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挖掘地方历史资源提升地区文化软实力的思考.docx
- 文档编号:23944693
- 上传时间:2023-05-22
- 格式:DOCX
- 页数:6
- 大小:20.83KB
关于挖掘地方历史资源提升地区文化软实力的思考.docx
《关于挖掘地方历史资源提升地区文化软实力的思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挖掘地方历史资源提升地区文化软实力的思考.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挖掘地方历史资源提升地区文化软实力的思考
关于挖掘地方历史资源提升地区文化软实力的思考
【摘要】廊坊是一片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热土,打造廊坊的文化软实力,会更好地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目前,在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保护与开发、利用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
应当抓住廊坊区位优势,充分调动一切力量,通过相应举措,光大地方历史文化,提升廊坊地区文化软实力及综合竞争力。
【关键词】地方历史文化文化软实力挖掘利用廊坊
一、文化软实力与廊坊
自上世纪90年代美国学者约瑟夫·奈提出“软实力”的观点后,世界各国、各地区在谋划新世纪的发展战略时,无不极力挖掘如文化等影响自身发展的因素。
的确,文化作为软实力的重要内核对一个地区的发展至为重要,“它可以创造生产力、增强内驱力”[1]。
历史作为文化载体之一,在发展经济、创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2007年10月,胡锦涛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正式提出了“文化软实力”的概念,并提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战略举措。
[2]受此影响,全国各地纷纷探讨提升本地区“文化软实力”的路径问题。
近年来,廊坊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绩。
但众所周知,这些成绩主要是依靠邻近京津的区位优势来获得的。
每当言及廊坊的文化、历史时,人们则多持怀疑态度,认为廊坊的经济、科技等“硬实力”较强是事实,但欠缺“文化软实力”。
那么,廊坊究竟有没有自身的历史文化,能否通过开发历史文化资源提升文化软实力呢?
答案是:
这里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还拥有许多挖掘这些资源的有利条件。
而且,上述问题已引起了政府相关部门和一些学者的关注,廊坊历史文化的挖掘与开发已开始起步。
二、廊坊的历史及其历史文化资源
人们不了解廊坊悠久历史及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主要是受行政区频繁变动的影响。
如,而今的廊坊市区十九世纪末还只是一个小村庄,1897年京山铁路建成通车,并在此设站后才渐成集镇。
新中国成立后,这里设廊坊镇。
1982年3月,廊坊镇改为廊坊市,受廊坊地区辖。
1989年4月,廊坊地区改称廊坊市(省辖),下辖两个区、两个县级市及六个县。
此外,廊坊现辖境内的各区县行政隶属多次改变,也造成了很多人“廊坊无历史“的错觉。
例如:
永清县在建国初期归天津专区管辖;1958年10月并入霸州;1961年7月恢复永清县建制;1967年11月属天津地区;1973年12月属廊坊地区;1988年9月改属廊坊市。
据统计,在新中国成立后短短的几十年里,现在廊坊辖区的各县分属过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3个省(直辖市)级单位,通州地区、天津地区、廊坊地区(廊坊市)、保定地区、唐山地区5个地级单位。
行政隶属和行政区划的频繁变更,使廊坊还没能凝聚自己的文化特色,也未能使人们形成文化心理认同,这就造成了连廊坊人自己都不清楚自己的历史文化。
然而,这里的确是一片具有悠远历史和灿烂文化的热土。
据新近发现的史料证明,早在六千年前这里就有人类繁衍生息。
约五千年前,中华民族的始祖轩辕黄帝即曾驾临安次。
廊坊地名的由来也可追溯到一千多年前的五代时期。
那时,后晋兵部侍郎吕琦在安次故里修建了一所豪华宅第,当地人称之为“侍郎房”,后来成为地名,简称“郎房”。
十九世纪末,京山铁路在附近设站,站牌写成“廊房”,后来即被作为地名而为外界所知。
至今,北京的前门大街仍有廊房胡同。
此外,今廊坊境内的县域,除大厂为建国后新设外,其余各县大都有千年的历史。
如,今安次、文安、固安、大城等县设于汉高祖年间;三河县设于唐开元四年;香河县设于辽会同元年;霸州设于后周时期。
因此,这片古老又开化较早的区域,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
如:
