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解析版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精校Word版.docx
- 文档编号:23932888
- 上传时间:2023-05-22
- 格式:DOCX
- 页数:29
- 大小:50.99KB
语文解析版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精校Word版.docx
《语文解析版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精校Word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解析版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精校Word版.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解析版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精校Word版
衡水中学2017-2018年高二下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君子之道“智”“仁”“勇”
周可真
①君子文化不仅是儒家文化之精华,而且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华。
②《论语·宪问》中的一段描述最能反映孔子对君子的人格定位:
“子曰:
‘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
仁者不忧,知(智)者不惑,勇者不惧。
’子贡曰:
‘夫子自道也。
’”
③从现代认知心理学角度来看,在认知过程中,“智”所涉及的是事实关系,它表现为事实判断;“仁”所涉及的是价值关系,它表现为价值判断;“勇”所涉及的是行为关系,它表现为行为判断。
其中,行为判断是认知过程的最高阶段,是根据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来作出行为决定。
行为判断得当与否,取决于事实判断的正确与否和价值判断的合理与否。
故行为判断是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的集中反映与综合体现。
这意味着“勇”集中反映与综合体现着君子人格特征。
④根据孔子“见义不为,无勇也”的解说,“勇”的含义就是“见义而为”,其意义要素包括“义”和“为”,而“义”,:
是“勇”的核心意义,“为”之为“勇”是由“义”决定的,当且仅当“义为”时,才是“勇”。
⑤荀子谓:
“不学问,无正义,以富利为隆,是俗人也。
”“无正义”的意思就是“人不行正路”。
按荀子“礼”“法”并重的思想,他所谓“无正义”实际是指行为不合“礼义”“法度”。
要之,“正义”的基本意义就是“人应遵守的行为规则”。
具体而言,“正义”又有两个方面的意义:
一是制定行为规则所依据的一定原理或原则(属于价值范畴),一是依据一定原理所制定出来的具体行为规则(属于制度范畴)。
在儒家看来,前一种意义的“正义”就是孔子所谓“人而不仁,如礼何”的“仁”,后一种意义的“正义”就是“克己复礼为仁”的“礼”。
进而言之,“仁”是正义原则,“礼”是正义标准。
就其二者的关系而言,“仁”是“礼”的价值依据,“礼”是“仁”的制度表现。
因此,在“智”“仁”“勇”的关系中,“见义而为”的“义”应是指作为“仁”的制度表现的“礼”之所宜。
所谓“勇”,就是行其“礼”之所宜。
按孔子“克己复礼为仁”的观点,如此依“礼”行事乃是“仁”的行为特征。
⑥“见义而为”之由“见义”到“义为”,这个过程还包含被称作“权”的活动。
“权”字的本义为秤砣,引申为称量物品轻重的秤,进而派生出称量、权衡轻重之义,如“权,然后知轻重”(《孟子·梁惠王上》)。
知轻重者,心中有数也,是“权”含有把握分寸之意。
由是衍生出在度的范围内灵活应变之义。
《孟子·离娄上》:
“淳于髡曰:
‘男女授受不亲,礼与?
’孟子曰:
‘礼也。
’曰:
‘嫂溺,则援之以手乎?
’曰:
‘嫂溺不援,是豺狼也。
男女授受不亲,礼也。
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
’”这里,“男女授受不亲”之“礼”和“嫂溺,援之以手”之“权”都在“见义”之“义”的范围之内。
“见义而为”的“勇”既要守常而行“礼”,又要变通而达“权”,如此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是君子“仁”且“智”的表现,也是君子为人处事的特点。
⑦综上所述,所谓君子,就是“智”“仁”“勇”兼备的文明人。
君子的人格特点是“见义而为”,其体现于为人处事,就是既恪守原则又灵活应变的文明生活方式,此乃君子文化的本质特征。
(选自2018年2月《新华文摘》,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智”“仁”“勇”是孔子对君子所作出的人格定位。
其中“勇”在君子人格中更为重要,因为从现代认知心理学角度来看,“勇”表现为行为判断,是认知过程的最高阶段。
B.“正义”有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制定行为规则所依据的原理或原则,一是依据一定原理所制定出来的具体行为规则,前者对应“礼”,后者对应“仁”。
C.“勇”,就是行其“礼”之所宜,如此依“礼”行事,以孔子的观点来看,即是“仁”的行为特征。
D.“勇”者也要善于权衡变通,不可死守礼法,胶柱鼓瑟,必要时可以超出“义”之范围,如孟子所言“嫂溺,援之以手”的行为。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引用《论语·宪问》中的相关文字,引出“智”“仁”“勇”的概念。
后文则以现代认知心理学为依据,重点从“勇”这一概念解读君子文化。
B.文章第④段聚焦于“勇”,根据孔子“见义不为,无勇也”的解说,得出有且只有“义为”才是“勇”的结论。
C.第⑤段的主要目的是分析“仁”与“礼”的关系。
作者先用荀子的话引出“正义”的概念,再解释“正义”的两种意义,进而论述二者之间的关系。
D.第⑥段使用《孟子·离娄上》中的“嫂溺,则援之以手乎?
