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备考 专题十九现代文阅读综合训练学生用卷.docx
- 文档编号:23943759
- 上传时间:2023-05-22
- 格式:DOCX
- 页数:20
- 大小:38.98KB
《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备考 专题十九现代文阅读综合训练学生用卷.docx
《《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备考 专题十九现代文阅读综合训练学生用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备考 专题十九现代文阅读综合训练学生用卷.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备考专题十九现代文阅读综合训练学生用卷
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高三·语文卷(十九)
现代文阅读综合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呼唤批评勇气的回归
彭程
衡量文艺批评的高下优劣,可以从不同方面入手,与诸多的尺度相关,诸如批评者的学养、视野、识见等等。
但我认为,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点,也是当前文艺批评领域十分缺乏、最需要培育的品格,是批评的勇气。
很长一个时期以来,批评丧失了应有的勇气,鲜能见到像别林斯基对曾经的友人果戈里晚年创作的尖锐批评那样的文章。
许多评论文章,赞扬褒奖时不惜溢美之词,言不由衷,言过其实,但一涉及指出其存在的不足和缺陷,则顾虑多多,瞻前顾后。
一些批评文章的作者,不乏精准的识见,但涉及评点一个具体的作家、一部具体的作品时,每每受到人情、利益等等因素的限制,欠缺批评的公正性、正义感、使命意识,说到底是勇气不足甚至阙如。
虽然私下议论时可以直陈己见,但一下笔则故意轻描淡写语焉不详,往往虚化目标,用某某作品来指代,批评起来不痛不痒或者隔靴搔痒。
这样一来,倒是避免了得罪人,不伤和气,但批评之刀缺少了锋刃,解剖病因和加以疗治的能力也就大大降低了,结果是说了基本等于白说,起不到什么效果。
因为批评没有形成焦点,具体目标模糊不清,被批评者也满不在乎,读者不知其所指,茫然之后,必然是漠然。
不幸的是,这样一种文风并非个别现象,而几乎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常态的存在。
这样就大大减弱了批评的有效性,也降低了批评的威信,让读者对文艺批评产生信任危机。
这是文艺批评的自我戕害,极而言之,是一种自我阉割、自我取消的行为,是一种慢性的自杀。
当然,这种现象的出现,与当前的社会大环境尤其是整体的文化生态有关,不能仅仅责备批评界。
但文艺批评者若不甘于平庸,不愿意自我消亡,就不应该随波逐流,相与浮沉,而是应该坚守自己的立场,坚守批评者的职业情操,在评论作家、作品和文艺现象时,应该从文艺规律出发,就其本身的得失成败进行分析评判,而不是从其他方面加以考虑。
有道是“无欲则刚”,当批评者仅仅是对自己的艺术良知负责,而非牵连了过多的利益、人情等因素时,就更能够勇往直前,而不会躲闪、含混、王顾左右而言他——心态决定了姿态。
支撑着这样的批评姿态的,当是一种社会责任心,一种勇于担当的意识,是对文艺批评的尊严和价值的信仰和守护,基于一种追求真理的强烈而执着的意念。
惟其如此,批评者心中才会蓄积起强大的道德力量,并由此产生出真正的勇气,才能不畏惧,不犹豫,不忌讳,鲜明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赞扬美和善,鞭挞丑和恶。
这样,才能使文艺批评作品具有战斗力,也才能产生真正的有效性。
文艺批评若想重新产生公信力,当然需要在诸多方面发力,但至关重要的一点,是要大声呼唤批评勇气的回归。
1.下列关于“批评勇气”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批评勇气是当前文艺批评领域十分缺乏、急需培育的品格。
B.批评勇气是衡量文艺批评高下优劣的最重要的决定性尺度。
