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总复习 现代文阅读 第2章 第2节 分析综合学案.docx
- 文档编号:23934199
- 上传时间:2023-05-22
- 格式:DOCX
- 页数:35
- 大小:71.88KB
高三语文总复习 现代文阅读 第2章 第2节 分析综合学案.docx
《高三语文总复习 现代文阅读 第2章 第2节 分析综合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总复习 现代文阅读 第2章 第2节 分析综合学案.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语文总复习现代文阅读第2章第2节分析综合学案
2019-2020年高三语文总复习现代文阅读第2章第2节分析综合学案
从阅读材料中辨别各种信息的性质,筛选并整合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是达到阅读目的、获取所需信息的重要手段。
这里所说的信息,是指通过阅读而得到的知识、消息、情报或代表某些信息的词语、符号、数据、图形等。
从文章中辨别、筛选并整合重要的信息,必须在阅读时把注意力放在文章重要内容上。
一段或一篇文章的重要内容包括:
①文章的基本概念和新的知识;②对重要概念和知识的解释和阐述;③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即文章主旨的语句等。
在重要信息的筛选过程中,要特别关注指代语、总结语、衔接句和标题语,这些语句中往往隐藏着重要的信息,对其进行合理必要的抽取、概括、组合、转换和延伸,是解答题目的关键。
二、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是对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能力层级为C级。
一般来说,用来作为检测学生阅读能力的文章,不论是哪类作品,都一定有明确的思路。
所谓思路,就是文章作者按照一定的条理由此及彼地表达思想的脉络、路径。
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思路。
能否把握作者的思路,是阅读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尺。
而思路并不是什么抽象的东西,事实上,文章的思路隐含在文章的结构之中,一篇文章的结构就是文章思路的具体展现。
因此,
要想把握住文章的总体思路,就应该从分析文章结构入手,从归纳各段段意入手。
给文章划分层次,理清段与段之间以及一段之内各个句群或句子之间的层次关系,是把握文章思路脉络的手段,也是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观点态度的手段。
从高考设题的实际来看,本考点在设置考题时,常常是将“分析结构,把握思路”二者结合起来进行考查。
三、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归纳内容要点”是指现代文阅读中的整体内容或其中某一部分要用几句话简明扼要地表达出来,即“化整为零”的分解剖析,它是一种提炼和综合过程,即在正确理解有关内容的本质后进行提炼说明。
如果内容比较复杂,还需要把若干要点合并或归纳为共同特点后再概括。
“概括中心意思”是把文章内容、主旨具体化,是一种“化零为整”的归纳整理过程。
它们都需要运用题目提供的文字材料,对作者用意、有关背景进行分析,对文章思路作合理补充或完善,然后用自己的话对内容、主旨加以阐发或概括。
四、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即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即作者的见解和主张,是作者思想和世界观的反映。
作者在文章中的观点和态度,有时比较直接、明显、集中;有时则比较分散,需要对有关内容进行综合分析;而有时则隐含于字里行间,还需仔细分析和抽象概括。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阅读材料的主要内容。
一篇或一段文章的主要内容一般指:
文中的基本概念和涉及的有关知识,对重要概念和知识的解释和阐说,以及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的关键语句等。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具体操作流程:
1.通读全文,观其大略
高考现代文主观阅读试题,不单单考查对段落和某些主旨句、关键句、关键词的理解阐释,还要考查对全文内容的总体把握。
包举万象,驾驭全局,这是一种更高的思维要求,也是阅读能力的一种更高境界。
因此,我们要学会通读全文,观其大略。
只有这样,才能总体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才不会在做题时犯断章取义、以偏赅全的错误。
(1)整体入手,理清文章脉络
材料丰富、思想灵活是散文的主要特点之一,阅读时一定要着眼于文章的整体,注意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从宏观上驾驭文章,体察作者寄寓其中的意,倾注其中的情。
(2)了解背景,透视创作历程
作品是社会生活的折射,内容是背景的产物。
有不少散文的创作,往往受环境的影响。
因此,了解文章的相关背景,是阅读鉴赏散文的一把钥匙。
快速总体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的捷径:
一看文题和扣题文句,二看文后注释。
标题是文章最重要的信息。
散文的标题则主要是确定描写对象,例《故都的秋》《我的空中楼阁》等;其抒情基调蕴含在与标题紧密相关的关键性语句中,例《故都的秋》中“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句,这些关键性的语句往往也是散文主旨所在。
如果文章的末尾还有注释,则这些注释绝不是可有可无的。
注释如果是交代文章的出处及创作时间,实际上是提示你要“知人论世”。
只有结合作者及时代背景,才能准确把握文章的中心。
2.剔肉存骨,优化整合
作家在写文章前都要先搭一个架子,然后组织材料。
这个架子,体现了文章的整体思路。
好的文章,材料附着在架子上,就像肉附着在骨头上,因此,要理清思路,就必须先将这些“肉”剔除。
散文,因为“形散神聚”,则将体现“神”的抒情议论性语段保留,其他部分剔除。
材料一经剔除,文章的整体思路就水落石出了。
常见做法:
(1)中心主旨句移用法(舍偏取正法)
就是将文章的信息分出主次来,只提取主要的信息。
具体到文章中的某个段落,则是提取中心句。
中心句一般处在段首或段末,不难判断。
具体到段落中的某个句子,如果是单句,则提取主干;是复句,则提取分句中的主句。
(2)分层归纳法
高考现代文阅读能力的考查,既要求能够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还要求能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3)综合分析,条分缕述法
高考考试说明要求,高考现代文阅读不但要考查考生的分析能力,更要考查其综合能力。
而且还要在此基础上考查表述能力。
因此,我们在回答高考主观试题的时候,就要在综合分析之后,条分缕析地表述出来。
2.定点扫描,准确答题
首先“定点”找出每一题的出题点,将题干和文章对应起来。
其次“扫描”,以出题点为中心上下“扫描”,寻找答题点。
(1)认真读题明确要求
(2)抓住暗示明确区间
词语句子从原文中抽出,应回归具体语言环境,概括暗示,准确找到信息点所在区间。
①暗示条件有时与文章的题目或出处有关。
②有的暗示源于题干本身的要求或鉴赏题设置的选项。
③更多的暗示在与题干有某种逻辑联系的上下文中。
这种逻辑联系或因果、或条件、或解说,或指代、或对应。
找到相应区间的内容,也就找到了答案要点。
(3)领悟含蓄明确意图
有的散文,主旨是含蓄的,其语句则借助比喻、拟人等修辞格来表情达意。
对这类文章及其题干的解读,必须找出它们的本体,才能弄清它们的本来面目。
(4)对应题干明确要点
有些题干的本身或相关语境就暗示了答题所涉及的方面或答题要点。
必须细加辨析,对应题干要求。
总之,倘若在审题中认真读题,明确题旨,找准区间,严密筛选,全面考虑,一定能规范地答题,从而提高答题的准确性。
4.归纳整合,明晰表达
(1)借助标志,抓住关键
在正确理解文意和题意,确定筛选范围即检索的相关信息区域,按照考题要求从文中找出相对应的内容,然后再对诸多信息进行检视过程中,要善于借助信息标志,抓住关键性词语,如关联词语、表顺序词语、指代性词语、插入性词语、首括句、总结句、过渡句、呼应句、设问句、反问句等。
(2)认真比较,去伪存真
信息有显性信息,也有隐性信息,有文章中的真实信息,也有编拟的作为错误选项的“虚假信息”。
要反复认真分析比较,去伪存真,对信息做出正确的判断。
(3)归纳综合,重组输出
