了3年的时间对北京全市的土壤和蔬菜进行了大规模的取样分析研究,发现土壤污染问题已经比较严重,并且已经影响到蔬菜等农产品的质量。
土壤污染会使污染物在植物中积累,并通过食物链富集到人体和动物体中,危害人畜健康,引发各种疾病。
土壤污染还会导致其他环境问题。
(选自《自然与人》,有改动)
1.土壤污染跟其他污染物相比有哪些不同的特点?
答:
2.第3段中多处引用数据,你认为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简要说明。
答:
3.读了这篇短文后,你对土壤污染问题一定有了新的认识,请你根据平时的观察和思考,提一条防止土壤污染的建议或拟一条警示性的标语。
答:
16,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完成
广州正式启动亚运会吉祥物征集。
吉祥物是大型运动会的重要标志,是赛会的精神和灵魂。
本次征集的吉祥物,应充分反映“激情盛会、和谐亚洲”的广州亚运会理念,①弘扬奥林匹克,②彰显广州特有的文化魁力,表达广州人民的美好祝愿,而且还要具备丰厚的商业开发价值。
1、下面划线的句子有错字或病句,请找出来加以改正。
①。
②。
2、如果让你根据广州亚运会的理念提交吉祥物,你会选什么呢?
吉祥物名称:
。
3、请说说其特征和寓意。
(不超过30字)
特点、寓意:
。
17,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译文:
2、文段中画线句子表明了诸葛亮怎样的处世态度?
后来诸葛亮又为什么“遂许先帝以驱驰”?
答:
3、诸葛亮认为北伐时机成熟的依据是什么?
请用原文的话来回答。
答:
18,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莫问芳名
①或许有几分痴,所以对于我所喜爱的,总要问清它的名字。
“这座山叫什么?
”“那条河叫什么?
”“这朵粉红的小花叫什么?
”“这只长得像熊的可爱小动物叫什么?
”似乎那名字,便是那美丽事物的一部分,知道了那名字,我的爱才完整似的。
②六岁的时候,我家的院子里有一棵美丽的树。
一到秋天,别的植物都脱光了叶子,而它却披挂一身的灿黄,透明的阳光把它的每一片叶子都洗得晶亮耀眼。
我时常趴在窗台上,透过玻璃看那逆光的叶子边缘亮得发白的绒毛,心里揣测着这般与众不同的树该有怎样一个与众不同的名字。
我去问妈妈,妈妈也答不上来,于是我心底便漾起一丝淡淡的遗憾。
直到今天,我仍不知那棵树究竟有如何美丽一个的名字。
③然而今天回想起来,也许正因为当初不知道它的名字,心里才一直耿耿于怀,也才一直不肯忘记它的美丽,它的与众不同。
而如果当时妈妈把它的名字直白地告诉我,固然可以增加我的植物知识,甚至上了一堂很好的植物课,然后那份神秘被揭开,也许反而会觉得兴味索然了吧。
④所以,有的时候,美丽是需要一点神秘感的。
不知名字,反而会使我们更加留意它自身的特质,会使它独有的魅力随想象的翅膀飞升得更加高远,它的出众会使我们的记忆里弥漫芬芳。
《红楼梦》里宝玉曾撞见小厮茗烟和一个清秀的女孩在一起,恨他连女孩子的姓名都不知道,而宝二爷连听到刘姥姥说“雪地里女孩儿精灵”的故事,也想弄清她姓什么名什么而去祭告一番的。
宝玉是太痴。
其实,不知女孩儿的底细,却偏要把她深埋在心海里,不是更悱恻,更动人吗?
⑤而今,我也渐渐学乖。
去酒店,啜饮透明的杯子里经过精心调制的饮料,我知道它一定有一个晶莹剔透、美得出人意料的名字。
然而我却并不急于到饮品单上去寻找答案。
在细细地体味那份幽凉、那份甜润的时候,我要让那份神秘在我的心底保留得长久一点。
⑥甚或,在爬一座山的时候,蓦然看见山背后一大片细小的浮花,在明灿的阳光下溢彩流金。
我也不再去打探它们的芳名,而是很仔细地凝望它们。
让它们的淡香,钻进我的每一根毛细血管,我会把它们摄于我心灵的底片。
⑦记得那一天,我从市区赶回市郊的住所。
车子拐过迎宾道的时候,上来一个女孩儿。
她挤进来,恰好站在我的跟前。
我本来没有留意她,可是在某一瞬间,我们几乎同时下意识地目光相对。
她有一双美丽的大眼睛,有很长的绒绒的睫毛。
她微微甜笑了一下,羞赧地低下了头。
在以后的几十分钟里,我们没有说一句话。
但是我感觉,在我们两个人中间的狭小空间里,有一个美丽的磁场。
我怀着一丝淡淡的温馨,走完了那一天的路程。
纵然这只是平凡日子里的一种小小的感动,但我珍惜这份淡淡的欢愉。
我感谢她,默默地伴我走过一段甜美的时光。
那天我也许该同她说话,也许该问她的芳名,然而任何一句话语,任何一种功利性的念头,都是对那种意境的破坏。
我宁愿把它当成一个没有谜底的优美谜题,在以后的岁月里,慢慢解读。
⑧对于我所喜爱的,我已经不再寻根问底打探名字了。
真的,莫问芳名。
(选自《精美散文珍藏》,2003年9月版,有删改)
1.从全文来看,作者“莫问芳名”的原因是什么
答:
2.请你说说第②自然段中两个加点的字的妙处。
①一到秋天,别的植物都脱光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语文 一个 农家 暮刘半农 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