C.批评勇气体现的是对文艺批评的尊严和价值的信仰和守护。
D.批评勇气体现的是文艺批评的公正性、正义感和使命意识。
解析:
“是衡量文艺批评高下优劣的最重要的决定性尺度”这一表述不正确,原文是说“诸多的尺度”中“至关重要”的一个。
答案:
B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对某一作家或作品的批评之所以欠缺公正、正义,根本原因是批评者受人情、利益等因素的制约。
B.缺乏批评勇气的文风几成普遍、常态的存在,它极大削弱了批评的有效性,降低了批评的威信。
C.文艺批评勇气的匮乏导致读者对文艺批评产生信任危机,这是文艺批评的自我阉割、自我取消的行为。
D.文艺批评若重建公信力,至关重要的是批评勇气的回归;此外,批评者的学养、视野、识见等多方面也需发力。
解析:
“根本原因是批评者受人情、利益等因素的制约”这一表述不恰切,原文说“说到底是勇气不足甚至阙如”,根本原因是批评勇气的缺失。
答案:
A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许多评论文章,赞扬褒奖时不惜溢美之词,言不由衷,言过其实,而很少见到像别林斯基对果戈里晚年创作的尖锐批评那样的文章。
B.如果文艺批评没有形成焦点,具体目标模糊不清,那么被批评的人就会满不在乎,读者也不知批判者所指,在茫然之后,必然是漠然。
C.文艺批评者应该坚守自己的立场和职业情操,在评论作家、作品和文艺现象时,应该从文艺规律出发,就其本身的得失成败进行分析评判。
D.批评者的心态决定姿态。
只有批评者只是对自己的艺术良知负责,其才能够勇往直前,而不会躲闪、含混、王顾左右而言他。
解析:
“只有……才”表述绝对化。
答案:
D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一个城市的发展既取决于经济实力,也取决于文化实力。
城市竞争力是一个综合概念,既包括经济竞争力,也包括文化竞争力。
城市文化的力量正取代单纯的物质生产和技术进步而日益占据城市经济发展的主流。
在物质增长方式趋同、资源与环境压力增大的今天,城市文化逐渐成为城市发展的驱动力,体现出较强的经济社会价值。
这也是城市文化得到各国城市政府关注和重视的主要原因。
文化竞争力可分为文化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
文化硬实力包括一个城市的文化设施健全程度,文化遗产数量等。
文化软实力则包括一个城市的文化氛围、文化传统等。
与提升文化硬实力相比,提升文化软实力任务更为艰巨。
文化软实力能够使人们潜移默化地接受文化价值观,因而日益受到关注。
当今经济活动依靠的是文化内核,科研创新依靠的是文化造诣,生产管理依靠的是文化修养,技术掌握依靠的是文化素质,更重要的是依靠民族的文化精神。
文化与经济日益相互交融,文化对经济社会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传统文化是增强一个城市的认同感和凝聚力的重要内容,是激励一个城市不断开拓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城市鲜明的文化个性是城市文化的魅力所在,也是城市文化的生命力和竞争力之所在。
因此,保护城市传统文化和文化遗产,发掘和彰显城市的文化特色和个性,成为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凝聚力和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当前中国城市不仅面临对旧有文化遗产保护不力的问题,更面临对新的城市文化创造乏力的问题。
丧失了保留至今的文化遗产,城市将失去自己的文化记忆;创造不出新的城市文化,城市将迷失自己的发展方向。
城市文化首先必须承载历史,反映城市的历史发展过程及其特有的文化积淀;城市文化也要展现现实,多层次、多侧面、多角度地反映现实城市文化内涵;城市文化还必须昭示未来,顺应城市的文脉,发展、创造属于自己城市独特的新文化。
城市文化不是化石,化石可以凭借其古老而价值不衰;城市文化是活的生命,只有发展才有持久的生命力,只有传播才有影响力,城市发展才有持续的力量。
所以,城市文化不仅需要积淀,还需要振兴、创新。
从另一个角度讲,在当前,不断创造新的城市文化,是满足城市居民精神文化需要的必然要求。