”的事例,论述了“见义而为”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史记·游侠列传》中说“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言必信,行必果”,如果其中“正义”可以解释为“人应遵守的行为规则”,那可见游侠不是儒家所言有“勇”之君子。
B.因为“义”是“勇”的核心意义,所以判断一个人是否有“勇”,不在于他“为”不“为”,而在于“义”不“义”。
C.君子之勇,既要守常而行“礼”,又要变通而达“权”,但其中“权”是有限度的灵活应变。
D.君子文化的本质特征在于具有“见义而为”的人格特点的君子在为人处事,既“仁”且“智”、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生活方式。
【答案】1.C2.C3.B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
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
题中A项,“其中‘勇’在君子人格中更为重要”在文中无根据,文中只说“‘勇’集中反映与综合体现着君子人格特征”。
B项,应是前者对应“仁”,后者对应“礼”。
D项,“嫂漏,援之以手”的行为并未超出“义”之范围。
点睛:
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
【2题详解】
试题分析:
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题中C项,第⑥段的主要目的不是分析“仁”与“礼”的关系,而是在此基础上解释“见义而为”的“义”字,并进一步为“勇”定义。
注意此段中“因此”一词提示的句群关系。
【3题详解】
试题分析:
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考核文中的观点。
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
题中B项,第④段中“勇”的意义要素包括“义”和“为”,所以判断一个人是否有“勇”,既要有“义”,也要有“为”。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活着的手艺
王往
他是一个木匠,是木匠里的天才。
很小的时候,他便对木工活感兴趣。
曾经,他用一把小小的凿子把一段丑陋不堪的木头掏成一个精致的木碗。
他就用这木碗吃饭。
他会对着一棵树说,这棵树能打一个衣柜、一张桌子。
面子要多大,腿要多高,他都说了尺寸。
过了一年,树的主人真的要用这棵树了,说要打一个衣柜,一张桌子。
他就站起来说,那是我去年说的,今年这棵树打了衣柜桌子,还够打两把椅子。
结果,这棵树真的打了一个衣柜、一张桌子,还有两把椅子,木料不多不少。
他的眼力就这样厉害。
长大了,他学了木匠。
他的手艺很快超过了师傅。
他锯木头,从来不用弹线。
木工必用的墨斗,他没有。
他加的榫子,就是不用油漆,你也看不出痕迹。
他的雕刻最能显出他木匠的天才。
他的雕刻能将木料上的瑕疵变为点睛之笔,一道裂纹让他修饰为鲤鱼划出的水波或是蝴蝶的触须,一个节疤让他修饰为蝴蝶翅膀上的斑纹或是鲤鱼的眼睛。
他雕的蝴蝶、鲤鱼,让那要出嫁的女孩看得目不转睛,真害怕那蝴蝶飞了,那鲤鱼游走了。
树,死了,木匠又让它以另一种形式活了。
做家具的人家,以请到他为荣。
主人看着他背着工具朝着自家走来,就会对着木料说:
“他来了,他来了!
”是的,他来了,死去的树木就活了。
我在老家的时候,常爱看他做木工活。
他疾速起落的斧子砍掉那些无用的枝杈,直击那厚实坚硬的树皮;他的锯子有力而不屈地穿梭,木屑纷落;他的刻刀细致而委婉地游弋……他给爱好写作的我以启示:
我的语言要像他的斧子,越过浮华和滞涩,直击那“木头”的要害;我要细致而完美地再现我想象的艺术境界……多年努力,我未臻此境。
但是,这个木匠,他,在我们村里人缘并不好。
村里人叫他懒木匠。
他是懒,除了花钱请他做家具他二话不说外,请他做一些小活儿,他不干。
比如打个小凳子,打扇猪圈门,装个铁锹柄……他都回答:
没空儿。
村里的木匠很多,别的木匠好说话,一支烟,一杯茶,叫做什么做什么。
有一年,我从郑州回去,恰逢大雨,家里的厕所满了,我要把粪水浇到菜地去。
找粪舀,粪舀的柄坏了,我刚好看见了他,递上一支烟:
你忙不忙?