文安县孙氏乡太子务村罕见的仰韶文化遗存;三河西小旺商周文化遗址、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及较多的战国、汉代时期古文化遗存;永清县境内保存完好的宋辽古栈道遗址等。
它们不仅是中国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今天研究古代文化的珍贵资料。
曾经生活在这片区域上的那些有历史影响的政治人物、文学家、艺术家、思想家及学者等,则同当地民众一起创造了廊坊灿烂的地域文化。
杰出人物如西晋大文学家、政治家张华,元朝开国功臣史天泽,被毛泽东称为“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的宋朝宰相吕端,民国北洋政府国务总理张绍曾,长征老将军孙毅,八卦掌创始人董海川及京韵大鼓“白派”创始人白云鹏等,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清朝崔廷绶的书法出神入化,乾隆赞其字“其形似鬼,其神似铁,前人无有,后人难学”。
[3](卷五.人物)而明王朝时期的刘六、刘七农民起义,清朝末年的廊坊大捷,及民国时期的安平事件等,显示了廊坊人民敢于反抗、勇于和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成为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这里还拥有一些举世罕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如在音乐领域独树一帜的屈家营古音乐,被誉为“中国民间音乐的瑰宝”;军卢村义和团音乐填补了中国近代音乐史空白,成为世界战争史上极为罕见的文化现象;独具特色的胜芳花会和宫灯,在清末民初时就名满大江南北,而今这里的元宵灯会又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总之,廊坊不仅是一片历史悠久的热土,更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三、廊坊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目前,有关单位、部门围绕挖掘、整理廊坊历史文化遗产,宣传廊坊历史等,已做了一些工作。
如:
市、县政协组织编写方志,并通过“廊坊历史进百校入千家活动”赠送志书给在廊院校。
《廊坊日报》曾设置“廊坊志存”栏目,不定期连载志书内容近百篇,并专文呼吁“发掘历史文化名人提升廊坊地域文化”[4]。
霸州市委、市政府积极整合历史文化遗产,打造胜芳古镇这一文化品牌。
廊坊市政协、文物管理处等单位的一些同志,如原廊坊市政协党组副主席、副书记齐浩东、原廊坊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安育中及廊坊市文物管理处的董世荣与刘化成等,就廊坊历史文化撰文。
[5][6][7]廊坊市艺术研究所编辑的《廊坊历史文化名人》开始陆续出版发行。
等等。
但是,廊坊在挖掘、保护和开发、利用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
这表现在:
从内部看,廊坊人对自己的历史文化仍不甚了解。
尽管每一个廊坊人都为自己生活的这片土地而自豪,但据调查,大多数廊坊人所看重的是这里优越的地理位置,而忽视了其文化积淀。
如果提起这里的历史,绝大多数人说的是“不知道”。
2009年5月“欢乐中国行”走进廊坊,席间一些颇具地方特色的表演令许多在场的人倍感惊讶——惊讶其以前从来不知廊坊还有如此丰富的历史文化!
从外间反应来看,“廊坊无历史更缺少历史文化”的认识广泛存在。
每提起廊坊,他人多认为这里近年发展较快,赞美之词溢于言表。
但论及原因时,则多认为是因其靠近京津的地理优势,至于其自身,缺乏内涵,没有民俗文化、典故遗址等之类吸引人的东西。
也就是说,无论是对内还是对外,我们对廊坊历史文化宣传介绍的力度还不够。
而问题的终因,无疑应是廊坊历史文化的挖掘、整理与开发工作还未合理展开。
实际上,中国许多地区面临和廊坊同样的问题,即对自身的文化资源挖掘、利用不够,继因文化软实力不足而影响了后续发展,这也正是近几年来中央及各级政府大力号召提升软实力的重要原因。
2010年3月,河北省政府为此制定了《河北省文化产业振兴规划(2010—2015年)》,[8]启动了通过挖掘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推动文化产业发展,进而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引擎。
对于廊坊而言,即应立即抓住当下这一有利时机,全面调动驻廊高校教育科研工作者及廊坊文教机关等一切力量,通过相应举措,大力挖掘地方文化资源,提升文化软实力,进而提高其综合竞争力。
结合上述廊坊在挖掘利用历史文化资源中所存在的问题,具体来说,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举措来实现这一目标。
(一)对内广泛普及廊坊历史文化知识,增强廊坊人历史文化认同感。
具体来说,有如:
1、发行《廊坊历史文化读本》。
