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辞》三课时总教案设计.docx
- 文档编号:23933184
- 上传时间:2023-05-22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29.69KB
《归去来兮辞》三课时总教案设计.docx
《《归去来兮辞》三课时总教案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归去来兮辞》三课时总教案设计.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归去来兮辞》三课时总教案设计
归 去 来 兮 辞(3课时总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一词多义,了解“以、而、之、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
2、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3、了解本文作为辞的文体特点。
【教学重点】
1、了解作者辞官归田的原因,深刻体味诗人鄙弃官场,热爱田园的无限欣喜之情。
2、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1、理解记述中渗透出的或喜或哀等复杂的感情。
2、归纳实词、虚词的用法,掌握省略句、倒装句两种句式。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讲授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关于《归去来兮辞》,宋代欧阳修评价说:
“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
”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
自称五柳先生。
死后朋友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或陶靖节);又因曾任彭泽县令,后人称为“陶彭泽”。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东晋伟大诗人。
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仕宦家庭。
思想中融入了儒道两种精神。
前期(41岁以前),他渴望进取,做过江州祭酒,刘裕幕下镇军参军、彭泽令,时官时隐,举棋不定。
后期(41岁以后),陶渊明因时局动荡,仕途险恶,以及官场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森严而对现实极端不满,毅然辞官归隐,与官场彻底决裂。
归隐后第二年,他家乡遭焚,生活陷入极端贫困,但他安贫乐道;元嘉三年,江州刺史檀道济劝他出山,他守节不仕。
陶渊明是我国第一位杰出的田园诗人。
在他所留下的120多首诗中,歌唱农村美景和田园劳动生活的作品占多数,最著名的有《归田园居》、《移居》、《饮酒》等诗组。
由于接近农民和参加一些农活,对农村生活有所体验,他在描绘田园风光,表现闲适生活和心情的同时,也表现出他不愿与黑暗现实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他的诗平淡自然,即思想内容贴近生活,富于真实情感;语言平易,不假雕饰,且意境鲜明,耐人寻味,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艺术魅力。
此外,《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闲情赋》等文、赋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陶渊明对后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他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他的桃花源社会政治理想,他所开创的田园诗,他在艺术上的那种平淡自然的美学追求等,无一不表明他是一位伟大的诗人。
当然,陶渊明的思想中消极的思想也不少,如所流露出来的感叹年华衰暮、人生无常、乐天安命、及时行乐、虚无主义等,都应慎重的分析对待。
三、文题解释:
1、归去来兮:
“回去吧!
”“回去啊!
”
来,助词,无义;兮,语气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吧”、“啊”。
归去来兮,意思是“回去吧!
”“回去啊!
”辞,一种介乎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文体。
文中多用四字或六字的对偶句,从头到尾分别押几个韵,使句式整齐,富有韵律,读起来给人以和谐的美感。
-
2、关于辞的体裁特点
辞是一种形式比较自由灵活的古体韵文。
篇幅长短不限,句式散文化。
大体上四句为一小节,两句为一组;以四言六言为主,间有长短句,在整齐之中有参差,错落有致,韵脚的转换和押韵的方式也灵活而富于变化。
辞是战国后期楚国诗人屈原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一种新诗体,用的是楚地方言,内容又跟楚地的社会生活、山川风物有关,故称楚辞。
形式自由,句式散文化;大体以四句为一小节,两句为一组;以六字句为主,间有长短句,好用语气词“兮”(不包括在六字之内),虚词置于句腰(第四、五字)上,也可以不计在字数之内,每句三拍,例如屈原《离骚》中的: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到了西汉,在辞的影响下又产生了赋这种新文体。
汉人将辞和赋统称为辞赋,但二者仍有显著的区别。
其相似之处在于:
都注重文采,讲究铺排,善于用典;但赋的句式进一步散文化,常用关联词语,长短句明显增多,关联词语增多。
在内容上赋以咏物说理为主;而辞仍然是诗,辞则重在抒情。
了解辞的体裁特点,对我们诵读这篇课文有很大的帮助。
首先,四句一节的形式没有变,全篇共15节,每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读后可作稍长停顿,这样读下来,全篇层次自然清晰。
其次,仍以六字句为主(约占全文60句中的四分之三),都按三拍读,节奏整齐,音韵铿锵,亦有悦耳动心之效。
(应注意的是:
①有些七字句中出现了虚词,仍可作六字句读,如“(既)自以心为形役”“寓形宇内(复)几时”等。
②“归去来兮”(出现两次)“已矣乎”当作一句读,适当地延长读末字的时间。
③“乃瞻衡宇”以下八句皆四字句,“富贵”两句为五字句,读时节奏自当变化。
)
四、朗读感知
五、序文疏通
1、译文:
我家贫穷,种田不能够自给。
孩子很多,米缸里没有存粮。
维持生活所需的一切,没有办法解决。
亲友大都劝我去做官,我心里也有这个念头,可是求官缺乏门路。
正赶上有奉使外出的差事,蒙江州刺史对我的厚爱,叔父也因为我家境贫苦,(替我设法)被委派到小县作官。
那时社会上动荡不安,心里惧怕到远地当差。
彭泽县离家一百里,公田收获的粮食,足够造酒饮用,所以就请求去那里。
等到过了一些日子,便产生留恋故园的怀乡感情。
那是为什么?