他说不忙。
我说,帮我安个粪舀柄。
他说,这个……你自己安,我还有事儿。
他烟没点上就走了。
我有些生气。
村里另一个木匠过来了,说:
“你请他?
请不动的。
没听人说,他是懒木匠?
我来帮你安上。
”这个木匠边给我安着粪舀子,边说走了的木匠:
“他啊,活该受穷,这些年打工没挣到什么钱,你知道为什么?
现在工地上的支架、模具都是铁的,窗子是铝合金的,木匠做的都是这些事,动斧头锯子的少了。
他转了几家工地,说,我又不是铁匠,我干不了。
他去路边等活儿干,等人家找他做木匠活儿,有时一两天也没人找。
”我说:
“这人,怪啊。
”
我很少回老家,去年,在广州,有一天,竟想起这个木匠来了。
那天,我躺在床上,想着自己的事,一些声音在耳边聒噪:
——你给我们写纪实吧,千字千元,找个新闻,编点故事就行。
——我们杂志才办,你编个读者来信吧,说几句好话,抛砖引玉嘛。
——你给我写本书,就讲讲大学生如何实现在网上做生意钱的致富经历。
我什么也没写,一个也没答应。
我知道得罪了人,也亏待了自己的钱包。
我想着这些烦人的事,就想到了木匠。
他那样一个天赋极高的木匠,怎么愿意给人打猪圈门,安粪舀柄?
职业要有职业的尊严。
他不懒,他只是孤独。
春节回去,听人说木匠挣大钱了,两年间就把小瓦房变成了两层小楼。
我想,他可能改行了。
我碰见他时,他正盯着一棵大槐树,目光痴迷。
我恭敬地递给他一支烟。
我问他:
“你在哪儿打工?
”他说:
“在上海,一家仿古家具店,老板对我不错,一个月开8000元呢。
”我说:
“好啊,这个适合你!
”
他笑笑说:
“别的不想做。
”
(摘编自《百花园》,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懒木匠从小就对木工有兴趣和天赋,随着年龄的增长,凭借他高超的雕刻技艺,可将木料上的瑕疵变为点睛之笔。
B.文章借其他人之口,介绍了文中懒木匠这些年的打工经历,巧妙地展示了懒木匠的性格特征,也突出了他不被人理解的孤独。
C.木匠的高超技艺给了“我”写作上的启示,而我经过多年努力却未臻此境,因此拒绝约稿。
D.文章开头说木匠的手艺很好是个天才,可是他却没有挣到什么钱,然而最终却以木匠“致富”而终结,小说的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5.小说中“我”对木匠的情感态度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变化过程?
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6.小说以“活着的手艺”为题有何好处?
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案】4.C5.①先是欣赏与赞美,木匠技艺高超,“我”对他很是佩服,木匠对待手艺的态度是“我”学习的榜样;②后来生气与不解,木匠在“我”请他安粪舀柄时拒绝,我因之生气;③最后释然且敬重,当“我”面对同木匠相类似的情况时,突然就理解了木匠得罪人的行为,他摆脱了浮躁的心态,不屈从于眼前的困境,活出了自己的尊严。
6.①使人们对“活着”二字感到好奇,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②“活着的手艺”是小说的主线,贯穿故事发展始终,揭示文章主要内容。
③“活着的手艺”一语双关,既指木匠高超的手艺,能让死了的树以另一种形式活过来,也指木匠让他的手艺有尊严地存在,坚守职业尊严,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解析】
【4题详解】
试题分析:
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
C项,“木匠的高超技艺给了‘我’写作上的启示,而我经过多年努力却未臻此境,因此拒绝约稿”错误,从文中来看,“我什么也没写,一个也没答应。
我知道得罪了人,也亏待了自己的钱包。
我想着这些烦人的事,就想到了木匠。
他那样一个天赋极高的木匠,怎么愿意给人打猪圈门,安粪舀柄?
