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测计算题技术汇总.docx
- 文档编号:23935071
- 上传时间:2023-05-22
- 格式:DOCX
- 页数:37
- 大小:34.82KB
行测计算题技术汇总.docx
《行测计算题技术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行测计算题技术汇总.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行测计算题技术汇总
空瓶换饮料问题的最快求解公式
6个空瓶能换1瓶汽水,要喝157瓶汽水(有一部份是用喝过的空瓶换的)至少要买多少瓶汽水?
157÷6×5=(向上取整)=131
X=A÷N×(N-1)(向上取整)
如改成:
每瓶饮料1元钱,131元最多能喝到多少瓶饮料,那么为:
131÷5×6=(向下取整)=157
A=X÷(N-1)×N(向下取整)
八大类数列及变式总结
一、简单数列
自然数列:
1,2,3,4,5,6,7,……
奇数列:
1,3,5,7,9,……
偶数列:
2,4,6,8,10,……
自然数平方数列:
1,4,9,16,25,36,……
自然数立方数列:
1,8,27,64,125,216,……
等差数列:
1,6,11,16,21,26,……
等比数列:
1,3,9,27,81,243,……
二、等差数列
1, 等差数列:
后一项减去前一项形成一个常数数列。
例题:
12,17,22,27,(),37
解析:
17-12=5,22-17=5,……
2, 二级等差数列:
后一项减去前一项形成一个新的数列是一个等差数列。
例题1:
9,13,18,24,31,()
解析:
13-9=4,18-13=5,24-18=6,31-24=7,……
例题2.:
66,83,102,123,()
解析:
83-66=17,102-83=19,123-102=21,……
3,二级等差数列变化:
后一项减去前一项形成一个新的数列,这个新的数列可能是自然数列、等比数列、平方数列、立方数列、或者与加减“1”、“2”的形式有关。
例题1:
0,1,4,13,40,()
解析:
1-0=1,4-1=3,13-4=9,40-13=27,……公比为3的等比数列
例题2:
20,22,25,30,37,()
解析:
22-20=2,25-22=3,30-25=5,37-30=7,…….二级为质数列
4,三级等差数列及变化:
后一项减去前一项形成一个新的数列,再在这个新的数列中,后一项减去前一项形成一个新的数列,这个新的数列可能是自然数列、等比数列、平方数列、立方数列、或者与加减“1”、“2”的形式有关。
例题1:
1,9,18,29,43,61,()
解析:
9-1=8,18-9=9,29-18=11,43-29=14,61-43=18,……二级特征不明显
9-8=1,11-9=2,14-11=3,18-14=4,……三级为公差为1的等差数列
例题2.:
1,4,8,14,24,42,()
解析:
4-1=3,8-4=4,14-8=6,24-14=10,42-24=18,……二级特征不明显
4-3=1,6-4=2,10-6=4,18-10=8,……三级为等比数列
例题3:
(),40,23,14,9,6
解析:
40-23=17,23-14=9,14-9=5,9-6=3,……二级特征不明显
17-9=8,9-5=4,5-3=2,……三级为等比数列
三、等比数列
1,等比数列:
后一项与前一项的比为固定的值叫做等比数列
例题:
36,24,()32/3,64/9
解析:
公比为2/3的等比数列。
2,二级等比数列变化:
后一项与前一项的比所得的新的数列可能是自然数列、等比数列、平方数列、立方数列、或者与加减“1”、“2”的形式有关。
例题1:
1,6,30,(),360
解析:
6/1=6,30/6=5,()/30=4,360/()=3,……二级为等差数列
例题2:
10,9,17,50,()
解析:
1*10-1=9,2*9-1=18,3*17-1=50,……
例题3:
16,8,8,12,24,60,()
解析:
8/16=,8/8=1,12/8=,24/12=2,60*24=,……二级为等差数列
例题4:
60,30,20,15,12,()
解析:
60/30=2/1,30/20=3/2,20/15=4/3,15/12=5/4,……
重点:
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是最基本、最典型、最常见的数字推理题型。
必须熟练掌握其基本形式及其变式。
四、和数列
1,典型(两项求和)和数列:
前两项的加和取得第三项。
例题1:
85,52,(),19,14