面对城市居民迫切呼唤新的城市文化生活,也要求城市必须提高自己对新的城市文化的创造能力。
保护与发展必须统一起来,而且可以统一起来,保护传统文化本身就是现代化城市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体而言,不论未来城市的结构与形态如何变化,城市就是一个多种文化的共存体。
城市文化保护与城市对外开放并不矛盾,反而相辅相成。
古今中外的城市,凡是能够吸引人的,都凸现在与其他文化的交流上,而不是与世隔绝。
现代城市要在发展中进行长期和持久的文化再造,并在再造中创造新文化。
(摘编自单霁翔《从功能城市到文化城市》)
4.下列关于“城市文化”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城市的竞争力既包括经济竞争力,也包括文化竞争力;当前城市文化的力量正日益取代物质生产和技术进步而占据城市发展的主导地位。
B.在当今物质增长趋同,资源与环境压力增大的情况下,城市文化不仅成为城市发展的驱动力,而且表现出较强的经济社会价值。
C.城市文化的竞争力有文化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两部分,提升文化硬实力比较容易,而提升文化软实力比提升文化硬实力的任务要艰巨。
D.城市文化的魅力所在是城市鲜明的文化个性,发掘和彰显城市的文化特色和个性,是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凝聚力和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解析:
“提升文化硬实力比较容易”于文无据。
答案:
C
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城市文化硬实力主要包括有形的建筑设施和文化遗产数量等,而文化软实力则主要包括无形的文化氛围、文化传统等。
B.城市的经济、科研创新、生产管理、技术掌握等要依靠文化,更重要的是需要依靠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与经济日益交融。
C.传统文化可以增强城市的认同感与凝聚力,成为激励城市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因此,要保护城市传统文化和文化遗产。
D.一个城市不能丧失自己的文化遗产。
否则,这个城市就会失去自己的文化记忆,不能创造出新的城市文化,也会迷失城市发展的方向。
解析:
偷换概念,“有形的建筑设施”与原文不符,原文为“文化设施健全程度”。
答案:
A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当前,我国城市建设中一些城市中的文化遗产遭到了拆除或移建的命运,对旧有文化遗产保护不力,就一定影响新的城市文化创造。
B.城市文化不仅要承载历史,反映城市自身的历史发展和特有的文化积淀,更要多层次、多层面、多角度展现现实的城市文化,并昭示未来。
C.城市文化不像化石一样可以凭借古老而价值不衰,城市文化只有依靠城市的持续发展,才能够有持久的生命力,才能够有影响力。
D.保护文化遗产和发展新的城市文化生活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的,因为古今中外吸引人的城市都凸显了与其他文化的交流。
解析:
A说法过于绝对,“一定影响”说法绝对化。
C颠倒因果,应该是城市文化有持久的生命力,有影响力,城市发展才有持续的力量。
D强加因果,将表象说成原因。
答案:
B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神树
李伟明
吴小丁从小就听二爷说,吴村后山那棵巍然耸立的大樟树是一棵神树。
二爷总是以感恩戴德的心情说起神树的种种传奇。
二爷关于神树的传奇故事,是从他的爷爷那里听来的。
二爷的爷爷所讲的传奇,更多的也是上辈人口口相传而来的,当然,他亲历的事件也是有的,虽然只有一件,但这一件足以使他对上辈人流传下来的故事深信不疑。
二爷说,他爷爷年轻的时候,吴村周围的山丘都茂盛着呢,山上还有豺狼出没。
有一次,爷爷在后山砍柴,和一只豺狼相遇。
爷爷跑,豺狼追,一直到了那棵老樟树下。
爷爷靠着樟树,大喊一声:
“神树爷爷救命!