本性任其自然,这是勉强不得的;饥寒虽然来得急迫,但是违背本意去做官,身心都感痛苦。
曾经为官做事,都是为了吃饭而役使自己。
于是惆怅感慨,深深有愧于平生的志愿。
仍然希望任职一年,便收拾行装连夜离去。
不久,嫁到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一心在于赶快去奔丧,自己请求免去官职。
自立秋第二个月到冬天,在职共八十多天。
就着这件事陈述自己的心意,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叫《归去来兮》。
这时候正是乙巳年(晋安帝义熙元年)十一月。
2、分析:
叙述了作者家贫出仕和弃官归田的经过,交代了写作的原由。
六、整体把握
(一)讲解第一部分(第1段)
1.串讲句意。
原文:
归去来兮!
翻译:
回去吧!
讲解:
“来”为助词
鉴赏:
开篇直抒胸臆。
原文:
田园将芜,胡不归?
翻译:
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还)不回去?
讲解:
“胡”为疑问代词“为什么”,与“何”同。
鉴赏:
“田园将芜”似显其对田园之爱,然陶公真爱田园乎?
其实未必!
以其恨“樊笼”之甚于“田园”耳!
序文“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可证。
原文:
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翻译:
(既然)自己已经把心灵当作形体的仆役,为什么还要悲愁失意独自伤悲?
讲解:
“既”为副词“已经”,“以”为介词“把”,“役”为名词“仆役”,“奚”为疑问代词“为什么”,与“何”“胡”相当。
鉴赏:
肉体疾苦或可承受,精神沉沦实在让人不能接受。
这大概就是陶渊明的心思了罢!
此说亦可用序文“饥冻虽切,违己交病”来证明。
原文: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翻译:
感悟到过去的已经不可挽救,知道了未来的不可追寻。
讲解:
“之”为偏下结构中的结构助词“的”。
鉴赏:
此句实非上句“奚惆怅而独悲”的答,而是决意辞官的精神冲动。
原文: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翻译:
我误入迷途可能真的不太远吧,(我已经)觉悟到今天是“是”而昨天是“非”。
讲解:
“其”句中语气词,有“大概”“恐怕”之意。
鉴赏:
此乃陶公自我庆幸之辞也!
这显示了作者遗世独立、洁身自好的高尚品格和与世俗读书人迥然不同的人生观。
原文: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翻译:
小船遥遥地轻轻流荡,微风徐徐地吹动衣襟。
讲解:
“以”与“而”同,皆为修饰关系的连词。
鉴赏:
返乡之陶公实在是爽也!
原文: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翻译:
(我已经)向行人打听前面的道路(了),可恨(这)晨光还是这样微弱迷离。
讲解:
“以前路”实为后置了的介宾短语作的状语。
“之”实在主谓之间的结构助词,不译。
鉴赏:
这两句与上两句写乘船归家时的愉悦和急切盼归的心情,“问”和“恨”二字较好的体现了这一点。
参考译文:
回去吧,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还不回!
既然自己知道心志被形体所役使,又为什么还要如此伤感失意而独自悲哀呢?
