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情志疗法案例图文稿.docx
- 文档编号:23925443
- 上传时间:2023-05-22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43.01KB
中医情志疗法案例图文稿.docx
《中医情志疗法案例图文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情志疗法案例图文稿.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医情志疗法案例图文稿
集团文件版本号:
(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中医情志疗法案例
中医疗法丰富多彩,妙趣,千百年流传下来的许多诊疗佳话,大有“喜怒”皆是药之感,中医对一些疑难怪病具有独特的情志疗法,神奇的疗效蕴藏着丰富的科学道理。
传说战国时代的患了,请名医文挚来诊治。
文挚详细诊断后对太子说:
“齐王的病只有用激怒的方法来治疗才能好,如果我激怒了齐王,他肯定要把我杀死的。
”太子听了恳求道:
“只要能治好父王的病,我和母后一定保证你的生命安全。
”文挚推辞不过,只得应允。
当即与齐王约好看病的时间,次文挚没有来,又约第二次,二次没来又约第三次,第三次同样。
齐王见文挚恭请不到,连续三次失约,非常恼怒,痛骂不止。
过了几挚突然来了,连礼也不见,鞋也不脱,就上到齐王的床铺上问疾看病,并且粗话野话激怒齐王,齐王实在忍耐不住了,便起身大骂文挚,一怒一骂,郁闷一泻,齐王的忧郁症也好了。
文挚根据中医情志治病的“怒胜思”的原则,采用激怒病人的治疗手段,治好了齐王的忧郁症,给我案史上留下了一个情志疗法的典型范例。
清代有一位巡按大人,患有,终日愁眉不展,闷闷不乐,几经治疗,终不见效,病情一天天严重起来。
经人举荐,一位前往诊治。
老中医后,对巡按大人说:
“你得的是症,调养调养就好了。
”巡按听了捧腹大笑,感到这是个糊涂怎么连男女都分不清。
此后,每想起此事,仍不禁暗自发笑,久而久之,竟好了。
一年之后,老中医又与巡按大人相遇,这才对他说:
“君昔日所患之病是‘郁则’,并无良药,但如果心情愉快,常开,气则疏结通达,便能不治而愈。
你的病就是在一次次开怀欢笑中不药而治的。
”巡按这才恍然,连忙道谢。
痛苦疗法
有个子弟叫李大谏,自幼勤奋好学,头一年考上了,第二年又中了,第三年又,喜讯连年不断传来,务农的父亲,高兴得连嘴都挂到耳朵上了,逢人便夸,每夸必笑,每笑便大笑不止,久而久之,不能自主,成了狂笑病,请了许多医生诊治,都没有效果。
李大谏不得已请某治疗。
御医思考良久,才对李说:
“病可以治,不过有失敬之处,还请多加原谅。
”李说:
“谨遵医命,不敢有违。
”御医随即派人到李大谏的家乡,对他父亲说:
“你的儿子因患急病,不幸去世了。
”李大谏的父亲听到噩耗后,顿时哭得死去活来,由于悲痛过度,狂笑的症状也就止住了。
不久,御医又派人告诉李的父亲说:
“你儿死后,幸遇太医妙手回春,起死回生被救活了。
”李的父亲听了又止住了悲痛。
就这样,历时十年之久的狂笑病竟然好了。
从心理上讲,此所谓相反疗法。
疗法
传说古代名医张子和,善治疑难怪病,在群众中享有崇信。
一天,一个名叫项关令的人来求诊,说他夫人得了一种怪病,只知道腹中饥饿,却不想饮食饭菜,整天大喊大叫,怒骂无常,吃了许多药,都无济于事。