解析:
85=52+(),52=()+19,()=19+14,……
例题2:
17,10,(),3,4,-1
解析:
17-10=7,10-7=3,7-3=4,3-4=-1,……
例题3:
1/3,1/6,1/2,2/3,()
解析:
前两项的加和得到第三项。
2,典型(两项求和)和数列变式:
前两项的和,经过变化之后得到第三项,这种变化可能是加、减、乘、除某一常数;或者是每两项的和与项数之间具有某种关系。
例题1:
22,35,56,90,(),234
解析:
前两项相加和再减1得到第三项。
例题2:
4,12,8,10,()
解析:
前两项相加和再除2得到第三项。
例题3:
2,1,9,30,117,441,()
解析:
前两项相加和再乘3得到第三项。
3,三项和数列变式:
前三项的和,经过变化之后得到第四项,这种变化可能是加、减、乘、除某一常数;或者是每两项的和与项数之间具有某种关系。
例题1:
1,1,1,2,3,5,9,()
解析:
前三项相加和再减1得到第四项。
例题2:
2,3,4,9,12,25,22,()
解析:
前三项相加和得到自然数平方数列。
例题:
-4/9,10/9,4/3,7/9,1/9,()
解析:
前三项相加和得到第四项。
五、积数列
1,典型(两项求积)积数列:
前两项相乘取得第三项。
例题:
1,2,2,4,(),32
解析:
前两项相乘得到第三项。
2,积数列变式:
前两项相乘经过变化之后得到第三项,这种变化可能是加、减、乘、除某一常数;或者是每两项的乘与项数之间具有某种关系。
例题1:
3/2,2/3,3/4,1/3,3/8,()
解析:
两项相乘得到1,1/2,1/4,1/8,……
例题2:
1,2,3,35,()
解析:
前两项的积的平方减1得到第三项。
例题3:
2,3,9,30,273,()
解析:
前两项的积加3得到第三项。
六、平方数列
1,典型平方数列(递增或递减)
例题:
196,169,144,(),100
解析:
14立方,13立方,……
2,平方数列变式:
这一数列特点不是简单的平方或立方数列,而是在此基础上进行“加减乘除”的变化。
例题1:
0,5,8,17,(),37
解析:
0=12-1,5=22+1,8=32-1,17=42+1,()=52-1,37=62+1
例题2:
3,2,11,14,27,()
解析:
12+2,22-2,32+2,42-2,52+2,……
例题3:
,2,9/2,8,()
解析:
等同于1/2,4/2,9/2,16/2,分子为12,22,32,42,……
例题4:
17,27,39,(),69
解析:
17=42+1,27=52+2,39=62+3,……
3, 平方数列最新变化------二级平方数列
例题1:
1,4,16,49,121,()
解析:
12,22,42,72,112,……二级不看平方
1,2,3,4,……三级为自然数列
例题2:
9,16,36,100,()
解析:
32,42,62,102,……二级不看平方
1,2,4,……三级为等比数列]
七、立方数列
1,典型立方数列(递增或递减):
不写例题了。
2,立方数列变化:
这一数列特点不是简单的立方数列,而是在此基础上进行“加减乘除”的变化。
例题1:
0,9,26,65,124,()
解析:
项数的立方加减1的数列。
例题2:
1/8,1/9,9/64,(),3/8
解析:
各项分母可变化为2,3,4,5,6的立方,分之可变化为1,3,9,27,81
例题3:
4,11,30,67,()
解析:
各项分别为立方数列加3的形式。
例题4:
11,33,73,(),231
解析:
各项分别为立方数列加3,6,9,12,15的形式。
例题5:
-26,-6,2,4,6,()
解析:
(-3)3+1,(-2)3+2,(-1)3+3,(0)3+4,
(1)3+5,……
八、组合数列
1,数列距离组合:
两个数列(七种大体数列的任何一种或两种)进行分隔组合。
例题1:
1,3,3,5,7,9,13,15,(),()
解析:
二级等差数列1,3,7,13,……和二级等差数列3,5,9,15,……的间隔组合。
例题2:
2/3,1/2,2/5,1/3,2/7,()
解析:
数列2/3,2/5,2/7和数列1/2,1/3,……的间隔组合。
2,数列分段组合:
例题1:
6,12,19,27,33,(),48
解析:
6 7 8 6 () 8
例题2:
243,217,206,197,171,(),151
解析:
26 11 9 26 () 9
特殊组合数列:
例题1:
,,,,()
解析:
整数部分为和数列1,2,3,5,……小数部分为等比数列,,,……
九、其他数列
1,质数列及其变式:
质数列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数列,质数即只能被1和本身整除的数。