我认识到过去所作错的已经无法挽回,但知道未来的事情还来得及弥补。
我确实已误入迷途但还不算太远,已经觉悟到 如今归田是对的,而以前出仕是错的。
归舟轻快地飘荡前进,微风徐徐地吹动着上衣。
向行人打听前面的道路,恨晨光还是这样微弱迷离。
(2)分析:
这一段写作者表示辞官归田的原因和辞官归田时的欢快心情。
开端以“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的喟叹唤起全篇,平地拔起,直抒胸臆,以突兀峻俏的笔势表达了自己归田之志的坚决。
回顾当初为了谋生而出仕,所幸虽已“迷途”,但“其未远”,回头还不迟。
寥寥数句,既有沉痛的自白,又有愤怒的抗议;即是觉醒的宣言,又是对官场污秽的揭露,矛头直指封建官僚制度。
在沉痛和愤怒之余,又不乏因决意归隐而欣然自得的意味。
在这种感情的抒发中,“归去来兮”的原因也就蕴含其中了。
“舟遥遥”四句将作者摆脱樊笼、复返自然的舒畅心情和归心似箭(乘舟返家途中既轻松又渴望抵家的心情)的感觉含蓄地表达出来了。
(二)讲解第二部分(第2、3段)
1、第2段:
(1)串讲句意
原文: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翻译:
才远远望见自家的屋顶,我就一边欣喜跳跃一边往前奔跑。
讲解:
“乃”为副词“才”,“载……载……”为连词“一边……一边……”
鉴赏:
写望见家门时欣喜若狂的心情,这跟在官时“惆怅而独悲”的心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我们就想像年已四十的陶公如何像一个童子一般地“载欣载奔”吧!
原文:
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翻译:
童仆欢喜地前来迎接,幼儿在家门迎候。
讲解:
“欢迎”实为两词,即副词“欢喜地”和动词“迎接”。
“候门”实为“候于门”之省,“于门”为介宾短语作为后置了的状语。
鉴赏:
僮仆们也是远远地望见陶渊明就欢喜地跑去迎接了的!
原文: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翻译:
庭院里的小路接近于荒芜,(可是园中)松菊仍然在(旺盛地)生长。
讲解:
“三径”为隐者庭院中小路的喻称,“就”为“接近,将要”之意。
鉴赏:
“三经就荒,松菊犹存”两句所蕴含的感情相当丰富,又对久违的田园生活的向往,有恨自己不早归来的感叹,“松菊犹存”更是比喻自己高洁品格仍在。
原文:
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翻译:
我拉着幼儿走进内室,(淳香的)美酒已经盛满了酒杯。
鉴赏:
有松也,有菊也,又有酒,此时更待如何?
且看下文: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原文: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翻译:
拿过酒壶酒杯来自斟自饮,随随便便地看着庭院里的树木来舒展我的容颜。
讲解:
“以”有二解:
一为承接关系的连词,一为目的关系的连词。
这里取第一种说法,取其说方可使文意顺畅。
鉴赏:
此为饮酒之第一重境界:
忘忧怡颜。
原文: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翻译:
靠着南窗来寄托着(我的)傲世情怀,实在地觉出才可容膝的陋室(更)容易让人心安。
讲解:
“以”为承接关系的连词,“容膝”为动宾短语活用为名词性短语“容膝之室”,“之”为主谓之间的结构助词。
鉴赏:
此为饮酒之第二重境界:
心安傲世。
原文: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翻译:
园子(由于)每天涉足已经成了有趣的园子,大门虽然安设了却常常闭关。
讲解:
“日”为名词活用为副词作状语,“以”为承接关系的连词,“而”为转折关系的连词。
鉴赏:
说明作者回到农村后,就谢绝与上层社会交往。
原文:
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翻译:
拄着手杖漫步,随意地停下来休息,不时地抬起头来向远处看看。
讲解:
“扶老”就是“手杖”,“扶老”是以功能名之;“流憩”即漫步和漫步中的随意休息;“时”为副词“时而”;“矫”即“翘”,抬头的意思;“遐”就是“远”,与“迩”相对。
鉴赏:
四十已需“扶老”“流憩”,可见其体弱,其心老,其意闲。
原文: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翻译:
云气自然而然地从山间飘出,鸟儿飞倦了也知道回还。
讲解:
“以”和“而”都是修饰关系的连词。
鉴赏:
这句话的表面意思是,云自然而然地从山里冒出,倦飞的鸟也知道飞回巢中。
实际上作者是借景抒情,形象的反映了当时的心境:
过去做官,本来出自无心,如今归田恰如“鸟倦飞而知还”。
原文:
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翻译:
日光渐暗,(太阳)就要下山,(我)抚摸着孤松而流连忘返。
讲解:
“景”通“影”,“阳光”之间;“以”“而”都是修饰关系的连词。
鉴赏:
这两句话表面说的是夕阳西下,自己仍在松书下徘徊。
而实际上是说社会动乱黑暗,个人已到了迟暮之年,但仍要保持晚节。
“抚松”与前文的“松菊犹存”(既是写景,又是言志,表现了作者依旧不改的高尚品格)一样,寓意深远。
参考译文:
终于看到自己简陋的家门,我高兴地向前飞奔。
家僮欢快地迎接,孩子们在门口等候。
院里的小路长满了荒草,松和菊还依旧保持着原有的风貌。
带着孩子们进了屋里,美酒已经满觞。
我端起酒壶酒杯自斟自饮,观赏着庭树使我开颜;倚着南窗寄托我的傲世之情,(更)觉得这狭小之地反而容易使我安乐。
小园的门经常关闭着,每天在园中散步成为乐趣;拄着拐杖到处走走,不时抬头望望远方。
白云自然而然地从山穴里飘浮而出,倦飞的小鸟也知道飞回巢中;日光暗淡,即将落山,我仍手抚着孤松,流连徘徊不愿离去。
(2)分析:
这一段描写初回到家时的情景和归家后的生活情趣(居室之乐——庭院之乐)。
从“室中之乐”到“园中之乐”,创造了一个安乐闲适、自由自在的意境,也抒发了作者洁身自好、孤芳自赏的情怀。
2、第3段
(1)串讲句意:
原文:
归去来兮!
翻译:
回去吧!
讲解:
人教版原文后为逗号,改为叹号,实因其语气强烈,与首段相较亦不逊色。
原文:
请息交以绝遊。
翻译:
请让我断绝与世俗人物的交往。
讲解:
“请”为祈使动词“请允许我”,“息交”“绝游”乃互文见义。
鉴赏:
拟己为人而与己言语。
原文:
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
翻译:
(既然)世俗与我互相违悖,(我)再驾车出游(又能)追求什么呢?
讲解:
“而”为主谓之间的连词,表示一种情况已成事实;“言”为补足章节的助词,不译;“焉求”实为“追求什么?
”属疑问代词作宾语。
鉴赏:
此实欲归隐的第二种表白。
原文:
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翻译:
在亲戚们的知心话中求得心情欢悦,以抚琴读书为乐自然可以解闷消愁。
讲解:
“悦”后省略了介词“于”,与“亲戚之情话”组成介宾短语作为后置了的状语。
“乐”为意动用法,译为“以……为乐”,“以”为承接关系的连词。
鉴赏:
亲情、琴、书亦可比于松菊酒了。
原文:
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翻译:
农人们把春天到来的消息告诉了我,将要到西边的田地去耕耘播种。
讲解:
“以春及”“于西畴”都是介宾短语作后置了的状语。
鉴赏:
孔子曾因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而被人耻笑,陶公此语亦曾为人所笑,笑虽同,孔子与陶公却不同也。
原文:
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翻译:
我可以是驾着篷布小车,也可以是划着一叶小舟。
讲解:
“或”在此应解作“时而”,这里译为“可以是”实因其为猜想。
若解为有人则实在不通。
鉴赏:
想像归农之景,如此潇洒,实因其为庶族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农民,也因其非真正意义上的农民,故而才能有如此潇洒的想像和将来的隐居。
原文:
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邱。
翻译:
时而沿着幽深婉蜒的溪水进入山谷,时而循着崎岖的小路走过山丘。
讲解:
“窈窕”“崎岖”都是形容词活用为介宾短语,“以”“而”都是修饰关系的连词。
鉴赏:
从住家到大田,一路之上居然如此丰富多彩!
直如游戏,真乃隐逸之陶公所能有之心思!