张子和听后,认为此病服药难以奏效,告诉病人家属,找来两名妇女,装扮成演戏的,故作姿态,地做出许多滑稽动作,果然令病人心情愉悦。
病人一高兴,病就减轻了。
接着,张子和又叫病人家属请来两位食欲旺盛的妇女,在病人面前狼吞虎咽地吃东西,病人看着看着,也跟着不知不觉地吃起来。
就这样,利用怡悦引导之法,使心情逐渐平和稳定,最后终于不药而愈。
羞耻疗法
羞耻是,中医利用人的这一,治疗一些疑难怪症,都收到了神奇的意外效果。
传说有一民间女子,因,两手上举再也不能下来,吃药治疗皆无效果。
医生利用女子害羞的心理,假装要解开这位女子的腰带,扬言要为她做,女子被这突如其来的动作惊呆了,不自觉地急忙用双手掩护下身,急则生变,双手顺势自然下垂复原。
这是中医采取“”的情志疗法,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中医“以情胜情”治法撷趣
俗话说:
“心病还须心药医”。
这里所谓的“心药”,即是中医“以情胜情”之心理疗法。
以情胜情疗法简称情胜疗法,是根据中医脏象学说五行生克的理论来治疗病人的。
人有七情,分属五脏,五脏及情志之间存在着五行相制。
不良的情志活动会导致人体阴阳偏盛偏衰,使心理活动失去平衡,从而引起疾病的发生。
而正确运用情志之偏,补偏救弊,则可以纠正阴阳气血之偏,使肌体恢复平衡协调而使病愈。
但实际上,情胜疗法与情志之间阴阳属性的对立制约密切相关,也就是说,情绪变化有阴阳属性之分,有对立而言,当情志活动出现了阴阳的偏盛偏衰,只要采用与之相对的情志之偏,即可进行矫正,而并不一定拘泥于五行相制理论。
如怒与恐、悲与喜、惊与思、乐与愁、喜与怒等,都是彼此相反的情感活动,它们可互为调节控制,使阴阳重新趋于平衡。
在古代典籍中记载了大量情胜疗法的案例,在此略述一二,以飨读者。
(一)以喜胜忧治郁症?
心之志为喜,肺金之志为悲,火克金、喜胜悲。
喜为良性情绪变化,因而可以治疗因郁怒、思虑、悲哀等不良情绪活动所致病变,以及与喜乐相对立的表现为阴性情绪状态所致疾病。
清代名医魏之秀所着《续名医类案》记载:
金元医家张子和善用攻法治病,被后世称为“攻下派”。
其实,他还是心理疗法的一代大师。
有一次,张子和应邀为项夫人黄氏诊病。
这位举人项关在老年得子,夫妻俩对孩子爱如掌上明珠,不料孩子未曾活到一周岁,便患上噤口痢而丧了性命。
项夫人黄氏失去了爱子,终日思虑,悲伤过度,饮食不进,神志恍惚,终于酿成大病。
虽经多方求医,服过百剂药物,仍不见疗效,项关举人也整日闷闷不乐。
这天,张子和应邀被请到项家,他详细问明病情,又认真替黄氏诊脉。
诊脉时,他突然双眉紧锁,站起身来说:
“哎呀,大事不妙,我老伴让我买油豆腐嵌肉,我还没有办好,我得马上回家,不然,老伴会拳打脚踢毫不客气地对待我,容我今日先走,明日我一定上门送药来。
”说罢乃出门就走,黄氏一听,忍笑不禁。
第二天,张子和身背药袋而来,一进屋就开始伸手掏药,但药袋里装满红丹绿粉,染满了他的五指,却没找到一粒药丸,急得他面红耳赤,不慎竟涂了个大花脸,忙对黄氏抱歉说道:
“请夫人原谅,药丸忘在家中,明天一定送到!
”黄氏夫人一见他这个花脸样子,禁不住“咯咯”笑出声来。
第三天,张子和身穿长袍而来,到黄氏房中,伸手到长袍袋找药,找了半天,又没找到药物,他干脆脱下长袍来找,却露出了里面红红绿绿的女人衣衫,连忙对黄氏说:
“让夫人又见笑了,我真糊涂,怎么把老伴的衣服错穿在身上了呢。
”黄氏一见,笑得前仰后合。
张子和走后,黄氏对丈夫项关说:
“官人,你这是请的什么医生,第一次来说怕老婆,第二次来涂了个大花脸,第三次来穿了一件老婆的花衣裳,这能治好我的病么!