例题1:
4,6,10,14,22,()
解析:
各项除2得到质数列2,3,5,7,11,……
例题2:
31,37,41,43,(),53
解析:
这是个质数列。
2,合数列:
例题:
4,6,8,9,10,12,()
解析:
和质数列相对的即合数列,除去质数列剩下的不含1的自然数为合数列。
3,分式最简式:
例题1:
133/57,119/51,91/39,49/21,(),7/3
解析:
各项约分最简分式的形式为7/3。
例题2:
105/60,98/56,91/52,84/48,(),21/12
解析:
各项约分最简分式的形式为7/4。
数列运算的一些小技术
等差,等比这种最简单的不用多说,深一点确实是在等差,等比上再加、减一个数列,如24,70,208,622,规律为a*3-2=b
深一点模式,各数之间的差有规律,如1、2、5、10、17。
它们之间的差为1、3、5、7,成等差数列。
这些规律还有差之间成等比之类。
B,各数之间的和有规律,如1、2、3、5、8、13,前两个数相加等于后一个数。
3、看各数的大小组合规律,做出合理的分组。
如7,9,40,74,1526,5436,7和9,40和74,1526和5436这三组各自是大致处于同一大小级,那规律就要从组方面考虑,即不把它们看作6个数,而应该看作3个组。
而组和组之间的差距不是很大,用乘法就能从一个组过渡到另一个组。
所以7*7-9=40,9*9-7=74,40*40-74=1526,74*74-40=5436,这就是规律。
4、如根据大小不能分组的,A,看首尾关系,如7,10,9,12,11,14,这组数 ;7+14=10+11=9+12。
首尾关系经常被忽略,但又是很简单的规律。
B,数的大小排列看似无序的,可以看它们之间的差与和有没有顺序关系。
5、各数间相差较大,但又不相差大得离谱,就要考虑乘方,这就要看各位对数字敏感程度了。
如6、24、60、120、210,感觉它们之间的差越来越大,但这组数又看着比较舒服(个人感觉,嘿嘿),它们的规律就是2^3-2=6、3^3-3=24、4^3-4=60、5^3-5=120、6^3-6=210。
这组数比较巧的是都是6的倍数,容易导入歧途。
6)看大小不能看出来的,就要看数的特征了。
如21、31、47、56、69、72,它们的十位数就是递增关系,如25、58、811、1114,这些数相邻两个数首尾相接,且2、5、8、11、14的差为3,如论坛上答:
256,269,286,302,(),2+5+6=13 2+6+9=17 2+8+6=16 3+0+2=5,∵ 256+13=269 269+17=286 286+16=302∴ 下一个数为 302+5=307。
7)再复杂一点,如0、1、3、8、21、55,这组数的规律是b*3-a=c,即相邻3个数之间才能看出规律,这算最简单的一种,更复杂数列也用把前面介绍方法深化后来找出规律。
8)分数之间的规律,就是数字规律的进一步演化,分子一样,就从分母上找规律;或者第一个数的分母和第二个数的分子有衔接关系。
而且第一个数如果不是分数,往往要看成分数,如2就要看成2/1。
补充:
中间数等于两边数的乘积,这种规律往往出现在带分数的数列中,且容易忽略
如1/2、1/6、1/3、2、6、3、1/2
9)数的平方或立方加减一个常数,常数往往是1,这种题要求对数的平方数和立方数比较熟悉
如看到2、5、10、17,就应该想到是1、2、3、4的平方加1
如看到0、7、26、63,就要想到是1、2、3、4的立方减1
对平方数,个人觉得熟悉1~20就够了,对于立方数,熟悉1~10就够了,而且涉及到平方、立
方的数列往往数的跨度比较大,而且间距递增,且递增速度较快
10)A^2-B=C 因为最近碰到论坛上朋友发这种类型的题比较多,所以单独列出来
如数列 5,10,15,85,140,7085
如数列 5, ;6, ;19, ; ;17, ;344,-55
如数列 5, 15, 10, 215,-115
这种数列后面经常会出现一个负数,所以看到前面都是正数,后面突然出现一个负数,就
考虑这个规律看看
11)奇偶数分开解题,有时候一个数列奇数项是一个规律,偶数项是另一个规律,互相成干扰项
如数列 1, 8, 9, 64, 25,216
奇数位1、9、25分别是1、3、5的平方
偶数位8、64、216是2、4、6的立方
先补充到这儿。
。
。
。
。
。
12)后数是前面各数之各,这种数列的特征是从第三个数开始,呈2倍关系
如数列:
1、2、3、6、12、24
由于后面的数呈2倍关系,所以容易造成误解!
数字推理的题目就是给你一个数列,但其中缺少一项,要求你仔细观察这个数列各数字之间的关系,找出其中的规律,然后在四个选项中选择一个最合理的一个作为答案.