筛选之后,还要对相关的语言材料进行归纳和综合,并用准确的语言进行信息加工,或把筛选后的信息按要求重新组合后表达出来。
可见,信息的筛选是基础、途径,整合是目的、结果。
更准确地说,筛选是整合这个大工程中举足轻重的底座步骤,而整合是筛选的最高境界。
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各段段意,给文章划分层次,理清段与段之间以及一段之内各个句群或句子之间的层次关系,把握文章思路脉络,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观点态度。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具体操作流程:
1.明确关系,整体把握
明确了理清思路与分析结构的关系、理清思路与理解词语的关系、理清思路与理解主旨的关系,是准确答题、应对各种各样考查题型、提问方式的前提。
整体把握全文,首先要分析文章结构,把握全文代表总体思路的行文提纲,弄清文章段、层次及其关系。
2.分析文章结构
分析文章的结构,首先接触的是文章整体,故而整体结构的分析,既基本又尤为重要。
文章的整体结构规律性较强,较易把握。
一般的,文章的整体结构大致分六大类:
(1)总分式
文章的整体结构是总分式,包括先总后分、先分后总、总分总、分总分四种形式,是最基本、最常见、极易判断的结构模式。
(2)纵式
文章的整体结构是纵式结构,即作者的思路呈纵向展开或深入,主要包括时间结构式、事理结构式、层进结构式等。
(3)横式
文章的整体结构是横式结构,即作者的思路呈并列式展开,并列的各项之间可以并重,也可有主次,但不应有偏有正,不应有因果、解说等关系。
横式结构主要包括空间结构式、并列结构式、比照结构式等。
(4)交叉式
文章的整体结构是交叉式结构,即文章中纵、横两种结构形式交叉出现、交叉结构应有一条主线,可以纵式结构为主,局部穿插横式结构,也可以横式结构为主,在并列的某一项或几项内采用纵式结构。
(5)意识流式
文章的整体结构是意识流式结构,即文章的思路既不是标准的纵式结构,也不是规范的横式结构,而是无数思维片断的罗列、集汇或铺展、思维流程的摘录或原生态摹写,时刻都在跳跃、联想、膨胀或缩小。
充任此类文章的线索的,可能只是简单的一种情绪,甚至一抹纤弱的阳光等。
(6)省略式和变式
如果说前五种结构模式都有一定的稳定性,都有各自鲜明充足的特征,我们可以称之为“标准结构”,那么省略式和变式就是这些“标准结构”的省略形式和变体形式。
相对于“标准结构”的特征明显、结构完整,省略式和变式显得似曾相识却又不那么完整而易于辨认,它们将“标准结构”的某些承接处、某些连缀点、某些标志处加以省略或改变,看起来是陌生新鲜的结构,其实胚胎模型仍出自那些“标准结构”。
3.分析文章的局部结构
文章的局部,既包括句与句之间,也包括句群之间,也包括段落之间。
文章的整体结构的六种类型,同样适用于文章的局部结构。
分析段落之间的层次关系,即分析段与段之间的逻辑关系和某段所处的逻辑地位。
弄清了段落之间的层次逻辑关系,也就把握了文章的思路。
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一般主要是三种:
一是承接关系,即段与段之间是递进衔接、向前推进的;二是并列关系,即段与段之间所表现的内容大体是并列的两个或几个方面;三是总分关系,即段与段之间的关系有统属性质。
4.分析文章的段落中心句
从找中心句入手,把握文章思路。
一篇文章,找到了中心句,就意味着大致把握了这篇文章的中心;一个段落,找准了中心句,就意味着弄清了这个段落的层次结构。
可从每段内部开始突破,先分析段落中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是承接并列,还是总分包含,亦或是各自独立,从而从中找出中心句子,句群中的主句,段落中的中心句,再综合全篇,比较分析出全文的主段落,全文的中心句。
文中的提纲挈领中心句,往往是每段之间相并、相承、相属的组合关系的标志,其位置主要有首句、第二句(首句是过渡句或引出下文的句子时)、中间句、结句。
先自己归纳主要内容,再找出与主要内容相吻合的句子。
5.分析文章的结构标志句
从语言标志入手,理清文章脉络。
语言标志,指那些表现或暗示作者思维进程或文章结构层次关系的标志性词语。
很多文章,为了表达得清晰而有条理,往往用一些具有前后衔接、勾连、照应作用的语言标志,比如“第一”“第二”“首先”“其次”之类的顺序词,“一方面”“另一方面”之类的范围词,“不仅如此”之类的关联词,“此外”“同时”之类的过渡词,等等。