”说罢,黄氏不由得又捧腹大笑。
从此之后,黄氏逢人便讲,边讲边笑,说来倒也奇怪,不到半月,黄氏的病竟在笑声中渐渐地好了。
张子和三次为黄氏诊病,没用一粒药物,而黄氏却病愈了,项关感觉到其中必有奥妙。
项关便登门拜访张子和想问个究竟。
张子和微笑说:
“你夫人的病乃为哀愁所生之郁症,用药难以奏效,我三次去为她诊病是有意逗她发笑,因为笑能遣愁,使忧愁得散,郁气得开,病就不用服药而自愈了。
”从此,张子和献三笑驱病患的事便被传为佳话。
又传,清代有一位巡按大人,患有精神,终日愁眉不展,闷闷不乐,几经治疗,终不见效,病情却一天天严重。
经人举荐,一位老中医前往诊治。
老中医望闻问切后,对巡按大人说:
“你得的是月经不调症,调养调养就好了。
”巡按听了捧腹大笑,感到这是个糊涂医生,怎么连男女都分不清。
此后,每想起此事,仍不禁暗自发笑,久而久之,抑郁症竟不药而愈。
一年之后,老中医又与巡按大人相遇,这才对他说:
“君昔日所患之病是‘郁则气结’,并无良药,但如果心情愉快,笑口常开,气则疏泄通达,便能不治而愈。
你的病就是在一次次开怀欢笑中不药而愈的。
”巡按这才恍然大悟,连忙道谢。
(二)惊则平之治惊恐
有个叫卫德新的人,其妻一次外出在旅店住宿,当晚碰上一群强盗抢劫,吓得她从床上跌到地上。
此后,凡听到些许声响,她便会昏倒在地,不省人事。
诸医用药治疗,病逾一年而不见好转。
张子和经过细心观察、分析后,认为属胆气伤败,应采取心理疗法。
他让两名侍妇抓住病妇的两只手,将她按坐在高椅上,然后在她的面前放一张小茶几,张子和指着茶几说道:
“请娘子看这里!
”话音未落,“砰”地一声,他用木棍使劲打在茶几上。
病妇见状大惊,张子和说:
“我用棍子打茶几,你怕什么呢”
待她心神稍定,张子和又敲打小茶几,这回她果然不那么惊怕。
张子和重复以上动作,并用手杖敲门,暗中让人划病妇背后的窗户纸。
病妇渐渐稳定,笑问道:
“你这算什么治法呀!
”张子和回答说:
“《内经》说:
‘惊者平之’。
平,即平常的意思,见惯不怪,自然不惊。
对受惊者,治疗时要设法让他对受惊的诱因感到习惯,觉得跟平常一样。
”这一番解释,说得病家点头称是。
当晚,张子和又派人敲打病人的门窗,通宵达旦地折腾她。
以后,病人即使听见雷响也不再惧怕了。
(三)以怒胜思救齐王
愤怒有忘思眠、解忧愁、消郁结、抑惊喜之效,在治疗中有广泛的应用。
中医认为,肝木之志为怒,脾土之志为思,木克土、怒胜思。
愤怒虽然是一种不良的情绪,但它属于阳性的情绪变动,因此对忧愁不解而意志消沉、惊恐太过而胆虚气怯等属于阴性情绪变化所致疾病,均可用激怒疗法治之。
据《吕氏春秋?