职业要有职业的尊严。
他不懒,他只是孤独”,由此可知,“我”拒绝邀约的原因与懒木匠类似,即使生活遇到困境,却依然坚守自己的职业尊严,做自己喜欢做的和应该做的事。
【5题详解】
试题分析:
题干问的是“小说中‘我’对木匠的情感态度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变化过程?
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解答此题,可以先圈出直接写“我”对木匠态度的词语,还可以结合小说的情节圈出“我”的具体表现,根据这些表现来概括情感态度,答题的时候要注意“变化过程”这一提示性词语。
如一开始,“他是一个木匠,是木匠里的天才”“他的眼力就这样厉害”“我在老家的时候,常爱看他做木工活……他给爱好写作的我以启示:
我的语言要像他的斧子,越过浮华和滞涩,直击那‘木头’的要害;我要细致而完美地再现我想象的艺术境界……多年努力,我未臻此境”,此时“我”对木匠是欣赏和赞美的,“我”对他高超的技艺非常佩服,木匠做木工活给了“我”写作上的启示;后来“我”找他安粪勺柄遭到拒绝时,“我有些生气”;如最后当“我”写作上遇到与木匠类似情况的时候,“我想着这些烦人的事,就想到了木匠。
他那样一个天赋极高的木匠,怎么愿意给人打猪圈门,安粪舀柄?
职业要有职业的尊严。
他不懒,他只是孤独”,此时“我”对木匠应是敬重的,理解了木匠的行为。
考生可以根据这些内容进行概括即可。
【6题详解】
试题分析:
题干问的是“小说以‘活着的手艺’为题有何好处?
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是针对小说标题设题。
首先应理解标题的内涵,然后从人物形象、情节结构、主旨以及艺术特色等几个角度分析妙处。
“手艺”指木匠的技艺,而“活着”在文中应该有两层含义,如“树,死了,木匠又让它以另一种形式活了”,此处的“活着”应是指木匠的手艺让死去的树又以另外一种形式活了过来,存留了下来,如文章最后,木匠在仿古家具店工作,老板对他很好,这说明他的手艺得到了认可,木匠让他的手艺有尊严地存在,这是“活着”的另一层含义。
从情节上来看,“活着的手艺”不但出现在文章的开头,而且在结尾再一次得到体现,标题是文章的线索,串起小说的故事情节;从人物形象上来看,“活着的手艺”既是对木匠高超技艺的肯定,也是对他坚守木匠职业道德的赞美;从艺术效果上来看,“手艺”本指技艺,此处却以“活着”来修饰“手艺”,标题显得新颖,引发读者的兴趣。
考生围绕这几个方面答题即可。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已传承数千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着先人们丰富、深刻的行为规则,即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需要认同与遵循的价值体系与规范系统。
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有文学之美、艺术之美,更具有精神之美和价值之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有助于提升公众的文化修养与审美情趣,也能够丰盈老百姓的精神家园,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坐标和价值航向。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需要优秀的电视节目,有品质的学校教育同样不可或缺。
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更有“时代感”,显然离不开教师们的倾情投入。
日常生活中,教师们不可避免地面临着“柴米油盐酱醋茶”,却不能失去了对精神栖息地的向往与寻找。
如果教师们自身都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缺乏认同与感情,又怎么去做“燃灯者”?