几个需要熟记的常见数列
数字推理题中对数列的灵敏超级重要,下面共享几个比较常见的数列:
1. 1,1,2,6,24,120后除前为1,2,3,4,5
2. 1,2,3,5,8,13瓦格纳数列,第三个为前两个和
3. 1,2,4,7,11,16,22后减前为1,2,3,4,5。
。
4. 1,2,5,14,41,122差是等比
5. 3,4,6,9,13,18,24后减前
8. 1,4,27,256项数的项数次方
关于数算的心得体会
要熟练运用规律。
拿到题目以后,如何一眼就能够大致判定出这道题目含有什么规律呢?
这也是有章可循的。
做题目时,咱们能够在一秒之内做出的判定,确实是一个数列项数的多少和数字转变幅度的大小,包括备选答案的数字的大小。
依照这些信息咱们就能够够大体明白那个数列含有某种规律。
比如,给出的数列项数较多,有6项以上,一样能够第一考虑运用交替、分组和组合拼凑规律等。
若是项数少就3项,一样只能用乘方和组合拼凑。
若是数字之间转变幅度比较大,呈几何级增加,多半要用到乘法、二级等比和乘方规律。
剩下的能够考虑用加减法、等差及变式和质数规律。
另外,还能够依照数字之间转变呈现的曲线来判定。
比如,若是数字转变呈平缓的一条线,一样用加减法;若是数字转变呈现的线条比较陡,或斜率绝对值较大,能够考虑用乘法、二级等比和乘方等;若是呈现抛物线形态,可考虑用乘方、质数等;呈U型线可考虑用减法、除法和乘方等;若是大小变更呈波浪线,要紧考虑交替和分组。
解决牛吃草问题经常使用到四个大体公式
(1)草的生长速度
吃的较少天数吃的较多天数-相应的牛头数=对应的牛头数
(吃的较多天数-吃的较少天数);
吃的天数;`吃的天数-草的生长速度
(2)原有草量=牛头数
(牛头数-草的生长速度);(3)吃的天数=原有草量
吃的天数+草的生长速度。
(4)牛头数=原有草量
牛吃草问题常常给出不同头数的牛吃同一片次的草,这块地既有原有的草,又有天天新长出的草。
由于吃草的牛头数不同,求假设干头牛吃的这片地的草能够吃多少天。
解题关键是弄清楚已知条件,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求出每日新长草的数量,再求出草地里原有草的数量,进而解答题总所求的问题。
这类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是:
1.(牛的头数×吃草较多的天数-牛头数×吃草较少的天数)÷(吃的较多的天数-吃的较少的天数)=草地每天新长草的量。
2.牛的头数×吃草天数-每天新长量×吃草天数=草地原有的草。
下面来看几道典型试题:
例1.
由于天气逐渐变冷,牧场上的草每天一均匀的速度减少。
经计算,牧场上的草可供20头牛吃5天,或供16头牛吃6天。
那么可供11头牛吃几天?
()
【答案】C。
解析:
设每头牛每天吃1份草,则牧场上的草每天减少(20×5-16×6)÷(6-5)=4份草,原来牧场上有20×5+5×4=120份草,故可供11头牛吃120÷(11+4)=8天。
例2.
有一片牧场,24头牛6天可以将草吃完;21头牛8天可以吃完,要使牧草永远吃不完,至多可以放牧几头牛?
()
【答案】C。
解析:
设每头牛每天吃1份草,则牧场上的草每天生长出(21×8-24×6)÷(8-6)=12份,如果放牧12头牛正好可吃完每天长出的草,故至多可以放牧12头牛。
例3.
有一个水池,池底有一个打开的出水口。
用5台抽水机20小时可将水抽完,用8台抽水机15小时可将水抽完。
如果仅靠出水口出水,那么多长时间将水漏完?
()
【答案】D。
解析:
出水口每小时漏水为(8×15-5×20)÷(20-15)=4份水,原来有水8×15+4×15=180份,故需要180÷4=45小时漏完。
鸡兔同笼问题
“鸡兔同笼”是一类出名的中国古算题.最先出此刻《孙子算经》中.许多小学算术应用题都能够转化成这种问题,或用解它的典型解法--“假设法”来求解.因此很有必要学会它的解法和思路.
例1有若干只鸡和兔子,它们共有88个头,244只脚,鸡和兔各有多少只?
解:
我们设想,每只鸡都是“金鸡独立”,一只脚站着;而每只兔子都用两条后腿,像人一样用两只脚站着.现在,地面上出现脚的总数的一半,•也就是
244÷2=122(只).