至忠》记载:
战国时代的齐闵王患了忧郁症,请宋国名医文挚来诊治。
文挚详细诊断后对太子说:
“齐王的病只有用激怒的方法来理疗才能治好,如果我激怒了齐王,他肯定要把我杀死的。
”太子听了恳求道:
“只要能治好父王的病,我和母后一定保证你的生命安全。
”文挚推辞不过,只得应允。
当即与齐王约好看病的时间,结果第一次文挚没有来,又约第二次,二次没来又约第三次。
第三次同样失约,齐王见文挚恭请不到,连续三次失约,非常恼怒,痛骂不止。
过了几天文挚突然来了,连礼也不见,鞋也不脱,就上到齐王的床铺上问疾看病,并且粗话野话激怒齐王,齐王实在忍耐不住了,便起身大骂文挚,一怒一骂,郁闷一泻,齐王的忧郁症也好了。
齐闵王病好后,不能谅解文挚对自己的无礼,也不听太子和王后的百般解释,最终还是把文挚投入鼎中活活煮死。
文挚的惨死,成为古代医学史上第一个以身殉职的悲壮事件。
但文挚根据中医情志治病的“怒胜思”的原则,采用激怒病人的治疗手段治愈疾病的案例,给中国医案史上留下了一个心理疗法的典型范例。
文挚所采取的治疗方法,属于中医情志相胜的疗法,齐闵王忧郁过度而伤脾土,针对这一病因,文挚采用“以下犯上”的办法激怒齐闵王,怒属肝木,肝木能胜脾土。
这种做法,金元名医张子和称之为“以污辱欺罔之言触之”的激怒疗法。
明末着名医家张景岳的《类经》也记载了一个“以怒胜思”的医案:
有一老妪,早年丧夫,与女儿相依为命。
女儿成年后远嫁他乡,老妪孤独积郁成疾不治而亡。
女儿甚是悲切,因伤心过度,久而成疾,渐至沉疴,诸医无功。
其夫请名医韩世良诊治,韩世良详察病源后对其夫说:
“此病得之于思,药不易愈,当以术治之”。
又对病人说:
“汝病是鬼魅缠身,去请巫婆驱邪吧”。
其夫遵韩世良所嘱,买通了一个请神驱鬼的巫婆。
一日,丈夫对妻子说:
“你念母如此情真意切,不知母亲在地下是否如此念你,我为你请来了巫婆,她或许会知道”。
经妻子应允,巫婆在病人榻前焚香拜神,假说召来的鬼魅是她母亲的“亡灵”,该女上前痛哭,而假托亡灵“附身”的巫婆却厉声斥之曰:
“你不要哭!
你生来命中克我,致使我早离人世,我在九泉之下决不饶你。
今在阴司,欲报汝仇,你的病就是我弄出来的。
我生与你为母女,死则与你为仇人,你知道吗!
”女儿听了“亡母”的话,恼怒交加,心想:
我因母病,母反害我,何缘之有?
因断然绝去思念,病遂渐愈。
(四)悲哀疗法制狂喜
悲哀属于阴性消极情绪,但在一定条件下,悲哀可平息激动、控制喜悦、忘却思虑,从而转化为积极的治疗作用。
肺金之志为悲,肝木之志为怒,悲则气消,怒则气上,金能克木,悲可胜怒。
喜与怒同属阳性亢奋情绪,与忧悲相对立,故悲哀疗法亦可治疗狂喜。
《续名医类案》中亦有悲哀疗法的案例:
明朝有个农家子弟叫李大谏,自幼勤奋好学,头一年考上了秀才,第二年乡试,又中了举人,第三年会试,又进士及第,喜讯连年不断传来,务农的父亲,高兴得连嘴都挂到耳朵上了,逢人便夸,每夸必笑,每笑便大笑不止,久而久之,不能自主,成了狂笑病,请了许多医生诊治,都没有效果。
李大谏不得已便请某御医治疗。
御医思考良久,才对李说:
“病可以治,不过有失敬之处,还请多加原谅。
”李说:
“谨遵医命,不敢有违。
”御医随即派人到李大谏的家乡报丧,给他父亲说:
“你的儿子因患急病,不幸去世了。
”李大谏的父亲听到噩耗后,顿时哭得死去活来,由于悲痛过度,狂笑得症状也就止住了。
不久,御医又派人告诉李的父亲说:
“你儿死后,幸遇太医妙手回春,起死回生被救活了。
”李的父亲听了又止住了悲痛。
就这样,历时十年之久的狂笑病竟然好了。
按:
中医认为,喜性心志为火,过喜则伤心。
心主神明,一旦有病,就会出现意识障碍,喜怒无常。
李父过喜伤心,以致笑病发而不止。
