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文化生活知识框架.docx
- 文档编号:23935879
- 上传时间:2023-05-22
- 格式:DOCX
- 页数:24
- 大小:30.42KB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知识框架.docx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知识框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政治文化生活知识框架.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知识框架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知识框架
一、文化与社会
一、体味文化
1.文化的内涵、特点
(1)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部分。
(2)文化的特点:
①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②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③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2.文化的形式
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都属于文化。
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3.文化的社会作用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4.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1)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亦步亦趋。
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
(2)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伴随文化产业的迅速崛起,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3)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随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奉行霸权主义的国家,借助文化渗透的方式,竭力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念,企图削弱和取代别国的民族文化,以推行强权政治。
这使得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文化生产力是指具有一定智能和知识的劳动者,运用和掌握文化资源创造社会财富、生产文化产品、提供文化服务的能力。
文化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
5.文化与综合国力
(1)重要性: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的重要精神武器。
(2)必要性:
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发展中国家,不仅在经济发展上面临严峻挑战,在文化发展上也面临严峻挑战。
(3)应对措施:
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二、文化对人的影响
1.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
(1)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文化影响个人的表现
①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②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提示 交往方式强调的是人们之间如何交往,体现的是人们之间的行为模式;思维方式强调的是人们如何思维,体现的是人们分析、思考问题的方式。
)
2.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
(1)潜移默化的影响:
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
(2)深远持久的影响:
无论表现在交往方式、思维方式上,还是表现在生活方式上,都是深远而持久的。
作为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在长期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是各种文化因素交互影响的结果,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提示 “潜移默化”强调的是文化对人影响的无形性和非强制性;“深远持久”强调的是文化对人影响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前者更强调影响的方式,后者更强调影响的时效性。
)
3.文化对塑造人生的作用
(1)优秀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侧重人的主观领域,强调人的主观精神感受例如:
文学欣赏、音乐欣赏、绘画欣赏、阅读美文、欣赏精美歌舞和电视剧,使人开阔视野,知识增加,思想解放,观念更新,常用欣赏到、感受到、享受了、体验到、体味到、领略到、修养、境界等标志词)
(2)增强优秀文化人的精神力量。
优秀文化作品,总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
(侧重具体行动中文化转化为人们行动的动力,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例如:
“拼搏、进取、团结、创优”的奥运精神鼓舞奥运健儿不断创造辉煌,激励着国人以满腔的热情投入到生产和建设中,常用增强了、鼓舞着、激励着、振奋了、促进了等标志词)
(3)优秀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各方面得到全面提高。
三、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1.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从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中,人们能够深切感受到世界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
(1)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透过各民族的传统节日及习俗,我们可以领略不同民族文化的韵味。
(2)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2.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1)共性:
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2)个性:
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
(3)关系:
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3.尊重文化多样性
(1)为什么——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
①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
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本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②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2)怎么办——如何尊重文化多样性
①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
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②原则和要求:
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③尊重文化多样性必须反对排斥其他民族文化或者盲目崇拜其他民族文化的错误倾向。
4.文化传播的多种途径
(1)重要途径:
①商业贸易 ②人口迁徙 ③教育
(2)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
5.现代文化传播手段的特点
(1)主要手段:
大众传媒如今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传媒真正开始面向大众传递信息,是以印刷媒体的推广为标志的。
(2)特点:
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区别 传播途径是指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播知识、信息、理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社会性活动。
传播手段侧重于强调通过某种具体的物质载体来进行文化传播。
文化传播的途径要借助于一定的手段来实现。
)
6.加强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
(1)文化交流的意义
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提高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丰富发展了外国文化,增强了中外互信,推动了世界文化的丰富与发展。
(2)加强中外文化交流的措施
①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②加强中外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
③中外文化交流是双向的,我们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四、文化的继承与文化发展
1.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影响
(1)是什么——传统文化的含义和特点
①含义:
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②特点:
A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
传统习俗的继承:
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传统建筑的继承:
被称为凝固的艺术,成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传统文艺的继承:
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
传统思想的继承:
对如今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影响。
B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有些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被赋予新的内涵。
C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是维系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2)为什么——传统文化的影响(作用)
(1)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传统思想对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能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
(2)传统文化的影响作用是双重的,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2.怎么办——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1)“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
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2)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不断推进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
(3)必须反对两种错误态度:
一是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二是全盘肯定的守旧主义和保守主义。
3.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1)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
(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而不是先后两个过程)
(2)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文化继承对传统文化有所淘汰、有所发扬,从而使文化得到发展。
(3)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这就是文化传承。
4.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
(社会矛盾运动对文化发展的影响是根本性的)
(2)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3)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发展。
(4)教育在文化传承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教育的作用
①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②教育通过对受教育者的“传道、授业、解惑”,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
③教育能够以浓缩的形式重演人类在漫长的历史中走过的认识世界的过程,使人们在有限的学习生涯中获得既有的文化财富,“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从事文化创造。
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5.综合认识教育的重要性
(1)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
(2)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3)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4)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
(5)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
措施: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五、文化创新
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
(1)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文化创新。
(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3)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一方面,社会实践中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另一方面,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
2.文化创新的意义
(1)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
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2)文化创新能够促进_民族文化的繁荣。
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满活力、日益丰富。
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3)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
3.文化创新与继承的关系
(1)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文化创新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又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侧重于对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侧重于对文化的继承、发展和创新,是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
(2)文化继承与文化创新。
一方面,我们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空谈文化创新。
一个民族和国家如果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就会失去文化创新的根基。
另一方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
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之中。
4.文化创新与借鉴、融合的关系
(1)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过程;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的过程;是在文化交流、借鉴的基础上,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的过程。
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2)在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
不同民族的文化平等交流、相互借鉴,共同推动世界文化创新
(3)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不断推动中华民族的文化创新。
5.如何进行文化创新?