原文: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翻译:
树木长得欣欣向荣,泉水开始涓涓奔流。
讲解:
“以”“而”都是修饰关系的连词。
鉴赏:
充满了生命的春天啊!
原文:
羡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翻译:
我羡慕物得逢天时,感叹自己的一生行将罢休。
讲解:
“之”为偏下结构中的结构助词“的”。
鉴赏:
此实为欲归隐的第三种表白。
参考译文:
回来呀!
我要跟世俗之人断绝交游。
世俗的一切和我的志趣情志相违背,再驾车出游又能追求什么呢?
跟乡里故人谈谈知心话使人愉快,弹琴读书又能消愁解忧。
农夫告诉我春天到了,将要去西边的田地耕作。
有时驾着小篷车,有时划着孤舟,既要探寻那幽深的沟壑,又要走过那高低不平的山丘。
树木欣欣向荣,泉水缓缓流动,我羡慕万物各得其时,感叹自己一生行将告终。
(2)分析:
这一段写定居后农村生活的乐趣。
第三段从开头到“复驾言兮焉求”为一层,再次表明自己的心态与选择。
“悦亲戚之情话••••••将有事于西畴”为一层,写跟乡里故人和农民的交往。
“或命巾车••••••亦崎岖而经丘”为一层,写出游的方式。
“木欣欣以向荣••••••感吾生之行休”为一层,写出游中所见,前两句写农村初春生机勃勃的景象,后两句借景抒情,慨叹人生苦短。
(第三段再一次以以“归去来兮”引出描写和感叹。
此番作者重回久违的田园,更坚定了躬耕的决心,并流露出要与世俗相忘之意,以“息交以绝游”进一步表示对当权者和官场生活的鄙弃。
其后描写了作者的田园生活和感受,叙述其与乡里故人和农民的交往,为下文写出游张本;接着写出游方式,“窈窕以寻壑”应上“或棹孤舟”,“崎岖而经丘”应上“或命巾车”,然后写出游中所见,前两句写农村初春生机勃郁的景象,后两句触景生情,为结尾述人生观张本。
在描写和叙述中饱含感情。
虽有低沉的感叹,也有及时行乐之意,但基调仍是乐观、旷达的。
此段寓情于景、于物、于事之中。
最后两句触景生情,自然引出末段的抒情议论。
)
3、第二部分小结:
第二部分极力描写归田的生活乐趣。
大致分为四个方面:
初进家门——居室之乐——庭院之乐——户外之乐。
(三)讲解第三部分(第4段)
第4段
(1)串讲句意:
原文:
已矣乎!
翻译:
算了吧!
鉴赏:
一实词,二虚词,语气之强,可与“俱往矣”比美。
原文:
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
翻译:
寄身于天地间还有多少时日!
何不随着自己的心意决定去留?
讲解:
“曷”与“何”“胡”“奚”等词实为同义。
“委心”为“随心”。
鉴赏:
此实为欲归隐的第四种表白。
原文: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翻译:
为什么还要遑遑不安?
想去哪里(追求什么)?
讲解:
“乎”为语气助词“呢”,“之”为动词“到”。
原文:
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翻译:
企求富贵不是我的心愿,寻觅仙境不可期冀。
鉴赏:
这是“交病”之后的感悟,实有切肤之痛在里面!
原文:
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
翻译:
只盼好天气我独自下田(干活),有时又将手杖插在田边,(然后)去除草培苗。
讲解:
“以”为修饰关系的连词,“而”为承接关系的连词。
鉴赏:
“心先一一想”而想到了“盼”,又是“想”啊!
原文:
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翻译:
(有时)登上东边的高岗放声长啸,(有时)面对清清的流水吟诵诗篇。
讲解:
“以”“而”都是修饰关系的连词。
鉴赏:
真爽也!
原文:
聊乘化以归尽,乐天天命复奚疑?
翻译:
姑且随着大自然的变化走向生命的尽头,乐天安命还有什么疑虑?
讲解:
人教版原文后为叹号,改为问号,表示反问语气,与文字义相谐。
鉴赏:
最后再表归去的决心,真铁了心了。
参考译文:
算了吧!
寄身世上还有多少时光?
为什么不按照自己心意,任其自然,或去或留?
为什么心神不定还想去什么地方?