突获其子死讯,悲恐万分,恐伤肾,肾主水,以恐制喜,即水克火。
故病可愈。
清代名医徐灵胎所着《徊溪医书》中还载有一则医案:
某书生状元及第后,喜不自胜,得了个嘻笑不休的毛病。
在回家的途中,求某名医。
这位医生问了病情根由,对状元说:
“阁下得的是不治之症,请赶快起程返里,否则将殁于异乡。
”这状元神情沮丧,星夜兼程,提心吊胆,待七日回归后竟如常人。
他正要讥讽医生几句,此时,书童递上医生一封信,书云:
“公自及第后,大喜伤心,非药力所能愈,故仆以死恐之,所以治病也,今无妨矣。
”状元佩服不已。
按:
此殿选状元新及第,喜乐至极,正气耗散,难以药治。
名医以死相诈,惧死恋生,人之常情,新状元悲忧气结,上焦气闭不行,下焦回还不散,耗者得益,散者得敛,故能不药而愈。
(五)先怒后喜治愈相思病
清代学者陈梦雷所着《医部全录》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案例:
金元时,有一女子,出嫁后,来到婆家,刚过了几天恩爱生活,丈夫就远去广东经商。
临行前,她丈夫说,少则二十,多则一月,就会回来。
又谁知天有不测风云,他这一去,就是二年没有音信。
女子对丈夫非常想念。
她整天像掉了魂似的,闷闷不乐,茶饭不思,觉不想睡。
日子久了,面黄肌瘦,骨瘦如柴,竟卧病不起,气息奄奄,危在旦夕。
家里人先后为她请了好几位医生,都说此病古怪,药不能愈,后请名医朱丹溪来诊治。
他号脉后,发现肝脉弦出寸口。
遂对其家里人说:
“此女子甚为可怜,她患的是相思病,不知相思何人”其父亲一旁连忙解释说:
“小女出嫁快三年了,其夫长期在外。
没有回音,思夫也。
”医生说:
“思念过度,气结于脾,单靠吃药是治不好的,有喜事方可解救。
”家里人听了觉得好怪,忙问:
“何故吃药不愈呢”朱丹溪说:
“脾主思,过思则脾气结而不食,怒属肝木,木能克土,怒则气升发而冲开脾气矣。
”医生与其父商量说:
“得想办法惹女子生气,让她动怒发火。
”其父说:
“小女子患病,本来就很可怜,不能再气她了”。
朱丹溪说:
“救人要紧,不能顾及那么多了。
”遂自作主张,走到病人床前,举手就向女子身上打了几巴掌,并大声斥责她不该有外思。
女子觉得冤枉,号陶大哭,并怒气冲冲地向家里人述说委屈。
这一闹腾,她全身发热,满头冒汗。
在人们的劝说下,她才逐渐平静下来。
过不多久,女子便觉得肚子饿了,要求家人做饭给她吃。
看到这种情景,朱丹溪说:
“女子的病是暂时好转,但必须得喜,才能不再犯:
”于是,朱丹溪策划了一个治疗方案。
第二天,其父手里拿着一封信,对女儿说:
“你丈夫有书信来了,很快就要回家了。
”女子一听非常高兴,遂要起床,说身上觉得有劲了。
说来也巧,又过了几个月,其夫果然回来了。
女子精神焕发,病也痊愈了。
按:
中医认为,怒胜思。
此案为女子思夫,日夜思虑,思之过度则伤脾,朱丹溪故意责其有外思,并掌其面,这在当时社会中,对女子是莫大的羞辱,因此该女子大哭大怒,怒则思解,使病得治。
(六)惊恐疗法治怪症
即以惊恐手段制止病人的病态情绪的一种疗法。
肾水之志为恐,心火之志为喜,水能克火,恐可制喜。
惊又可气乱、气散,从而解除因忧思而导致的气机郁结、闭塞,故利用使人惊惶之类的刺激方法,可以治疗某些类似癔症的病人。
现代医家何时希所着《历代无名医家验案》中载:
有病人因惊而厥,两目上窜,经治疗,它恙俱愈,而瞳仁上翻不能下,病人终日但见屋顶,不能行步及一切生活。
有医者令病人坐高座,匿人于座下,于静中大声鸣金,病人大惊,瞳仁遂下如常人。
按:
中医认为,目为肝窍,惊气人肝,此属因惊肝经阴血受损,而致目系失养所致。