”说来也怪,树上突然落下一根粗大的枯枝,刚好砸在豺狼的背上。
豺狼负痛而去,爷爷化险为夷。
从此,村里人就更加相信老樟树是会显灵的。
人们认为,吴村几百年来人丁兴旺,五谷丰登,从小村落发展成大村庄,多半也是靠了这棵神树的保佑。
长期以来,村里人有什么过不去的坎,有什么病痛,有什么愿望,都到神树下虔诚地祷告一番。
二爷对神树充满感情。
他说,小时候,自己曾经病过一个月,吃什么药都不见效,后来,是因为坚持天天到神树下面祈祷,病才逐渐好起来了。
说到这里,二爷老泪纵横,教育吴小丁一定要多敬一敬神树,好好听神树的话,这样长大后才能丢下“牛粮”(农业户口)吃“马粮”(城镇户口)。
二爷甚至说,村里几个在城里吃“马粮”的,都是靠了神树的相助。
在二爷的教导下,小时候,吴小丁便经常跑到树下,默默地恳求:
“神树啊,保佑我考第一名吧!
”结果,吴小丁每次考试,都在班上名列第一。
同学们少不了向吴小丁讨教学习的高招,但吴小丁总是小心翼翼地守着这个秘密,一直守到读完初中。
只有二爷心里有数。
每次吴小丁回家报告考试成绩时,二爷都说,是神树在保佑咱家小丁子呢。
读高中时,吴小丁慢慢地觉得,自己的学习成绩在班上领先,似乎主要还是靠了自己的努力。
这时,他已不往树下跑了,不仅是因为学校离家远了,没时间,更因为知识让他不相信一棵树有这个效果。
但是,二爷还信这个。
二爷说,小丁子敬着神树,神树是不会忘记他的,你看看,他迟早要扔下锄头,吃上“马粮”的。
那年头,在城里工作吃“马粮”是村里人的梦想。
吴小丁在二爷的激励下,一直以此为目标。
遗憾的是,那年头,从“牛粮”变成“马粮”实在是不容易,太低的高考升学率,决定了大多数农村青年还得继续吃“牛粮”。
高考时,吴小丁也不例外地落榜了。
那时,他已知道老樟树的确没有对自己产生过什么作用。
二爷却不这样认为。
二爷说,神树不会不管的,小丁子肯定还会有出息。
果然如二爷所说,吴小丁虽然没有闯过高考的独木桥,但天无绝人之路,那年冬天,一年一度的征兵工作开始了,吴小丁报名参加,结果一路绿灯,穿上军装了。
农村青年穿军装并不意味着能吃上“马粮”。
但吴小丁不同,他在部队里找到了用武之地,利用自己良好的语文基础,频频在军报发表稿件,结果,立了功,上了军校,成了取得“马粮”资格的军官。
消息传回吴村,二爷对神树的能耐更加深信不疑。
后来,吴小丁成了村里第一位团级军官。
他的成功,全被二爷记到老樟树头上了。
前不久,吴小丁转业到市计生委,以政府官员身份回到村里休假。
村里人都以他的事例教育学生娃。
大家说,吴小丁是个能人,从小学习成绩就好,如果不是那年头农村学校考大学太难,早就是博士后了。
大家说,像吴小丁这样的能人,走到哪里都吃不了亏,你看人家当兵都能当成大官。
大家说,吴小丁认准了的事,他就认认真真地干,不怕苦不怕累。
所以说,后生们要靠自己努力啊!
只有二爷,还是逢人就说,咱家小丁子有出息,全靠村里那棵神树。
你们要好好敬那神树,它会保佑全村人如意的!