荣华富贵不是我所追求的,升入仙界也没有希望。
爱惜那良辰美景我独自去欣赏,或者扶着(或放下)拐杖去除草培苗。
登上东边山岗我放声长啸,傍着清清的溪流我吟咏歌唱。
姑且顺随自然的变化,度到生命的尽头。
乐天安命,还有什么可以疑虑的呢?
(2)分析:
这一段抒发诗人“乐天安命”的情怀。
“已矣乎!
寓形宇内复几时!
曷不委心任去留?
”这是作者抒发的感慨,也是以另外一种形式对丑恶现实的谴责和抗议。
“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是作者的人生态度;“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
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则是作者追求的生活境界。
最后以“聊乘化以归尽,乐天天命复奚疑”二句作为结语,点处全篇主旨。
作者的处世态度和人生哲学在此段得以充分的体现。
(“已矣乎!
寓形宇内复几时!
曷不委心任去留?
”紧承上文“吾生之行休”而自问,这是一种委婉的表达方式,有振起下文的作用;接着作者自答。
“富贵”两句从反面作答,重在说“富贵”而以“帝乡”为陪衬;中间四句从正面作答,用形象化的手段表明自己快然自足于隐居生活;最后上升到哲理的高度,点出“乐天安命”的思想,卒章显志。
)
(“乐天安命”的思想,即弃绝世情,回归自然,顺应自然地生活下去,直至生命终结。
)
(四)归纳线索:
1、理清本文的抒情线索
自悔自责——自安自乐——乐天安命。
(把握这条线索,才能了解文章的主旨。
)
2、理清本文还有叙事线索,
辞官——归途——抵家——室内生活——涉园——外出——纵情山水——如何度余生。
七、问题探究:
1、陶潜辞官归隐的原因是什么?
一是“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也就是说自己本性自然,不会扭曲自我,不会强迫自我去做本性不想做的事);二是“饥冻虽切,违已交病”(忍饥受冻固然严重,但是违背自我性情会身心“交病”,那比交冻可能更难以忍受);三是“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四是“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
奔程氏妹丧显然只是表层原因,结合全文看,另外三点才是根本原因。
在迫于生计步入仕途以后,他发现出仕既不能实现自己的志愿,折腰事人、同流合污又违背了自己的本性,这种违背本性导致的身心交病远比忍冻受饿更让人难受。
污浊的官场生活使他感到“深愧平生之志”,而自己 “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性本爱丘山”),崇尚自然随意,任性随情,不想强迫自己做不愿意做的事,就只能选择归隐躬耕之路,于是借着程氏妹丧之机,便弃官归田。
2、有人认为“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一句包含着悲观消极的思想感情,你的看法如何?
“乐天安命”的思想,即弃绝世情,回归自然,顺应自然地生活下去,直至生命终结,这是作者的人生态度和处世哲学。
这样的思想是有些消极,在历史上也曾引起无数落魄文人的共鸣,但我们不能将这种评价简单化、绝对化,而是要进行深入的理解。
联系陶渊明的经历和志向,我们是可以理解这种态度的。
“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他本不愿意出仕,也不是适合做官,他不肯降志辱心与士族阶层同流合污,无法将自己融入污浊黑暗的官场生活中去,弃官归田便成为他必然的选择。
投身自然才可享受种种人生乐趣,才能寄托心灵。
这也正是他执著追求自己理想的一个表现。
“聊乘化以归尽,乐天天命复奚疑”,这种发自内心的情感真率地表达出来,不加任何矫饰,是作者经历人生曲折之后真实而复杂的感慨,饱含着作者从官场退出后的沉痛反思和过来人的切身感悟及深刻体验。
(对这样的思想如何理解呢?
我们不能笼统、简单、肤浅地把作者的这两句话打上消极二字就算。
确实消极了些,我们不宜倡导这种思想。
但是我们应该深入一层地理解。
这是作者历经曲折的人生后的真实而复杂的感慨,作者曾经品尝过官场人心的险恶、官场生活的庸俗,映照一下归隐后平民生活的质朴、真率、自然、自由,确实愤激于官场的龌龊,眷恋自由自在的人生。
而且,在作者看来,在官场那种看别人脸色行事的生活,是一种生命的扭曲与糟蹋,只有在这大自然中才是生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归去来兮辞 归去来兮 课时 教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