因此,通过加强师资力量培养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增强紧迫感与使命感。
(摘自2018年3月13日《中国教育报》)
材料二:
校园文化代表着学校的文化品位,它会在无形中给生活、学习其间的每个人打上深刻的文化烙印。
因此,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植入校园文化中,形成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让学生像花草生长在阳光下、鱼儿游戏在清水中,不知不觉间就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由知识学习、行为实践,再内化为品质修养,从而达到凝神聚气、强基固本的目标。
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融入到学生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是当前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
(摘自2018年3月20日《中国教育报》)
材料三:
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培育形成了一系列基本思想理念,如革故鼎新、与时俱进、脚踏实地、实事求是、惠民利民、安民富民、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
建设高质量的校园文化,就要大力弘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规范,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
建设高质量的校园文化,就要大力弘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多样、珍贵的精神财富,如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等,是中国人民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情感样式的集中表达。
建设高质量的校园文化,就要大力弘扬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
(摘自光明网,有删改)
7.下列关于三则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兼具艺术之美、文学之美、精神之美和价值之美,包含着先人们丰富、深刻的行为规则,积淀着多样、珍贵的精神财富。
B.材料一从提升公众的文化修养与审美情趣、充实老百姓的精神生活、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坐标和价值航向三方面全面肯定了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作用。
C.校园文化会在无形中给生活、学习其间的每个人打上深刻的文化烙印。
因此,应该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植入校园文化中,形成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
D.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形成的智慧结晶,对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积极的影响。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A.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具有时代气息,不仅需要有品质的学校教育,教师的倾情投入更为重要。
B.只有教师自身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做“燃灯者”,所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加强对师资力量的培养,增强紧迫感与使命感。
C.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融入到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是当前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D.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规范,包括担当意识、爱国情怀、社会风尚、荣辱观念以及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
E.以上材料充分肯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和作用,其中材料三指出建设高质量的校园文化要弘扬讲仁爱、重民本等核心思想理念以及自强不息、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
9.根据材料并结合实际概括如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答案】7.B8.BE
9.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电视广播等大众媒体的宣传;
②加强师资力量培养,提高教师群体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作用;
③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建设高质量的校园文化;
④政府制定相应措施加强中华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的渗透。
【解析】
【7题详解】
试题分析:
题干是“下列关于三则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
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B项,“全面肯定了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作用”说法不准确,应是“肯定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此外,“全面肯定”说法欠妥。
本题选B项。
【8题详解】
试题分析:
题干是“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本题考查分析和评价文中重要内容的能力。
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A项,“教师的倾情投入更为重要”说法错误,原文中学校教育和教师的作用并无比较。
C项,“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不够全面,还需要“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主要内容”表述不准确,是“核心内容”。
D项,“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不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道德理念和规范”。
故选BE。
【9题详解】
试题分析:
题干是“根据材料并结合实际概括如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内容的能力。
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材料一说“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需要优秀的电视节目,有品质的学校教育同样不可或缺。
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更有‘时代感’,显然离不开教师们的倾情投入。
”材料二说“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植入校园文化中,形成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材料三中说“建设高质量的校园文化,就要大力弘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
……建设高质量的校园文化,就要大力弘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
”由此可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电视广播等大众媒体的宣传,同时还要加强师资力量培养,提高教师群体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作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建设高质量的校园文化。
此外,政府制定相应措施加强中华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的渗透。
这些都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各种方法和途径。
回答时,要分四点,从大众媒体的宣传、师资力量的培养、校园文化的建设、政府措施的渗透四个方面概括、整合。
点睛: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
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
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
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
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
④仔细对照,正确判断。
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龚遂字少卿,山阳南平阳人也。
以明经为官,至昌邑郎中令,事王贺。
贺动作多不正,遂为人忠厚,刚毅有大节。
内谏争于王,外责傅相,引经义,陈祸福,至于涕泣,蹇蹇亡已。
面刺王过,王至掩耳起走,曰:
“郎中令善愧人。
”及国中皆畏惮焉。
王尝久与驺奴宰人游戏饮食,赏赐亡度。
遂入见王,涕泣膝行,左右侍御皆出涕。
王曰:
“郎中令何为哭?
”遂曰:
“臣痛社稷危也!
愿赐清闲竭愚。
”王辟左右,遂曰:
“大王知胶西王所以为无道亡乎?
”王曰:
“不知也。
”曰:
“臣闻胶西王有谀臣侯得王所为拟于桀纣也得以为尧舜也王说其谄谀尝与寝处唯得所言以至于是。
今大王亲近群小,渐渍邪恶所习,存亡之机,不可不慎也。
臣请选郎通经术有行义者与王起居,坐则诵《诗》《书》,立则习礼容,宜有益。
”王许之。
宣帝即位,久之,渤海左右郡岁饥,盗贼并起,二千石不能禽制。
上以为渤海太守,时遂年七十馀,召见,形貌短小,宣帝望见,不副所闻,心内轻焉。
帝谓遂曰:
“渤海废乱,朕甚忧之。
君欲何以息其盗贼,以称朕意?
”遂对曰:
“海濒遐远,不沾圣化,其民困于饥寒而吏不恤,故使陛下赤子盗弄陛下之兵于潢池中耳。
今欲使臣胜之邪,将安之也?
”上闻遂对,甚说,答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语文 解析 河北省 衡水 中学 下学 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