医者惊因惊治,令患者坐高座,下匿人突然敲锣,病人受惊,惊而下视,瞳仁遂下。
上者下之,升者降之,故疾愈。
又传,古时有一民间女子,因打哈欠,两手上举再也不能下来,吃药治疗皆无效果。
当时的一位名医利用女子害羞的心理,假装要解开这位女子的腰带,扬言要为她作针灸治疗,女子被这突如其来的手势动作惊怒了,不自觉地急忙用双手掩护下身,急则生变,双手顺势自然下垂复原。
按:
这是中医采取“围魏救赵”地计谋权诈的心理疗法,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七)“以情胜情”得安康
相传有这么一个有趣的故事,叫“傅山的药引子──煮不软的石头”。
说的是:
清代,有一位叫李小牛男子入赘到粉莲家,小俩口日子过得不错,堪称恩爱夫妻。
一天李小牛因入赘受外人奚落,气冲斗牛,一股无名火冲着自家媳妇发泄起来。
粉莲越想越伤心,抽泣了一夜后就病倒床上,有气无力,饮食不进,竟一病不起。
这下可急坏了丈夫,经人指点,李小牛起早赶路,向清代着名医师傅青主求治。
傅青主问清病情后笑道:
“这个病,不见病人也能治,只是眼下药不齐,不过你可先把药引子准备好。
你回家的路上,有条石沟,你走到石沟中间,然后往右走七步,那里有一个鸡蛋大的黑石头,你把石蛋拣回去,先武火后文火煎熬,随时添加水,不能停火,也不能离人,直到石头煮软了,就来我这里取药。
”
李小牛按照傅先生的嘱咐,果然找到了黑石蛋,心里真是欢喜若狂:
“人说傅先生通神,果然名不虚传。
”他回家便日夜煮个不停,眼睛熬得通红,却也毫无倦意。
粉莲见比情景,心中十分感激,不禁转恨为爱。
她心疼丈夫,主动下床代小牛煮石蛋,并让小牛去问问傅先生“多久才能将石头煮软”。
傅青主听完,笑着对李小牛说:
“你回去吧,她的病已经好了。
”李小牛迷惑不解,傅先生解释说:
“你媳妇的病在一个‘气’字上,由于你为她的病尽心尽力,气由你身上起也由你身上消了。
”这正是:
看以荒唐不荒唐,其中自有秘密藏。
石头虽然煮不软,以情胜情得安康。
(八)心病还须心药医杯弓蛇影的故事众所周知。
《晋书?
乐广传》记载:
一天,河南府尹乐广宴请宾客,大厅中觥筹交错,异常热闹.大家猜拳行令,饮酒作乐。
有一位叫何解的客人正举杯痛饮,无意中瞥见杯中似有一游动的小蛇,但碍于众多客人的情面,他硬着头皮把酒喝下。
从此以后,他忧心忡忡,老是觉得有蛇在腹中蠢蠢欲动,整天疑虑重重,恶心欲吐,最后竟卧床不起。
乐广得知他的病情后,思前想后,终于记起他家墙上挂有一张弯弓,他猜测这位朋友所说的蛇一定是倒映在酒杯中的弓影,于是,他再次把客人请到家中,邀朋友举杯,那人刚举起杯子,墙上弯弓的映子又映入杯中,宛如一条游动的小蛇,他惊得目瞪口呆,乐广这才把事情的原委告诉了他,病人疑窦顿开,压在心上的石头被搬掉,病也随之而愈。
按:
本医案论述了心理因素致病的开始和发展过程,又以所见事实真相,释其所疑的心理治疗方法治愈其病。
可见,乐广称得上是一位“良医”,他懂得怎样去除病人的心病,比一般滥施药物的庸医高明一筹。
中医管这种方法叫“祝由”。
王冰将祝由解释为“祝说病由”,意为向病人解释病因,让病人打消顾虑,不必用药而病自愈。
若病人对认定时病因笃信不疑,百般劝说无效,这时不妨先依从病人,再设法打消病人的顾虑。
《名医类案》也有类似治验:
有一个人在亲戚家做客,不料大醉,被送至花轩夜宿。
半夜时醒来,口渴难耐,又求不得水,遂就用手捧花园中石槽里水饮之。
天亮时才发现,这槽中水里有许多红色小虫。
这陡然一惊,非同小可,此后一直郁郁不散,竟酿成大病,遍医不愈。
一天,病人家人找到名医吴球为其诊治。
吴球问明病情根由,知病人之病生于疑。
故暗自用红线剪成小虫状,入巴豆二粒,捣和成丸药,令病人于暗处服用。