(1)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文化创新必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一方面,我们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空谈文化创新。
另一方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
(3)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文化创新必须加强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做到博采众长。
态度:
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
做法:
不同民族的文化平等交流、相互借鉴,共同推动世界文化创新。
原则:
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4)在文化创新中,必须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要坚持正确的方向,克服“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倾向。
(5)要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刻苦钻研,锐意创新,才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
6.文化继承、文化发展、文化创新三者之间的关系
(1)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
文化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文化发展是文化继承的必然要求。
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2)文化发展的实质,就是文化创新。
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
(3)文化继承与文化创新。
一方面,我们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空谈文化创新。
另一方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
总之,文化继承、文化发展、文化创新三者紧密联系,不可分割。
六、我们的中华文化
1.中华文化的特征
(1)源远流长
①源远流长表现:
古代的辉煌到近代衰微。
②源远流长的见证
A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B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①独特性:
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主要体现在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上。
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古代科技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中国古代科学成果,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②区域性:
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③民族性:
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中华各民族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独特性是从不同的文化形式上来看的,主要通过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表现出来;区域性是从不同地区上来看的;民族性是从不同民族的角度来看的。
)
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1)包容性含义:
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
(2)文化的包容性意义
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3.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
(1)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中华文化与中华各民族文化之间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而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不能理解为中华文化就是各民族文化的简单相加)
(2)各兄弟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各民族的文化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3)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_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七、我们的民族精神
1.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1)团结统一:
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精神,无论在国家顺利发展、兴旺发达的时期,还是在祖国面临危难、生死存亡的关头,都迸发出强大的力量,使任何征服或分裂中华民族的企图都不能得逞。
(2)爱好和平:
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赢得了世界人民的广泛赞誉。
(3)勤劳勇敢:
中华民族历来把吃苦耐劳、勤俭节约、艰苦朴素、不畏强暴、英勇顽强视为优良品格。
正是这种勤劳勇敢精神,奠定了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立业根基。
(4)自强不息:
在历代中国人民的创业实践中,自强不息精神逐渐积淀为中华民族的内在气质,成为鞭策中华儿女不断开拓进取的永恒的精神力量。
内涵
名言警句
团结统一
①万众一心、众志成城;②同胞共气,家国所凭;③内睦者家道昌,外睦者人事济
爱好和平
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②礼之用,和为贵;③中华民族以礼仪之邦享誉世界
勤劳勇敢
①克勤于邦,克俭于家;②天道酬勤;③不畏强御;④勇者不惧
自强不息
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③不怨天,不尤人;④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爱国主义
①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③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1)是什么: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2)为什么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它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
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相辅相成,无不体现着爱国主义这个主题。
无论什么时候,爱国主义都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3)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
在当代中国,爱祖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3.民族精神的时代特征
(1)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结晶,其形成和发展是长期历史积淀的过程,也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的过程。
(民族精神不是一成不变的。
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是长期历史积淀的过程,也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的过程。
)
(2)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弘扬。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具有深厚的民族性、鲜明的时代性和先进性。
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等。
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特别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继续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不断为中华民族精神增添新的时代内容,把中华民族精神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如雷锋精神、大庆精神等。
4.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意义和途径
(1)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①中华民族精神的地位
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了民族精神的力量。
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②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
当前,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要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必须更高地举起民族精神的火炬,把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
③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意义
A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B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C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D是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
(2)怎样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1)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即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作用。
(2)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3)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
(4)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5)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人人都应该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八、走进文化生活
1.文化市场与传媒商业化的影响
(1)文化市场的“喜”:
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给文化生活带来了许多可喜的变化;能够满足人们日趋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充实人们的精神生活;通过灵活而有吸引力的表现方式,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便于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使人们潜移默化地接受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易于引导人们的消费观,推动生产的发展。
(2)文化市场的“忧”:
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也引发了令人忧虑的现象。
(3)对策:
要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2.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
(1)什么是大众文化
只有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才是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
(2)为什么要倡导大众文化
人们对文化的需求日益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特点,要求提供多种类型、多样风格的文化产品,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3)发展大众文化的基本要求(怎么样)
遵循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原则;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努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大力提倡一切有利于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一切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
(4)先进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区别
①参照物不同:
先进文化相对落后文化而言,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政治 文化生活 知识 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