然后,二爷就指着后山,絮絮叨叨重复他那讲了无数遍的几百年的神树传奇。
其实,后山如今光秃秃的,老樟树早在十年前就枯死了,然后就被村里几个游手好闲的小青年勾结外地商人偷偷地砍了。
村里人早已不信“神树保佑”的传奇了,唯有二爷仍然深信不疑。
二爷早在十多年前就双目失明了。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
7.下列对小说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开头叙述了上辈人流传神树的神奇故事,突出了神秘色彩,设置悬念,激发了读者阅读兴趣。
B.二爷对神树充满感情。
一是因为自己的爷爷曾被神树救过命;二是因为自己坚持到神树下面祈祷,病才逐渐好起来了。
C.二爷和吴小丁的形象相互映衬,吴小丁从小时候守着神树的秘密,到高中时的醒悟,变化明显。
D.吴小丁没有闯过独木桥的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为老樟树的被砍埋下伏笔,言尽意穷。
E.小说以神树为线索,运用了比喻、象征手法,描写全村对老樟树态度的变化,运笔自然,语言平实。
解析:
D起“言尽意穷”作用的情节应是老樟树被砍和二爷双目失明。
C二爷的形象是衬托吴小丁,而非互相映衬。
E文中没有运用比喻、象征手法。
答案:
答A得3分,答B得2分,答D得1分;答C、E不得分。
8.请简要分析小说以“神树”为题的妙处。
答:
答案:
①串起线索。
“神树”贯穿小说情节发展的始终。
②塑造人物形象。
通过二爷与“神树”的故事,表现了老一辈思想意识的封闭、落后。
③凸显主题。
二爷笃信长辈有关神树的种种传奇,表现了老一辈人的愚昧和新一代人对命运的思考。
9.请概括吴小丁的人生轨迹。
答:
答案:
①起初盲目相信神树的神奇,把学习成绩寄托在神树身上。
②读高中时渐渐醒悟,尤其高考落榜,确信老樟树无神力。
③经过努力,凭借扎实的基础,考上军校,成为团级军官。
④转业后,做事认真,不怕苦不怕累。
10.“老樟树早在十年前就枯死了”“二爷早在十多年前就双目失明了”,你认为小说安排这样的结尾合理吗?
请说说你的理由。
答:
答案:
这样的结尾安排合理。
①符合人物性格的发展。
随着吴小丁的成长,他逐渐不再相信神树的神奇,也暗示二爷落后愚昧的思想终究会被社会所淘汰。
②符合情节的发展。
以前“吴村周围的山丘都茂盛”,现在“后山如今光秃秃的”。
③更有利于表现小说主题。
神树的神奇是一种传说,亦或是偶然的契合,人的命运改变在于“认认真真地干,不怕苦不怕累”“靠自己努力”。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如愿以偿
坐在联合火车站的检票室内,我能看清走上台阶的每一个人。
我左侧杂志亭的主人托尼研究概率学,因为他喜欢赌赛马。
他宣布根据他的理论可以算出,如果我在这儿再工作120年,我就会看见世界上所有的人。
于是我得出这样的结论:
如果你在像联合火车站这样的大站停留足够长的时间,你将看到旅行的每一个人。
我将我的理论告诉给许多人,可除哈里外没有人为之所动。
他三年前来此,接9:
05的火车。
我还记得第一次见到哈里的那个晚上。
当时他很瘦,很焦急。
他穿戴整齐,我知道他在接他的恋人,而且见面马上就结婚。
我不用解释我是怎样知道这一切的。
如果你像我一样在观察人们等在台阶尽头中度过18年,你也会很容易地得出上述结论。
瞧,旅客们上来了,我得忙一阵儿。
直到9:
18的的车快到时,我才得闲看一眼台阶尽头,令我吃惊的是那年轻人还在那儿。
9:
18的车过去了,她没来。
9:
40的车也过去了。
乘10:
02的车的旅客来了,又纷纷离去了,哈里绝望了。
他来到我的窗前,我问他,她长的是什么样。
“她小个儿,有点黑,19岁,走路很端庄。
她的脸,”他想了一下说,“看起来很精神,她的眉毛中间皱起一个小疙瘩。
她有一件棕色皮装,不过也许她不穿那件。
”
我不记得见过那样的人。
他给我看他收到的电报:
星期四到,车站接我。
爱你爱你爱你爱你。
梅。
发自纳伯拉斯卡州的奥麦哈。
“那么,”我最后说,“为什么不给你家打电话?