不一会,巴豆导泻迅速,病人即于盆解下大便。
吴球让他看大便中物,确见许多小“红虫”已泻下,即刻病愈大半,经调理半月余,诸恙得瘥。
按:
医者知病之根由,故拟此法,虽属假药,却能达到真治之功。
患者由于亲见“事实”,所患既除,郁结遂开,故而能愈。
此案说明,心理因素在致病与治疗中均起着巨大作用,因此,熟谙心理治疗理论和善于设计治疗方法,是中医临床工作者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
“以情胜情”藏玄机,喜怒哀乐皆良“药”。
中医心理疗法丰富多彩,妙趣横生,千百年流传下来的许多诊疗奇闻佳话,不仅能使人从笑谈古今中获益,而且可以领略中医对一些疑难怪病独具特色的心理疗法,明白它那神奇的疗效所蕴藏着的科学道理。
当今,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社会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影响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心病还须心药医”这个古老的中医治病原则,又得到人们重新估价,它对指导我们的临床实践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悲哀属于阴性消极情绪,但在一定条件下,悲哀可平息激动、控制喜悦、忘却思虑,从而转化为积极的治疗作用。
肺金之志为悲,肝木之志为怒,悲则气消,怒则气上,金能克木,悲可胜怒。
喜与怒同属阳性亢奋情绪,与忧悲相对立,故悲哀疗法亦可治疗狂喜。
《续名医类案》中亦有悲哀疗法的案例:
明朝有个农家子弟叫李大谏,自幼勤奋好学,头一年考上了秀才,第二年乡试,又中了举人,第三年会试,又进士及第,喜讯连年不断传来,务农的父亲,高兴得连嘴都挂到耳朵上了,逢人便夸,每夸必笑,每笑便大笑不止,久而久之,不能自主,成了狂笑病,请了许多医生诊治,都没有效果。
李大谏不得已便请某御医治疗。
御医思考良久,才对李说:
“病可以治,不过有失敬之处,还请多加原谅。
”李说:
“谨遵医命,不敢有违。
”御医随即派人到李大谏的家乡报丧,给他父亲说:
“你的儿子因患急病,不幸去世了。
”李大谏的父亲听到噩耗后,顿时哭得死去活来,由于悲痛过度,狂笑症状也就止住了。
不久,御医又派人告诉李的父亲说:
“你儿死后,幸遇太医妙手回春,起死回生被救活了。
”李的父亲听了又止住了悲痛。
就这样,历时十年之久的狂笑病竟然好了。
中医认为,喜性心志为火,过喜则伤心。
心主神明,一旦有病,就会出现意识障碍,喜怒无常。
李父过喜伤心,以致笑病发而不止。
突获其子死讯,悲恐万分,恐伤肾,肾主水,以恐制喜,即水克火。
故病可愈。
清代名医徐灵胎所着《徊溪医书》中还载有一则医案:
某书生状元及第后,喜不自胜,得了个嘻笑不休的毛病。
在回家的途中,求某名医。
这位医生问了病情根由,对状元说:
“阁下得的是不治之症,请赶快起程返里,否则将殁于异乡。
”这状元神情沮丧,星夜兼程,提心吊胆,待七日回归后竟如常人。
他正要讥讽医生几句,此时,书童递上医生一封信,书云:
“公自及第后,大喜伤心,非药力所能愈,故仆以死恐之,所以治病也,今无妨矣。
”状元佩服不已。
此殿选状元新及第,喜乐至极,正气耗散,难以药治。
名医以死相诈,惧死恋生,人之常情,新状元悲忧气结,上焦气闭不行,下焦回还不散,耗者得益,散者得敛,故能不药而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医 疗法 案例 图文