此外,还要注意具有区分作用的标点符号如分号、冒号、句号等;还有一些总起句、归纳句、过渡句、总结句等,也是我们解答问题、分析段内层次之间相并、相承、相属关系时的重要依据,要充分利用。
6.分析文章的缀连线索句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貌似随意信笔,实则凝聚深敛,有一根或多根线索缀连。
这样的缀连线索可能是一个字词,可能是一个物体,通常可能是一句话。
由于散文多采用虚实互化、象征比喻等含蓄手法,线索句的存在显得尤为必需和重要,它为作者的表达和读者的理解提供了一个更坦诚更明晰的沟通可能。
线索句,可能与文章题目有关,或者文中多次出现的类似的句子(写物或表达某种感情的句子),整篇阅读、整体理解后才着手寻找并答题。
归纳段内层次要点,概括一段或数段内容要点,概括全篇中心意思。
具体操作流程:
1.研究标题、头尾
标题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
俗话说,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而眼睛又是心灵的窗户。
透过这个“窗户”,有时可以很简便地看到文章的“心灵”——中心。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开门见山”“卒章明志”是中国传统文章学的重要方法。
所谓“开门见山”,就是在文章的开头就明确提出自己的观点或主张,如毛泽东的《改造我们的学习》第一句话是:
“我主张将我们全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改造一下。
”
这是开门见山地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
所谓“卒章明志”就是在文章的末尾表明文章主题。
很多文章在末尾都会出现“总之”“要之”之类的词语,这就是作者在文末总结中心意思的重要标志。
2.抓住关键性语句
(1)紧抓主旨句
段(或曰句群)有中心句,篇章有主旨句(或曰主题句)。
主旨句直接揭示作品的中心思想,具有极大的概括力。
例如《琐忆》一文有这样两句:
“鲁迅先生有两句诗: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
这是他自己的写照,也是他作为一个伟大作家的全部人格的体现。
”这两句是全文的主旨句,可依据这两句,从鲁迅对敌能憎、对友能爱这两个方面来概括全文的中心思想。
(2)紧扣“文眼”
诗有诗眼,文有文眼。
文眼统率着全文的各个组成部分,使之与文章立意沟通起来,并表现得更加鲜明,更有光彩。
如茅盾《白杨礼赞》中的白杨树的“不平凡”就是一个与主题相辉映的文眼。
文眼的位置大体有三种表现形式。
(3)反复性语句的使用
有些文章常用“反复”来深化主旨,阅读时抓住这些反复性语句细加推敲,往往能找到文章的主旨。
“反复”这种修辞的作用是突出、强调。
例如高尔基的《海燕》中的句子“——暴风雨!
暴风雨就要来啦”,这个反复的修辞手法强化了海燕作为“信使”的极度兴奋喜悦之情,从这里入手,我们就可以发现该文的主旨:
预示着黑暗的沙皇统治行将崩溃,一场人民革命行将到来,表现出无产阶级革命者和苦难深重的被压迫人民对革命充满了渴望。
3.综合段落大意
又叫逐层归纳法。
即依次归纳各段要点,然后把各段的内容整合在一起。
议论文、说明文阅读多用此法。
以峻青的名篇《雄关赋》的感情脉络分析为例:
思慕雄关(儿时被雄关激发的爱国主义激情)→眼见雄关(雄伟的气势、险要的地形激发着怀古爱国的激情)→联想雄关(对祖国坚贞不渝的信念是任何现代化武器都攻不破的真正的雄关)。
“思慕雄关”为“眼见雄关”铺垫,“眼见雄关”为“联想雄关”(心中雄关)铺垫,由此可知中心思想的重点不是歌颂山川景物,而在抒发热爱祖国之情,表达对祖国坚贞不渝的信念。
4.分析主要的人或事
以写人为主的文章,概括中心思想时侧重抓人物形象。
例如阅读《祝福》,留意祥林嫂从初来鲁镇的“两颊却还是红的”到后来“仿佛是木刻似的”的变化,到最后悲惨地死去,就可以知道《祝福》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封建礼教对劳动人民的精神摧残,揭示了中国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社会根源。
以记事为主的文章,概括中心思想应侧重于分析事件蕴含的本质意义。
(一)具体操作流程:
1.立足整体,把握全文主旨
应该明确,阅读现代文,一般应该把握三点:
理解语义、筛选信息、综合分析,这是阅读解题时的思路脉络。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2.要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
一般说来,选文的标题、文中的有关语句、文末所注的时间及注释,还有试题的题干等等往往隐含有这方面的信息。
3.要重视重要句子的分析
比如记叙类文章里,有关议论、抒情的句子,议论文及抒情散文中的中心句、过渡句,文章中反复出现的句子、总括性的语句、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等,常常直接或间接地包含着作者的观点、态度。
4.注意把握好角度
(1)注意文体角度。
不同体式的文章在表述上有不同的规律、不同的特点。
比如,文学作品的语句多有含蓄性、多义性、情感化的特点,并且不避夸饰之辞,答题时,要注意把握文体。
运用文体知识答题,有时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注意话题角度。
一篇文章有话题的范围,一段文字也有话题的范围,这在阅读时要心中有数。
明确了讨论的话题,领悟了作者在这个话题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围绕话题来回答问题,正确答题就比较有把握了。
(3)注意命题的角度。
的思路是:
①尽量使学生能够利用文中语句作为答题的基本材料;
②尽量照顾学生阅读和思考的先后顺序;
③努力体现由语义理解到综合分析的过程;
④努力组成内容由浅到深的系列;
⑤力求题型稳定、整齐,即由填空到筛选简答,最后是多项选择。
理解了的思路,做题时,才会循序渐进,依次答题,达到理想的效果。
5.要组织好表述语言
(二)基本破解技法
1.抓要点句法
这些语句,议论文常在开头(即论点),散文常在文末(所谓卒章显志),或在段落的起始句、终结句。
抓住这些句子,就能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2.抓议论抒情句法
抓住记叙类文中的议论和抒情句(段),便是对文章主旨的揭示。
如《内蒙访古》:
“秋天的阴山,像一座青铜的屏风安放在它们的北边,从阴山高处拖下来的深绿色的山坡,安闲地躺在黄河岸上,沐着阳光。
这是多么平静的一个原野;
但这个平静的原野在民族关系紧张的历史时期,却经常是一个风浪最大的地方。
”文中在描写之后的抒情和议论,结合课文不难体会到,作者表达了对历史上民族间关系紧张、战争的深深遗憾之情,以及要珍惜民族间感情、团结和睦的观点。
3.反证烘托法
有时作者为了把自己的态度和观点表现得更鲜明往往用一个方面的情况去跟另一个方面进行对照。
比如,议论文中,常用对比论证使正面观点更鲜明、更有说服力;
记叙文中常用侧面的陪衬、烘托来加强正面人、事、物的表现,说明文中也有比较的方法。
所以,我们可以从反面论证的文字或起侧面烘托作用的文字中去认识体会作者的正面态度与观点。
4.色彩分析法
文章不是无情物,行文中一定处处流露出作者的态度和观点。
比如词语的色彩,褒义词或贬义词的使用往往表现着作者的褒贬。
5.形象分析法
正如京剧中人物的面谱,贬褒一眼便知,在人物的描写或景物的描写中,也不难体会到作者的褒贬感情。
如前面提到的对秋天阴山景色的描写,不难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又如《祝福》中对柳妈的描写“柳妈的打皱的脸也笑起来,使她蹙缩得像一个核桃;干枯的小眼睛一看祥林嫂的额角,又盯住她的眼。
”从中也不难体会出作者对她的厌恶之情,尽管只是淡淡的。
再看《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对别里科夫卧室的描写:
“他的卧室挺小,活像一只箱子,床上挂着帐子。
他一上床,就拉过被子来蒙上脑袋。
房里又热又闷,风推动关紧的门,炉子里嗡嗡地叫,厨房里传来叹息声——不祥的叹息声……他躺在被子底下战战兢兢,深怕会出什么事,深怕有小贼溜进来。
他通宵做噩梦,……”从上面的句子中可以看出作者对他的厌恶、讽刺是很鲜明的。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听 山
□冯 源
①平生与山有缘,生于山城长于山城。
后来迁家川北,居于山中,年长日深,不知是受了山的熏陶和水的浸润,还是于山水于生活有了领悟和兴会,渐渐地滋养出听山的嗜好。
基础题
②初次听山,是在大学读书时一个孟春的黄昏。
春雨初霁,林间清幽,山岚逍遥,晚霞如瀑,从对面的山脊泻下,次第地织染着远远凝翠的岑峦和尚含绿滋的林卉;残流漳,迂回曲折,涓涓淙淙,犹无声地吟咏着天籁。