也许她先到了。
”
他不自然地看了我一眼。
“我到这儿才两天。
我们打算见面后去南部,在那儿我有一份工作。
她,她没有我的地址。
”他指着电报。
说完他走向台阶的尽头,察看乘11:
22的火车到来的旅客。
我第二天上班时,他又在那儿,他一看见我就走过来。
“她有工作吗?
”我问。
他点点头:
“她是个打字员。
我给她以前的老板发过电报,他们只知道她辞了工作去结婚了。
”
这就是我们相识的开始。
以后的三四天,哈里接每一辆火车。
大约两星期后的一天,哈里和我闲聊。
“如果你等得足够久,”我说,“总有一天你会看见她走上这个台阶的。
”他转过身看着台阶,就像我们从未见过面似的,但我仍继续解释着托尼由概率学得出的结论。
第二天我来上班,哈里就站在托尼的杂志亭柜台后面。
他难为情地看着我说:
“你瞧,我总得有份工作,是不是?
”
于是,他成了托尼的伙计。
我们再也没有说起梅,也没有提到我的理论。
但我注意到,哈里总是看着走上台阶的每一个人。
年底,托尼在一次赌博的争吵中被杀了,托尼的遗孀将杂志亭交给哈里经营。
过了一段时间,她又结婚了,哈里便买下了杂志亭。
不久他的生意便初具规模。
昨天,我听到一声惊叫,接着是很多东西纷纷掉落的声音。
惊叫的是哈里,哈里跃过柜台时碰掉了许多布娃娃和其他东西。
他冲过去,一把抓住一个离我的窗口不足10码的姑娘。
她小个儿,有点黑,眉毛中间皱出一个小疙瘩。
好一阵子,他们相互拥抱着,笑着,叫着,语无伦次。
她似乎说:
“我原本指的是汽车站……”他吻得她说不出话,告诉她为了找她他做了许多事。
显然3年前梅是乘汽车而不是乘火车,她电报中指的是汽车站而不是火车站。
她在汽车站等了很多天,为找哈里花掉了所有的钱,最后她找了一份打字的工作。
“什么?
”哈里说,“你就在镇上工作?
一直都是?
”
她点了点头。
“噢,天哪,你为什么不到火车站来?
”他指他的杂志亭,“我一直在那儿,那是我的,我能看见走上台阶的每一个人……”
她的脸色有些苍白,好长时间她都看着台阶,并用微弱的声音说:
“我,我以前从未走上这个台阶。
你知道,我昨天才为了业务上的事走出这个镇子……噢,哈里!
”
她用双臂搂着他的脖子,真的哭了起来。
过了一会儿,她退一步指着火车站的北端说:
“哈里,3年了,整整3年啊,我就在那儿,就在这个车站工作,打字,就在站长办公室。
”
对我来说,惊奇的是概率学对这对有情人如此苛刻,最终使梅走上台阶竟需要如此长的时间。
1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哈里对我解释的托尼由概率学得出的结论深信不疑,因为他懂得概率学,知道它的科学性,相信事实一定如此。
B.电报中的“车站接我”,让相爱中的二人会错了意,本应是到汽车站,而哈里却到了火车站从而错失了三年的时间。
C.其实这是一个很简单的事情,事件的主人公如果稍微灵活一下,双方只要有一方换换地点看一下,结果就会不同。
D.这篇小说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我们在为二人祝福的同时,也要明白本文做任何事都要坚持的主题。
E.彼此都深爱着对方,所以才会各自守着一个车站苦等下去,最终守得云开见月明,从而验证了概率学的科学性。
解析:
A不能说哈里对概率学深信不疑,更不能说他懂得概率学,只因为他心中有爱,相信女友定会到来;D“做任何事都要坚持的主题”错,本文通过这件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要知道变通才行的道理;E“验证了概率学的科学性”错,这里只能说明真爱经受得住考验。
答案:
答C得3分,答B得2分,答A得1分;答D、E不得分。
12.小说在情节安排上有什么特点?