发动驻廊高校教育科研工作者及廊坊文教机关等一切力量,全力挖掘廊坊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并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编辑发行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的《廊坊历史文化读本》,按比例免费发放给廊坊居民。
2、举办“廊坊历史文化讲坛”。
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多种形式,将廊坊的历史及各相关文化,以“文化讲坛”的形式分模块、分期地向全市范围内的民众进行宣讲。
3、在人民公园等公共娱乐场所建设历史文化墙。
人民公园等公共娱乐场所是向民众宣传、介绍廊坊历史文化最好的地点之一。
可根据不同领域或年代选取百名廊坊籍或曾居住廊坊的历史名人,制作浮雕并附上事迹简介,建一组或几组历史文化墙,置于其中。
4、举办“了解廊坊、爱我家乡”等系列活动。
在全市范围内,尤其是在各驻廊高校内开展“了解廊坊、爱我家乡”等系列活动。
这样一来,不仅可以由此让每一个廊坊籍或暂住廊坊的人,对自己脚下的土地有充分的了解。
而且,各高校内那些来自五湖四海的学生同时又可作为宣传员,将廊坊丰厚的历史文化传播到更多、更远的地方。
(二)对外加大宣传廊坊历史文化力度,提升廊坊城市形象。
具体有如:
1、充分利用“5·18”等经济平台,高唱“历史文化之戏”。
“5·18”是廊坊所特有的一种国家级、国际性经济贸易洽谈集会。
在该活动期间,可通过向来宾发放廊坊历史文化宣传册、组织观看“历史廊坊”短片等形式,让每一个走近廊坊的人更能走进这片热土。
2、组建廊坊历史名人纪念馆,开发廊坊历史文化特色旅游。
如通过董海川纪念馆,将廊坊悠久的武术文化介绍给四方游客。
届时,还可采用免费不免票等方式,吸引更多的游客来了解廊坊。
3、在火车站、长途汽车站候车室等对外公共场合,设置有廊坊历史内容的宣传画、壁画等。
火车站、汽车站等场所是外地人了解廊坊的大“窗口”,代表着廊坊的形象,它们给外人的第一印象是异常深刻而难以改变的。
如果在这些场所设以具有廊坊历史内容的宣传画、壁画,如黄帝驾临安次、冯玉祥驻军廊坊、龙凤呈祥的传说等,不仅能整齐、美化这些“窗口”的环境,更能宣传这里的历史文化,提高廊坊的形象。
4、修复廊坊老火车站等影响重大的历史遗址。
“廊坊老火车站的历史就是廊坊的历史”。
遗址不仅是历史的凝结,连接着人们怀念历史的情感,也无言诉说着历史的流痕。
对类似历史遗址的修复,不仅使每一个来廊坊的人对这里的历史有所了解,更能通过今昔对比,对今日廊坊之飞速发展及其美好之明日有更充足的信心。
5、文化包装地方特产品。
特产都多与其某一历史文化相连,隆重推介其地方特产,实际上也是将自己的地域文化推广到更多的地方。
如廊坊的薛家窝头、大城驴肉等,均与清末宦官大城籍李莲英讨好慈嬉太后的典故有关。
在宣传、包装这些特产的时候,如能附上这些历史故事,可让廊坊历史随这些特产一起走进千家万户。
总之,在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中,历史文化作为一种无形而强韧的力量,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廊坊如在借助近京津地理优势的同时,结合自身(问题)条件,充分挖掘历史资源,提升地区文化软实力,会更好地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在日后的区域竞争中发挥出更加强劲的势头,拥有更加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刘俊林.软实力提升城市竞争力[J].人民论坛,2006.(22):
60.
[2]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A].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编写组.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件[C].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7:
32.
[3]刘廷昌,等.霸县新志[Z].1934.
[4]马佳路.发掘历史文化名人提升廊坊地域文化[N].廊坊日报(晨刊),2008-10-28(C1).
[5]齐浩东.对廊坊历史文化的思考[EB/OL].(2009-2-19).http:
//概要[EB/OL].(2009-2-19).ArticleID=327.
[6]安育中.“京畿文化”与“同城战略”[J].廊坊社会科学,2009,(3):
4-7.
[7]董世荣,刘化成.自然环境演变与廊坊汉以前历史探述[J].文物春秋,2005,(3):
1-5.
[8]《河北省文化产业振兴规划(2010—2015年)》发布[N].河北日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关于 挖掘 地方 历史 资源 提升 地区 文化 实力 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