整个山间仿佛依然笼罩在淅淅沥沥的春雨中,显出一片宁静,如一幅恬淡的墨画,又如一位绿装倩然的处子,所能够倾听到的,只有宁谧的大地吮吸昊天甘霖微微的喘息。
那时年轻,心高志远,好动喜闹,一次的经历便以为山不过是一位哑然的孤独者,一个寂静的缩写,淡然无味,令人难耐。
③学生生活多是平淡、单一,甚至枯燥,又兼远离城市,课余饭后的时日便大多是在山中蹊径的散步中消逝。
或许正是如此,才有了那次在雨中听山的偶然的经历和所获。
那是一个炎热而郁闷的夏日的午后,与同学步于山径,试图以宁静和清幽来弱化心里的烦闷。
盛夏的天,孩子的脸,说变即变,风和日烈间骤然乌云密布。
周围无舍,便索性立于树下。
雨酣畅淋漓,倾泻在树叶枝梗、青草绿塘,每一次砸下,山中就有一阵清脆或浊重的回响;大雨携着劲风,风过处,树叶枝梗急速不断地屈身弯腰,舞蹈似的,摩擦着推搡着,浑身鸣叫;
空中的鸟儿被风掠来拂去、东奔西突,急切而慌乱地寻找巢穴或可栖之处;从山顶涌下的洪水肆无忌惮地在林间、草丛中奔走,又汇成一股股更大的急流,在沟壑里冲撞喧哗,声如金石相击……风声、雨声、水声、树声,交织相融,有如一首雄壮激越而又无序无节的音乐。
我倾听着,心灵仿佛受到了一次山的如流的歌韵和大自然醇浓之流的洗礼,也品出了山的亦静亦动,或柔或刚的性格。
④听有所获,情有独钟,在“绿树枝头一线红”的清晨,在“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的夜晚,在小园香径,在流水偎依的桥头,或是凄风苦雨、残阳古道,一次次地静坐聆听。
听山是寂寞的,它不比听城市听海,但听山又是不寂寞的。
你俯身可拾红花绿叶,仰首能得蓝天白云;可以听到花的绽放、叶的吐绿,群鸟的和鸣、风雨的协奏、雷电的高歌;听到云的轻盈、风的潇洒,日出日落、月降月升的恢弘和壮阔,和它深厚内腹云涌的情潮,以及它们所融汇成的一支高亢而又柔婉、急切而徐缓的旋律。
这是一支美的旋律,你珍蕴了它,便珍蕴了大自然;你拥有了它,也就拥有了一种昂扬向上的生活或人生。
⑤踏着这支旋律的节拍,走入社会,也走入一片新的天地,我依然钟情于听山,依然拥有这支旋律,并矢志不渝地前行。
⑥“蜀汉多奇山,仰望与云平”,这是古人的摹状。
但是,你目游其中,会看到它们始终不移地在天际描绘出的浪漫而有致的“五线谱”;你心骋其间,能听到另一支旋律——历史的鼓声与时代的潮音融合的旋律。
⑦据史书记载,汉建安16年,刘备为了实现其谋臣诸葛亮提出的据益州、复汉室进而逐鹿中原的战略,率精兵驻扎在这里,偏安益州的刘璋也“延至北山”。
他们“饮酒乐甚”之余,登山远望,夹江两岸的沃野良田、富庶丰饶尽收眼底,刘备想其不久将为己有,便欢曰:
“富哉,今日之乐乎!
”他如愿以偿,夺隘取关,进而有了蜀地,建立了蜀汉政权。
站在山顶,遥想一千七百多年前:
如果没有那一阵阵隆隆的鼓声,或许就没有三国的鼎立和蜀汉的繁荣及富庶,也不会有今天这座据史建造的“松柏茂密,篁秀花明,溪壑清幽,景色迷人”的苑囿。
⑧然而,时代步履匆匆地前行,那一阵鼓声早已沉积为一段历史、几行碑文和一丛丛萋萋荒草,代之的是一阵又一阵时代的潮音。
10多年前,当第一批建设者来到这里,便种下了第一个希望——给这寂静的荒山秃岭披上了绿装;
接踵而至,笫二批、第三批……他们用双手创建了校园、公园、疗养院,也创造了这一方的社会文明、时代精神。
你信步其中,不仅能听到大自然的旋律,而且可以听到时代的潮音,使你满心欢愉,也令你深味沉思。
⑨山如箜篌弹歌奏律,其实,生活在这一片群峦中的蜀人之心莫不是一架架箜篌,他们所弹奏出的旋律,又岂是大自然所能媲美的?
(原文有删改)
1.文中写到了作者两次具体的听山经历及感受,请分别加以概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孟春黄昏听山,以为山孤独、寂静,淡然无味,令人难耐。
②劲风骤
雨中听山,品出了山的亦静亦动、或柔或刚的性格。
2.文章第④段中说:
“听山是寂寞的,它不比听城市听海。
但听山又是不寂寞的。
”作者这样写是否矛盾?
请谈谈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不矛盾。
山没有城市和海的热闹与喧嚣,需要静坐聆听,因而“听山是寂寞的”;听山能听出自然美的旋律,拥有了它也就拥有了一种昂扬向上的生活或人生,所以“听山又是不寂寞的”。
3.文章第⑦段写到了蜀汉历史,这一内容在文中起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三语文总复习 现代文阅读 第2章 第2节 分析综合学案 语文 复习 现代文 阅读 分析 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