试简要分析。
答:
答案:
①明暗两条线索,明线是哈里在苦守火车站时发生的一切;暗线是女友苦守汽车站所做的事情。
②选材详略得当,重点放在了哈里苦等的种种情形,而把女友所做的一切在结尾简单地做了一下介绍。
③结尾出现戏剧性的相逢一幕,既在意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把故事推向了高潮。
引人入胜,回味无穷。
13.文中的男女主人公具有怎样的共同点?
答:
答案:
①都有一股子韧劲,能够为心中的爱人而苦守车站三年。
②心中都有真爱,彼此深爱着对方,三年的时光并没有让任何一方移情别恋。
③都有点胶柱鼓瑟,不知道变通,双方只要有一方到汽车站或火车站看一看,就不会错失三年的青春年华。
14.小说以“如愿以偿”为题,有怎样深刻的内涵?
谈谈你的理解。
答:
答案:
①小说的“如愿以偿”实在来得太为艰难,对双方来说太残酷了,但这件事考验了双方的爱情。
②在生活中,当我们走进死胡同的时候,有时不必死守着心中的想法,换种心情,尝试新的思路与方法,或许能更快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这样做才能“如愿以偿”。
③在遇到问题时,要想“如愿以偿”,我们要像爱迪生发明灯泡那样,千方百计地尝试各种方法,而不要抱有“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思路,人的创造力无限,解决方法也应多种多样。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
悲情书家赵孟頫
赵孟頫,字子昂、号松雪道人。
浙江吴兴人。
赵孟頫的血统是正宗而高贵的,但赵孟頫的青少年时代却是在坎坷忧患中度过的。
他的父亲官至户部侍郎,优越的家庭环境给了幼年的赵孟頫以良好的文化熏陶。
不幸的是在赵孟頫十一岁时父亲便去世了。
赵孟頫自幼聪敏,读书过目成诵。
十四岁时,赵孟頫便担任真州司户参军,他把这个职务看做是报效朝廷的机会和实现抱负的起点。
但南宋王朝其时已如大厦将倾,朝不保夕。
他一心想为之效力的朝廷已然是风雨飘摇,这个摇摇欲坠的王朝大厦已经托不起赵孟頫的梦想了。
随着南宋的灭亡,赵孟頫不得不闲居家中。
在闲居的日子里,赵孟頫苦研学问,沉浸于诗文书画之中。
当时的赵孟頫已然是吴兴一带杰出的青年才俊了,最先推荐赵孟頫出山的是吏部尚书夹谷,他力推赵孟頫为翰林国史院编修官。
然而这时的赵孟頫却无心在元朝做官,他婉言谢绝了夹谷的推荐。
他在《赠别夹谷公》的一首诗中这样写道:
“青青蕙兰花,含英在林中。
春风不批拂,胡能建幽心。
”赵孟頫借山中静静开放的蕙兰花婉转地表达了自己宁愿闲居在山林,也不愿出去做官的心情。
然而几年之后,赵孟頫却改变了初衷,他没有能像蕙兰花那样,静静地在深山中开放。
最终还是做出了出山的选择。
赵孟頫到达元朝的统治中心元大都后,立即受到了元世祖忽必烈的接见。
看到赵孟頫相貌清奇,器宇轩昂,忽必烈大为赞叹,“以为是神仙中人”。
最高统治者的亲切会见,使得年轻的赵孟頫热血沸腾,不禁有些飘飘然起来。
赵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 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备考 专题十九现代文阅读综
链接地址:https://www.bdocx.com/doc/239437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