在122这个数里,鸡的头数算了一次,兔子的头数相当于算了两次.因此从122减去总头数88,剩下的就是兔子头数122-88=34,有34只兔子.当然鸡就有54只.
答:
有兔子34只,鸡54只.
上面的计算,可以归结为下面算式:
总脚数÷2-总头数=兔子数.
上面的解法是《孙子算经》中记载的.做一次除法和一次减法,马上能求出兔子数,多简单!
能够这样算,主要利用了兔和鸡的脚数分别是4和2,4又是2的2倍.可是,当其他问题转化成这类问题时,“脚数”就不一定是4和2,上面的计算方法就行不通.因此,我们对这类问题给出一种一般解法.
还说例1.
如果设想88只都是兔子,那么就有4×88只脚,比244只脚多了88×4-244=108(只).每只鸡比兔子少(4-2)只脚,所以共有鸡(88×4-244)÷(4-2)=54(只).说明我们设想的88只“兔子”中,有54只不是兔子.而是鸡.因此可以列出公式:
鸡数=(兔脚数×总头数-总脚数)÷(兔脚数-鸡脚数)
当然,我们也可以设想88只都是“鸡”,那么共有脚2×88=176(只),比244只脚少了244-176=68(只).每只鸡比每只兔子少(4-2)只脚,68÷2=34(只).
说明设想中的“鸡”,有34只是兔子,也可以列出公式:
兔数=(总脚数-鸡脚数×总头数)÷(兔脚数-鸡脚数).
上面两个公式不必都用,用其中一个算出兔数或鸡数,再用总头数去减,就知道另一个数.
假设全是鸡,或者全是兔,通常用这样的思路求解,有人称为“假设法”.
现在,拿一个具体问题来试试上面的公式.
例2红铅笔每支元,蓝铅笔每支元,两种铅笔共买了16支,花了元.问红、蓝铅笔各买几支?
解:
以“分”作为钱的单位.我们设想,一种“鸡”有11只脚,一种“兔子”有19只脚,它们共有16个头,280只脚.现在已经把买铅笔问题,转化成“鸡兔同笼”问题了.
利用上面算兔数公式,就有:
蓝笔数=(19×16-280)÷(19-11)=24÷8=3(支).
红笔数=16-3=13(支).
答:
买了13支红铅笔和3支蓝铅笔.
对于这类问题的计算,常常可以利用已知脚数的特殊性.例2中的“脚数”19与11之和是30.我们也可以设想16只中,8只是“兔子”,8只是“鸡”,根据这一设想,脚数是8×(11+19)=240.比280少÷(19-11)=5.
就知道设想中的8只“鸡”应少5只,也就是“鸡”(蓝铅笔)数是3.
30×8比19×16或11×16要容易计算些.利用已知数的特殊性,靠心算来完成计算.实际上,可以任意设想一个方便的兔数或鸡数.
例如,设想16只中,“兔数”为10,“鸡数”为6,就有脚数
19×10+11×6=256.
比280少24.
24÷(19-11)=3,
就知道设想6只“鸡”,要少3只.
要使设想的数,能给计算带来方便,常常取决于你的心算本领.
下面再举四个稍有难度的例子.
例3一份稿件,甲单独打字需6小时完成.乙单独打字需10小时完成,现在甲单独打若干小时后,因有事由乙接着打完,共用了7小时.甲打字用了多少小时?
解:
我们把这份稿件平均分成30份(30是6和10的最小公倍数),甲每小时打
甲每小时打30÷6=5(份),乙每小时打30÷10=3(份).
现在把甲打字的时间看成“兔”头数,乙打字的时间看成“鸡”头数,总头数是7.“兔”的脚数是5,“鸡”的脚数是3,总脚数是30,就把问题转化成“鸡兔同笼”问题了.
根据前面的公式
“兔”数=(30-3×7)÷(5-3)
=,
“鸡”数=
=,
也就是甲打字用了小时,乙打字用了小时.
答:
甲打字用了4小时30分.
例4今年是1998年,父母年龄(整数)和是78岁,兄弟的年龄和是17岁.四年后(2002年)父的年龄是弟的年龄的4倍,母的年龄是兄的年龄的3倍.那么当父的年龄是兄的年龄的3倍时,是公元哪一年?
解:
4年后,两人年龄和都要加8.此时兄弟年龄之和是17+8=25,父母年龄之和是78+8=86.我们可以把兄的年龄看作“鸡”头数,弟的年龄看作“兔”头数.25是“总头数”.86是“总脚数”.根据公式,兄的年龄是:
(25×4-86)÷(4-3)=14(岁).
1998年,兄年龄是
14-4=10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行测计 算题 技术 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